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反对党八股》(节选)(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教案 0 次下载
- 《反对党八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基础模块上册高教版2023练习题 试卷 0 次下载
- 《拿来主义》(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拿来主义》(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教案 1 次下载
-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课件)-【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中职专用】高一语文同步精品课堂(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上册) 课件 0 次下载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精练
展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阅读能力。2.学习巧用比喻释疑的方法,提高论辩能力。3.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后世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且称其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其思想与孔子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坚持以“人”为本。
《孟子》共7篇,各取篇中开头几字为篇名,如《梁惠王》、《公孙丑》、《告子》等,主要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它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多用比喻,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充沛,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是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该篇上部分的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是贤者数人其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
二人另一次会面是在禽兽嬉游的池沼边上。梁惠王得意地问孟子:“贤者亦乐此乎?”孟子以“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为对,并通过历史事实的对比,证明了贤者“偕乐”与不贤者“独乐”的不同结果:文王关爱百姓,百姓爱戴他,因而文王能享其乐;夏桀不恤百姓,百姓怨恨他,因而夏桀不能保其乐。正是在接触、交谈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千古的政事问答。
数( )罟( )不入洿( )池
衣( )帛( )
鸡豚( )狗彘( )之畜( )
然而不王( )者
移其粟( )于河内
申之以孝悌( )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①河内: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为河外。②文言文中表示“荒年”的词有“歉岁、灾年、凶年、饥馑”,如:《宋史·黄廉传》:“久饥初稔(丰收),累给(贷款)并偿,是使民遇丰年而思歉岁也。”
2. 梁惠王为此施行的政策是什么?困惑有哪里?
于国尽心:移民 移粟困惑在于:民不加多
1. 梁惠王为什么希望人口多呢?
战国的诸侯各国,虽然不同于西方国家,但人民、领土、政权,都是诸侯们的私有财产,自然领土越广,人民越多,实力、权势越大,在国际间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称雄称霸。老百姓可以比较,自由迁徙,国富自然就吸引更多的百姓归顺。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译为“不要”。
1.在课文第二部分,针对梁惠王的疑问,孟子分析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同时暗含着对梁惠王的“两个批判”,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哪两个批判?
批判一:“王好战,请以战喻。”——间接批判了梁惠王的好战。孟子生活的时代,是我国的战国时期,当时的各国诸侯,“以攻伐为贤”——把能攻善伐看做贤能,而这是孟子所反对的。孟子主张“王道”,反对以暴力为特征的“霸道”。所以这是第一个批判。
批判二:“五十步笑百步”——批判了梁惠王所谓“尽心”,其实与邻国的政策相差无几,都是虐民暴政。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运斤成风:比喻手法熟练,技艺高超。
为死了的人办丧事。丧:动词。
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
1. 孟子提出的“王道之始”,要做哪些事?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孟子的主张,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有什么特别的先进之处?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与自然交往互动,和谐相处,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者,未之有也。
第六段孟子提出了“王道之成”的具体措施,内容上与“王道之始”的措施是否重复呢?
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五亩之宅鸡豚狗彘之畜百亩之田
允许百姓拥有一定的私有财产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
儒家与道家在驭民政策上的差异
“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道德经》第3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道德经》第65章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第一个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
孟子在最后一段旨在说明什么(即目的)?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君王的态度 不找客观原因,而应反省自己,清除虐政,施行仁政。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三部分(5-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结构严谨。孟子的文章环环相扣,不可分割。这篇文章的末尾,依次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体现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善用比喻。孟子善用比喻说理,文字显得从容不迫。如“五十步笑百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气势充沛。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 语言上是使用整齐的排偶句式。如叙述王道之始时的三组排偶句、王道之成时的四组排偶句。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1、王道精神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以律己,不推卸责任2、注意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
孟子的主张在今天有没现实意义?
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者 “斑” 2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途”3直不百步耳 “只”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毋”
名词活用作动词
(1)填然鼓之 鼓:打鼓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为王、称王、统一天下(4)树之以桑 树:种植(5)王无罪岁 罪:归罪、归咎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活着的人,死去的人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
谨庠序之教 认真从事
为动用法 使养生丧死无憾 为…办丧事
请以战喻 战争
(1)是亦走也(2)非我也,兵也(3)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1)申之以孝悌之义(2)树之以桑(3)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①或……或……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有的……有的……②直……耳 直不百步耳。译为“只……罢了。” ③是……也 是亦走也。译为“这是……呀。” ④是何异于……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兵器/战士,士兵;逃跑/行)
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
谷不可胜食也。(谷:粮食的统称 。今义指稻谷。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春江花月夜综合训练题: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31_t7/?tag_id=28" target="_blank">春江花月夜综合训练题</a>,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中职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上册<a href="/yw/tb_c4037110_t7/?tag_id=28" target="_blank">*寡人之于国也同步训练题</a>,共8页。
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第六单元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语文部编高教版(2023)<a href="/yw/tb_c4037109_t7/?tag_id=28" target="_blank">第六单元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同步练习题</a>,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