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南省郑州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生应首先阅读试题卷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黑河—腾冲一线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地理分界线,也被称为“胡焕庸线”。该线东侧人口密度较大,西侧人口密度较小。下图示意我国人口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对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分析合理的是( )
A.东北三省气候寒冷,人口稀少 B.东部、东南部地处平原,人口稠密
C.渭河平原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 D.西北部矿产资源匮乏,人口稀少
2.我国西藏面积广大,人口密度小,却不能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主要原因是( )
A.对外开放程度较低 B.人均消费水平过高
C.人口受教育水平低 D.环境承载力较低
【答案】1.C 2.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以东为人口密集区,以西人口较为稀疏。 我国东北三省中辽宁、吉林人口密度大,A错误;东部、 东南部以平原、丘陵为主,B错误;渭河平原地形平坦,水源条件好,历史上开发时间早,人口稠密,C正确;西北地区矿产资源丰富,D错误;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题详解】
西藏自治区,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峻,气候高寒,自然条件恶劣,故人口密度小,由于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小,不宜采取鼓励人口增长的政策,主要原因是自然环境恶劣,环境承载力小,故D选项正确。西藏地区经济欠发达,人均消费水平较低,B错误;对外开放程度低和人口受教育水平低的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应该会比较快,与题目不相符,AC错误;ABC选项错误。故选D。
我国地级市一般由市辖区和其他县级行政区组成。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10年和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该市的常住人口变化状况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完成下面小题。
3.图示意四种人口流动情况,与该市2010-2020年情况相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2010-2020年该市的其他县级行政区( )
A.老年人口数量比市辖区少 B.迁出人口中青壮年比例较大
C.劳动人口比重比市辖区大 D.人口数量变化幅度比市辖区小
【答案】3.A 4.B
【解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市辖区人口增加,但增加较少,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减少,减少人数较多,总人口数量减少,因此人口流动情况为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少部分流向市辖区,较多人口流出该地级市;而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应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图中箭头粗细可以表示人口流动量的大小,①符合题意。②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多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会造成市辖区人口减少,图上市辖区人口增加,②不符题意。③和④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流入市辖区的人口远高于流出地级市的人口,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
【4题详解】
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其他县级行政区总人口远大于市辖区人口,市辖区老年人口数量应小于其他县级行政区,A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分析可知,市辖区常驻人口较少且变化较小,其他县级行政区人口较多且减少较多,推测该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外来务工的青壮年较多;市辖区流出地级市的人口少于其他县级行政区流入市辖区的人口,为人口净迁入区,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会降低老年人口比重和劳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增加劳动人口比重,CD错误,B正确。故选B。
下面图1为我国某城市总体规划示意图,图2为该城市距市中心不同距离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百分比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1、图2中土地利用类型的对应关系合理的是( )
A.甲——商业用地——⑥ B.乙——居住用地——⑤
C.丙——商业用地——⑤ D.丁——工业用地——⑦
6.下图能正确体现①、②两地沿线地租变化特征的是( )
A. B.
C. D.
【答案】5.D 6.B
【解析】
【5题详解】
由图1可知,甲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是商业用地;乙位于商业区外围,面积最大,是居住用地;丙、丁位于城市外围,铁路沿线,是工业用地;综合上述分析,C错误。图2中距市中心0~10km一般为市区中心,最可能是商业区,⑤占比最大,⑥占比较小,A错误;距市中心10~20km一般为市区中心向城市外围的过渡地带,最可能是居住区,⑥占比最大,B错误;距市中心20~30km一般为城市外围,为工业区,⑦占比最大,D正确。故选D。
【6题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距市中心远近和交通通达度。①、②沿线中间位置是市中心,地价最高,①、②两地地价相对较低,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伴随着城镇化的深度发展,生产与生活要素向郊区加速集聚,郊区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各国郊区化发展的历史起点、郊区发展阶段、影响郊区生活方式的因素各不相同,国家间会呈现出差异化的郊区生活方式特征和演变进程。下图示意中美城市郊区生活方式的演进。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与美国相比,中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特征是( )
A.郊区新城发展速度缓慢 B.流入人口单一,居住社区独立
C.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快 D.早期以生活要素集聚为主
8.非工作活动郊区居民由郊区向中心城区流动的主要原因是( )
A.郊区居民非工作活动时间长
B.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人口多
C.郊区高消费群体所占比重比中心城区大
D.郊区对中心城区购物休闲功能的依赖度高
【答案】7.C 8.D
【解析】
【7题详解】
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与美国相比,中国城镇化起步时间晚,发展速度较快,C正确;与美国相比,中国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快,郊区新城发展速度较快,A错误;中国城市郊区化流入人口较为复杂,居住社区不独立,B错误;中国城市郊区化早期以生产要素集聚为主,D错误。故选C。
【8题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郊区对中心城区购物休闲功能的依赖度高,是由郊区向中心城区流动的主要原因,D正确;郊区居民非工作活动时间长不是由郊区向中心城区流动的主要原因,A错误;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人口多,对于由郊区向中心城区流动的非工作活动郊区居民影响较小,B错误;郊区高消费群体所占比重比中心城区小,C错误;故选D。
散布在皖西大别山区的大屋民居多背山面水,形成了“山-屋-塘-田”的布局特点,当地居民多聚族而居。完成下面小题。
9.当地“山-屋-塘-田”的布局优点包括( )
①方便田地的灌溉 ②降低暴雨频率 ③阻挡冬季寒风④提高陡坡利用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山-屋-塘-田”的空间结构反映的地域文化主要是( )
A.御外凝内的集体精神 B.先进的耕读文化
C.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 D.人地和谐的理念
【答案】9.A 10.D
【解析】
【9题详解】
“山-屋-塘-田”地势逐层降低,一方面可以提升水池或河流灌溉宅前田地的效率,便于日常的耕作和管理;另一方面可以在夏季雨水量大湍急的时期,引导水流快速通过大屋建筑内的排水沟排入蓄水池中,降低山洪或屋内内涝的可能性,但这种布局与暴雨频率无关,①正确,②错误;皖西大屋背靠大山,三面环山的地形,布局在朝南的山谷中,利于阻挡冬季寒风(偏北风),③正确;屋、田均分布在缓坡和平地,陡坡依然是山林,无明显地提高其利用率,④错误。综上所述,正确的为①③,A对,BCD错。故选A。
【10题详解】
该布局虽民居相对集中,但并没有体现出家族的聚集和利于防御的建筑,不符合御外凝内的精神,A错;材料中未有体现半耕半读的耕读文化和长幼有序的家庭文化,排除BC;结合上题分析,该空间结构冲利用了地势条件,顺应了自然,即方便了生产,又减少了灾害对居民的影响,进行传统农耕,对自然破坏小,人地和谐,D对。故选D。
为让广大消费者吃上放心菜,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依托搭建的某网络平台,吸引了众多菜农加入。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可获取蔬菜的播种、施肥、采摘和运送等信息。下图示意菜农、物流公司、消费者与网络平台的关系。完成下面小题。
11.与传统产销相比,该蔬菜产销模式中显著变化的区位因素是( )
A.交通、劳动力 B.市场、技术 C.政策、地租 D.政策、劳动力
12.菜农想获取更广阔的市场最适宜采取( )
A.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B.加大种子研发的投入,提高单产和品质
C.加大运输设备的投入,发展冷链运输
D.直播带货,对农产品进行现场包装发货
【答案】11.B 12.D
【解析】
【11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该蔬菜产销模式直接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可以拓展消费市场,且蔬菜从菜农直接通过物流公司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网络技术的支持。同时传统销售模式还有许多中间商环节,菜农将蔬菜卖给批发商,再由批发商卖给消费者,市场也发生了变化,B正确;而两种模式交通、劳动力、政策、地租等并没有发生明显改变,ACD错误。故选B。
【12题详解】
菜农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直播带货,对农产品进行现场包装发货,开拓市场,D正确;加强田间管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不能获取更广阔的市场,A错误;加大种子研发的投入,提高单产和品质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来做,菜农没有这个能力,B错误;加大运输设备的投入,发展冷链运输是物流公司的措施,菜农没有这个能力,C错误。故选D。
20世纪70年代末,广东顺德开始出现制作家具的小型作坊。改革开放以后,家具产业在顺德逐渐集聚,从家具原材料、家具产品、到家具生产和销售、家具会展等,一应俱全。顺德形成了我国最早也是规模最大的家具出口基地。下图是“广东顺德家具生产专业镇分布及产业联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顺德家具产业兴起的主要因素( )
A.临海的位置 B.充足的水源 C.众多熟练工人 D.靠近大城市
14.顺德家具业高度集聚的优势有( )
①信息沟通顺畅,减少竞争②企业生产有联系,降低成本
③政府政策、行业协会支持④共用基础设施,共享公共服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3.C 14.B
【解析】
【13题详解】
结合材料可知,在20世纪70年代末顺德开始出现制造家具的小型作坊,为以后该地区家居产业的兴起培养了一大批熟练的工人,C正确;临海的位置、水源对当地家具产业的兴起影响不大,AB错误;顺德虽然靠近广州、香港等大城市,使其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但不是其兴起发展的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14题详解】
同一行业高度集聚,虽然使信息沟通较为顺畅,但会加剧同行业间的竞争,①错误;家具业的高度集聚,有利于上下游间的企业建立生产联系,降低成本,②正确;家具业的高度集聚,能够较好地享受到政府政策、行业协会的支持,③正确;家具业的高度集聚,能够共用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共享公共服务,④正确。由此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传统健身服务业以开设健身门店为基础,配备专业器材和教练。2015年,总部位于北京的K公司推出线上健身APP,提供居家健身课程,用户群体增长迅速。近年来,线上健身领域竞争日趋激烈,K公司逐步加大在北京、广州等地的线下健身门店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相比于传统健身服务业,K公司线上用户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 )
①齐全的健身装备②低廉的健身成本③个性化的健身指导④便捷的参与方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K公司开设线下健身门店主要是为了( )
A.稳定客源市场 B.降低经营成本 C.提高课程价格 D.增加员工数量
【答案】15.C 16.A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服务业区位因素。相比于传统健身服务业,K公司提供居家健身课程,人们不需要去健身房消费,可随时进行健身活动,线上用户增长迅速主要得益于低廉的健身成本和便捷的参与方式,②④正确;线上健身APP提供居家健身课程,没有齐全的健身装备,①错误;个性化的健身指导不是线上健身APP的主要优势,③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服务业区位因素。线上健身领域竞争日趋激烈,K公司逐步加大在北京、广州等地的线下健身门店布局,K公司开设线下健身门店主要是为了稳定客源市场,A正确;线下门店需要支付租金和人力成本,经营成本较高,B错误;开设线下门店与提高课程价格无关,C错误;开设线下门店不是为了增加员工数量,D错误。故选A。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随着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高技能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促进区域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人才的自由流动与迁移是影响区域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也是人才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下图示意1995-2015年中国内地各省区高技能人才迁入、迁出总人数(单位:人次)。
(1)据材料说明我国高技能人才的迁移特征。
(2)分析造成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迁移特征的原因。
(3)指出高技能人才迁移对迁入地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
【答案】(1)高技能人才迁入量、迁出量和净迁入量的空间差异均较大;高技能人才迁入省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迁出省区主要位于中部地区;广东、上海、北京等地高技能人才净迁入量较多,湖南、湖北等地高技能人才净迁出量较多。
(2)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经济收入高,对高技能人才吸引力大,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迁入地;中部地区人口多,教育水平较高,高技能人才数量较多,且距东部地区近,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迁出地。
(3)增加迁入地高素质劳动力的数量,利于经济发展;提升迁入地的创新能力,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速度;有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和技术交流。
【解析】本题以1995-2015年中国内地各省区高技能人才迁入、迁出总人数图为背景材料,涉及人口迁移的特征、原因和影响等知识点,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小问1详解】
读图可知,高技能人才迁入量、迁出量和净迁入量的空间差异均较大;高技能人才迁入量大的省份有广东、上海、北京、云南和浙江等,高技能人才迁入省区主要位于东部地区;高技能人才迁出量大的省份有湖北、湖南、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河北、江西、黑龙江等,迁出省区主要位于中部地区;广东、上海、北京等地高技能人才迁入量远远大于迁出量,净迁入量较多,湖南、湖北等地高技能人才迁出量远远大于迁入量,净迁出量较多。
【小问2详解】
造成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迁移特征的原因可从经济、人口、教育水平,迁移距离等因素来分析。以广东、上海、北京等地为代表的东部地区高技能人才净迁入量较多,我国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经济收入高,对高技能人才吸引力大,成为高素质人才的主要迁入地;以湖南、湖北等地为代表的中部地区高技能人才净迁出量较多,中部地区人口密度大,人口总量多,高等院校较多,教育水平较高,高技能人才数量较多,且距东部地区近,成为高技能人才的主要迁出地。
【小问3详解】
高技能人才迁移对迁入地可能产生的有利影响可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来分析。从经济因素来看:随着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显,高技能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是促进区域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增加迁入地高素质劳动力的数量,利于经济发展;提升迁入地的创新能力,有利于高技术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速度;从社会文化因素来看:高素质人才的迁入加强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有利于不同地方之间的文化和技术交流。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逐步在郊区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临港新城(L城)东临东海,是产城融合的典范,新城森林覆盖率达50%以上,城市硬化地面主要由废弃陶片制成的再生地砖和透水沥青铺设,功能区围绕湖泊形成了城市环带。下图示意上海1949年以来上海郊区城镇化进程。
(1)据图文材料,归纳建国后上海郊区城镇化的特点。
(2)说明临港新城对我国城市生态建设的借鉴意义。
(3)从集聚效应角度出发,评价大型购物中心对入驻商户的影响。
【答案】(1)功能区用地数量增多,用地类型增加,用地规模扩大,占地面积扩大;产城融合发展。
(2)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保留生态空间,增加森林覆盖率;利用海滨、湖泊和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3)利:商家集聚,共用公共设施,降低成本;扩大知名度(或影响力,市场)或消费群体(人流或客源),提高利润(增加收益)。弊:加剧内部竞争减少收益。
【解析】本题以上海郊区城市化为背景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发展措施、产业集聚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自建国以来,上海郊区城镇化的进程逐步加快,从1949年到2020年,郊区城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城镇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城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工业区、开发区、卫星城等)功能区用地数量增多;部分城市的等级也得到提升,郊区城镇化比较明显,用地类型增加;人口和生产要素由城区向郊区流动,促进了中心城区的产业升级,郊区城镇化与中心城区的发展相互促进,产城融合发展。
【小问2详解】
城市规划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保留大片植被等生态空间,有利于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工程等措施,提高了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增强了城市的生态功能。这不仅有助于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减少空气污染,还能够为城市提供丰富的生态资源,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临港新城充分利用了海滨、湖泊和森林等自然资源,通过合理的利用和保护,使得这些资源在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海滨地区可以通过海风的吹拂,调节城市的气温,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湖泊和森林则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空气,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
【小问3详解】
上海郊区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水平,建设大型购物中心来吸引入驻商家,商家集聚,共用公共设施,可以降低成本;数量增多、规模扩大,可以扩大知名度,开拓市场,吸引更多消费群体;商家集聚,可以共享市场信息,提高商家利润;但是商家数量增多也会导致同类商家内部竞争加剧,收益减少。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希腊萨索斯岛位于爱琴海北部,地形以山地为主。萨索斯岛历史悠久,早期居民多从事农矿业;20世纪60年代后旅游业发展,居民逐渐移居新镇,形成古镇—新镇的“双子镇”模式。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新镇多为现代建筑。
材料二 左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与新镇分布示意图”,右图为“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景观图”。
(1)简述萨索斯岛古镇和新镇的空间分布特征。
(2)分析萨索斯岛古镇传统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答案】(1)古镇:多位于内部山区,沿河谷分布;新镇:多位于沿海。
(2)建筑坐北朝南,利于采光;依山而建,利用山地地形;建筑排列紧密,节省土地;坡面屋顶,利于排水;石木建筑,就地取材。
【解析】本题以萨索斯岛为材料,涉及聚落分布以及地域文化景观的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
【小问1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镇多位于岛屿内部山区,多沿河谷分布;新镇位于岛屿沿海地区。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古镇的传统建筑大多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排列紧密,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可知,古镇传统建筑多坐北朝南,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坐北朝南利于采光;古镇传统建筑多依山而建,可以很好的利用山地地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建筑物排列紧密,可以节省建筑空间;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古镇传统建筑屋顶坡面较大,当地降水较多,利于排水;建筑材料为天然石材和木材,当地为山区,便于就地取材。
2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南华县地处滇中高原地区,种植萝卜的历史悠久,多年来种植萝卜一直是高寒山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萝卜种植区域平均海拔2400m以上,日照率56%,平均气温14.3℃,年降水量845.30mm,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土壤以紫色土、黄棕壤为主,养分含量丰富。经过多年的发展,该地形成了一定种植规模的农业产业群,2023年两个规模化主产区种植面积达4000公顷。由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萝卜格外甜脆多汁,加上便利的交通条件,萝卜产业成为了南华一大支柱产业,但也存在萝卜收购价格不稳定、萝卜种植效益下降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左图为南华县位置示意图,右图为南华县萝卜产业发展阶段示意图。
(1)结合材料,分析南华县萝卜甜脆多汁的自然原因。
(2)说明南华县发展萝卜产业的有利区位条件。
(3)针对南华县萝卜产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土壤肥沃,有利于养分积累;日照时间长,光合作用强,利于有机质积累;森林覆盖率高,降水丰富,土壤水分充足,萝卜水分含量高;海拔高,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2)自然条件:日照充足,降水充足,土壤肥沃;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交通便捷,政策支持等。
(3)加强当地农民的种植技术和萝卜产业管理的培训;延长萝卜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创立品牌,提高知名度;与电商平台合作,拓展销售市场。
【解析】本题以南华县萝卜种植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的学科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南华县萝卜种植区域土壤以紫色土、黄棕壤为主,养分含量丰富,土壤肥沃,有利于养分积累。萝卜种植区域日照率56%,日照时间长,利于光合作用,积累有机质。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空气潮湿,且年降水量多,土壤水分充足,萝卜水分含量高。萝卜种植区域海拔2400m以上,空气密度小,大气的削弱作用与保温作用较弱,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
【小问2详解】
南华县发展萝卜产业的有利区位条件应结合材料,从影响农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两方面进行作答,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光照、土壤等方面;社会条件包括交通、市场、科学技术等方面。自然条件:根据材料“日照率56%,平均气温14.3℃,年降水量845.30mm”可知,光照充足,萝卜品质好;“土壤以紫色土、黄棕壤为主,养分含量丰富”可知,土壤肥沃;靠近云南省省会城市昆明,市场广阔;根据材料“便利的交通条件”可知,交通便利;根据图示中“加快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可知,有政府政策的扶持。
【小问3详解】
当地萝卜产业面积的问题主要是萝卜收购价格不稳定、萝卜种植效益下降等。收购价格不稳定一方面是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需延长萝卜产业链,减少萝卜销售的比重,降低对直接出售萝卜带来收入的依赖性;还可以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扩大市场的销售范围,提高农民收益;通过宣传,创立品牌,提高当地萝卜的知名度,提高附加值与销售量。收购价格不稳定的另一方面原因是萝卜质量与口味等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与变化,可以通过技术培训等手段提高当地农民种植萝卜的技术与产业管理水平。
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外国语集团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外国语集团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文件包含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外国语集团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原卷版docx、河南省郑州市中原区外国语集团五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期中地理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原卷版docx、河南省郑州市十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试卷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
河南省郑州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十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无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