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3 “解剖”原子教学设计
展开【学情分析】: 本章涉及较多现代物理知识,所需基础知识较多,但本章教学要求不高,因此,教材中较多采用以图代文的呈现方式。形象生动,简明扼要,不仅给学生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给教师在组织教学时有更多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
(2)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
(3)了解人类对物质结构的认识过程;
(4)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宏观物质及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了解人类认识物质结构的过程,运用猜想、实验和计算的方法知道分子是保持物质不变的最小微粒,了解大多数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m。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前人研究的成果,可使学生初步体会微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坚定科学探索的信心.
【教学理念】:
本节的重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
本节的难点在于:对原子内部结构的认识
鉴于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建议采用的教学方法: 阅读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已知分子是一种微小粒子,它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能不能将这种粒子再分割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所得粒子就不是原来的性质了.例如将水电解, 就可得到比水分子更小,性质与水不同的两种粒子-- 氢和氧,科学家称这样的粒子为原子.水分子正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见课本图5-7 (a).原子能不能再分呢?由此引出课题:解剖原子.
二、新课教学:
电子的发现
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发现了电子,并认为一切原子中都含有电子,以及科学家们发现了放射性物质以后,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第100页"电子的发现"一段, 指出历史上汤姆生正是从这些实验中发现了新粒子一一电 子,并指出它带负电荷。
2、 汤姆生模型与卢瑟福原子结构模型
展示课本图5-10 (a),介绍汤姆生原子模型,你认为这种原子模型合理吗?
1909年卢瑟福指导他的两个学生(盖革与马斯登)在曼彻斯特大学做了著名实验:用α粒子去轰击金箔,大多数粒子都直接穿过金箔,少数只产生很小的偏转,然而的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卢瑟福说:"好象你用一炮弹去轰击一张薄纸,而炮弹返回把你打中."他对这一实验结果的解释是: α粒子可能被质量很大但体积很小的核碰撞回来,原子核带正电荷,位于原子的中心。
1910年,卢瑟福与其他科学家合作进行了α粒子在金和其他金属薄膜中的散射试验。根据试验的结果,卢瑟福建立了原子的有核模型:原子的正电荷和质量集中在原子中心一个很小的区域内,并把它叫做原子核,原子中的电子像行星绕着太阳那样绕着原子核运动,原子中的空间也像太阳系中的空间一样,绝大部分是空荡荡的。由于原子表现出电中性,原子核一定是带正电的,其带电量与核外电子所带负电量一样。
3、 原子核的组成:
(1)应用卢瑟福模型分析氢原子.认识质子一一它是带 正电荷的氢原子核.
(2)介绍中子的发现 1932年查得威克发现原子核中还有不带电、质量同质子差不多的粒子称为中子.
(3)质子和中子可由夸克组成.
(4)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核外电子总共所带的负电荷。所以整个原子呈中性,物体对外不显电性。
三、归纳小结:
微观世界的尺度(从大到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电子、夸克。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图,了解微观世界的尺度, 进一步体会人类在微观领域的探索正在不断深入.
四、板书设计:
微观世界的尺度(从大到小):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和中子、电子、夸克
粤沪版八年级下册1 认识分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粤沪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4267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 认识分子教学设计</a>,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实验准备,教学方法,教学思路,课时安排,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粤沪版1 认识分子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粤沪版<a href="/wl/tb_c42671_t8/?tag_id=27" target="_blank">1 认识分子教案</a>,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点,教学方法与教具,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3 “解剖”原子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粤沪版八年级下册<a href="/wl/tb_c4267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3 “解剖”原子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