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图文ppt课件
展开1: 理解、熟读、背诵诗歌。2: 探究诗歌内涵主题和写作技法。3: 置身诗境,掌握比兴手法。
导入:清初赵翼的《论诗 ·其 》写到,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然而,在中国古代,并不是每一个有才华的人都能受到 重用,都能如愿以偿施展自己的理想和报复。让我们一 起走近那个将社会分为贵族和寒门的时代,去感受诗人 鲍照的无奈!
走近作者:鲍照(约415年~466年)南朝宋文学家,与颜延之、谢灵运合称“元嘉三大家”。字明远,汉族,祖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 西南,辖区包括今江苏涟水,久居建康(今 南京)。家世贫贱,临海王刘子顼镇荆州时, 任前军参军。刘子顼作乱,照为乱兵所杀。他长于乐府诗,其七言诗对唐代诗歌的发展 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有《鲍参军集》。
鲍照〔南北朝〕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拟 行 路 难 、 其 四
写作背景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社会动荡。鲍照出身寒微,怀才不遇。于是常常借诗歌来抒发自己建功 立业的愿望,表现出了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 传达出了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 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这种忧愤的情感发 于作品之中,形成了他诗歌的独特风格。
南朝宋著名诗人鲍照的《拟行路难》诗共有十八首, 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四首。《行路难》为乐府旧题,古辞不存。 《乐府解题》说: “《行路 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 ”《续晋阳秋》说: “袁山松善音乐,北人旧歌有《行路难》曲, 辞颇疏质,山松好之,乃为文其章句,婉其节制。
“泻水”二句:往平地上倒水,水流方向不一喻人生贵 贱穷达是不一致的。泻,倾,倒。“举杯”句:这句是说《行路难》的歌唱因饮酒而中断。 吞声:声将发又止。从“吞声”、 “踯躅”、 “不敢” 见出所忧不是细致的事。踯躅 (zhí zhú) : 徘徊不前。自宽: 自我宽慰。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 断绝:停止。
释义: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各自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的际遇是既定的,怎么能行止间叹息、惆怅!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举杯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 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 不敢再多说什么。
词句赏析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 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 “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 因此说,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 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读者惊疑的气势。曲折 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悲愤抑郁心情。
词句赏析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他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去歌呼呐喊,而是首先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 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
词句赏析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以“酌酒以自宽”来慰藉心态失去的平衡。然而,举杯消愁愁更 愁,就连借以倾吐心中悲愤的《行路难》歌声,也因“举杯”如 鲠在喉而“断绝”了。这里诗人有意回避了正面诉说自己的悲哀 和苦闷,胸中郁积的块垒,已无法借酒浇除,他便着笔于如何从 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这种口吻和这笔调,愈加 透露出作者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的情感,造成了一种含蓄不露, 蕴藉深厚的艺术效果。
词句赏析心非木石世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 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不尽情宣泄, 不放声歌唱,已不足以倾吐满怀的愁苦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社会政治的黑暗, 残酷无情的统治,室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 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 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而这种不幸的根源,已经是尽在言外,表现得很清楚了。 所以,前文中“人生亦有命”的话题,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
思考1: 清代沈德潜评价说: “妙在不 曾说破。”请你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这首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思索、 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从作者的表达情感方式来说,全篇构思 迂曲婉转,蕴藉深厚。伴随感情曲折婉转的流露,五言、七言 诗句错落有致地相互搭配,韵脚由“流”、 “愁”到“难”、“言”的灵活变换,这一切,便自然形成了全诗起伏跌宕的气 势格调。
4 文本探究思 考2: 诗人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有什么作用?比兴手法,托物言志。作用:使得全篇构思迂曲婉转,蕴藉深厚,生动形象地 表达了对不公正制度的愤慨之情。
小结这首诗是《拟行路难》中的第四首。抒写诗人在门阀制度重压下,深感世路艰难激发起的愤慨不平之情,其思想内容与原题妙合无垠。起首两 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 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全篇构思迂曲婉 转,蕴藉深厚,此诗托物寓意,比兴遥深,而又明白晓畅,达到了启人 思索、耐人品味的艺术境界。
1: 理解性默写(1)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当时门第决定人生这一古代的血统论发出愤怒的控诉的两句:“ , 。”(2)在《拟行路难(其四)》中描写作者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诗句:“ , 。”(3)在《拟行路难(其四)》中表现作者极度矛盾和忍辱负重的句子:“ ?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酌酒以自宽 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A. 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B. 《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 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
3: 语言表达请根据下面这段文字提供的信息,概括出鲍照对战争的态度。 (不超过30字)鲍照在诗歌中常以边塞健儿自喻,抒发自己欲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慷慨顿挫之中,自有一股昂扬之 气。如《代出自蓟北门行》一诗中说:“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这首 诗充满了作者对正义之师的热情歌颂,抒写了他立志报国的强烈愿望,是一首激昂慷慨的爱国之歌。 同时,他的诗也真实地反映了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这些战场上的战士,有的“少 壮从军去,白首流离不得还”,有的在军中“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每怀旧乡野,念我旧 人多悲声”。而思妇回想“执袂分别已三载”,征人却“迩来寂淹无分音”。于是朝悲戚戚,暮思绕绕。这些诗形象地写出了征夫思妇的痛苦,控诉了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鲍照热情支持保家卫国的战争,但又控诉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a href="/yw/tb_c4002036_t3/?tag_id=26" target="_blank">拟行路难(其四)示范课ppt课件</a>,共24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获奖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获奖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知人论世,拟行路难其四,写作背景,门阀制度,悲怆难抑,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内心抗争,极度的痛苦和无可奈何,研读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背景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背景图ppt课件,共4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起兴”示例,写作特点,全诗小结,高考秘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