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黑龙江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04(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黑龙江专用),共2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ng/mL的雌二醇,4%,而甘露醇组为46,9kb基因片段,22,64,28,6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利用某种微生物发酵生产DHA油脂,可获取DHA(一种不饱和脂肪酸)。下图为发酵过程中物质含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DHA油脂的产量与生物量呈正相关
B.温度和溶解氧的变化能影响DHA油脂的产量
C.葡萄糖代谢可为DHA油脂的合成提供能量
D.12~60h,DHA油脂的合成对氮源的需求比碳源高
【答案】D
【分析】发酵罐内的发酵是发酵工程的中心环节,在发酵过程中,要随时检测培养液中的微生物数量、产物浓度等,以了解发酵进程,还要及时添加必需的营养组分,要严格控制温度、PH和溶解氧等发酵条件。题图分析:横坐标为发酵时间,纵坐标为发酵过程各种相关物质的含量及生物量。从图可知,随着发酵的进行,葡萄糖逐渐减少,发酵到96h左右减少至0;蛋白胨在0~12h间快速减少,然后缓慢减少,发酵到96小时左右减少至0;生物量和DHA油脂的产量随着发酵进程逐渐上升。
【详解】A、由图可知,DHA油脂的产量随着发酵进程逐渐增加,生物量也随着发酵进程逐渐增加,它们的变化呈正相关,A正确;
B、由图可知,生物量与DHA油脂的产量呈正相关,温度和溶解氧影响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进而影响DHA油脂的产量,B正确;
C、发酵液中葡萄糖被微生物吸收用于呼吸作用产生能量,供其合成DHA油脂,C正确;
D、DHA油脂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含C、H、O不含N,所以在12~60h,图中蛋白胨几乎没有变化,葡萄糖持续减少,DHA油脂的合成对碳源的需求高,不需要氮源,D错误。
故选D。
2.姜是一种兼具经济价值和食用价值的植物,含有粗纤维、蛋白质、核黄素、铁、硒等,硒对乳腺癌、肝癌、皮肤癌、胃肠道癌等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纤维素是一种多糖,但不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能
B.铁元素摄取不足,会引起人体患缺铁性贫血等疾病
C.烹饪后姜中的蛋白质因结构改变而易被蛋白酶水解
D.硒在生物体中的含量很低,属于微量元素,作用不重要
【答案】D
【分析】本题以姜的成分为情境,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相关知识。
【详解】A、纤维素不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供能,A正确;
B、铁元素参与构成血红蛋白,铁元素摄取不足,会引起人体患缺铁性贫血等疾病,B正确;
C、烹饪时姜中的蛋白质会因高温而发生结构改变,结构变得伸展,松散,容易被蛋白酶水解,C正确;
D、生物体中的微量元素虽然含量很低,但是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很重要,D错误。
故选D。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就是相思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相思豆中含有很强毒性的毒蛋白――相思子毒素蛋白。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由4部分组成,即34个氨基酸的前导信号序列、251个氦基酸的A链、263个氨基酸的B链以及连接A、B链的14个氨基酸的连接肽。经过相应细胞器的加工,最后形成含有514个氨基酸的相思子毒素蛋白,加工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在翻译过程中产生561个水分子
B.内质网与高尔基体均能对该前体进行包括切除在内的加工
C.据图分析液泡中含有相应的酶,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
D.液泡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相思子毒蛋白前体含有的前导信号序列在内质网中被切除,后通过囊泡运输止高尔基体,在高尔基体中切除连接肽,再经囊泡运输至液泡,最后经由细胞膜分泌至细胞外。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多肽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水分子数=肽键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故相思子毒素蛋白前体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水=(34+251+263+14)-1(最终为1条肽链)=561个,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在内质网中加工后可将前导信号序列切除,故内质网对蛋白质进行切除,但再经高尔基体加工后,仍含有链接肽,故高尔基体对该前体无切除功能,B错误;
C、据图可知,链接肽是经液泡加工后切除的,故推测液泡中含有相应的酶,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C正确;
D、囊泡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液泡之间进行流通的方式,也属于生物膜系统,液泡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的融合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4.减数分裂过程中的同源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具有随机性,例如能如图中①发生在基因E/e 与基因F/f之间,也能如②发生在基因D/d 与基因E/e 之间。某生物个体基因与染色体位置关系如下图(交换前),现已知交叉互换发生在基因D/d 与基因F/f之间的可能性远大于发生在D/d 与 F/f之外的可能性。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D/d 与 F/f两对基因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该个体自交,上述各对基因的基因型比例理论上都是1:2:1
C.若只考虑D/d 与 F/f基因,则该个体产生dF 和 Df的配子较多
D.同源染色体联会的最根本目的是交叉互换非姐妹染色单体
【答案】B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子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详解】A、D/d 与 F/f两对基因在1对同源染色体上,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A错误;
B、该个体的基因型为DdEeFf,该个体进行自交,每一对都遵循分离定律,子代中DD:Dd:dd=1:2:1,EE:Ee:ee=1:2:1,FF:Ff:ff=1:2:1,B正确;
C、交换前DF在一条染色体上,df在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交叉互换具有随机性,若只考虑D/d 与 F/f基因,则该个体产生DF和 df的配子较多,C错误;
D、同源染色体联会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错误。
故选B。
5.为探究一定浓度的西洛酰胺(Cil)和0.5ng/mL的雌二醇(E2)对绵羊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比率及环磷酸腺苷(cAMP)浓度的影响,某科研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结果如下。下列有关叙述或推测,错误的是( )
A.减数分裂减I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后,染色体数目没有加倍
B.若降低细胞内cAMP浓度,同源染色体不能进行联会
C.一定浓度的Cil可能促进卵原细胞内cAMP的合成
D.0.5ng/mL的E2可阻滞减数分裂进程
【答案】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
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
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
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
【详解】A、减I前的间期,染色体复制后,DNA加倍,染色体没有加倍,A正确;
B、Cil、E2可通过提高cAMP浓度阻滞卵原细胞的减数分裂,故降低cAMP浓度,卵原细胞会进行减数分裂,同源染色体能进行联会,B错误;
C、一定浓度的Cil处理后卵原细胞内cAMP浓度高于对照组,故一定浓度的Cil可促进卵原细胞内cAMP的合成,C正确;
D、据表可知,0.5ng/mL的E2组,减数分裂停滞在减I前期,故0.5ng/mL的E2可阻滞减数分裂进程,D正确。
故选B。
6.大肠杆菌的蛋白质翻译起始需要核糖体、特异性起始tRNA、mRNA以及三个翻译起始因子(IF-1、IF-2和IF-3)。首先,IF-3、mRNA和30S核糖体亚基形成复合物。随后,1F-2和特异性识别起始密码子的甲酰甲硫氨酰-tRNA形成复合物。接着,甲酰甲硫氨酰-tRNA与mRNA的起始密码子结合,两个复合物连同IF-1以及GTP分子共同构成30S起始复合物。最后,GTP水解,50S核糖体亚基结合到复合物中,起始因子被释放,形成完整的70S核糖体-mRNA复合物并进行翻译。如图为蛋白质翻译延伸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蛋白质翻译延伸时tRNA会依次进入E位点,P位点、A位点
B.蛋白质翻译全过程由ATP提供能量
C.若I均可与A、U、C配对,则有利于提高翻译的效率
D.加工成熟的蛋白质第一个氨基酸都是甲硫氨酸
【答案】C
【分析】基因的表达是指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该过程需要核糖核苷酸作为原料;翻译是指在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以氨基酸为原料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还需要tRNA来运转氨基酸。
【详解】A、由图可知,mRNA的翻译方向是从右到左,因此蛋白质翻译延伸时,tRNA会依次进入A位点、P位点、E位点,A错误;
B、根据题意可知,蛋白质翻译全过程由GTP提供能量,B错误;
C、若I均可与A、U、C配对,则提高了密码子的简并,使得剪辑配对的效率更高,有利于提高翻译的效率,C正确;
D、细菌蛋白质氨基端的甲酰基能被脱甲酰化酶水解,N端的甲硫氨酸在多肽链合成完毕之前就被切除,因此加工成熟的蛋白质第一个氨基酸不一定是甲硫氨酸,D错误。
故选C。
7.普通六倍体小麦基因组庞大,研究相对困难。拟南芥基因组测序已完成,遗传背景相对清晰。用紫外线分别照射普通小麦愈伤组织的原生质体30s、1min、2min,再与拟南芥原生质体进行融合,可将小麦染色体小片段插入拟南芥基因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紫外线照射可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
B.可利用灭活病毒促进两种原生质体融合
C.需设置单独培养的未融合原生质体作为对照组
D.借助拟南芥的遗传背景对小麦基因组进行研究
【答案】B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其中数目变异中又分为整倍性变异和非整倍性变异。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这些变异的遗传物质均发生了改变。
【详解】A、紫外线照射可随机破坏染色体结构,导致发生染色体变异,A正确;
B、可利用PEG促进两种原生质体融合,灭活病毒只能用于动物细胞,B错误;
C、为了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对照组为单独培养的未融合原生质体,C正确;
D、将小麦染色体小片段插入拟南芥基因组,借助拟南芥的遗传背景对小麦基因组进行研究,D正确。
故选B。
8.心肌收缩是 Ca2+流入细胞质触发的,这一过程需要 Ca2+通道 RyR2 来介导,人体对 RyR2 活性的精确调控对维持心跳是至关重要的。某科研团队研究了咖啡因对正常 RyR2 和发生某种突变后的 RyR2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低浓度咖啡因可提高 RyR2 活性,高浓度咖啡因可抑制 RyR2 活性
B.上述突变后的 RyR2 仍会受到咖啡因影响,但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下降
C.在1mml/L 咖啡因作用下,Ca2+流入细胞需要的能量比 0. 1mml/L 时多
D.正常人饮用咖啡会引起支配心脏的副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
【答案】B
【分析】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 优势,心跳加快,支气管扩张,但胃肠蠕动和消化腺的分泌活动减弱;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 副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心跳减慢,但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会加强,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详解】A、由图可知,随着咖啡因浓度的上升, Ca2+释放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但无论低浓度的咖啡因,还是高浓度的咖啡因,都会提高RyR2 活性,A错误;
B、由图可知,突变后的RyR2会受咖啡因浓度的影响,但与正常的RyR2相比,突变后的RyR2对咖啡因的敏感程度下降,B正确;
C、Ca2+流入细胞为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能量,C错误;
D、正常人饮用咖啡会引起支配心脏的交感神经兴奋,使心跳加快,D错误。
故选B。
9.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最小的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低于这种强度的刺激叫阈下刺激。阈下刺激可引起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这种局部细胞膜轻微的电位变化称为局部反应。两个以上的局部反应互相接近叠加的电位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兴奋的产生机制是Na+通道开放导致Na+内流
B.不同强度的阈下刺激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局部反应
C.达到阈电位是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必要条件
D.阈上刺激是神经细胞达到阈电位的必要条件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阈下刺激低于阈刺激,单次阈下刺激可引起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少量Na+通道开放和Na+内流,膜电位发生了变化,静息电位差值变小,但没有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这种局部细胞膜轻微的电位变化称为局部反应;连续进行阈下刺激,形成了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说明连续的阈下刺激可叠加。
【详解】A、当刺激强度大于或等于阈刺激时,神经元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导致Na+内流,使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从而与相邻区域形成局部电流,产生兴奋,A正确;
B、不同强度的阈下刺激可引起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Na+通道开放程度和Na+内流的量不同,会产生不同强度的局部反应,B正确;
C、分析题图,单个阈下刺激引起局部反应,但不形成动作电位,连续两次阈下刺激,局部反应互相接近叠加达到阈电位,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说明达到阈电位是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必要条件,C正确;
D、能引起组织细胞发生兴奋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达到这种强度的刺激叫阈刺激,因此阈上刺激不是神经细胞达到阈电位的必要条件,阈刺激或连续的阈下刺激也可以使神经细胞达到阈电位,D错误。
故选D。
10.“三多一少”是糖尿病患者的典型临床表现。长期高血糖会导致糖尿病眼、糖尿病足等。科研人员研究了高糖、高渗透压对兔角膜细胞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相同渗透压下,高糖组较甘露醇组对细胞的损伤比例相对较低
B.同等高渗透压条件下,随着葡萄糖浓度升高,细胞损伤比例增加
C.高糖组可能通过促进凋亡蛋白的磷酸化导致细胞损伤
D.高糖组引起细胞损伤可能不只是通过提高渗透压实现的
【答案】B
【解析】从左至右分析第一图,随着外界溶质浓度的提高,细胞损伤率不断增加,且甘露醇组的损伤率大于葡萄糖,第二图中,200mml/L葡萄糖+600mml/L甘露醇对细胞损伤最大,第三图中高糖组凋亡蛋白的磷酸化程度最高,葡萄糖提高糖的含量,甘露醇提高渗透压。
【详解】A、根据分析,从第一图可以看出,在相同渗透压下,高糖组较甘露醇组对细胞的损伤比例相对较低,例如外界溶质浓度为400mml/L时,葡萄糖的损伤率为25.4%,而甘露醇组为46.2%,A正确;
B、从图一看出,当外界浓度为800mml/L时,细胞损率为100%,此时再提高葡萄糖浓度,损伤率也不会增加,B错误;
C、从图三看出,高糖组凋亡蛋白的磷酸化程度最高,可以推测高糖组可能通过促进凋亡蛋白的磷酸化导致细胞损伤,C正确;
D、如果高糖组引起细胞损伤只是通过提高渗透压实现的,则高糖组和高渗透压组的凋亡蛋白的磷酸化程度基本一致,且高糖组的细胞损伤率也会较高,但从图三中看出高糖组凋亡蛋白的磷酸化程度比高渗透压组高,图二中,600mml/L葡萄糖+200mml/L甘露醇的细胞损伤率也会较高,与图二结果不一致,因此可以推测高糖组引起细胞损伤可能不只是通过提高渗透压实现的,D正确。
故选B。
11.目前,检测新冠病毒感染的方法有三种,包括核酸检测、抗原检测和抗体检测。已经报道的两种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纸,利用了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一种是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抗原-双抗体夹心法,另一种是检测患者血液里特异性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抗体捕捉法。胶体金试纸表面有2条线,如图一条为检测线T,另一条为质控线C,如果两条线均显色,代表阳性;只有质控线显色,则代表阴性;除此之外均无效。将咽拭子所取样本溶解稀释后,滴加样品垫,结合垫中含有用胶体金(红色)标记的新冠病毒抗体。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样本中的抗原与胶体金标记的新冠病毒抗体结合并移动
B.T线处可包埋抗新冠病毒的抗体,若有抗原显示红色,C线处可不显示红色
C.C线处的抗体为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和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D.若捕捉血液的抗体,胶体金应标记新冠病毒抗原
【答案】C
【分析】新冠病毒抗原检测是一种通过检测人们的口或鼻等呼吸道分泌物中是否有病毒抗原,来判定被检测者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的检测方法。
【详解】A、据图分析可知,样本中的抗原与胶体金标记的新冠病毒抗体特异性结合并移动,A正确;
B、T--检测线,该部位固定了抗体,可以部分拦截结合垫上形成的金标抗原-抗体复合物,并呈现红色条带,C--质控线,该部位固定了实验室制备的针对金标抗原的抗体,若检测无效的情况下则不显色,B正确;
C、C线处利用了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C错误;
D、若捕捉血液中新冠病毒的抗体,根据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胶体金应标记新冠病毒抗原,D正确。
故选C。
12.隐花色素2(CRY2)是一种蓝光受体。对野生型和CRY2功能缺失突变体拟南芥在不同光周期诱导下的开花时间进行研究,结果如图,开花时茎基部叶片越多代表开花越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长日照条件下CRY2参与拟南芥开花的调控
B.长日照、16℃是最适宜拟南芥开花的条件
C.相对于长日照,短日照下拟南芥开花延迟
D.蓝光、温度都可作为信号调节生命活动
【答案】B
【分析】据图分析,野生型在长日照、22℃条件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最少,说明野生型在这个条件下开花最早。野生型和突变体相比,开花时茎基部叶片不同,说明收到CRY2功能缺失的影响。
【详解】A、据图分析,长日照条件下,在两个不同温度,野生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都较少,开花较早,野生型跟突变体相比,野生型有CRY2,说CRY2参与拟南芥开花的调控,A正确;
B、野生型在长日照、22℃条件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最少,说明野生型在这个条件下开花最早,B错误;
C、相对于长日照,短日照下,两个不同温度,野生型跟突变体开花时茎基部叶片都较多,说明开花延迟,C正确;
D、隐花色素2(CRY2)是一种蓝光受体,有无CRY2和不同温度下,开花时茎基部叶片数目不同,说明蓝光、温度都可作为信号调节生命活动,D正确。
故选B。
13.“踧(dí)踧(平坦的状态)周道(大路),鞠(jū,阻塞)为茂草”出自《诗经·小雅·小弁》,下列与此诗句描述的关于群落水平上的问题明显不一样的是( )
A.山有榛,隰(低下的湿地)有苓(甘草)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C.无田(治理)甫田,维莠(杂草)骄骄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答案】A
【分析】“踧(dí)踧(平坦的状态)周道(大路),鞠(jū,阻塞)为茂草”意思是昔日繁华平直的大道,如今长满茂盛的杂草,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
【详解】A、“踧(dí)踧(平坦的状态)周道(大路),鞠(jū,阻塞)为茂草”意思是昔日繁华平直的大道,如今长满茂盛的杂草,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山有榛,隰有苓指榛树长在山上, 甘草长在低下的湿地,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意思是晴空下,翠绿的野草连成一片,淹没古道,伸向远方,连接着荒凉的古城,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B错误;
C、无田(治理)甫田,维莠(杂草)骄骄是指大田宽广不可耕,田里的野草高高长势旺,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C错误;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意思是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体现了群落的次生演替,D错误。
故选A。
14.研究者调查了川西北不同退化程度下高寒草地中部分生物组成情况及土壤有机碳含量,相关数据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草地植物和土壤中的小型节肢动物共同组成群落
B.可用螨类数量评估不同区域高寒草地的退化程度
C.植物种类多样性降低对不同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同
D.土壤有机碳被微生物分解后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
【答案】A
【分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此外,统计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群落的演替类型: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发芽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详解】A、草地和土壤中的所有生物共同组成群落,A错误;
B、据表格数据分析可知,退化程度越高螨类所占的比例越少,所有可用螨类数量评估不同区域高寒草地的退化程度,B正确;
C、植物种类多样性降低时螨类和昆虫比例减少,但是跳虫比例上升,所以植物种类多样性降低对不同土壤动物的影响不同,C正确;
D、土壤有机碳被微生物分解后释放二氧化碳,可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原料,D正确。
故选A。
15.A基因中含两种限制酶BamHI和MspI(5'C↓CGG3’)的酶切位点,HpaⅡ和MspI酶切位点相同,酶切位点处的胞嘧啶可能被甲基化,HpaⅡ对胞嘧啶甲基化敏感(即不能切割甲基化的酶切位点),而MspI则对胞嘧啶甲基化不敏感。某种小鼠(Aa)有两种表型,用每种表型的小鼠A基因分别做了三组的酶切实验:第一组单独使用BamHI,第二组使用BamHI+MspI,第三组使用BamHI+HpⅡ;每组完全酶切产物(每一个酶切位点均被切割)通过电泳分离并使用探针得到杂交带,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第一组处理后均可得到包含探针的8.9kb基因片段
B.若表型1中的A基因经过第二组和第三组处理后的酶切结果分别是3.5kb和8.9kb,说明表型1中的A基因中四个MspI酶切位点均被甲基化
C.若表型2中A基因第三组酶切结果介于3.5kb和8.9kb之间,说明A基因中至少有2个HpaⅡ酶切位点被甲基化
D.该种小鼠(Aa)有两种表型可能是因为A基因甲基化程度不同影响了基因的表达
【答案】C
【分析】HpaⅡ和MspI酶切位点相同,HpaⅡ对胞嘧啶甲基化敏感(即不能切割甲基化的酶切位点),而MspI则对胞嘧啶甲基化不敏感。若能被MspI酶切,不能被HpaⅡ酶切,说明酶切位点的胞嘧啶被甲基化。第二组使用BamHI+MspI,第三组使用BamHI+HpⅡ,若都能出现3.5kb片段说明酶切位点的胞嘧啶没有甲基化。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若用BamHI酶切A基因,则可得到8.9kb基因片段,此片段包含了探针结合位点,A正确;
B、第三组使用BamHI+HpⅡ酶切,只得到8.9kb片段,说明MspI酶切位点相同都被甲基化,不能被HpⅡ酶切,B正确;
C、HpaⅡ对胞嘧啶甲基化敏感,即不能切割甲基化的酶切位点,若表型2中A基因第三组酶切结果介于3.5kb和8.9kb之间,说明3.5kb片段两端的HpaⅡ和MspI酶切位点未被甲基化,A基因至多有2个HpaⅡ酶切位点被甲基化,C错误;
D、基因中碱基的甲基化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所以小鼠(Aa)有两种表型可能是因为A基因甲基化程度不同影响了基因的表达,D正确。
故选C。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研究发现,当硝酸盐转运蛋白(NET1.1)磷酸化后,可以通过图1的方式吸收低浓度的硝酸盐,当NETI.1去磷酸化后,可以通过图2的方式吸收高浓度的硝酸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NET1.1是一种通道蛋白,对物质运输不易有专一性
B.若细胞膜对H+通透性发生改变可能会影响硝酸盐转运
C.H+进出该植物细胞的运输方式均为主动运输
D.NET1.1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增强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
【答案】AC
【分析】由图1可知,硝酸盐进入细胞由H+浓度梯度驱动,因此硝酸盐经图1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由图2可知,硝酸盐经图2 进入细胞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详解】A、由图1可知,硝酸盐进入细胞由H+浓度梯度驱动,因此硝酸盐经图1进入细胞的方式为主动运输,故NET1.1是一种载体蛋白,且对物质的运输具有专一性,A错误;
B、细胞膜对H+通透性发生改变将影响图1所示低浓度的硝酸盐运输,但不影响图2所示高浓度的硝酸盐运输,B正确;
C、由图1可知,H+运出细胞是由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消耗ATP,属于主动运输,H+进入细胞是由高浓度到低浓度,属于协助扩散,C错误;
D、环境中硝酸盐浓度低于细胞内时,磷酸化后的NET1.1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转运硝酸盐,环境中硝酸盐浓度高于细胞内时,去磷酸化后的NET1.1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转运硝酸盐,因此NET1.1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增强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AC。
17.帕金森病的特征是产生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神经元丢失,研究人员利用腺相关病毒载体将一种反义寡核苷酸序列输送到小鼠中脑(帕金森病的主要病变部位),这种反义寡核苷酸序列是一种人工DNA片段,被设计以特异性结合编码PTB蛋白的RNA,从而阻止PTB合成,最终刺激神经元发育。对照组小鼠接受空白病毒或不相关反义寡核苷酸序列的模拟治疗。实验发现,在接受治疗的小鼠中,一部分星形胶质细胞转化为神经元,使神经元数量增加约30%。多巴胺水平恢复到与正常小鼠相当的水平。对照组小鼠则没有变化。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关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障碍导致帕金森病
B.反义寡核苷酸抑制PTB 表达依赖碱基互补配对机制
C.空白病毒治疗组可排除病毒自身对实验的影响
D.小鼠实验的成功表明该基因疗法也适用于人类
【答案】D
【分析】帕金森病的特征是产生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神经元丢失,所以治疗帕金森病的方法之一就是增加神经元数量,从而使多巴胺水平恢复正常。反义寡核苷酸序列可以特异性结合编码PTB蛋白的RNA,从而阻止PTB合成,刺激神经元发育,所以对实验小鼠进行不相关反义寡核苷酸序列的模拟治疗。
【详解】A、由题意可知,产生神经递质多巴胺的神经元丢失,导致相关反射弧中兴奋的传递障碍,最终引起帕金森病,A 正确;
B、反义寡核苷酸可特异性结合编码PTB蛋白的RNA,这种特异性抑制是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实现的,B正确;
C、病毒可能对实验产生影响,用空白病毒治疗组作为对照,可排除病毒自身对实验的影响,C正确;
D、虽然小鼠实验成功,但人类与小鼠属于不同物种,还存在遗传与代谢上的差异,该基因疗法不一定适用于人类,这需要进一步临床试验才能验证,D错误。
故选D。
18.DNA碱基序列改变会使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所在的DNA片段出现用同种限制酶切割但得到不同长度切割片段的情况。如苯丙氨酸羟化酶(PH)基因和其等位基因两侧的碱基序列存在两个或三个Msp的切点,切割后分别得到长度为23kb(千碱基对)和19kb的DNA片段(图a)。PH基因突变将导致苯丙酮尿症,但是否突变与其两侧Msp的切点数无关。某家庭父母均正常,但生了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儿①(图b),对该家庭不同个体提取的DNA用Msp切割并经PCR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得到图c的结果,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19kb片段代表正常的PH基因,23kb片段代表突变的PH基因
C.苯丙酮尿症现象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D.假设PH基因所在染色体上还存在A基因,则两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AC
【分析】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有两种方式: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直接控制性状;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近而控制代谢过程,以此来控制性状。
【详解】A、家庭父母均正常,但生了一个患苯丙酮尿症的女儿,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题意显示,PH基因突变将导致苯丙酮尿症,但是否突变与其两侧Msp的切点数无关,因此不能根据切割片段的长度判断是否为突变的PH基因,若19kb片段代表正常的PH基因,则②号应该患病,与事实不符,B错误;
C、苯丙酮尿症现象是由于缺乏相关酶导致的,因而可说明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C正确;
D、假设PH基因所在染色体上还存在A基因,则两种基因为连锁关系,即属于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二者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错误。
故选AC。
19.番茄果实发育历时约53天达到完熟期,该过程受脱落酸和乙烯的调控,且果实发育过程中种子的脱落酸和乙烯含量达到峰值时间均早于果肉。基因NCEDI和AC0I分别是脱落酸和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NDGA抑制NCEDI酶活性,1-MCP抑制乙烯合成。花后40天果实经不同处理后果实中脱落酸和乙烯含量的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番茄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这种发育模式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B.果实发育过程中脱落酸生成时,果实中必须有NCEDI酶的合成
C.NCEDI酶失活,ACO1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
D.脱落酸诱导了乙烯的合成,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
【答案】ACD
【分析】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进植物进入休眠;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脱落。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促进器官的脱落。
【详解】A、种子的成熟期早于果肉,能确保果实成熟后被传播时的种子也是成熟的,有利于种群的繁衍,A正确;
B、由题干信息可知,基因NCEDI是脱落酸合成的关键基因,且由左题图分析可知,NCEDI酶活性被抑制时几乎没有脱落酸,所以只能说明脱落酸的生成必须有NCED1酶的作用,但不能说明脱落酸合成的同时就必须有NCEDI酶的合成,B错误;
C、基因ACOI是乙烯合成的关键基因,由右题图分析可知,NDGA组(抑制NCEDI酶)前10天乙烯含量都很少,第10-12天乙烯含量略有一点增加,后面时间乙烯含量未知,因此,NCEDI酶失活,ACOI基因的表达可能延迟,C正确;
D、由右图分析可知,脱落酸组乙烯含量更多,所以可推测脱落酸诱导了乙烯合成,但脱落酸+1-MCP组乙烯含量极少,说明其诱导效应可被1-MCP消除,D正确。
故选ACD。
20.水体富营养化(水体中磷含量大于0.1mg/L)是世界性的环境问题,治理困难且代价高昂。在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人工生物浮岛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态修复方法被广泛应用。该技术是人工把植物移栽到水面浮岛上,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氮、磷能在植物体内积累且能持续吸收,然后通过植物的收割而移去,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现有科研人员为了比较大蒜和香菜吸收磷的速率,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通过实验得到下表数据: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蒜和香菜吸收磷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B.当水中磷酸盐浓度大于1.0mml/L,限制香菜吸收磷的速率因素主要是载体蛋白的数量
C.据表中数据可知,香菜在水体富营养化中对磷的净化效果比大蒜好
D.大蒜和香菜吸收的磷可用于其细胞内ATP、核酸等物质的合成
【答案】AC
【分析】自由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不需载体和能量,常见的有水、CO2、O2、甘油、苯、酒精等;协助扩散的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需要转运蛋白,不需要能量,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主动运输的方向是从低浓度向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和能量,常见的如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氨基酸、葡萄糖,K+等。
【详解】A、分析题图,大蒜和香菜对磷的吸收速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外界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大蒜和香菜对磷的吸收是由浓度差提供动力的,属于协助扩散,A错误;
B、当水中磷酸盐浓度大于1.0mml/L,大蒜和香菜对磷的吸收速率不变,说明载体蛋白达到饱和,此时限制香菜吸收磷的速率因素主要是载体蛋白的数量,B正确;
C、据表中数据可知,香菜和大蒜在水体富营养化中对磷的净化效果与富营养化程即水中磷酸盐浓度度有关,只有水中磷酸盐浓度大于0.4mml/L时,香菜在水体富营养化中对磷的净化效果比大蒜好,C错误;
D、ATP和核酸的组成元素有C、H、O、N、P,根系吸收的磷可用于细胞合成ATP、核酸等物质,D正确。
故选AC。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11分)水稻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为研究外源Ca2+对盐胁迫下水稻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以2个水稻品种(WYJ和IR36)为材料做了相关实验,每个品种设置4个处理组:CK(0mml/LNaCl+0mml/LCaCl2)、T1、T2(100mml/LNaCl+5mml/LCaCl2)、T3(100mml/LNaCl+10mml/LCaCl2)。处理7天后采样测定各项指标,结果如下图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题干信息可知,T1组的处理为 。
(2)由图甲可知,耐盐性较高的水稻品种是 。分析图甲,可知Ca2+对WYJ水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是 (答出两点)。
(3)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 结合,形成的产物可以接受 释放的能量并且被还原。根据图乙可知,Ca2+可以 (填“增大”或“减小”)气孔导度。
(4)有同学推测,盐胁迫能够降低IR36水稻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而Ca2+能够提高盐胁迫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含量,请你利用题中材料,设计实验确认此同学的推测是否正确,请写出你的实验思路: 。
【答案】(1)100 mml/L NaCl+0 mml/L CaCl2
(2) WYJ Ca2+能减缓盐胁迫引起的水稻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且10mml/L CaCl2处理比5mml/L CaCl2处理对减缓水稻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效果更为明显。
(3) C5 NADPH和ATP 增大
(4)分别取等量、相同部位的CK、T1、T2(和T3)组IR36水稻叶片,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并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比较各组滤纸条最下方两条色素带的宽度
【分析】1、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因素称为变量。其中人为控制的对实验对象进行处理的因素叫作自变量,因自变量改变而变化的变量叫作因变量,上述实验中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就是因变量,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叫作无关变量。
题图分析:图甲:图甲为4个实验组净光合速率变化关系图,由图可知,外源Ca2+对盐胁迫下水稻净光合作用有缓解作用,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外源Ca2+浓度大,缓解效果更好。比较WYJ和IR36两个品种的实验数据,外源Ca2+对WYJ的缓解效果好。
图乙:图乙为4个实验组气孔导度变化关系图,由图可知,外源Ca2+可促进盐胁迫下水稻气孔导度开放,且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外源Ca2+浓度大,促进作用大。比较WYJ和IR36两个品种的实验数据,外源Ca2+对WYJ的促进作用大。
【详解】(1)由题干信息:“CK(0mml/L NaCl+0mml/L CaCl2)、T1、T2(100mml/L NaCl+5mml/L CaCl2)、T3(100mml/LNaC1+10mml/L CaCl2)”可知,其中CK为不做处理的空白对照,T1应该为盐胁迫处理的水稻,根据T3和T4的处理,可知T1的处理为不加CaCl2,仅用100mml/L NaCl处理。
(2)从图甲可知,与CK相比,盐胁迫处理的T1组,WYJ净光合速率下降的幅度小于IR36,因此耐盐性较高的水稻品种是WYJ;与盐胁迫处理的T1相比,T2和T3组WYJ的净光合速率均有所增加,即Ca2+能减缓盐胁迫引起的水稻净光合速率的下降;且10mml/L CaCl2处理比5mml/LCaCl2处理对减缓水稻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效果更为明显。
(3)绿叶通过气孔从外界吸收的CO2,在特定酶的作用下,与C5结合,形成的产物可以接受NADPH和ATP释放的能量并且被还原。根据图乙可知,与T1组比较,T2和T3的气孔导度均有所增加,因此Ca2+可以增大气孔导度。
(4)根据题干“盐胁迫能够降低IR36水稻叶肉细胞中叶绿素的含量,而Ca2+能够提高盐胁迫条件下叶片叶绿素含量”可知,需要设置至少3组实验,即空白对照组、盐胁迫处理组、盐胁迫和Ca2+处理组,所以应选择CK、T1、T2作为实验材料,分别取等量、相同部位的CK、T1、T2(和T3)组IR36水稻叶片,用无水乙醇提取色素,并用纸层析法分离色素,比较各组滤纸条最下方两条色素带的宽度。
22.(11分)二倍体动物A、B两个物种在性别发育时,若施加特定环境因素MT的影响,雌性幼体将发育为雄化体,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将A物种的雄化体与正常雌性成体杂交子代性别比例为雄(♂)∶雌(♀)=1∶2。将B物种的雄化体与正常雌性成体杂交,子代没有雄性。
(1)上述性反转现象说明生物的性状表达 。
(2)推断A物种的性别决定为 (填“XY”或“ZW”)型。在自然条件下,让A物种的上述子代自由繁殖,所得子二代的性别比例为 ,解释原因:
(至少三点)。
(3)B物种的体色有猩红、浅黄、白色三种、受两对等位基因E、e和R、r控制。选择一对浅黄个体进行杂交实验(不考虑染色体交换和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F1均为猩红个体,F2表型及比例为猩红(♂)∶猩红(♀)∶浅黄(♂)∶浅黄(♀)∶白色(♂)=3∶6∶4∶2∶1。
①E基因和e基因的根本区别是 。
②从基因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角度分析,该杂交实验中B物种体色遗传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③该杂交实验中浅黄亲本的基因型是 。
【答案】(1)由基因决定,同时受环境影响
(2) ZW 雄∶雌=1∶1 含Z染色体的卵细胞:含W染色体的卵细胞=1∶1;含Z染色体的卵细胞和含W染色体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机会相等;含WW染色体的受精卵不育;含ZZ染色体和含ZW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机会相等
(3) 组成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 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或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另一对位于性染色体) eeXRXR、EEXrY或rrXEXE、RRXeY
【分析】性反转是由于环境影响了表现型,基因型没有发生改变。若A物种的性别决定为ZW型,则ZW(雄化体)×ZW(雌体)的子代ZZ(雄)∶ZW(雌)=1∶2;若A物种的性别决定为XX型,则XX(雄化体)×XX(雌体)的子代只有雌性,可判断A为ZW型性别决定,B为XY型性别决定。
【详解】(1)根据题意“二倍体动物A、B两个物种在性别发育时,若施加特定环境因素MT的影响,雌性幼体将发育为雄化体,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可知,性状由基因决定,上述性反转现象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而性状改变,表明性状同时还受环境影响。
(2)若A物种的性别决定为XX型,则XX(雄化体)×XX(雌体)的子代只有雌性;若A物种的性别决定为ZW型,则ZW(雄化体)×ZW(雌体)的子代ZZ(雄)∶ZW(雌)=1∶2,故A为ZW型性别决定 。正常情况下,A物种ZZ(雄)∶ZW(雌)=1∶2时自由交配,雌性个体产生的含Z染色体的卵细胞:含W染色体的卵细胞=1∶1,雄性个体只产生一种精子;含Z染色体的卵细胞和含W染色体的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机会相等;含WW染色体的受精卵不育;含ZZ染色体和含ZW染色体的受精卵发育成个体的机会相等,故子代雄∶雌=1∶1。
(3)E基因和e基因的根本区别是组成基因的碱基排列顺序不同;将B物种的雄化体与正常雌性成体杂交,子代没有雄性,说明B物种是XY型性别决定;根据F2表型及比例为猩红(♂)∶猩红(♀)∶浅黄(♂)∶浅黄(♀)∶白色(♂)=3∶6∶4∶2∶1,为9∶3∶3∶1的变式,故控制体色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对基因要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基因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必须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由于F2雌性个体中猩红∶浅黄=3∶1,而雄性个体中猩红∶浅黄∶白色=3∶4∶1,雌雄个体的体色比例不同,即两对等位基因中有一对应位于性染色体上。由于不考虑染色体交换和性染色体同源区段的情况,B物种为XY型,故有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另一对位于常染色体上。根据F2中表型比例可知,F1的基因型为EeXRXr、EeXRY,白色个体为eeXrY(即双隐),猩红个体同时含有E和R(即双显),浅黄个体含有E或R(即单显),可推知浅黄色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eeXRXR、EEXrY,由于E、e和R、r究竟哪对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是未知的,故亲本的基因型还可能是rrXEXE、RRXeY。
23.(13分)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病变(DPN)是临床上糖尿病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运动异常、对物理刺激反应迟钝,常累及坐骨神经、尺神经、股神经等,严重影响患者下肢功能。回答下列问题:
(1)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分别与脑和脊髓相连的
(2)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的测定是外周神经病变诊断过程中一种有效指标。科研人员分别对DPN模型鼠(模型组)和健康鼠(空白对照组)的MNCV进行在体(非离体)测定(图1),测定原理为刺激电极(S1)置于左侧坐骨切迹处的坐骨神经传出部位,记录电极(S2)置于同侧踝关节坐骨神经经过部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传导时间。可推断模型组的MNCV (填“高于”或“低于”)空白对照组的MNCV。据图所示,若刺激电极位置不变,将记录电极放至R处,测得的MNCV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 。
(3)临床上,常用甲钴胺治疗DPN。科研人员研发的新型药物G也能用于治疗DPN,且效果优于甲钴胺。下表是科研人员的验证实验,请补充完整。
(4)神经生长因子(NGF)是由细胞分泌的一种生长因子,具有神经营养和促进轴突生长的生理作用,研究表明DPN的发生、发展和NGF有一定的相关性。NGF的靶细胞膜上存在两种受体,一种是受体TrkA,另一种是受体p75NTR。科研人员就新型药物G对细胞膜上TrkA和p75NTR的含量(蛋白质含量/β-Actin蛋白)的影响进行实验,结果如图2。从图2中可推测出,药物G作用机理是通过 (填“提高”或“降低”)TrkA含量, (填“提高”或“降低”)p75NTR含量,来对抗神经细胞凋亡,进而促进外周神经再生。
对于该新型药物的研发到上市,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后续还要对药物G进行进一步研究:
(写出一点即可)
【答案】(1)脑神经和脊神经
(2) 低于 减小 电位从S1传递到R,需要经过突触,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并且还需经过肌纤维的传递)(电位从S1传递到R过程,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处发生突触延搁,消耗更多的时间)
(3) 组别2.DPN模型组+生理盐水 组别3.DPN模型组+甲钴胺 组别4.DPN模型组+药物G
(4) 提高 降低
(5)不同浓度的药物G的药效(给药剂量),用药疗程,毒副作用等进行研究(写出一点给分)
【分析】1、分析题意可知:糖尿病性外周神经病变(DPN)是临床上糖尿病较为常见的一种严重慢性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肢体乏力、运动异常、对物理刺激反应迟钝,临床上,常用甲钴胺治疗DPN。科研人员研发的新型药物G也能用于治疗DPN,且效果优于甲钴胺。要验证上述结论,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小鼠的类型(健康鼠、DPN模型鼠)和小鼠的处理方式,因变量是MNCV大小,根据表格数据可知,MNCV大小:1>4>3>2,则第4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药物G,第三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甲钴胺,第二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生理盐水。2、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模型组相比,药物G提高了TrkA含量,降低了p75NTR含量,故可以推测:药物G作用机理是通过提高TrkA含量,降低p75NTR含量,来对抗神经细胞凋亡,进而促进外周神经再生。
【详解】(1)外周神经系统分布在全身各处,包括分别与脑和脊髓相连的脑神经和脊神经。
(2)DPN对物理刺激反应迟钝,分别对DPN模型鼠(模型组)和健康鼠(空白对照组)的MNCV进行在体(非离体)测定,测定原理为刺激电极(S1)置于左侧坐骨切迹处的坐骨神经传出部位,记录电极(S2)置于同侧踝关节坐骨神经经过部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间的距离/传导时间。可推断模型组的MNCV低于空白对照组的MNCV。若刺激电极位置不变,将记录电极放至R处,测得的MNCV减小,原因是电位从S1传递到R,需要经过突触,突触处的兴奋传递需要通过化学信号的转换,(并且还需经过肌纤维的传递)(电位从S1传递到R过程,需要经过突触,在突触处发生突触延搁,消耗更多的时间)
(3)临床上,常用甲钴胺治疗DPN。科研人员研发的新型药物G也能用于治疗DPN,且效果优于甲钴胺。要验证上述结论,本实验的自变量为小鼠的类型(健康鼠、DPN模型鼠)和小鼠的处理方式,因变量是MNCV大小,根据表格数据可知,MNCV大小:1>4>3>2,则第4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药物G,第三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甲钴胺,第二组的处理为DPN模型组+生理盐水。
(4)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模型组相比,药物G提高了TrkA含量,降低了p75NTR含量,故可以推测:药物G作用机理是通过提高TrkA含量,降低p75NTR含量,来对抗神经细胞凋亡,进而促进外周神经再生。
(5)对于该新型药物的研发到上市,在本实验的基础上后续还要对药物G进行进一步研究:如不同浓度的药物G的药效(给药剂量),用药疗程,毒副作用等进行研究。
24.(9分)松材线虫会引起松树毁灭性病害,自传入我国后迅速传播扩散,危害程度逐渐加深。为防治松材线虫病害,研究人员开展了相关研究。
(1)松墨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昆虫。携带松材线虫的松墨天牛在取食和产卵过程中将松材线虫传播到健康松树上,松材线虫生活在松树体内,能快速破坏松树的输导组织,导致松树迅速萎蔫死亡。由此分析松材线虫与松树的关系是 。
(2)为研究松材线虫入侵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受害程度不同的多个样地内采用 法进行调查,并测定乔木层和灌草层的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如下图。
注:纯林表示全部为马尾松;7马3阔、6马4阔、5马5阔分别表示马尾松与阔叶林占比为7:3、6:4、5:5
调查结果说明,随受害程度的加大,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逐渐减少,其中受影响最小的样地是 。样地内灌草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增加,可能的原因是 。
(3)花绒寄甲幼虫是松墨天牛的天敌。利用花绒寄甲幼虫对松墨天牛传播的松材线虫病的防治展开研究,研究人员选取了重度病害的三个林区,实验组释放花绒寄甲幼虫,对照组不释放,统计松木上松墨天牛的数量,结果如下表:
每个林区都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校正防治效果,校正后的防治效果(%)=(a-b)/(1一对照组天牛数量变化率)×100%,其中“a”、“b”分别为 。由表中结果可知,林间人工释放花绒寄甲幼虫能有效降低松墨天牛的数量。若要进一步确定花绒寄甲幼虫的防治效果,还需测定的指标有 。
(4)除上述方法外,请提出一条新的预防或治理松材线虫的思路。
【答案】(1)寄生
(2) 样方 5马5阔 随受害程度的增加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减小,林下光照强度增加,有利于灌草层植物的生长
(3) 实验组天牛数量变化率、对照组天牛数量变化率 林区松木死亡率(或存活率)或松木上松材线虫数量
(4)防止外来松材线虫的入侵和扩散:及时清理和处理林间病死树;在纯马尾松林中因地制宜地种植其他树种;利用药剂抑制树体内松材线虫繁殖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1)松材线虫生活在松树体内,松材线虫食用的是松树的部分组织,所以松材线虫与松树的关系是寄生。
(2)调查植物和活动力弱的动物用样方法调查,所以为研究松材线虫入侵对松林生态系统中植物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受害程度不同的多个样地内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如图,5马5阔在不同的受害程度中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变化最小,则说明5马5阔受影响最小。随受害程度的增加乔木层地上生物量减小,林下光照强度增加,有利于灌草层植物的生长,则灌草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均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增加。
(3)每个林区都设置对照组的目的是校正防治效果,校正后的防治效果(%)=(a-b)/(1一对照组天牛数量变化率)×100%,则a表示实验组天牛数量变化率、b表示对照组天牛数量变化率。可通过测定林区松木死亡率(或存活率)或松木上松材线虫数量,进一步确定花绒寄甲幼虫的防治效果。
(4)可通过防止外来松材线虫的入侵和扩散;及时清理和处理林间病死树;在纯马尾松林中因地制宜地种植其他树种;利用药剂抑制树体内松材线虫繁殖等措施预防或治理松材线虫。
25.(11分)某抗膜蛋白治疗性抗体药物研发过程中,需要表达N蛋白胞外段,制备相应的单克隆抗体,增加其对N蛋白胞外段特异性结合的能力。
Ⅰ.N蛋白胞外段抗原制备,流程如图1
(1)构建重组慢病毒质粒时,选用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目的是 。用脂质体将重组慢病毒质粒与辅助质粒导入病毒包装细胞,质粒被包在脂质体 (填“双分子层中”或“两层磷脂分子之间”)。
(2)质粒在包装细胞内组装出由 组成的慢病毒,用慢病毒感染海拉细胞进而表达并分离、纯化N蛋白胞外段。
Ⅱ.N蛋白胞外段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如图2
(3)用N蛋白胞外段作为抗原对小鼠进行免疫后,取小鼠脾组织用 处理,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含有混合气体的 中培养,离心收集小鼠的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
(4)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融合后的细胞进行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将其接种到96孔板后,进行 培养。用 技术检测每孔中的抗体,筛选既能产生N蛋白胞外段抗体,又能大量增殖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经体外扩大培养,收集 ,提取单克隆抗体。
(5)利用N蛋白胞外段抗体与药物结合,形成 ,实现特异性治疗。
【答案】(1) 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 双分子层中
(2)蛋白质外壳和含N蛋白胞外段基因的核酸
(3)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CO2培养箱
(4) 克隆化 抗原抗体杂交 细胞培养液
(5)抗体-药物偶联物/ADC
【分析】1、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先给小鼠注射特定抗原使之发生免疫反应,之后从小鼠脾脏中获取已经免疫的B淋巴细胞;诱导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利用选择培养基筛选出杂交瘤细胞;进行抗体检测,筛选出能产生特定抗体的杂交瘤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即用培养基培养和注入小鼠腹腔中培养;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获取单克隆抗体。
2、两次筛选:①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②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
3、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既能大量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
【详解】(1)构建重组慢病毒质粒时,为检测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导入受体细胞,常选用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作为标记基因。重组慢病毒质粒与辅助质粒导入病毒包装细胞需要依赖膜融合,故质粒被包在脂质体双分子层中(即磷脂双分子层)。
(2)由于目的基因为N蛋白胞外段基因,在包装细胞内组装出由蛋白质外壳和含有N蛋白胞外段基因的核酸组成的慢病毒,用慢病毒感染海拉细胞进而表达并分离、纯化N蛋白胞外段。
(3)进行动物细胞培养时,需要取小鼠脾组织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含有95%空气和5%的CO2混合气体的CO2培养箱中培养。
(4)用选择性培养基对融合后的细胞进行筛选,获得杂交瘤细胞,将其接种到96孔板,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每孔中的抗体,筛选既能产生N蛋白胞外段抗体,又能大量增殖的单克隆杂交瘤细胞株,经体外扩大培养,收集细胞培养液,提取单克隆抗体。
(5)利用N蛋白胞外段抗体与药物结合,形成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实现特异性治疗。组别
卵原细胞总数/(个)
卵原细胞内cAMP
/(pml•mL)
卵原细胞减数分裂不同时期比率/(100%)
减I前的间期
减I前期
减I中期
对照组
26
0.873
0.629
0.248
0.123
Cil组
26
2.013
0.899
0.101
0.000
E2组
26
2.346
0.862
0.138
0.000
Cil+ E2组
26
3.962
0.965
0.035
0.000
项目
环境变量
未退化
轻度退化
中度退化
植物
植物种类数
14
13
14
小型土壤
节肢动物组成
螨类
70.89%
46.51%
30.75%
跳虫
10.13%
49.10%
59.09%
昆虫
18.98%
4.39%
10.16%
土壤理化性质
有机碳(g·kg-1)
75.39%
59.95%
69.20%
水中磷酸盐浓度(mg/L)
0.2
0.4
0.6
0.8
1
1.2
吸收速率(×10-3mg/L·h)
大蒜
1.1
1.2
1.3
1.35
1.35
1.35
香菜
0.8
1.2
1.5
1.7
1.8
1.8
组别
实验处理
检测指标
预期实验结果
1
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
实验疗程为4周,4周后检测各组MNCV
MNCV大小:1>4>3>2
2
3
4
林区
组别
释放前天牛数量(条)
释放后天牛数童(条)
天牛数量变化率(%)
A区
实验组
86.22
49.64
42.43
对照组
85.36
80.61
5.56
B区
实验组
72. 54
40.42
44.28
对照组
74.22
68.51
7.69
C区
实验组
57.61
26.54
53.93
对照组
55.28
48.42
12.40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4(新教材单科)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专用)(解析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果蝇体细胞含有8条染色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04(解析版)- 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全国卷专用),共13页。
这是一份模拟卷04-【赢在高考·临考模拟】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文件包含模拟卷04解析版-赢在高考·临考模拟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docx、模拟卷04考试版-赢在高考·临考模拟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docx、模拟卷04参考答案-赢在高考·临考模拟备战2024年高考生物模拟卷浙江专用docx等3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2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