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 下列关于孟德尔遗传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自交实验不用进行图中的操作过程
B. 该图所显示的实验,高茎植株为母本
C. 正交实验的子代和反交实验的子代表现型不同
D. ①和②的操作过程中先进行①后进行②
【答案】C
【分析】1.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因此在自然状态下获得的后代均为纯种。
2.豌豆的不同性状之间差异明显、易于区别,如高茎、矮茎,而不存在介于两者之间的第三高度。
3.孟德尔还发现,豌豆的这些性状能够稳定地遗传给后代。用这些易于区分的、稳定的性状进行豌豆品种间的杂交,实验结果很容易观察和分析。
4.豌豆一次能繁殖产生许多后代,因而人们很容易收集到大量的数据用于分析。
5.豌豆花大易于做人工授粉。
【详解】A、豌豆是自花传粉,闭花授粉的植物,在自交实验中不需要进行图中的传粉操作,正确;
B、图示实验中,对高茎植株进行了去雄操作,将矮茎植株的花粉传给了高茎植株,这个过程中高茎植株作为母本,正确;
C、孟德尔遗传实验中涉及到的豌豆性状都不是伴性遗传,且豌豆是雌雄同株的植物,不存在性染色体的概念,所以豌豆杂交实验中,正交实验和反交实验的子代的表现型相同,错误;
D、杂交实验中先去雄才能授粉,正确。
故选C。
2. 如图为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杂交实验的遗传图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中“甲”和“乙”的表型不同
B. 图中“丙”是“9:3:3:1”
C. 图中F2黄色圆粒豌豆中纯合子占1/9
D. 图中“甲”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子代出现2种基因型
【答案】D
【分析】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杂交实验中,亲本是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的F1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F1(YyRr)在产生配子时,每对遗传因子彼此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F1产生的雌配子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数量比例是:1:1:1: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 随机 的,雌、雄配子结合的方式有16种,遗传因子的结合形式有9种: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yyrr。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它们之间的数量比是9:3:3:1。
【详解】A、亲本是纯种黄色圆粒和纯种绿色皱粒豌豆,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YYRR和yyrr,它们产生的F1遗传因子组成是YyRr,表现为黄色圆粒,因此甲是“黄色圆粒”。甲即F1(YyRr)自交时,F2的性状表现有4种: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绿色皱粒,因此乙是“黄色皱粒”,A正确;
B、F1(YyRr)自交时,F2的性状分离比为9:3:3:1,因此丙是“9:3:3:1”,B正确;
C、图中F2黄色圆粒占9/16,黄色圆粒的纯合子占1/16,所以F2黄色圆粒中纯合子占1/16÷9/16=1/9,C正确;
D、图中“甲”为黄色圆粒基因型为YyRr,与绿色皱粒yyrr杂交,甲产生的配子有4种:YR、Yr、yR、yr,数量比例是:1:1:1:1,绿色皱粒yyrr产生的配子只有yr一种,所以子代会出现YyRr、Yyrr、yyRr、yyrr4种基因型,D错误。
故选D。
3. 小麦粒色受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A、B决定红色,a、b决定白色,每个基因对粒色改变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将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杂交得到F,F1的自交后代中,表现型种类及比例为( )
A. 3种,9:6:1B. 4种,9:3:3:1
C. 5种,1:4:6:4:1D. 5种,1:6:6:2:1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A、B决定红色,每个基因对粒色增加效应相同且具叠加性,a、b决定白色,得知,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它们杂交得到F1,Fl的基因型为AaBb,F1自交。
【详解】结合题干,粒色最浅和最深的植株的基因型分别是aabb和AABB,它们杂交得到F1,Fl的基因型为AaBb,AaBb自交,得到的子代中有分别含有0、1、2、3、4个显性基因的五种表现型,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比例为1:2:2:1:1:4:2:2:1,表现型的比例为(由深到浅):1:4:6:4:1,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 如图是一只纯合雌果蝇两条染色体上部分基因的分布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果蝇的细胞内不存在基因e、b的等位基因
B. 该果蝇与红眼果蝇(基因型为XBY)杂交,子代会出现白眼果蝇
C. 在减数分裂I后期,基因n、a能够进行自由组合
D. 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同一极可能出现基因n、a、e和b
【答案】C
【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图示可知,n、a基因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e、b基因位于同一条X染色体上,由于该果蝇为纯合雌果蝇,则相关基因型为nnaaXebXeb,据此分析。
【详解】A、由于该果蝇为纯合雌果蝇,根据其基因型可知,该果蝇的细胞内不存在基因e、b的等位基因,A正确;
B、仅考虑B、b基因时,该果蝇(XbXb)与红眼果蝇(XBY)杂交,子代中存在XbY,表现为白眼雄果蝇,B正确;
C、由图示可知,基因n、a位于同一条常染色体上,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自由组合,C错误;
D、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图示的常染色体和X染色体可能移向同一极,进入同一个子细胞中,当该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同一极可能出现基因n、a、e和b,D正确。
故选C。
5. 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往回原烧杯后,重复100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2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
B. 乙同学的实验模拟基因自由组合
C. 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2
D. 从①~④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16种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模拟孟德尔杂交试验。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①②所示烧杯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一对等位基因D和d,说明甲同学模拟的是基因分离定律实验;①③所示烧杯中的小球表示的是两对等位基因D、d和R、r,说明乙同学模拟的是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实验。
【详解】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1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A错误;
B、乙同学分别从如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涉及两对等位基因,模拟了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
C、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2×1/2=1/4,C错误;
D、从①~④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的组合类型有3×3=9种,D错误。
故选B。
6. 下列有关某个动物各细胞分裂示意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 4 对同源染色体
B. 图①、②、③所示细胞中的姐妹染色单体数相等
C. 雌性动物卵巢中不可能出现细胞④
D. 该生物不分裂的体细胞核中有 2 条染色体
【答案】A
【分析】分析图示可知,①中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已经分裂,为有丝分裂后期,②中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两侧,为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③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④中不含同源染色体,着丝点已经分裂,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图①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有4对同源染色体,A正确;
B、图①不含染色单体,B错误;
C、④的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故雌性动物卵巢中可能出现细胞④,C错误;
D、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染色体数为体细胞的二倍,故可推测该生物不分裂的体细胞核中有4条染色体,D错误。
故选A。
7. 有同学用下列示意图表示某两栖类动物(基因型为AaBb)卵巢正常的细胞分裂可能产生的细胞,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1)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2)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3)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4)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1)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2)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3)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4)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图示细胞着丝点分裂,细胞中无同源染色体,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可次级卵母细胞的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A正确;
B、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应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此时应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与图示a和B、A和b分离不符,B错误;
C、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卵细胞形成过程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应不均等分裂,与题图不符,C错误;
D、图示细胞着丝点分裂,且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在卵巢正常的细胞分裂不可能产生,D错误。
故选A。
8. 某科研小组对蝗虫精巢切片进行显微观察,测定不同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和核DNA分子数目,结果如下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细胞a不可能是卵细胞或极体
B. 细胞f和细胞g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
C. 细胞c和细胞g中都可能发生了姐妹染色单体分离
D. 细胞c和细胞f中都可能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
【答案】D
【分析】题图分析:a的核DNA数目为N,是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b的核DNA含量为2N,但染色体数目为N,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或中期;c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数目为2N,可能处于分裂间期的G1期、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e的核DNA含量位于2N-4N之间,说明DNA正在复制,所以处于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f的核DNA含量为4N,但染色体数目为2N,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g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数目为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详解】A、由于是精巢切片,是雄性个体的细胞,因此细胞a不可能是卵细胞或极体,A正确;
B、同源染色体到两个子细胞之前,细胞内都有同源染色体,也就是说有丝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均有同源染色体, f的核DNA含量为4N,但染色体数目为2N,处于有丝分裂前期、中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g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数目为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都含有同源染色体,B正确;
C、着丝点分裂导致姐妹染色单体分离,细胞c的核DNA含量为2N,染色体数目为2N,可能处于分裂间期的G1期、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若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则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细胞g的核DNA含量为4N,染色体数目为4N,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发生了染色单体分离,C正确;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c可能处于分裂间期的G1期、有丝分裂末期、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g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此时也不会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错误。
故选D。
9. 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
B. 复制的两个基因随染色单体分离而分开
C. 非等位基因的重组都来自于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D. 非等位基因组合的种类随非同源染色体数量的增多而增多
【答案】C
【分析】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的体现: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染色体在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过程中也具有相对稳定的形态结构;基因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存在的,在配子中只有成对基因中的一个,染色体也只有成对的染色体中的一条;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也自由组合。
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同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染色单体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也随之分开。
【详解】A、同源染色体分离的同时,等位基因也随之分离,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A正确;
B、着丝粒分开时,复制而来的两个基因染色单体分离也随之分开,这能说明基因与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B正确;
C、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重组,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随着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也自由组合,也包括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体单体交叉互换导致的非等位基因重新组合,C错误;
D、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所以非同源染色体数量越多,通过自由组合形成的非等位基因组合种类也越多,D正确。
故选C。
10. 下列有关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该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单独观察蛋白质和DNA的作用
B. 检测离心后试管中上清液和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可推测侵入细菌中的物质
C. 35S标记蛋白质的实验组,离心后的试管中上清液有较高的放射性
D.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和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都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答案】D
【分析】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详解】A、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实验设计思路为S是蛋白质的特征元素,P为DNA的特征元素,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A正确;
B、离心后35S标记蛋白质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32P标记DNA的一组放射性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则可推测T2噬菌体侵入大肠杆菌中的物质是DNA,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留在大肠杆菌的外面,B正确:
C、35S标记蛋白质的实验组,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大肠杆菌体内,所以离心后的试管中上清液有较高的放射性,C正确;
D、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了存在转化因子,但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
故选D。
11. 某同学对格里菲思的实验进行了改良,将R型菌、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R型菌的混合物分别接种到甲、乙、丙、丁四组相同的培养基上,在适宜无菌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一段时间后,菌落的生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若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不同
B. 甲、乙两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丙组培养基无菌落产生,可以不必设置
C. 丁组的实验结果说明了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
D. 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以及培养时间等
【答案】D
【详解】A、培养前在甲组培养基中加入S型菌的DNA,可使部分R型菌发生转化,得到的菌落类型与丁相同,A项错误;
B、丙组作为丁组的对照组,排除加热杀死的S型菌复活的可能,B项错误;
C、丁组的实验结果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可以使R型菌发生转化,不能说明R型菌发生转化的物质是S型菌的DNA,C项错误;
D、该实验中的无关变量有培养基的成分、培养条件、以及培养时间等,D项正确。
故选D。
12.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 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 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 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RNA
【答案】B
【分析】细胞生物(包括原核和真核生物)含有两种核酸(DNA和RNA),遗传物质是DNA;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有一种核酸(DNA病毒、RNA病毒),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详解】A、豌豆为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只有DNA ,A错误;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此外细胞质中也有少量分布,B正确;
C、T2噬菌体属于DNA病毒,其遗传物质是DNA,元素组成为C、H、O、N、P,不含S元素,C错误;
D、大肠杆菌为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B。
13. 下列关于遗传信息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 豌豆的高茎基因与矮茎基因储存的遗传信息不同
B. 遗传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的
C. T2噬菌体的遗传信息蕴含在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
D. RNA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的RNA片段
【答案】C
【分析】1、基因的概念:基因通常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
2、基因和遗传信息的关系:基因中的脱氧核苷酸(碱基对)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
【详解】A、豌豆的高茎基因与矮茎基因是一对等位基因,它们储存的遗传信息不同,A正确;
B、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而基因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因此遗传信息的传递主要是通过染色体上的基因传递的,B正确;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因此其遗传信息蕴含在脱氧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C错误;
D、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的RNA片段,D正确。
故选C。
14. 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DNA,如图是人体细胞线粒体某DNA的复制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示过程需要解旋酶和RNA聚合酶的参与
B. 若②的α链是模板链,则③的β链也是模板链
C. 若①含有1 000个碱基,则第3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7 000个
D. 用15N标记①的双链,在14N的环境中复制n次后,含14N/15N的DNA占全部DNA的1/2n
【答案】B
【分析】DNA分子中两条核苷酸链反向平行,磷酸与脱氧核糖交替连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碱基位于分子内部,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详解】A、DNA复制需要解旋酶和DNA聚合酶,A错误;
B、DNA复制以两条链为模板,故若②的α链是模板链,则③的β链也是模板链,B正确;
C、若①含有1 000个碱基,则第3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脱氧核苷酸(23-22)×1 000=4 000(个),C错误;
D、DNA复制是半保留复制,故用15N标记①的双链,在14N的环境中复制n次后,含14N/15N的DNA有2个,占全部DNA的2/2n=1/2n-1),D错误。
故选B。
15. 将自体骨髓干细胞植入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以替代损伤的胰岛B细胞,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骨髓干细胞与“胰岛样”细胞的基因组成不同,基因表达情况不同
B. “胰岛样”细胞与胰岛B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基因表达情况不同
C. 骨髓干细胞与“胰岛样”细胞的基因组成相同,基因表达情况不同
D. “胰岛样”细胞与胰岛B细胞的基因组成不同,基因表达情况不同
【答案】C
【分析】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2、由题干信息可知,该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则骨髓干细胞来自患者自身,与患者其他体细胞含有相同的核遗传物质,骨髓干细胞植入胰腺组织后可分化为“胰岛样”细胞。
【详解】A、“胰岛样”细胞由骨髓干细胞分化形成,二者核基因组成相同,基因表达情况不同,A错误;
B、“胰岛样”与由胰岛B细胞分化产生的,核基因组成相同,基因表达情况也相同,B错误;
C、“胰岛样”细胞由骨髓干细胞分化形成,以替代损伤的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二者核基因组成相同,基因表达情况不同,C正确;
D、“胰岛样”细胞由骨髓干细胞分化而来,和胰岛B细胞是同一个体的不同类型细胞,核基因组成相同,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表达情况不同,D错误。
故选C。
16. 如图所示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②或⑥⑦都表示基因的表达过程,但发生在不同细胞中
B. 基因1和基因2的遗传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C. 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只能决定一种性状
D. ⑦→⑥→⑤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答案】A
【详解】由图可知①和⑦表示转录,②和⑥表示翻译,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而图中的血红蛋白的形成只发生在红细胞中,酪氨酸酶在皮肤和眼睛等细胞中表达,A正确。基因1和基因2的遗传不一定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因为不明确这两个基因是否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错误。生物体中一个基因可以参与多种性状的控制,C错误。⑦→⑥→⑤过程说明基因可通过控制酶的合成,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D错误。
17. 在甲基转移酶的催化下,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导致DNA甲基化,进而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DNA会因此失去转录活性。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DNA甲基化,会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
B. DNA甲基化,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
C. 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
D. 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
【答案】B
【分析】1、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指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指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2、紧扣题干信息“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导致DNA甲基化,进而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答题。
【详解】A、DNA甲基化,会使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因此失去转录活性,导致mRNA合成受阻,A正确;
B、DNA甲基化是指DNA的胞嘧啶被选择性地添加甲基,这不会导致基因碱基序列的改变,B错误;
C、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进而导致蛋白质合成受阻,这样可能会影响生物的性状,C正确;
D、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而DNA甲基化会导致mRNA合成受阻,即会影响基因表达,因此DNA甲基化可能会影响细胞分化,D正确。
故选B。
18. 下列生物技术或生理过程中没有发生基因重组的是( )
A. B.
C. D.
【答案】D
【分析】
【详解】A、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型DNA和R型菌混合培养出现S型菌,是因为S型DNA整合到R型菌的细胞内属于基因重组,A错误;B、水母荧光蛋白基因转入到小鼠受精卵中,属于基因工程,原理是基因重组,B错误;
C、初级精母细胞形成次级精母细胞中间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属于基因重组,C错误;
D、青霉菌的诱变是基因突变形成的,D正确。
故选D。
19. 下列关于“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原理:低温抑制着丝粒分裂,使染色单体不能移向两极
B. 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和卡诺氏液都可以使洋葱根尖解离
C. 染色:甲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
D. 观察:显微镜下可以看到大多数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加倍
【答案】C
【分析】1、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的原理:低温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以致影响染色体被拉向两极,细胞也不能分成两个子细胞。实验步骤是:固定(卡诺氏液)→解离(盐酸酒精混合液)→漂洗→染色(改良苯酚品红溶液或醋酸洋红溶液)→制片→观察。
2、该实验采用的试剂:卡诺氏液(固定)、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染色),体积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解离)。
3、试剂的作用:酒精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用于冲洗根尖表面的卡诺氏液,其次体积分数95%的酒精溶液与15%的盐酸起到解离的作用;卡诺氏液在“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实验中用于固定根尖细胞;改良苯酚品红染液与“观察细胞有丝分裂”中“醋酸洋红液”使用目的相同,均是使染色体着色。
【详解】A、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加倍实验的原理是低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使染色体在着丝粒分裂之后不能被牵引至细胞两极,从而使染色体数目发生变化,A错误;
B、卡诺氏液能固定细胞的形态,盐酸酒精混合液可以使洋葱根尖细胞解离,B错误;
C、甲紫溶液和醋酸洋红液都可以使染色体着色,C正确;
D、蒜根尖装片中的细胞大部分处于有丝分裂前的间期,而纺锤体形成发生在有丝分裂前期,因此在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染色体数目加倍的只是少数细胞,D错误。
故选C。
20. 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人工诱导多倍体唯一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B. 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叫二倍体
C. 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只含一个染色体组
D. 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
【答案】A
【分析】1、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
2、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包括几乎全部动物和过半数的高等植物,如人、果蝇、玉米等。
3、单倍体由配子发育而来,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如果某个体由本物种的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而成,则不管它有多少染色体组都叫“单倍体”。
【详解】A、人工诱导多倍体可以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也可以用低温诱导处理,A错误;
B、由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故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二倍体,B正确;
C、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称为单倍体,因此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一定是单倍体;但单倍体不一定含有一个染色体组,如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形成的单倍体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正确;
D、染色体组由非同源染色体组成,因此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正确。
故选A。
21. 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下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 3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D. 1和2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
【答案】C
【分析】根据题意和遗传系谱图分析可知:Ⅰ1和Ⅰ2无病,但Ⅱ4有病,根据“无中生有”,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可知,Ⅱ4是隐性纯合体,Ⅱ3是显性纯合体,是Ⅰ1和Ⅱ5是杂合体。因此,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详解】A、根据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
B、由于Ⅱ4是隐性纯合体,所以2号携带该致病基因,B正确;
C、3号为显性纯合体,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C错误;
D、由于Ⅰ1和Ⅰ2无病,都是杂合体,所以他们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选C。
22. 共同由来学说指出地球上所有生物都由原始的共同祖先进化而来。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通过比较相应DNA序列的差异,可以推测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
B. 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可作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
C. 鸟类、哺乳类动物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该事实提供了共同由来学说的胚胎学证据
D. 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但比较DNA序列更可靠和全面
【答案】B
【分析】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1)化石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先后顺序,说明了生物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逐渐进化而来的。(2)解剖学证据:具有同源器官的生物是由共同祖先演化而来。这些具有共同祖先的生物生活在不同环境中,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发展,其结构适应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因而产生形态上的差异。(3)胚胎学证据:①人和鱼的胚胎在发育早期都出现鳃裂和尾;②人和其它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早期都有彼此相似的阶段。(4)细胞水平的证据:①细胞有许多共同特征,如有能进行代谢、生长和增殖的细胞;②细胞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5)分子水平的证据:不同生物的DNA和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既有共同点,又存在差异性。
【详解】A、通过比较相应DNA序列的差异,可以推测不同生物亲缘关系的远近,亲缘关系越近,DNA序列差异越小,A正确;
B、所有生物的生命活动都是靠能量驱动的,不能作为生物有共同祖先的证据,B错误;
C、鸟类、哺乳类动物早期胚胎中均有鳃裂,说明有原始的共同祖先,该事实提供进化的胚胎学证据,C正确;
D、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的证据,但通过比较DNA序列更可靠和全面,表现型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D正确。
故选B。
23. 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图所示,①~⑥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a表示地理隔离,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
B. b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C. c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
D. 任何新物种的形成过程,都需要d环节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可知,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b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c表示自然选择,d表示生殖隔离,据此答题即可。
【详解】A、由题意“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可知,图中a表示地理隔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正确;
B、b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错误;
C、c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正确;
D、d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任何新物种的形成过程,都需要生殖隔离环节,D正确。
故选B。
24. 适应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是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下列与适应及其形成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适应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以及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B. 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
C. 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D. 进化地位越高等的生物适应能力越强
【答案】D
【分析】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1、普遍性:(1)含义:生物体的形态结构适合于完成一定的功能;生物体形态结构及其功能适合于该生物在一定环境中生存和繁殖。(2)原因:自然选择。
2、相对性的原因:遗传物质的稳定性和环境条件的变化相互作用的结果。
【详解】A、适应不仅是指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也包括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A正确;
B、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是遗传的稳定性与环境不断变化之间的矛盾,B正确;
C、生物的适应性特征是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C正确;
D、进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物种,有些是靠开辟环境中新的生存位置来生存和繁衍的,不一定就比原来的物种适应能力更强,如海洋生物登陆后,形成许多新物种,开辟的新的生存空间,但是不能说这些新物种比海洋藻类的适应能力更强,D错误。
故选D。
25. 下列关于基因频率与生物进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生物性状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B. 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C. 生物表型的改变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
D. 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不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
【答案】B
【分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只要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则生物一定在进化,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所以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在进化。
【详解】A、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性状变了基因不一定改变,所以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生物也不一定在进化,A错误;
B、新物种产生的标志是生殖隔离出现,基因频率改变不一定出现生殖隔离,不一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B正确;
C、生物的性状受基因和外界环境的共同作用,生物表型的改变不一定引起基因频率的变化,C错误;
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引起生物的进化,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5小题,共50分。)
26. 图1中A表示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的某雌性动物的体细胞,B、C分别表示该动物处于不同分裂状态的细胞图像;图2为该动物部分组织切片的显微图像。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数字分别表示不同的分裂过程,其中①是______,②与①相比,②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_____________(任写2种)。
(2)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最多可含有____________条染色体。
(3)通常情况下,该动物的基因A和a的分离发生在_______(用图1中序号表示)分裂过程中。
(4)按分裂过程判断,图2中标号(甲、乙、丙)的先后顺序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有丝分裂 ②. 同源染色体联会、互换、分离
(2)8##八 (3)②
(4)甲→丙→乙
【分析】1、图1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表示卵原细胞;C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细胞,即次级卵母细胞或第一极体。
2、图2中: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
【小问1详解】
图1中A表示有丝分裂后期,①数字表示有丝分裂,②过程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而且细胞中含有姐妹染色单体,因此②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与有丝分裂相比,②过程即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特有的行为有同源染色体联会、互换(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分离(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小问2详解】
该动物的体细胞中最多可含有8条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数目加倍)。
【小问3详解】
基因A和a是一对等位基因,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通常情况下,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因此A和a的分离发生在②分裂过程中。
【小问4详解】
图2中甲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因此,标号的先后顺序应该是甲→丙→乙。
27. 我国繁育大白菜(2N=20)有7000多年的历史,自然界中的大白菜为野生型,为研究大白菜抽薹开花的调控机制,某科研单位将野生型大白菜经过诱变育种纯化得到了抽薹早突变体甲和抽薹晚突变体乙。然后进行如下实验:
突变体甲×野生型→F1(表型与突变体甲相同)
突变体乙×野生型→F1(表型与突变体乙相同)
F1(表型与突变体甲相同)×F1(表型与突变体乙相同)→F2(新性状:突变体甲:突变体乙:野生型=1:1:1:1)
(1)若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是染色体上两个不同位点基因突变的结果,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的性状分别对野生型性状是_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要确定两个不同突变位点是否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考虑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片段的互换),将F2中的新性状个体进行自交,统计其所有后代。若后代中新性状:突变体甲:突变体乙:野生型=________(填比例),说明两个不同突变位点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若后代中新性状:突变体甲:突变体乙:野生型=________(填比例),说明两个不同突变位点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2)为探究上述白菜抽墓早的原因,对野生型基因与突变体甲基因进行相关检测和比较,结果如图1:
F基因表达相对水平
①由图1可知,白菜的抽墓时间提前是因为野生型基因中某碱基对突变,导致mRNA上的_________提前出现,翻译提前终止,最终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功能异常。②研究发现上述野生型基因的表达产物是一种甲基转移酶,其可通过催化染色体中组蛋白的甲基化来影响调控抽墓的F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抽薹,野生型个体与突变体甲的F基因表达的相对水平如图2(野生型个体与突变体甲的F基因均为正常)。请根据以上信息推测突变体甲抽墓提前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显性、显性 ②. 2:1:1:0 ③. 9:3:3:1
(2)①. 终止密码子 ②. 突变体甲中的基因突变导致合成的甲基转移酶结构和功能异常,使染色体组蛋白甲基化水平降低,最终使F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解除了F基因对抽薹的抑制,使大白菜提前抽薹
【分析】1、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改变.基因突变若发生在配子中,将遵循遗传规律传递给后代;若发生在体细胞中则一般不能遗传。
2、密码子是指mRNA上决定某种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一个密码子只能编码一种氨基酸,但一种氨基酸可能由1种或多种密码子决定。
小问1详解】
由于突变体甲与野生型杂交,子一代表现型与突变体甲相同,突变体乙与野生型杂交,子一代表现型与突变体乙相同,说明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性状对野生型都是显性性状。
假设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两个不同突变位点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野生型基因型为aabb,甲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则突变体甲×野生型→F1基因型Aabb,突变体乙×野生型→F1基因型aaBb,F1基因型Aabb×F1基因型aaBb→F2 新性状(AaBb):突变体甲(Aabb):突变体乙(aaBb):野生型(aabb)=1:1:1:1,说明A、b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a、B基因位于另一条染色体上,将F2 中的新性状个体(AaBb)进行自交,由于只能产生Ab和aB的配子,所以子代中新性状AaBb:突变体甲Aabb:突变体乙aaBb:野生型aabb=2:1:1:0。
假设突变体甲与突变体乙是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两个不同位点基因突变的结果,野生型基因型为aabb,甲基因型是AAbb,乙的基因型是aaBB,则突变体甲×野生型→F1基因型Aabb,突变体乙×野生型→F1基因型aaBb,F1基因型Aabb×F1基因型aaBb→F2 新性状(AaBb):突变体甲(Aabb):突变体乙(aaBb):野生型(aabb)=1:1:1:1,将F2 中的新性状个体(AaBb)进行自交,故新性状:突变体甲:突变体乙:野生型=9:3:3:1。
【小问2详解】
①由图1可知,野生型W位置的其中一个G//C碱基对被A//T替换,W位置非模板链DNA变成了TAG,mRNA上相应的密码子变成UAG,是终止密码子,终止密码子提前出现导致翻译提前终止,最终导致蛋白质的空间结构改变,功能异常。
②根据图2信息推测突变体甲抽薹提前的原因是:基因突变导致合成的甲基转移酶结构和功能异常,使染色体组蛋白甲基化水平降低,进而使F基因表达水平下降,解除对抽薹的抑制,使白菜提前抽薹。
28. 新冠肺炎(COVID-19)是由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该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用(+)RNA表示。如图表示该病毒的增殖和表达过程。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新型冠状病毒外壳有一层包膜,这层包膜来源于人体的细胞膜。新型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胞吞过程,该过程充分利用了人体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的特点。
(2)新型冠状病毒的增殖需要在宿主细胞中进行,假设其单股正链RNA有500个腺嘌呤,300个尿嘧啶,那么其复制一条正链RNA需要消耗____________个尿嘧啶。
(3)结合图示分析,新型冠状病毒在癌细胞内正常增殖过程中,a过程中一条(+)RNA上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科研小组欲通过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验证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而不是DNA病毒。实验思路:设置甲乙两组实验,将活细胞分别培养在____________的培养基中,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然后分别接种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子代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预期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流动性 (2)800
(3)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
(4)①. 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和尿嘧啶 ②. 甲组收集的病毒不含放射性,乙组收集的病毒含有放射性
【分析】1、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膜的结构成分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
2、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
【小问1详解】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为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磷脂分子和大分部蛋白质能运动。
【小问2详解】
新型冠状病毒为单股正链RNA病毒,(+)RNA中含腺嘌呤500个,含尿嘧啶300个,形成(-)RNA含有尿嘧啶500个,含腺嘌呤300个,再形成的(+)RNA中含腺嘌呤500个,含尿嘧啶300个,故完成一次复制需要消耗800个尿嘧啶。
【小问3详解】
a过程中一条+RNA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在于少量的mRNA分子就可以迅速合成出大量的蛋白质,提高了翻译的效率。
【小问4详解】
根据DNA和RNA碱基的而不同(DNA特有碱基是T,RNA特有碱基是U),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碱基的方法,验证新型冠状病毒是RNA病毒而不是DNA病毒:
实验思路:设置两组实验,将动物细胞分别培养在含有放射性标记的胸腺嘧啶(记为甲组)和尿嘧啶(记为乙组)的培养基中,然后分别接种病毒,培养一段时间后收集病毒并检测其放射性。
预期结果:甲组收集的病毒不含放射性,乙组收集的病毒含有放射性。
29. 某两岁男孩(IV5)患黏多糖贮积症,骨骼畸形,智力低下,其父母非近亲结婚。经调查,该家庭遗传系谱图如图。
(1)据图判断,该病最可能的遗传方式为,__________遗传。
(2)若IV6长大后与一正常男性结婚,则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____。
(3)①为减少黏多糖贮积症的发生,该家族第IV代中个体_______________应注意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②进行产前诊断时可以抽取羊水,检测胎儿脱落上皮细胞的_________。
A核糖核苷酸 B.基因 C.氨基酸 D.脱氧核苷酸
(4)一对健康夫妇,男方在核电站工作,女方在化工厂工作,该夫妇生下一患有该病的男孩;于是向法院提出诉讼,要求核电站和化工厂都作出赔偿,请问核电站和化工厂对此是否可能要负责任?请说明理由:_________。
【答案】(1)伴X染色体隐性
(2)15/16 (3)①. 2、4、6 ②. B
(4)核电站无责任,化工厂可能有责任,理由是患该病男孩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母亲,不可能来自父亲
【分析】遗传方式的判断:(1)显隐性判断:双无生有为隐性,双有生无为显性;(2)致病基因位置判断:假设基因在常或性染色体上→结合题意推断出结论→比较此结论与题干信息是否相符→判断假设正误→确定基因在常或性染色体上。
【小问1详解】
Ⅲ1、Ⅲ2正常但生出患病的孩子,说明该病是隐性遗传病,该家族中患者为男性,存在性别差异,因此该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小问2详解】
该病的遗传方式最可能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相关疾病,I1基因型为XBY,I2基因型为XBXb,Ⅱ2基因型为XBY,Ⅱ3基因型为XBXb,故Ⅲ5基因型为1/2XBXb、1/2XBXB,Ⅲ6基因型为XBY,利用配子法计算:Ⅲ5产生的配子为:3/4XB、1/4Xb,Ⅲ6产生的配子为1/2XB、1/2Y,所生女儿为:3/8XBXB、1/8XBXb,故IV6为3/4XBXB、1/4XBXb,与一正常男性XBY结婚,则生出正常孩子的概率是1—1/8×1/2=15/16。
【小问3详解】
①Ⅳ1是患者他的致病基因来自Ⅲ2,Ⅲ2可能会把致病基因传给Ⅳ2;Ⅳ5是患者他的致病基因来自Ⅲ3,Ⅲ3可能会把致病基因传给Ⅳ4;Ⅲ7是患者他的致病基因来自Ⅱ3,Ⅱ3可能会通过Ⅲ5把患病基因传递给Ⅳ6,故Ⅳ代中的2、4、6表型正常,但可能带有致病基因,应注意进行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
②可以抽取羊水,检测胎儿脱落上皮细胞是否含致病基因,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小问4详解】
由于该病最可能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因此患有该病的男孩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不可能来自父亲,由此可推知核电站无责任,化工厂可能有责任。
30.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
材料一:某原产地的某种一年生植物a,分别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种植,很多年以后移植到原产地,开花时期如图所示。
材料二:某地蝽的喙长而锋利,可刺穿无患子科植物的坚硬果皮,获得食物,如图1所示。1920年引入新种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其果皮较薄,蝽也喜食,如图2所示。调查发现,当地蝽喙的长度变化如图3所示。
(1)材料一中,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使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_________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传粉,说明已产生了______________隔离。
(2)材料二中,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__________(填“短喙”或“长喙”)的基因频率增加。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群数量会下降。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_____________(填“薄”或“厚”)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
(3)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物种间_________的结果。
【答案】(1)①. 地理 ②. 生殖
(2)①. 短喙 ②. 薄
(3)协同进化
【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小问1详解】
将植物a引种到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这样原属于同一个物种的种群a、b和c之间形成地理隔离;种群b和种群c个体之间由于花期不同,已不能正常授粉,这说明种群b和c已产生了生殖隔离,不是一个物种。
【小问2详解】
蝽蟓的长喙与短喙为一对相对性状,分析图3可知,引入平底金苏雨树后的60年间,该地区决定蝽蟓短喙性状的基因频率增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由于蝽蟓取食果实,对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种子的传播非常重要,故无患子科植物果实的果皮也存在变异,果皮较薄的植株更容易延续后代,易被蝽蟓取食,利于种子传播。
【小问3详解】
进化过程中,当地无患子科植物、平底金苏雨树和蝽蟓均得以生存繁衍,这是它们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这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基因工程育种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基因重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Word版附解析),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高一下学期期末生物试题含答案,共24页。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湖南省岳阳市高二(下)期末生物试卷(含解析),共2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