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第五中学、铝业学校、邵岗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教师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823361/1-1717514151409/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第五中学、铝业学校、邵岗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教师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823361/1-1717514151435/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第五中学、铝业学校、邵岗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教师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823361/1-1717514151464/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第五中学、铝业学校、邵岗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823361/0-1717514147025/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第五中学、铝业学校、邵岗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823361/0-1717514147084/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第五中学、铝业学校、邵岗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823361/0-1717514147119/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第五中学、铝业学校、邵岗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第五中学、铝业学校、邵岗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第五中学铝业学校邵岗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青铜峡市第五中学铝业学校邵岗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5页, 欢迎下载使用。
姓名:______班级:______考号:______得分:______
相对原子质量:H-1;O-16;C1-35.5;Ca-40;C-12;P-31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2分)
1. 下列日常及生产实践活动中,主要原理为化学变化的是
A.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大量氧气
B. 大旱年份用飞机高空撒布干冰做人工降雨
C. 家里用白醋清洗烧水壶内壁的水垢
D. 内蒙盐湖附近的居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
【答案】C
【解析】
【详解】A、工业上利用沸点不同,用分离液态空气法制取大量氧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
B、大旱年份用飞机高空撒布干冰做人工降雨,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误;
C、家里用白醋清洗烧水壶内壁的水垢,白醋和水垢发生反应生成可溶物,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内蒙盐湖附近的居民夏天晒盐、冬天捞碱,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采用蒸发结晶;纯碱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采用降温结晶,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故选C。
2. 今年的4月22日是第50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美丽地球,守护自然资源”,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B. 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
C. 金属的回收利用不仅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D. 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保护地下水资源
【答案】B
【解析】
【分析】A、根据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金属的回收利用的优点,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保护水资源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
【详解】A、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空气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其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故选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C、金属的回收利用可以节约金属资源,还可以减少冶炼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可以保护地下水资源,故选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 提高科学核心价值观,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液氧用于火箭发射——氧气具有可燃性
B. 洗涤剂清洗油污——洗涤剂有乳化功能
C. 氢能源未广泛应用——氢气制取成本高、贮存困难
D. 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中防腐——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没有可燃性,故说法不正确
B、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可用于清洗油污,故说法正确。
C、氢气未被广泛应用,是因为氢气制取成本相对较高,储存和运输较为困难,故说法正确。
D、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充入食品包装袋中可防腐,故说法正确。
故选:A。
4. 关于“舌尖上的化学”,下列说法不科学的是
A. 人体中所含氯化钠大部分以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
B. 为了身体健康,必须要均衡膳食
C. 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在食品中添加大量防腐剂
D. 为了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制作时可添加适量碳酸氢钠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人体中所含氯化钠大部分以钠离子、氯离子形式存在于体液中,故A正确;
B、为了身体健康,必须要均衡膳食,合理摄入营养物质,故B正确;
C、为延长食品保质期,在食品中添加大量防腐剂,会损害人体健康,故C错误;
D、为了使发面食品松软可口,制作时可添加适量碳酸氢钠,因为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故D正确。
故选C。
5. 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障。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稀释浓硫酸B. 倾倒液体
C. 点燃酒精灯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A
【解析】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盐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符合题意;
B、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标签朝向手心,试管口与瓶口紧挨,不符合题意;
C、点燃酒精灯时应使用打火机或火柴,不符合题意;
D、铁丝在氧气燃烧实验中,集气瓶底应铺少量细沙或加入少量水,防止高温熔融物质溅落炸裂集气瓶,不符合题意;
故选A。
6. 下列各组物质,按混合物、氧化物、单质、碱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 冰水混合物、过氧化氢、氮气、氨水B. 空气、干冰、液态氧、熟石灰
C. 碘酒、氯酸钾、水银、烧碱D. 生理盐水、二氧化锰、氨气、纯碱
【答案】B
【解析】
【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单质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详解】A、冰水混合物中只含有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纯净物、过氧化氢是由氢、氧元素的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氮气是由氮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B、空气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属于混合物、干冰是由碳、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氧化物、液态氧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熟石灰化学式Ca(OH)2属于碱,故正确;
C、碘酒是碘的酒精溶液属于混合物、氯酸钾是由钾、氯、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银是由汞元素组成的单质、烧碱化学式NaOH属于碱,故错误;
D、生理盐水是氯化钠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二氧化锰是由锰、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氨气是由氮、氢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纯碱化学式Na2CO3,属于盐,故错误。
故选B。
7.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冠疫苗,主要原料是胰蛋白酶,其中一种胰蛋白酶的化学式为,相对分子质量为372。对于该胰蛋白酶说法正确的是
A. 该胰蛋白酶是一种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 该胰蛋白酶由36个原子构成
C. 该胰蛋白酶中碳、氧元素质量比为3:8
D. 该胰蛋白酶一个分子的质量为372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该胰蛋白酶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72,不是高分子化合物,故A错误;
B、该胰蛋白酶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B错误;
C、该胰蛋白酶中碳、氧元素质量比(12×6): (16×12)=3:8,故C正确;
D、相对分子质量不是分子的真实质量,故D错误。
故选C。
8. 甲醛是一种防腐剂,下图是甲醛燃烧的微观示意图。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B. 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15:16
C. 生成物均由两种元素组成
D. 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由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物中有一个“”没有参加反应,反应化学方程式CH2O+O2CO2+H2O。
【详解】A、由分析可知,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说法错误。
B、由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化学方程式为CH2O+O2CO2+H2O,故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质量比为30:32=15:16,说法正确。
C、由微观示意图可知生成物为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均由两种元素组成,说法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说法正确。
故选:A。
9. 图是碳元素的“价类二维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点对应的物质可能是CH4
B. 《抱朴子》中描述一种物质:“可以刻玉,虽铁椎击之亦不能伤”,该物质化学式对应b点
C. c点对应的物质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 e点对应的一种物质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图可知,A点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对应的物质可能为CH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描述该物质:“可以刻玉,虽铁椎击之亦不能伤”,可推断该物质应是金刚石,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硬度最大的物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单质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0,则该物质化学式对应b点,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c点是一种氧化物,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则为CO,但一氧化碳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D、由图可知,e点是一种酸,其中碳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则为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0. 推理是研究和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以下推理正确的是
A. 碱中都含有氢氧根,所以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
B. 酸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 向某固体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该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D. 用pH 试纸测得某溶液的 pH=12,则该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答案】A
【解析】
【详解】A、碱是电离出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故碱中都含有氢氧根,所以碱中一定含有氢元素,故正确;
B、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如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故错误;
C、碳酸盐、活泼金属均能与稀盐酸反应放出气体,不能判断该固体物质一定是碳酸盐故错误;
D、 pH=12,只能说明该溶液显碱性,不一定是碱的溶液,含有可能是盐溶液,故错误。
故选A。
11. 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纯碱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能与食醋中的醋酸反应生成醋酸钠、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气泡,氯化钠和醋酸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能溶于水,故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可得二氧化锰,蒸发滤液可得氯化钾,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与氧气不反应,可用浓硫酸干燥氧气,不符合题意;
D、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氯化钠和盐酸均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现象相同,无法检验食盐水中是否含盐酸,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填空题(共11分)
12. 从H、C、O、Na、Ca 这些元素中选出适当的元素,按要求写出化学式。
(1)雪碧饮料中含有的酸______。
(2)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碱______。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______。
(4)发酵粉中由四种元素组成的盐______。
【答案】(1)H2CO3
(2)Ca(OH)2 (3)H2O
(4)NaHCO3
【解析】
【小问1详解】
饮料中的一种酸是碳酸,其化学式为:H2CO3;
【小问2详解】
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其化学式为:Ca(OH)2;
【小问3详解】
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水的化学式为:H2O;
【小问4详解】
碳酸氢钠加热或遇酸性物质会产生二氧化碳,能使糕点疏松多孔,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其化学式为:NaHCO3。
13. “中国天眼”主体包含铝合金反射镜面。铝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信息如图所示。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铝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______;在化学反应中铝原子容易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答案】 ①. 26.98 ②. ③. 失去
【解析】
【详解】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故铝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98;
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铝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为2、8、3,故铝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
铝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3,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14. 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P点含义是_________。
(2)t2 ℃时,将15 g A物质放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形成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
(3)若A物质中含有少量的B物质,提纯A物质的方法是_________ (填“降温结晶”或“蒸发结晶”)。
(4)t3℃时,将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三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
【答案】 ①. t1 ℃时,A、C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②. 60g ③. 降温结晶 ④. B>A>C
【解析】
【详解】(1)在溶解度曲线图上,横坐标是温度,纵坐标是溶解度。P点含义t1℃时,A、C两物质溶解度相等;
(2)溶解度是一定温度下,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t2℃时,将15g A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溶质是10g,形成溶液的质量为60g;
(3)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且随温度降低而减小,降温时会结晶析出,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很小,降温时几乎不析出,若A物质中含有少量的B物质,提纯A物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将t3℃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时,A、B的溶解度减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A、B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变小溶液仍为饱和溶液,C没有晶体析出,质量分数不变,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t1℃时B的溶解度大于A的溶解度大于t3℃时C的溶解度,所以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B>A>C。
三、应用题(共13分)
15.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许多地方的习俗,粽叶是包粽子的材料之一。
(1)箸叶(如图)是粽叶的一种,含多种氨基酸。用箸叶包制粽子,可提高粽子中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是人体合成______(填营养素名称)的重要原料。
(2)在粽叶种植过程中,为使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可施用下列化肥中的______。
A. KClB. Ca3(PO4)2C. CO (NH2)2
(3)个别商贩利用硫酸铜(CuSO4)溶液浸泡陈旧棕叶使之变为青绿色,这对人体有害。有关部门提醒市民可将粽叶用水浸泡,将铁钉(Fe)放入浸泡液中,根据铁钉是否变红进行检验。写出该方法相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4)铝也能与硫酸铜发生类似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压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计算机等数字化实验设备,测定铝片与足量稀硫酸反应时气体压强的变化,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开始一段时间气体压强几乎不变,其原因是______;写出m点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并将此时溶液中和液面上方存在的微观粒子的种类在图2中补充完整______(粒子数目不作要求:不考虑空气、水)。
【答案】(1)蛋白质 (2)C
(3)
(4) ①. 铝表面的氧化铝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不生成气体 ②. ③.
【解析】
【小问1详解】
氨基酸是人体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原料;
【小问2详解】
氮肥有促进植物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提高植物蛋白质含量的作用,故为使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可施用氮肥。
A、氯化钾含钾元素,属于钾肥,不符合题意;
B、磷酸钙含磷元素,属于磷肥,不符合题意;
C、尿素含氮元素,属于氮肥,符合题意。
故选C;
【小问3详解】
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铁钉变红,说明含硫酸铜,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一开始氧化铝先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不生成气体,故压强几乎不变;
m点时,压强增大,是因为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氧化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水,铝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铝和氢气,此时硫酸过量,故溶液中含铝离子、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液面上方存在氢分子,故填: 。
16. 某实验小组向12g石灰石样品中不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反应过程中产生气体与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样品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也不溶于水)请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是_____g
(2)计算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4.4g (2) 5%
【解析】
【详解】(1)稀盐酸加入开始生成二氧化碳,消耗146g稀盐酸,碳酸钙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4.4g
(2)解:设146g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y
y=7.3g
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0%=5%
答:所用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四、实验探究题(共19分)
17. 实验室常用下列装置制取气体,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a______
(2)实验室用氯酸钾制取并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应选择的装置为______,反应原理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若用装满水的G装置收集氧气,则氧气应从______(选填“b”或“c”)端进入。
(3)B、C装置都可作为实验室制取CO2的发生装置,与C相比,选用B装置的优点是______,B装置还可以制取另一种气体,其原理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1)分液漏斗
(2) ①. AF ②. ③. b
(3) ①. 便于控制反应的速率 ②.
【解析】
【小问1详解】
仪器a是分液漏斗;
【小问2详解】
实验室中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发生装置是固体加热型故选A,收集一瓶较纯净的氧气,故选排水法收集,故选择的装置是AF;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加热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G装置装满水,氧气的密度比水小,要从长管进,故从b进气;
【小问3详解】
B装置中用到了分液漏斗,可以控制液体的流速,故优点是便于控制反应的速率;
B装置是固体常温型,可以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18. 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探究镍、铁、铜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进行了以下探究。
【资料卡片】镍(Ni)为银白色金属,硬而脆,熔点1455℃,沸点2752℃,密度8.85g/cm3,常温下有磁性,镍在置换反应中生成+2价化合物,其化合物溶液一般呈绿色。镍常温下不与水反应,在潮湿的空气中也不易生锈。
【作出猜想】镍、铁、铜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1)猜想1:铁>镍>铜;猜想2:______;猜想3:铁>铜>镍。
【实验方案】
(2)可供选择的实验药品有:镍粉、铁粉、铜粉、铁丝、铜丝、镍片、稀硫酸、硫酸镍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小夏同学利用以上实验试剂设计了如下方案验证三者的金属活动性。
【实验结论】
(3)猜想______正确;则乙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反思交流】
(4)有同学指出甲方案不严谨,试提出改进方案:______。
【答案】(1)镍>铁>铜
(2) ①. 硫酸镍溶液 ②. 铁丝表面由银白色固体析出
(3) ①. 1 ②.
(4)取等质量的粉末状的铁粉、铜粉和镍粉分别于A、B、C三支试管中,再同时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金属活动性:铁>铜,镍的金属活动性未知,故还可作出猜想:镍>铁>铜;
【小问2详解】
先各取铁丝、铜丝于D、E试管中,要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则可以另一种金属的盐溶液进行反应判断,故可以选硫酸镍溶液;
乙中加入硫酸镍溶液,铁和硫酸镍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单质镍,故现象为铁丝表面由银白色固体析出;
【小问3详解】
乙中加入硫酸镍溶液,铁和硫酸镍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单质镍,说明铁的活动性强于镍,E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镍的活动性强于铜,故金属活动性顺序强弱为铁>镍>铜,故猜想1正确
铁和硫酸镍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单质镍,化学方程式:;
【小问4详解】
取等质量的粉末状的铁粉、铜粉和镍粉分别于A、B、C三支试管中,再同时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要求控制变量法:要求反应物的接触面积相同)。
19. 将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无明显现象,然后三位同学进行了以下实验。
(1)测定溶液pH变化的方法
甲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pH变化如图1所示,则该同学是将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 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B. 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钾溶液中
(2)测两种溶液混合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乙同学在实验过程中测得混合溶液的温度变化如图2所示,图2中B点的含义是:________。
(3)借助于酸碱指示剂
丙同学通过图3所示实验,他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也证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了化学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提出问题】针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大家纷纷提出了猜想。
【猜想与假设】
(4)猜想一:只有K2SO4;
猜想二:有K2SO4和H2SO4;
猜想三:________。
【实验证据】
(5)了验证猜想,学习小组选用Fe2O3粉末、BaCl2溶液,进行如下探究:
【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同学们一致确定猜想二是正确的。
【评价与反思】
(6)丁同学认为方案二是不合理的,理由是:________。
(7)同学们经过反思与讨论,最后认为方案一中的Fe2O3粉末可以用下列的某些物质代替,也能得到同样的实验结论,请你选出可用药品的字母序号________。
A. MgB. CuOC. KClD. Na2CO3
(8)分析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________。
【答案】(1)A (2)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3)2KOH+H2SO4=K2SO4+2H2O
(4)有K2SO4和KOH
(5) ①. Fe2O3粉末 ②. 红棕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6)K2SO4也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7)ABD (8)反应物是否过量
【解析】
【小问1详解】
由图1可知,曲线起点pH小于7,说明反应开始前的溶液显酸性,即为稀硫酸,因此,该同学是将氢氧化钾溶液滴入稀硫酸中,故填写:A。
【小问2详解】
由图2可知,B点是曲线的最高点,说明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发生的是放热反应,B点两种反应物恰好完全反应,因此,B点以后,由于反应已发生完,不再放出热量,只有体系向周围散热,温度下降,故填写:氢氧化钾溶液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
【小问3详解】
氢氧化钾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KOH+H2SO4=K2SO4+2H2O,故填写:2KOH+H2SO4=K2SO4+2H2O。
【小问4详解】
猜想一是氢氧化钾与硫酸完全反应,所以,溶质只有硫酸钾,猜想二是稀硫酸过量,所以,溶质为生成物硫酸钾和过量的稀硫酸的溶质硫酸,猜想三是氢氧化钾溶液过量,所以,溶质为生成物硫酸钾和过量的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氢氧化钾,故填写:有K2SO4和KOH。
【小问5详解】
由表格可知,猜想二正确,猜想二与其它两个猜想的区别是溶质中含有H2SO4,既检验H2SO4又避免K2SO4的干扰,只能选用题干中给出的Fe2O3粉末,故填写:Fe2O3粉末;
产生的实验现象是红棕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故填写:红棕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小问6详解】
BaCl2不仅H2SO4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还会与K2SO4反应,同样产生白色沉淀硫酸钡,无法证明H2SO4的存在,故填写:K2SO4也能与BaCl2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小问7详解】
A.Mg与H2SO4反应,产生氢气,可以观察大有大量气泡产生,Mg不与K2SO4反应,故可以代替Fe2O3粉末,符合题意;
B.CuO与H2SO4反应,可以观察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CuO不与K2SO4反应,故可以代替Fe2O3粉末,符合题意;
C.KCl既不与H2SO4反应,也不与K2SO4反应,故不可以代替Fe2O3粉末,不符合题意;
D.Na2CO3与H2SO4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可以观察大有大量气泡产生,Na2CO3不与K2SO4反应,故可以代替Fe2O3粉末,符合题意,故填写:ABD。
【小问8详解】
化学反应的进行除了恰好完全反应外,反应物还可能过量,因此,除了考虑生成物外,还要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故填写:反应物是否过量。
【点睛】该题为科学探究题,再分析化学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要考虑:恰好完全反应,这时的物质只有生成物;若某种物质是过量的,则该物质会剩余,所以除了生成物之外,还会有剩余的反应物。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纯碱和食盐
区分
分别加入食醋,观察现象
B
MnO2和KCl
分离
溶解、过滤、洗涤固体并烘干,蒸发滤液
C
O2(H2O)
干燥
通入浓硫酸洗气瓶
D
食盐水(HCl)
检验
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甲
取等质量的铁粉、铜粉和镍片分别于A、B、C三支试管中,再同时向其中分别加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
A、C试管中有气泡产生,且A试管中产生气泡较快:
B试管中无气泡产生。
乙
先各取铁丝、铜丝于D、E试管中,再分别滴加______
D试管中产生的现象______
E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实验方案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________
________
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二正确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第四中学中考联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第四中学中考联考三模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三中学第四中学中考联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九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文件包含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九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甘肃省武威市第十九中学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教师版docx、2024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中考一模化学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6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