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024届河南省高三第二次挂帅预测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单选题
“低空经济”是以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2024年2月27日,被称为“空中的士”的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从“无人机之都”深圳直飞珠海,成功完成全球首次跨海跨城飞行,将2个多小时的地面车程缩短至20分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深圳能够成功完成“空中的士”首飞主要得益于深圳( )
A. 产业基础雄厚B. 人流物流量大
C. 对外交通便利D. 基础设施完善
2. 与深圳—珠海公路运输相比,“空中的士”( )
A. 运载量大B. 受天气影响小
C. 运输费用低D. 受地面影响小
3. 目前,“低空经济”最适合的应用场景是( )
①快递物流 ②长途客运 ③应急救援 ④农产品外运
A. ①②B. ①③
C. ②④D. ③④
【答案】1. A 2. D 3. B
【解析】
【1题详解】
深圳被称为“无人机之都”,表明其在无人机及相关领域拥有强大的产业基础。这种产业基础为“空中的士”的研发、制造和运营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和保障,使得深圳能够成功完成“空中的士”的首飞。因此产业基础雄厚是深圳能够成功完成“空中的士”首飞的主要原因,A正确;与人流物流量大、对外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关系不大,BC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空中的士”采用电动垂直起降方式,可以在空中飞行,因此与地面交通相比,受地面影响小,如交通拥堵、地形限制等因素对其影响较小,D正确;与公路运输相比,“空中的士”运载量小,运输费用高,在天空飞行,受天气影响大,ABC错误。故选D。
【3题详解】
“低空经济”以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发展,其应用场景需要考虑到航空器的特点和优势。快递物流和应急救援是低空经济最适合的应用场景。快递物流可以利用航空器快速、准确的特点,提高物流效率,减少运输时间;而应急救援则可以快速到达现场,实施紧急救援行动,减少灾害损失,①③正确;长途客运和农产品外运,更适合采用传统的公路或铁路运输方式,因为这些运输方式成本更低,运量大,更适合长距离运输,②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浙江省是我国沿海经济发达省份,2020年总人口达6457万。下图示意2020年浙江省城市和人口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从城市辐射功能看,浙江省( )
A. 西部城市辐射能力大于东部B. 嘉兴市辐射范围最大
C. 南部城市辐射范围大于北部D. 杭州市辐射能力最大
5. 为促进省内城市间协调发展,浙江省应( )
A. 优化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B. 引导产业向东部沿海转移
C. 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D. 推动人口向西部大量流动
【答案】4. D 5. C
【解析】
【4题详解】
读图可知,浙江省东部人口密度较西部高,北部人口密度较南部高,故东部、北部城市等级较西部、南部高,等级高的城市的辐射能力大,东部城市辐射能力大于西部,A错误;杭州市是浙江省会城市,等级最高辐射范围最大,B错误,D正确;北部城市辐射范围大于南部,C错误;故选D。
【5题详解】
为促进省内城市间协调发展,浙江省应以强带弱、优势互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加强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C正确;优化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不能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A错误;引导产业向东部沿海转移,推动人口向西部大量流动也不能促进内城市间协调发展,BD错误;故选C。
我国是世界上受台风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登陆我国的台风主要来自于西北太平洋海区。该海区的台风多产生于副热带高压南缘,并沿高压的外围移动。统计发现,厄尔尼诺年登陆我国台风的数量少于拉尼娜年。图示意西北太平洋海区生成的台风移动路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与我国南海海区相比,菲律宾以东海区台风生成数量显著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转偏向力较强B. 相对湿度较小
C. 高温洋面较广阔D. 下沉气流显著
7. 与正常年份相比,拉尼娜年西北太平洋海区( )
A. 水温偏低、台风偏少B. 降水偏多、台风偏少
C. 水温偏低、台风偏多D. 降水偏多、台风偏多
8. 当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向带状且强大稳定时,台风最可能登陆我国的省份是( )
A. 海南B. 浙江
C. 山东D. 辽宁
【答案】6. C 7. D 8. A
【解析】
【6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台风的形成需要海面水温在26.5℃以上,广阔的热带洋面是形成台风时的必要自然环境,故与我国南海海区相比,菲律宾以东海区台风生成数量显著较多的主要原因是菲律宾纬度低,高温洋面较广阔,C正确,纬度差异小,地转偏向力差异小,A错误;相对湿度较小、下沉气流显著,台风较弱,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拉尼娜年,东南信风加强,太平洋赤道附近西部海域受赤道暖流影响,水温较高,上升气流增强,为台风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降水偏多。故选D。
【8题详解】
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一般分布在夏威夷附近,又称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压呈东西向带状且强大稳定时,一般分布在长江流域,结合题意,“该海区的台风多产生于副热带高压南缘,并沿高压的外围移动”,受北面的带状副高阻挡,台风主要向西移动,故台风最可能登陆我国的省份是海南。故选A。
伴随着中生代——新生代活跃的构造作用,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地貌格局经历重大转变,呈现“跷跷板”式的演变特征。图示意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的地貌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经历“跷跷板”式演变的原因是( )
A. 西部地壳抬升、东部剥蚀下降B. 西部张裂上升、东部剥蚀下降
C. 西部岩浆喷发、东部断裂下降D. 西部堆积升高、东部断裂下降
10. 古近纪以来,百色盆地至玉林盆地一线( )
A. 河流流向不变B. 气候趋于湿润
C. 海拔高度增加D. 内流区面积增大
11. 推测百色、南宁盆地形成演变过程中沉积作用的变化是( )
A. 持续增强B. 先增强后减弱
C. 持续减弱D. 先减弱后增强
【答案】9. A 10. B 11. B
【解析】
【9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青藏高原东南部至珠江口一线地貌格局经历重大转变,呈现“跷跷板”式的演变特征,读图可知,青藏高原东南部隆起,因其位于板块交界处,西部地壳抬升,珠江口一线因地势起伏变大,流速加快,受流水侵蚀的影响,东部剥蚀下降,A正确;地质变化的过程中无张裂、无岩浆喷发、无断裂。故排除BCD。故选A。
【10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南宁盆地不断变小,结合图中河流流向和盆地的类型为沉积盆地可以判断,南宁盆地不断变小的原因是盆地内的沉积物增多,沉积物增多的原因是流水增多,降水增多,气候趋向湿润,B正确;读图可知,河流流向发生改变,海拔高度降低,外流区面积增大,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从玉林盆地和十万大山盆地从白垩纪到新近纪一直存在可以看出,玉林盆地和十万大山盆地来自云开大山的流水堆积作用很弱。从古近纪到新近纪,南宁盆地变小的幅度很大,说明了沉积作用比较强烈;从新近纪到现在,玉林盆地和十万大山盆地一直存在说明来自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流水沉积作用比较弱,说明此时的沉积作用较弱。故选B。
二、非选择题
12.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兰县位于我国青海省,平均海拔4000m左右,多年平均降水量188mm,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乌兰县拥有广阔的天然草场,长期以来畜牧业是该县重要的经济支柱。自1956年起,乌兰县实行冷、暖两季转场轮牧,牧民从7月初至11月中旬在海拔较高的暖季牧场放牧,11月下旬至翌年6月底在海拔较低的冷季牧场放牧。该地饲养的主要牲畜青海半细毛羊4月产仔,10月底部分出栏销售。受牲畜需草量年内变化影响,该地冷、暖季牧场存在季节性超载和欠载等“草畜失衡”问题。为了促进“草畜平衡”,乌兰县牧区10月底出栏后可提前转场至冷季牧场放牧。图示意乌兰县牧区产草过程与牲畜需草过程。
(1)简述乌兰县草场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原因。
(2)解释乌兰县冷、暖季牧场放牧时间安排的合理性。
(3)分析青海半细毛羊需草量的年内变化特点。
(4)从牧场产草和牲畜需草角度,分别分析乌兰县牧区冷、暖季牧场“草畜失衡”的原因。
(5)说明乌兰县牧区提前转场对当地牧草资源高质量利用的意义。
【答案】(1)海拔高,气温低,草类生长缓慢;深居内陆,降水少,草地覆盖度低;冻融作用强,风沙活动多,土壤易受侵蚀。
(2)7月至11月,暖季牧场海拔高,气候适宜,可充分利用高海拔地区的草场资源,提高经济效益;11月至翌年6月,冷季牧场海拔低,热量条件较好,夏季休牧积累的牧草充足,利于牲畜安全越冬;轮牧利于冷、暖季草场交替恢复,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3)4月,青海半细毛羊产仔,数量(存栏量)增加;进入育畜收益阶段,需草量显著增加;10月,随着羊群的出栏销售,数量(存栏量)下降;进入保畜越冬阶段,需草量显著减少。
(4)暖季牧场产草量较小,低于牲畜需草量,载畜压力大;冷季牧场产草量较大,高于牲畜需草量,牧草资源未充分利用。
(5)提前转场可以缩减暖季牧场的放牧时间,减轻暖季草场载畜压力,有利于暖季草场牧草的再生与恢复;延长冷季牧场的放牧时间,充分利用冷季牧场草场资源,实现牧草资源高效利用。
【解析】
【小问1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乌兰县草场海拔高,气温低,草类生长缓慢;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降水少,水分条件差,草地覆盖度低;多冻土,冻融作用强,风沙活动多,土壤易受侵蚀,因此草场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小问2详解】
结合图6可知,7月至11月,低海拔地区气候炎热,暖季牧场海拔高,气候温凉,草类茂盛,山上放牧可充分利用高海拔地区的草场资源,提高经济效益;11月至翌年6月,气温降低,上山积雪覆盖,而冷季牧场海拔低,热量条件较好,且夏季休牧,草场得以再生和恢复,积累的牧草充足,利于牲畜安全越冬;轮牧利于冷、暖季草场交替恢复,促进草场的自然更新,增加农业生产效率,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小问3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4月是青海半细毛羊产仔期,幼蕙数量(存栏量)增加;幼患进入育畜收益阶段,由喝奶转为吃草,需草量显著增加;10月,随着羊群的出栏销售,数量(存栏量)下降,同时气温降低,牲畜进入保畜越冬阶段,需草量显著减少。
【小问4详解】
可以从饲草供需角度分析。海拔较高的暖季牧场热量条件更差,产草量较少,低于牲畜需草量,载畜压力大;海拔较低的冷季牧场热量条件更好,产草量较大,高于牲畜需草量,牧草资源未充分利用。
【小问5详解】
可以从放牧时间、效率等角度分析。海拔较高的暖季牧场热量条件更差,草场恢复时间较慢,提前转场可以缩减暖季牧场的放牧时间,减轻暖季草场载畜压力,有利于暖季草场牧草的再生与恢复;海拔较低的冷季牧场热量条件更好,草场再生与恢复时间较快,产草量更高,提前转场可以延长冷季牧场的放牧时间,充分利用冷季牧场草场资源,实现牧草资源高效利用。
13.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高山区雪线(终年积雪下限)以上常有冰川发育。有学者研究表明,受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水汽供应等因素影响,末次冰期日本海周边山地(图)雪线降低,古冰川广泛发育,但发育规模差异显著。末次冰期最盛期,东亚地区冬季风增强、夏季风减弱,日本海周边山地雪线升高,古冰川面积缩小。日本海周边山地只在末次冰期出现古冰川,而没有更早冰期的冰川遗迹和现代冰川。
(1)说出日本海周边山地末次冰期最盛期雪线高度的差异及影响因素。
(2)飞驒山是末次冰期日本海周边最早出现冰川的山地,推测其原因。
(3)从水汽供应角度分析末次冰期最盛期日本海周边山地冰川面积缩小的原因。
(4)对日本海周边山地冰川只出现在末次冰期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答案】(1)较低纬度(南部)山地雪线高度高于较高纬度(北部);影响因素:纬度(温度)。
(2)该山地海拔最高,水汽供应充足,末次冰期雪线降低,冰川发育最早。
(3)末次冰期最盛期,海洋面积减小,蒸发减弱,提供的水汽有限;冬季,海面封冻范围大,西北风携带的水汽减少;夏季风减弱,到达陆地的水汽减少;全年降水减少,雪线升高,冰川面积缩小。
(4)末次冰期之前,日本海周边山地海拔较低,高度在雪线之下;随着板块挤压,山地继续抬升,超过末次冰期雪线高度,冰川发育。现代,随着冰期结束,气候转暖,古冰川消失。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从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图中出现了4个地点的海拔高度和雪线高度,地点是日本海周边山地,在进行比较时,需要选择比较的地点:南北方向的比较或者东西方向的比较。较低纬度(南部)山地雪线高度高于较高纬度(北部);影响因素:纬度(温度)。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冰川出现最早的原因。冰川的出现与海拔高度、水汽、气温(气候变化)有关。该山地海拔最高,水汽供应充足,末次冰期雪线降低,冰川发育最早。
【小问3详解】
本题考查水汽供应和山地冰川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水汽充足,山地冰川面积大,水汽不足,山地冰川面积小,水汽的多少与冬季风和夏季风的强弱和海面是否结冰有关:冬季,海面封冻范围大,西北风携带的水汽减少;夏季风减弱,到达陆地的水汽减少;海面是否结冰与气温有关,末次冰期最盛期时日本海周边结冰,末次冰期最盛期,海洋面积减小,蒸发减弱,提供的水汽有限;综上所述,此时全年降水减少,雪线升高,冰川面积缩小。
【小问4详解】
日本海周边山地冰川只出现在末次冰期,说明以前没有出现过,以后也没有出现过,从题的得知:出现冰川与受构造运动、气候变化、水汽供应等因素影响,末次冰期之前,气温高、海拔低。末次冰期之时,由于地壳运动,海拔升高,气温降低,出现冰川,末次冰期之后,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古冰川消失。
2024届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模拟预测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 这是一份2024届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模拟预测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届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模拟预测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2024届江西省上进联考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模拟预测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江西省上进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模拟预测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进联考2024届高三第二次适应性考试模拟预测地理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该地区耕地的空间布局优势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扫描版含解析: 这是一份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地理试题+扫描版含解析,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