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01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02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03
    还剩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共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默写,选择题,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阅读-单文本,古代诗歌阅读,文言文阅读,材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按要求填空。
    (1) ,欲上青天览明月。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
    (3)《过秦论》中评价“战国四公子”:“皆 , , 。”
    二、选择题
    2.刘星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刘星秋天去杭州旅游,在西湖断桥上遇到了自己的同班同学赵甲,刘星对赵甲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刘星的好朋友钱艺喜欢读书,经常抓紧各种时间阅读经典。刘星夸奖他说:“读书真的让你眼界开阔,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C.刘星在过圣诞节时,看到了他们班的美国籍外教在上课时有点黯然伤神,刘星对老师说:“您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D.刘星和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美丽人生》,大家都为主人公命运的悲惨流下了泪水,刘星感慨地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下列填入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如果回到日常生活,英雄是存在某种标准的。________________。但说这句话的人,可能试图在一个平凡的生命中去发掘非凡的闪光点,而并不是说平凡就是英雄。
    ①“英雄”在日常用法中总是暗示着某种“非凡”甚至“牺牲”。
    ②但是有时人们也会说“平凡的英雄”,这在字面上是相互矛盾的。
    ③因为如果没有标准的话,所有的人都是英雄或者都不是英雄。
    ④那么“英雄”这个词就失去了其特指性,就没有意义了。
    A.③②④① B.②④③① C.①②③④ D.③④①②
    三、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今天我们如何读鲁迅
    王晓明
    ①1918年5月15日,鲁迅的第一篇短篇白话文日记体小说,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发表。105年过去了,今天我们如何读鲁迅?
    ②鲁迅写过一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有名文章。这篇文章开篇就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人一方面前赴后继地战斗,一方面又总是被遗忘、被抹杀,甚至最终消灭于黑暗中,不被大家所知道。但他们依然前仆后继。鲁迅说,这就是“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也正是这些人,在支撑着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信心。
    ③很多人在鲁迅的作品里看到悲观和虚无,也许有些头脑简单的人还会进一步觉得,鲁迅写像《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是自揭其短,暴露了中国的阴暗面,没有提供什么正能量。但是,鲁迅说过这样的话:一个民族里面对自己有不满、自我批评的人越多,这个民族就越有希望。所以他把《阿Q正传》编入总名为《呐喊》的小说集,这表达了他对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与个人、社会、民族的进步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④鲁迅理解的自信力,不是自夸、迷信,或者说自欺、昏睡,而是这一切的对立面。其实这也符合我们至今仍然保持的生活常识。如果你有一个朋友,他永远在那里自我吹嘘,你说一点他的不足,他就要板面孔、跟你急,你一定暗暗发笑:太不自信了吧。如果他不是这么紧张,而是经常能自我反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那你一定会觉得,这人比较有希望。个人是这样,民族、社会、国家,也都是这样,道理都是相通的。
    ⑤所以鲁迅才认为,所谓“有自信力的中国人”的真正的特点,就是自己担起责任来,去揭发各种摧残和抹杀“中国的脊梁”的社会黑暗,去刻画一切侵蚀和腐化这个“脊梁”的“国民性”。从这个意义上讲,鲁迅笔下流露的不是消极和悲观,他写《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正是中国人的自信力得以保持的重要的前提条件,他会选择这样的写作,更是体现了一种中国理当良木茂盛、不应杂草丛生的信念,是中国人的自信力的强烈体现。
    ⑥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虽然和鲁迅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鲁迅当年面对的许多问题,如确认自己的人生意义、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等等,同样是我们今天需要面对的。历史虽然一直在变化,但在很多时候,不同历史时段的社会和人生状况,并不如我们所想象的那样截然不同。正是因为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不再把鲁迅视为神龛里的偶像,而是把他看作我们身边的一个作家、一个文人、一个知识分子,并且因此对他有了更多的理解。
    ⑦鲁迅透过瞬息万变的表象,在作品中展现了社会深层次的、因而变化非常缓慢的实质。而这些实质中的部分,正如一座桥梁,将当年的鲁迅与今日的我们连接起来。在向学生和年轻人介绍鲁迅的时候,我常常特别要说明,鲁迅衡量一个社会的时候,他总是首先从“人”和“人心”,而非从物质的角度——例如高楼大厦和GDP指标,去判断社会和世界。这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或者说他的很多前辈的一种共通的思想特质。
    ⑧比如晚清的龚自珍,他将社会分成三种情况:盛世、衰世和乱世。这三个怎么区分?就看“人才”,看能不能产生大批优秀的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就是龚自珍的名句。他说的“人才”和我们今天一般理解的不同,不是指专业才能,而是指一个人有理想,心地纯良,眼界开阔,分得清大是大非,看见坏的事情会愤怒,有能力改革社会……是指这样一种综合的精神和心理素质。
    ⑨严复也是如此。他反思甲午战争时就写道,假设这场战争中我们侥幸打赢了,那反而更糟,因为国人会因此陷入一种虚骄的心态,觉得“我们很厉害啊”,就会错失社会改革和自我革新的时机。显然,在严复看来,普遍的人心是自满虚骄的,还是清醒反思的,这远比一场具体的战争的胜败更重要。
    ⑩但作为现代作家,鲁迅对人和人心的重视,比龚自珍、严复他们更进一步。他不只重视精英和“君子”,他同样在意甚至更在意普通人和“小人”,在意他们的人心。这是鲁迅思想的最突出的特质之一。鲁迅对于当时社会的剖析,对阿Q们的刻画,之所以在今天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焕发警示和借鉴等多重意义,关键的一点,就在于他不仅生动地描绘了社会生活的具体的形态,更深入刻画了处于这样的生活形态中的人心:谁能说我们当中已经完全没有了阿Q的影子?如果他活在当下,我想他依旧会最在意普通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全力去刻画人心,尤其是其中的病态的部分。
    (有删改)
    4.第③段中,“自揭其短”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分析第⑥段在文中的作用。
    6.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认为,正是“中国的脊梁”在支撑着人们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信心。
    B.作者认为,能自我反省并努力改进的人比较有希望,是我们的生活常识。
    C.鲁迅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共通的思想特质,是从物质角度去衡量社会。
    D.作者认为,鲁迅最突出的特质之一,是更在意普通人和“小人”的人心。
    7.对文意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作品中的悲观和虚无,正是鲁迅式自省和批判的表现,也是社会得以进步的推手。
    B.有希望的个人、民族、社会、国家必须是自信的,虽然不免有自夸、自欺、昏睡之时。
    C.鲁迅塑造“阿Q”“华小栓”“祥林嫂”,都是意在沉痛地控诉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
    D.鲁迅和王小波一样,已经成为现代人心中的图腾,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偶像人物。
    8.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四、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青春时的油桐林
    晓寒
    ①当回过头来打量往事时,发现老屋边那片油桐林,已成为我青春的一个部分。
    ②假若你熟悉油桐,任何时候都不容置疑它旺盛的生命力。它总是在争分夺秒地开疆拓土,翻过一面又一面山坡,用高大的躯干和狂野的枝叶宣示它在土地上的存在。而这个过程,又总是在悄无声息中完成。
    ③并非它刻意隐藏自己成长的轨迹,有些环节,照样显山露水,譬如叶长,叶飞。在春天细碎连绵的雨水里,看似僵硬的枝条上冒出一簇簇芽尖,嫩绿夹着嫩红,若有若无,像少女羞羞答答的心事,没几天,就如那只浴火的凤凰完成了涅槃。像一把把扇子,相互簇拥,呼啦啦一片,摇荡着没完没了的春风。而等到露水成霜秋雨追赶雁阵的足迹时,照样不消几天工夫,叶子黄透,一片片信马由缰地飞。像是一个季节邮往人间的明信片,也许是祝福,也许是告别。一片叶子的荣枯,构成了我关于油桐隐约的记忆。而它们的花开花落,反而被这两个场面遮蔽得模糊不清。
    ④我在老屋里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时光,慌张的青春,仅仅潦草在日记里,要说我盼过一朵花开,肯定是矫情。生活困顿,每一个日子,都起止在和命运的纠缠里。一棵树开不开花,开成什么样子,既没渴望过,也从未去关注。反正我盼或不盼,花都会开,就像那时的冬天,我等或者不等,雪都会来。不是要证明自己如何聪慧,过早地懂得了宁静淡泊,顺其自然,而是我一直在想着如何逃离村庄,去追逐街市上密集的灯火,改变一身泥水的身份。
    ⑤倒是桐花开时,父亲会在饭桌上不咸不淡地念叨一句,“要冻桐花了。”没有别的意思,就是说要变天了,风要来了,雨要来了,提醒我们加件衣,别冻着。父亲是个称职的农人,农人一辈子都活在经验里,用经验打理家庭,用经验种庄稼,用经验处理人情世故,在经验中完成一生。大多数时候,经验是管用的。果然,没两天,风就变得冷嗖嗖的,雨也随风而来。桐花顶着风雨开了,枝条上迸出一团团新雪,我与它们偶尔相对,觉得平常无奇。油桐树上的几窝乌鸫和我不一样,像注入了兴奋剂一般,比平日飞得更勤叫得更欢了。
    ⑥多年以后,我离开村庄,在城市的暖风中辗转,油桐逐渐远去,移入往事的序列。这两年,意外地发现,油桐忽然多了起来,尤其是路边的山上,随处可见。有时开车外出,它们从窗外晃过,洁白的花朵,花蒂上排列着紫色均匀的线条,远远看着,让一朵花显示出无可名状的忧伤,像我青春时的忧郁和迷茫。老屋和老屋边的油桐林就是在这时候向我走来的,如一个故人,迈着阔别已久的脚步。
    ⑦这时候,若正走在高速上,我会把车速放慢,若非高速,我会把车停下来,摇下车窗,和桐花相对,默然无语。我不抽烟,也不会放一支平日喜欢的曲子,只会让冷风钻进窗来,伴着冷清的雨滴,穿过我身体里的山山水水。
    ⑧这样的对视里,猛然想起很多东西。油桐树下雪白的菌子,像童话中的雨伞,母亲采回来,洗干净,清炒,撒上辣椒和葱花,成为饭桌上的笑声。桐花凋落的日子,花瓣满地,其中的一部分穿过细雨冷风,落在青瓦上,屋坪里,牛和狗的背上。一片林子的仪式,用散漫的节奏,表达着天然的浪漫和抒情。油桐果成熟的时节,金黄的果子接二连三地掉落,林子里响着啪啦啪啦的声音,像是每一棵树都在诉说着什么,这样的倾诉并不孤独,总会得到四周群山的回应。早晨或者傍晚,父亲背着背篓,拿树枝扒开满地的桐叶,把那些摔成瓣的果子捡回来,堆成高高的堆。趁不宜下地干活的雨天,把果核挖出来,晒干了等待收购的贩子上门。还有林子边那棵高高的梧桐,结着一串串小勺子似的果实。小时候,我用竹篙把它们打下来,从勺子里摘下外表皱巴巴的梧桐子,烧堆火搁上一块铁皮,炒了当豆子吃。那时候,我已告别了这种童真,开始轮到侄女在做这件事情,我看着她举起竹篙,弯腰捡起一串串小勺子,摘下里面的子,再把火烧起来,青烟在她的笑声中漫不经心地升起。
    ⑨那些不起眼的日常,实实在在上演过,像门前那条我来来回回走过的泥巴路,穿插在我的生命里。而在以往的记忆中,似乎从未发生,比那些看过的电影还要模糊。现在重新捡起那段岁月,竟是如此清晰,枝枝节节,犹在眼前。
    ⑩真是惭愧,我忽略的何止是油桐花开,何止是我青春时的油桐林。我生活中发生过那么多的事情,等我倏忽忆起,重新定义,却已人到中年。
    9.第③段画线句的语言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10.阅读全文,概括“我”对油桐的情感变化。
    11.第⑤段和第⑧段分别写到父亲作为农人的劳作生活,但作用并不相同,请对此进行分析。
    12.有人建议将文章标题改为《油桐林》,你怎么看?请简述理由。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登黄鹤矶①
    【南朝宋】鲍照
    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
    临流断商弦,瞰川悲棹讴。
    适郢无东辕,还夏有西浮。
    三崖隐丹磴,九派引沧流。
    泪竹感湘别②,弄珠怀汉游③。
    岂伊药饵④泰,得夺旅人忧。
    【注释】①刘宋大明六年(462年)秋,诗人以将军府参军随赴荆州任所,途中行经武昌,写下此诗。当时,诗人已年近五十,近三十年的漂泊生活使他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迫切希望能有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②泪行感湘别:传说尧之二女娥皇、女英为舜之二妃,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追至洞庭,以涕挥竹,竹尽斑,遂投江而死。③弄珠怀汉游:传说郑交甫在汉皋台下遇二女,皆佩大珠,交甫求得其珠,但不久二女与珠皆不见。④药饵:当作“乐饵”,指音乐与饮食,用《老子》“乐与饵,过客止”之典。
    13.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小令 B.近体诗 C.古体诗 D.曲子词
    14.以下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黄鹤矶咏怀,表达离别故乡漂泊在外的愁苦心情,风格抑郁低沉,有感染力。
    B.三、四两句切题之“登”,诗人登上黄鹤矶,俯视长江,不由悲从中来,抚弦怆然。
    C.“丹”字是全诗唯一暖色调字眼,恰恰标志故乡的方位,给诗人心头带来一丝暖意。
    D.最后作者感受着湘别泪竹的传说,怀想着游女弄珠的故事,在音乐和美食中释怀了。
    15.前人评价本诗“发端有力”,请结合诗歌中的画线句对此进行赏析。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贾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河南守吴公闻其秀材,召置门下,甚幸爱。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征以为廷尉。廷尉乃言谊年少,颇通诸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②是时,谊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未能言,谊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出。诸生于是以为能。文帝说之,超迁,岁中至太中大夫。
    ③谊以为汉兴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宜当改正朔,易服色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草具其仪法,色上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奏之。文帝廉让未皇也。然诸法令所更定,及列侯就国,其说皆谊发之。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毁谊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以谊为长沙王太傅。
    ④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屈原,楚贤臣也,被谗放逐,作《离骚赋》,其终篇曰:“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谊追伤之,因以自谕。
    ⑤后岁余,文帝思谊,征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 本。谊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乃拜谊为梁怀王太傅。怀王,上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谊傅之,数问以得失。
    ⑥居数年,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生之死,年三十三矣。
    ⑦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 陈略施行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
    (选自《汉书·贾谊传》,有删改)
    16.解释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1)征以为廷尉( ) (2)既罢( )
    17.下列各组加点字意义用法均相同的一项是( )
    A.乃草具其仪法/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B.清其有道者欤/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文帝前席/负而前驱
    D.振长策而御宇内/而问鬼神之本
    18.下列选项中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莫我知也 B.为庸臣所害
    C.铸以为金人十二 D.系燕父子以组
    19.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谊既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20.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河南郡守吴公对贾谊有知遇之恩,若非他推荐,汉文帝不会那么快征召贾谊。
    B.贾谊才华横溢,年轻有为,前期仕途顺利,一年内就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C.文帝再次征召贾谊,向他询问鬼神的本原,这让贾谊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
    D.作者认为,贾谊虽然年纪轻轻就抑郁而终,但和很多文人相比并非生不逢时。
    21.苏轼在《贾谊论》中认为贾谊的悲剧根源在于“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结合本文,对“量小”和“识不足”作阐释。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
    曾巩
    ①熙宁三年三月,尚书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钱君纯老出为婺州。三馆秘阁同舍之士。相与饮饯于城东佛舍之观音院,会者凡二十人。纯老亦重僚友之好,而欲慰处者之思也,乃为诗二十言以示坐者。于是在席人各取其一言为韵,赋诗以送之。纯老至州,将刻之石,£以书来曰:“为我序之。”
    ②盖朝廷常引天下儒学之士聚之馆阁,所以长养其材而待上之用。有出使于外者,则其僚必相告语,择都城之中广宇丰堂游观之胜,约日皆会,饮酒赋诗,以序去处之情,而致绸缪之意,历世寖久,以为故常。其从容道义之乐,盖他司所无;而其赋诗之所称引况谕,莫不道去者之义,祝其归仕于王朝,而欲其无久于外。所以见士君子之风流习尚,笃于相先①,非世俗之所能及;又将待上之考信于此,而以其汇进,非空文而已也。
    ③纯老以明经进士制策入等,历教国子生,入馆阁,为编校书籍校理检讨。其文章学问,有过人者,宜在天子左右,与访问,任献纳,而顾请一州,欲自试于川穷山阻僻绝之地,其志节之高,又非凡才所及。此赋诗者所以推其贤惜其去殷勤反复而不能已。余故为之序其大指,以发明士大夫之公论,而与同舍视之,使知纯老之非久于外也。
    [注释]①相先:互相逊让。
    22.填入第①段方框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然 B.盖 C.而 D.夫
    23.选出和第②段中加点词“所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所以见士君子之风流习尚
    B.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C.故今具道所以
    D.非所以养德也
    24.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常常召集天下儒士在馆阁聚会,是为了培养他们的才能来备皇上选用。
    B.若这些馆阁儒士中有人出使于外之时去选择城中胜景游览,就会别有收获。
    C.作者对老友外出赴任表示了不舍,希望老友在不久的将来能顺利回到朝中。
    D.作者觉得老友是君子,而君子看重的是谦让的品质,这并非世俗人能理解。
    25.第③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请用“/”标识出来。
    此 赋 诗 者 所 以 推 其 贤 惜 其 去 殷 勤 反 复 而 不 能 已
    26.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七、材料作文
    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今时代,有人活在当下,也有人为未来而活,今天的你会有怎样的思考?
    参考答案:
    1. 俱怀逸兴壮思飞 举类迩而见义远 明智而忠信 宽厚而爱人 尊贤而重士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逸”“迩”“智”。
    2.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运用准确得体的能力。
    A.“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两句诗是说诗人面对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慨叹的是与友人在颠沛流离中的重逢,此处语境是二人在杭州旅行时相遇,引用不当。
    B.“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两句词抒发的是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和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与夸奖钱艺眼界开阔的目的不相符,引用不恰当。
    C.“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是说漂泊异乡的游子,每逢佳节良辰,就倍加思念亲人,这里是说美国籍外教在圣诞节时黯然伤神,引用恰当。
    D.“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是说“江州司马”的眼泪多,实际是说诗人因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处境遭遇而引起的情感共鸣,所以流下了眼泪。语境是“为主人公命运的悲惨流下了泪水”,没有同病相怜的意思,引用不恰当。
    故选C。
    3.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衔接与排序的能力。
    首句谈论英雄是存在标准的,接下来应论及原因,故③句紧跟其后,排除BC;
    “所有的人都是英雄或者都不是英雄”造成的结果是“那么‘英雄’这个词就失去了其特指性”,即④在③后,排除A。
    而②“有时人们也会说‘平凡的英雄’”与下文“说这句话的人”衔接紧密。
    故选D。
    4.自己揭露自己的短处,暴露自己的缺点。 5.承上启下,承接上文鲁迅作品批判性在其生活时代的意义,引起下文对鲁迅作品在当今时代仍有借鉴意义的原因阐述。 6.C 7.B 8.先开篇点题,提出今天该如何读鲁迅的问题;再借鲁迅文章,驳斥部分人对鲁迅作品的误解,点出其作品批判反省的本质是在保持体现中国人自信力;随后论述当今时代,应采用把鲁迅看作身边人的态度来理解其作品;接着指出鲁迅作品的实质是以人和人心来衡量社会,并通过和前辈知识分子的对比,点出鲁迅更关注普通人与“小人”的人心,能让当今人们产生思想共鸣。文章紧扣中心,层层递进地告诉读者读鲁迅的方法,加深读者对鲁迅思想的理解。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根据上下文“也许有些头脑简单的人还会进一步觉得……”“暴露了中国的阴暗面,没有提供什么正能量”可见,是一部分头脑简单的人认为,鲁迅作品里对中国人的麻木、愚昧等批判,是在揭露自己国家的短处,暴露缺点。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段落在文中作用的能力。
    从结构上看,该段处于文章中间部分,属于承上启下的过渡段落。“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虽然和鲁迅所处的时代有了很大的不同,但鲁迅当年面对的许多问题,如确认自己的人生意义、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等等,同样是我们今天需要面对的”,承接上文对于鲁迅先生在他所处的时代所对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做出批判的意义,引起下文对鲁迅的文章至今仍能使读者产生共鸣、警示和借鉴的原因阐述。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是从物质角度去衡量社会”错误,原文“鲁迅衡量一个社会的时候,他总是首先从‘人’和‘人心’,而非从物质的角度——例如高楼大厦和GDP指标,去判断社会和世界。这可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的许多知识分子,或者说他的很多前辈的一种共通的思想特质”可见,他们是从人文的角度去衡量社会,而非物质的角度。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
    A.“鲁迅作品中的悲观和虚无,正是鲁迅式自省和批判的表现”错误,原文说的是“很多人在鲁迅的作品里看到悲观和虚无”,但并不是说鲁迅作品中充满悲观和虚无,“他把《阿Q正传》编入总名为《呐喊》的小说集,这表达了他对自我反省、自我批判与个人、社会、民族的进步之间的关系的思考”“鲁迅笔下流露的不是消极和悲观,他写《阿Q正传》这样的小说,正是中国人的自信力得以保持的重要的前提条件”可见,他的自省和批判是对自己有不满、自我批评,这正是保持自信力的条件。
    C.“都是意在沉痛地控诉中国人已经失掉自信力了”错误,华小栓和祥林嫂并非控诉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D.“鲁迅和王小波一样,已经成为现代人心中的图腾,成为一种精神象征,成为偶像人物”在文中并未提及,无中生有。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行文思路的能力。
    文章开篇点题,指出距离鲁迅发表第一篇文章已过去一百多年,今天人们该如何读鲁迅。
    接着以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为引,分析鲁迅作品中自信力的本质,批驳部分人认为鲁迅作品“悲观和虚无”“自揭其短”的观点,指出真正的自信力是“经常能自我反省,发现和承认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而鲁迅的写作批判揭露社会黑暗,正是“自信力的强烈体现”。
    再论述时代不同,但鲁迅作品中的“实质”却与当今时代相同,故而不应因鲁迅作品已逾百年便束之高阁,而应将之当成身边作家,分析其作品中蕴含的身边的问题。
    接着指出鲁迅衡量社会的标准是人和人心,且这是当时及之前时代知识分子共同的思想。再分别列举龚自珍、严复的例子,来论证该观点。最后点明鲁迅比前辈们更进一步的特质是,更在意普通人和“小人”,具有更广泛的普适性,故而拿到当今时代,依然契合当今时代的人心。
    围绕着当今如何读鲁迅的中心,层层递进,阐明读鲁迅的必要性、读鲁迅应采取的态度、读鲁迅应懂得的思想内涵,告诉读者读鲁迅的方法。
    9.运用比喻,生动呈现油桐花的形状;词语“簇拥”“呼啦啦”“摇荡”等极具表现力,刻画出油桐花在春风中茂盛、生机勃勃的热烈盛放情状,很有感染力。 10.觉得平常无奇(或者没渴望、未关注、忽略、忽视);意外;忧伤(或者忧郁、迷茫);如一个故人(或默然无语);怀念;惭愧。 11.第⑤段以父亲凭经验醒孩子加衣,表现父亲对孩子的关怀,暗示父亲是称职的父亲。
    第⑧段写父亲捡拾油桐果表现父亲的勤劳能干。 12.不能改。本文用了借景(物)抒情的写法。通过对老屋边油桐林的描写以及与其相关的往事的回忆,再现了“我”忧郁和迷茫的青春,抒发了对青春对父母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忽略了青春岁月中的一切美好的愧悔之情。只有“青春时的油桐林”才能既呈现油桐林,又包含青春,既照应内容,又蕴含主题。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语言艺术的能力。
    句子运用比喻修辞,把油桐花比喻为扇子,生动呈现油桐花的形状;
    “簇拥”,表明油桐花茂密而旺盛;“呼啦啦”,极力表现其生命力;“摇荡”,呈现其自由的生命状态。这些语言极具表现力,刻画出油桐花在春风中茂盛、生机勃勃的热烈盛放情状,启人想象,很有感染力。
    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根据第④段中的“一棵树开不开花,开成什么样子,既没渴望过,也从未去关注”和第⑤段中的“我与它们偶尔相对,觉得平常无奇”可得:觉得平常无奇(或者没渴望、未关注、忽略、忽视);
    根据第⑥段中的“这两年,意外地发现,油桐忽然多了起来,尤其是路边的山上,随处可见”可得:意外;
    根据第⑥段中的“远远看着,让一朵花显示出无可名状的忧伤,像我青春时的忧郁和迷茫”可得:忧伤(或者忧郁、迷茫);
    根据第⑥段中的“老屋和老屋边的油桐林就是在这时候向我走来的,如一个故人”和第⑦段中的“摇下车窗,和桐花相对,默然无语”可得:如一个故人(或默然无语),怀念;
    根据末段中的“真是惭愧,我忽略的何止是油桐花开,何止是我青春时的油桐林”可得:惭愧。
    1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段内容作用的能力。
    第⑤段写父亲是称职的农人,有经验,能准确判断要冻桐花了,含蓄提醒孩子加衣,表现父亲对孩子的关怀;
    第⑧段写父亲捡拾油桐果,“趁不宜下地干活的雨天,把果核挖出来,晒干了等待收购的贩子上门”,表现父亲勤劳能干。
    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标题意蕴的能力。
    选文回忆了母亲采回油桐树下的菌子做成菜全家人分享;父亲捡拾成熟的油桐果晒干了等待贩子上门收购;“我”把梧桐子搁上铁皮炒了当豆子吃;桐花开时,父亲提醒我们加衣服。再现了“我”忧郁和迷茫的青春,抒发了对青春对父母对故乡的怀念,以及忽略了青春岁月中的一切美好的愧悔之情。
    文中把油桐和青春结合在一起来写。“当回过头来打量往事时,发现老屋边那片油桐林,已成为我青春的一个部分”“在老屋里度过了二十多年的时光,慌张的青春,仅仅潦草在日记里……”“真是惭愧,我忽略的何止是油桐花开,何止是我青春时的油桐林”,青春和油桐贯穿全文始终,题目照应全文内容。
    “一片叶子的荣枯,构成了我关于油桐隐约的记忆。而它们的花开花落,反而被这两个场面遮蔽得模糊不清”可知,作者忽略了青春年华时的美好景物;
    “一棵树开不开花,开成什么样子,既没渴望过,也从未去关注,只是一直想着如何逃离村庄,去追逐街市上密集的灯火,改变一身泥水的身份”可得:作者年轻时忽略了故乡的一切美好;
    “倒是桐花开时,父亲会在饭桌上不咸不淡地念叨一句,‘要冻桐花了。’提醒我们要变天了。风要来了,雨要来了,加件衣,别冻着”和第⑧段中对家人相伴在一起的情景的回忆可得:作者忽略了父母看似寻常的关怀和陪伴;
    作者忽略的不仅是青春年华时的美好景物还有故乡的一切美好,以及父母看似寻常的关怀和陪伴。作者借“青春时的油桐林”表达惘然与愧悔之情,题目蕴含了主题,所以不能换。
    13.C 14.D 15.“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这两句写诗人登黄鹤矶时所见景物,并点明季节,营造了一种清冷萧索的秋天气氛,为全诗定下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因而,前人评价本诗“发端有力”。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的能力。
    A.“小令”,自隋唐产生至北宋,盛行的五代时期。
    B.“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唐人称之为“新诗”或“新体诗”,是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
    C.“古体诗”,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唐代)前,各种汉族诗歌体裁。
    D.词最初是合乐歌唱的歌辞,所以被称为“曲子词”,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到了宋代,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进入到词的全盛时期。
    从时间上看,作者鲍照是南朝宋时期的人,该诗应属于古体诗,排除ABD。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
    D.“在音乐和美食中释怀了”错误,结尾“岂伊药饵泰,得夺旅人忧”意思是怎么能因为音乐与饮食而感到快乐,从而忘记旅人心中的无穷悲愁。可见作者并未释怀。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诗词鉴赏之炼句的能力。
    本诗首二句“木落江渡寒,雁还风送秋”,意思是树叶纷纷而落,江边渡口寒冷凄清,大雁南飞,北风呼啸着将秋天送来。
    作者借此写登黄鹤矶时所见眼前景物并点明季节:大雁南飞,寒风北来,树叶纷纷零落,使大江边的渡口平添了一派肃杀萧条景象。
    这两句意境开阔而又苍凉,是客观环境描写,也是诗人内心悲凉的直观表现。此诗写诗人登黄鹤山,看到山秀、江流的景象,又逢木落江寒、北雁南飞之秋天,于是引发了羁旅的悲哀。所以首二句一开始就使本诗蒙上了一种抑郁低沉的情调,起手不凡。因而,前人评价本诗“发端有力”。
    16. 征召 结束 17.A 18.B 19.贾谊因为贬官离开了,意志没有得到施展,在渡湘水时,写了一篇赋吊念屈原。 20.D 21.①贾谊受到挫折自怨自艾,因粱怀王之死而终,足见其量小。
    ②贾谊不懂等待时局的变化,认为自己生不逢时,可谓其识不足。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的能力。
    (1)句意:于是就征召他担任廷尉。
    (2)句意:谈论完了。
    17.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虚词用法和含义的能力。
    A.连词,于是。句意:于是他草拟了各种仪法。
    连词,于是。句意:秦始皇于是又命令蒙恬在北方修筑长城,守卫边境。
    B.表推测语气,大概。句意:宋清大概是个有道的人吧。
    表祈使语气,一定。句意: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的父亲的志向。
    C.名词作动词,前伸、前探。句意:汉文帝听得不觉移坐到席的前端。
    名词用作状语,在前面。句意: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
    D.连词,表修饰。句意:挥舞着长长的鞭子,让整个天下都听凭自己任驱使。
    连词,表承接。句意:询问鬼神的本源。
    故选A。
    18.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
    A.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知我也”。句意:没有人了解我啊!
    B.为庸臣所害,被动句,“为……所”表被动。句意:被一些平庸的大臣陷害。
    C.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铸以为十二金人”。句意:冶炼它们铸造十二个铜人。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以组系燕父子”。句意: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
    ACD均为倒装句。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以”,因为;“谪”,贬谪;“去”,离开;“吊”,吊念。
    20.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但和很多文人相比并非生不逢时”错误。从原文“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来看,是说他虽没有官至公卿,还不算是没有受到赏识,没有和其他文人作对比。
    故选D。
    2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原文“已矣!国亡人,莫我知也”“梁王胜坠马死,谊自伤为傅无状,常哭泣,后岁余,亦死”,贾谊受到挫折自怨自艾,因粱怀王之死而终,足见其量小。
    原文“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贾谊不懂等待时局的变化,认为自己生不逢时,可谓其识不足。
    22.C 23.D 24.B 25.此赋诗者所以推其贤/惜其去/殷勤反复而不能已 26.应纯老之邀为他写一篇序文;将这些言之有物的诗文汇聚上报朝廷;赞美纯老的志向和节操,替纯老说明他的心意,让各位同舍明白他不会久居外地。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联系方框前后的句子可知,前面说纯老将这些诗文“刻之石”,后面写他来信请“我”给这些诗文做序,两个句子之间是承接关系,需要一个表承接的虚词。
    A.表转折;
    B.表原因或揣测;
    C.可以表承接;
    D.句首发语词。
    故选C。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加点的“所以”是“用来……的”。句意:用来培养他们的才华来等待朝廷任用。
    A.表原因。句意:士人君子表现出风度习惯的原因。
    B.表原因。句意:庄宗得天下的原因。
    C.表原因。句意:所以如今详细地说明原因。
    D.用来……的。句意:不是用来修养德行的办法。
    故选D。
    2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去选择城中胜景游览,就会别有收获”错,原文“有出使于外者,则其僚必相告语,择都城之中广宇丰堂游观之胜,约日皆会,饮酒赋诗,以序去处之情,而致绸缪之意,历世寖久,以为故常”,作者是说馆阁儒士中有人出使于外之时,同僚们必定要选择一处游览胜景来为他践行,表达情意,这已经成了历代习惯。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这就是那些赋诗的人推崇他的才华,惋惜他的离开,殷勤反复劝说不停止的原因。
    “推其贤”“惜其去”“殷勤反复而不能已”都是赋诗者的心态做法,分属三个句子,应在“贤”“去”后断开。
    2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创作意图的能力。
    第①段交代了写作背景和缘由,钱纯老要到婺州任职,同僚为他设宴践行,席间互作诗文相赠,纯老到婺州后“将刻之石……以书来曰:‘为我序之。’”,请“我”为这些诗人作一篇序。可知写作目的之一是:应纯老之邀为他写一篇序文。
    第②段交代了馆阁儒士中有人出使于外之时,同僚选择一处宽敞美丽的地方为他践行,写诗致意,已经成了习惯;诗歌中往往表现出士君子的风度和谦让的风采,不是一般世俗能比得上的;并且“又将待上之考信于此,而以其汇进,非空文而已也”,把这些诗文汇聚上报给朝廷,并不显得空洞。可知写作目的之二是:将这些言之有物的诗文汇聚上报朝廷。
    第③段写钱纯老的经历和文章学问适合在皇帝身边做事,但他却自请到婺州任职,“其志节之高,又非凡才所及”,“余故为之序其大指,以发明士大夫之公论,而与同舍视之,使知纯老之非久于外也”,“我”通过这篇序文阐发纯老的大意,让大家都知道他不会久居外地。可知写作目的之三是:赞美纯老的志向和节操,替纯老说明他的心意,让各位同舍明白他不会久居外地。
    相关试卷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上海市建平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共7页。

    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运用,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