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1页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2页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3页
    还剩4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初中物理同步练习《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52页。
    1.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2.有A、B、C三块凸透镜,在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记录如下:A成放大、倒立的实像;B成缩小、倒立的实像;C成虚像;由此可知A、B、C三个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
    A.fA>fB>fcB.fc>fA>fBC.fA<fB<fcD.fB<fc<fA
    3.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如图是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登录网址、查看物品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靠近物品
    4.2015年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自拍时可以( )
    A.增大物距,增大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大
    B.增大物距,增大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小
    C.减小物距,减小了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小
    D.减小物距,增大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大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焦距约为13cm)、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35cm,移动光屏在离透镜20cm处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
    A.照相机B.投影仪C.放大镜D.潜望镜
    6.摄影师在给同学拍照时,发现取景框中的像太小,这时摄影师应该( )
    A.远离同学,同时使镜头前伸B.远离同学,同时使镜头后缩
    C.靠近同学,同时使镜头前伸D.靠近同学,同时使镜头后缩
    7.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的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同
    8.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距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cm,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13cmB.8cmC.25cmD.35cm
    9.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10.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11.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幻灯机、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C.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D.近视眼需要戴一副由凸透镜片做的眼镜来矫正
    12.物理课上,同学们手持凸透镜并伸直手臂,站在远处用凸透镜去观察投影大屏幕上显示出的字母“”,观察到的结果是( )
    A.B.C.D.
    13.圆柱形玻璃杯后白纸上有一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入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不可能是下列图中的( )
    A.B.C.D.
    1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15.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 )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16.将一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三个不同的像(如图乙),则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③②①B.③①②C.②③①D.②①③
    17.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时,为了使看到的像再大一些,应该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的( )
    A.焦点以内,且远离焦点B.焦点以外,且在焦点附近
    C.焦点以内,且在焦点附近D.焦点以外,且远离焦点
    18.某次实验时,蜡烛的烛焰、凸透镜的光心及光屏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当烛焰与凸透镜的光心相距30cm时,可在光屏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现将蜡烛靠近凸透镜移动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一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可能成倒立、等大的实像D.无法判断
    19.用凸透镜成像时,定义像与物的大小之比为“放大率”,则在物体成像的情况下( )
    A.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小放大率越大
    B.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大放大率越大
    C.焦距一定时,物体离透镜越近放大率越大
    D.焦距一定时,物体离同侧焦点越近放大率越大
    20.如图所示,凸透镜竖直放置,凸透镜焦距为f,现有一点光源S在凸透镜左侧以凸透镜两倍焦距处为圆心,在经过主光轴的竖直平面内做顺时针圆周运动,半径为r,且r<f,则在下列关于点光源所成的像的运动轨迹的各图中,正确的是( )
    A.B.C.D.
    21.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4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
    A.10cm<f<15cmB.15cm<f<20cmC.20cm<f<30cmD.30cm<f<40cm
    22.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跟凸透镜相距12cm,在光屏上出现了放大的倒立的像,那么,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cmB.6cmC.8cmD.12cm
    23.如图甲所示,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空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观察到的情形如图乙;将玻璃瓶灌满水后,将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同时透过玻璃瓶观察铅笔的像,下列四种情形中,有一种情形不是在以上过程中观察到的,它是( )
    A.B.C.D.
    24.如今武汉的很多街口都安装了360°高清晰摄像头,由公安局实施24小时监控,来保护人民的安全。摄像机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如图所示,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处,在监控此人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a点
    C.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c点
    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25.飞机在海上进行搜救时,工作人员常常需要从飞机上拍摄海面的照片,若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0mm,则底片与镜头的距离应该( )
    A.大于200 mmB.恰为100 mmC.小于100 mmD.略大于100 mm
    26.镜头焦距为10cm的照相机正对物体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 )
    A.像变大,像距变小B.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大,像距变大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27.老奶奶用放大镜看书,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A.保持书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书远一些
    B.保持书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书近一些
    C.保持书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书近一些
    D.保持书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书远一些
    28.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
    A.a端变粗,b端变细B.b端变粗,a端变细
    C.a,b端都变细D.ab端都变粗
    29.焦距为f1的凸透镜与焦距为f2的凹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光心间为15cm。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束平行光通过两透镜后得到一束宽为d的平行光束,如图(a)所示,若将两透镜位置互换,将得到一束宽度为4d的平行光束,如图(b)所示,则( )
    A.f1=30cm,f2=15cmB.f1=15cm,f2=15cm
    C.f1=30cm,f2=20cmD.f1=45cm,f2=30cm
    30.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同组的小华不小心将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这时光屏上( )
    A.出现手指的实像B.出现手指的影子
    C.烛焰的像变得不完整D.烛焰的像完整,但变暗
    31.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找到像。若将蜡烛向凸透镜移动s1的距离(此时物距仍然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重新找到像,光屏移动的距离为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光屏上的像变小
    B.光屏远离透镜移动,且s2<s1
    C.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光屏上的像变大
    D.光屏靠近透镜移动,且s2=s1
    3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1,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F”字样(大小如图2)代替烛焰作为光源,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是图四幅图中的( )
    A.B.C.D.
    33.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32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C.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m<f<18cm
    D.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cm<f<16cm
    3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35.烛焰通过焦距为10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现用焦距为5cm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
    A.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B.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C.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36.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的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B.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C.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D.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二.填空题(共7小题)
    37.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凸起程度可改变的水透镜。通过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或抽水,可以改变水透镜的凸起程度。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则该像是倒立、 的 像;向左移动蜡烛,保持光屏和水透镜位置不动,为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应通过注射器 。(选填“注水”或“抽水”)
    38.小林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实验,第一次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到的是字的 像;第二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这时他看到的是字的 像(以上两格填“实”或“虚”).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过程中,放大镜是逐渐 (填“靠近”或“远离”)书本的。
    39.用一个直径为10cm的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的方向,在凸透镜的另一侧7.5cm处,有一个垂直于主光轴的光屏,此光屏上呈现出一个直径为5cm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为 。
    40.如图所示,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束宽度为a,照射到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上,在凸透镜后面放一个垂直于主轴的光屏,测得在光屏上形成光斑的宽度为b,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
    41.如图练习调节投影仪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但是,画面超出了屏幕范围。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 (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 (填“上”或“下”)移动。
    42.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分相当于一个 ,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 (填“实”或“虚”)像,生活中应用这种成像原理的器材或装置有 (写一种)。
    43.如图是一款具有摄像、蓝牙功能的手机,可通过摄像头拍照片或通过蓝牙近距离传输和接收图片、音乐、视频等信息。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镜,图中甲、乙是用这款手机先后拍下同一小车的两张照片(设摄像头焦距不变),拍摄第二张比拍摄第一张摄像头离小车 (填“远”或“近”)些。两次拍摄时,摄像头离小车的距离都是 (填与焦距之问的关系).手机蓝牙是利用 来传递信息。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44.小华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课间,小华到室外利用太阳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她将该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如图甲所示。此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此时再将这个凸透镜与纸之间距离稍微增大,若光斑变大,则凸透镜的焦距f L(选填“>”、“<”或“=”);调整以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cm。
    (2)当烛焰位于如图丙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的实像;若将蜡烛远离透镜2cm,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些。若不移动光屏,在凸透镜前适当的位置放置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也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3)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所成虚像是如图丁所示四幅图中的 ;
    45.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现律”的实验。
    (1)前面学过,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小明提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 有什么关系?
    (2)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
    (3)小明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镇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
    (4)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 。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 (选“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
    4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当光屏在 (选填A.50﹣60cm之间、B、60﹣70cm之间C.70﹣80cm之间)在光屏上能成 、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随着燃烧露出的烛芯变长,火焰变长,逐渐向上伸展,小明发现光屏上火焰尖的像向 (选填“上”、“下”、“左”、“右”)伸展,小明将一不透明的金属罩将焰心尖端部分罩住,光屏上的像 (选填A.变暗、B.变小、C.残缺火焰尖端部分),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老花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4)如果将蜡烛换成发光二极管组成的“R”,眼睛在发光二极管和光屏中间位置,面向光屏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图丙中的 (填数字序号)。
    4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具体的调节要求是 。
    (3 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的实像;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小梦平时看近处物体时需要戴眼镜,介远处物体时不戴眼镜。将小梦的眼镜放在图乙中凸透镜前,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向 (选填“靠近”或“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
    4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眼镜(近视/远视)。
    4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烛焰在图乙所示位置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淸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 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 (选填“近视”或“远视”)。

    四.解答题(共1小题)
    5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甲所示A、O、B位置时,烛焰的中心在光屏上C处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烛焰像的性质是 的实像。
    (2)当用另一支较短的蜡烛替换原蜡烛,则烛焰的中心可能在光屏上 (选填“C”、“D”或“E”)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在第(1)步实验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所示),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 移(选填“左”或“右”)。

    八年级上学期《5.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36小题)
    1.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将一个物体放在此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放大的实像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分析】利用题目中提到的物理过程,可确定该凸透镜的焦距;再利用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得到成像的情况。
    【解答】解: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凸透镜2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所以,f=20cm。
    U=30cm,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选:A。

    2.有A、B、C三块凸透镜,在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的条件下,得到的实验记录如下:A成放大、倒立的实像;B成缩小、倒立的实像;C成虚像;由此可知A、B、C三个透镜的焦距关系为( )
    A.fA>fB>fcB.fc>fA>fBC.fA<fB<fcD.fB<fc<fA
    【分析】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可知物距相等,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来分析,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A成成倒立放大实像可知物距大于A凸透镜的焦距小于二倍焦距,B成倒立缩小实像可知物距大于B凸透镜的二倍焦距,C成正立放大虚像可知物距小于C凸透镜的焦距,因为物距相等,所以C凸透镜的焦距最大,A次之,B最小。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来分析,物距大于A凸透镜的焦距小于二倍焦距,物距大于B凸透镜的二倍焦距,物距小于C凸透镜的焦距。保持各凸透镜跟烛焰距离相等可知物距相等,所以C凸透镜的焦距最大,A次之,B最小。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3.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给二维码照了一张照片,如图是手机扫描物品上的二维码,登录网址、查看物品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B.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
    C.二维码位于摄像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物品不动,把手机靠近物品
    【分析】(1)“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
    (2)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3)凸透镜成像时,物距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
    (4)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答】解:
    A、照相机是利用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的规律制成的,因此,“扫入”二维码时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故A错误;
    B、二维码本身不发光,不是光源,故B错误;
    C、镜头和二维码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实像,故C正确;
    D、当二维码超出手机上设定的方框时,说明物距太近,应使物品不动,把手机向后移动。故D错误。
    故选:C。

    4.2015年流行的“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自拍时可以( )
    A.增大物距,增大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大
    B.增大物距,增大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小
    C.减小物距,减小了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小
    D.减小物距,增大取景范围,拍出的像变大
    【分析】“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只有选项B的说法正确。
    故选:B。

    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焦距约为13cm)、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35cm,移动光屏在离透镜20cm处恰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可以制成( )
    A.照相机B.投影仪C.放大镜D.潜望镜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当f<u<2f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当u=f时,无像。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的,没有会聚点。
    当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解答】解:A、由题意知,f=13cm,u=35cm,u>2f,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A正确;
    B、投影仪是根据物距大于1倍焦距而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制成的,故B错误。
    C、放大镜是根据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虚像的原理制成的,故C错误。
    D、潜望镜是根据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制成的,故D错误。
    故选:A。

    6.摄影师在给同学拍照时,发现取景框中的像太小,这时摄影师应该( )
    A.远离同学,同时使镜头前伸B.远离同学,同时使镜头后缩
    C.靠近同学,同时使镜头前伸D.靠近同学,同时使镜头后缩
    【分析】照相机是利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解答】解:
    照相机拍照时,u>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给同学拍照时,发现取景框中的像太小,要增大像的大小,需要减小物距,增大像距,所以这时他应该靠近该同学,同时使镜头前伸使像距变大。
    故选:C。

    7.小明和小华在窗边用凸透镜贴近报纸看文字,看到了文字的像。在移动凸透镜时,意外的发现在报纸上出现了窗外景物的像,如图所示,两次所成的像相对与原来被观察的物体,对比像的正倒、大小、虚实三个方面,它们( )
    A.有一个方面相同,两个方面不同
    B.有两个方面相同,一个方面不同
    C.三个方面都相同
    D.三个方面都不同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④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原来贴近报纸看文字时,看到的应该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而窗外景物成在报纸上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都是倒正、大小、虚实都不同,故D正确。
    故选:D。

    8.某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若物体在光屏上所成的像距离该透镜的距离大于30cm,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可能为( )
    A.13cmB.8cmC.25cmD.35cm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实像用光屏能接到,虚像用光屏呈接不到。
    【解答】解: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像距v大于30cm,而二倍焦距2f=2×10cm,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则物体离该透镜的距离2f>u>f,即20cm>u>10cm,所以u=13cm符合题意。
    故选:A。

    9.如图所示,小宇同学正在用“自拍神器”摄影留念。与用手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 )
    A.增大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B.减小物距,减小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C.增大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减小取景范围
    D.减小物距,增大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
    【分析】“自拍神器”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工作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可知“自拍神器”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杆可以增大物距,减小人像的大小,从而增大取景范围,取得更好的拍摄效果。故A正确。
    故选:A。

    10.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纸时,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
    A.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近一些
    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
    D.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
    【分析】放大镜的成像规律: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并且物体离焦点近时,成的像较大。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离焦点越远时,像越大,故应保持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些。
    故选:A。

    11.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幻灯机、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C.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
    D.近视眼需要戴一副由凸透镜片做的眼镜来矫正
    【分析】根据选择项中的各种光学仪器,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确定每个选择项的正误。
    【解答】解:
    A、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正确。
    B、幻灯机、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不是虚像。故B错误。
    C、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不是实像。故C错误;
    D、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戴一副凹透镜来矫正,故D错误。
    故选:A。

    12.物理课上,同学们手持凸透镜并伸直手臂,站在远处用凸透镜去观察投影大屏幕上显示出的字母“”,观察到的结果是( )
    A.B.C.D.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v>f;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2f>v>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u>2f。
    【解答】解:伸直手臂观察投影大屏幕上显示出的字母“”,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里的“倒立”,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所以B正确。
    故选:B。

    13.圆柱形玻璃杯后白纸上有一水平方向的箭头(如图所示).慢慢向玻璃杯中注入水至水面高过箭头位置,透过玻璃杯看纸上的“箭头”,不可能是下列图中的( )
    A.B.C.D.
    【分析】圆柱形玻璃杯中注入水相当于凸透镜(左右两边薄、上下厚度一样),根据在不同情况下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可对选项中的图象进行逐一判断。
    【解答】解:圆柱形玻璃杯中注入水相当于凸透镜,玻璃杯后白纸上的水平箭头为物体;
    A、图中的像相对于物体是正立放大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之内时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有可能;
    B、图中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缩小的,当物体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时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有可能;
    CD、图中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放大的(只是左右放大,上下不放大),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C有可能、D不可能。
    故选:D。

    14.某班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记录并绘制了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跟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之间关系的图象,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当u=15cm时,在光屏上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
    C.当u=25cm时成放大的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D.把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小
    【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四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一般用来求凸透镜的焦距。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2)当物距大于焦距时,凸透镜成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答】解:A、u=v=2f,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如图,u=v=2f=20cm 时,所以f=10cm.不符合题意。
    B、当u=15cm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不符合题意。
    C、当u=25cm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不符合题意。
    D、物体从距凸透镜10cm处移动到30cm处的过程中,凸透镜的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符合题意。
    故选:D。

    15.小方同学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当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像。则( )
    A.得到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得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清晰像变小
    D.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要得到清晰的像,应向左移动光屏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
    【解答】解:(1)如图,蜡烛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以外,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减小,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向左移动。
    (3)蜡烛向右移动,物距减小,像距增大,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要向右移动。
    故选:C。

    16.将一玩具鹦鹉(如图甲)紧靠凸透镜,然后逐渐远离的过程中,通过凸透镜观察到三个不同的像(如图乙),则三个像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A.③②①B.③①②C.②③①D.②①③
    【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越大。
    【解答】解:玩具鹦鹉紧靠凸透镜,说明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当在一倍焦距远离凸透镜的过程中,看到的像逐渐变大,当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像,故三个像的顺序为②③①。
    故选:C。

    17.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时,为了使看到的像再大一些,应该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的( )
    A.焦点以内,且远离焦点B.焦点以外,且在焦点附近
    C.焦点以内,且在焦点附近D.焦点以外,且远离焦点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大,像越大。
    【解答】解:放大镜实质是一个凸透镜,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物体时,物体一定放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
    要使透过放大镜看到物体的像越大,物距越大,所以物体越靠近凸透镜的焦点。
    故选:C。

    18.某次实验时,蜡烛的烛焰、凸透镜的光心及光屏的中心位于同一直线上,当烛焰与凸透镜的光心相距30cm时,可在光屏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现将蜡烛靠近凸透镜移动5cm,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成倒立、放大的实像B.一定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可能成倒立、等大的实像D.无法判断
    【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v=2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当烛焰与凸透镜的光心相距30cm时,可在光屏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所以2f<u=30 cm,即f<15 cm;
    当蜡烛靠近凸透镜移动5cm后,物距变为30cm﹣5cm=25cm,此时物距可能大于2f,可能等于2f,也可能介于f与2f之间,
    由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可知,此时可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或倒立、等大的实像或倒立、放大的实像,C项正确。
    故选:C。

    19.用凸透镜成像时,定义像与物的大小之比为“放大率”,则在物体成像的情况下( )
    A.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小放大率越大
    B.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大放大率越大
    C.焦距一定时,物体离透镜越近放大率越大
    D.焦距一定时,物体离同侧焦点越近放大率越大
    【分析】凸透镜成像公式=变形,得出像与物的大小之比等于像距与物距之比,然后求得放大率,在对各个选项逐一分析即可。
    【解答】解:A、由凸透镜成像公式可得,而像与物的大小之比等于像距与物距之比,所以“放大率”k=,由此可知,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小放大率越小,故A错误;
    B、若物距大于焦距,物距一定时,焦距越大放大率越小,故B错误;
    C、焦距一定时,若物距小于焦距,物体离透镜越近放大率越小,故C错误;
    D、焦距一定时,物体离同侧焦点越近放大率越大,故D正确。
    故选:D。

    20.如图所示,凸透镜竖直放置,凸透镜焦距为f,现有一点光源S在凸透镜左侧以凸透镜两倍焦距处为圆心,在经过主光轴的竖直平面内做顺时针圆周运动,半径为r,且r<f,则在下列关于点光源所成的像的运动轨迹的各图中,正确的是( )
    A.B.C.D.
    【分析】根据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分析点S在不同位置时,像点的位置及与凸透镜两倍焦距处的距离分析。
    【解答】解:将点光源S运动的轨迹看成一个物体,在物体上找出四个点:上、下、左、右各一个,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作出像点,可以发现,四个点正好围成一个不规则的圆,且转动方向为逆时针,所以像点运动图象是选项D的形状。而且离凸透镜较远的一边较粗,离凸透镜较近的一端较细。
    故选:D。

    21.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40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 )
    A.10cm<f<15cmB.15cm<f<20cmC.20cm<f<30cmD.30cm<f<40cm
    【分析】根据给出的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该凸透镜焦距的范围。
    【解答】解:因为物距大于像距,所以满足物距大于2倍焦距,且像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所以40cm>2f,f<30cm<2f,化简后可得15cm<f<20cm。
    故选:B。

    22.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光屏跟凸透镜相距12cm,在光屏上出现了放大的倒立的像,那么,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5cmB.6cmC.8cmD.12cm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解像距的不等式求得焦距。
    【解答】解:凸透镜成像时,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v=12cm,v>2f。
    故12cm>2f,即f<6cm。
    故选:A。

    23.如图甲所示,把一支铅笔水平地放在空玻璃瓶的后方,透过玻璃瓶观察到的情形如图乙;将玻璃瓶灌满水后,将铅笔由靠近玻璃瓶的位置向远处慢慢地移动,同时透过玻璃瓶观察铅笔的像,下列四种情形中,有一种情形不是在以上过程中观察到的,它是( )
    A.B.C.D.
    【分析】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解答】解:玻璃瓶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当铅笔由靠近瓶子的位置逐渐远离时,透过透镜会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并且先逐渐变长变细;如图C;
    当到达某一位置时,铅笔尖忽然改变方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如图B;继续移动像逐渐变短变小,如图D;只有A图情形不能在以上过程中观察到。
    故选:A。

    24.如今武汉的很多街口都安装了360°高清晰摄像头,由公安局实施24小时监控,来保护人民的安全。摄像机的像距几乎不变,但镜头的功能类似于人眼睛的晶状体,焦距可以调节。如图所示,某嫌疑犯在成像板上已经成清晰的像,此时镜头的焦点在F处,在监控此人的过程中(该人在成像板上的像保持清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a点
    C.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c点
    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b点
    【分析】人始终在成像板上成像说明凸透镜成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远离凸透镜焦点),像距减小(靠近凸透镜的焦点),像变小;同理:物距减小(靠近凸透镜焦点),像距增大(远离凸透镜的焦点),像变大。
    【解答】解:AB、如果该人远离镜头,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点更靠近焦点,所以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c点。故AB错误。
    CD、如果该人靠近镜头,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点更远离凸透镜的焦点,所以镜头的焦点可能变在a、b点,故C错误,D正确。
    故选:D。

    25.飞机在海上进行搜救时,工作人员常常需要从飞机上拍摄海面的照片,若使用的照相机镜头焦距为100mm,则底片与镜头的距离应该( )
    A.大于200 mmB.恰为100 mmC.小于100 mmD.略大于100 mm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
    照相机从高空拍摄地面照片,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像更接近于焦点。
    【解答】解:照相机的底片是像的位置,底片应该在镜头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并且物距很大,像距很小,底片放在略大于100mm的位置上。
    故选:D。

    26.镜头焦距为10cm的照相机正对物体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 )
    A.像变大,像距变小B.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大
    C.像变大,像距变大D.像先变小后变大,像距变小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物距大于焦距成实像,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物近像远像变大)。
    【解答】解:照相机的焦距为10cm,物体从50cm处向12cm处移动的过程中,物距都大于焦距,都成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故选:C。

    27.老奶奶用放大镜看书,为了看到更大的清晰的像,应( )
    A.保持书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书远一些
    B.保持书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书近一些
    C.保持书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书近一些
    D.保持书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书远一些
    【分析】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物距在一倍焦距内时,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像,且当物体离焦点近时,成的像较大。
    【解答】解:根据凸透镜的成像特点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时,离焦点越近时,像越大,故需保持书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书远一些。
    故选:A。

    28.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
    A.a端变粗,b端变细B.b端变粗,a端变细
    C.a,b端都变细D.ab端都变粗
    【分析】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当物体放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所成的像是放大倒立的实像;
    而当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外时,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解答此题。
    【解答】解:因此时A端位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故所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
    则B端位于2倍焦距之外,故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
    所以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
    则木棒所成的像将是A端变粗,B端变细。
    故选:A。

    29.焦距为f1的凸透镜与焦距为f2的凹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光心间为15cm。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束平行光通过两透镜后得到一束宽为d的平行光束,如图(a)所示,若将两透镜位置互换,将得到一束宽度为4d的平行光束,如图(b)所示,则( )
    A.f1=30cm,f2=15cmB.f1=15cm,f2=15cm
    C.f1=30cm,f2=20cmD.f1=45cm,f2=30cm
    【分析】设平行光束宽度为D,根据两个透镜焦点在透镜右侧重合,可得出两个焦距与D之间的关系式,再根据光心间为15cm。可求得f1和f2的数值。
    【解答】解:设平行光束宽度为D,根据两个透镜焦点在透镜左侧重合,则有=﹣﹣﹣﹣﹣①;
    由“焦距为f1的凸透镜与焦距为f2的凹透镜的主光轴重合,光心间为15cm”可得f1=15cm+f2﹣﹣﹣﹣②,
    由图(b)所示的两个透镜焦点在两透镜之间重合,则有=﹣﹣﹣﹣﹣③,
    由①②③解得:f1=30cm,f2=15cm。
    故选:A。

    30.小明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同组的小华不小心将手指尖触摸到凸透镜,这时光屏上( )
    A.出现手指的实像B.出现手指的影子
    C.烛焰的像变得不完整D.烛焰的像完整,但变暗
    【分析】当将凸透镜的部分挡住后,光屏上仍能成物体完整的像,只是凸透镜会聚光线数量比原来减少,像比原来变暗。
    【解答】解:
    AB、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了凸透镜,指尖在凸透镜的焦点以内,不会成实像,也不会在光屏上出现影子,故AB错;
    CD、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触摸了凸透镜,由于凸透镜的其他部分仍能会聚光线而成像,所以光屏上呈现的仍然是烛焰完整的像,只是此时的像比手指指尖触摸前的像要暗一些。
    故选:D。

    31.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找到像。若将蜡烛向凸透镜移动s1的距离(此时物距仍然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重新找到像,光屏移动的距离为s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屏远离透镜移动,光屏上的像变小
    B.光屏远离透镜移动,且s2<s1
    C.光屏靠近透镜移动,光屏上的像变大
    D.光屏靠近透镜移动,且s2=s1
    【分析】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
    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③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
    在“凸透镜成像”实验时,把蜡烛放在二倍焦距之外,移动光屏找到像,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若将蜡烛向凸透镜移动s1的距离(此时物距仍然大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重新找到像,光屏移动的距离为s2,在这种情况下,物体移动的距离大于像移动的距离,即s2<s1,故B正确。
    故选:B。

    32.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cm,实验装置如图1,用红色的发光二极管“F”字样(大小如图2)代替烛焰作为光源,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清晰像,再用遮光罩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在光屏上所成像是图四幅图中的( )
    A.B.C.D.
    【分析】(1)凸透镜成像时,像与物上下、左右均倒(是互换的);
    (2)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3)根据凸透镜物距和焦距的关系判断成像情况: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解答】解:
    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物体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AB错误;
    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零刻度线上,将光源“F”放在凸透镜左侧40cm处,此时u>2f,所以在右侧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33.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离透镜32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B.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等大的实像
    C.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m<f<18cm
    D.该透镜的焦距f一定满足9cm<f<16cm
    【分析】凸透镜成像时,得到的实像都是倒立的,所以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8cm处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的32cm处得到一个清晰的实像,且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得出物体的位置,根据物体位置列出不等式,解不等式得出结果。
    【解答】解:蜡烛距离凸透镜18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32cm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此时物体的位置在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像二倍焦距以外,即2f>18cm>f,32cm>2f;
    解得:9cm<f<16cm,
    故选:D。

    34.将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30cm处,则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 )
    A.倒立、缩小的实像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缩小的实像D.正立、放大的虚像
    【分析】①阳光聚焦的方法确定凸透镜的焦距。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确定成像情况。
    【解答】解:将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可在距透镜10cm的地方得到一个最小亮点,所以凸透镜的焦距f=10cm。
    一个物体放在这个透镜前30cm处,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选:A。

    35.烛焰通过焦距为10cm的甲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如图所示。现用焦距为5cm的乙凸透镜替换甲,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关于乙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正确的说法是( )
    A.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右移动
    B.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光屏应向左移动
    C.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
    D.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清晰放大的虚像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分析图象中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得出此时成像的特点;
    将凸透镜换成焦距为5cm时,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而得出光屏移动的方向。
    【解答】解:(1)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当将凸透镜换成焦距f为5cm的,由图可知,此时u>2f,则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相当于增大了物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可知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综上分析,只有选项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6.一天,小聪告诉小亮,放大镜不仅能把物体“放大”还能把物体“缩小”!有些惊讶的小亮立刻找来一个放大镜做实验。他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花朵的正立放大的虚像。接着他按小聪的提示进行了操作,终于看到了“缩小”的花朵。关于小亮看到“放大”花朵后的操作及他看到的“缩小”花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B.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C.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正立缩小的虚像
    D.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看到的是花朵的倒立缩小的实像
    【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物距等于焦距时不成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应用是幻灯机、投影仪。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应用是照相机。
    【解答】解:小亮把放大镜放到花朵前某一位置时,看到了如图所示的正立、放大的虚像,则此时花朵距放大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
    (1)当向靠近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时,花朵距放大镜的距离也小于1倍焦距,看到的还应是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故A、B错。
    (2)向远离花朵的方向移动放大镜时,
    ①当花朵距放大镜的距离还小于1倍焦距时,看到的还应是花朵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当花朵距放大镜的距离等于1倍焦距时,看不到像;
    ③当花朵距放大镜的距离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看到的是花朵倒立放大的实像;
    ④当花朵距放大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看到的应是花朵倒立等大的实像;
    ⑤当花朵距放大镜的距离大于2倍焦距时,看到的应是花朵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C错,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共7小题)
    37.兴趣小组利用透明橡皮膜、注射器、乳胶管、止水夹等器材制成凸起程度可改变的水透镜。通过注射器向橡皮膜注水或抽水,可以改变水透镜的凸起程度。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像,则该像是倒立、 放大 的 实 像;向左移动蜡烛,保持光屏和水透镜位置不动,为使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应通过注射器 抽水 。(选填“注水”或“抽水”)
    【分析】(1)解决此题要知道当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此时物距小于像距。
    (2)凸透镜越厚,折光能力越强,焦距越短,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1)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并且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所以物距一定是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2)向左移动蜡烛,即此时的物距变大,像距应该变小,即光屏应该向左移动,才能使得像清晰,但若保持光屏和透镜不变,仍使得像成在光屏上,即需要让凸透镜的会聚能力减弱,即需要让凸透镜变薄,故应该向外抽水。
    故答案为:放大;实; 抽水。

    38.小林在家里拿爷爷的放大镜做实验,第一次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甲所示,此时他看到的是字的 虚 像;第二次小林通过放大镜看到书上的字如图乙所示,这时他看到的是字的 实 像(以上两格填“实”或“虚”).从图甲到图乙的变化过程中,放大镜是逐渐 远离 (填“靠近”或“远离”)书本的。
    【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和应用进行分析: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解答】解:甲和乙都是利用凸透镜成像。
    由图知,甲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物距小于焦距。
    乙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此时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
    从甲到乙的变化过程中,放大镜是逐渐远离书本。
    故答案为:虚;实;远离。

    39.用一个直径为10cm的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的方向,在凸透镜的另一侧7.5cm处,有一个垂直于主光轴的光屏,此光屏上呈现出一个直径为5cm的光斑,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大小为 15cm或5cm 。
    【分析】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最小、最亮的光斑就是该凸透镜焦点的位置,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得到的是5cm的光斑,说明太阳光经凸透镜未过焦点会聚的,或已过焦点会聚的光斑。
    【解答】解:当太阳光未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图如下:AB=10cm,CD=5cm,OE=7.5cm,OF=f.因为△AFB∽△CFD,所以=,即解得f=15cm。
    (2)当太阳光过焦点会聚的光斑,如图:AB=10cm,CD=5cm,OE=7.5cm,OF=f.因为△AFB∽△CFD,所以=,即=,解得f=5cm。
    故答案为:15cm或5cm。

    40.如图所示,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束宽度为a,照射到一个焦距为f的凸透镜上,在凸透镜后面放一个垂直于主轴的光屏,测得在光屏上形成光斑的宽度为b,则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1+)f或(1﹣)f 。
    【分析】此题分两种情况,①光斑在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并继续延长折射光线时得到的,即光斑在焦点右侧。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变成比例求得即可。
    ②当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还没有汇聚在焦点上时,即在焦点的左侧时,利用相似三角形的对应变成比例求得即可。
    【解答】解:(1)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过焦点;将图中折射光线延长,与主光轴交与点F,则光屏上形成光斑的宽度为CD即为b,如下图所示:
    AB=a,CD=b,由△AOF∽△CEF得=,即=,则FE=f,
    那么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FE+OF=f+f=(1+)f。
    (2)当一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还没有汇聚在焦点上时,即在焦点的左侧时,如下图所示:
    AB=a,CD=b,由△AOF∽△CEF得=,即=,则FE=f,
    那么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OF﹣FE=f﹣f=(1﹣)f。
    故答案为:(1+)f或(1﹣)f。

    41.如图练习调节投影仪实践活动中,小明通过调节,使屏幕上出现了清晰画面,但是,画面超出了屏幕范围。为此,小明的操作应当是:适当 减小 (填“增大”或“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并将凸透镜适当向 上 (填“上”或“下”)移动。
    【分析】投影仪是利用凸透镜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像距要增大,物距要减小;要使屏幕上的像小一些,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解答】解:画面超出了屏幕范围,说明像太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可知,适当减小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减小像距),并将凸透镜适当向上移动(增大物距)。
    故答案为:减小;上。

    42.如图所示,白纸上画了两个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纸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发生了变化,那是因为玻璃杯下半部分相当于一个 凸透镜 ,使下方箭头成缩小的 实 (填“实”或“虚”)像,生活中应用这种成像原理的器材或装置有 照相机 (写一种)。
    【分析】(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解答】解:玻璃杯下半部分的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据图能看出,此时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错误;
    据乙图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此时相当于物体处于2倍焦距以外,像成在另一侧的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该原理制成的。
    故答案为:凸透镜;实;照相机,

    43.如图是一款具有摄像、蓝牙功能的手机,可通过摄像头拍照片或通过蓝牙近距离传输和接收图片、音乐、视频等信息。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凸透 镜,图中甲、乙是用这款手机先后拍下同一小车的两张照片(设摄像头焦距不变),拍摄第二张比拍摄第一张摄像头离小车 近 (填“远”或“近”)些。两次拍摄时,摄像头离小车的距离都是 大于二倍焦距 (填与焦距之问的关系).手机蓝牙是利用 电磁波 来传递信息。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①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头。
    ②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投影仪和幻灯机。
    ③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增大。
    (3)“蓝牙”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故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解答】解:摄像头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分析图甲和乙,汽车的像越来越大,即物距越来越小,所以汽车靠近摄像头。
    “蓝牙”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故是利用电磁波来传递信息的。
    故答案为:凸透;近;大于二倍焦距;电磁波。

    三.实验探究题(共6小题)
    44.小华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课间,小华到室外利用太阳光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她将该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如图甲所示。此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此时再将这个凸透镜与纸之间距离稍微增大,若光斑变大,则凸透镜的焦距f < L(选填“>”、“<”或“=”);调整以后得到如图乙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20 cm。
    (2)当烛焰位于如图丙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 放大 的实像;若将蜡烛远离透镜2cm,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 小 些。若不移动光屏,在凸透镜前适当的位置放置 近视眼镜 (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也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3)眼睛可能观察到烛焰经凸透镜所成虚像是如图丁所示四幅图中的 B ;
    【分析】(1)根据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根据图判断出焦点;
    (2)本题应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大相距变小,所成的像越小。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3)看虚像的方法:眼睛通过凸透镜往蜡烛一侧观察。
    【解答】解:(1)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即像距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此时再将这个凸透镜与纸之间距离稍微增大,若光斑变大,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光斑,故可能f<L;
    由图可知: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等于焦距,所以f=20cm;
    (2)当烛焰位于如图丙所示位置时,此时物体在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若将蜡烛远离透镜2cm,物距变大相距变小,所成的像越小,在不移动光屏的情况下,放一近视镜(凹透镜)可以发散光线使像成在光屏上,
    (3)看虚像的方法:眼睛透过凸透镜往蜡烛一侧观察,故B正确。
    故答案为:(1)<; 20;(2)放大; 小; 近视眼镜;(3)B。

    45.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现律”的实验。
    (1)前面学过,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小明提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 物距 有什么关系?
    (2)如图甲,小明让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10.0 cm。
    (3)小明所用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若将凸透镇放在光具座刻度50cm位置处不变,把蜡烛放在刻度10cm处,利用此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制成的光学仪器是 照相机 (选填“照相机”、“放大镜”或”投影仪”)
    (4)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 增大 。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 大于 (选“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像移动的速度。
    【分析】(1)猜想和假设:可以猜想像的虚实、大小,正倒可能与物距有关、也可以猜想跟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2)图中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
    (3)当物距大于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的镜头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分析图象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填空。
    【解答】解:(1)根据物体离照相机的镜头比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据此小明提出的问题是,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距有关;
    (2)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20.0cm﹣10.0cm=10.0cm;
    (3)由于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物体在15cm处时,物距为50cm﹣10cm=4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是照相机的原理;
    (4)如图丙所示是小明通过实验得到的凸透镜成像时的像距v和物距u关系的图象,由图象可知成实像时物距逐渐减小,像距逐渐增大。当u>2f时,物体移动速度大于像移动的速度,当f<u<2f时,物体移动速度小于像移动的速度。
    故答案为:(1)物距;(2 )10.0;(3)照相机;(4)增大;大于;小于。

    46.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如图甲所示。
    (1)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移动光屏,当光屏在 B (选填A.50﹣60cm之间、B、60﹣70cm之间C.70﹣80cm之间)在光屏上能成 倒立 、缩小的实像。
    (2)凸透镜的位置固定不动,随着燃烧露出的烛芯变长,火焰变长,逐渐向上伸展,小明发现光屏上火焰尖的像向 下 (选填“上”、“下”、“左”、“右”)伸展,小明将一不透明的金属罩将焰心尖端部分罩住,光屏上的像 C (选填A.变暗、B.变小、C.残缺火焰尖端部分),当蜡烛向右(靠近透镜)移动一段距离后,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
    (3)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老花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 右 (选填“左”或“右”)移动。
    (4)如果将蜡烛换成发光二极管组成的“R”,眼睛在发光二极管和光屏中间位置,面向光屏观察,光屏上成的像应是图丙中的 ② (填数字序号)。
    【分析】(1)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一倍和2倍焦距之间,即u>2f,2f>v>f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火焰变长,逐渐向上伸展,像向下伸展;
    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3)老花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能使光线提前会聚。
    (4)实像能用光屏承接,都是倒立的。
    【解答】解:(1)实验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光屏上一点,这个点为焦点,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就是焦距。因此凸透镜的焦距是10.0cm;
    已知凸透镜的焦距f=10.0cm,当把蜡烛放在乙图位置时,物距为50.0cm﹣20.0cm=30.0cm,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成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即像在60﹣70cm之间,故B正确;
    (2)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火焰变长,逐渐向上伸展,像向下伸展;
    小明将一不透明的金属罩将焰心尖端部分罩住,发光体的形状变化,像的形状也发生变化,故光屏上的像是残缺火焰尖端部分,故C正确;
    当蜡烛向右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减小,像距变大,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右移动。
    (3)老花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使原来光线提前会聚,蜡烛向右移动,靠近凸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4)光屏上成的像都是实像,实像都是倒立的,上下左右都倒,故R倒立的像是图丙中的②。
    故答案为:(1)B;倒立;(2)下;C; 右 (3)右; (4)②。

    47.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图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11 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具体的调节要求是 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
    (3 如图乙,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 缩小 的实像; 照相机 (填光学仪器)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小梦平时看近处物体时需要戴眼镜,介远处物体时不戴眼镜。将小梦的眼镜放在图乙中凸透镜前,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向 靠近 (选填“靠近”或“远离”) 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
    【分析】(1)根据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的定义进行判断。
    (2)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像的性质;
    (3)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及其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利用了此原理。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与投影仪或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与放大镜。
    (4)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远视眼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解答】解:(1)光平行于主光轴,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最小、最亮的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和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说明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且凸透镜的焦距是11cm。
    (2)实验前,应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是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把烛焰放在距凸透镜40cm﹣15cm=25cm处时,即此时物体处于2倍焦距之外,所以在凸透镜另一侧前后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 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小梦平时看远处物体时不戴眼镜,说明小梦是远视眼,戴的眼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将小梦的眼镜放在图乙中凸透镜前,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应向靠近 透镜的方向移动光屏。
    故答案为:(1)11;(2)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3)缩小; 照相机;(4)靠近。

    4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 10.0 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 倒立、放大 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 40.0cm 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 B 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 远视 眼镜(近视/远视)。
    【分析】(1)图中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
    (2)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据此进行分析;
    (3)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远视眼。
    【解答】解:
    (1)由图甲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0cm﹣1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
    (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55cm﹣25cm=30cm,根据折射中光路可逆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u=30cm时,即凸透镜移动至40cm刻度线处,在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此时u=16cm﹣10cm=6cm,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4)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提前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
    故答案为:(1)10.0;(2)倒立;放大;40.0cm;(3)B;(4)远视。

    49.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面积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 10.0 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烛焰在图乙所示位置能在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该像是倒立、
    放大 的实像(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
    (3)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 右 (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淸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是 凹 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是 近视 (选填“近视”或“远视”)。
    【分析】(1)焦点指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而焦距即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2)当物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4)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
    ②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
    【解答】解:(1)根据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当蜡烛距离透镜50.0cm﹣40.0cm=10.0cm时,在右侧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是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约为10.0cm。
    (2)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15cm,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
    (4)向右移动光屏又发观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则为凹透镜;
    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佩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1)10.0;(2)放大;(3)右;(4)凹;近视。

    四.解答题(共1小题)
    5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分别置于如图甲所示A、O、B位置时,烛焰的中心在光屏上C处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烛焰像的性质是 倒立、缩小 的实像。
    (2)当用另一支较短的蜡烛替换原蜡烛,则烛焰的中心可能在光屏上 D (选填“C”、“D”或“E”)处仍能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3)在第(1)步实验光屏上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所示),观察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该将光屏向 右 移(选填“左”或“右”)。
    【分析】(1)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根据射向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判断像的位置。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所以光屏要远离凸透镜。
    【解答】解:(1)如甲图,像呈现在光屏上,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如右图,蜡烛变短,根据过光心的光线不改变方向,所以像成在D点。
    (3)在第(1)步实验像成在C点,在凸透镜的前面放一个近视眼镜,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光屏要向右远离透镜。
    故答案为:(1)倒立、缩小;(2)D;(3)右。

    相关试卷

    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精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精品课时训练,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2 透镜一课一练: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苏科版八年级上册4.2 透镜一课一练,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同步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备战2020中考物理章节强化训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中考复习 备战2020中考物理章节强化训练——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共13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