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
第06讲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讲解】-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
展开
这是一份第06讲 古代诗歌鉴赏【考点讲解】-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专项复习,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四句要求押韵,四两句加以描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TOC \ "1-3" \h \u \l "_Tc18765" 考点一:诗词常识 PAGEREF _Tc18765 \h 1
\l "_Tc32225" 考点二:描绘画面 PAGEREF _Tc32225 \h 2
\l "_Tc6222" 考点三:赏析名句 PAGEREF _Tc6222 \h 4
\l "_Tc2494" 考点四:鉴赏形象 PAGEREF _Tc2494 \h 5
\l "_Tc30650" 考点五:主旨情感 PAGEREF _Tc30650 \h 8
\l "_Tc6544" 考点六:鉴赏炼字 PAGEREF _Tc6544 \h 9
\l "_Tc6305" 考点七、表达技巧 PAGEREF _Tc6305 \h 11
考点一:诗词常识
在古诗、词、曲的阅读鉴赏中考查文学、文化常识的题型并不常见。主要考查诗、词、曲的体裁、作家及作品。平时复习时要注意积累。
1.诗
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
(1)古体诗。可分为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杂言诗四类。《诗经》中四言古诗比较多,它也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作有《关雎》《蒹葭》等。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如陶渊明的《饮酒》。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乐府诗一般是杂言,也有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等,最早的乐府诗主要是民歌,如《木兰诗》等。
(2)近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它分为律诗、绝句两种,均有五言、七言之分。律诗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分别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颈联必须对仗,偶数句要押韵。五言律诗如杜甫的《春望》,七言律诗如崔颢的《黄鹤楼》。绝句每首四句,二、四句要求押韵。五言绝句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七言绝句如杜牧的《泊秦淮》。
2.词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一般按字句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为中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按创作风格,可将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姜夔、秦观、李清照为代表。
3.曲
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到元代就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和套数,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为小令。杂剧是可以演出的戏曲,著名的作品有被称为“元曲四大家”的关汉卿的《窦娥冤》,郑光祖的《倩女离魂》、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王实甫的《西厢记》也非常有名。
考点二:描绘画面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这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意象来完成。诗歌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多用来表达离愁别情,明月、鸿雁、杜鹃多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梅、兰、竹、菊多用来表达志趣情操等。营造意境的手法较多,一般来说主要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描述诗歌的意境特点时一般多用双音节词组合进行概括。如幽深僻远、清幽宁静、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凄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等。
常见题型
1. ……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请描绘……句所展现的画面。
3.诗歌中……句描绘了哪几幅图画?
4. 诗歌……句描写的景物有……,展现了一种怎样的景象?
5.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诗/词句“”所展现的画面描绘出来。
6.请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这首诗/词的意境描述出来。
7.用第一人称把某一细节描写出来
答题技巧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要在读懂诗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诗歌所描写的主要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中描写的主要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如【典例】中【乙】诗重在细节(近景)的刻画,由下及上,平旷的土地上拔地而起的大洪山直插云霄,山上云雾缭绕中的楼台,近在窗边的雷霆,若隐若现的日月以及寺庙里的大钟,无不彰显出大洪山的高大。
第二步,概括诗歌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所用词语要能恰切地表现形象的特点和诗歌情调。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之情等。但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哀伤”。
答题模板
本诗描绘了一幅…(时间)…(地点)…(意境特征)的画面(图景)。
易错提示
这类题型在问题设计里一般有“怎样的”字样。
“怎样的”包含内容和特征两个方面的理解,务必仔细审题。
常见形容画面特点的词语
答题模板
1.诗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概述画面)
答题公式:描绘句中展现的图景或画面十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答题模版:描绘的景色十渲染的氛围
易错提示:这类题型在问题设计里一般有“怎样的”字样。
“怎样的”包含内容和特征两个方面的理解,务必仔细审题。
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句展现的画面(描绘画面)
答题公式:理解句意+找出意象和意象的特点+展开想象,描述画面
答题模版:描绘的景色十抓住特点加以修饰+运用联想与想象绘画面
例: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描述“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调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画面描绘。
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将画面描绘出来即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意:萧瑟的秋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示例:秋风吹动树叶,声音萧瑟,在风的吹动下,浩瀚的海洋里洪波滔天,滚滚而来,如有仙人凌风踏浪。)
考点三:赏析名句
古诗词中的名句(关键句或能慨括诗歌主旨),或对全诗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描写生动形象,或揭示作者情感,或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或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其内涵丰富、耐人寻味。赏析名句试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准确理解这些句子,有助于我们把握诗歌主旨和结构。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诗歌中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古诗词中的名句,有的寓意深刻,耐人寻味;有的抒情真挚,感人肺腑;有的写景自然,怡人耳目。
赏析名句题一般可以从两个方面回答:
1.从内容方面考虑,该句主要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或有怎样的寓意;
2.从形式方面思考,从用词特点或表达技巧入手,或是修辞,或是表现手法,或是分析句中的语言特点等。
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请根据诗意展开想象,用生动的语言对诗歌三、四两句加以描绘。
(答案:微风轻拂,水波荡漾,好像色泽莹澈的水晶珠帘轻轻摆动。满架蔷薇,艳丽夺目,整个庭院早已弥漫阵阵清香。
解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理解及画面描绘。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对诗句内容进行生动形象地描绘,使之能呈现出“画面”效果。
诗句“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的意思是:水波荡漾,好像水晶珠帘在微风中吹拂下轻轻摆动,满架蔷薇共性浓郁的香气,充满整个庭院。作答时要抓住“帘动”“微风”“蔷薇”等意象,展开合理的想象,描绘池塘水波荡漾,满架蔷薇散发幽香的美好景色作答即可。)
考点四:鉴赏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它是诗歌中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它是诗歌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载体,只要准确理解诗歌形象,就可进入诗人内心世界,感知其思想情感。可见,鉴赏古代诗歌中的艺术形象在古诗词鉴赏中地位举足轻重。
古诗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1.鉴赏人物形象的技巧。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①分析角度,即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②结合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及生活环境;③结合人物个性;④结合全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要在文段的开头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这一步也可以放在最后作为总括);
②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如果诗歌运用了一些表现手法,也可以概括出来;
③概括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或蕴含的作者情感。
人物形象的常用语
①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如李白
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如杜甫;
③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如陶渊明;
④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如陈子昂、陆游;
⑤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如辛弃疾、陆游;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如王勃、李自;
⑦不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如王昌龄、高适、岑参;
⑧缠绵婉约,儿女情长的形象,如柳永、李清照、秦观;
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如苏轼。
常见设题与答题要点
①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要点】概括人物形象
②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具有怎样的特点?
【答题要点】结合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③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题要点】突出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答题模版: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
2.鉴赏景物形象的技巧。
常见设题
(1)诗歌体现了某物怎样的特点?
(2)诗(词)描写了某物怎样的形象?
(3)某物(对象)所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
①明确全诗表达的情感;
②抓住景物与情感的融合点;
③紧扣景物的特点;
④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题步骤:
①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③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
答题模版:本诗刻画了……的……(指出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通过描写……(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物象),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3.鉴赏事物形象的技巧。
景物形象常见意象
①送别类:杨柳、长亭、南浦、酒
②愁苦类:梧桐、芭蕉、流水、猿猴
③思乡类:月亮、鸿雁、双鲤、捣衣杜鹃、斜阳
④高洁品质类:菊花、梅花、所、兰、松柏、冰雪、蝉
⑤爱恋、相思类:红豆、莲子、连理枝、比翼鸟
⑥边塞战争类:长城、马、楼兰、柳营、羌笛、青冢
⑦闲适类:五柳、东篱、三径、渔樵
常见题型:
(1)描绘诗中景象,概括景物特征(意象内涵)
题干要求“概括”形象特点:用概括性的语言描述。
(2)描绘诗的画面,分析诗的意境(画面描写意境)
(3)概括景物作用,分析表达效果(景物描写作用)
(4)借助景物形象,分析诗中情感(情景关系)
题干要求“赏析”:除了要写出景物的自然属性外,还要写出景物的社会属性,即诗人在诗中赋予该景物的情操或品性以及意义等。
一般从以下方面回答:
①明确全诗表达的情感;
②抓住事物与情感的关联;
③紧扣事物的特点;
④分析表现手法:象征、拟人、比喻、借代、移情于物、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等。
答题步骤:
①概括总结出诗中所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
②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等)和环境特点,着重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③概括塑造此形象的意义。
答题模版:
理解情景型
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描述画面型
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一幅……(时间、地点、景物特点)画面,创设了(营造)……的意境(氛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例: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青年杜甫怎样的精神风貌?
(答案:不畏艰险,不怕苦难,敢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或登上人生顶峰的伟大抱负)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抓住诗中意象,感知诗歌形象,体会诗歌意境,揣摩诗人情感,在此基础上,仔细品读诗句,理解诗句意思,并结合整首诗歌来分析主题。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会当”意即“一定要”,用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典故,写诗人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表现出诗人不怕艰难险阻,敢于攀登绝顶,志向远大,具有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启诗人敢于挑战,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表现了诗人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
考点五:主旨情感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主旨领悟,即领悟诗词里作者的写作意图或理解作品蕴涵的哲理。情感体味,即体会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感情、蕴涵的感情基调和作者的情绪等。初中阶段,对古诗词主旨的领悟,主要集中在理趣诗等
设问形式
①这首诗(词)表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某句寄托了/流露出诗(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变向设问:
诗/词人情感有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题技巧
答题公式:
概述诗词的基本内容十揣摩作者情感十连缀整合
答题模版:
这首诗(词)通过的描写(结合句子具体分析诗/词的内容)表达(或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例:阅读下面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送杜十四之①江南
孟浩然
荆②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③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①杜十四:杜晃,排行第十四。之,往。②荆:今湖北省。③征帆:指远行的船。
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怅然凄苦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诗开篇就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不言别情,全是送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此诗从写景入笔,通过渺茫春江与孤舟一叶的强烈对照,发出深情一问,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在这一问中表达得淋漓尽致。末句“天涯一望断人肠”,诗人遥望渐行渐远的行舟,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情如春江,汹涌澎湃。“天涯一望”四字,更勾画出作者与友人离别后的凄苦惆怅之情。“断人肠”将别情推向高潮,在高潮中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
考点六:鉴赏炼字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古人写诗作词,讲究锤炼字面。炼字,就是指诗人经过反复琢磨,从词汇宝库中挑选出最贴切、最精确、最形象生动的词语来描摹事物或表情达意,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这些字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数词和副词。
炼字的类别
1.炼动词
动词是在炼字题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表动态的具象动词。动词具有凝练、形象生动、传神的特点。所以在炼动词的时候不仅要强调用的准确,还应该强调用的巧妙。
2.炼形容词
运用一些形容词来将抽象的景物具体化、形象化。
另一种情况是,形容词也可以活用作动词。
3.炼名词
一些意象名词,由于意象的独特性或代表性,可以通过它理解作者的思想或感情,尤其是多个名词连用时,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4.词性改变的活用词
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
5.副词
在古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
6.特殊的数量词
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能够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
7.叠词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常见题型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2.诗中的“诗眼”“关键词”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答题技巧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分析,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
解答品味炼字题时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字不离句。任何一个汉字都无好坏优劣之分,但一进入具体的语境中,则高下立见。所以,所谓某字用得好,是说某字在某句中作用发挥得好。②联句分析。正因为字不离句,所以,赏析某个字的妙处时,必须联系其所处的句子来分析。如【典例】问“涌”和“拥”哪个字更好,这两个字并无高下之分,回答此题,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赏析即可。若认为“涌”更好,可回答“涌”有波浪翻腾之意,这里用“涌”字,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鄱阳湖波涛汹涌的气势。若认为“拥”更好,可回答“拥”有“抱”的意思,这里用“拥”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风浪把船抱入“怀中”的情态,突出鄱阳湖风浪大的特点。
锁定精妙字的三大技巧:①此类字常是动词或形容词;②此类字在上下句中的位置相同;③此类字在诗句中文质兼美。如果美在句中,那主要是其表达效果好;如果美在全诗中,那它就可能是“诗眼”。
答题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题模板
×字(词)在句中是…含义;运用了…手法,在这里起到了…作用(在结构上起到了…作用,突出了…主旨,或烘托了…意境,或表达了…情感等)。
例: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烟笼寒水月笼沙”中两个“笼”字妙在哪里?
(答案 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意近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词语赏析。
“烟笼寒水月笼沙”意为: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两个“笼”字,把“烟雾、寒水、月光、沙滩”四种景物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用词准确形象,富有画面感,描绘了一幅朦胧、凄清、孤寂、悲凉的画面,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气氛,使全诗笼罩了一层淡淡的哀伤与抑郁之情,寄托了作者的哀愁与伤感。)
考点七、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所采取的各种手段,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以及遣词用句等。鉴赏时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诗词常用表达技巧:①表达方式。描写(人物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②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用典、借代双关、化用、叠词、互文、反复等。③表现手法:正侧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直抒胸臆、间接抒情(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事抒情等);比、兴、象征、联想、想象、对比、衬托、烘托、抑扬、以小见大、意象组合等。④结构手法。过渡、照应、铺垫、渲染、总分、并列、递进等。⑤遣词用句。炼字、句式等。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包括:
1.修辞手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等。
2.表现手法,主要有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
3.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
常考题型: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②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相关诗句或者词句
③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表达效果?
变向设问:
①本诗或本词从某事物写起,有何妙处?
②在具体语境中,区别分析两种手法。
答题公式:判断手法十说明手法如何在诗词中体现十分析情感
答题模版: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技巧),写出了……(概述语句大意十概括景物特点/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思想感情)/展现了……(效果)。
答题思路:
判断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判断诗歌表达技巧的关键在于利用已掌握的表达技巧的特征对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比如动静结合的判定,有动景、有静景即为动静结合。如要判定是以动衬静还是以整体上判定是静景多,还是动景多,如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的大背景是静景,小部分景象--鸟儿叫,是动景,由此判定是以动衬静。
结合诗/词意说明这种表达技巧是怎样运用的:这一环节是将诗词往细、深之处读。表述时应遵循相关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分析思路比如对比就应说清楚将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
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传达了诗/词人怎样的情感:诗/词人运用表达技巧通常都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这里的“目的”就是分析表达技巧的落脚点,它们多是为了抒发诗/词人的内心的情感。
例: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折杨柳
【唐】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诗歌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答案:拟人。作者将“春风”当做人来写,使得本是无情的春风,看上去也变得有情了,更好地表达了情感。比喻:诗人巧妙地以春风和柳枝的关系来比喻送者和行者的关系,更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地表达了情感。
解析: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意思是只有春风最懂得珍惜,仍然多情地向我手中已经离开树干的杨柳枝吹拂。这两句诗巧妙地把送者和行者比喻成春风和柳枝,生动贴切,新颖别致。同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无情之物尚且不忍离别,更何况是有情之人呢,表达出作者与友人不忍分离的深情。)
优美型
安谧娴静 恬静优美 宁谧悠远
清新型
清新自然 朴素自然 清新明丽
萧条型
空寂寥落 萧瑟凄怆 孤寂冷清
雄壮型
雄奇瑰丽 浩瀚辽阔 雄浑壮阔
技巧
内容
示例
一看题目
诗词题目往往提示内容、点明情思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题目就暗示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二看词句
诗词中往往有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关键词句
表达情感的词,通常有“别、惜、独、愁、思、沾襟”等,结尾句一般直接表达诗人情感
三看意象
诗人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具体的景物中,由此形成了一些特有的意象
杨柳、浮云等往往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而明月、鸿雁、杜鹃等则往往表达思乡怀人之情
四看题材
每一题材的古诗常常表达相对固定的情感
田园诗多抒发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送别诗多表达与友人离别时的惜别之情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08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考点讲解),共35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06 文学及文化常识(考点讲解),共29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精讲精练专项汇编专题02 字形(考点讲解),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