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试卷
展开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一、班级开展探寻宁波“文化遗产”的项目化学习活动,请你以“发现者”“体验者”“推广者”“代言人”的身份来一起参与吧!(共12题)
文化遗产发现者;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八千年来,宁波从井头山文明的一支木(jiǎng)____到东方大港的巨锚,从天一阁朗朗的书声到奋斗四方的宁波帮,滨海而居的宁波人创造了开放包容、创新进取的灿烂文明,栉风沐雨至今,仍(xīn)____火相传、弦歌不辍 , 迸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翻开这一幅幅风云际会的历史长卷,一个个鲜活有力的文化符号跃然而出。
宁波市文史研究馆、宁波广播传媒有限公司联合策划推出“宁波文化符号”系列,试图对宁波独特的城市精神和文化IP进行提炼,并加以弘扬和光大。让我们不妨____,在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之中,静静探索宁波城市那最隐秘古老又最鲜活有力的文化基因吧!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木(jiǎng)____________________②(xīn)____________________火相传
2. 加点字“辍”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 zhuì B . chuò
3. 请在第二段划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 A . 窥斑见豹 B . 目不窥园
4.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璀璨的瑰宝。研学小组编辑“诗歌中的文化符号”诗文集,下面是按意象“花”来整理的经典古诗文句,请你正确填写完整。
“乱花渐欲迷人眼,① 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眼前的乱花,带着诗人目睹早春欣欣向荣景象的欢悦;“无可奈何花落去,② 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前路的落花传达着词人的徘徊孤寂与伤感。“③____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笔下的落花,是难舍挚友的离别情;“④ ____________________,佳木秀而繁阴”,欧阳修心中的野花,寄寓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⑤ _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赞美的落花,则表明了诗人选择的前途命运与志向追求。“予独爱莲之⑥____________________”(《爱莲说》),周敦颐借莲言志,把洁身自好、高洁傲岸写入史册;“⑦____________________,⑧____________________(《饮酒》),陶渊明借花言志,写尽隐士的清逸脱俗。
研学小组在诗集中设置特辑《诗中甬城》,准备放入岑参的《送任郎中出守明州》一诗,请展开探究。
送任郎中①出守②明州③
【唐】岑参
罢起郎官草,初封刺史符。④
城边楼____海,郭里树侵湖。
郡政傍连楚,朝恩独借吴。
观涛秋正好,莫不上姑苏。
【注释】①郎中:官名。②出守:由京官出为太守。③明州:宁波的古称。④“罢起”两句意为:刚刚停止起草郎官的文书,初受朝廷封赐的刺史符节。“郎官”,古代官名,为帝王近侍之官;“刺史”,古代官名,州郡的最高军政长官;“符”,古代传达命令或调兵遣将所用的凭证。
5. 诗中颔联缺少一个动词,你认为填“望”和“枕”哪个更能体现诗歌语言特征?请结合相关诗句加以分析。
6. 有同学认为,岑参是一名边塞诗人,一生都未到过宁波,不能将这首诗歌放入《诗中甬城》特辑中。你怎么看?请结合具体诗句和下面资料包,说说你的理由。
7. 宁波人民以鱼山遗址出土的人面纹陶耳(图1)为原型,设计了城市旅游lg(图2)。请仔细观察lg,结合资料卡片,介绍它的画面和象征含义。要求:顺序合理,语言简洁,不超过120字。
明代微雕珍品核舟“东坡夜游赤壁”曾在宁波被发现,让我们通过古人文字记载来一睹古代雕刻艺术的风采,请你一起参加探究活动。
【甲】
核舟记
魏学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选自《虞初新志》)
【乙】
濮仲谦雕刻
张岱
南京濮仲谦① , 古貌古心,粥粥②若无能者,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然其所以自喜者,又必用竹之盘根错节,以不事刀斧为奇,则是经其手略刮磨之,而遂得重价,真不可解也。仲谦名噪甚得其款物辄腾贵。三山街润泽于仲谦之手者数十人焉,而仲谦赤贫自如也。于友人座间见有佳竹、佳犀,辄自为之。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选自《陶庵梦忆》)
【注释】①濮仲谦:姓濮,字仲谦,明清时期雕刻家。②粥粥:柔弱、无能、谦卑的样子。
8. 【学方法·夯基础】请根据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
9. 【断句读•晓内容】为乙文划波浪线句子划分停顿(限断2处)。
仲 谦 名 噪 甚 得 其 款 物 辄 腾 贵。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②其竹器,一帚、一刷,竹寸耳,勾勒数刀,价以两计。
11. 【巧对比·知立场】甲乙两文都表达了对雕刻艺人精湛技艺的赞美,但它们在写作内容上的侧重点不同。请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12. 【善总结·明风格】《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所编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所收多为明清时期搜奇志异的文章。乙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同样记录了一位雕刻技艺精湛的“奇人”,能否将乙文编入《虞初新志》?请结合文本内容以及你的学习和阅读经验,说说你的观点和理由。
二、文化遗产体验者(共11题)
宁波是中国最早的原始茶产地之一,奉化曲毫、宁海望海茶、象山云雾茶等都位列宁波名茶之属,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中国“茶文化”。
【材料一】
①中国茶文化的鼎盛期,毫无疑问出现在11-13世纪,即两宋时期。
②宋时的城市,满大街都是茶坊、茶肆,就如今天城市中几乎每一个热闹处都会有咖啡厅。A.《东京梦华录》说,汴京的朱雀门外,“以南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街心市井,至夜尤盛”。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也画出东京城外的多处茶坊酒肆,主要分布在繁华的汴河两岸。
③寻常的宋朝人家,平日里接待宾客,也必用茶与饮料。当客人来访时,主人家要先敬茶招待;当客人告辞时,主人家则奉上饮料送客。宋人笔记《南窗纪谈》与《萍洲可谈》都记录了宋朝的这一习俗:“客至则设茶,欲去则设汤。不知起于何时,然上自官府下至闾里,莫之或废”;“今世俗,客至则啜茶,去则啜汤。此俗遍天下。”这里的“汤”,是宋人最喜欢的饮料,一般由中药材、果子、鲜花煎制而成,又叫“香饮子”。
④上层社会更是以烹茶为风尚。当时的文人雅集,品茶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许多士大夫还会定期举行“茶会”,邀三五好友,择一清雅之所,品茗斗茶。苏轼诗曰:“禅窗丽午景,蜀井出冰雪。坐客皆可人,鼎器手自洁。”说的便是他在扬州石塔寺参加茶会的事情。
⑤可以这么说吧,在宋朝,上至皇室贵族,下至贩夫走卒,都以饮茶为生活时尚。难怪宋徽宗要夸口说:“(本朝)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
⑥也只有宋人敢说自己的茶艺“盛造其极”,因为在中国茶艺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是历史上的绝唱。B。汉唐人虽然也饮茶,但饮用的方式比较“粗暴”:将茶叶放入锅里煮,并加入姜、葱、茱萸、薄荷、盐等佐料。著《茶经》的陆羽将这种煮出来的茶汤直接贬斥为“沟渠间弃水”。元明时期形成、流传至今的泡茶法,也过于朴实、简易,难以发展成一套繁复的烹茶工艺。泡茶法所用的茶叶,叫作“散茶”,宋代市场上也有“散茶”,但不流行,而以“团茶”“末茶”为主流。什么叫作“团茶”呢?即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洗涤、蒸芽、压片去膏、研末、拍茶、烘焙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制成茶饼,这就是“团茶”了。在制茶过程中,茶叶蒸而不研,则是“散茶”;研而不拍,则是“末茶”。
⑦“团茶”制成之后,要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烹茶之时,从茶焙笼取出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茶末研好之后,便可以冲茶了。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筅(xiǎn,炊帚,多用竹子做成)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击拂数次,一盏清香四溢的宋式热茶就出炉了。这个烹茶的过程,宋人称为“点茶”。
⑧宋人精致的点茶技艺随后传入日本,便成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日本抹茶,日本《类聚名物考》便承认,“茶道之起……由宋传入”。而在中国本土,元代后由于点茶法逐渐被泡茶法取代,点茶法基本失传,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传世的茶图来观察宋人的点茶过程了。
⑨宋人将点茶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又形成了一种叫作“分茶”的高超茶艺。出色的分茶高手,能够通过茶末与沸水的反应,在茶碗中冲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成书于北宋的《清异录》记述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有点像今日咖啡馆玩的花式咖啡:利用咖啡与牛奶、茶、巧克力的不同颜色,调配出有趣的图案。元代后由于点茶法失传,分茶法不再盛行,经过后人不断研究探索,直到2009年在中国本土才发掘并恢复了“茶百戏”这一古老技艺。
⑩点茶对技艺的要求极高,因此,点茶也特别适合用于竞技性的“斗茶”。事实上,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不论是下层社会的市井人物,还是上流社会的士大夫,只要有闲暇,都喜欢坐下来,摆上各种茶具,煮水点茶,看谁茶艺更高超。
⑪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色是指点出来的茶汤色泽,“以纯白为上真,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白又次之”;浮则是指茶沫,要求点出来的茶沫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盏。所谓咬盏,即茶沫如“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当然,茶汤的香气、味道也很重要,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就提到“斗味斗香”:“斗余味兮轻醍醐,斗余香兮薄兰芷。”
(节选自吴钩《新民说·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不久前,“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人类非遗,“围炉煮茶”这类新兴的吃茶方式逐渐风靡全国。围炉煮茶“出圈”背后,是“茶文化”逐渐被年轻人认同、喜爱,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传统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吸引了众多“95后”甚至“00后”走进茶馆,学习和体验茶文化,带动茶馆业态出圈。
②“市场看准围炉煮茶这一中式饮茶方式中蕴含的情绪价值。”美田新兴玩乐项目负责人分析。她认为,一是这个产品足够新奇,炭炉、茶壶和烤物,简简单单就能营造出中式传统生活的氛围感和仪式感,满足年轻人拍照打卡的需求;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种舒适温暖的社交方式,体验慢生活成为其核心要义,更寄托了消费者对“岁月静好”的向往。
③围炉煮茶改变了年轻人对喝茶的认知,而且,这类全新的饮茶文化,对于年轻人来说消费压力不会很大,大家也更愿意去尝试。也许未来,年轻人会因这份体验喜欢上茶文化,那围炉煮茶的意义就达到了。
(摘自俱鹤飞《“围炉煮茶”火出圈,年轻人热捧的是什么?》,有删改)
【材料三】
①近年来,我国对非遗的保护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光保护是不够的,在各种新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非遗要不断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②非遗创新,新在工艺设计。就拿苗绣来说,如果在保留原有民族刺绣风格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设计新纹路,形成新风格,推出新样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非遗走进大众眼球的可能性。
③非遗创新,新在传播手段。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空间的桎梏,使得非遗能够为更多人了解和学习。比如“李子柒”团队就利用了短视频平台,向大众展示了很多传统手工艺。
④非遗创新,新在创意整合。“非遗+文创”是近年来的一个热词,不妨从非遗文化中提取出关键元素,应用于产品设计或广告设计中,通过创意设计,开发出具备审美和实用双重属性的文化产品。比如很多博物馆已经将文物的创意设计放在了主攻位置,利用文物的原型加入现代时尚元素,就成了当下受到年轻人广泛追捧的“国潮文化”。
(摘自冉昕怡《非遗创新,应“新”在何处?》,有删改)
13. 结合上述材料,判断下列有关茶艺知识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中国茶艺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它完全超越和取代了唐代的煮茶法,比元代形成、流传至今的泡茶法更高明。 B . 元代后,由于点茶法逐渐被泡茶法取代而基本失传,现在我们在中国本土能体验到的茶百戏是2009年才发掘并恢复的。 C . 茶百戏是在分茶基础上用清水画画的艺术,茶汤中图案的形成与分茶时茶汤的泡沫有密切关系,其瑰丽多变的花纹受人喜爱。 D . 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茶汤色泽以纯白为上,点出来的茶沫要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盏,而茶汤的香气、味道则并不那么重要。
14. 材料一中划横线的A、B两处分别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5. 材料一的作者吴钩是宋史研究者,也是知名畅销书作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内容,分析其语言特点。
16. “围炉煮茶”是传统茶艺的新玩法,近年来风靡全国,特别受到年轻人们的热捧,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17. 有人认为,当下年轻人对“围炉煮茶”的热捧会随时间推移而淡去,茶艺还是有失传的可能,而其他非遗文化也面临着相似的窘境。请结合上述材料和生活体验,从下列宁波非遗文化中任选一种,提几点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建议和举措。
A.澥浦船鼓 B.蛟川走书 C.镇海虎头鞋
我选择▲ , 建议与举措:▲
文化遗产推广者
琢磨
揭方晓
①寒气一阵紧似一阵,将小城压迫得喘不过气来。
②可逼仄的酱巷深处,李八爷并无压抑之感。他如往常一般,悠然自得地烤着火、呷着茶。手中的茶杯,茶水浅了又续,续了又浅;炉中的炭火,暗了又明,明了又暗。眼看得续水三五回了,添炭七八次了,顾客却仍旧没有上门。
③没人上门就没人上门呗,李八爷不急,亦不恼,始终悠然自得。和他一样悠然自得的,还有杯中温润的茶水,还有炉中热烈的炭火,还有这条逼仄的酱巷。酱巷从来无酱。不管是生抽、老抽这样传统的酱油,还是芝麻酱、甜面酱、豆瓣酱这样层出不穷的鲜美调味品,统统没有。无酱,却有名,在这座小城,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这条小巷的人端的都是“金饭碗”“银钵钵”,家家户户都是金银匠,熔、敲、压、拉、剪、刻、磨,一通神出鬼没的操作,像变戏法般,金灿灿的戒指、沉甸甸的手锔、银闪闪的项圈横空出世,给美丽的女人以精致,给康健的男人以华贵,给悠长的日子以精琢细磨。
④而李八爷琢金磨银的手艺承自祖辈,最是精湛。他常骄傲地吹嘘,说自家祖辈曾给王府打过金银器,某某王妃,又或是某某公主,她们戴的头簪、凤冠、项链、戒指、手镯、手链、耳环、耳钉等一众金银饰品,全是自家祖辈精琢细磨出来的呢。这话,半真半假吧。可酱巷一半的金银匠是他的徒弟,另一半是他的晚辈后生,这可是实打实的,不虚,不假。可以说,在这条巷子里,李八爷就是手艺出神入化的神一般的存在。
⑤不过,那是过去了。
⑥现在这条巷子冷清多了。敲打声、淬火声、焊接声,仿佛只是一转身,就突然没入了泥瓦间,没入了堂榭里,再也找不回来。时代在发展,女人们、男人们越来越喜欢成品金银饰,嫌手工打制的金银饰粗陋,不时髦。顺天应地,李八爷的徒弟们、晚辈后生们,一个个都闯出了酱巷,在小城繁华大街、热闹卖场,开了一家又一家金银珠宝店,专卖黄金珠宝成品,生意火得一塌糊涂。
⑦李八爷对此极为不屑:“手艺人,哪能不靠手艺吃饭?”
⑧“手艺人,怎能成了买卖人?”
⑨a“手艺人,不能这样没有出息呀!”
⑩李八爷一口一个“手艺人”,显然,他对自己“手艺人”的身份极为看重,觉得这是他一生最闪亮、最完美的标签。
⑪“真不靠手艺吃饭了!”
⑫“手艺人也得养家糊口哇!”
⑬“金银匠卖成品金银饰,怎就没出息?”
⑭徒弟家旺心中不服,经常这样嘀咕着反击。
⑮家旺惦记着师父咧,多次上门要李八爷去他店里“坐堂”,啥事都不用管,只要坐在那里就行。他知道,师父李八爷的名字,就是小城独一无二的金字招牌,是一等一的手艺,是一等一的信誉,是一等一的分量。只要他在,店里生意一定会更加红火。
⑯李八爷直接拒绝:b“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
⑰家旺气恼,暗自嘟囔:“都啥时代了,机器化大生产不比你那敲敲打打强?真是老顽固,老固执,老守旧,老执拗,老拘泥,老榆木疙瘩,老秤砣子。”
⑱李八爷耳朵贼精,好似听见,回首怒斥:“说啥嘞?”
⑲家旺一脑门的汗,支支吾吾,撒丫子逃远了。
⑳眼见没客人上门,李八爷索性搬出小天平、拉丝板、拉丝钳、嵌槽、焊枪、印泥、喷枪、坩埚这些“老伙计”,打细微如1克的项链,拉粗壮如120克的手链。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总之,精美绝伦。
㉑面对自己的杰作,李八爷心中无喜,亦无悲。只打量片刻,便将这样巧夺天工的艺术品,付之一炬,熔为红彤彤的汁水。待其冷却成金块,再费尽心机琢磨成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又打量片刻,又付之一炬,又认真琢磨……循环往复,乐在其中。
㉒邻居罗寿来无聊,一直在旁边看着,笑得跌倒,李八爷亦笑得灿烂。两个七老八十的人,孩子般快乐,哪里还有什么寒气哟。
㉓“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李八爷心中的唱词,磅礴而出。隔着好几里远的家旺,没来由的,心中倏地一紧。
(选自《小说选刊》2022年5月)
18. 【小说·梳理情节】请从李八爷的角度概括梳理小说的主要情节。
19. 【小说·赏读语句】请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文中划横线句。
棱角分明的金块,经过李八爷一通琢磨,真个是“揉破黄金万点轻”,真个是“蛾儿雪柳黄金缕”,真个是“梅蕊重重何俗甚”。
20. 【小说·把握形象】班级同学想将本文改成课本剧进行表演,请从下列李八爷的台词(ab两句)中任选一句,按重音、停连、语气等角度进行朗读设计,并阐释设计理由。
【示例】“金银匠卖成品金银饰,怎就没出息?”
朗读设计:“怎就”重读,“怎就没出息”连读,并且语调上扬,读出强烈反问的语气。
设计理由:这样设计,更能展现家旺对师父李八爷固守金银手工艺而轻蔑买卖人行为的不满,也更能体现家旺作为新一代金银匠在时代洪流中顺天应时,敢于闯荡,敢于转变思想、寻找新出路的形象。
a.“手艺人,不能这样没有出息呀!”
b.“我是手艺人,不当门神。”
我选▲句,朗读设计:▲
设计理由:▲
21. 【小说·分析手法】小说中的人物设置往往别具匠心,试分析徒弟家旺在小说中的作用。
22. 【小说·探究主题】如果用下列AB两句话中的一句来概括小说的主旨,你会选择哪一句?请结合小说题目和故事情节说明理由。
A.择一事,终一生,把一件事做到极致,这就是匠心。
B.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
23. 读了本文后,研学小组成员评价道:李八爷个性奇,才能奇,真乃“俗世奇人”!在我们读过的名著中也有不少奇人,请你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他的“奇”处。
A.《海底两万里》尼摩船长 B.《红星照耀中国》贺龙 C.《儒林外史》王冕
我选择▲ , ▲
三、文化遗产代言人(共1题)
24. 按要求写作。
“匠心独运,传承不息”,请你以宁波文化遗产代言人的身份,从下列表格中任选一个内容,借助写作助手,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⑴题目自拟,文章不少于600字;⑵不要套作、抄袭;⑶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资料包】
1.楚:春秋时国名,后泛湖南湖北地区。
2.吴:春秋时国名,泛指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后扩展至淮河下游一带。
3.姑苏:①山名,在苏州西南。②台名。指姑苏台,在姑苏山上,相传为吴王夫差所筑。③苏州的别称。
4.浙江:今省名,为钱塘江古称,钱塘江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宁波地处浙东,位于钱塘江入海口南岸。
【资料卡片】
➢鱼山、乌龟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九龙湖镇境内,是距海岸线最近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之一。在鱼山遗址出土的人面纹陶器耳,纹路宛如先民生动的笑脸,有考古专家称其为“宁波的微笑”。
➢城市精神是展示城市形象、引领城市发展的内在力量。“知行合一、知难而进、知书达礼、知恩图报”是宁波独具的精神品质。宁波市市委将“四知”精神上升为宁波精神。
➢完整的lg设计,在国际化的要求下,一般都含有中英文双语的形式,一般要兼具图案中文、图案英文。
图1 鱼山遗址出土的人面纹陶耳
图2 宁波城市旅游lg
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文词汇
方法
解释
然其技艺之巧,夺天工焉
联系成语:巧夺天工
⑴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不事刀斧为奇
借助字典:①事情;②侍奉,服侍;③实践;④使用。
⑵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序号)
辄自为之
课内迁移: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⑶____________________
虽势劫之、利啖之
语境推断:意偶不属,虽势劫之、利啖之,终不可得。
⑷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我为宁波文化遗产做代言人”
宁波文化遗产
写作助手
名胜古迹
天一阁、河姆渡遗址、招宝山、东钱湖……它们如同历史的珍珠,在时间的长河中,静静地串联起宁波的文化记忆。
◎可以回顾游览宁波名胜古迹的经历,将你的感受与思考记录下来,激发大家前往的热情。
◎可以介绍宁波的民间技艺、手工艺品、民俗小吃等,加深大家对它们的了解。
◎可以讲述自己或家人参与宁波民俗活动的故事,带领大家感受它们的魅力。
◎可以针对宁波某一传统文化遗产的现状,提出观点并展开论证,增强大家的保护意识。
◎还可以有……
民间技艺
慈城水磨年糕制作、越窑青瓷烧制、奉化龙舞、黄古林草席编织……传承者们用灵巧的手法和精湛的技艺,创造出独属于宁波的作品。
民俗活动
元宵吃汤圆、清明做麻糍、端午赛龙舟、鄞江逛庙会、象山开渔节……在每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宁波人喜欢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寄托情感。
20,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卷共四大板块,21个小题, 为乙文划波浪线句子划分停顿,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考一模语文试题,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全卷共四大板块,21个小题, 为乙文划波浪线句子划分停顿,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8,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考一模有语文试卷: 这是一份08,2024年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中考一模有语文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