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北京路中学中考三模考试化学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展开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Na-23 Ca-40
第I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1-8题每小题3分,9-12题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高铁、共享单车、网购、移动支付”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下列相关叙述不能体现化学贡献的是
A. 电力牵引高铁,优化能源结构B. 共享单车出行,减少大气污染
C. 网络购买物品,享受便利生活D. 手机扫码支付,采用石墨烯技术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培养同学们化学核心素养的基础。下列基本实验操作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 集气瓶炸裂B. 试管破裂
C. 溶液蒸不干D. 液滴飞溅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成语和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生铁炒钢”炒的化学原理是降低生铁中碳的含量
B.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蚕丝是有机合成材料
C. “十里稻花香”说明花香味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煸风点火”利用的是增加氧气的浓度,促进可燃物燃烧
4. 学习化学,提高学科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宏观与微观:溶液可以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
B. 变化与守恒:使用催化剂可以将水转化为汽油以节约石油资源
C. 模型与推理:稀盐酸和稀硫酸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阳离子都是氢离子
D. 探究与创新:氯化钠、盐酸混合液,加热蒸发后,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5. 准确完整规范地描述实验现象,是实验达到目的的保障,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黑色固体变红色
B.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D. 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出现白烟
6. 下列根据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A. 实验既探究了分子的运动现象,又能说明氨水显碱性
B. 实验既探究了燃烧条件,又能说明白磷具有可燃性,红磷不具有可燃性
C. 实验既探究了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实验探究了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生成,的体积比约为
7. 物质甲、乙均可灭杀新型冠状病毒(2019-nCV),图1是其灭杀过程中的反应示意图,转化Ⅱ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转化I属于复分解反应
B. 戊中氯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1
C. 相同条件下戊的酸性比乙强
D. 物质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8. 如图为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中应填写“钡”,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56,相对原子质量为137.3
C. m、n的值分别为56、2,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
D.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Ba2+,与R-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BaR2
9. 下列是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B. BC. CD. D
10.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11. 向含有 HCl和 的溶液中滴加 溶液至过量,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过程中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12. 某气体由CH4、C2H2、C2H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下列对该气体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A. 该气体中一定含有C2H2B. 该气体中一定没有CH4
C. 该气体中可能含有C2H2D. 该气体不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4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2分)
13. 第十九届亚运会秉持着“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
(1)“薪火”火炬燃料采用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粘杆、禽畜粪便等原料转化成可燃性能源,其属于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燃料创新使用“零碳甲醇燃料”,即通过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CH3OH)和一种常见的液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体育机构允许运动员使用的药物有:葡萄糖、氨基酸混合物和维生素C等。以上三种物质中,可以预防坏血病的是______。
(4)运动员受伤使用的某种创可贴中间有一个小囊区,小囊区内的水和硝酸铵被挤破混合,利用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
14. 日照地处黄海之滨,有着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海水的几个主要利用方面,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淡水。在淡水缺乏时,可以利用如图简易装置获取淡水,同学们在夏令营的野外生存体验过程中,利用如图装置获取了少量饮用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净水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B. 石块作用是作催化剂
C. 玻璃杯收集到的水为硬水D. 这种净化水的原理为蒸馏
(2)海底矿物。海底蕴含的可燃冰(主要成分是CH4)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海洋动力资源。潮汐能,是一种清洁、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可再生资源,潮汐能电站台为防止设备生锈,采用涂刷以高接触型氧化亚铜防污漆为主的配套漆进行防锈,其防锈原理是______。
(4)海洋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NaCl,可用于制备钠及其化合物,其流程如图:
(除NaCl以外,含有泥沙MgCl2,CaCl2、Na2SO4)
①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目的是______。
②写出在加稀盐酸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______(任写一个)。
③流程图中制备金属钠的反应过程中______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15. 如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情况下,将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
(2)由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KNO3和NaCl在一定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最小取值范围是______。
(3)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出不同温度下硝酸钾溶液达到恰好饱和状态时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关系图如图所示。
①图中,t1对应的温度是______℃。
②将B和C两点对应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______C(填“>”、“<”或“=”)。
(4)15℃时,将质量都为xgKNO3、KCl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恢复到15℃,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 乙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
B. x的取值范围:25.0<x≤30.8
C. 将甲、乙两烧杯的温度从15℃升高到t℃两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D. 将KNO3、KCl饱和溶液从45℃降温到15℃,析出晶体质量一定是KNO3>KCl
16. “低碳”是全世界的主题,某同学查阅资料得到:以下流程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实现“低碳”。
(1)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填物质名称)和水。
(2)石油的分馏原理是利用各成分______不同。
(3)流程中由水制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甲醇(CH3OH)与CO分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若产生等质量的CO2,则甲醇与一氧化碳的质量之比为______。
(5)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为______。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8分)
17.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为了得到平稳、匀速的气体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组合是_______(从A到G中选)。若用H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______。
(2)以上某些装置组合装置还可用氯酸钾制氧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为收集到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的收集装置是______。
(3)某同学为实现废物利用设计了装置I,若使用装置I作为实验室制取H2的发生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若将铜丝网换成铁丝网,会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
18. 自热火锅带有一个专用发热包(主要成分是生石灰),遇到水后在3~5秒钟内即可升温,温度可达150℃以上,蒸汽温度达200℃,最长保温时间可达3小时。自热火锅的发热过程无任何污染,成本低廉,但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I.初步探究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久置的网购某自热食品专用发热包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发热包成分为CaO和Ca(OH)2;
猜想2:发热包成分为Ca(OH)2和CaCO3;
猜想3:发热包成分为CaCO3;
猜想4:……
(1)【进行实验】
操作2中没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II.继续探究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另一包新买的自热火锅撕开塑料袋后的发热包平放在烧杯底部,加入200mL常温水,插入温度计。观察到温度计示数逐渐升至92℃,冒出大量白雾,液体底部产生大量气泡。阅读说明书,内容如下:
【提出问题】什么要求“远离明火,严禁在密闭场所中使用”?
【猜想假设】生成的气体是可燃性气体。
【查阅资料】2Al+2NaOH+2H2O=2NaAlO2+3H2↑,反应放热。
【设计并进行实验】根据资料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图实验。
(2)乙同学按图中①所示进行实验,发现气体无法被点燃。思考后改进实验为②装①置,并观察到气体被点燃,烧杯内壁有水雾。②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
(3)丙同学发现发热包主要成分中并无NaOH,请写出生成NaO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结论】发热过程中产生可燃性气体。
III.自制发热包
兴趣小组将碳酸钠粉末、氧化钙粉末(稍过量)、铝粉混合均匀配成50克的自制发热包,倒入无纺布袋中后封口。小组同学将自制发热包加200mL常温水,并用温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进行测量,结果如图所示,110s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4)根据检测结果,该自制发热包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专用发热包的效果。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9. 某干燥剂的成分是CaCl2和少量的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取该样品12g,加水充分溶解,得到溶液50g,然后取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100g平均分五次加入,充分振荡,实验数据如表,请分析并计算:
(1)x=_______,a=_______,A点所示溶液的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2)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2024年初中学业水平模拟测试(三)
化学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Na-23 Ca-40
第I卷 (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个小题,1-8题每小题3分,9-12题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高铁、共享单车、网购、移动支付”被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下列相关叙述不能体现化学贡献的是
A. 电力牵引高铁,优化能源结构B. 共享单车出行,减少大气污染
C. 网络购买物品,享受便利生活D. 手机扫码支付,采用石墨烯技术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电力牵引高铁,优化能源结构,属于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能体现化学贡献,不符合题意;
B、共享单车出行,减少大气污染,改善人类生活,能体现化学贡献,不符合题意;
C、网络购买物品,享受便利生活,不是化学研究范畴,不能体现化学贡献,符合题意;
D、手机扫码支付,采用石墨烯技术,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能体现化学贡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培养同学们化学核心素养基础。下列基本实验操作错误操作与可能产生的后果不一致的是
A. 集气瓶炸裂B. 试管破裂
C. 溶液蒸不干D. 液滴飞溅
【答案】C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应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防止高温熔融物溅落,炸裂瓶底,该实验中未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可能导致集气瓶炸裂,不符合题意;
B、给试管中的固体加热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该实验中,试管口略向上倾斜,会导致试管破裂,不符合题意;
C、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该实验中,未用玻璃棒搅拌,可能导致液滴飞溅,符合题意;
D、稀释浓硫酸: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热量尽快散发出去,浓硫酸的密度比水大,稀释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热,若向酸中加入水,会导致水沸腾导致酸液飞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成语和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生铁炒钢”炒的化学原理是降低生铁中碳的含量
B.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蚕丝是有机合成材料
C. “十里稻花香”说明花香味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D. “煸风点火”利用的是增加氧气的浓度,促进可燃物燃烧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生铁和钢均是铁的合金,但是含碳量不同,生铁的含碳量为2%-4.3%,钢的含碳量为0.03%-2%,故“生铁炒钢”炒的化学原理是降低生铁中碳的含量,将生铁中的碳转化为二氧化碳除去, 不符合题意;
B、“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蚕丝是天然材料,符合题意;
C、“十里稻花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引起香味的分子四处扩散,不符合题意;
D、“煸风点火”,促进了空气流通,可以增加氧气的浓度,促进可燃物燃烧,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 学习化学,提高学科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问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宏观与微观:溶液可以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
B. 变化与守恒:使用催化剂可以将水转化为汽油以节约石油资源
C. 模型与推理:稀盐酸和稀硫酸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是溶液中阳离子都是氢离子
D. 探究与创新:氯化钠、盐酸混合液,加热蒸发后,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
【答案】B
【解析】
【详解】A、溶液可以导电的原因是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水由H、O元素组成,水中不含碳元素,不能将水转化为汽油,符合题意;
C、稀盐酸和稀硫酸有相似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均能电离出氢离子,不符合题意;
D、盐酸具有挥发性,蒸发过程中,氯化氢会挥发出去,故将氯化钠、盐酸混合液,加热蒸发,可得到纯净的氯化钠晶体,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 准确完整规范地描述实验现象,是实验达到目的的保障,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黑色固体变红色
B.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足量的稀硫酸,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D. 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瓶口会出现白烟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木炭和氧化铜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可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色,故A正确;
B、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硫粉在氧气中燃烧,观察到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B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后生成硫酸钠和水,无明显现象,故C错误;
D、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极易溶解于水,与空气中的水蒸气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故瓶口有白雾,而不是白烟,故D错误;
故选:A。
6. 下列根据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中,不合理的是
A. 实验既探究了分子的运动现象,又能说明氨水显碱性
B. 实验既探究了燃烧条件,又能说明白磷具有可燃性,红磷不具有可燃性
C. 实验既探究了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说明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D. 实验探究了水由氢、氧元素组成,又说明生成,的体积比约为
【答案】B
【解析】
【详解】A、 浓氨水中能挥发出氨分子,氨分子溶于酚酞试液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所以该实验既能探究分子的运动现象,又能说明氨水显碱性,故A选项正确;
B、 可燃物需要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才能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铜片上的白磷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说明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该实验既能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又能说明白磷的着火点比红磷低,故B选项错误;
C、下层燃烧的蜡烛先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没有观察到气体燃烧,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所以实验既能探究CO2的密度比空气大,又能说明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故C选项正确;
D、水通电生成氢气、氧气,氢气由氢元素组成,氧气由氧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该实验能探究水由氢、氧元素组成,但观察到生成氢气、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充分利用相关的知识,学会用实验探究物质的性质或变化规律的方法和技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 物质甲、乙均可灭杀新型冠状病毒(2019-nCV),图1是其灭杀过程中反应示意图,转化Ⅱ中溶液的pH变化如图2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转化I属于复分解反应
B. 戊中氯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2:1
C. 相同条件下戊的酸性比乙强
D. 物质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也相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微观示意图,甲为ClO2,丙为HClO2,丁为HClO3,故转化I是ClO2和H2O反应生成HClO2和HClO3,乙为HClO。
【详解】A、在溶液中,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反应I是ClO2和H2O反应生成HClO2和HClO3,该反应不是复分解反应,A错误;
B、根据微观示意图和曲线图,乙为HClO,乙转化为戊和氧气,且溶液酸性增强,推知戊是HCl,HCl中氯原子与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1,B错误;
C、由图可知转化Ⅱ中溶液的pH越来越小,说明随着反应进行酸性越来越强,说明相同条件下生成物戊的酸性比乙强,C正确;
D、由分子构成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丙为HClO2,丁为HClO3,丙和丁分子种类不同,故其化学性质不同,D错误。
故选:C
8. 如图为某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示“□”中应填写“钡”,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B. 该元素原子的中子数为56,相对原子质量为137.3
C. m、n的值分别为56、2,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五周期
D. 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Ba2+,与R-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BaR2
【答案】D
【解析】
【详解】A、图示中元素符号为钡元素的元素符号,“□”中应填写“钡”,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56,表示原子序数为56;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为56,而不是中子数为56;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37.3,故选项说法错误
C、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核外第一层上有2个电子,则m、n的值分别为56、2;由粒子结构示意图,质子数=56,核外电子数=54,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是原子失去2个电子得到的,则其原子核外有六个电子层,该元素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六周期,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合价的数值等于离子所带电荷的数值,且符号一致,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形成Ba2+,则该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R-的化合价为-1价,所以Ba2+、R-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为BaR2,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9. 下列是部分化学知识的归纳,其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 ①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所以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此说法正确;②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物质,不一定是多种元素,如:金刚石、石墨组成的混合物中,只有一种元素,此说法错误;③含有铵根离子的物质,也属于盐,所以盐类物质中不一定含有金属元素,此说法错误。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B. ①因为氧原子的质量相等,所以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此说法正确;②Fe2+表示每个亚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此说法错误;③稀有气体中的氦原子最外层都有2个电子,此说法错误。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C. ①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可使反应更充分,所以将煤块粉碎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此说法正确;②运动后,可食用面包补充体力,面包中主要含有的基本营养素为糖类,此说法错误;③氮、磷、钾三种元素中,至少含有两种元素的肥料是复合肥,磷酸二氢铵(NH4H2PO4)属于复合肥料,NH4NO3不属于复合肥料,此说法错误。此选项不符合题意;
D. ①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此说法正确;②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增大了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以增加鱼池中的氧气含量,此说法正确;③使用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此说法正确。此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D。
10.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成实验目的的是
A. AB. BC. C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A、将混合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中,氯化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和硝酸,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不符合题意;
B、加入过量的锌,锌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铜,锌与氯化亚铁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不但除去了杂质,也除去了原物质,符合题意;
C、加入碳酸钠溶液,碳酸钠能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产生白色沉淀,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不反应,无明显现象,现象不同,可以区分,不符合题意;
D、先加入氯化钡溶液,氯化钡能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和氯化钠,氯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氯化钠,再滴加足量稀盐酸,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硫酸钡和稀盐酸不反应,如果沉淀部分溶解,则说明碳酸钠溶液中含有硫酸钠,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 向含有 HCl和 的溶液中滴加 溶液至过量,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过程中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初始溶液中含有HCl和CaCl2,显酸性,pH<7,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酸性减弱,pH逐渐增大,至盐酸完全反应,溶液显中性,pH=7,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此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待氯化钙反应完全,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过量,溶液显碱性,pH>7,故A错误;
B、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一开始就产生气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气体的质量逐渐增大,至盐酸反应完全,气体质量不再发生变化,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气体质量不变,故B错误;
C、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一开始不会产生沉淀,至盐酸反应完全,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开始产生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的质量不断增大,至氯化钙反应完全,沉淀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故C正确;
D、向含有 HCl和 CaCl2 的溶液中滴加 Na2CO3 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大,至盐酸反应完全,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钠的质量继续增大,至氯化钙反应完全,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碳酸钠过量,氯化钠的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12. 某气体由CH4、C2H2、C2H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完全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下列对该气体组成判断正确的是
A. 该气体中一定含有C2H2B. 该气体中一定没有CH4
C. 该气体中可能含有C2H2D. 该气体不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4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9,则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故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
【详解】A、若只含有C2H4,则能达到碳、氢原子个数比是1:2,则该气体中不一定含有C2H2,故A错误;
B、若是含一个CH4和一个C2H2,则能达到碳、氢原子个数比是1:2,故B错误;
C、若是含一个CH4和一个C2H2,则能达到碳、氢原子个数比是1:2,故C正确;
D、该气体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4,则能达到碳、氢原子个数比是1:2,故D错误。
故选C。
第II卷 (非选择题共60分)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个小题,共32分)
13. 第十九届亚运会秉持着“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办会理念。
(1)“薪火”火炬燃料采用生物质燃气。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粘杆、禽畜粪便等原料转化成可燃性能源,其属于______(选填“可再生”或“不可再生”)能源。
(2)燃料创新使用“零碳甲醇燃料”,即通过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CH3OH)和一种常见的液体,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体育机构允许运动员使用的药物有:葡萄糖、氨基酸混合物和维生素C等。以上三种物质中,可以预防坏血病的是______。
(4)运动员受伤使用的某种创可贴中间有一个小囊区,小囊区内的水和硝酸铵被挤破混合,利用硝酸铵固体溶解时温度______(填“升高”或“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
【答案】(1)可再生 (2)
(3)维生素C (4)降低
【解析】
【小问1详解】
生物质燃气是利用农作物秸秆、禽畜粪便等原料转化成的可燃性能源,在短期内可以得到补充,属于可再生能源;
【小问2详解】
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CH3OH)和一种常见的液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则该常见的液体为水,则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甲醇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因此维生素C可以预防坏血病;
【小问4详解】
小囊区内的水和硝酸铵被挤破混合,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起到快速止血的作用。
14. 日照地处黄海之滨,有着非常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综合利用对人们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海水的几个主要利用方面,根据题意,回答下列问题:
(1)获取淡水。在淡水缺乏时,可以利用如图简易装置获取淡水,同学们在夏令营的野外生存体验过程中,利用如图装置获取了少量饮用水,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 净水过程中水发生了分解B. 石块的作用是作催化剂
C. 玻璃杯收集到的水为硬水D. 这种净化水的原理为蒸馏
(2)海底矿物。海底蕴含的可燃冰(主要成分是CH4)被科学家誉为“未来能源”,其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3)海洋动力资源。潮汐能,是一种清洁、不影响生态平衡的可再生资源,潮汐能电站台为防止设备生锈,采用涂刷以高接触型氧化亚铜防污漆为主的配套漆进行防锈,其防锈原理是______。
(4)海洋化学资源。海水中含有大量的NaCl,可用于制备钠及其化合物,其流程如图:
(除NaCl以外,含有泥沙MgCl2,CaCl2、Na2SO4)
①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目的是______。
②写出在加稀盐酸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______(任写一个)。
③流程图中制备金属钠的反应过程中______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答案】(1)D (2) (3)隔绝氧气和水
(4) ①. 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②. 或 ③. 氯##Cl
【解析】
【小问1详解】
A、该净水过程是利用太阳光照射提供热量使海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冷凝之后形成液态水,滴落到水杯中,过程中只是水的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则水分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故水没有发生分解,故A说法错误;
B、该净水过程为物理变化,则石块不是催化剂,故B说法错误;
C、该过程是利用太阳光照射提供热量使海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冷凝之后形成液态水,滴落到水杯中,玻璃杯收集到的水为蒸馏水,蒸馏水中不含有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属于软水,故C说法错误;
D、该过程是利用太阳光照射提供热量使海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在塑料膜上冷凝之后形成液态水,滴落到水杯中,这种净化水的原理为蒸馏,故D说法正确;
故选:D;
【小问2详解】
甲烷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3详解】
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会发生锈蚀,采用涂刷以高接触型氧化亚铜防污漆为主的配套漆,隔绝氧气和水,达到防锈目的;
【小问4详解】
①加入过量Na2CO3溶液,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目的是除去氯化钙和过量的氯化钡;
②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氯化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碳酸钠和过量的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滤,得到滤液中含有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加稀盐酸,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③氯化钠通电分解生成钠和氯气,反应前钠元素显+1价,反应后钠元素为0价,反应前氯元素为-1价,反应后氯元素 为0价,反应过程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升高。
15. 如表是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请回答下列问题:
(1)某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情况下,将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______。
(2)由表中的数据分析可知,KNO3和NaCl在一定温度时具有相同的溶解度x,则x最小取值范围是______。
(3)根据表中数据,绘制出不同温度下硝酸钾溶液达到恰好饱和状态时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的关系图如图所示。
①图中,t1对应的温度是______℃。
②将B和C两点对应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______C(填“>”、“<”或“=”)。
(4)15℃时,将质量都为xg的KNO3、KCl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恢复到15℃,现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 乙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
B. x的取值范围:25.0<x≤30.8
C. 将甲、乙两烧杯的温度从15℃升高到t℃两溶液都是不饱和溶液
D. 将KNO3、KCl的饱和溶液从45℃降温到15℃,析出晶体质量一定是KNO3>KCl
【答案】(1)降低温度
(2)36.0g<x<36.3g
(3) ①. 20 ②. < (4)D
【解析】
【小问1详解】
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某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在不改变溶质质量分数的情况下,将其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是:降低温度;
【小问2详解】
由表可知,20℃时,溶解度:硝酸钾<氯化钠,30℃时,溶解度:硝酸钾>氯化钠,故20℃-30℃范围内的某一温度,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相等,则x的最小取值范围是:36.0g<x<36.3g;
【小问3详解】
①由图可知,t1℃时,50g水中溶解15.8g硝酸钾达到饱和,即该温度下,100g水中溶解31.6g硝酸钾达到饱和,即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故t1对应的温度是20℃;
②由图可知,B、C两点对应溶液均是饱和溶液,溶剂质量均是100g,B中溶质质量小于C中溶质质量,说明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将B和C两点对应溶液恒温蒸发等质量的水,均有溶质析出,均是饱和溶液,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小于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则t1℃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t2℃时,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故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B<C;
【小问4详解】
A、15℃时,将质量都为xg的KNO3、KCl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恢复到15℃,甲中固体全部溶解,乙中固体部分溶解,说明15℃时,溶解度:甲中固体>乙中固体,由溶解度曲线图可知,15℃时,溶解度:氯化钾大于硝酸钾,则乙中加入的固体是KNO3,不符合题意;
B、由图可知,1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0g,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0.8g,该温度下,将质量都为xg的KNO3、KCl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各盛有100.0g水的两个烧杯中,充分搅拌后恢复到15℃,甲中固体全部溶解,乙中固体部分溶解,则x的取值范围是:25.0<x≤30.8,不符合题意;
C、将甲、乙两烧杯的温度从15℃升高到t℃,升温后,甲和乙的溶解度均增大且均大于30.8g,则形成的两溶液均是不饱和溶液,不符合题意;
D、将KNO3、KCl的饱和溶液从45℃降温到15℃,降温后,硝酸钾、氯化钾的溶解度均减小,均有溶质析出,但是溶液的质量未知,析出晶体的质量无法比较,符合题意。
故选D。
16. “低碳”是全世界的主题,某同学查阅资料得到:以下流程是通过控制化学反应的条件来促进或抑制化学反应,实现“低碳”。
(1)上述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______(填物质名称)和水。
(2)石油的分馏原理是利用各成分______不同。
(3)流程中由水制成氢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4)甲醇(CH3OH)与CO分别在氧气中充分燃烧,若产生等质量的CO2,则甲醇与一氧化碳的质量之比为______。
(5)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为______。
【答案】(1)二氧化碳
(2)沸点 (3)
(4)
8:7 (5)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流程图,二氧化碳与氢气在复合催化剂作用下生成有机燃料,有机燃料燃烧及机动车尾气又可生成二氧化碳,故CO2可循环利用,故填:二氧化碳。
【小问2详解】
石油的分馏原理是利用各成分沸点不同。故填:沸点。
【小问3详解】
水在光、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小问4详解】
设甲醇与一氧化碳的质量分别为x、y
故填:8:7。
【小问5详解】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的方程式为:
三、实验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18分)
17. 如图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仪器和装置,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为了得到平稳、匀速的气体流,应选择的发生装置组合是_______(从A到G中选)。若用H装置收集二氧化碳,验满的方法______。
(2)以上某些装置组合装置还可用氯酸钾制氧气,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为收集到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的收集装置是______。
(3)某同学为实现废物利用设计了装置I,若使用装置I作为实验室制取H2的发生装置,该装置的优点是_______;若将铜丝网换成铁丝网,会导致的后果是_______。
【答案】(1) ①. ②. A、C ③.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端,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集满
(2) ①. ②. F
(3) ①. 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②. 铁网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解析】
【小问1详解】
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为固液常温型,为了得到平稳、匀速的气体流,需要选择分液漏斗,可通过分液漏斗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从而控制反应速率,易得到平稳、匀速的气体流,故应选择的发生装置组合是AC;
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若用H装置收集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应该从m端通入,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验满的方法为:将燃着的木条放在n端,若木条熄灭,则说明已收集满;
【小问2详解】
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氧气密度比空气大,氧气不易溶于水,可选择向上排空气或排水法收集,排水法收集的气体较排空气法纯净,故为收集到较为纯净的氧气,应选的收集装置是F;
【小问3详解】
装置I可将固体置于铜网中,通过去底塑料瓶添加液体,固液接触,生成气体,关闭弹簧夹,装置内压强增大,将液体压入去底塑料瓶中,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体导出,固液接触,反应开始,优点是: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实验室利用锌和稀硫酸制取氢气,若将铜丝网换成铁丝网,铁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会导致铁网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18. 自热火锅带有一个专用发热包(主要成分是生石灰),遇到水后在3~5秒钟内即可升温,温度可达150℃以上,蒸汽温度达200℃,最长保温时间可达3小时。自热火锅的发热过程无任何污染,成本低廉,但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I.初步探究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对一包久置的网购某自热食品专用发热包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发热包成分为CaO和Ca(OH)2;
猜想2:发热包成分为Ca(OH)2和CaCO3;
猜想3:发热包成分为CaCO3;
猜想4:……
(1)【进行实验】
操作2中没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II.继续探究
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另一包新买的自热火锅撕开塑料袋后的发热包平放在烧杯底部,加入200mL常温水,插入温度计。观察到温度计示数逐渐升至92℃,冒出大量白雾,液体底部产生大量气泡。阅读说明书,内容如下: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求“远离明火,严禁在密闭场所中使用”?
【猜想假设】生成的气体是可燃性气体。
【查阅资料】2Al+2NaOH+2H2O=2NaAlO2+3H2↑,反应放热。
【设计并进行实验】根据资料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图实验。
(2)乙同学按图中①所示进行实验,发现气体无法被点燃。思考后改进实验为②装①置,并观察到气体被点燃,烧杯内壁有水雾。②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
(3)丙同学发现发热包主要成分中并无NaOH,请写出生成NaOH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结论】发热过程中产生可燃性气体。
III.自制发热包
兴趣小组将碳酸钠粉末、氧化钙粉末(稍过量)、铝粉混合均匀配成50克的自制发热包,倒入无纺布袋中后封口。小组同学将自制发热包加200mL常温水,并用温度传感器和pH传感器进行测量,结果如图所示,110s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
(4)根据检测结果,该自制发热包_______(填“能”或“不能”)达到专用发热包的效果。
【答案】(1) ①. 试管外壁不发热,溶液变为红色 ②. 有气泡产生 ③. 2HCl+Ca(OH)2=CaCl2+2H2O
(2)吸收氢气中的水蒸气
(3)Na2CO3+Ca(OH)2=CaCO3↓+2NaOH
(4)不能
【解析】
【小问1详解】
1.氢氧化钙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氧化钙与水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手触摸试管外壁后,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因为猜想2正确,所以实验现象是试管外壁不发热,溶液变为红色。
2.碳酸盐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另取少量样品于另一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因为猜想2正确,所以实验现象是有气泡产生。
操作2中没有气体生成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Cl+Ca(OH)2=CaCl2+2H2O。
【小问2详解】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某些气体,所以②中浓硫酸的作用是吸收氢气中的水蒸气。
【小问3详解】
丙同学发现发热包主要成分中并无NaOH,生成NaOH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Ca(OH)2=CaCO3↓+2NaOH。
【小问4详解】
自热食品专用发热包温度可达到92℃,而该自制发热包温度低于60℃,所以该自制发热包不能达到专用发热包的效果。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
19. 某干燥剂的成分是CaCl2和少量的氯化钠,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称取该样品12g,加水充分溶解,得到溶液50g,然后取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100g平均分五次加入,充分振荡,实验数据如表,请分析并计算:
(1)x=_______,a=_______,A点所示溶液的溶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2)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答案】(1) ①. 5.0 ②. 132 ③. Na2CO3、NaCl
(2)9.5%;
解:设样品中氯化钙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为y。
,x=11.1g
,y=11.7g
则样品中氯化钠的质量为:12g-11.1g=0.9g
所以恰好完全反应时过滤,所得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9.5%。
【解析】
【小问1详解】
加入碳酸钠溶液,发生反应:Na2CO3+CaCl2=CaCO3↓+2NaCl,由表中数据可知,第一次加入20g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2.5g,第三次加入20g碳酸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7.5g可知,如果样品充足,每加入20g碳酸钠溶液,可生成2.5g的沉淀,所以x=5.0。由表中数据可知,生成沉淀的总质量为10g,此时反应掉的碳酸钠溶液的质量为20g×4=80g,故a=12g+50g+80g-10g=132g,A点是碳酸钠过量,所示溶液的溶质为Na2CO3、NaCl。
【小问2详解】
见答案
A物质的分类
B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①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
②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③盐类物质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①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
②Fe2+表示每个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③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C化学与生活
D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①将煤块粉碎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
②运动后,可食用面包补充体力,面包中主要含有的基本营养素为淀粉
③磷酸二氢铵(NH4H2PO4)和NH4NO3都属于复合肥料
①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②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鱼池中的氧气含量
③使用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气体中是否混有HCl气体
混合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B.
除去溶液中的
加入过量的Zn、过滤
C.
鉴别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加入碳酸钠溶液
D.
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钠
先加入氯化钡溶液,再滴加足量稀盐酸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31.6
45.8
63.8
85.5
110
NaCl
36.0
36.3
36.6
37.0
37.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手触摸试管外壁后,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_______
猜想2正确
2.另取少量样品于另一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______
[品名]食品专用发热包
[主要成分]氧化钙、铝粒、碳酸钠
[净含量]50g
[使用方法]抛开塑料袋后加常温水
[注意事项]使用时要远离明火,严禁在密闭场所中使用。
次数
1
2
3
4
5
加入碳酸钠溶液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2.5
x
7.5
10
10
A物质的分类
B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①氧化物中含有氧元素
②混合物中一定含有多种元素
③盐类物质中一定含有金属元素
①相同质量的O2和O3所含的原子个数相同
②Fe2+表示每个铁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③稀有气体原子的最外层都有8个电子
C化学与生活
D物质的性质与应用
①将煤块粉碎可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反应更充分
②运动后,可食用面包补充体力,面包中主要含有的基本营养素为淀粉
③磷酸二氢铵(NH4H2PO4)和NH4NO3都属于复合肥料
①医疗上可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
②打开鱼池水泵,将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鱼池中的氧气含量
③使用含氟牙膏能预防龋齿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气体中是否混有HCl气体
混合气体通入硝酸银溶液
B.
除去溶液中的
加入过量的Zn、过滤
C.
鉴别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
加入碳酸钠溶液
D.
检验碳酸钠溶液中是否含有硫酸钠
先加入氯化钡溶液,再滴加足量稀盐酸
温度/℃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KNO3
31.6
45.8
63.8
85.5
110
NaCl
36.0
36.3
36.6
37.0
37.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适量水,振荡,手触摸试管外壁后,滴加几滴酚酞溶液
_______
猜想2正确
2.另取少量样品于另一试管中,滴加足量的稀盐酸
______
[品名]食品专用发热包
[主要成分]氧化钙、铝粒、碳酸钠
[净含量]50g
[使用方法]抛开塑料袋后加常温水
[注意事项]使用时要远离明火,严禁密闭场所中使用。
次数
1
2
3
4
5
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g
20
20
20
20
20
生成沉淀的质量g
2.5
x
7.5
10
10
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北京路中学中考三模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北京路中学中考三模考试化学试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第II卷必须用0,3%,钢的含碳量为0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北京路中学中考三模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北京路中学中考三模考试化学试题,共7页。
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中考三模考试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新营中学中考三模考试化学试题,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