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4中考化学压轴题题型7 实验探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4中考化学压轴题题型7 实验探究第1页
    2024中考化学压轴题题型7 实验探究第2页
    2024中考化学压轴题题型7 实验探究第3页
    还剩13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中考化学压轴题题型7 实验探究

    展开

    这是一份2024中考化学压轴题题型7 实验探究,共13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题,科学探究题,综合应用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某实验小组的同学用氢氧化钙溶液和盐酸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稀盐酸一会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Ⅰ、写出该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Ⅱ、探究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可能是CaCl2和Ca(OH)2;
    猜想二:可能只有CaCl2;
    猜想三: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
    【反思与拓展】
    (1)实验步骤2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
    (2)烧杯中的溶液未经处理直接倒入下水道,可能造成的危害是 (写一条)。
    (3)要处理烧杯内溶液,使其溶质只含有CaCl2,应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一种物质,该物质可以是 (写化学式)
    2.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酸、碱、盐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甲试管中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当同学们观察到试管中出现 的现象时,得出了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拾好完全反应的结论。
    (2)乙试管中的物质不发生反应的原因是 ;实验结束后,小杨同学将三支试管反应后的物质全部倒入同一个干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白色沉淀明显增多,废液缸中液体始终呈红色。由现象可知丙试管反应后的溶液中溶质是 。
    (3)为了得出废液缸中废液的溶质成分,同学们继续进行了以下的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缸中废液的溶质成分有哪些?(酚酞除外),同学们各自列出自己猜想。
    【进行猜想】
    猜想一:NaCl、NaOH、CaCl2
    猜想二:NaCl、NaOH
    猜想三: 。
    猜想四:NaCl、Na2CO3、NaOH、CaCl2
    小玥同学认为猜想四肯定不正确,她的理由是 。
    【设计实验】请你和同学们一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一成立。
    【反思拓展】废液缸中的白色沉淀成分是 (写出化学式)。
    3.学习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时,小红同学做了下表中的四个实验。
    (1)根据以上实验,可以判断试管③④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试管③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小明同学向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先加了一种试剂,再加稀硫酸,从而能说明试管①中也发生了反应,这种试剂是 。
    (3)为了验证试管②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小明同学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试管②中没有发生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有MgCl2,即Mg2+和Cl-同时存在溶液中。
    猜想2:试管②中发生了复分解反应,溶液中无MgCl2。
    老师提示SO42-会对Cl-的检验有干扰,需要先除去,小明根据老师的提示和自己的猜想提出了以下实验方案。
    [设计方案]
    沉淀A的化学式是 。
    老师评价该方案时指出:设计思路正确,但试剂选择有误,你认为应该将所选的试剂 改成 。
    小明按照修改后的方案进行了实验,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猜想1正确,则步骤Ⅱ、步骤Ⅲ中必然会观察到的现象是 。
    [实验反思]小明反思进行步骤Ⅲ时,加NaOH溶液采用了滴加的方式,但没有立即观察到任何现象,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
    4.化学兴趣小组对“锌与稀硫酸反应快慢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①可能与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有关;②可能与反应的温度有关。
    【设计并实验】兴趣小组用20 mL不同质量分数的稀硫酸和5 g相同形状的锌进行如下实验(时间为3分钟)。
    (1)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如图所示装置是用于测量氢气的体积,氢气从 口通入(填导管口序号)。
    【收集证据】
    (3)要比较不同温度对反应快慢的影响,应选择的实验编号是 。结论是增大反应温度,反应速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少”)
    (4)从上表数据可知,增大硫酸浓度,反应速率 。(填“增大、不变或减少”)
    【反思评价】
    (5)下表是兴趣小组第①组实验根据前6分钟记录详细数据(每分钟记录一次产生氢气的体积)。
    请解释锌与稀硫酸反应后来变慢的原因 。
    5.被誉为“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合肥,因水得名,因水而兴。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学校附近湖水的水质产生了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进行了如下项目式探究。
    【项目一:查找水体中藻类物质大置繁殖的原因】
    (1)同学们经过调查,有些水域藻类大量繁殖,水质恶化。某藻类化学式为C106H263O106N16P,则该水域中导致藻类生长过快的营养元素是 (填元素名称)。
    【项目二:比较不同水样的硬度】
    小组同学用四种水样进行硬度检验实验,实验现象记录如下表所示。
    (2)硬度最大的水样是 。
    (3)由上述实验可知,能降低自来水硬度的方法有 。
    【项目三:了解水垢形成与硬水的关系】
    【查阅资料】在日常生活中,水壶用久后内壁会有水垢生成,主要是因为硬水中溶解了较多的碳酸氢钙[Ca(HCO3)2]和碳酸氢镁[Mg(HCO3)2],在煮沸的过程中会变成难溶于水的碳酸钙(CaCO3)和氢氧化镁[Mg(OH)2]。
    (4)①下列物质中可用于除去水垢的是 (填字母)。
    A.碳酸钠 B.稀盐酸 C.氢氧化钠 D.氧化钙
    ②写出碳酸氢钙煮沸变成其中一种水垢成分的化学方程式: 。
    【项目四:再探水垢加热时的变化】
    【查阅资料】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两种氧化物;碳酸钙需要更高温度才可以分解。
    【进行试验】取某水垢样品进行加热,加热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5)①ab段固体质量减少的原因是 。
    ②bc段固体质量没有减少的原因是 。
    ③cd间任一点(不包括c、d两点)的剩余固体成分为 。
    二、科学探究题
    6.某研究小组发现,维C泡腾片(保健药品,主要成分见图1)溶于水,有许多气泡产生(如图2)。该小组同学探究该气体的成分。
    【猜想与假设】
    小华说:该气体可能是CO2、O2、CO、H2、N2。
    小明说:不可能含有N2,因为 。
    小芳说:不可能含有CO和H2,因为从药品安全角度考虑,H2易燃易爆,CO 。
    该小组同学认为:该气体可能含有CO2、O2中的一种或两种。
    【进行实验】
    【得出结论】
    (1)由实验A可知,该气体中肯定含有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由实验B (填“能”或“不能”)确定该气体中不含氧气,理由是 。
    【拓展延伸】关于维生素C(C6H8O6)和柠檬酸(C6H8O7)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B.由于维生素C和柠檬酸的分子构成不同,因此性质差异很大
    C.维生素C和柠檬酸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相同
    D.维生素C和柠檬酸中碳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不同
    7.某实验小组为探究酸的化学性质,同学们设计并完成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试管A中观察到溶液由无色逐渐变成黄色,是因为反应生成了 (填化学式),一段时间后有气泡产生,写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 。
    (2)写出试管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紫色石蕊溶液变为 色。
    (3)同学们把试管C、D反应后溶液倒入烧杯E中,先观察到有无色气体,后有白色沉淀生成。
    ①该白色沉淀为 (填化学式),请你分析试管C内反应后一定剩余的物质是 ,试管D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共有哪些 (填化学式)。
    ②大家将烧杯E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甲同学清想:NaCl;
    乙同学猜想:NaCl、BaCl2;
    你的猜想: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8.实验室有一瓶白色固体,可能由Ba(NO3)2、NaCl、Na2CO3、Na2SO4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组成,某兴趣小组为确定其成分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请你参与并完成相关问题。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 (写化学式),写出“产生气泡,白色沉淀溶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溶液M中的溶质一定有NaNO3,一定没有 (写化学式)。
    【提出问题】
    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假设】
    溶液M中溶质的成分是:
    假设I: ;假设Ⅱ:NaNO3、Na2CO3:
    假设Ⅲ:NaNO3、NaCl: 假设IV:NaNO3、Na2CO3、NaCl。
    【实验探究】
    实验b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思评价】兴趣小组内有同学认为得出“假设IV成立”的实验设计不合理,原因是 。
    9.实验室有一瓶标签受到腐蚀的无色溶液,如图所示:
    这瓶无色溶液是放在存放盐溶液的柜子里。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无色溶液究竟是什么盐的溶液?
    【猜想与假设】该无色溶液可能是碳酸钠、碳酸氢钠、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中某一种的溶液。
    【初步分析】
    (1)库尔班同学根据标签上的组成元素认为一定不是 溶液。
    (2)艾力同学提出,碳酸氢钠、硝酸钠的溶液也不可能,他的依据是 。
    【设计实验】为了确定该溶液究竟是剩余两种盐的哪一种溶液,他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结论】
    (3)该瓶无色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 。
    【实验反思】
    (4)玉素甫同学认为原设计的实验还可简化,同样达到鉴别的目的。丙同学设计的实验如下(将实验操作及实验现象填入相应的空格中):
    (5)白燕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氯化钠、硫酸钠、硝酸钠溶液呈中性,碳酸钠、碳酸氢钠溶液呈碱性,提出测溶液的酸碱性来确定更简便。她采用 测量溶液的pH值 7(填>、=、<),则结论与以上同学一致。
    10.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课外阅读中得知:向氯水中通入二氧化硫会发生以下反应:C12+SO2+2H2O=H2SO4+2HC1。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向一定量氯水中通入二氧化硫至恰好完全反应,取50mL反应后所得溶液于烧杯中,向其中加入一定量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了探究。(温馨提示:若实验中涉及硫酸银等微溶物,均视为可溶物)。
    【初步结论】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查阅资料】硫酸钡和氯化银均不溶于稀硝酸。
    【提出问题】滤液中还可能含有的溶质的成分有哪些?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H2SO4
    猜想二:BaCl2
    猜想三:H2SO4、BaC12
    有同学提出猜想三不合理,原因是 。
    【实验设计】
    【反思评价】
    小明认为实验一的结论判断不严谨,其理由是 。
    【拓展延伸】已知溴水(主要含Br2)的化学性质与氯水相似,请写出向溴水中通入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
    11.化学小组的同学在收集满CO2的集气瓶中放入燃烧的钠,钠继续燃烧,充分反应后生成黑色的碳和一种白色固体。
    (1)对于白色固体的成分,有下列猜想:①氧化钠;②碳酸钠;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④氢氧化钠;⑤碳酸氢钠。
    指出以上不合理的猜想并说明理由 。
    (2)请设计实验方案证明猜想②正确,猜想①、③均不正确。(提示:氧化钠为白色粉末,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3)写出钠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12.小王同学在生活中处处注意观察,他发现固体溶解时受很多因素影响,于是他进行了如下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根据生活经验,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与假设】(1) (2)
    【设计实验】请你选择猜想中的一个因素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验证。你想探究的一个因素是
    【实验方案】(包括步骤、现象、结论)是:
    13.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用锌和稀硫酸进行实验制取氢气,发现不同组同学实验时反应速率有些差异。于是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对“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利用下图装置收集产生的氢气。
    【查阅资料】圆粒状锌的直径通常为 3-4 毫米,粉末状锌的直径通常为 0.3~0.5 毫米。
    【作出猜想】同学们推测影响“锌与硫酸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甲同学:温度;
    乙同学: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即浓度);
    丙同学: 。
    【进行实验】同学们一起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解释与结论】
    (1)锌与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能用排水法收集氢气的原因是氢气 (填“易”或“难”)溶于水。
    (3)实验 1、2、3 的目的是探究 同学的猜想。
    (4)欲得出“其他条件相同时,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锌与硫酸反应的速率越快”的结论,需要对比实验 (填编号)。
    (5)通过对比实验 5 和实验 6,得出的结论是 。
    【反思与评价】
    (6)实验室制取氢气时,通常使用锌粒而不用锌粉的原因为 。
    (7)将 6.5g 锌与 100g 19.6%的硫酸充分反应,可得到氢气 L(氢气密度为0.09g/L,精确到 0.1L)
    14.废旧铁制品的利用:
    硫酸亚铁铵晶体(俗称摩尔盐)化学式为 xFeSO4·y(NH4)2SO4·zH2O,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用途十分广泛。某同学利用废铁屑制备硫酸亚铁铵晶体并设计实验测定其组成。
    (1)步骤②中一系列操作中用到的玻璃仪器主要有:烧杯、 、玻璃棒等。
    (2)步骤③中使用乙醇汽油洗涤可以快速晾干。这样做的优点是 。
    A 避免用水洗涤所造成的晶体损耗 B 酒精易挥发,可低温晾干晶体
    测定硫酸亚铁铵晶体的组成及热分解实验,兴趣小组称取此晶体样品78.4g,在科研人员的指导下用下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
    【查阅资料】①硫酸亚铁铵晶体在200℃完全失去结晶水,剩余物在500℃完全分解为氧化铁、SO2、SO3、NH3和H2O。碱石灰可吸收SO2、SO3、和H2O,但不吸收NH3.浓H2SO4可吸收NH3和H2O。
    ②1400℃后氧化铁隔绝空气能续继分解生成铁的某种氧化物。
    (3)装配好实验装置后,先要 。
    (4)加热前后及过程中均通入N2,200℃停止加热后继续通N2的目的是防止倒吸和 。
    (5)控制温度在不同的范围对A中样品加热,测得装置B和C中的质量变化如下表。并测得装置A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根据数据,硫酸亚铁铵晶体中,x:y:z=
    ②写出B点的化学式 。
    ③写出E到F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5.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展开探究。
    【提出问题】用红磷和白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结果是否相同?
    【实验操作记录、分析】
    (1)如图1所示,连接好实验装置后,接下来的操作是 。在集气瓶内加入 50.0mL水,导管内注满水后夹紧胶皮管。
    (2)打开并调试好传感器和数显设备,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观察到的主要实验现象是 。
    (3)各传感器测得的数据如图2所示,横坐标为时间,纵坐标表示该段时间内气体压强、温度、氧气浓度对应的变化情况。bc段压强升高的原因是 ,cd段气压变化的原因是 。
    (4)图2中X曲线表示的是 (填“温度”或“氧气浓度”)变化情况。
    【数据处理】
    (5)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集气瓶中液面不再变化时,测得实验数据如下、
    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6)用白磷进行相同的实验,测得装置内的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数据如图3所示。已知在温度一定的情况下,氧气的体积分数等于氧气的压强分数。计算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评价与反思】
    (7)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8)采用教材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改用白磷能使测定结果较准确的原因是 。
    16.对于现象不明显的化学反应,实验设计中常通过放大、转化等方式使化学反应现象显现出来,更可以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进行数据测定,实现反应过程的“可视化”。
    【实验探究1】证明稀盐酸与NaOH溶液能发生化学反应
    方案一:将盐酸滴入NaOH溶液的过程中,用pH传感器探究反应过程。当pH≤7即可确定二者发生了化学反应。实验测得其图像如图所示。
    (1)b点表示溶液中的溶质是 。
    (2)强调“pH≤7时”而不是“pH减小”作为判断的理由是 。
    方案二:向盛有10mL5%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匀速加入稀盐酸。并用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变化情况,发现温度升高明显。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混合时,溶液温度升高是否能得出该反应放热的结论?为此,需补做下列两个实验。
    (1)向10mL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 ,边加边搅拌,并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实验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2)将实验(1)中的氢氧化钠溶液替换为同浓度的盐酸,并再次进行实验。实验所得图像分别如图1、图2:
    由图可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稀释时均 (填“放热”或“吸热”),但它们稀释时温度的变化量远 (填“大于”或“小于”)两溶液混合时温度的变化量。
    【实验结论】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实验探究2】用电导率传感器测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的电导率变化(如图)。
    【查阅资料】
    ①电导率传感器用于测量溶液的导电性强弱,能反映离子浓度大小。
    ②相同温度下同种溶液电导率越大离子浓度越大。
    【分析与讨论】
    (1)AB段曲线下降的原因是 。
    (2)如图表示该反应过程中烧杯中不同时间点的微观粒子示意图,按时间先后排列的顺序为 (填字母)。
    【实验探究3】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测定
    课外活动小组用如图所示装置将稀盐酸滴入20mL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NaOH溶液中,溶液的温度和pH随稀盐酸体积(V)的变化曲线如下图所示。
    (1)通过该实验给出的判断,其中正确的是 。
    a.进行该实验时环境温度约为22-23℃
    b.溶液由碱性转变为中性,再转变为酸性且酸性不断减弱
    c.该实验表明化学能可转化为热能
    (2)计算实验中所用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1位小数,假设几种溶液密度均约为1g/mL)。
    17.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活动一:
    甲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有气泡产生,于是,他们停止了滴加稀盐酸。经询问老师得知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 。
    活动二:
    乙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了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含有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溶质只有CaCl2
    猜想二:溶质有CaCl2和Ca(OH)2
    猜想三:溶质有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方案设计】
    【方案评价】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后认为:
    (1)方案一能证明猜想二正确,但不能证明猜想一正确。
    (2)方案二可行,但小组同学在记录时未记录完整,请你替他们补充完整。
    【方案反思】(1)方案一不能证明猜想一正确的理由是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都不变色;
    (2)某同学提出将方案一中酚酞溶液换成 (填写一种试剂即可)同样可以得出猜想二正确。
    活动三:
    甲、乙两组同学将各自烧杯内的剩余物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大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再探究。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为了进一步验证可能存在的溶质,请你帮助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任写一种可能情况):
    18.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的主要成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化学课上,同学们为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有气体逸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HCO3+H2SO4=Na2SO4+2H2O+2CO2↑,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认为除一定含有硫酸钠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因此进行了猜想并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用品】pH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总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
    猜想一:硫酸钠
    猜想二:硫酸钠、 (填名称或化学式均可)。
    猜想三:硫酸钠、硫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结论完成如表实验现象中的空格。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评价反思】
    (1)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操作错误是: 。
    (2)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 。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你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
    19.青竹湖化学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装置并做了如下实验:

    ①在止水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时,将针筒A中溶液挤入试管B中,接着打开止水夹K1,发现D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试管B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留下的溶液也显红色;
    ②打开止水夹K2,风哨振动鸣叫,C中的部分溶液被吸入B和D中,反应后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
    请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中溶液呈红色,则溶液显 性(填“酸”、“中”或“碱”)。
    (2)步骤①中,充分反应后,试管B里的CO2最终转化为 (填化学式)和水。
    (3)风哨振动鸣叫说明上述实验步骤①后B、D装置内气压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C装置内气压。
    (4)B、D中溶液都变为无色后,将B、D装置内的溶液倒入同一个烧杯,该兴趣小组对该烧杯溶液所含溶质组成产生了探究兴趣。小青同学认为烧杯中溶质组成存在以下五种猜想:
    猜想I:只有硫酸钠
    猜想II:硫酸钠和稀硫酸
    猜想III:硫酸钠和氢氧化钠
    猜想IV:硫酸钠和碳酸钠
    猜想V:硫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
    小竹同学指出上述五种猜想只有猜想I和猜想II可能成立,理由是 。
    (5)小竹为探究上述烧杯溶液所含溶质组成,设计了如下实验:
    (6)小湖同学提出小竹同学设计的实验不严谨,不能证明猜想II成立,理由是 。
    (7)要证明猜想I成立,可以选择 (从下列选项选填字母)加入上述烧杯中来证明。
    A.镁条 B.紫色石蕊溶液 C. 碳酸钠溶液 D.氢氧化铜 E. 氢氧化钡溶液 F. 硝酸钡溶液
    20.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在做实验时发现:向盛有KOH溶液的烧杯中通入足量的CO2,并没有明显的实验现象。于是,同学们对“KOH与CO2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进行如下探究。
    【进行实验】
    请写出乙同学的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结束后,甲、乙两位同学出于兴趣,他们将试管中的物质同时倒入同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到烧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他们将烧杯中的物质进行了过滤,并对滤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滤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呢?
    【交流讨论】
    (1)滤液中一定含有的一种物质是 。
    (2)甲同学认为滤液中含有HCl,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因为 。
    【作出猜想】你认为滤液中还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反思拓展】在分析化学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时,除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21.胃酸过多须服用抗酸药物(能与盐酸反应),常用的抗酸药物有碳酸氢钠片、铝碳酸镁片,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这两种药物开展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1).铝碳酸镁片其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AlMg(OH)3CO3
    (2)抗酸原理:抗酸药物中的离子和胃酸中的氢离子反应,降低胃液酸性
    I.定性探究铝碳酸镁片与“胃酸”的反应。
    取一粒铝碳酸镁片与40mLpH=1的稀盐酸(模拟胃酸)反应,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经过一段时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铝碳酸镁片与胃酸反应会生成两种盐和其他物质,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铝碳酸镁片中含有铝离子、镁离子、氢氧根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结合上述化学方程式分析,该药物起抗酸作用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3)小磊采用同样的方法探究碳酸氢钠片与“胃酸”的反应,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假设碳酸氢钠片已完全反应,药片中其他成分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则反应后的溶液中的溶质可能是:
    猜想1:氯化钠 猜想2: 。
    请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填写下表
    Ⅱ.定量探究碳酸氢钠片、铝碳酸镁片与“胃酸”的反应,对比分析产生CO2的速率快慢和中和酸的能力强弱。
    如图1,利用数字化实验分别测定碳酸氢钠片、铝碳酸镁片与“胃酸”反应时,产生CO2的速率快慢和pH的变化,得到“二氧化碳浓度--时间”曲线(见图2)、“pH--时间”曲线(见图3)。
    从曲线图上看:(1)服用碳酸氢钠片更易造成胃胀气,原因是
    (2)铝碳酸镁片中和酸的能力更强,理由是
    22.四十九中学化学小组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一段时间后,收集到所需的氧气后停止加热,同学们对剩余固体的成分进行猜想和探究。剩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剩余固体的成分是什么?
    大陈同学的猜想:K2MnO4、MnO2
    小路同学的猜想:KMnO4、K2MnO4
    大赵同学的猜想: (填化学符号):
    【分析与判断】同学们经过讨论和分析,认为这三种猜想中,小路同学的猜想一定错误,理由是: 。
    【活动与探究】为了验证其它猜想,小组同学接下来的操作是:取少量剩余固体于试管中,继续加热,再伸入带火星的小木条,观察到的现象是 。
    【解释与结论】小组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出大赵同学的猜想成立。
    【反思与收获】通过上述探究过程同学们总结出:在验证剩余固体成分时, 无需验证一定存在,只需验证可能存在的固体反应物即可。
    23.其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进入实验室对碳酸钙进行了一系列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Ⅰ.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1)装置A中仪器a的名称为 。
    (2)装置B中的现象是 。
    (3)装置C若用于检验生成的气体,其中试剂为 (写名称),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碳酸钙分解
    碳酸钙在电炉中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对剩余固体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全部是碳酸钙
    猜想二:是碳酸钙和氧化钙的混合物
    猜想三:全部是氧化钙
    【设计并完成实验】
    【实验结论】正确的猜想是 。
    【交流与反思】小芳同学认为,步骤二中还可滴加其他试剂用来替代氯化铜溶液,该试剂可以是 (写一种即可);小华同学认为,只需完成步骤一和步骤三即可获得相同实验结论,他的依据是 。
    【拓展与分析】查阅资料:生石灰质量的优劣常采用“活性度”来衡量。“活性度”的测定方法:取一定质量的生石灰,加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盐酸中和,记录所消耗盐酸的体积(单位为mL)。消耗盐酸的体积数越大,“活性度”越高。
    测得煅烧产物(CaO)的活性度,数据见如表。
    石灰石煅烧的最佳温度范围一般为1100℃~1200℃的证据是 。
    24.善于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法。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学习铁及其化合物知识时进行了系列研究。
    Ⅰ.提出问题:
    问题1:铁有多种氧化物,它们的性质有哪些差异?
    问题3: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得到的黑色固体一定是单质铁吗?
    Ⅱ.解决问题
    【问题1】查询资料:
    a.铁常见的氧化物有氧化铁(Fe2O3)、四氧化三铁(Fe3O4)和氧化亚铁(FeO)。
    b.四氧化三铁是具有磁性的黑色晶体,可以被磁铁吸引。它不溶于水,可以近似地看作是氧化亚铁和氧化铁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两种盐。
    C.氧化亚铁是不溶于水的黑色粉末,能与酸反应,无磁性,不能被磁铁吸引。
    (1)请写出四氧化三铁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有一包黑色粉末,可能是铁粉、Fe3O4粉末、FeO粉末中的一种。请你设计一种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问题2】同学们查阅资料得知CO与氧化铁反应,在不同的温度下,氧化铁因失氧程度不同而生成其他铁的氧化物(或铁单质)和CO2.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测定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后的固体产物。
    (3)实验开始应通入一氧化碳,再点燃酒精灯,目的是 。
    【注意】若答对以下问题奖励4分,化学试卷总分不超过60分。
    (4)同学们采集了用某种热分析仪记录的CO与氧化铁反应的有关数据,并得到固体质量与反应温度的关系曲线,如图2所示。根据相关信息,回答如下问题:
    ①图1虚线中装置的具体作用是 。
    ②在0~400℃温度范围内,管内固体质量不变,其原因是
    ③图中X= g,B点剩余固体的化学式是 。
    25.某校化学实验室一瓶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该校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生石灰取样开展了以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生石灰样品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生石灰样品的成分可能是CaO、Ca(OH)2和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设计实验】兴趣小组设计出如下实验进行探究。
    【反思评价】
    ④经过讨论,发现通过②不能得出样品中一定含有Ca(OH)2,理由是 。
    ⑤通过小组合作,最后得出样品中肯定含有CaO和CaCO3,可能含有Ca(OH)2。请写出生成CaCO3的化学方程式 。
    【应用交流】生石灰要 保存。
    26.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指导下探究铁与水蒸气的反应。
    (1)按如图甲装好药品、连好装置(夹持仪器已略去)。其中装置A对装置B中反应的作用是 。
    (2)黑色铁粉加热一段时间后,B中仍为黑色,吹泡器连续吹出气泡,且气泡向上飞起:用燃着的木条靠近气泡,能产生爆鸣声,该气体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
    (3)同学们讨论后认为:铁与水蒸气反应生成的固体是“铁的一种氧化物”,玻璃管内的黑色固体中还可能含有“过量的铁”。
    【查阅资料】①铁有三种氧化物(氧化亚铁、氧化铁、四氧化三铁),其中氧化亚铁接触到空气会立即由黑色变为红棕色,铁的三种氧化物都不与硫酸铜溶液反应:②氧化铁是红棕色的固体:③铁能与硫酸铜反应产生红色固体。
    【实验探究】
    (4)【探究结论】铁与水蒸气发生反应,生成一种气体与一种黑色固体,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
    (5)【拓展创新】同学们利用微型仪器“长柄V形玻璃管”改进了图甲装置,设计出图乙装置,并分别选用湿棉花、湿粉笔、芦荟叶、芭蕉茎、氢氧化镁固体、氢氧化铜固体等作为供水剂,实验都获得成功;
    ①甲、乙装置相比,乙装置有很多优点,请你写一条: 。
    ②分析上述供水剂的供水原理,其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疏松、多孔的物质,有良好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
    B.新鲜的浮水植物,在受热时水分容易释放出来
    C.本身不含水的固体物质,不能用作供水剂
    27.碳燃烧后会生成不同的产物,兴趣小组同学对碳还原氧化铜的气体产物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碳还原氧化铜生成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Ⅰ:CO
    猜想Ⅱ:CO2
    猜想Ⅲ:CO2和CO
    (查阅资料)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起吸收二氧化碳的作用;浓硫酸能吸收水蒸气,起干燥作用。一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和浓硫酸均不起化学反应。
    (实验步骤)小组同学利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将块状木炭研细并与氧化铜粉末混合均匀。
    (2)开始实验时,要先通一段时间N2。
    (3)小组同学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得到猜想Ⅲ正确的结论。生成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的依据是:装置A中开始变红时,观察到 。
    (实验2)进一步定量分析确定气体组成
    (4)重复上述实验,测得反应前后的数据如下表:
    依据上表数据计算: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g,一氧化碳的质量为 g。(反思与评价)
    (5)装置A中生成CO的化学方程式可能为 (写一个即可)。
    28.为鼓励新能源车的发展,自 2019 年至今,我国许多城市使用甲醇(化学式 CH3OH)汽车,以减缓因化石燃料的使用造成的污染。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查阅资料得知含碳元素的物质完全燃烧会生成 CO2,不完全燃烧会生成 CO,他们对甲醇燃烧后的产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展开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甲醇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中除了水蒸气,还可能含有的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 1:CO 猜想 2:CO₂ 猜想 3:NH3、CO2猜想 4:CO2、CO
    【讨论交流】同学们经过讨论一致认为 不合理,理由是
    【查阅资料】水能使无水硫酸铜变蓝;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
    【进行实验】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小华设计如图实验装置,对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过程中通过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还能通过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猜想 4 正确。
    【反思交流】(1)NaOH 溶液的作用是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上述实验没有进行尾气处理,请你设计尾气处理装置 。
    (3)为避免含碳元素的燃料不充分燃烧生成有毒的 CO,可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条)。
    29.《汉代古火井碑序》记载:“诸葛丞相躬莅视察,改进技法,刳斑竹以导气(气指天然气),引井火以煮盐”。5月24日仪征打通了西气、川气、海气等通道互联互通,国家管网天然气运行输送系统可靠性再次提升。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甲烷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请你参与探究与分析:
    【提出问题】甲烷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哪些物质?
    【资料】①含碳元素的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CO2,不完全燃烧生成CO;
    ②无水CuSO4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遇水变蓝色。
    【猜想与假设】
    (1)有人认为丙同学的猜想是错误的,理由是 。
    【实验探究】为了验证上述猜想与假设,将3.2g甲烷和xg氧气在密闭容器中充分燃烧(CH4 和O2均没有剩余),将燃烧产物依次通过下列装置(N2不参与反应,假设每步均完全反应):
    (2)实验中观察到A中出现 现象,并增重 g,说明有水生成。
    (3)装置B中变浑浊,装置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装置A、B装置的顺序 (填“能”或“不能”)颠倒。
    (5)装置C中表面为黑色氧化铜的铜网部分变红,质量减少2.4g,D中变浑浊,说明甲烷燃烧产物中有 生成,由此推断 同学的猜想成立。
    (6)数据处理:x= 。写出密闭容器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0.为了探究金属活动性,将锌和铜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铜不反应而锌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写出锌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老师告诉学生,铜和浓硫酸在加热的条件下也能反应且产生气体。
    提出问题铜与浓硫酸反应的生成物是什么?其中气体是什么?
    猜想假设同学们对产生的气体作出了猜想。
    猜想一:氢气;猜想二:二氧化硫;猜想三:氢气和二氧化硫的混合物。
    查阅资料①二氧化硫可以使品红溶液褪色,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也能和碱性溶液反应;
    ②H2+CuO△Cu+H2O。
    实验探究:师生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部分仪器省略),请完成下列表格。
    表达交流(1)在步骤③中,鼓入空气的目的是 。
    (2)请完成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u+2H2SO4(浓)△CuSO4+SO2↑+ 。
    反思拓展(1)若将装置A中铜丝换成锌片,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的浓度逐渐变小,装置D玻璃管中看到的现象是 。
    (2)下列各组药品能够证明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的是 (填序号)。
    ①锌、铜、稀盐酸 ②锌、硫酸铜溶液 ③锌、铜、氯化镁溶液
    31.“神舟上九天揽月,蛟龙下五洋捉鳖”,充分展现了中国科技实力。航天员王亚平在“天宫课堂”上向同学们演示了“泡腾片太空溶解实验”—“太空水球”内产生大量气泡等奇妙现象,凸显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魅力。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泡腾片太空实验中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查阅资料】
    维生素C泡腾片的主要成分:维生素C(C6H8O6)、碳酸氢钠(NaHCO3)和柠檬酸(C6H8O7)。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Na2CO3)和水。
    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作出猜想】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认为:该气体可能是CO2、O2、N2、CO、H2中的一种或几种。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该气体不可能含有 ,从安全角度考虑,该气体中不可能含有H2和CO。
    猜想一:该气体是CO2猜想二:该气体是 ; 猜想三:该气体是CO2和O2
    【设计与实验】
    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分析判断猜想 正确。
    【反思与交流】实验二中饱和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写出该装置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2.某化学学习小组的同学对一瓶敞口放置氢氧化钙固体的化学成分产生了兴趣,他们根据自己所学知识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该瓶药品的化学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1)氢氧化钙是一种白色粉末,俗称熟石灰或 ,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2)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猜想假设]
    猜想一:Ca(OH)2;猜想二:CaCO3 ;猜想三:Ca(OH)2和CaCO3。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甲同学认为猜想三正确。
    [反思交流]
    (1)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合理,从上述氢氧化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因为 ,所以猜想一可能正确。
    (2)丙同学认为要想验证猜想三正确,还需要做如下实验:取实验(1)中未溶解固体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如有 ,则猜想三正确。
    (3)实验室的许多药品都需密封保存。例如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钠固体需要密封保存的原因是:① ;②与空气中CO2反应而变质,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同学们在试验Ca(OH)2溶液导电性实验时(如图),无意中观察到烧杯中的饱和石灰水变浑浊了,于是大家进行了热烈讨论。假如你也参与其中,请对此现象提出假设,并说明理由,然后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只要求写出实验方案,不要写出现象及结论)
    你的猜想: 。
    理由: 。
    实验方案: 。
    33.网课结束返校复课后,小明在帮老师整理实验台时发现,盛有氢氧化钾(KOH)固体的试剂瓶没有盖上瓶盖,决定用实验的方法对这瓶样品的成分和含量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①KOH与NaOH的化学性质相似,在空气中易与CO2反应而变质。
    ②碳酸钾(K2CO3)溶液呈碱性:氯化钙溶液、氯化钾溶液呈中性。
    ③浓硫酸具有很强的吸水性:碱石灰常用于吸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请用化学方程式解释氢氧化钾在空气中变质的原因: 。
    活动一:探究氢氧化钾样品中的成分。
    【作出猜想】
    猜想Ⅰ:只含KOH;
    猜想Ⅱ:含KOH和K2CO3;
    猜想Ⅲ:只含K2CO3。
    【设计实验】
    活动二:测定样品中K2CO3的质量分数。
    另取10g样品与足量稀硫酸反应,通过利用C装置测定反应产生的CO2气体的质量,可计算K2CO3的质量分数。
    ③打开弹簧夹,先对A和B装置通入一会儿N2,以排尽A和B装置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再接上C和D装置。
    ④关闭弹簧夹,加入足量的稀硫酸,A装置中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⑤实验结束后,还要再通一会儿N2。若省略这一步骤,则测得样品中碳酸钾的质量分数将 (选填“偏低”、“偏高”或“不变”)。
    34.亚硫酸钠(Na2SO3)在生活、生产上有广泛的用途。亚硫酸钠在空气中易被氧化为硫酸钠(Na2SO4)而变质。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对一瓶久置的亚硫酸钠溶液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①Na2SO3、BaSO3能与酸反应产生 SO2气体;
    ②BaSO3为白色沉淀。
    I、定性探究:探究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
    【作出猜想】
    猜想一:没有变质,成分是 Na2SO3;
    猜想二:部分变质,成分是 Na2SO3和 Na2SO4;
    猜想三: 。
    【进行实验】甲同学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得出猜想一成立。
    (1)有同学认为该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2)请设计实验证明猜想二成立(简述实验步聚和实验现象) 。
    (3)亚硫酸钠在空气变质,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II、定量探究:乙同学设计如下实验测定 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夹持装置已省略)。
    实验步骤如下:
    ①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在分液漏斗中放入 50g 样品,圆底烧瓶中放足量稀硫酸;
    ②关闭 K3,打开 K1和 K2,缓缓鼓入一定量的 N2;
    ③实验前称量C 装置的质量;
    ④关闭 K1和 K2,打开 K3,并将分液漏斗中样品全部注入到圆底烧瓶;
    ⑤打开活塞 K1,缓缓鼓入一定量的 N2;
    ⑥再次称量C 装置的质量发现比反应前增重 3.2g。
    (4)D 装置的作用是 。
    (5)进行第⑤步操作的目的是 。
    (6)通过计算求该样品中 Na2SO3的质量分数为 。
    (7)若没有B 装置,则测得样品中 Na2SO3的质量分数比实际的 (填“偏小”或”偏大”)。
    35.小明在收拾实验室时发现有一瓶没有盖瓶盖的氢氧化钙固体,报告老师后,老师告诉同学们这瓶固体可能已经变质了。于是小明和小组的同学们一起探究这瓶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钙固体的成分。
    【提出问题】:久置于空气中的氢氧化钙固体的成分?
    【猜 想】:猜想 1:氢氧化钙 猜想 2:碳酸钙 猜想 3:
    【实验验证】:
    【得出结论】:猜想 3 正确
    【实验反思】:上述实验中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拓展提升】:进一步探究这瓶氢氧化钙固体的变质程度,计算固体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实验设计】: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定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铁架台、 铁夹等在图中均已省略)
    【资料】: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可以吸收盐酸挥发出来的 HCl 气体;碱石灰为 NaOH 和 CaO 的混合物;装置 F 用于吸收空气的气体
    【实验步骤】:
    ①准确称量 10.0g 固体样品装入装置 B
    ②将装置 B 分别与 A、C、D 连接,打开开关 K1,从 A 处鼓入空气,几分钟后,将开关 K1 关闭,再将已 称量过的干燥管 E、F 与 D 连接
    ③打开 B 中分液漏斗的活塞,再向 B 中缓缓的注入足量的稀盐酸
    ④待完全反应后,再次打开开关 K 缓缓鼓入空气几分钟,最后称量干燥管 E,增重 1.1g
    【实验分析】
    (1)已知装置 A 中试剂为某种碱性溶液,其作用是为了吸收空气中的某气体,写出吸收该气体所发生的
    化学反应方程式: ,实验前第一次鼓入空气是为了驱赶装置中的该气体,若反应后不鼓入空气,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 (填“偏大”或“偏小”)
    (2)D 装置的作用是 。
    (3)根据干燥管 E 增加的质量,可推算出样品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认为反应后的酸性废液不能直接进行排放,应该进行处理以后再排放,正确的处理方法是加入过量的
    A 熟石灰 B 碳酸钙 C 生石灰 D 氢氧化钠
    36.化学兴趣小组小明同学在家发现一瓶过期的漂白液,对该漂白液是否还有效产生了疑问。于是将其带到学校,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兴趣小组同学一起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
    ①制取漂白液:C12+2NaOH=NaClO+NaCl+H2O,有效成分是NaClO;
    ②漂白液的漂白原理:NaClO在空气中发生反应2NaClO+H2O+CO2=Na2CO3+2HC1O生成的HClO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提出问题】刚过期的漂白液是否失效?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小组同学对失效后漂白液化学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一:主要成分是NaCl
    猜想二:主要成分是NaCl、Na2CO3
    猜想三:主要成分是NaCl、Na2CO3、NaOH
    【设计方案】
    (1)同学们取了少量的该漂白液放在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发现溶液变为红色,确定了猜想一不正确。
    (2)为验证另外两个的猜想,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
    【拓展应用】漂白液存放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
    37.兴趣小组的同学为探究在空气中久置的某氢氧化钠样品是否变质,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A、B、C、D四组探究实验。
    【查阅资料】氯化钙、氯化钡溶液都呈中性。
    【实验探究】取适量该氢氧化钠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将得到的溶液分别加入到四支试管中,再向四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稀盐酸(足量)、酚酞试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钙溶液,如图所示:
    【分析与结论】(1)上述四组实验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填字母序号)。
    (2)实验A中,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
    (3)实验D中,证明该氢氧化钠样品已经变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继续探究】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四支试管中反应后的混合物全部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上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内上层清液呈红色,下层有白色沉淀。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呈红色,说明溶液呈碱性。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上层清液中呈碱性的物质可能是碳酸钠、氢氧化钙和 三种物质中的一种或两种。
    【设计实验】取少量烧杯中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氯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现象与结论】
    【实验反思】同学们认为上述预测现象②所得结论不严密,原因是 。
    38.某化学兴趣小组李明同学在取用生石灰时,发现装满生石灰的塑料试剂瓶已经膨胀破裂,于是和兴趣小组的同学们一起对固体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固体中含有什么物质呢?
    【作出猜想】
    固体中含有CaO或Ca(OH)2或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
    出现CaCO3的原因是Ca(OH)2与空气中的 (填化学式)反应生成。
    【进行实验】请你帮同学们补充完成实验报告
    【得出结论】
    请写出实验①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同学们认为,通过上述实三个实验证明了CaO、Ca(OH)2和CaCO3三者都有。
    【反思交流】
    化学老师看了他们的实验报告,觉得实验②并不能证明固体中含Ca(OH)2,理由是 。
    【拓展延伸】
    ①生石灰在空气中容易吸水变质,应该 保存。
    ②设计和分析实验时要充分考虑新的生成物对实验结论的干扰。
    39.过氧化钠(Na2O2)是一种淡黄色固体,可作空间站或潜水艇中的氧气再生剂。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一瓶敞口放置很久的过氧化钠固体,于是对这瓶过氧化钠固体的成分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过氧化钠固体是否变质?
    【查阅资料】I、过氧化钠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如下反应: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Ⅱ、氯化钡溶液显中性。
    【作出猜想】小明作出如下猜想:
    猜想1:过氧化钠未变质,全部是Na2O2:
    猜想2:过氧化钠部分变质,既有Na2O2,又有NaOH和Na2CO3:
    猜想3:过氧化钠完全变质,含有NaOH和Na2CO3。
    同学们分析后,认为猜想3还有一种可能: 。
    【实验过程及结论】
    (1)小明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滴入足量水,没有气泡产生,证明猜想 不正确:
    (2)为了确定可能含有的物质,小明应如何继续完成实验?请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
    40.“84”消毒液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广泛,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一瓶敞口久置的“84”消毒液成分产生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84”消毒液是由Cl2和NaOH反应制得,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有腐蚀性并易与空气中CO2反应(2NaClO+CO2+H2O═2HClO+Na2CO3).NaClO溶液、HClO都具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但HClO不稳定,受热或光照会发生分解.
    【提出问题】久置的“84”消毒液是否变质?
    【实验探究】兴趣小组的同学们设计了如下实验:
    同学们又对失效后的漂白液的主要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猜想一:主要成分只有NaCl;
    猜想二:主要成分是NaCl、Na2CO3;
    猜想三:主要成分是NaCl、Na2CO3、NaOH。
    【设计实验】
    (1)步骤一:取少量该漂白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发现 ,证明猜想一不成立。
    (2)为了验证另外两个猜想,他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取步骤一所得溶液,向其中加入过量的BaCl2溶液若出现 的现象,则猜想二成立。其中涉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交流与反思】实验最终确定猜想二成立,有人提出直接将这样的漂白液倒掉会污染环境,为了将氯化钠中的碳酸钠除去,我们应该向其中加入稀盐酸,直到 为止 。
    【拓展应用】漂白液存放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
    41.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鉴定某工厂排出的无色污水成分,他们查阅工厂的有关资料,推测出污水中可能含有盐酸、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小组同学取污水进行了探究。
    【提出问题】污水的成分是什么?
    【实验探究】
    实验一:小组同学用pH试纸测得的污水的pH=2,由此得出污水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 (填符号)。
    实验二:为检测污水中可能含有的成分,甲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实验②中生成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为 。
    【得出结论】兴趣小组确定了废水的成分。
    【反思与评价】为了防止水体污染,该工厂应将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乙同学经过思考,提出向污水加入一定量的熟石灰进行处理,既方便又廉价。该同学提出的依据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2.在运输过程中某KNO3化肥可能混进了K2SO4、KCl、NH4HCO3、(NH4)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同学们对该化肥混进的物质成分展开了合作探究活动。
    【阅读思考】KNO3在分类上属于 (填“氮肥”“钾肥”或“复合肥”)。
    【实验探究】老师提示OH﹣、SO42-对Cl-的检验有干扰。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提示设计并进行了以下的探究:
    【反思拓展】
    (1)经过上述探究,还不能完全确定该化肥中混进的物质成分,理由是 。
    (2)为了做好废液的处理回收,同学们把步骤Ⅳ反应后的物质倒入废液缸中,然后往废液缸中滴加适量的 溶液,过滤,得到只含一种溶质的溶液。
    43.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由NaCl、Na2SO4、CuSO4、Na2CO3、Ca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如下实验探究,请你参与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该白色粉末的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1)部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表(室温):
    (2)AgOH不稳定,在溶液中分解生成难溶于水的物质。
    【实验探究】
    【交流与解释】
    (1)白色沉淀C中加入过量的稀盐酸,产生气泡的反应方程式为 。
    (2)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讨论,同学们认识到由上述实验探究尚不能得出白色粉末中含有NaCl,理由是 。
    为了进一步确定白色粉末中是否含有NaCl,继续进行如下探究。
    【继续探究】
    通过上述实验探究,确定了该白色粉末的成分。
    【拓展与反思】在混合溶液中,检验某种离子时,需排除离子间的相互干扰。
    44.梧州市某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学习了《化学与能源开发》后,对家用普通干电池(如图)内含有的物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其成分进行探究。同学们剥开旧电池外壳时闻到刺激性气味,发现除了有锌皮和碳棒外,还有黑色糊状物。
    【提出问题】
    a.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是由什么物质反应生成的?
    b.黑色糊状物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假设】有同学提出了以下猜想:
    a.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由铵盐在一定条件下生成。
    b.黑色糊状物可能有炭黑、铁粉、氧化铜、四氧化三铁或二氧化锰等物质。
    【查阅资料】
    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四氧化三铁俗称磁性氧化铁,有磁性:二氧化锰不溶于稀盐酸且不与稀盐酸反应。
    【实验探究】同学们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将黑色糊状物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溶解,静置后过滤,得溶液A和不溶物B。
    实验一:小吴同学取少量溶液A于试管中,加 (填化学式)浓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蓝,说明黑色糊状物中含有铵盐。
    实验二:小周同学设计实验证明黑色糊状物中含有氯离子,请补充完整小周同学的实验步骤:取少量溶液A加入试管中,滴加稀硝酸,然后加入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实验三:小施同学将不溶物B洗涤后做如下实验,补充完成下列实验报告:
    【交流讨论】
    通过实验一、二可推测黑色糊状物含有 (填化学式):通过实验三 (填“能”或“不能”)判断不溶物B含有炭黑,理由是 。
    【知识拓展】
    查资料知道,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气(Cl2)和含锰元素的盐(锰元素为+2价),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
    45.牙膏摩擦剂一般含有CaCO3、SiO2、Al(OH)3中的两种或三种,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取适量某品牌牙膏加水充分搅拌、静置、过滤、洗涤、干燥,得到该牙膏中的摩擦剂,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猜想1:CaCO3和SiO2; 猜想2: ;
    猜想3: ; 猜想4:CaCO3、SiO2、Al(OH)3
    【查阅资料】(1)SiO2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能与碱反应。
    (2)Al(OH)3不仅能与稀盐酸反应,还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 (NaAlO2)和水。
    (3)相关物质的溶解性表:
    【实验验证】下列实验仅供选择的试剂: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实验结论】经过实验验证,猜想 成立。
    【实验反思】步骤②中沉淀不完全消失的原因是 。
    46.化学课上,同学们做了人体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后,对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及含量非常好奇,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呼出的气体中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的含量是多少?
    【查阅资料】①呼出的气体中仍含有O2;
    ②白磷和红磷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猜想与实验】猜想: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是N2、O2、CO2、水蒸气等。
    实验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1)实验操作如下图所示,观察到的现象为 ,根据该现象可以判断呼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
    实验II:验证呼出的气体中含有N2、O2、CO2,并测定其含量。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装置。
    (2)实验记录
    (3)数据处理
    呼出的气体中主要成分的含量
    【实验反思】
    (4)该实验设计依据的N2性质有 (填字母序号)。
    A.难溶于水 B.无色无味
    C.不和澄清石灰水反应 D.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5)实验Ⅱ操作④中,若A中气体未完全冷却就打开b并读数,则所测O2的体积分数 (填“偏小”、“不变”或“偏大”)。
    47.在学习盐的性质时,某组同学将碳酸钠溶液和一瓶标签破损的初中化学常见溶液M(如图)进行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后得到澄清滤液。同学们对该实验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
    (1)探究一:M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
    该组同学认为M溶液的溶质可能是Ca(OH)2或① (写化学式)。
    【设计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方案并进行实验
    (2)探究二:碳酸钠溶液和M溶液反应过滤后,所得澄清滤液中会有哪些溶质?
    【提出猜想】猜想1: NaOH和Na2CO3
    猜想2:④
    猜想3 :NaOH
    【实验验证】同学们针对猜想1进行了如下实验
    请你对他们的实验结论进行评价⑤
    【继续探究】设计实验方案确定滤液中溶质的组成。
    48.某小组同学在协助老师整理化学试剂时,发现一瓶标签残缺的无色液体(如图)(温馨提示:标签上的5%表示该混合物中主要成分所占的质量分数)。他们对此瓶无色液体是什么产生了兴趣,于是进行了如下探究:
    【大胆猜想】
    猜想一:水;猜想二:稀硫酸;猜想三:过氧化氢溶液
    小组同学对标签又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分析,他们一致认为猜想一不合理,理由是水是 (填物质类别)。
    【设计方案】
    同学们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出如下探究方案
    【结论与解释】
    以上事实证明猜想 是正确的。
    【反思与评价】
    为避免在今后的实验中出现标签残缺的情况,在倾倒液体时应注意 。
    49.化学实验课后,实验台上按照①~⑥的顺序摆放的六瓶无色试剂(如图所示,药品是按照物质所属类别摆放的),其中试剂④的标签破损,为探究试剂④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试剂④的成分是什么?
    【做出猜想】根据“破损的标签”和药品的摆放顺序,对试剂④的成分进行了如下推测:
    【实验验证】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
    (1)小亮同学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试剂④中的溶液,滴到湿润的 pH 试纸上,测得 pH=11,他判断该溶液不可能是氯化钠。对小亮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所得结论,你的评价是 (填字母)。
    A 方法正确,结果正确,结论正确 B 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但结论正确
    C 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不正确 D 方法正确,结果正确,但结论不正确
    (2)小红同学取少量试剂④,加入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小红据此得出“猜想 2 正确”的结论。小组同学讨论认为小红的推断不合理,他们的理由是 。
    (3)小明同学向盛有试剂④的试管中加入 (填化学式),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出现的现象为 。小组同学据此得出结论:猜想 2 正确。
    【拓展应用】(1)同学们向盛有试剂④的试管中加入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从而进一步证明猜想 2 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为防止试剂瓶的标签受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是: 。
    50.在化学课上,老师带来一瓶未知溶液A,已知它是稀盐酸或稀硫酸中的一种。进行如下实验:
    观察到烧杯中的现象是 。
    【提出问题】A是哪一种酸?
    老师要求甲、乙同学从反应后的溶液B分别展开探究。
    【猜想假设】甲同学:A是稀盐酸;乙同学:A是稀硫酸。
    【实验探究】
    【评价交流】甲同学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论,乙同学的实验 (填“能”或“不能”)得出正确结论。
    实验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
    【归纳总结】通过乙同学的实验可以得出:选择试剂鉴别溶液中的待测离子时.如果待测溶液中含有干扰离子,则应在鉴别前,先另选试剂将干扰离子变成 除去。经讨论我们能够总结出,除去溶液中干扰离子的一般方法是:选择试剂将干扰离子变成 除去。
    51.实验室里有一瓶久置的无色溶液,因保管不当,其残缺的标签如图所示。
    甲、乙同学决定对其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试剂可能是什么溶液呢?
    实验室老师提供的线索:
    I.这瓶溶液是实验室常见的药品:NaCl、NaOH、Na2CO3、NaHCO3中的一种。
    Ⅱ.室温(20℃)时,各物质的溶解度如下:
    【实验探究】
    (1)甲根据标注的质量分数为10%和溶解度数据判断,这瓶试剂不可能是 。
    (2)乙测得该溶液 pH>7,则这瓶试剂可能是 。
    (3)乙为了进一步检验该溶液,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观察到 ,于是得出结论:这瓶溶液是碳酸钠溶液。
    (4)甲认为乙的结论可能存在问题,他又进行如下实验。
    52.某校毕业班同学准备进行化学技能操作考试实验时,发现实验台上摆放的药品中,有一装有溶液的试剂瓶未盖瓶盖且标签破损(如图),于是决定对这瓶溶液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这瓶溶液是什么溶液?
    【交流讨论】根据受损标签的情况判断,这瓶溶液不可能是 (填序号)。
    A.酸溶液
    B.碱溶液
    C.盐溶液
    【获得信息】
    Ⅰ、酸、碱、盐的性质实验中用到含钠元素的物质是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Ⅱ、室温(20℃)时,四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Ⅲ、NaCl、BaCl2的水溶液呈中性。
    【提出猜想】这瓶溶液可能是:
    猜想一:氯化钠溶液
    猜想二:碳酸钠溶液
    猜想三:氢氧化钠溶液
    猜想四:碳酸氢钠溶液
    经过讨论,大家认为猜想 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推断】(1)小丽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在pH试纸上,测得pH>7,则这瓶溶液不可能是 ,理由是 。
    (2)小明取样滴加过量的BaCl2溶液并不断振荡,观察到有沉淀产生,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静置后,取少许上层清液,滴入酚酞溶液,振荡后无明显现象。则这瓶溶液的原溶液可能是 。
    【实验反思】实验室中,存取液体药品应注意 (写一点即可)。
    53.学习酸碱反应时,很多同学对其产生探究的兴趣。
    (1)甲同学将固体氢氧化钠放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并振荡,发现试管壁发烫,于是他得出酸碱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推理不合理,其理由是 。
    (2)乙同学为了验证甲同学的结论,将实验加以改进:将稀硫酸慢慢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用温度计测出氢氧化钠溶液的温度随加入稀硫酸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从A到B过程中,烧杯中溶液pH逐渐 ;B到C的过程中,烧杯内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3)丙同学将稀硫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发现有气泡产生,他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请你分析变质的原因: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丁同学认为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混合没有明显现象,于是他想借助下列溶液来验证二者是否真的发生了化学反应,你觉得不可行的是___________。
    A.无色酚酞试液B.FeCl3C.pH试纸D.KNO3
    54.某实验小组同学对中和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问题一]: 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如何证明二者已发生中和反应
    同学们设计了以下两种探究方案。
    方案I:取少量稀盐酸于试管中,滴加2滴酚酞溶液,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振荡,当观察到 时,证明两者发生了化学反应,此时的溶液呈 性(选填“酸”、“中”或“碱”)。
    方案Ⅱ:利用图1装置探究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过程,并用pH和温度传感器测量反应过程中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情况,得到变化图像(如图2、图3所示),由此也证明了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发生了反应。
    (1)仪器A内盛装溶液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由图3可知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的反应属于 (选填“放热”或“吸热”)反应。
    (3)图2中d点所对应的溶液中的溶质是 。
    (4)结合图2,分析图3中V的数值最接近 (选填“6”“12”或“16”)。
    [问题二]:中和反应都没有明显现象吗?
    小明取氢氧化铜少量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足量稀硫酸,实验的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小明确认有些中和反应有明显的实验现象。
    55.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学习了CO2的溶解性后,同学们对溶解了CO2的水作了进一步探究。
    【提出问题】CO2在溶于水时,是否有CO2与水反应呢?
    【进行实验】兴趣小组的同学找来软塑料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1)甲同学想通过证明反应物消耗或较少。按如图所示进行实验,打开瓶盖,迅速将烧杯内的水倒入瓶中并拧紧瓶盖,振荡,一会后发现 ,得出结论:CO2能与水反应。
    【反思交流1】
    (2)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实验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乙同学的理由是 。
    【补充实验】乙同学取少量甲同学实验软塑料瓶中的液体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乙同学认为这可以说明CO2能与水反应(提示:石蕊是一种遇酸变红的紫色液体)。
    【反思交流2】
    (3)丙同学认为乙同学的实验也不足以证明CO2能与水反应。其理由是 。
    【再次实验】
    (4)该兴趣小组的同学经过思考、讨论,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探究CO2能与水反应,请你完成如下实验报告。
    【得出结论】CO2能与水反应并生成了碳酸
    【反思交流3】
    (5)乙同学和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没有明显现象的反应(如:CO2与水的反应)是通过 的方法来证明的。
    56.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实验探究一】
    Ⅰ、向滴加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慢慢滴入稀盐酸(如图1所示),边滴加边振荡,测得试管①中最终溶液的pH=2。
    Ⅱ、分别称取0.5g氢氧化钙粉末置于两支试管中,各滴加2mL水,振荡;再向试管②中加入2mL水、试管③中加入2mL稀盐酸(如图2所示)。振荡并观察现象。
    Ⅲ、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④中加入少量硫酸铜溶液,振荡。静置后测得上层清液的pH=12,继续向其中滴加几滴稀盐酸(如图3所示),试管⑤中无明显现象。
    (1)实验Ⅰ中,能证明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试管①最终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酚酞除外) 。
    (2)实验Ⅱ中用水作对照实验,其目的是 。
    (3)试管④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分析讨论】甲同学通过“试管⑤中无明显现象”得出“盐酸不能与Cu(OH)2发生反应”的结论。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结论不正确,于是继续开展如下探究。
    【实验探究二】取试管①反应后的溶液逐滴滴入试管⑤中,直至过量,边加边振荡。
    (4)实验探究二中依次观察到的现象有 。
    【结论】盐酸能与Cu(OH)2发生反应。
    【交流反思】最终试管⑤溶液中大量存在的离子有 。
    57.欲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以下探究实验(实验装置中夹持仪器已略去)。
    【实验1】配制溶液
    (1)用NaOH固体配制20g20%NaOH溶液,无需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填标号)。
    A 胶头滴管 B 酒精灯 C 量筒 D 烧杯 E 玻璃棒
    【实验2】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前U型管两端液面相平,将NaOH溶液滴入试管中,恢复到室温后,U型管中的液面左高右低。据此,甲同学得出“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的结论。
    (2)U型管中液面高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3)上述结论的证据不充足,理由是 。
    【实验3】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查阅资料:i.CaCl2溶液呈中性;ii. CaCl2+2NaOH=Ca(OH)2↓+2NaCl
    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往装置中加入药品;
    ②关闭K1、K2,将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缓缓推入A中;
    ③A中物质充分作用后,打开K1,B中无色溶液倒吸入A中,A中产生沉淀且溶液显红色
    ④关闭K1,打开K2,将注射器活塞向上拉,C中溶液倒吸入A中。
    (4)步骤③“产生沉淀”的现象仍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理由是 。
    (5)步骤④中,若观察到 (填现象),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8.实验室常用石灰石与盐酸混合的方法制取CO2,并用 (填化学式)检验CO2。
    学校化学探究小组为研究影响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速率的因素,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快慢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猜想与假设】猜想1:可能与温度有关;猜想2:可能与石灰石形状有关。
    【完成实验】小明进行了如下实验,并比较收集50mL二氧化碳所需的时间。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通过对比实验①②,得出的结论是 ;若比较温度对该反应的影响,可以通过实验 (写实验编号)对比。
    【交流讨论】
    ①比较反应快慢还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
    小芳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实验时,小芳同时将注射器内足量稀盐酸全部推出后,观察到如图所示现象,于是她得出粉末状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较快的结论。班级同学通过讨论对小芳设计的实验方案提出质疑,请你指出小芳设计方案的不科学之处是 。
    你认为还有哪些因素影响石灰石与盐酸反应的快慢?请你设计实验验证(验证一种因素即可)(简要写出操作步骤)。 。
    59.某兴趣小组同学对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条件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度的影响,甲设计以下对比试验:
    I.将3.0gKClO3与1.0gMnO2均匀混合加热
    II.将xgKClO3与1.0gCuO均匀混合加热
    在相同温度下,比较两组实验产生O2的快慢。
    I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 ;Ⅱ中x的值为 。
    (2)乙探究了影响双氧水分解速度的某种因素,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是 (填编号)。

    实验结论: 。
    丙用如图2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 也能达到实验目的。
    (3)你认为影响双氧水分解速率的因素还有哪些: ;请提出一种猜想,并设计实验方案: 。
    60.【探究活动一】为探究催化剂的种类对氯酸钾分解速率的影响,甲同学设计如表对比实验:
    (1)表Ⅱ中x的值应为 ;通过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相同的条件下,KCLO3在MnO2作催化剂比CuO作催化剂的分解速率 (选填“快”或“慢”)
    【探究活动二】为探究双氧水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乙同学设计以下实验:
    [进行实验]
    室温下,选用50.0g不同溶质质量分数的双氧水(1%、2%和4%)分别与0.1g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如图1,固定夹持仪器略去).
    (2)MnO2在H2O2分解前后其质量和 没有发生改变。
    (3)按下图装置图1进行实验,在装药品前应检查该装置的气密性,具体做法是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加热锥形瓶,如果注射器活塞外移(右移),停止加热后 则证明该装置气密性良好。

    [数据处理]
    (4)乙同学进行实验后,获得的相关实验数据记录如表所示:
    ①本实验中,测量O2体积的装置也可以选用如图2的哪套装置来代替 (填编号)。
    ②分析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不同浓度的双氧水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影响的结论是: 。
    [拓展延伸]
    (5)丙同学认为用图3装置进行实验,通过比较 也能探究双氧水浓度对过氧化氢分解速率的影响。
    (6)暖宝宝中的发热剂是铁粉、水和食盐等,发热剂能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装置见如图,集气瓶中原有37mL的水).以下对此改进实验的叙述,试计算此实验测出氧气的体积分数约是 ?
    61.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会析出碳酸氢钠晶体而使溶液变浑浊,发生的反应为Na2CO3+CO2+H2O=2NaHCO3。某同学发现不同条件下出现浑浊的时间不同。
    【提出问题】影响碳酸氢钠晶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猜想与假设】影响碳酸氢钠晶体产生速率的因素有:温度、试管内径、CO2流速、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体积。
    【进行实验】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每次实验时均在试管里加入1mL饱和碳酸钠溶液并测定相同浑浊程度所需时间,记录如下:
    【解释与结论】
    (1)补全锥形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HCO3+□H2SO4=□Na2SO4+ □H2O+□CO2↑ 。
    (2)实验①④⑤研究的影响因素是 。
    (3)得出“二氧化碳流速越快,碳酸氢钠晶体产生速率越快”的结论,依据的3个实验是⑦和 (填实验序号),⑦中x为 。
    (4)结合实验①②③,可得出的结论是 。
    (5)若要研究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体积对碳酸氢钠晶体产生速率是否有影响,需要控制的变量有 。
    62.世界上每年因锈蚀而损失大量铁制品。某化学小组设计如下实验,探究铁生锈的条件及影响生锈速率的因素。
    【进行实验】
    实验1:分别取铁钉按下图装置所示,放置一周,结果如下:
    实验2:分别取铁钉浸于等体积的不同试剂中,放置一周,结果如下:
    【解释与结论】
    (1)铁生锈属于 (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铁锈中含有Fe、O、H元素,从元素守恒角度说明理由: 。
    (3)实验 1 中,证明铁生锈需要与水接触的现象是 。
    (4)实验2-1中,U形管左侧液面上升的原因是 。
    (5)实验2的目的是 。
    【反思与评价】
    (6)结合本实验,对于铁制品的保存,你的建议是 。
    63.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某次实验时偶然发现制得的气体有刺激性气味,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对该气体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后产生的气体成分是什么?
    【查阅资料】
    ①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只以单质形式存在;
    ②氯气(Cl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能溶于水,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
    【猜想假设】
    猜想一:该气体为O2;猜想二:该气体为 ;猜想三:该气体为O2和Cl2的混合物。
    【实验探究】
    【反思评价】为什么两种方案得出的结论不一致?哪个是正确的?
    ①同学:方案Ⅰ结论不正确,其操作不合理,不合理之处是 。
    ②老师:不需要进行实验,就能排除猜想一,理由是 。
    【拓展应用】
    ① 实验结束后,该组同学准备回收固体剩余物中的不溶物二氧化锰,实验的主要步骤为: 溶解, ,洗涤干燥。
    ②通过本次探究,大家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对于实验出现的意外现象,根本不要去理会
    B.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时,往往会参加反应
    C.学习物质性质上网查询即可,没必要进行实验探究
    D.某个化学反应可能同时伴随多个反应
    64.为了探究SO2与水的反应,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查阅资料】①SO2能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②紫色石蕊溶液是一种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性物质会变成红色。亚硫酸(H2SO3)中,硫元素显 价。
    【提出问题】亚硫酸不稳定,为什么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
    【作出猜想】猜想1:加热不够充分;
    猜想2:与空气中的氮气有关;猜想3:与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探究与验证】填写表中空格:
    【分析与结论】图2中植物油作用是 ,红色液体微热后不变为紫色的原因是H2SO3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另一种酸,进一步实验证明是硫酸(H2SO4),请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65.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的实验后,某兴趣小组有一些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进行了以下探究:
    【问题一】某同学实验过程中发现铁丝没有燃烧,反复实验均未成功。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可能有:
    ①铁丝表面有锈迹,影响了反应的进行。因此,你认为该同学进行实验前应做的实验操作是 。
    ②导致该同学实验失败的原因还可能是 (任填一种)。
    【问题二】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
    【查阅资料1】①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被氧化为氧化铁,因此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有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两种;②氧化铁为红棕色固体;③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铁的氧化物也能和稀盐酸反应,但无气体产生。
    【实验探究】将冷却后的黑色物质碾碎,装入试管,加入 溶液,观察到的现象 说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 。
    【问题三】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氧化铁呢?
    【查阅资料2】①氧化铁和四氧化三铁的分解温度见下表:
    【理论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并结合数据分析,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氧化铁已分解。
    【拓展延伸】
    有些食品包装盒内放有少量黑色的氧化亚铁,若粉末的颜色 ,就说明包装盒漏气,售货员就能及时发现并处理:
    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 。氧化铁(Fe2O3)高温分解可生成四氧化三铁和一种气体,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66.兴趣小组用稀盐酸除去铁钉表面的铁锈(主要成分是Fe2O3),发现反应开始时铁锈消失,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为黄色,一段时间后变为浅绿色。
    【查阅资料】FeCl3的溶液呈黄色
    甲同学认为生成的FeCl3可能与试管中的物质继续反应,进行了下列实验。
    (1)用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实验1-1的目的是 。
    (3)综合分析实验1,溶液从黄色变浅绿色的可能原因是 。
    乙同学用生锈程度相同的锈铁钉、5mL盐酸探究溶液颜色变化的影响因素。
    (4)生锈铁钉与盐酸反应时,溶液的颜色变化与 有关。
    (5)2-2中始终未观察到溶液变黄色,结合实验1和实验2推测可能的原因为 。
    (6)基于上述实验推测,下列关于工业用盐酸除铁锈的说法合理的是 (填字母 序号)。
    A 除铁锈时,所用盐酸的浓度越大越好
    B 在除锈过程中,生成的FeCl3对铁也有腐蚀作用
    C 用盐酸除锈时,应注意控制反应的时间
    67.兴趣小组在课外实验中意外发现:将镁条放入Na2CO3溶液中,快速产生较多气泡,有白色沉淀生成。小组同学对此进行了系列探究活动。
    探究Ⅰ:反应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作出猜想】小组同学经查阅资料和讨论,根据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 提出如下猜想:
    ①氢气;
    ②二氧化碳;
    ③氢气和二氧化碳。
    【实验1】取5g打磨后的镁条、100 mL Na2CO3溶液于装置A中,按图1所示方案进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猜想①正确。
    探究Ⅱ:快速产生气体的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镁与水缓慢反应生成氢气; Na2CO3溶液显碱性,其溶液中除Na+、CO32-外,还有OH-。
    【作出猜想】可能是Na2CO3溶液中的某一种离子促进了镁与水的反应。
    【实验2】将等质量的镁条按照图2进行如下如下实验。
    (1)实验2中a组实验的作用是
    (2)探究2中能够说明CO32-对Mg与水反应起促进作用的证据是 。
    探究3:反应产生的白色沉淀中是否含有MgCO3?
    【实验3】利用如图装置证明样品中含有MgCO3(夹持仪器略去)。
    (1)所需要的试剂分别是:A 、B 。
    (2)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有 反思交流:有些伟大的发现就是从异常现象中得到启发,通过深入研究而实现的。
    68.在进行“金属的化学性质”实验时,有些同学出于好奇,将在酒精灯上烧过的铜片全部倒入稀盐酸中,结果却观察到了溶液先变蓝再变绿的奇怪情况。
    (1)写出烧过的铜片在稀盐酸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由于对反应的异常现象感到好奇,化学小组对此展开了探究:
    【查阅资料】
    I、Cu2+在水中主要以[Cu(H2O)4]2+的形式存在。
    II、Cu在火焰上灼烧时,火焰呈绿色。
    III、Na、Mg、Zn在火焰上灼烧时,Na的火焰显黄色,Zn的火焰显蓝色。
    IV、[Cu(H2O)4]2+的颜色为深蓝色,[CuCl4]2-的颜色为绿色。
    V、当升高温度时,可逆反应会向着吸热反应进行,反之亦然。
    VI、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可逆符号为“⇌”,而普通化学方程式使用“=”。
    【进行实验】
    ①将铜置于火焰上灼烧,可以观察到绿色火焰,该反应没有新物质产生,是 (选填“物理”或“化学”)反应。
    ②某同学将题干中所得溶液分成两份,一份进行加热,观察到溶液绿色变深,另一份放入冰水中,观察到溶液绿色变浅,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并写出该反应的能量变化情况:变绿方向为 (选填“吸热”或“放热”,下同)反应,变蓝方向为 反应。
    ③某同学出于好奇,对一块黄铜片进行了灼烧,发现火焰呈极光一般的蓝绿色,试推测黄铜的两种成分和黄铜在金属材料中的分类: ; ; 。
    69.皮蛋制作时需加入一定配比的皮蛋粉,皮蛋粉的主要成分是面碱(Na2CO3·10H2O)和“石灰”。实验活动课上同学们对其进行了探究。
    任务一:皮蛋粉溶液酸碱性的测定
    (1)将皮蛋粉溶于水,静置,取上层浸出液于洁净的试管,再滴加2~3滴无色酚酞,观察到溶液变红,则溶液的pH 7(填“>”、“

    相关试卷

    压轴题11 实验探究题(生活中常见物质探究)-中考化学压轴题突破(全国通用):

    这是一份压轴题11 实验探究题(生活中常见物质探究)-中考化学压轴题突破(全国通用),文件包含压轴题11实验探究题生活中常见物质探究-中考化学压轴题突破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压轴题11实验探究题生活中常见物质探究-中考化学压轴题突破全国通用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3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2020中考备考化学考点讲练题型复习 实验探究题: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中考复习 2020中考备考化学考点讲练题型复习 实验探究题,共20页。

    专练03 选择题压轴题(三)实验探究与方案设计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

    这是一份专练03 选择题压轴题(三)实验探究与方案设计专题-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文件包含专练03选择题压轴题三实验探究与方案设计专题解析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专练03选择题压轴题三实验探究与方案设计专题原卷版-备战中考化学压轴题提分专练深圳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