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真题作文解析(新课标Ι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北京卷)
展开【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题目的语境是“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应用”,一个结论是“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这是对“语境”事件和事实的肯定。一个问题是“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这是对语境的质疑(反思、思辨)。这里有三个“点”,一个是“那么”,“那么”在这里相当于古文中的“然则”一词的“则”,“既然这样”在句中省略了,指上文的内容;一个是“是否”,这里是从“是”和“否”两个角度引发思考,而非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一个是“会”,这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词语,引导考生基于现实作进一步畅想和思考,而“未来”是不确定的,因此“会”保证了有关“是否”推理的合理性,即无论“是”还是“否”都符合题意。
这是一道要求“理性思维”的命题,我们可以着眼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作用,写其带来的便利,解决问题的速度和数量,畅享未来的更为省心省力的生活图景,也可以写“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副作用,写其带来的新问题、新烦恼,畅想未来的更多危机和问题;也可以辩证思考“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长板和短板,思考如何趋利避害、取长补短,用更高的手段和方法驱动其“为人服务”而非“为人增忧添乱”。
二、新课标Ⅱ卷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Ι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试题的引导语的语境是“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遥的深空……”,试题的思维的转换点和连接点是“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试题命题的着力点和价值思考点是“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句话的要素之一是“我们每个人也都在”,因此写作对象涉及的人员、行业很广。这句话的要素之二是“不断抵达”,“不断抵达”可以是主动的“探索发现”“上下求索”,是一种“主动接近”的必然结果;也可以是主动的“随遇而安”“随波逐流”;可以是“主动”行为的“被动”结果,如“不期而遇”。但从语境“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应该可以舍弃中间的说法。要素三是“未知之境”,就是“新发现”“新领域”“新生活”“新观念”“新天地”。这里的“未知之境”可能是有利的,也可能是危险的,需要人辨别、改造。
当然,这句话的重点应该在“不断抵达”,而非“抵达”。我们可以写“不断的出发就是为了不断的抵达”“人生就是要通过不断的追求,不断实现阶段目标”;也可以写“怎样才能不断抵达”,还可以写“不断抵达的美好”“不断抵达的意义和价值”。
三、全国甲卷
【原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解析】
试题共三句话,第一句“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属于“话题”和“论题”性质的,就是一个大的“主题”。第二句“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属于第一句的一个方面、一个做法,“有时”说明这不是“常态”,也不是“大多数”。第三句“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属于论点性质的,是对第二句的否定,也是对第一句的“具体解释说明”,“其实”一词,说明“这一句”才是命题人真正想说的。
“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是一句不肯定的话,其要素有“坦诚交流”“真正的相遇”和“有可能迎来”三个。因此,我们可以围绕这三个要素,整理出相关观点:
(1)坦诚交流是迎来真正相遇的基础和前提;
(2)真正的相遇需要坦诚的交流;
(3)没有坦诚的交流就不会有真正的相遇;
(4)坦诚交流未必能迎来真正的相遇。
四、北京卷
【原题呈现】
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不透露所在区、学校及个人信息。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
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论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
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合理,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
【作文解析】
试题1“历久弥新”是一道命题、限定文体的作文。语境中无论是具体示例“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还是概述的语句“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都是为了引出“标题”的铺垫,提醒考生可以参考这些题材,但不限于这些题材。标题“历久弥新”是对“语境”的高度概括,尽管“历久弥新”与概述性的“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不是一个意思,因为“新”不是“活力和价值”,但是其与示例性语境还是很吻合的。因此我们可以结合“示例”和“概述”圈定和理解“历久弥新”的“内涵”——“新”在“愈显活力和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做如下思考:
(1)“什么是‘历久弥新’”;
(2)“为什么要‘历久弥新’”;
(3)“为什么能‘历久弥新’”;
(4)“怎样才能‘历久弥新’”;
(5)“‘历久弥新’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试题2“打开”也是一道命题限文体作文。
材料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部分,为考生提供了写作方向——“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等。“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部分为考生提示“打开”的意义,提供写作重点通过材料要反映“发现新的自己”“带来新的气象”,等等。“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部分,提示考生要以“故事”——记叙文的形式(文体)展示文字,而“每一次”则提示考生可以写“一次”也可以写“多次”,可以写“一件事”,也可以写“多件事”。
相比较而言,试题2“打开”要比试题1“历久弥新”,更能让考生发挥出文字水平。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作文命题审题立意分析及写作示例(新课标I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作文命题审题立意分析及写作示例(新课标I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共2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新课标I卷,新课标Ⅱ卷,全国甲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年全国高考真题新课标Ⅱ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考后更新): 这是一份2024年全国高考真题新课标Ⅱ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考后更新),共1页。
2024年全国高考真题新课标Ⅰ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考后更新): 这是一份2024年全国高考真题新课标Ⅰ卷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考后更新),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