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_2023学年安徽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卓越县中联盟)
展开
这是一份2022_2023学年安徽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卓越县中联盟),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日胜三日。
2022~2023学年安徽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卓越县中联盟)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以及在此环境下孕育的农耕经济形态,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决定性意义,在小
农意识的作用下,中国人更注重家庭,家是中国人的归属,以此外延才是国家,然而国家也是在家的框架下来
治理,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这便形成家国一体的意识。由此产生的中国文化便是以伦理道德
为核心的,蔡元培认为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于伦理。
中国的这种伦理社会文化注重研究人与人的关系,而在这一点上当属儒家最博深切明,儒学以修身为起
点,追求“内圣外王”,而应用于社会治理便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是“礼治”的社会。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
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由此在中国便形成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礼”便成了约束
中国人行为的规范,同时也意味着“法治”屈居于“礼治”之下。这也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中国产生不了发达
的自然科学,指南针用来测风水而不是航海,火药用来制作鞭炮增加节日的氛围而不是用来制造枪炮等,这些
归根到底在于中国文化是注重人与人关系的伦理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而事实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中国,“法治”更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因为“绝对的权利导致绝
对的腐败”,权力需要法律的强制性约束。同时“法治”更有利于国家的成员平等、自由的追求,也更能推动
自然科学的发展,这些恰恰是“礼治”社会所不能产生的。约束权力绝对不能靠具有舆论作用的道德,而要靠
具有强制性的法律。但是建立法治社会一定要从中国传统礼治文化这个中国实情入手,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国乡
村是“礼治秩序”维持的社会,中国的法制建设亦要从中国的这个实际出发才行。从传统的以礼治为主的社会
转到以法治为主的社会,这需要人的思想意识的转变。这也是我们国家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国家
社会治理之道的原因之一吧!
(摘编自王海强《浅析中国之传统“礼治”文化》)
材料二:
费孝通在《礼治秩序》一文中根据维持社会秩序力量的不同,提出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的看法。乡
土社会并不是没有秩序的社会,假如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
会,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个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礼”字包含着多种意义,概括说来,体现于行为活动或仪容态度的多称为“礼
仪”,体现于名物制度或者典章条文的多称为“礼制”,体现于理性活动或思想观念的多称为“礼义”。所以
中国古代的“礼”就常被区分为行为之礼、制度之礼和观念之礼三个方面。
费孝通在《礼治秩序》中认为:“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的对的,
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在这里,礼是判断
行为规范是否合式的标准,甚至其本身就可以被认为是一种行为规范。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即社会所积
累的经验。约束人们信念的是“礼”,指导人们行动的是“传统”。于是,礼和传统的关系便成了乡土社会行
为规范的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的协同作用下,乡土社会的行为规范得以认可和执行,乡
土社会的秩序因此得以保证。
费孝通强调,人治和法治的区别并不在于字面意义,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以及所根据规范的性
质。乡土社会之所以是“礼治”的社会的原因也尽在对于其形而上意义的肯定之中。因为在乡土社会中,维持
秩序的力量是“礼”,“礼”在自古以来便是为了维持秩序的观念分散在宗教、道德和法律中,集中体现在政
治中,如果没有了维持秩序这个重要的目标,“礼”的众多观念和学说也不会得以发展。而在维持秩序这个特
定的条件之下,“礼”也充分发挥了其希望被赋予的作用,从最初的具体的祭祀活动,逐渐拥有了道德、法律
等的文化内涵,具有了文化的内涵,是“礼”内化于人心而维持“无法”的社会的非常重要的一步,“君子慎
独”便是内化的文化对于人的约束的典型例子。
在乡土社会之外,法律是与“人主动服礼”不同的约束方式,是与“礼治”和“仪治”相对的路子。与法
律强调从外对人的限制,告诉人们“不该”怎样做不同,礼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但他们又同时效力于一
个目标:维持社会秩序。在客观上,这种和法律“无异”的本质的特征起到了维持乡土社会的秩序,宏观上起
到了安定乡土社会的作用。在乡土社会还没有发生剧变时,持有法律意识的权杖的人显然是乡土社会的局外
人,因此对“人治”的理解产生字面上的误解,这不仅是文化的差异,更是因为没有置身于乡土社会所产生的
不了解。
《礼治秩序》距今也已近百年,“法治”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这也确实是维持社会秩序的利器。但我们
无法否认的是,传统社会的行为方式并不可能完全颠覆或者彻底消失。现代人的行动,费孝通所讲的礼治社会
中的人心秩序,仍然在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悄然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摘编自卜玥、何健《费孝通〈礼治秩序〉中礼的含义辨析》)
【小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社会中家国一体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特征、人们对家庭的重视、认为国家是家庭的外延等密
切相关。
B.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发展缓慢,是由于传统社会太重“礼”,进而约束了人们的行为,如造成火药等只服务
于社会伦理。
C.作为“礼治社会”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费孝通认为乡土社会虽然“无法”,但这并不会影响社会秩序
的稳定。
D.“传统”指导人们的行动,“礼”约束人们的信念,它们分别代表着形而上和形而下的乡土社会行为规
范。
【小题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圣外王”“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传统文化中的论述,无不体现着中国社会具有的
伦理特征。
B.“礼”的文化内涵丰富,既可指行为之礼,即“礼仪”;也可指制度之礼,即“礼制”;还可指观念之
礼,即“礼义”。
C.单从行为规范看,礼和法律并无什么不同,它们都是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规范,凡合乎礼的行为就被认为
是正确的。
D.无论是法律,还是“礼”,其目的都在于维持社会秩序,只不过法律的效果会更快、更持久,而“礼”的
治理则缓慢、效果短暂。
【小题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国传统社会“礼治”特征的一项是(
)
A.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将以前纷乱繁杂的礼加工、整理、补充,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成为具有系统性的一
整套规范体系。
B.面对“礼崩乐坏”的形势,孔子提倡“正名”思想,“正名”维护了周礼所规定的尊卑有序、上下有别的
宗法等级制度。
C.历史上《仪礼》《周礼》与《礼记》先后被奉为官学,其中《礼记·王制》将礼分为“冠、昏、丧、祭、
乡、相见”六类。
D.韩非认为君王治国主要应使小部分作恶的人去除恶,治理一个国家应致力于建立法规条文,而宣扬好的道
德教化是徒劳的。
【小题4】材料二在论证方面具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小题5】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如何平衡“法治”和“礼治”之间的关系?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爹是好兵
李林
我刚懂事的时候,爹就给我讲他当兵打仗的事。爹说他和董存瑞都是华野兵团的,不在一个团,没照过面
儿。爹的最后一仗是解放济南,飞来的弹片嵌进了他的脑袋,后来他就退伍回乡了。
兽医是我家祖传。爹当兵前跟我爷学过兽医,退伍后到公社兽医站重操旧业。爹给老乡医治牲畜,手到病
除。爹过惯了部队生活,不适应地方的慢节奏,总说打起仗来,动作慢要吃枪子。那次爹和站长下乡行医,爹
穿“六五式国防绿”,站长穿白大褂,走得气喘吁吁。爹嫌慢:“慢吞吞的,打起仗来,要吃枪子!”站长
说:“现在是和平年代,你怎么总想打仗?”爹说:“1950年抗美援朝,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1969
年珍宝岛战役,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都是和平年代打响的。你别嘴硬,和平年代也要做好打仗准备!”
爹不服兽医站站长,连公社领导也不服。有一次,公社武装部部长屁股上挂着盒子枪,牛皮烘烘地在街上
转悠。爹说:“那枪是老子玩剩下的,知道不?那枪叫德国造镜面匣子枪,扣动扳机,二十颗子弹连发,是手
枪中的机关炮!老子1944年就用上了,1949年后发配到公社干部级别,糟践了!”
爹回到家总是说:“他们没打过仗,打仗就抓瞎。”爹喜欢边喝酒边说打仗的事。董存瑞在隆化中学炸敌
碉堡时,爹他们团正在新保安与三十五军死磕。三十五军是华北剿总傅作义的王牌军,军长叫郭景云。爹说为
了给董存瑞报仇,他连写三份血书,请团长让他带尖刀排生擒郭景云,只恨团长没批准,若是他们冲进郭景云
的指挥所,他非一梭子把姓郭的打成筛子,还轮到他开枪自尽!
爹说到动情处,也喝到酣畅时,把瓷碗里的酒一口干尽,说:“我真想替存瑞炸碉堡!”我吓哭了:
“爹,你不能去,你去了就没我了!”爹骂了句“逃兵”,手中的酒碗就飞过来,我稍侧身,躲过又一次“挂
彩”。
娘喊:“李德奇,你舍得你的酒碗,我还舍不得我儿哪!好吃好喝占不住你的嘴!家里哪有敌人,你炸我
们娘儿俩啊!”
爹瞪大泛红的醉眼,迷茫地坐着,没有吱声儿。过后我问他:“你怕我娘?”
“怕?”我爹说,“世上哪有军人怕的?我只是不想跟她一般见识。你娘是‘火头军’,得罪了她不做饭
咋办?军人也要吃饭——饿着,怎么去打胜仗?”
说到吃饭,爹也不改战争时期的作风,不管饭菜和汤有多烫,都狼吞虎咽、风卷残云。娘和我还没吃几
口,爹就撂下碗筷。娘说:“慢点儿吃,别烫了喉咙。”爹说:“慢不了。”又说当年他刚吃罢出去,一颗炮
弹就砸塌屋顶,五个战友,活生生的,瞬间就血肉横飞了!
爹老了。爹70岁那年,娘得了心梗,走了。我已到市里工作。爹照顾不了自己,我把他接到市里。爹是
1949年前参军的,享受离休待遇,养老无忧。就是爹那个脾气,我受不了。有一回我们爷儿俩坐公交,坐错了
方向。发现错了,我们下车到马路对面朝回坐。爹发火了:“转移、增援时,方向错了,部队要全军覆没!”
我说:“爹你老了,有仗也轮不上你打,别操心了。”爹说:“当过兵的都知道,国防无小事,要常备不
懈!”爹惩罚我跟着他在烈日下走了八站地。爹说:“平日多流汗,战时少流血。”
爹的思维越来越赶不上他的行动,显得越来越焦虑。爹强迫自己生龙活虎,像当年驰骋疆场的战士。我劝
他:“爹你老了,我要工作,照顾不了你,你进养老院养老吧?”爹说:“养老院是等死的地方,你还不如把
我送进火葬场!”爹参加了很多社会志愿者组织,成为“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的成员。爹把剩余的离休费捐给
失学儿童,还不断地到市里的中小学去做红色革命报告。爹去做报告前穿上褪色的军装,胸前挂满军功章。爹
报告的主要内容是“解放济南,活捉敌将王耀武”。爹说王耀武是济南的守将,当年他们的口号就是:“打进
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爹就是在登上济南城的云梯上被炮弹击中,弹片留在脑袋里结束了军旅生涯。济南
府、王耀武,成了爹挥之不去的心结!
爹去几所中小学做了报告后,校方主管德育教育的老师找我说:“老英雄开始时讲得声情并茂,学生们听
得兴味盎然。讲到后来,老英雄脱了稿子,推开麦克风,站在讲台上,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声音比用麦克风
时还响亮。”老师担心地说:“老英雄岁数大了,万一有个好歹,我们担待不起。”
我把各学校的意思告诉了爹。爹说:“老了,战争年代的故事,人家不爱听了!”
两年后,爹几乎老年痴呆了,只有过去当兵打仗的事还记着。那天夜里,爹呼喊、折腾了一夜。天亮时我
睡着了,爹走了。我给爹掩被子时,看到一个奇怪的手势:爹的食指伸直,大拇指朝下摁,食指下的三根指头
朝里搂,那是爹最后用驳克枪射击的手势。
我哭了。爹啊,你是个好兵!
(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爹年轻时不幸被弹片击中,退伍后又做回了兽医,他的遗憾是没能生擒王耀武,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带
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形象。
B.爹去学校做报告,台上的他激情澎湃,情不自禁地振臂高呼,虽感染了学生,但却被学校以担不起责任为
由而推辞不用,从中可见世态之凄凉。
C.“我”因为工作繁忙无法照顾爹,便劝爹进养老院,爹不满“我”对他的冷漠,认为养老院是个等死的地
方。
D.小说结尾“我哭了”三字,包含着人物丰富的情感,既有对爹去世的伤心难过,也有对爹一生行为的理
解,对他作为一个真正军人的肯定与感动。
【小题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选材详略得当,对爹当兵之前以及战场上的战斗生活几乎一笔带过,详写了他退伍后的日常生活及年
老时的故事,在细节中凸显了爹的形象。
B.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发生在爹身上的故事,有回忆也有现实,时间跨度达数十载,通过典型情节将爹
的一生进行了有机串联。
C.文章语言具有特色,如“那枪是老子玩剩下的”“他们没打过仗,打仗就抓瞎”,口语、方言的使用突出
了爹生性固执这一主要特征。
D.小说中爹的口中两次提到了著名英雄董存瑞,这在文章结构上形成照应,读者从中也可见董存瑞舍身炸碉
堡这一壮举对爹一生具有的重要影响。
【小题3】该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虽篇幅较短,但“爹”的形象跃然纸上。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
塑造“爹”这一形象的。
【小题4】小说题目是“爹是好兵”,文章结尾又说“爹啊,你是个好兵!”,“好兵”在爹的身上体现在哪
些方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二、文言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上梅直讲书①
苏轼
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
.
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②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
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
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
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以乐乎此矣。
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古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
.
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
之文,求斗升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
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轼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
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
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
.
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
. .
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
道也。轼愿与闻焉。
(节选自《苏轼散文集》)
【注】①梅直讲: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时任国子监直讲。文中“欧阳公”指欧阳修。②兕:犀牛。
【小题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
贱者/皆天下之贤才/
B.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
贱者皆天下之贤才/
C.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
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
D.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
贱者/皆天下之贤才/
【小题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即《诗经》,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社会面貌。
B.“其为人如古孟轲”与“大弦嘈嘈如急雨”(《琵琶行》)中的“如”字含义相同,都可译为“像……一
样”。
C.“人不可以苟富贵”与“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中的“苟”字含义相同,都可译为“如
果”。
D.闾巷,中国古时一般称二十五家为一闾,后来称居民的区域为闾里、闾巷,泛指乡里民间。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用周公和过着贫贱生活的孔子对比,表明周公虽然能享受富贵,但不能享受到孔子师徒间相知的快
乐。
B.孔子将自己比喻为奔逃于荒野的犀牛和老虎,对自己推行的政治主张产生了怀疑,诸位弟子中唯有颜渊的
回答令孔子满意。
C.苏轼认为在礼部科考中能够高中,全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受到欧阳修和梅公的喜爱,他们认为苏轼所写文章
不流于世俗,具有孟轲的文风。
D.能成为梅公这样的大贤的门生,作者认为人生就找到了依靠,足以引以为豪,胜过做大官而被侍从跟随和
百姓围观称赞。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
(2)其容色温然而不怒,文章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
【小题5】苏轼在文中回顾了对梅尧臣从耳闻到相识的过程,请简要概括。
三、古代诗歌阅读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点绛唇
李清照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阑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词人便将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尽情倾出,“一寸”柔肠与“千缕”愁思形成鲜明对比。
B.词人想留住美好的春光,而淅沥的雨声催逼着春天归去,在无奈中展现了女子的心理。
C.下片写人物凭栏远望,由写景转而写人的行为,“只是”与“倚遍”相呼应,突出愁之深。
D.本词遣词用语不加藻饰,通篇直抒胸臆,体现了明白如话、语浅情深的特点。
【小题2】李清照这首《点绛唇》和《声声慢》(寻寻觅觅)都写到愁情,请简要分析两首词所写之愁有何不
同。
四、名篇名句默写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短歌行》中引用《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句子,借以表达对“贤才”的思念与渴望的两句是:
“
,
。”
(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的景象。
,
”两句写出了谢公曾住之处溪水清澈、猿啼凄清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连用动词,借助比喻手法描写江面波涛,呈现出一幅壮丽画面的两句是:
“
,
。”
五、语言文字运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倘若不坐在一条船上,几乎感觉不到湖水的流动。眼前只有①__________的平静与澄明,湖水倒映着天光
云影,远连天边。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寥若星辰的湖泊之一,被誉为北国江南和华北明珠。这儿是北国有名的
鱼米之乡,早在康熙年间,大学士孙廷铨就留下了一首绝句:“微风翦翦动新荷,( )。( ),数家茅
屋挂鱼蓑。”这是一幅典型的水乡渔村风情画。我来时还是早春二月,虽有微风翦翦,却不见新荷柳浪,那该
是白洋淀春夏之交的风景了。但白洋淀的渔人早已跃跃欲试,他们憋了一个漫长的冬天,一开春就撸起了袖
子,露出鼓突的肌腱。
邵小贝,就是一个靠打鱼为生的职业渔民,一看就是一个经过风浪的汉子。邵庄子村——一个典型的淀中
村,就是那汪洋中的一叶扁舟。邵小贝从小练就了一手绝活——徒手摸鱼。白洋淀的鱼灵,捕鱼人得比鱼更
灵,一旦逮着机会便迅疾俯身、出手、抓鱼,这一连串的动作得②___________。最奇妙的是抓到鱼的一刹那,
“哗啦”一响,在他心中那兴奋、惬意的感觉,啊呀,真是③__________。
【小题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小题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雪鲙银鳞入市多
B.十里烟堤翻柳浪
C.烟堤十里翻柳浪
十里烟堤翻柳浪
雪鲙银鳞入市多
银鳞入市雪鲙多
D.银鳞入市多雪鲙
十里烟堤柳浪翻
【小题3】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米是①__________,供养了全球35亿人口。研究水稻也成了科学家眼中的重要课题。中国是世界上野生
稻资源分布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对野生稻的驯化可以追溯到一万多年前。
近年来,②___________,很多居群严重濒危甚至消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启动了第二次全国
性的野生稻资源调查收集,发现76%的普通野生稻居群已经消失,亟待保护。通过第二次全国野生稻资源调查
收集,使野生稻保存、采集、调查技术都有了较大提升。2000年前后,我国建立了野生稻种质资源异位——
原生境相结合的保护系统以及监测预警技术体系,③____________。
【小题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
意。
【小题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
个字。
六、作文
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作家梁晓声说:人有三命,天命、实命与自修命。父母给的是天命,一个人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和出生的
家庭。生活经历给每个人的是实命,生活是蜜汁,还是苦酒,只能自己领受。
何为“自修命”呢?生命其实就是一场漫长的修行。每个人的修养,除了来自先天继承与家庭教育之外,
更重要的莫过于个人的修为。显然,潜心于阅读属于最大的捷径。读几本好书,就是与很多灵魂高尚的人畅
谈。一本好书能传授很多优良品质,比如,智慧、坚韧、达观、善良、宽容……在书籍的润泽下,我们的修养
将不断加强,内心世界也会变得更加美好和丰富。
请结合自己的阅读经历,以“读书与成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4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卓越县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pdf、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安徽省皖豫名校联盟&安徽卓越县中联盟2024年高三联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安徽省县中联盟2024年高三5月联考三模语文试题pdf、天一大联考皖豫名校语文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安徽卓越县中联盟皖豫名校联盟高一下学期4月期中考试语文PDF版含答案,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