10,2024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10,2024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命题人:何军平 审题人:陈亮
考试时间:2024年5月31日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南京大学副教授胡小武在调查中发现,年轻世代,包括90后,特别是00后,普遍懒于、疏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有的甚至干脆“退圈”,与亲戚拗断关系。他将这类现象统称为“断亲”。
近年来围绕年轻世代的话题层出不穷。从“90后、00后整顿职场”到“脱下孔乙己的长衫”,从“赛博朋克风”火遍朋友圈到大学生和小白领热捧“特种兵式旅游”,这些源自年轻世代的话题屡屡突破圈层,受到全社会关注。从这个角度看,当下爆火的“断亲”现象并非孤例,其反映的,是随着年轻世代大规模踏入社会所带来的新鲜感和冲击感。
“断亲”就是年轻世代表达自我的方式之一,而这种方式,对社会固有的生活形态和思维习惯造成冲击。这或许是“断亲”被广泛关注的重要原因。
传统社会是以亲缘为纽带的人情社会,维系亲情和人情被认为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从前的人重感情固然是一方面,但人情之于资源交换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南京大学教授翟学伟就在《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一书中指出:人情关系是一种交换行为,情感越稳定,关系就越稳定,就越有助于实现利益最大化。因此,当我们回望传统社会时,不应仅仅看到田园牧歌式的脉脉亲情,还应该看到隐藏在亲情背后的关于复杂关系的计算。
只是随着时代演进,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越来越不依靠亲缘。这在以北上广深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尤为明显。对远离家乡前来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才能、学历、性格、态度……恐怕都比远方“有什么亲戚”更被看重。
当安身立命的基础发生变化,相应的,“亲情淡薄”也就难以避免了。其实,这一过程已持续多年。70后、80后走亲戚的热络程度和上代人已不可同日而语,到90后、00后一代,终于酿成了“断亲潮”。这是社会变迁中的自然现象,说明相比以前,年轻世代的选择余地更大了。对此我们应予以关注,但不必惊诧。须知,开放社会具有包容性,也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允许人们拥有更多选择,甚至是被认为不够正确的选择。
同时要看到,“断亲”不等于“断绝亲情”。年轻人拗断的,往往是很少同生活发生连接、见面只知问“挣多少钱”“处对象了吗”“怎么还不要孩子”等“讨嫌类亲戚”;或者见了面各自玩手机、极少交流的“无话可说类亲戚”。对于有养育之恩的父辈祖辈、情投意合的兄弟姐妹,年轻人并不缺少亲情,也绝不逃避肩头上的责任。
“断亲”是年轻世代在社会变迁大背景下进行的亲情重组,是重新确定个人体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平衡点,明乎此,我们对这类现象就能多一点平常心和宽容度。春光灿烂,青春无限,相信年轻人将以他们的活力,创造出新型的亲情关系。
(摘编自唐骋华《“断亲潮”背后,是年轻人在重组亲情关系》)
材料二:
当前,一些青年与亲戚之间不互动、不交往,其亲缘关系呈现出越来越淡的趋势,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关注。因为今天的中国社会与几十年前的中国社会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意味试卷源自 试卷上新,欢迎访问。着当年的他们与今天的年轻人实际上生活在两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中。著名社会学家米尔斯指出,“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历史,不同时了解这二者,就不能了解其中之一”。而且人们在各种局部环境里所经历的各种事情常常是由社会变化所引起的。所以,我们在看待社会现象时,要将个人生活经历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特别是应该从社会变迁的角度来看待人们亲缘关系的变化。
建立在血缘和姻缘关系基础上的亲缘关系是紧密或是松散,会受到两个重要因素的影响。一个重要因素是血缘、姻缘关系的规模;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亲戚之间的地域范围。而几十年来我国社会的发展,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发生了重大变迁,从而极大地影响,特别是削弱、淡化了亲缘关系。
一方面,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与之伴随的社会流动的大幅增加,将数以亿计的农村青年人口引入城市。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这一巨大的社会变迁不仅在空间上影响了进入城市的青年与原有农村社区中亲戚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同时,他们在城市中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进一步从交往对象、交往时间上限制了亲戚之间互动和交往发生的频率。另一方面,我国家庭规模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随着生育率的降低、家庭中子女数量的减少,家庭户规模呈持续下降态势。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它会对家庭的亲戚关系产生明显影响。
正是在上述两方面因素和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原来那种以“走亲戚”为主要特征的亲缘互动方式逐渐被冲击、被淡化、被消解。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青年的亲缘关系可能还会进一步淡化。而新的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等将会成为青年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因此,对于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亲缘关系逐渐变淡的现实,不能过度解读。特别是不宜采用相对极端的概念来概括和描述青年亲缘关系状况,也不用因此而担忧,甚至呼吁进行深思。应该充分认识到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并理性面对亲缘关系所发生的变迁。
(摘编自风笑天《理性面对青年亲缘关系的变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京大学副教授胡小武是第一个对青年普遍懒于、疏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断亲”现象进行调查研究的学者。
B.当下的“断亲潮”其实有迹可循,70后、80后与亲戚的热络程度相比50后、60后已大不相同,90后、00后更是“亲情淡薄”。
C.米尔斯认为应结合个人生活和社会历史两方面看待青年“断亲”现象,且更应该从社会历史方面看待人们亲缘关系的变化。
D.随着社会的变迁,青年发展了新的业缘关系、学缘关系、地缘关系、趣缘关系等,所以传统的血缘关系逐渐为他们所忽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借用南京大学教授翟学伟的观点,指出了传统人情社会的弊端,即充满了隐藏在亲情背后的关于复杂关系的计算。
B.随着社会发展,青年安身立命的基础发生变化,才能、学历对他们而言比有什么亲戚更重要,这势必引发亲情关系的改变。
C.当代青年和父辈年轻时生活在两种社会环境中,且二者的家庭规模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因素都会影响他们的亲缘关系。
D.材料二认为,当代青年“断亲”现象是现代化过程所带来的必然结果,我们应该理性面对,不能过度解读,也不必太过担忧。
3.下列不属于青年“断亲”现象的一项是( )(3分)
A.往年春节小刚总会被亲戚问及工资、对象等问题,今年他决定出门旅游,避开亲戚。
B.刚工作的小丽一周六天都在加班加点工作,周日只想在家躺平而不愿去亲戚家串门。
C.小梅从小在A城长大,跟生活在B城的表姐并不熟悉,逢年过节也不会发信息问候。
D.公司将于3月8日举办庆祝活动,不巧与舅舅生日会撞期,小华决定参加公司活动。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乡土社会限制冲突,依赖人情,故维系亲情和人情是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必修课。
B.现代社会流动人口规模扩大,这在空间和时间上影响了亲戚之间的互动和交往。
C.乡土社会是以血缘为纽带的身份社会,现代社会则为契约社会,与血缘毫无关联。
D.相较于无商业的乡土社会,现代社会中人们获取资源的方式已发生了较大改变。
5.材料一和材料二语言的主要特点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前天
汪曾祺
前天,哦,我差一点送了命。
我很难计算这么一句话里的感情。我请你不把它看得太佻达,也不弄得太感伤,我意思本不如此。如果我说“差一点就死”,或“差点儿就送了命”,而且语气上更有点……那就不同了。
晚上,十点钟,天很黑,和一个人从城里坐马车回来。马老了,又跑了一整天,累了。车身太高,重心不稳,车夫吆喝,挥鞭,甚至说话看人都不大在行。“黄土坡!黄土坡。”他把惊叹号用错了!语气加在第一句话上。他走路时脚跟离地不多,拖里沓拉的。我断定他赶车时一定老在车下跑,不惯坐在“车夫座”上(后来证明我的观察极正确)。他不会扣点钱喝酒。或来两把“八点,十三!”。他一定跟我一样,数票子数得也很慢。我对这个绝无近代生活中紧张气味的马车夫很有兴趣(倒不是说马车本身是个过去的东西。昆明一般的马车夫都在农民的淳朴笨拙上盖上一层工人式的狡猾与机警,正充分象征这个暴发的都市)。高高地坐在前面,从城里的热风中回到乡下,回到清静,在星星底下,回去,①睡眠等着我的疲倦。说不定我在床上还可以看一封信,……我有时严肃,有时轻扬,想及许多事情,在马蹄郭得郭得声中,在柏油路上。路边杨树白天的浓荫,在星光下唤起一分沁人甘凉。
路极熟,快了,通过铁道。我知道那个小宝塔立在右边小山上,为无边的夜色所淹没。过铁道了,车子跳一跳。跳出来我的微笑。带我向“过去”那条路走。我想起前年,是冬天,有一个时候,差不多每天早晨,和一个人沿着铁道走,向左,走得相当远。每次心里都觉得就这么走下去,多好。走下去,走到哪里去呢?仿佛看到一幅画,远远的,两个人,那么一直走,一定还轻轻说点甚么,因为远了,听不见。也用不着听。这些话若从那里提出来必会失去颜色,那么娇嫩,摘不得。一直走下去,越走越远,走到哪里去呢?想到那就是我,是她,于是笑了,我今天的笑就还有那种笑的记忆。但是,每次都相视一笑就回来了。而且都在差不多地方(给那里立个界碑吧)。回来时,照例在小车站上看看等火车的人。他们等车,我们等甚么,照例这些人天天改变,又总是如此就从未有印象留下。我常在站旁摊子上买一包烟。
“为甚么到那边买来,这不是有一个。”
“……怎么没看见?明天买这个的。”
“这个塔怎么上不去?”
这怎么回答?好像也无须回答。第一次经过塔时告诉她是个实心的。知道她不满意,塔能上去多好。一同凭塔窗眺望远景,②青天,白云,一只鸟,翅膀尖蘸了点天上明蓝。说到塔,是定得从公路右边,从我马车右边绕回去了。都在差不多时候。
有一天,我们看见一饼圆圆的冰,冰里开了一枝菜花,开得很好,黄黄的,楚楚可怜。结了冰,(昆明)难得的。“这无疑是曾经养在一个洋铁罐子里的。也许一时要用那个罐子,便倒在这里了。主人当是个洋车夫,或是打更的……”试捡起那块冰,拈在手里一会儿,走了一段,又好好放在路旁,事前事后都用眼睛征询她,她不说甚么,只看着我,心里似乎这么想:“他捡起这块冰,他放下。”她似乎总是用这种眼光看我做一切事情。我如果发出一声惊人的大叫?她一定也还是如此。我带了这块冰走了一段,又好好地放在路边。那天霜很大,太阳可极好,也没有甚么风。空气清新扑面,如早晨刚打开窗子。远近林树安静而清洁。她穿一件浅灰色大衣。……
她的手非常非常软和,双手插在大衣袋里。我想我的手也应当插进去。应当的事办不到,自然是不出奇的。我不戴手套。
忽然,全车人大叫起来。惊散了我所含的笑。等我彻底明白是怎么回事时,事情已经过去。一辆既瞎且疯的大卡车,撞在我们马车上了!车不开灯,行驶极快,又不靠左边走,司机想是个广东人,二十来岁。幸而车上人在撞到之前即大叫,那个司机急急转过驾驶盘,我们的外行车夫也出于本能急急向左一闪,全车人差点没给掀出来。结果碰在马车轮子上,汽车一溜烟不见了。③像一个顽皮孩子扔石头砸了人脑袋,不敢看看究竟如何,头也不回,马上跑了。
马车夫用外乡口音,不大得体的方式咕咕噜噜骂了几句,用意倒像是给自己听听,末了吼一声:“走!”糊里糊涂老马又上了路,得郭,得郭,……
“看一看,哪里坏了,能走么?”
“这不是走了,……”说话的人忽然也怀疑起来,车会不会一下子散了?
轮轴转珠圈裂了,嘎嘎作响,单调而有节拍。车身更加摇晃。老马喘气声音更重浊。车夫简直不敢坐上来了,只在底下拢住缰辔拖。车上人忽然感到彼此间一种同船共渡的亲近。但是谁也没交谈。④也许每个人都各自嚼着一串故事,呼吸声音,了了可闻。
“算了,就慢点吧,莫打它了。”
“靠左边点,又有汽车来了。”
忽然有一个人叫:“停了,不坐了,给你钱。”他给了点够到站的钱,大家看着他,不知为甚么。
下来一段路,我跟同伴说,“最多一秒钟,相差。”过一会,“如果把腿搁在(车厢)外边?”他说:“胳臂也差不多。”
为幸运的偶然,我们笑得非常尽兴。笑得简直有点儿疯。
“昆明菜花冬天也开。冰结住了,冰在哪里?”
好像没有谁听见我的话。
(有删减)
【注】这篇小说收录于《汪曾祺小说全编》,作于1946年初。当时,西南联大师生多数已经离开昆明,汪曾祺和后来的夫人施松卿仍滞留,同在位于昆明北郊的中国建设中学任教。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和同伴从城里坐马车回来的时候已经很晚了,老马疲惫、车身太高,这些因素都为后面发生的车祸埋下了隐患。
B.“我”对车夫的观察十分细致,通过他走路的姿势推断出他赶车时老在车下跑,连他说话语气的轻重“我”都能听出来。
C.“我”坐车时回忆起前年冬天和她沿铁道行走的事,只希望能和她就这样一直走下去,这温暖的记忆使“我”笑了起来。
D.“我”的遐想被车上人的尖叫打断,“我”才知刚刚幸免于难,后来有人因恐惧而提前下车,“我”和同伴也感到后怕不已。
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睡眠”等待“疲倦”委婉地表达“我”的辛苦劳累。
B.句子②通过青天、白云、鸟等意象组合,营造了“我”想象中远眺所见的明媚之景。
C.句子③将汽车比作顽皮孩子,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车祸后汽车一溜烟跑掉的状态。
D.句子④通过众人清晰可闻的呼吸声音,来反衬马车内的寂静,突出众人的沉默。
8.小说以“前天”为标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5分)
9.意识流小说采取直接叙述意识流动过程的方法来结构篇章,它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进行立体交叉式的描写。本篇小说即是如此。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曹玮之守秦州也,州之西,立文盈关。关之所在,最为要害;关之左右,皆蕃俗也。玮以恩信结之,咸为之用,故秦州每岁出兵,以守文盈关而已。秦州所守既寡,则州兵虽少而用足,粮草可以自给。自后帅臣守其旧规,不改增。文盈之西九十里,号张小哥族,亦名张遵。旧与邻族有怨而本帐兵马衰耗常乞纳土秦州前后帅臣皆以难守不许。及范翔作陕漕,权知秦州,遂许之,发兵城其地,建于古渭州。城既立,知州刘渔与秦州商贾及居人二千余家皆在城中,翔亦亲至其地,犒设其族。蕃人相约出兵截杀渔、翔等,翔等微知其语,犒设之日,晚还文盈。次日兵起,求翔不得,遂于中路筑城,截杀商贾及修城兵民共五六十人。道路隔绝,贼兵居其间,粮道断绝,城中无食。朝廷使张昪知秦州,刘涣、郭恩领兵苦战,攻破中路贼城。朝廷犹不能弃古渭,但罢不为州,置寨主、监酒二人,每季轮一将兵守之,张氏世袭蕃巡检。然自文盈至古渭九十里,其间但通一路,路旁即是界濠。秦州每岁支移省税应付古渭,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张氏既与蕃族不和,雠秦之兵,日向秦州驻劄①,当与同其患难,于张氏则便,而秦州实无所利也。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材料二:
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临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②,长于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后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于小战,勇于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顺流,宽而能刚,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节选自《说将·将材》)
【注】①驻劄:同“驻扎”;劄,zhā。②疆埸:指战场;埸,yì。
10.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旧与邻族【A】有怨【B】而本帐兵马【C】衰耗【D】常乞纳土【E】秦州【F】前后帅臣【G】皆以难守【H】不许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城,指筑城,与《过秦论》中“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中的“城”词义和用法相同。
B. 微知,指暗中打探得知情况,其中的“微”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中的“微”词义不同。
C. 苟免,指苟且免于损害。临事不苟且偷生,不为了利益而屈服,这样的将帅可谓坚守道义。
D. 殿,指最后。殿后,行军时走在最后,古代撤军时常安排轻骑兵殿后保护主力不受到追击。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曹玮守秦州时,非常善于搞好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扼守险要的文盈关,以寡御众。
B. 范翔守秦州时,同意张遵率部归附朝廷,并派知州刘渔在古渭州治所筑城,扩大朝廷领土。
C. 在张昪守秦州时,刘涣、郭恩率军攻破阻挡在文盈关与古渭州间的蕃人城池,清除了障碍。
D. 《说将·将材》中把将材分为九类,一名优秀的步将需要武艺高强,气势超群,能巩固疆埸。
13. 把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秦阙食则以贵价籴之,自是秦州始困矣。(4分)
(2)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4分)
14. 材料二中说“将材有九”,试据此评价曹玮具备哪些为将才能?(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末词,完成第15~16 小题。
金陵怀古
王贞白
恃险不种德,兴亡叹数穷。
石城①几换主,天堑谩连空
御路叠民冢,台基②聚牧童
折碑犹有字,多记晋英雄。
【注】①石城:石头城,六朝时为建康(金陵)军事重镇。②台基:台城(六朝时禁城)的基趾。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石城”指金陵,“几换主”指政权更迭频繁,“几”字饱含诗人的慨叹。
B.“天堑”指长江天险,“谩”是徒然之意。此句照应了首句中的“险”字
C.“御路”二句工笔刻画眼前所见之景,曾经的宫城,如今己是满目荒凉。
D.“晋英雄”应指谢安等人,他们在淝水之战中击败了前秦,保卫了国家。
16.本诗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题材相同,但两位作者对六朝相继灭亡原因的看法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杜牧《阿房宫赋》用“ , ”两句写人置身于阿房宫会失去方位感,夸张地表现了这个庞大的建筑群的错综复杂。
(2)刘克庄《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 , ”两句连用 汉代张良和唐朝李筌的典故,来说明名将韩世忠即使没有名家仙人可承授与凭借,也建立了不朽功勋。
(3)“铁马”让人想到披甲奔跑、快疾如风的战马,力量感十足。该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比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大”是迷人的,却也折磨人。它是农人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农人的手。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对一个孩子来说,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淡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
18.文中加点的词语语意相反,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泥土开裂,庄稼抽穗,流水浇灌,这些像呢喃、像交头接耳的声音是枕边的耳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失眠的经历,但并不是说失眠了, ① 。只是当失眠引起的症状维持两周以上,且一定程度影响到白天的社交活动时,可以称之为“失眠症”。所以也不要因为一两次的失眠就给自己扣上“失眠症”,越是在意失眠,越容易引起精神紧张过度,这样更会导致晚上睡不好。
睡眠质量一般涉及睡眠分期,即非眼球快速运动睡眠和眼球快速运动睡眠,也称“深睡眠”和“浅睡眠”。如果深睡眠不足,人一觉醒来依然会浑身乏力、无精打采,睡的时间再长也觉得疲惫不堪,对健康影响很大。如果一个人睡眠时间足够,但睡眠质量不好,例如浅睡眠时长占比大、频繁做梦、睡眠期间打鼾,或是熬夜、晚起等, ② 。
青年人深度睡眠时间通常占整个睡眠时间的20%-25%,如果一晚上睡8小时,大约会经历4—5次深度睡眠,深度睡眠时间约2小时。老年人睡眠时间通常更短,深度睡眠占比也在减少。所以,并不是说睡眠时间长就说明睡得好, ③ 。不能把睡眠时间长短作为睡眠质量是否好的判断标准。
20.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1. 下列句子中,与文中画线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 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尤其是在走进新时代的中国文学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上。
B. 曹雪芹之大痛深悲,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
C. 周人对前代之舞“分乐而序之”,根据祭祀对象适配不同乐舞来巩固阶级。
D. 蟋蟀的前翅间还有一处薄膜的部分,也就是它们的“发音镜”。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秋天的树,用各自的果实说话。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试题语文(有答案),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湖北省沙市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试题语文含解析,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湖北省沙市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5月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