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语文试题
展开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一个世界是原本的现实世界,一个世界是传播的舆论世界。现实世界不依赖于人类而存在,每个人都可以直接接触它,观察它,认识它。但人类同时还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就是传播到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它不是我们目睹的世界,而是别人用电话、报纸、电视、微信等各种媒介(不一定是大众媒体)传播给我们的世界。它必须依赖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关注了它,它才存在。
这里要区别两组概念。第一组概念是舆论与传播,舆论是传播,但传播不一定是舆论。第二组概念是舆论世界与传播世界,舆论世界是由关注聚集构成的,传播的东西只有变成关注的聚集,才能进入或组成舆论的世界。传播世界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它分成两部分,实现关注聚集的那一部分传播,属于舆论世界;没有产生关注聚集的另一部分传播,仍然属于现实世界。所以,事实上并不存在一个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所谓的传播世界,传播一旦组成世界,那就是舆论世界。唯一与现实世界相对应的是舆论世界。
现实世界里,人们通过自身直接获得的信息实在太少,对生活世界的认知绝大多数来自传播。比如,大家知道唐朝李白写诗,北京有一个动物园老虎咬死了人,美国总统对中东问题发表谈话,印尼发生了地震……如果这一切没有被传播,或者传播了没有被关注,那么,它们仍然属于现实的世界,而不是舆论的世界。传播来的东西实在太多,而且日日在更新,时时在更新。除了少数带有明显破绽的信息,再除去攸关切身利益必须亲自核实的信息,绝大部分人都会假定它是真的。否则,我们将在现实世界寸步难行。那么,这个传播过来被人类关注的舆论世界,到底能不能全面、真实、本质地反映现实世界?
舆论世界是有限的,是一个竞争性传播的世界。“硬盘”与“视窗”,是人类信息总量与舆论世界的最好比喻。人类的信息,存储在人类的“记忆硬盘”里。如果信息没有进入视窗,人类可以看到的信息载体充其量是一个硬盘物体;只有进入到视窗的信息,才构成人类身处的舆论世界。舆论世界就是人类一个个视窗的叠加。这个星球每天发生的事情难以计数,能进入人类历史记忆硬盘的为数不多,最终能够进行传播的记忆与记忆硬盘相比,容量更少得可怜。舆论世界貌似很大,其实很小,所以,“舆论视窗”是“兵家”必争之地。舆论一直在争夺,始终在争抢从未停止,它是人类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因此,无论是思想家、政治家、企业家、艺术家,都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信息进入“舆论视窗”,被更多人关注。自己的信息只有被关注了,才能影响他人,才能更有价值。
电脑视窗的信息都来源于硬盘,即便是不断更新、海量选择,也不能全面地反映硬盘,更不要说全球互联的网络了。尽管理论上,视窗信息可以调出硬盘里或互联网的任何信息,但任何信息不等于全面信息。舆论世界也是如此,它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永远是片面的、局部的、有选择性的。但舆论世界又是一个个关注聚集起来的。无数人的视窗聚集起来,就可能总体上反映现实的世界。这就是为什么舆论世界可以大致地反映现实世界,甚至有时候可以充分地代表民意的背后机理。
舆论世界是由表象建构的。所有的东西,必须涌动到表面,才能被看到。我们的目光可以看到海平面,却看不到全部的大海。即使我们借助显微镜,看到的原子、电子仍然是其表象,而不是原子或电子的内部。即便是红外线、CT机的扫描,穿透到物体的内部,仍然是对内部表象的反射。但舆论世界又是一个确定的世界。尽管它并不能准确反映事物的本原,但是一个事物一旦被舆论关注,它就被“改变”成为确定的“被关注”。
舆论世界是一个个关注自然的聚集,每一个关注是自发的,没有统一的口令,没有预设的结构,这样的聚集是无序的。就像一个个视窗连在一起,有组织却没纪律,不管每一个视窗关注什么,最后的决定权仍然是兴趣,就连各个视窗的连接,也是兴趣自然的碰撞,即便聚集在一起,也是不约而同的。期待舆论世界是理性的、有序,基本上是痴人说梦。舆论世界虽然是无序的,但各个关注的聚集,却不是简单的堆积。就像一个个视窗,各自独立,但是还是有各种局域网、互联网的线把它们串联在一起,形成大大小小不同的舆论场。关注之间的连接,有一种特殊的方式,那就是链接。如果A关注与B关注有链接联系,A关注与C关注有链接联系,则B关注与C关注也存在着链接联系,那么,A关注、B关注和C关注拥有共同关注。
现在我们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了:关注聚集构成的舆论世界,到底能不能全面、真实、本质地反映现实世界?答案当然是“不能”!就像电脑视窗里的信息,不可能全面、真实、本质地反映硬盘信息一样。
(摘编自邹振东《弱传播》)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既生活在不依赖于人类而原本存在的现实世界,又生活在依赖于人类而存在的舆论世界。
B.“舆论”与“传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舆论是传播,但传播不一定是舆论。
C.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绝大部分来自舆论世界里传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的被人类关注,有的不被关注。
D.作者认为,舆论世界对人类获取信息非常重要,但是它不可能全面、真实、本质地反映现实世界。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第二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传播的信息都属于舆论世界,不被人类关注的仍然属于现实世界。
B.舆论世界中绝大多数信息都是假的,但人类为了能够在现实世界中立足,往往会假定这些信息都是真的。
C.现实世界是人类可以直接感知的真实世界,但人类仅靠感知获取的信息跟信息总量相比总是微乎其微的。
D.根据舆论关注的链接特点,可以推测出,某个信息拥有的共同关注越多,这个信息产生的舆论场就越大。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主要是从现实世界与舆论世界的关系、舆论世界的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B.第三段运用例证法,论证了人类更多地借助传播的信息来认识现实世界的观点。
C.第四段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思维填密,论证严谨。
D.材料在论述过程中,将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对比,旨在突出舆论世界的重要性。
4.请分析材料第四段中使用“硬盘”“视窗”两个词语的好处。(4分)
5.舆论世界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战士
孙犁
那年冬天,我住在一个叫石桥的小村子。村子前面有一条河,搭上了一个草桥。天气好的时候,从桥上走过,常看见有些村妇淘菜;有些军队上的小鬼,打破冰层捉小沙鱼,手冻得像胡萝卜,还是兴高采烈地喊着。这个冬季,我有几次是通过这个小桥,到河对岸镇上,去买猪肉吃。掌柜是一个残疾军人,打伤了右臂和左腿。这铺子,是他和几个残疾弟兄合股开的合作社。
第一次,我向他买了一个腰花和一块猪肝。他摆荡着左腿,用左手给我切好了。一般的山里的猪肉是弄得粗糙的,猪很小就杀了,皮上还带着毛,涂上刺眼的颜色,煮的时候不放盐。当我称赞他的肉有味道和干净的时候,他透露聪明地笑着,两排洁白的牙齿,一个嘴角往上翘起来,肉也多给了我一些。第二次,是一个雪天,我多烫了一壶酒。这天,多了一个伙计:伤了胯骨,两条腿都软了。三个人围着火谈起来。
伙计不爱说话。我们说起和他没有关系的话来,他就只是笑笑。有时也插进一两句,就像新开刃的刀子一样。谈到他们受伤,掌柜望着伙计说:
“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
“那样有意思的生活不会有了。”
伙计说了一句,用力吹着火,火照进他的眼,眼珠好像浮在火里。
掌柜还是笑着,对伙计说,“又来了!”
他转过头来对我,“他沉不住气哩,同志。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最后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
伙计干脆地说:“怨我们的医道不行么!”
“怎样?”我问他。
“不能换上一副胯骨吗,如能那样,我今天还在队伍里。难道我能剥一辈子猪吗?”
“小心你的眼!”掌柜停止了笑对伙计警戒着,使我吃了一惊。
“他整天焦躁不能上火线,眼睛已经有毛病了。”
我安慰他说,人民和国家记着他的功劳,打走敌人,我们有好日子过。
“什么好的生活比得上冲锋陷阵呢?”他沉默了。
第三次我去,正赶上他两个要去赶集,我已经是熟人了,掌柜的对伏在锅上的一个女人说: “照顾这位同志吃吧。新出锅的,对不起,我不照应了。”
那个女人个子很矮,衣服上涂着油垢和小孩尿,正在肉皮上抹糖色。我坐在他们的炕上,炕头上睡着一个孩子,放着一个火盆。
女人多话,有些泼。她对我说,她是掌柜的老婆,掌柜的从一百里外的家里把她接来,她有些抱怨,说他不中用,得她来帮忙。
我对她讲,她丈夫的伤,是天下最大的光荣记号,她应该好好帮他做事。这不是一个十分妥当的女人。临完,她和我搅缠着一毛钱,说我多吃了一毛钱的肉。我没办法,照数给了她,但正色说:
“我不在乎这一毛钱,可是我和你丈夫是很好的朋友和同志,他回来,你不要说,你和我因为一毛钱搅缠了半天吧!”
这都是一年前的事了。
第四次我去,是今年冬季战斗结束以后。一天黄昏,我又去看他们,他们却搬走了,遇见一个村干部,他和我说起了那个伙计,他说:
“那才算个战士!反‘扫荡’开始了,我们的队伍已经准备在附近作战,我派了人去抬他们,因为他们不能上山过岭。那个伙计不走,他对去抬他的民兵们说:你们不配合子弟兵作战吗?民兵们说:配合呀!他大声喊:好!那你们抬我到山头上去吧,我要指挥你们!民兵们都劝他,他说不能因为抬一个残废的人耽误几个有战斗力的,他对民兵们讲:你们不知道我吗?我可以指挥你们!我可以打枪,也可以扔手榴弹,我只是不会跑罢了。民兵们拗他不过,就真的带好一切武器,把他抬到敌人过路的山头上去。你看,结果就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
临别他说:“你要找他们,到城南庄去吧,他们的肉铺比以前红火多了!”
一九四一年于平山(有删改)
文本二: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了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形象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发掘人物的灵魂美、人情美。在孙犁的笔下,他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他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的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级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级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形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而且,他还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朱光潜认为“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描写“我”和肉铺的掌柜及伙计聊天的场景,闲谈中体现出战友之间的革命情谊,也体现出革命战士的些许悲观和无奈。
B.“残疾军人”“打走敌人”“反‘扫荡’”等词语,都指向特殊年代的战斗生活,体现了“一九四一年”的时代特点。
C.小说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个性鲜明,掌柜热情而开朗,作为战士的伙计英勇善战又略显率直急躁,掌柜的老婆则泼辣而小气。
D.小说虽然反映的是革命战争年代的生活,但并没有使用大量笔墨具体描绘战争的场景,这非常符合孙犁的战争小说的一贯风格。
7.下列有关文本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意境,指文学作品中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思融和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具有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以及激发想象的特点,使人身临其境,得到审美愉悦。
B.形散而神聚,多用于指散文的写作特点。形散是指表现手法和语言形式等灵活多样;神聚是指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C.郁达夫,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小说代表作《沉沦》具有自传性,带有浓厚的感伤和颓废色彩;散文《故都的秋》主要采用了借情抒情,委婉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怀念之情。
D.白描,指用简洁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通过抓住人物典型特征的肖像描写或人物简短的对话,将人物性格凸显出来。
8.根据文本二概括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的表现,并结合文本一的具体内容举例说明。(4分)
9.小说讲究叙事策略,文本一主要以“我”为战士故事的叙述者,而小说最后叙述者又变为“村干部”,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管子曰:“见其可,说之有证;见其不可,恶之有形。赏罚信于所见,虽所不见,其敢为之乎?见其可,说之无证;见其不可,恶之无形。赏罚不信于所见,而求所不见之外,不可得也。”
或曰:广廷严居,众人之所肃也;宴室独处,曾、史之所僈也。观人之所肃,非行情也。且君上者,臣下之所为饰也。好恶在所见,臣下之饰奸物以愚其君,必也。明不能烛远奸、见隐微,而待之以观饰行,定赏罚,不亦弊乎?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材料二: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太平后必有大乱,大乱后必有太平。大乱之后,即是太平之运也。能安天下者,唯在用得贤才。公等既不知贤,朕又不可遍识。 日复一日,无得人之理。今欲令人自举,于事何如?”魏征对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既以为难,自知诚亦不易。且愚暗之人,皆矜能伐善,恐长浇竞之风,不可令其自举。”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曰:“国家思欲进忠良,退不肖,十有余载矣,徒闻其语,不见其人,何哉?盖言之是也,行之非也。言之是,则出乎公道,行之非,则涉乎邪径。是非相乱,好恶相攻。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此所谓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也。或以小恶弃大善,或以小过忘大功。此所谓君之赏不可以无功求,君之罚不可以有罪免者也。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而望邪正不惑其可得乎?若赏不遗疏远,罚不阿亲贵,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事以正其名,循名以求其实,则邪正莫隐,善恶自分。然后取其实,不尚其华,处其厚,不居其薄,则不言而化,期月而可知矣。若徒爱美锦,而不为民择官,有至公之言,无至公之实,爱而不知其恶,憎而遂忘其善,徇私情以近邪佞,背公道而远忠良,则虽夙夜不怠,劳神苦思,将求至理,不可得也。”书奏,甚嘉纳之。
(节选自《贞观政要·择官》)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答案标号涂黑。(3分)
赏不以A劝B善C罚D不以E惩恶F而望邪G正不惑H其可得得乎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恶,文中指厌恶,与《兼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中的“恶”意思相同。
B. 举,文中指举荐,与《齐桓晋文之事》“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中的“举”意思不同。
C. 徒,文中意思为“只”,与《孔雀东南飞(并序)》“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中的“徒”意思不同。
D. 嘉,文中指赞许,与《师说》“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中的“嘉”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有人认为如果君王只根据自己看到的确定好恶,那么臣下掩饰自己的奸邪言行来愚弄君主也就是必然的了。
B. 唐太宗认为太平之后必然天下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要想国泰民安,关键在于任用贤才,魏征对此表示反对。
C. 魏征认为朝廷想要提携忠正善良的大臣、贬斥不贤之臣,十几年未见成效,原因在于只说不做,表面上行公道,实际上行为不端。
D. 魏征认为要想邪恶无处藏身,善恶泾渭分明,那赏赐时就不要忘记被疏远臣子,处罚时不要庇护亲近的人,要做到公平仁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赏罚信于所见,虽所不见,其敢为之乎?
(2)所爱虽有罪,不及于刑;所恶虽无辜,不免于罚。
14. 关于赏罚,管仲和魏征各自看法的侧重点有何不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诗,完成15-16题。
一字至七字诗·茶
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铣①煎黄蕊色,碗转麹②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注】①铣:煎药或烧水用的器具。②麹(qū)尘花:茶汤上面的浮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全诗句式灵活自由,从一字至七字,以特有的形式排列诗句,层次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
B.开门见山,第一字就点出了诗题《茶》。接着从碾茶、煎茶、品茶等多方面进行叙写,表现出了茶的特点。
C.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粉筛分。这两处写出茶具的精致和煎茶的细致。
D.末句写饮茶的好处不仅可以洗去古往今来的历史给人们带来的沉重倦意,还可以驱散醉酒之人的醉意。
16.这首诗题为“茶”,诗人是如何写茶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一分。(6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他哂笑子路因为子路“ , ”。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位为借口拒绝从师的两句是“ ,_____ ”。
(3)《劝学》中写直木为轮,不能再变直,是因为“_____”;君子能智明无过,是因为“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应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这就是蔡元培(孑民)的塑像,坐落在未名湖南岸的春风中;大理石奠基,汉白玉砌座,青铜铸身;说是身,只是自腰而上,端肃凝重的一尊胸像;先生背倚土山,坐北朝南;左临六角钟亭,当初选址的时候,应是考虑到了他黄钟大吕般的人格气韵;前面是一方草坪,柔柔的,嫩嫩的,空气般清新,晨梦般飘逸,铺出一行行的绿诗、绿歌、青波、青浪,即使在冬季;右侧是挺拔健美蓬勃向上的杂木林,那该是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在承领先生的耳提面命。记不清已有多少次了,从去年金秋开始,为了明年北大百年校庆这个挥之不去却之复来的情意结,我打老远老远的城里跑来,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地,在这方净土穿梭寻觅,缅怀俯仰。偶尔停下脚步来瞻仰塑像,先生之于我,是永远不变的温柔敦厚,慈祥恺悌;诚如罗家伦的赞语:“汪汪若万顷之波,一片清光,远接天际⋯⋯”
……
想想也是,蔡元培诞生于一八六八年一月十一日,按农历,属兔,到他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满打满算正好五十岁,站在五十岁的高度上倚风长啸,苍茫四顾。自他的双眸中射出的,是一股凛凛的心灵之光,它犀利似剑,泠然有声,凝聚了无穷的历史感悟。先觉者总是超前的,超前者总是孤独的,孤独者总是忧郁的,在忧郁中抉择,在期待中觅路前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大智者生命的基本造型。
18.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可改写成“前面是一方柔柔嫩嫩清新飘逸的草坪,在冬季铺出一行行的绿诗、绿歌、青波、青浪”。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
19. 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应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可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如此高兴呢?这里面并没有多少雅味,我在这里完全是一个“俗人”。我想到的主要是麦子,是那辽阔原野上的青青的麦苗。我生在乡下,虽然六岁就离开,谈不上干什么农活,但是我拾过麦子,捡过豆子,割过青草,劈过高粱叶。我血管里流的是农民的血,一直到今天_______,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农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粮食。天一旱,就威胁着庄稼的成长。即使我长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谓焦急之情,决不下于农民。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我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_______,徒唤奈何。在梦中看到的也是细雨濛濛。
今天早晨,我的梦竟实现了。我坐在这长宽不过几尺的阳台上,听到头顶上的雨声,不禁神驰千里,_______。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麦田里,每一个叶片都仿佛张开了小嘴,尽情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来有点黄萎的,现在变青了。本来是青的,现在更青了。宇宙间凭空添了一片温馨,一片祥和。
20.依次在文中空白横线处填入的成语,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垂暮之年 忧心如焚 心旷神怡B.老气横秋 忧心忡忡 喜出望外
C.垂垂老矣 郁郁寡欢 喜不自禁D.耄耋之年 忧心如捣 兴高采烈
21.下列各项“仿佛”,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仿佛”用法和语意相同的是( )(3分)
A.他的模样还和十年前相仿佛。
B.他干起活来仿佛不知道什么是疲倦。
C.他看见一个和他年岁仿佛的男子正从车里走出来。
D.从印画上,本来已经难于知道原画,只能仿佛的了。
22.该文段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与作用。(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芊芊芦苇,触动了文人的心灵;巍巍“神舟”,触动了国人的心灵;眷眷亲情,触动了游子的心灵;殷殷师恩,触动了学子的心灵……同学们,相信五彩斑斓的大千世界里,一定也会有许多触动你心灵的人或事。
请以“触动了我的心灵”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结合材料,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C.“舆论世界里传播的信息”错误。由原文“对生活世界的认知绝大多数来自传播”“舆论是传播,但传播不一定是舆论”可知,人类对现实世界的认知绝大部分来自传播的信息,而不是舆论世界里传播的信息。
故选C。
2.B.“舆论世界中绝大多数信息都是假的”错误。由原文“除了少数带有明显破绽的信息,再除去攸关切身利益必须亲自核实的信息,绝大部分人都会假定它是真的。否则,我们将在现实世界寸步难行”可知,“舆论世界中绝大多数信息都是假的”属于无中生有。
故选B。
3.D.“旨在突出舆论世界的重要性”错误。材料在论述过程中,将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进行对比,目的是阐明舆论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同。
故选D。
①硬盘与视窗,分别指人类的信息总量与舆论世界。②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阐释了人类信息总量与能够进行传播的信息之间的关系及其容量特点,贴切自然,通俗易懂,说理明白晓畅。
5.①舆论世界是有限的,又有竞争性;②舆论世界是片面的,又是贴合现实的;③舆论世界是表家的又是确定的;④舆论世界是无序的,又是关联的。
6.A.“也体现出革命战士的些许悲观和无奈”错误,结合原文“先还是他把我背到担架上去,我们是一班,我是他的班长。那次追击敌人,我们拼命追,指导员喊,叫防御着身子,我们只是追,不肯放走一个敌人”“那时,我倒下了,他把我往后背了几十步,又赶上去,被后面的一个敌人打穿了胯。他直到现在,还想再干干呢”可知,并没有体现出悲观情绪,而是体现出英勇顽强、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
故选A。
7.C.“散文《故都的秋》主要采用了借情抒情,委婉表达了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怀念之情”错误,《故都的秋》主要是直抒胸臆,感情饱满。
故选C。
8.(1)诗化的人物,文本一中的掌柜开朗和善,待人真诚;伙计英勇善战,有不屈的革命精神,都体现出灵魂美、人情美。(2)诗情诗境,文本一写了“我”四次去肉铺的场景,四个场景自然连缀,其中重点写了第二次,通过“雪天”“烫了一壶酒”“围着火”等营造出和谐淡然的意境,烘托了战争年代人物美好的情感品质。(3)诗意的语言,巧设比喻,白描勾勒,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文本一中多用短句,节奏明快,有生活气息。
9.(1)以“我”为叙述者,巧妙地串联起几次对话,将几个不同时空的故事片段连接在一起,叙事灵活自由,节奏明快流畅。(2)结尾以“村干部”为叙述者,增加叙述视角,扩大叙述空间,使叙述富于变化,更有张力。进一步强化战士英勇善战的一面,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立体;同时增强了故事的传奇色彩,使主题意蕴更丰厚。
10. CFH 11. D 12. B
10.句意:“如果奖赏不能用来鼓励善行,惩罚不能用来惩治恶行,却希望邪正分明,这可能吗?”
“劝善”和“惩恶”是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分别作为“赏”和“罚”的目的,所以“赏不以劝善”“罚不以惩恶”是两个并列句子,中间CF处断开;
“其可得得乎”是一个独立的反问句,从“其”前H处断开。
故选CFH。
11.A.正确。句意:厌恶它要有所显露,给予惩罚。/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B.正确。举:举荐;/举起。句意:现在我想让人才自我举荐。/这样看来,那么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
C.正确,徒,只;/白白地。句意:但只是空有其言,而不见其人。/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白白地留下来也没有什么用。
D.错误。两个“嘉”都是赞许的意思。句意:唐太宗十分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故选D。
12.B.“魏征对此表示反对”理解错误,原文是“不可令其自举”,魏征反对的是让人才自我举荐。
故选B。
13.(1)如果赏罚能够在所见到的范围内信守,那么即使对于那些没有见到的情况,人们还敢做这样的事情吗?
(2)君主所喜爱的人即使犯了罪,也不施加刑罚;君主所厌恶的人即使没有罪,也难免受罚。
14. 管仲和魏征在赏罚问题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管仲更注重赏罚的诚信和正义性,以及法治思想的贯彻;而魏征则更强调赏罚的分明、公平以及对贤才的赏识和重用。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仲说:“君主看到合法的事,喜欢它要有所证明,给予奖赏;看到非法的事,厌恶它要有所显露,给予惩罚。对于亲眼目睹的事情,赏罚能够兑现,那么,即使有察见不到的,谁还敢胡作非为呢?看到合法的事,虽然喜欢却没有奖赏作为证明;看到非法的事,虽然厌恶却没有惩罚作出表示。对于亲眼目睹的事,赏罚都不守信用,却要求查出看不到的违法行为,那是不可能的。”
有人说:大庭广众和严肃场合,大家都会表现得很肃敬;私室独居,即便曾参、史麃也会轻慢随便。仅注意人们肃敬的场合,就得不到行为的全部真情。再说作为君主,臣下在他面前总要掩饰自己的。只凭自己所见断定好恶,臣下掩饰自己的奸邪行为来愚弄君主,就是必然的了。君主的明察不能洞悉远处的坏人和隐蔽的坏事,却要根据看到的伪装行为去对待臣下,决定赏罚,不也是弊病吗?
材料二: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身边的侍臣说:“我听说太平之后必然会有大乱,大乱之后必然又复归太平。大乱之后,就是太平之运了。能够安定天下的人,关键在于任用贤才。你们不了解谁是贤才,我又不能遍识天下人。这样日复一日,就没有得到贤才的道理。现在我想让人才自我举荐,你们看怎么样呢?”魏征回答说:“能了解别人的人是智者,能了解自己的人是明者。了解别人尚且不容易,了解自己就更难了。而且愚昧无知的人,往往夸大自己的长处,掩饰自己的短处,恐怕会助长浮华不实之风,因此不能让他们自己举荐自己。”
贞观十四年,特进魏征上疏说:“国家一直想要提拔忠良,贬退不贤之人,已经十多年了,但只是空有其言,而不见其人,这是为什么呢?大概是因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说起来正确,就是出于公心;做起来错误,就是走了邪路。是非混淆,好恶相攻。君主所喜爱的人即使犯了罪,也不施加刑罚;君主所厌恶的人即使没有罪,也难免受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喜爱他时,就希望他活着;厌恶他时,就希望他死去’。有时因为小的过错就抛弃了别人的大优点,有时因为小的过失就忘记了别人的大功劳。这就是说,君主的奖赏不可以没有功劳就给予,君主的惩罚不可以因为有罪就免除。如果奖赏不能用来鼓励善行,惩罚不能用来惩治恶行,却希望邪正分明,这可能吗?如果奖赏时不遗漏疏远的人,惩罚时不偏袒亲近和显贵的人,以公平为规矩,以仁义为准绳,考核事情来订正它的名分,根据名分来探求它的实际,那么邪恶和正直就无法隐藏,善良和邪恶自然分开。然后取其实质,不崇尚浮华,依据它的厚重,不依据它的浅薄,这样,不用说话就可以实现教化,一个月之后就可以见到效果了。如果只是喜爱华美的丝织品,而不替百姓选拔官员,有最公正的话,却没有最公正的事,喜爱一个人却不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就忘记了他的优点,徇私情而亲近奸邪小人,背离公道而疏远忠良之士,那么,即使早晚不懈怠,费尽心思,要想求得最好的治国之道,也是不可能的。”奏疏呈上后,唐太宗十分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
15.D(诗句“洗尽古今人不倦”是说不论古时和今时,饮茶都会让人神清气爽,没有倦意;而不是“洗去古往今来的历史给人们带来的沉重倦意”)
16.①正面描写。“香叶”“嫩芽”“黄蕊色”等运用描写手法,写出茶的动人芬芳和楚楚形态,表现茶的色、香、味等特点。
②拟人。如“邀陪”和“命对”运用拟人手法,将“明月”“朝霞”拟人化,写出了饮茶人的雅兴。
③侧面衬托。“慕诗客,爱僧家”写茶受到诗人和僧侣的钟爱,“夜后”“晨前”句写人们从早到晚都喜爱品茶,从侧面赞颂了茶的品性之高和好处之多。
17.①. 为国以礼 ②. 其言不让 ③. 位卑则足羞 ④. 官盛则近谀
⑤. 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 不尽长江滚滚来
18. ①语言节奏不同:原句由七个短句构成,简洁明快,灵动活泼,节奏感强。改句偏长且语言普通,气势与表现力上都不如原句。
②强调的重心不同:原句将“柔柔的,嫩嫩的,空气般清新,晨梦般飘逸”以及“在冬季”单独成句,更能突出草坪柔嫩清新且凌冬不凋的特点,暗合蔡元培的人格气韵。
19. 本句运用了顶真手法,突出了蔡元培因其思想的先知先觉而保持自由孤独的先行姿态及忧国忧民的情怀,文意更承递,语势更贯通。使用顶真手法节奏鲜明,音律优美,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0.A前文从出生说起,依据第一空后文的“毕生对农民和农村怀着深厚的感情”的“毕生”一词,可以看出“一直到今天”后的成语语意为“人到老年”,垂暮之年、耄耋之年、垂垂老矣皆有此意,老气横秋可以形容老年人自高自大,排除 B;结合第二空上文的“天天听天气预报,时时观察天上的云气”的急迫忧虑,后文可以填入“忧心如焚、忧心忡忡、忧心如捣”这些表示深切担忧和不安的成语,“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闷闷不乐,语意虽近,但缺乏紧迫之意,排除 C;依据第三空上文的人在“阳台上”,“神驰千里”,后文感受的“温馨、祥和”可以得知此处应该填与“心境开阔,精神愉快”语意有关的成语,“兴高采烈”侧重的是外在表现,“心旷神怡”侧重的是内在的愉悦与舒适,与前后文语意衔接更好,故选 A.
21.B文中的“仿佛”与 B 项中的“仿佛”皆为副词,“似乎、好像”之意;A 项“仿佛”为动词,“像、类似”之意;C项“仿佛”为动词,“差不多”之意;D 项“仿佛”为动词,“有近似的或者大概的印象”之意.
22.①构成:设问由一问一答构成,文段开头提出“我为什么今天听雨竟也如此高兴呢”的问题,然后用两段内容作出回答,可概括成:因为久旱未雨,今天终于下雨了.②作用:先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考;再回答问题,突出作者对于乡村、乡民由衷的关爱之情.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文件包含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期中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收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城关中学大学区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分,D A,第一处,瞬息万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