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通化梅河口五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语文含答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通化梅河口五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语文含答案第1页
    2024通化梅河口五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语文含答案第2页
    2024通化梅河口五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语文含答案第3页
    还剩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通化梅河口五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语文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2024通化梅河口五中高三下学期三模试题语文含答案,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有这样一个国家,居住着两种人:蓝种人和红种人。虽然这两种人有很多相同的价值观念,但是他们对公共政策的评价不同:前者喜欢小的、圆形的和色彩浓深的政策,而后者却喜欢高的、矩形的和色彩浅淡的政策。由于意识形态上的不同,红种人和蓝种人政治上一直是有分歧的,但是双方都看重理由和证据,因此都委托专家给他们提供建议。他们都雇佣同种人做专家,让专家顾问立论、讨论和辩论,以找到政策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民众只是从精英提供的选项中进行选择。这是约翰·扎勒在《公共舆论》一书中所讲的“紫土地的寓言”故事,借此类比简化了的美国社会,目的是分析公众、专家和公共舆论之间关系和运行机制。
    扎勒在《公共舆论》里发展了一个综合模型,用以阐明大众舆论的形成和变动机制。作为译者之一,我愿为读者分享一些书中的观点,以及对此书的理解和点滴感想。
    中国有句古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有了专家,其实国家的治理是不需要“民众”话语参与的,从而也不存在谁主导公共舆论的问题,公共舆论也不复存在。但是,还有句话叫“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说明,对于公共事务,还是很难不让民众参与的。这样问题就变成了公共舆论是如何形成的,民众的意见和观点从哪里来。既然这样,那么有没有谁主导舆论呢?
    我们先来看看公众的观点或者意见的形成问题。根据扎勒的理论和模型,民众其实是很少独立思考的,虽然他们的观点受到自己的意识形态影响,但他们最终还是会在专家或者精英们提供的备选项中做出选择。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民众的观点是受到获取民意的专家们的“操纵”的,手段之一就是措辞用语提示民众关注不同的问题。我们可以看下面这个例子:
    让受访者回答三个和阿拉斯加石油勘探有关的问题中的一个。
    第一个提问:石油勘探——直接提问法
    您赞同还是反对在阿拉斯加的联邦所有的土地上进行新油田勘探?
    第二个提问:石油勘探——依靠外来石油提问法
    近日,有很多人谈论关于在阿拉斯加的联邦所有的土地上进行石油勘探。有的人反对这种勘探行为,他们认为阿拉斯加的土地应该为子孙后代保留。您的意见如何?
    第三个提问:石油勘探——经济成本提问法
    近日,有很多人谈论关于在阿拉斯加的联邦所有的土地上进行石油勘探。有的人反对这种勘探行为。其他人则支持勘探,他们认为如果不使用这些石油,那么人们就会因为油价上升而利益受损,甚至因此失去工作。您的意见如何?
    对这三种提问方式,受访者的回答不同。在回答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时,人们对于在阿拉斯加进行石油勘探和环境保护对经济造成的影响,没有表示出什么关心。但是,当问题以第三种形式提出时,整体支持勘探石油的人数比例开始上升,这在工人中尤是如此。这样,如果人们从前两个问题中得出结论,认为美国人对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成本漠不关心,这样的想法就是错误的。事实是很少有人想到这一点,除非是问题提问方式给他们这种联想。
    在扎勒的书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表明民意调查中民意受到“操纵”的事情。所以,我们说民意常常很难说是“真实的民意”。但是,根据扎勒的论证,虽然民众对公共事务的观点变动不居,但是就如“紫土地的寓言”里所说的,民众通常与和他们具有共同意识形态的专家的意见保持一致。
    既然专家意见通过媒体的传播达到公众,从而提供了公众意见的可选项,那么,是否专家就可以主导公共舆论了呢?虽然表面上看来,专家可以主导舆论,而实际上是很难的。因为,最重要的就是专家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导致他们之间的竞争。就像紫土地上的人们一样,蓝种人和红种人都有自己的专家,他们都从自己的偏好来研究政策问题和解决方案。但是,因为科学知识作为基础可以超越意识形态,又可以为不同意识形态的专家们找到共同的平台对话。就像我们熟知的学术界,学者们有激励机制来探索“真知”,这种真知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获得超越意识形态的共同基准。这样,以知识为基础,即使价值观很极端的专家们也可能在科学知识面前达成一致。
    到这里,我们知道,公众的舆论其实反映的还是专家们的意见。问题是——正如在本书最后,扎勒问道:如果只有专家能够进行政治辩论,为什么还要把公众搅进来呢?为什么不让政府政策只反映专家意见呢?扎勒给出三个理由:第一,人们有权力解决他们感觉应该解决的争论;第二,政治参与本身的价值,它使参与者变得高贵并实现自我。但是这两个原因在扎勒看来都不具有吸引力,因为公众经常会做出道德上出格或者技术上愚蠢的决定。所以扎勒给出了第三个理由:在没有制衡的时候,政府会偏离正道,会变得专横跋扈或者更加邪恶。
    (摘编自陈心想《公众、专家和舆论——读扎勒<公共舆论>》)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扎勒的理论,民众很少独立思考,他们的观点来自媒体传播出的专家或者精英们提供的备选项。
    B. 专家们会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措辞用语提示民众关注不同的问题”等一系列手段“操纵”民众的观点。
    C. 民众对公共事务的观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通常会与和其具有共同意识形态的专家的意见保持一致。
    D. 在现实生活中,专家很难主导舆论,因为专家本身具有意识形态多元性,而这会导致他们之间的竞争。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紫土地寓言中对红蓝两种人想法与行为的设定,看似绝对但呈现了美国公众舆论的现状。
    B. 专家意见通过媒体的传播达到公众,因此媒体在引导舆论方面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C. 不同意识形态的专家,甚至价值观非常极端的专家,都能在科学知识面前达成一致。
    D. 拥有解决争论权力和参与政治本身的价值,使参与者感到自己变得高贵并实现自我。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措辞用语影响他人选择的一项是( )
    A. 旅游资讯或旅行攻略,能让人在旅行时获得更好的体验。旅行前,你是否愿意下载旅行APP?
    B. 使用优惠券购物可以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实惠,你是否赞同商家发放优惠券刺激消费?
    C. 文创产品让文物摆脱了展示柜中的呆板形象,创意迭出,持续“圈粉”,你是否有购买意愿?
    D. 在对“限制未成年人玩网络游戏”的调查中,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你的观点是什么?
    4. 小明运用思维导图整理了本文思路,其梳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AB. BC. CD. D
    5. 在全媒体时代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许多公共舆论事件,作为公民应如何参与公共舆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王朝的挽幛
    吴光辉
    ①一笔长横是风。一笔斜点是雨。一笔卧钩是泪。
    1898年7月8日这一天,整个江南山景就如同一幅黑白相间的书法作品,被开除公职、遣送回乡后去祭祖的翁同龢,就一路悲伤地向着这幅作品深处跌跌撞撞而去。一片墨黑的天正下着细雨,刮着阴风。69岁的翁同龢早已脱下一品朝服,穿上一件玄色长袍,全身被阴风吹得瑟瑟发抖,雨水早已淋湿了他花白的头发。
    ②风黑。雾白。雨清。常熟虞山西麓祖坟四处的垂柳飘拂着无奈,祖坟前新插的白幡飘展着悲苦,白色纸钱在四处飘飞着惆怅,焚香的青烟从土坟前升腾起忧伤。白发玄衣的翁同龢还没走到父母的坟前就痛哭流涕起来:“父母大人呀,儿子不孝,对不起你们呀!”他是一路喊着哭着,跟跟跄跄地奔到坟前的。他流着泪在坟前祭桌上供上祭品,点烛烧纸,吹鼓手们也吹起了唢呐。一曲凄凄惨惨的苏南民间悲调便从坟间传出,呜呜啦啦,凄惨动人。
    翁同龢跪倒在黑白相间的水墨山景里,跪倒在撕心裂肺的绝望中。③一夜的漫天阴雨随风扫过留下了点点愁苦,一夜的孤雁在林间盘旋留下了沙哑的长鸣,一夜的寒霜无声地洒落留下了一片揪心的惨痛,一夜的无边悲愁使翁同龢白了一尺胡须。悲苦。惆怅。绝望。这便是翁同龢挥毫写下的《祭祖》手札的情感由来了。这恐怕也是我翻开翁同龢的《松禅老人遗墨》,就感到从那一幅幅白纸墨迹的字里行间,流泻出无限的愤懑与忧伤的原因吧。
    我觉得那本在他去世后出版,现已发黄、陈旧斑驳的书法作品集,早已不是翁同龢削职为民、归隐山林时的艺术陶冶,而是一种封建知识分子理想破灭时的情感发泄,又是一种封建王朝从兴盛走向没落时的历史笔录,更是一种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后的时代挽。渗透纸背的不仅仅是翁同龢晚年的墨迹,而更多的是翁同龢报国无门、忧国忧民的无限惆怅。
    我不知道翁同龢是不是色盲,但他肯定将他的归隐地江苏常熟虞山那原本五颜六色的景物,全都精减成黑白照片似的图像,然后用他的书法思维,将这片远离县城的寂山静水,勾勒成黑白相间的波墨,从而写下了《黄昏犹作》《春江渌涨》等一幅又一幅书法佳作。他让眼前的世界全都变作笔下的黑白与线条,又让线条的墨色在白纸上化作一种无奈与叹息。同时,他还让世间的乖张狡猾全都变作笔下的朴拙敦厚,又让人世间的忠奸是非化作一种黑白强烈对比的独特形态。翁同龢就这样将自己在这书法的黑白世界里化作永恒。
    我敢断言,翁同龢选择书法是他人生的一个必然,因为在书法的黑白世界里,他内心深处的这种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才得以充分表达,而他的人生又一步一步地迫使他选择了这种表达。然而,正是这种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成为大清王朝的国家悲剧和翁同龢的个人悲剧产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根源。
    翁同龢在甲午战败后积极参与戊戌变法,想通过变法来挽救国家的危亡。他私访康有为,随后又在光绪帝面前举荐“康有为之才过臣百倍,请皇上举国以听”,从而揭开了中国近代史上“百日维新”的序幕。然而,结果却是在“百日维新”的第四天,他就被以“言语狂悖,渐露跋扈”的罪名“开缺回籍”了。这恐怕便是这种非白即黑思维方式造成的结果了。正是这种非白即黑、非忠即奸、非好即坏的思维模式,认定了翁同龢这位两代帝师能一下子由忠变奸,他也就逃脱不了削职为民,“交地方官严加管束”的下场,后来一大批维新人物也惨遭血腥镇压。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翁同龢黯然神伤地回到家乡常熟后的第二天,去翁氏墓园上坟祭祖。那里安葬着他的祖母、父母和兄嫂等亲人。翁同龢经历了开缺回籍,满怀着落魄伤感。这时,他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朝祖坟深深地叩下头去,两行老泪不禁然而下。
    ④墨黑。纸白。泪浊。他当日挥毫写下手札一幅:“伏哭毕,默省获保首领从先人于地下幸矣,又省所以靖献吾君者皆尧舜之道,无飘骸之辞,尚不致贻羞先人也。”这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那幅《祭祖》墨迹了,他在字里行间给我们哭诉着一代精英忠心报国却被回乡的无限悲伤。
    一笔长横是风。一笔斜点是雨。一笔卧钩是泪。
    ⑤1904年7月4日夜,江南山林,热烦闷,一片墨黑,唯有一盏枯灯随风摇曳,似翁同龢即将飘逝的生命。
    弥留之际的翁同龢已经不能提笔,枯槁瘦弱,满脸愁苦,气若游丝。他自知大限已到,便断断续续地口占《绝别诗》:“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与汝曹弹……”他气喘吁吁地说完最后一句,就再也克制不住,两行老泪纵横而下。经历一阵痛苦挛之后,他又以《论语》集句给自己撰了一副挽联:“朝闻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他睁着泪眼看着自己给自己撰写的挽幛,让人代笔高悬于堂前,白纸黑字,黑白分明,他这才仰天长叹一声,闭上了双眼,饮恨长逝。就这样,一代爱国老臣抱着无尽的幽怨和孤愤,从此长眠于江南虞山尚湖之间,长眠在大清国岌岌可危的命运里。
    翁同龢就这样带着满腹怨恨离开了人世,也给后人留下了是非成败、功过忠奸的无数话题。他那绝笔的挽幛高悬在山间草堂里,也高悬在晚清王朝的天幕上。
    然而,他给后人留下了《松禅老人遗墨》,也给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一座艺术高峰,更给晚清王朝走向最后灭亡写下了一个时代的挽幛。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二段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及故事发生的背景,富有画面感,并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 书法世界的黑白决定了翁同龢内心深处的非白即黑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重要根源之一。
    C. 文章重点描写了翁同龢”祭祖”和“临终”的场景,文笔细腻,情感饱满,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感悟。
    D. 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抒情、记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句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翁同龢的书法作品折射的他风雨沧桑的人生和内心的悲伤。
    B. 句子②和④都运用了白描的修辞手法,简洁传神,渲染了凄清的氛围,“雨清”和“泪浊”形成对比,使文章颇富张力。
    C. 句子③使用“阴雨”“孤雁”“寒霜”等意象,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翁同龢内心的绝望和悲苦。
    D. 句子⑤长短结合,灵活多变,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翁同龢生命的衰弱,紧承上文,也引出了下文对他弥留之际情景的描写。
    8. 文章是如何塑造翁同龢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文章是如何用“书法”来统摄全文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三年①,桓公将伐鲁,曰:“鲁与寡人近,于是其救宋也疾,寡人且诛焉。”管仲曰:“不可。臣闻有土之君,不勤于兵,不忌于辱,不辅其过,则社稷安。勤于兵,忌于辱,辅其过,则社稷危。”公不听。兴师伐鲁造于长勺鲁庄公兴师逆之大败之。桓公曰:“吾兵犹尚少,吾参围之,安能圉②我?”
    四年,修兵,同甲十万,车五千乘。谓管仲曰:“吾士既练,吾兵既多,寡人欲服鲁。”管仲喟然叹曰:“齐国危矣。君不竞于德而竞于兵。天下之国带甲十万者不鲜矣,吾欲发小兵以服大兵。内失吾众,诸侯设备,吾人设诈,国欲无危,得已乎?”公不听,果伐鲁。
    鲁不敢战,去国五十里而为之关。鲁请比于关内,以从于齐,齐亦毋复侵鲁。桓公许诺。鲁人请盟,曰:“鲁,小国也,固不带剑,今而带剑,是交兵闻于诸侯,君不如已。请去兵。”桓公曰:“诺。”乃令从者毋以兵。管仲曰:“不可。诸侯加忌于君,君如是以退可。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非齐国之利也。”桓公不听。管仲又谏曰:“君必不去鲁,胡不用兵?曹刿之为人也,坚强以忌,不可以约取也。”桓公不听,果与之遇。庄公自怀剑,曹刿亦怀剑。践坛,庄公抽剑其怀曰:“鲁之境去国五十里,亦无不死而已。”左揕桓公,右自承曰:“均之死也,戮死于君前。”管仲走君,曹刿抽剑当两阶之间,曰:“二君将改图,无有进者。”管仲曰:“君与地,以汶为竞。”桓公许诺,以汶为竟而归。桓公归而修于政,不修于兵革,自圉辟人,以过弭师。
    (选自《管子》,有删改)
    材料二: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威公③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苏洵《管仲论》,有删改)
    [注]①三年:齐桓公三年。②圉:通“御”,抵御。③威公:齐桓公。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兴师A伐鲁B造C于长勺D鲁庄公E兴师F逆G之H大败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疾:文中指快速,与《荀子·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B. 既:文中指已经,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既自以心为形役”的“既”意思不同。
    C. 均:文中指皆,都,与《出师表》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的“均”意思相同。
    D. 固:文中指本来,与《六国论》中“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的“固”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桓公三年,齐桓公打算攻打鲁国,在制定决策上虽然有勇气和雄心,但是他不考量后果,不能听别人意见,显得较为鲁莽,失败后仍然不甘心。
    B. 鲁国请求会盟,齐桓公不听劝阻前往会盟,结果中计,鲁庄公用剑威逼齐国割让边境地区五十里土地给鲁国,管仲提议答应鲁国要求,齐桓公同意了。
    C. 管仲不少时候与齐桓公意见相左,结果证明管仲目光长远,心思缜密;材料二对管仲的评价与材料一管仲的表现不同,这是因为苏洵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D. 材料一展现了齐桓公作为君主的复杂个性,他有固执己见、一意孤行的一面,但最终能反思自己的决策,并且精兵理政,说明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君王。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果弱鲁君,诸侯又加贪于君,后有事,小国弥坚,大国设备。
    (2)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14. 材料二中,苏洵为什么会发出“彼管仲者,何以死哉”的质问?请简要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后游
    杜甫
    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将对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盘托出。
    B. 颔联言山水草木有情便是叹人世无情,透露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C. 诗人远眺原野、沙滩,用“润”“暄”二字将主观情感移入观赏对象。
    D. 全诗采用散文化句式,言语极为平顺自然,一改诗人沉郁顿挫之风格。
    16. 诗歌的首联不落窠臼,请谈谈其在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比较来凸显秦人的穷奢极欲:阿房宫用于建筑的钉头数量,甚至“____________”;宫内嘈杂的器乐之声,甚至“____________”。
    (2)在《望海潮》中,柳永在描写西湖内外山色清秀美丽,想象跨越秋季夏季的美景时写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让人生出无限向往。
    (3)青春岁月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古诗文中留下来许多感叹时光流逝,青丝变白发的句子,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生活和自然界的变化息息相关,需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生活。二十四节气作为农耕生活的指南,为各地域、各族人民所共享, A 。
    比如遍布全国的立春鞭春牛,还有湖南湘西的赶秋节等,这些节令风俗丰富了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创造。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清明时节雨纷纷”……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歌都与节气有关。 B ,还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节目、文创产品中,甚至养生食谱里,看到它的身影。如果能够懂得确定某个节气有多难,我们也就可以想象出先民的智慧与付出,有多么的难能可贵!
    二十四节气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①我们一定要传承好、发展好节气文化,②二十四节气并不是摆在博物馆里供人参观的老古董,相反,她风华正茂,③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④都会对人类文明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19. “让世界感受到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民俗风尚。”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 )
    A. ①处B. ②处C. ③处D. ④处
    20. 下列句子中的“可以”与文中加点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小明真够可以的,去游乐园也不叫着我!
    B. 现在家里规矩究竟松多了,就是于五妹也算可以。
    C. 这所新建的体育馆可以容纳2万名观众。
    D. 他办事,兼教书,实勤快得可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虹是一个彩色光环,由外环至内环光序依次为红、橙、黄、绿、青、蓝、紫。观测者在不同高度看到,最大仰角虽然都是41°左右,却不是同一条虹,而是从不同水滴射出的七色光组成的。
    通常,我们很难看到完整的环形彩虹,只能看到半弧彩虹,因为另一半在地平线之下。如果站在视野开阔的高山之巅, ① 。
    虹是日照雨(云)幕的产物,并且总是出现在太阳对面的雨(云)幕上, ② ,彩虹在地平线以下,我们将无法看到。因此,只有太阳的高度角等于或低于42°时,太阳对面雨(云)幕上出现的虹,才能进入我们的视野。
    ③ 。水滴愈大,虹带愈狭窄,色彩愈鲜明;水滴愈小,虹带愈宽,色彩愈暗淡。水滴过小,则不可能出现虹。有时在虹的外侧还能看到第二道虹,光彩比第一道虹稍淡,色序是外紫内红,这就是副虹或霓。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 (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论语·乡党第十》中言“不时不食”,指的是要应时令、按季节而食,这反映了古人的养生智慧。而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随时能吃到不同季节的食物。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不少于800字。
    1. D 2. A
    3. D 4. C
    5. ①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警惕被舆论“操控”。
    ②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超越意识形态带来的束缚。
    ③积极参与公共事务讨论,行使解决争论的权利,认识政治参与的价值。
    ④理性参与公共舆论讨论,不要做出道德上出格或者技术上愚蠢的决定。
    6. B 7. D
    8. ①通过人物的语言、肖像、动作等正面描写塑造人物形象。如口占《绝别诗》,祭祖时的穿着打扮和神情,以及“跟踉跄跄”“跪倒”等动作,刻画了翁同龢落魄伤感的形象。
    ②在特定环境中塑造人物。用晚清王朝的时代背景,突出翁同龢幽怨孤愤的人生悲剧色彩。
    ③通过对人物的评价等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如“代精英忠心报国”等,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9. ①“书法”既指题目中的“挽幛”,也指文中提到的翁同龢的多幅书法作品,是本文的核心意象;
    ②围绕这一核心意象,重点写了翁同龢被贬回乡后祭祖、临终的场景,并揭示了翁同龢人生命运与书法之间的密切关系;
    ③文章以“挽幛”和书法作品结尾,表达对翁同龢在书法艺术方面的高度评价,呼应题目,升华主旨。
    10 BDH
    11. C 12. B
    13. (1)您真的借盟会削弱了鲁国,各诸侯国又会把“贪”名加在您头上,以后的事,小国愈加顽抗,大国也组织防备
    (2)并且还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样在他的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
    14. 苏洵认为当时天下并不是没有贤者,但是管仲却没有在临死前举贤自代,没有选好接班人,从而使国家陷入危机之中。
    15. D 16. ①“曾”“再”等词点明寺和桥都是重游之地,照应标题“后游”。
    ②“忆”“怜”传达出诗人再游时对桥和寺的爱怜之意,正是人有意,物有情,为后文写景抒情做铺垫。
    17 ①. 多于在庾之粟粒 ②. 多于市人之言语 ③. 有三秋桂子 ④. 十里荷花 ⑤.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⑥. 朝如青丝暮成雪(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18. A还衍生出很多节令风俗 B人们除了在诗歌中
    19. B 20. C
    21. ①就能看到完整的环形彩虹
    ②当太阳高度角太大(大于42°)时
    ③虹的色彩和宽度与雨滴大小有关
    22. 虽然最大仰角都是41°左右,观测者在不同高度看到的却不是同一条虹,而是由从不同水滴射出的七色光组成的不同的虹。

    相关试卷

    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

    这是一份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试题语文,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通化梅河口五中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4通化梅河口五中高三下学期5月二模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2024届吉林省通化市梅河口市第五中学高三二模语文试题,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