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庖丁解牛教案
展开在先秦群星璀灿的夜空中,庄子是最耀眼的星座之一。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庄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之为最早的关注人心灵的哲学。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2、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庄子(约前369——前286)和孟子同时而稍后,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他生活贫困,做过漆园吏,但学识渊博。他对当时统治者攻城占地的做法深恶痛绝,对儒家积极参与政事给予了尖锐的批评,主张“出世”。宋王偃昏庸残暴以致亡国的现实对庄子的思想影响很大,所以他不再出仕(做官)与统治者合作。他性情旷达,追求绝对的自足自得的主观精神境界。
天道观念:“道”是庄子超越哲学的核心,“心斋”与“坐忘”是达到超越的理想手段,“逍遥游”是生命自由的最佳境界,“万物齐一”是追求生命自由的必然世界观。 自由思想:庄子认为只有以通达的精神超越现实世界,才能获得无限的自由和心灵的宁静。提出“不滞于物”的观点。
辨证思想:庄子的思想包含着朴素辨证法因素。认为道既派生了万物,又不滞于万物中,表现出超越性与内在性的统一。 平等思想:认为道在万物,万物平等。重视事物天然的本性,认为天然的本性都合乎性命之常情,因此天然的差异也是合理的,而对个性和差异的尊重,正是庄子平等观念的深刻之处。
游世思想:在内篇七篇,游世几乎是核心思想。一方面以故意的玩世不恭态度,继承了隐者传统的心情灰暗的主题叙述,就是以轻视现实和躲避矛盾,来保护一种弱意义的生存欲求。另一方面,庄子又认为在这样黑暗的存在背景中,隐者传统意义的个人出路是根本不可能的。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又称《南华经》,是著名的经典著作。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和杂篇。 内篇共7篇,是庄子本人所作,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外篇15篇,是内篇的补充和发挥,对丑恶现实的愤慨表现的更为强烈;杂篇共11篇,是庄子后学对庄子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庄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不得不承认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也感到社会潮流的不可逆转。他主张无所作为,以保全自身,并对死生、寿夭进行了相对的解释,这种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消极影响,但庄子对当时的现实也作了较为深刻的批判。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养身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庄子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避开矛盾,寻求解脱,就必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
解牛之礼《周礼》中专设有“庖人”一职,“庖人掌六畜、六兽、六禽,辨其名物。”在先秦时期,牛是非常尊贵的祭品以及礼品,人们非常看重牛,解牛这一举措也并非寻常,牛通常用于祭天、祭地、祭宗庙、王飨xiǎng等祭祀活动中。
庖丁用的不是普通的杀牛刀,而是祭祀宗庙场合的礼器刀具——鸾刀。并且这种刀的刀环位置是一个铃铛,因此每一个动作都会发出悦耳的声响。更进一步,庖丁用礼器来解牛,动作和刀环铃声都合乎祭祀音乐的节拍,这极有可能是一次祭祀表演,而非厨师炫技或者梁惠王的心血来潮。正所谓“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庖丁解牛的故事可能实际描述的是一国之君观摩祭祀演练的纪实。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庖丁给梁惠王宰牛。手接触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豁豁地,没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汤时)《桑林》舞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庖丁解牛的场面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手触、肩倚、足履、膝踦
拟声词:砉然、騞然——莫不中音 “桑林之舞”“经首之会”——节奏
作用:强调说明了庖丁技艺之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为下文文惠君的赞叹和庖丁的畅谈解牛之道做了自然的铺垫。
2.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
1、写文惠君的赞叹,用意何在?
1.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2.“技盖至此乎”这句发问,开拓了文路,引起了庖丁的议论。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庖丁放下刀回答说:“我追求的,是道,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起初我宰牛的时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三年以后,再未见过完整的牛了。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砍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动起刀来非常轻,豁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净,收藏起来。
拟声词,迅速裂开的声音。这里形容骨与肉分开的声音。
1.庖丁是如何练就一身高超技艺的?如何解读庖丁解牛的具体内涵?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
(1)对道的追求超过对技术的追求,热衷于探求解牛规律。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2)不懈实践,在反复实践中积累经验,探求规律,运用规律。始解牛时/三年之后/方今之时/所解数千牛矣(3)谨慎小心,尊重规律,不骄傲大意。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摒弃杂念,用心感知把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不能光靠眼睛、手脚,更重要的是靠智慧,靠理性的思考,靠用心地感知。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顺其自然,避实就虚在大的缝隙处击入,顺着空隙下刀,还要躲避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合的地方。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反复实践,方有真知只有通过长期的解牛实践,才能获得解牛之“道”。规律的洞悉、掌握和娴熟的运用,全在于长期专注的实践。
心怀敬畏,戒骄戒躁不管技艺再高超,如果心态傲慢,恐怕总有犯错之日。而时刻告诫自己谨慎行事,对世间万事万物多一份敬畏,方为立身之正道!
“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2.庖丁的回答中总领性的句子是哪一句?包含了有哪三重境界?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关于“庖丁解牛”的三个境界: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也”
目有全牛(不懂规律)
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
目无全牛(懂得规律)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游刃有余(运用规律)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三种之境界: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依乎天理:按照生理规律
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社会中,要顺应规律,像庖丁避开硬骨一样来避开矛盾,游刃有余地在各种矛盾的缝隙中生存,像保护刀刃一样来保护自己。
第二段:紧接着写文惠君的夸赞,从侧面烘托庖丁技艺的精湛。
第三段:庖丁对文惠君的解答,庖丁主要讲述了自己达于“道”境的三个阶段。
第四段:文惠君听后领悟了养生的道理。
第一段:庖丁解牛的熟练动作和美妙音响,突出庖丁技艺高超。
文章先描述了庖丁解牛的高超技艺,再由庖丁阐述他的解牛之道。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意在阐明“养生”,它说明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有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客观规律,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迎刃而解。
庄子企图回避矛盾的思想,的确是一种消极的处世哲学。但这种哲学曾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或悲观失意的人们以精神安慰,无疑是一种心理疗法。 它在一定程度上陶冶、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它教人们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脱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与盎然生意的自然融为一片,从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 这也正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在经历巨大的失败和不幸之后,并没有真正毁灭,而更多的是保存生命,坚持节操却隐逸遁世以山水自娱,洁身自好的道理。
有人认为庄子的养生之道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你怎么看?
游刃有余:现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目无全牛:现在一般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踌躇满志:文中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意思。踌躇,现在用于形容犹豫不决的样子。踌躇满志,现在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切中肯綮:肯,骨间肉。綮,结合处。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正好切中事情的关键。
(1)砉然向然: “向”同“响”,声响(2)技盖至此乎: “盖”同“盍”,何、怎么(3)批大郤,导大窾: “郤”同“隙”,空隙(4)技经肯綮之未尝: “技”通“枝”,支脉(5)善刀而藏之: “善”通“缮”,揩拭
(1)肩之所倚,足之所履: 名词作动词,踩(2)以无厚入有间: 形容词作名词,厚度(3)良庖岁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年(4)族庖月更刀: 名词作状语,每月(5)视为止,行为迟:动词作名词,目光/动作;形容词作动词,慢下来
(1)所见无非牛者古义:没有不是。今义:只,不外乎。(2)依乎天理古义: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今义:天然的道理。(3)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4)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动作+因此。今义: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⑸吾见其难为古义:难解,很难下刀。今义:使人为难。⑹技经肯綮之未尝古义:不曾尝试。今义:副词,不曾。
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 介词,引出对象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为: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介词,替,给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动词,解/作为③视为止,行为迟: 因为 ④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因为
乎 :①技盖至此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 ②进乎技矣: 通“于”,引出对象,可不译③依乎天理: 通“于”,引出对象,可不译 ④而况大軱乎!: 语气助词,表疑问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形容词词尾
部编高教版(2023)第六单元三 公输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112_t8/?tag_id=27"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三 公输教学设计</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庖丁解牛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13_t8/?tag_id=27" target="_blank">*庖丁解牛教案及反思</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无衣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089_t8/?tag_id=27" target="_blank">*无衣教案及反思</a>,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四句,先后写“修我戈矛”,拓展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