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粤沪版八年级物理下册单元、期中、期末测试卷多份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综合素质评价试卷(附答案粤教沪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运动和力综合素质评价试卷(附答案粤教沪版),共13页。
第七章综合素质评价一、选择题(本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在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列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成语中,与速度的定义方法最相近的是( )A.离弦之箭 B.风驰电掣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2.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图中的黑点代表物体),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3.如图所示,小东用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木箱静止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木箱没有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C.小东推木箱的过程中,木箱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D.小东推木箱的过程中,木箱的惯性变大4.小华家距学校2.5km,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0km/h,学校要求早上7点准时到校,小华从家中出发的时间一般不能晚于早上( )A.6:45 B.6:30C.6:20 D.6:505.关于四幅图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6.弹簧测力计分别受到水平向左的力F1和水平向右的力F2的作用,F1、F2均为3N,弹簧测力计静止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C.F1、F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F1、F2是一对平衡力7.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水平路面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分析可知( )A.v甲=0.6m/s,v乙=0.4m/sB.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6.0mC.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4.8mD.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2.4m二、填空题(本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8.双休日小唐一家人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看到汽车上有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汽车在这段路程中行驶的速度为 km/h,路程为 _________km,时间为 h。9.国庆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____的,卡车是 的。(前两空均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10.如图甲所示,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该棋子由静止开始沿水平方向飞出,这表明: 。上面的棋子由于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同时受到 的作用,又落到下面的棋子上。如图乙所示,在军事演习中,轰炸机应在目标上空 (填“A”“B”或“C”)处投弹才能击中目标。11.如图甲所示,盛有水的烧杯随小车一起正在水平向右做 运动;当烧杯中的水面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状态时,则小车此时正在做 (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做出上述判断的根据是 (填“水”“烧杯”或“小车”)具有惯性。12.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汽车运动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像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表示汽车静止的是 ,④表示汽车做 (填“加速”“匀速”或“减速”)直线运动。13.如图所示,在玻璃杯内装满米,将竹筷竖直插入米中,用手抓住竹筷并沿竖直方向慢慢提起,最终使玻璃杯静止在空中。若玻璃杯与米的总质量是1kg,g取10N/kg,则筷子对米的摩擦力是 N,此摩擦力的方向 ;若加大手对筷子的压力,筷子与手之间的摩擦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4.如图甲所示,小昕坐在有轨电车上,有一只带轮子的行李箱一直在自己的左手边且位置不变。一段时间后他突然发现该行李箱向其左侧方向运动,如图乙所示。(1)电车原来的运动状态为 (填“向东匀速直线运动”“向西匀速直线运动”或“向东变速直线运动”)。(2)行李箱开始运动瞬间,其受力是否平衡? (填“是”或“否”),请分析行李箱向小昕的左侧方向运动的原因 。三、作图题(本题3小题,共8分)15.(1)(2分)如图(a)所示,一个小球从高处下落到竖直放置的弹簧上并压缩弹簧向下做减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画出此时小球所受重力G和弹力F的示意图。(2)(2分)“海天漫步”是厦门最高的户外空中步道,位于世茂海峡大厦58层。如图(b)甲是小鹭打卡时的照片,请在图乙中画出她的受力示意图(忽略空气阻力)。(3)(4分)请根据图(c)所示图片,在图(d)中画出汽车的s-t图像和v-t图像。四、实验题(本题3小题,共20分)16.(9分)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a)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1)实验中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2)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近,在木板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填“快”或“慢”)。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3)在此实验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得出这个定律的物理探究方法称为 ;物理学中还有 实验与本实验使用的方法相同。(4)17世纪,伽利略通过做类似实验并推理认为: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阻力的影响,它将在水平面上一直运动下去。因此,物体的运动 (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如图(b)是伽利略的实验和推理示意图,属于推理的是 (填“甲”或“乙)。(5)通过上面的探究后,小明再思考如下的问题:如图(c)所示,摆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摆到最低点B时,如果摆球所受的力忽然全部消失,那么摆球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往回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17.(7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若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3)小车通过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vAC=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 m/s。(4)实验时为了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可以采用坡度 (填“较大”或“较小”)的斜面进行实验,也可以通过增大 来进行实验。18.(4分)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通过调整 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丙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 。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 的条件。五、计算题(本题2小题,共12分)19.(6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为超速。(1)从图中信息可知,该路段限速是多少?(2)若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25km,采用“区间测速”时,请通过计算说明这辆汽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为超速?(3)若一辆货车以10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A、B这段路程,则它需要多少分钟?20.(6分)一列长为l=1500m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运动中所受阻力为f=4×105N。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60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列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列车员经过t1=4s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v1=340m/s,求:(1)列车提供的牵引力F。(2)列车的行驶速度v2。(3)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六、综合题(本题3小题,共18分)21.(6分)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我校八年级举行了一场班级拔河比赛,在拔河比赛中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1)比赛时应挑选质量较大的同学参加比赛,这是因为物体的质量越大,_________越大,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2)比赛刚进行时,双方处于相持阶段,此时比赛双方的同学们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________________(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3)比赛时,双方队员均采用身体下蹲并略向后仰的姿势,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方便出力;另一方面通过降低 的高度,从而增大稳度。(4)比赛相持一段时间后,八(3)班的同学获胜,你认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是 (填“拉绳子的力”或“脚与地面的摩擦力”),鉴于此,请你对比赛前的准备工作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 。22.(7分)汽车在行驶途中,为了安全,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从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反应时间”里(设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动作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下表中给出了某辆汽车在同一段路面上行驶的过程中,在不同速度下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的数据。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表中序号1、3两行数据可知: = +制动距离,填写表中空缺的两个数据,完成表格。(将答案直接写在表格中的横线上)(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停车距离 (填“越长”或“越短”),所以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 ,致使停车距离变 ,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23.(5分)阅读下面的短文。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测距是测速的基础。如图甲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根据记录的时间及其与路程、速度的关系,可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是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像,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测速仪测量汽车速度的原理是: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测速仪在公路上对某跑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跑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s,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6s,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3s,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像(t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如图丙所示。经测速仪测定,该跑车超速,驾驶员将受到交警部门的处罚。(超声波速度取340m/s)(1)超声波测速是利用了超声波的指向性好、能量集中、 等特点,同时说明声可以传递 。(2)如图乙所示,若t0=0.4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m。(3)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是 m,跑车两次遇到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s。答案一、1.C2.D 【点拨】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不是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距离不同,所以速度在变化,不是匀速运动,故B、C不符合题意;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距离相同,速度可能不变,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符合题意。3.C 【点拨】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木箱没有动,是因为受力平衡,推力等于摩擦力,故B错误;推木箱的过程中,木箱没有动,说明木箱一直处于静止状态不变,故C正确;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推木箱过程中,木箱质量不变,所以惯性不变,故D错误。4.A 【点拨】小华骑自行车到学校所用的时间t=sv=2.5km10km/h=0.25 h=15 min,因此小华从家中出发的时间一般不能晚于早上的6:45。5.A 【点拨】同学沿杆匀速向上爬升时,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因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所以该同学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故A正确;筷子提米在空中静止时,杯子受到的摩擦力和杯子受到的重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错误;在力F拉动木板B使其速度逐渐变大的过程中,B受到A对它的滑动摩擦力作用,由于A、B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不变,故C错误;图中,在相等时间内,该同学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小,因此该同学的速度是逐渐减小的,故D错误。6.D 【点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作用在挂钩上的力的大小,即F1的大小,而F2是作用在弹簧测力计拉环上的,并不是弹簧上,所以不会影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故A、B错误;因为F1、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作用在弹簧测力计上,且在同一直线上,弹簧测力计静止不动,所以F1、F2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D正确。7.D 【点拨】图像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当t=6 s时,由图甲可知,甲车通过的路程为s甲=3.6 m,由图乙可知,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1.2 m,则v甲=s甲t=3.6m6s=0.6 m/s,v乙=s乙t=1.2m6s=0.2 m/s,故A错误;由图像可看出:经过6 s,甲车通过的路程是3.6 m,乙车通过的路程是1.2 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6 m-1.2 m=2.4 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6 m+1.2 m=4.8 m,故B、C错误,D正确。二、8.50;40;0.8【点拨】由图得,速度仪的示数为50 km/h,即汽车的速度为50 km/h;行驶的路程s=13 601 km-13 561 km=40 km;由v=st得,行驶所用的时间t=sv=40km50km/h=0.8 h。9.静止;运动;长途汽车【点拨】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相对于长途汽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车是静止的;小明看见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说明卡车相对于长途汽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卡车是运动的;若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长途汽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所选的参照物是长途汽车。10.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重力;A11.匀速直线;减速;水12.②③;①;加速【点拨】①是s-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汽车处于静止状态;②是s-t图像,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③是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④是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汽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故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②③,表示汽车静止的是①,表示汽车做加速直线运动的是④。13.10;竖直向上;不变14.(1)向东匀速直线运动 (2)否;行李箱原来和有轨电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有轨电车突然减速时,行李箱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东(即小昕的左侧方向)运动三、15.【解】(1)如图(a)所示。 (a) (b)(2)如图(b)所示。(3)s-t图像如图甲所示;v-t图像如图乙所示。【点拨】(3)由题图可知,汽车在0 s时位于起点,10 s、20 s、30 s、40 s时通过的距离分别为200 m、400 m、600 m、800 m,据此画出s-t图像。因汽车在每个10 s内通过的距离均为200 m,故可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v=st=200m10s=20 m/s,据此作出v-t图像。四、16.(1)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2)慢;匀速直线运动 (3)不能;理想实验法;真空不能传声 (4)不需要;甲 (5)做匀速直线运动17.(1)v=st (2)大 (3)0.24;0.2;0.3 (4)较小;斜面长度【点拨】(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2)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了,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st算出的平均速度vAC偏大。(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部路程s1=120 cm=1.2 m,所用的时间t1=5 s,平均速度vAC=s1t1=1.2m5s=0.24 m/s,通过s2的路程用的时间t2=3 s,路程s2=12s1=12×120 cm=60 cm=0.6 m,平均速度vAB=s2t2=0.6m3s=0.2 m/s,通过BC段的路程s3=12s1=12×120 cm=60 cm=0.6 m,通过BC段用的时间t3=2 s,平均速度vBC=s3t3=0.6m2s=0.3 m/s。18.(1)小车与桌面间的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2)钩码个数 (3)转动;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拨】(1)甲图中用的是木块,它与桌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而乙图中用的是小车,它与桌面之间的摩擦是滚动摩擦,其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实验更准确。(2)小车受到的拉力F1和F2分别等于水平桌面两端所挂钩码的重力,所以可以通过调整钩码的个数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丙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转动。这是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来探究两个力平衡时,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五、19.【解】(1)由图可知,该路段限速120 km/h。(2)由图可得,通过该路段所用的时间t=10:41-10:31=10 min=16 h,汽车的平均速度v=st=25km16h=150 km/h,因150 km/h>120 km/h,故该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为超速。(3)由v=st得,货车以100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A、B这段路程需要的时间t'=sv'=25km100km/h=0.25 h=15 min。20.【解】(1)由于列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则牵引力F=f=4×105 N。(2)列车拉响汽笛后,声音传播的时间等于车尾列车员听到汽笛声的时间,即t1=4 s,因列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等于列车的长度即l=1 500 m,因此有(v1+v2)t1=l,代入数据得(340 m/s+v2)×4 s=1 500 m,解得:v2=35 m/s。(3)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列车通过的总路程s=l+L=1 500 m+600 m=2 100 m,列车的速度v2=35 m/s,所以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sv2=2100m35m/s=60 s。六、21.(1)惯性 (2)平衡力;相等 (3)重心 (4)脚与地面的摩擦力;穿鞋底比较粗糙的鞋子【点拨】(1)惯性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2)双方处于相持阶段时,绳子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此时比赛双方的同学们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3)稳度跟重心有关,重心越低,稳度越高。双方队员均采用身体下蹲并略向后仰的姿势,降低了重心的高度,增大了稳度。(4)要想获得拔河比赛的胜利就得增加人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可以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两个途径来实现,比如穿鞋底比较粗糙的鞋子,选质量大的同学等。22.(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18;56 (2)越长 (3)长;长【点拨】(1)由表格中第1、3行的数据可知: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因为反应距离=行驶速度×反应时间,已知v1=12.5 m/s,s1=9 m,由v=st得反应时间t=s1v1=9m12.5m/s=0.72 s,因为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即反应时间t相等,所以由v=st得,第2行中,s2=v2t=25 m/s×0.72 s=18 m,制动距离=停车距离-反应距离=74 m-18 m=56 m。(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反应距离、制动距离也越长,导致停车距离也越长,会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3)根据反应距离=行驶速度×反应时间可知,在行驶速度相同时,由于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反应距离也要长一些,导致停车距离也更长一些,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23.(1)反射能力强;信息 (2)68 (3)51;0.85【点拨】(1)超声波具有指向性好、能量集中、反射能力强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超声波测速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2)汽车静止,超声波从发出到遇到汽车时的时间t=12t0=12×0.4 s=0.2 s,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s=vt=340 m/s×0.2 s=68 m。(3)第一次发射信号与跑车相遇的时间t1=12×0.6 s=0.3 s,则跑车在第一次反射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s1=vt1=340 m/s×0.3 s=102 m,第二次发射信号与跑车相遇的时间t2=12×0.3 s=0.15 s,则跑车在第二次反射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s2=vt2=340 m/s×0.15 s=51 m,测速过程中,跑车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s车=s1-s2=102 m-51 m=51 m,跑车两次遇到信号之间行驶的时间t车=1.0 s-0.3 s+0.15 s=0.85 s。序号速度/(m·s-1)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距离/m112.591423225 7433021.679.4101
第七章综合素质评价一、选择题(本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1.在物理学中,我们用“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速度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而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一些成语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列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成语中,与速度的定义方法最相近的是( )A.离弦之箭 B.风驰电掣C.一日千里 D.姗姗来迟2.如图所示,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的照相装置拍摄到的四个物体运动的闪光照片(图中的黑点代表物体),其中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是( )3.如图所示,小东用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的木箱,木箱静止不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B.木箱没有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C.小东推木箱的过程中,木箱的运动状态没有改变D.小东推木箱的过程中,木箱的惯性变大4.小华家距学校2.5km,他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10km/h,学校要求早上7点准时到校,小华从家中出发的时间一般不能晚于早上( )A.6:45 B.6:30C.6:20 D.6:505.关于四幅图对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6.弹簧测力计分别受到水平向左的力F1和水平向右的力F2的作用,F1、F2均为3N,弹簧测力计静止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0NB.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NC.F1、F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D.F1、F2是一对平衡力7.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沿同一水平路面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分别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分析可知( )A.v甲=0.6m/s,v乙=0.4m/sB.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6.0mC.经过6s两小车一定相距4.8mD.经过6s两小车可能相距2.4m二、填空题(本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8.双休日小唐一家人自驾车外出郊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善于观察的小唐看到汽车上有个显示速度和路程的表盘,示数如图甲所示。该车匀速行驶了一段时间后,表盘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汽车在这段路程中行驶的速度为 km/h,路程为 _________km,时间为 h。9.国庆假期,小明与父母乘长途汽车外出旅游,小明看见前面的小车与他的距离保持不变,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如果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是__________的,卡车是 的。(前两空均填“静止”或“运动”)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他所选的参照物是 。10.如图甲所示,用力击打一摞棋子中间的一个,该棋子由静止开始沿水平方向飞出,这表明: 。上面的棋子由于要保持原来的静止状态,同时受到 的作用,又落到下面的棋子上。如图乙所示,在军事演习中,轰炸机应在目标上空 (填“A”“B”或“C”)处投弹才能击中目标。11.如图甲所示,盛有水的烧杯随小车一起正在水平向右做 运动;当烧杯中的水面出现如图乙所示的状态时,则小车此时正在做 (填“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做出上述判断的根据是 (填“水”“烧杯”或“小车”)具有惯性。12.一辆汽车正在平直的公路上运动,用s、v和t分别表示汽车运动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下面四个图像反映汽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表示汽车静止的是 ,④表示汽车做 (填“加速”“匀速”或“减速”)直线运动。13.如图所示,在玻璃杯内装满米,将竹筷竖直插入米中,用手抓住竹筷并沿竖直方向慢慢提起,最终使玻璃杯静止在空中。若玻璃杯与米的总质量是1kg,g取10N/kg,则筷子对米的摩擦力是 N,此摩擦力的方向 ;若加大手对筷子的压力,筷子与手之间的摩擦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14.如图甲所示,小昕坐在有轨电车上,有一只带轮子的行李箱一直在自己的左手边且位置不变。一段时间后他突然发现该行李箱向其左侧方向运动,如图乙所示。(1)电车原来的运动状态为 (填“向东匀速直线运动”“向西匀速直线运动”或“向东变速直线运动”)。(2)行李箱开始运动瞬间,其受力是否平衡? (填“是”或“否”),请分析行李箱向小昕的左侧方向运动的原因 。三、作图题(本题3小题,共8分)15.(1)(2分)如图(a)所示,一个小球从高处下落到竖直放置的弹簧上并压缩弹簧向下做减速运动,忽略空气阻力,画出此时小球所受重力G和弹力F的示意图。(2)(2分)“海天漫步”是厦门最高的户外空中步道,位于世茂海峡大厦58层。如图(b)甲是小鹭打卡时的照片,请在图乙中画出她的受力示意图(忽略空气阻力)。(3)(4分)请根据图(c)所示图片,在图(d)中画出汽车的s-t图像和v-t图像。四、实验题(本题3小题,共20分)16.(9分)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中,在水平木板上先后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毛巾和棉布,让小车从斜面顶端由静止滑下,如图(a)所示,观察和比较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和木板表面滑行的距离。(1)实验中是通过改变 来改变小车所受阻力大小的。(2)实验中发现:小车在毛巾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近,在木板表面上滑行的距离最远,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填“快”或“慢”)。如果小车在水平面上滑行时受到的阻力为零,它将做 。(3)在此实验基础上,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等人的研究成果,概括出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 (填“能”或“不能”)直接由实验得出,得出这个定律的物理探究方法称为 ;物理学中还有 实验与本实验使用的方法相同。(4)17世纪,伽利略通过做类似实验并推理认为:如果运动的物体没有受到阻力的影响,它将在水平面上一直运动下去。因此,物体的运动 (填“需要”或“不需要”)力来维持。如图(b)是伽利略的实验和推理示意图,属于推理的是 (填“甲”或“乙)。(5)通过上面的探究后,小明再思考如下的问题:如图(c)所示,摆球从A点由静止释放摆到最低点B时,如果摆球所受的力忽然全部消失,那么摆球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往回摆”“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17.(7分)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示数(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2)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若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 (填“大”或“小”)。(3)小车通过全部路程的平均速度vAC= m/s。若s2的路程正好是全部路程的一半,则小车通过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AB= m/s,通过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BC= m/s。(4)实验时为了减小测量时间造成的误差,可以采用坡度 (填“较大”或“较小”)的斜面进行实验,也可以通过增大 来进行实验。18.(4分)在“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中:(1)甲、乙两组同学分别选择器材后,设计组装的实验装置如图甲、乙所示。老师指出乙组同学选择的器材更加合理,其原因是 。(2)在探究力的大小对二力平衡的影响时,通过调整 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丙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 。实验中设计这一步骤的目的是探究二力平衡时,两个力必须满足 的条件。五、计算题(本题2小题,共12分)19.(6分)道路限速监控管理的一种方式是采用“区间测速”,就是测算出汽车在某一区间行驶的平均速度,如果超过了该路段的最高限速即判为超速。(1)从图中信息可知,该路段限速是多少?(2)若一辆轿车通过两个监测点的时间如图所示,监测点A、B相距25km,采用“区间测速”时,请通过计算说明这辆汽车在该路段会不会被判为超速?(3)若一辆货车以100km/h的速度匀速通过A、B这段路程,则它需要多少分钟?20.(6分)一列长为l=1500m的货运列车,在平直的轨道上匀速行驶,运动中所受阻力为f=4×105N。在要通过某长度为L=600m的跨江大桥时,为提醒大桥上铁轨两旁的行人注意,处于车头的司机在列车到达桥头时拉响汽笛,位于车尾的列车员经过t1=4s听到汽笛声,已知空气中声速为v1=340m/s,求:(1)列车提供的牵引力F。(2)列车的行驶速度v2。(3)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六、综合题(本题3小题,共18分)21.(6分)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我校八年级举行了一场班级拔河比赛,在拔河比赛中应用了许多物理知识:(1)比赛时应挑选质量较大的同学参加比赛,这是因为物体的质量越大,_________越大,其运动状态越难改变。(2)比赛刚进行时,双方处于相持阶段,此时比赛双方的同学们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________________(填“平衡力”或“相互作用力”),这两个力的大小___________(填“相等”或“不相等”)。(3)比赛时,双方队员均采用身体下蹲并略向后仰的姿势,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方便出力;另一方面通过降低 的高度,从而增大稳度。(4)比赛相持一段时间后,八(3)班的同学获胜,你认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是 (填“拉绳子的力”或“脚与地面的摩擦力”),鉴于此,请你对比赛前的准备工作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 。22.(7分)汽车在行驶途中,为了安全,车与车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因为,驾驶员从发现某一异常情况到采取制动动作的“反应时间”里(设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汽车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反应距离);而从采取制动动作到汽车完全停止,汽车又要通过一段距离(称为制动距离)。据公安部门统计,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停车距离越长,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下表中给出了某辆汽车在同一段路面上行驶的过程中,在不同速度下的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和停车距离的数据。请根据以上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表中序号1、3两行数据可知: = +制动距离,填写表中空缺的两个数据,完成表格。(将答案直接写在表格中的横线上)(2)分析表中的数据可知,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停车距离 (填“越长”或“越短”),所以超速行驶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3)由表中的数据可知,反应距离取决于反应时间和行驶速度,由于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在行驶速度相同的情况下,酒后驾车的反应距离会变 ,致使停车距离变 ,从而导致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增大。23.(5分)阅读下面的短文。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是振动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它具有指向性好、反射能力强、能量集中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测距是测速的基础。如图甲所示,超声波测速仪向静止的汽车发射超声波信号(简称信号),同时开始计时,信号传播过程中遇到汽车会被反射,测速仪接收到返回的信号停止计时。根据记录的时间及其与路程、速度的关系,可计算出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图乙是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像,s表示信号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t表示信号传播的时间。测速仪测量汽车速度的原理是:测速仪向运动的汽车先后发射两次信号,根据汽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所通过的路程及所用的时间,由速度公式可得出汽车的平均速度。测速仪在公路上对某跑车进行测速时,向匀速驶来的跑车发射两次信号,两次发射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s,第一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6s,第二次发射信号到接收用时0.3s,两次信号传播过程的s-t图像(t从第一次发射信号开始计时)如图丙所示。经测速仪测定,该跑车超速,驾驶员将受到交警部门的处罚。(超声波速度取340m/s)(1)超声波测速是利用了超声波的指向性好、能量集中、 等特点,同时说明声可以传递 。(2)如图乙所示,若t0=0.4s,则静止的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为 m。(3)跑车在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是 m,跑车两次遇到信号的时间间隔是 s。答案一、1.C2.D 【点拨】物体运动方向在不断变化,不是直线运动,故A不符合题意;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距离不同,所以速度在变化,不是匀速运动,故B、C不符合题意;物体的运动方向不变,在相等的时间内运动距离相同,速度可能不变,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故D符合题意。3.C 【点拨】木箱对地面的压力与地面对木箱的支持力没有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所以不是一对平衡力,故A错误;木箱没有动,是因为受力平衡,推力等于摩擦力,故B错误;推木箱的过程中,木箱没有动,说明木箱一直处于静止状态不变,故C正确;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推木箱过程中,木箱质量不变,所以惯性不变,故D错误。4.A 【点拨】小华骑自行车到学校所用的时间t=sv=2.5km10km/h=0.25 h=15 min,因此小华从家中出发的时间一般不能晚于早上的6:45。5.A 【点拨】同学沿杆匀速向上爬升时,受到重力和摩擦力的作用,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因为重力方向竖直向下,所以该同学受到的摩擦力方向竖直向上,故A正确;筷子提米在空中静止时,杯子受到的摩擦力和杯子受到的重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不属于一对相互作用力,故B错误;在力F拉动木板B使其速度逐渐变大的过程中,B受到A对它的滑动摩擦力作用,由于A、B间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所以摩擦力不变,故C错误;图中,在相等时间内,该同学通过的距离越来越小,因此该同学的速度是逐渐减小的,故D错误。6.D 【点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作用在挂钩上的力的大小,即F1的大小,而F2是作用在弹簧测力计拉环上的,并不是弹簧上,所以不会影响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故A、B错误;因为F1、F2大小相等,方向相反,都作用在弹簧测力计上,且在同一直线上,弹簧测力计静止不动,所以F1、F2是一对平衡力,故C错误,D正确。7.D 【点拨】图像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路程。当t=6 s时,由图甲可知,甲车通过的路程为s甲=3.6 m,由图乙可知,乙车通过的路程为s乙=1.2 m,则v甲=s甲t=3.6m6s=0.6 m/s,v乙=s乙t=1.2m6s=0.2 m/s,故A错误;由图像可看出:经过6 s,甲车通过的路程是3.6 m,乙车通过的路程是1.2 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同,则两车相距3.6 m-1.2 m=2.4 m,若两车运动方向相反,则两车相距3.6 m+1.2 m=4.8 m,故B、C错误,D正确。二、8.50;40;0.8【点拨】由图得,速度仪的示数为50 km/h,即汽车的速度为50 km/h;行驶的路程s=13 601 km-13 561 km=40 km;由v=st得,行驶所用的时间t=sv=40km50km/h=0.8 h。9.静止;运动;长途汽车【点拨】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车相对于长途汽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车是静止的;小明看见后面的卡车离他越来越远,说明卡车相对于长途汽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卡车是运动的;若以长途汽车为参照物,小明相对于长途汽车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小明爸爸说小明没有动,所选的参照物是长途汽车。10.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重力;A11.匀速直线;减速;水12.②③;①;加速【点拨】①是s-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汽车处于静止状态;②是s-t图像,是一过原点的直线,说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③是v-t图像,是一条平行于时间轴的直线,说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④是v-t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说明汽车做加速直线运动。故表示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②③,表示汽车静止的是①,表示汽车做加速直线运动的是④。13.10;竖直向上;不变14.(1)向东匀速直线运动 (2)否;行李箱原来和有轨电车一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有轨电车突然减速时,行李箱由于惯性会继续向东(即小昕的左侧方向)运动三、15.【解】(1)如图(a)所示。 (a) (b)(2)如图(b)所示。(3)s-t图像如图甲所示;v-t图像如图乙所示。【点拨】(3)由题图可知,汽车在0 s时位于起点,10 s、20 s、30 s、40 s时通过的距离分别为200 m、400 m、600 m、800 m,据此画出s-t图像。因汽车在每个10 s内通过的距离均为200 m,故可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大小v=st=200m10s=20 m/s,据此作出v-t图像。四、16.(1)水平面的粗糙程度 (2)慢;匀速直线运动 (3)不能;理想实验法;真空不能传声 (4)不需要;甲 (5)做匀速直线运动17.(1)v=st (2)大 (3)0.24;0.2;0.3 (4)较小;斜面长度【点拨】(1)该实验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v=st。(2)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计时晚了,所计时间偏小,用公式v=st算出的平均速度vAC偏大。(3)由图知,小车通过全部路程s1=120 cm=1.2 m,所用的时间t1=5 s,平均速度vAC=s1t1=1.2m5s=0.24 m/s,通过s2的路程用的时间t2=3 s,路程s2=12s1=12×120 cm=60 cm=0.6 m,平均速度vAB=s2t2=0.6m3s=0.2 m/s,通过BC段的路程s3=12s1=12×120 cm=60 cm=0.6 m,通过BC段用的时间t3=2 s,平均速度vBC=s3t3=0.6m2s=0.3 m/s。18.(1)小车与桌面间的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2)钩码个数 (3)转动;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拨】(1)甲图中用的是木块,它与桌面之间的摩擦是滑动摩擦;而乙图中用的是小车,它与桌面之间的摩擦是滚动摩擦,其摩擦力较小,可以忽略,实验更准确。(2)小车受到的拉力F1和F2分别等于水平桌面两端所挂钩码的重力,所以可以通过调整钩码的个数来改变F1和F2的大小。(3)保持F1与F2相等,用手将小车扭转到图丙中的位置,松手后,小车将转动。这是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来探究两个力平衡时,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五、19.【解】(1)由图可知,该路段限速120 km/h。(2)由图可得,通过该路段所用的时间t=10:41-10:31=10 min=16 h,汽车的平均速度v=st=25km16h=150 km/h,因150 km/h>120 km/h,故该汽车在该路段会被判为超速。(3)由v=st得,货车以100 km/h的速度匀速通过A、B这段路程需要的时间t'=sv'=25km100km/h=0.25 h=15 min。20.【解】(1)由于列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处于平衡状态,受到的牵引力和阻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则牵引力F=f=4×105 N。(2)列车拉响汽笛后,声音传播的时间等于车尾列车员听到汽笛声的时间,即t1=4 s,因列车行驶的距离和声音传播的距离之和等于列车的长度即l=1 500 m,因此有(v1+v2)t1=l,代入数据得(340 m/s+v2)×4 s=1 500 m,解得:v2=35 m/s。(3)从车头上桥到车尾离开大桥,列车通过的总路程s=l+L=1 500 m+600 m=2 100 m,列车的速度v2=35 m/s,所以列车通过大桥的时间t2=sv2=2100m35m/s=60 s。六、21.(1)惯性 (2)平衡力;相等 (3)重心 (4)脚与地面的摩擦力;穿鞋底比较粗糙的鞋子【点拨】(1)惯性跟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惯性越大,物体的运动状态越难改变。(2)双方处于相持阶段时,绳子处于静止状态,受到平衡力的作用,故此时比赛双方的同学们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条件可知,这两个力的大小相等。(3)稳度跟重心有关,重心越低,稳度越高。双方队员均采用身体下蹲并略向后仰的姿势,降低了重心的高度,增大了稳度。(4)要想获得拔河比赛的胜利就得增加人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可以通过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增大压力两个途径来实现,比如穿鞋底比较粗糙的鞋子,选质量大的同学等。22.(1)停车距离;反应距离;18;56 (2)越长 (3)长;长【点拨】(1)由表格中第1、3行的数据可知:停车距离=反应距离+制动距离,因为反应距离=行驶速度×反应时间,已知v1=12.5 m/s,s1=9 m,由v=st得反应时间t=s1v1=9m12.5m/s=0.72 s,因为同一人,不同速度下的“反应时间”是相同的,即反应时间t相等,所以由v=st得,第2行中,s2=v2t=25 m/s×0.72 s=18 m,制动距离=停车距离-反应距离=74 m-18 m=56 m。(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汽车行驶的速度越大,反应距离、制动距离也越长,导致停车距离也越长,会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3)根据反应距离=行驶速度×反应时间可知,在行驶速度相同时,由于酒后驾车的反应时间比不饮酒的反应时间要长一些,因此,反应距离也要长一些,导致停车距离也更长一些,更容易出现交通事故。23.(1)反射能力强;信息 (2)68 (3)51;0.85【点拨】(1)超声波具有指向性好、能量集中、反射能力强等特点,可用于测距、测速等;超声波测速说明声音能够传递信息。(2)汽车静止,超声波从发出到遇到汽车时的时间t=12t0=12×0.4 s=0.2 s,汽车与测速仪之间的距离s=vt=340 m/s×0.2 s=68 m。(3)第一次发射信号与跑车相遇的时间t1=12×0.6 s=0.3 s,则跑车在第一次反射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s1=vt1=340 m/s×0.3 s=102 m,第二次发射信号与跑车相遇的时间t2=12×0.3 s=0.15 s,则跑车在第二次反射信号时与测速仪的距离s2=vt2=340 m/s×0.15 s=51 m,测速过程中,跑车两次遇到信号之间通过的路程s车=s1-s2=102 m-51 m=51 m,跑车两次遇到信号之间行驶的时间t车=1.0 s-0.3 s+0.15 s=0.85 s。序号速度/(m·s-1)反应距离/m制动距离/m停车距离/m112.591423225 7433021.679.4101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