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
展开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一docx、语文模拟试卷一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3页, 欢迎下载使用。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不仅是指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且是指品格高尚的君子”逻辑关系错误,原文是说“这里的‘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原文是并列关系,而选项是递进关系。
B.曲解文意,原文说“单纯的权力系统若失去内在‘道义’的内涵与目的是无法维持的”,“单系的权力系统是不存在的”曲解了文意。
C.“重要的是具有人文修养,与生俱来的禀赋并不重要”曲解文意,原文是说“仅有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具有人文的修养”。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对一个人实行‘教化’,就能使其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前后逻辑不成立。对一个人实行了“教化”,此人未必就一定会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从“‘成人’,并不是指年龄特征上发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说成人……”等处可知,孔子“教化”观念是从道德内涵上强调人的人格养成。
A、C、D三项侧重于“成人”教育。
B.“当代虎爸培养孩子成为‘考霸’”,不符合孔子“教化”观念,侧重于“应试”教育。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依据原文“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首先提出“以‘政’行‘教’的枢纽环节是‘礼义’”的观点;
②依据原文“礼义’亦是一个综合性的说法,它既指政刑法度之施设所依照的一般性、指导性的制度化设计,同时又强调这一指导性设计中内含着的道义精神”,接着诠释了“礼仪”的内涵;
③依据原文“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对于‘礼’的重视自不待言,‘隆礼重法’基本已成为荀子思想主旨的代称”,再通过引证论述了荀子对礼的高度重视;
④依据原文“二者的并称究其向上的一面而言,乃高度地强调了荀子以‘政’行‘教’的思想观念”,最后得出“荀子以‘政’行‘教’”的结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化’就是感化,也就是在‘上’者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可知,在“上”者(老师、长辈)的教育和引导下,使“下”者内在的人格精神发生变化。
结合“脱离纯粹的人的自然状态,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承担起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可知,通过个人的自觉,明白做人的道理,具有分辨是非和校正自己行为的能力。
结合“这段话与孔子回答子路问成人的话是一致的,都强调了仁义礼乐教化在人的人格养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仁’是人内在的品德和思想境界,‘礼’是人外在的行为准则。任何社会都有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在内心发生变化,达到‘仁’的境界,从而实现对‘礼’即社会规范的高度认同和自觉遵守”可知,通过礼乐教化来塑造健全的人格。
结合“也就是说,‘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的途径和方式,是一工具性的存在。甚而言之,这一工具性存在最终亦是要被扬弃的,从而达到‘不待政而化’的状态”可知,“为政”本身作为对民众施行教化,即以“政”施“教”。
6.C 7.A 8.当听到聂赫留朵夫要娶她时,内心是恐惧与愤怒的;当聂赫留朵夫回答在上帝面前应该娶她时,内心是隐忍的;当聂赫留朵夫让她安静,她强调“一张红票子”“一百卢布”时她是愤怒的;当聂赫留朵夫说“决定再也不离开你了”“我说到一定做到”时,她内心是瞧不起聂赫留朵夫的;当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她的手时,她是愤怒的。 9.选文一中,“他自言自语,由于内心发生的变化而暗自高兴”“他想”“他一想到怎样跟她见面”,是运用了心理描写与主人公的自言自语来描写的。选文二主要是通过与玛丝洛娃的对话来表现聂赫留朵夫内心的救赎的,也有动作描写。选文三是在王夫人与黛玉的对话中,借他人之口来介绍宝玉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C.“也是职业性的表达”错,“职业性”是指玛丝洛娃作为妓女时,而文中两次写到玛丝洛娃说自己的“价钱是一张红票子”,“一百卢布”,是玛丝洛娃对往事的回忆对聂赫留朵夫的痛恨,那时的玛丝洛娃可不是妓女。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聂赫留朵夫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造成了社会的不公和底层人民的苦难”拔高了,文中“说也奇怪,自从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因而憎恨自己那时起,他就不再憎恨别人”可知,昨天与今天的不同只是聂赫留朵夫认识到自己的卑鄙后憎恨自己,并没有意识到阶级地位的差别。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和心理变化的能力。
当聂赫留朵夫说要与她结婚时,“玛丝洛娃脸上顿时现出恐惧的神色。她那双斜睨的眼睛发呆了,又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与“玛丝洛娃愤愤地皱起眉头”可知她内心的恐惧与愤怒;
“她说了这些话,又张开嘴,但没有再说下去”可知她内心强忍住自己的哀痛;
当聂赫留朵夫让她安静时,“玛丝洛娃突然急急地说,脸涨得通红”,她强调“一张红票子”“一百卢布”时可看出她是愤怒的;
“可我敢说,你做不到!”“玛丝洛娃说着,大声笑起来”可知在她内心对聂赫留朵夫的轻视与愤怒;
当“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时,“她尖声叫道,气脸都变色了,从他的手里抽出手来”“她霍地站起来,嚷道”以及对聂赫留朵夫说的话,说明她的内心是愤怒到了极致。
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选文一,“他自言自语,由于内心发生的变化而暗自高兴”及自言自语的内容,关键词“他想”“他一想到怎样跟她见面”等可看出是运用了心理描写和主人公的自言自语。
选文二,“聂赫留朵夫一面说,一面摸摸她的手”是动作描写,其余主要是与玛丝洛娃的对话来塑造人物的。
选文三,王夫人说宝玉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等,黛玉听母亲所说与王夫人所说,这都是借他人之口介绍宝玉,是对宝玉的出场做铺垫,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10.BEG 11.B 12.C 13.(1)再考察他们任职后兴办了多少有利的事,革除了多少弊端,确定功劳和罪过,明确奖赏和处罚,那法令就可以施行,事情就可以成功了。
(2)适逢推荐湖北按察使,朱之弼举荐道员王垓,不符合皇上的心意。 14.①贤于政事,对朝廷事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受到皇帝重视。②居家言行美好诚恳,侍奉父母孝顺。③兄友弟恭,弟弟对他恭敬有加。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世祖憎恶贪腐,下令如果官员贪赃十两银子,役卒贪赃一两银子,都要流放。
“恶”在此为“厌恶”的意思,所以“贪吏”是“恶”的宾语,宾语后B处断开;
根据下文中“得赃十两”和“得赃一两”可以得知,陈述对象为“命官”和“役”,所以E和G处断开。
所以应在BEG处断开。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上奏疏;仔细讲解。句意:他上疏说。/用金笼装着献给皇帝,并且上了奏本,仔细地叙述了它的本领。
B.“意思相同”错误。耍弄;使……起舞。句意:如果不是玩弄文字做乱法的事。/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听了落泪。
C.正确。确实、的确;善良。句意:实在是因为法令太严苛了人心就想逃避。/温和、良善、恭敬、节制、谦让。
D.正确。颓废、废弛;荒废。句意:国家的事情怎么能不被颓废。/政治通达人心顺和,很多荒废的事情一下子都兴办起来了。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朱之弼认为当下国事败坏,百姓生活困窘不堪”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今乃尽若事外,遇事至,才者不肯决,无才者不能决,稍重大即请会议,上下相诿,彼此相安。 国家事安得不废,百姓安得不困?”可知,这是一种假设,并非当下实际情况。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历事”,任职;“信”,明确;“举”,完成,成功。
(2)“会”,恰逢,适逢;“举”,举荐;“当”,符合。
14.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概括能力。
由原文“八年,疏言:‘国家宜重名器。 旧制,胥吏供役年久无过,予以议叙,选用佐贰。今户、兵等部书役别系职衔,非官非吏,有玷班行。此曹起自贫乏,不数年家赀钜万,衣食奢侈。非舞文作奸,何以致此?请严察褫夺。’上韪其言,并严饬行”可知,朱之弼贤于政事,对朝廷事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受到皇帝重视。
由原文“之弼内行修笃,事亲孝”可知,朱之弼居家言行美好诚恳,侍奉父母孝顺。
由原文“与其弟之佐相友爱”可知,朱之弼兄友弟恭,弟弟对他恭敬有加。
参考译文:
朱之弼,字右君,顺天大兴人。顺治三年考中进士,授予礼科给事中,后转任工科都给事中。顺治八年,他上疏说:“国家应该重视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按旧制,官府小吏工作时间长了如果没有过失,就给予核议奖励,选择任用为副职。现在户部、兵部等部管办文书的属吏是另外的职位和头衔,不属于正常的官吏,玷污混乱了正常的官阶班列行次。这些人从贫穷匮乏人家起步,不几年就有万贯家财,衣服食物豪奢侈靡。如果不是玩弄文字做乱法的事,凭什么到这种地步?请朝廷严格考察依法剥夺他们的官职。”皇上认为他的建议正确,并且严格要求官员使他们行为谨严合礼。
他又上疏说:“如果国家规章制度非常完备了,各部大臣就会认真做事,自己知道兴办善政革除弊端。现在却好像都置身事外,遇到事情了,有才干的不肯决断,没有才干的不能决断,稍微重大的事情就请求聚合众人商议。上下级互相推诿,各自安好。这样,国家的事情怎么能不被颓废,老百姓怎么能不受困窘?我愚笨地认为现在要想国家安定,首先在于选用人才。 皇上您当面召集各位大臣亲自考察他们的才干品级,根据能力授职任命;再考察他们任职后兴办了多少有利的事,革除了多少弊端,确定功劳和罪过,明确奖赏和处罚,那法令就可以施行,事情就可以成功了。”皇上采纳了朱之弼的建议,告诉六部革除原来怠惰玩忽的作风。
世祖憎恶贪腐,下令如果官员贪赃十两银子,役卒贪赃一两银子,都要流放。 法令颁发以后,朱之弼上疏议论它不合适,大致说:“自从皇上这个法令宣布传达后,巡抚和巡按所稽查的,一定不会再有大的贪官了。 为什么呢?一旦被提审查问,官员没有不尽力保全身家性命的,即使贪污了千百两,等到他结案定罪的时候,也一定期望贪污不足十两才罢休。现在普天之下,都是连十两银子都不贪污的官员,难道真的都超过古代那样的清廉官吏吗?实在是因为法令太严苛了人心就想逃避,法令也就只有名无实了。皇上只要选择一个大的贪官惩罚他,选择一个大的清官奖励他,那么那些贪官就会惧怕,那些清官就会振奋了。”皇上非常赞赏他。
适逢这一年大旱朝廷征求建议,朱之弼跟尚书王弘祚在朝廷上论辩,朝廷最终采纳了朱之弼的建议。康熙八年,他上疏说:“世祖严厉惩处贪官污吏,特意制定了严苛的法律,如果贪污者不属于官吏衙役,就不使用这部法律。现在不论贪污者有没有俸禄,一律使用重典。贪官污吏事情败露,接受审查害怕罪行一样,用刑审讯也不会承认,致使大的贪污犯漏网。如果逼迫勒令交出了赃款,只要不是官吏,允许使用原来的法律。”皇帝下诏一并批准了他的建议。十四年,因为母亲去世辞去官职。二十二年,适逢推荐湖北按察使,朱之弼举荐道员王垓,不符合皇上的心意。 因为举荐出来的人不具备才能,吏部考量将朱之弼降三级调到别处任职。 不久去世。
朱之弼居家言行美好诚恳,侍奉父母孝顺,跟弟弟朱之佐友睦仁爱。朱之佐,顺治十四年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历次做官到侍读学士。恭敬对待朱之弼,虽然自己头发白了,遵守弟弟的礼数非常恭谨。
15.B 16.《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典型手法是白描、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等,本诗颈联同样如此。①白描。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饰语,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溪水潺潺,鱼儿慵懒的幽静怡人环境。②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③视听结合。“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B.“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误,诗歌体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没有表现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归园田居》(其一)运用白描手法,“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一句,用简笔勾勒出屋舍概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为听觉、动景描写,“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为视觉、静景描写,动静结合和视听结合,描写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田园风光。
本诗颈联同样如此。
本诗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而行动变得迟缓。
①白描。本联抓住描写对象鸟、鱼、溪的特征,用简洁的语言写出阳春三月,鸟语婉转动听,溪水清澈,鱼儿在水中停歇的幽静怡人环境,运用了白描的手法。
②动静结合。“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动静结合,使得画面既美好又富有生机,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③视听结合。“鸟语”是耳闻之声,“鱼行”是眼见之景,是感官上的视听结合,展现处一派动人美景,表达诗人的喜悦之情。
17. 蝉蜕于浊秽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蜕”“秽”“堪”。
18.虚无缥缈 一帆风顺 喜不自禁 19.B 20.比喻,对偶;红霞笼月、回风旋雪两个喻体,将胭脂鱼在水中游动的形态之美从不同角度进行展示,形象生动,如在眼前;两个句子形成对偶,语言整齐优美,读来朗朗上口,有音乐美感。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第一空,结合前后句可知本空白处应填形容瑶台的词,后面提到“倒是真有好风相送去江城”,“倒是”表示转折,由此可知前面应是形容瑶台难以到达,再根据瑶台是神仙的居处这一传说,可以推断本空应填写“虚无缥缈”。虚无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的样子。形容空虚渺茫,不可捉摸。
第二空,“寓意”是指寄托着美好的愿望,结合前后句可知本空白处应填写胭脂鱼所代表的美好寓意。根据“胭脂鱼幼时身形如山,形扁,背鳍高耸像一叶帆舟”可知,本空应填写“一帆风顺”。一帆风顺:船挂着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任何阻碍。
第三空,根据前后文可知本空所在的句子应与前句形成对仗,“则”意为转折,因此本空应填写与“暗自垂泪”意思相反的成语,百姓听到刘备败走就会为他垂泪,而听到曹操大败就会开心,故本空填写“喜不自禁”。喜不自禁: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形容极其高兴。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多重内涵的能力。
题干中的“多少”是指数量多少。
A.“多少”指数量的多少;
B.“多少”为偏义副词,指很多;
C.“多少”指数量的多少;
D.“多少”指数量的多少。
故选B。
20.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像红霞笼月”“似回风旋雪”为两个比喻句,将时隐时现、“通体或红或黄褐”的胭脂鱼比作易逝的红霞笼月,将胭脂鱼在水中游动之姿比作“回风旋雪”;“时隐时现”对“游动飘忽”,“像”对“似”,“红霞笼月”对“回风旋雪”,前后两句构成对偶,使用了对偶的手法。
表达效果:比喻手法的运用更加传神地突出了胭脂鱼在水中游动的姿态,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了胭脂鱼颜色艳丽、灵活敏捷、时隐时现的特点,化无形为有形,使胭脂鱼的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对偶手法的使用使整句话更具节奏感、韵律美,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整齐的句式更具表现力,使语言更加优美。
21.①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②这个节气为何叫白露 ③白露有三候 22.①农谚简洁凝练,写出了农民忙着收获庄稼与白露后气温变化的情况,突出了白露节气对农事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②农谚富有生活气息,通俗易懂,生动形象,使表达更生活化,更具灵活性。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处,结合上下文“冷空气转守为攻”“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天气渐渐转凉”可知,此处指温度在下降,而且速度变化也很快,所以可填“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第二处,结合后文“……故名‘白露’。……这是‘白露’名由之一”可知,后文讲白露命名的原因,再结合横线处的问号可知,此处填“这个节气为何叫白露”。
第三处,结合后文“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可知,此处是总说白露有三候,所以可填“白露有三候”。
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句表达效果的能力。
从内容看,“抢秋抢秋,不抢就丢”写农民收获庄稼的情景,“抢”字突出了农民的繁忙;“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写出了白露后气温变化的情况。农谚简洁凝练,突出了白露节气对农事和人们生活的重要意义。
从语言看,两句农谚来自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富有生活气息,生动形象,表达更生活化;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口语性强,表达更具灵活性。
23.例文:
在枯燥中沉默进步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
大数据时代,短视频快应用逐角竞争,表情包俗段子充斥网络。它们正在逐渐侵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对此,有人沉浸于碎片化信息的快感精彩,在狂欢中寻找“热闹”,也有人发现“信息茧房”“奶头乐”的套路,清醒后重回生活的“枯燥”。
而我认为,作为网上消费娱乐的受众,尤其是年轻人,应当慎重对待“热闹”,沉心专注“枯燥”。
首先,“热闹”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愉悦。网络环境中各种信息泥沙俱下,消费主义、泛娱乐化等三观不正的意识极容易被误认为正确的娱乐方式。各种电商大搞“女王节”物化女性,短视频搞笑博主无节操刷新道德底线,而我们却将其当做“热闹”,乐在其中。当互联网没有成为便利生活的工具,反倒阻碍了文化发展与思想进步,“热闹”将一文不值。因此,我们更应谨慎对待“热闹”,看清其本质。
其次,“枯燥”也并非难让人心情愉悦。于个体而言,现实中的枯燥是锤炼思想塑造人格的工具。上世纪的鲁迅先生。闭关抄书写作好几年,忍耐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枯燥,但反复的文字恰恰是铁屋子中清醒的呐喊,唤醒麻木不仁。如今,我们不断学习,写作,阅读,工作,看似是机械枯燥,可这恰是提升眼界、挖掘思考、锻炼毅力的必经之路。因此,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枯燥的价值,沉浸其中找到乐趣。
进一步说,于社会群体而言,枯燥是唤醒大众走向进步的良药。《乌合之众》中曾言:“群体是最无能、最野蛮的狂热者。”当娱乐与消费大行其道时。现实中的枯燥也许能唤醒大众的意识。平凡的工作生活也许让许多人感觉找不到方向,以致让“热闹”钻了空,但社会的进度永远不是虚拟世界中少数精英所推动的,而是靠每个现实中勤奋刻苦的普通人。只有每一个人都摆脱对网络世界的盲目崇拜,才能找到各自人生的意义,在枯燥中进步发展。
诚然,热闹的网络娱乐与枯燥的工作生活并不是互相对立的。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如今,短暂的热闹也许能帮助我们缓解紧张。但是,我们也不应舍弃枯燥的娱乐方式,阅读、健身何尝不是一种更可行的方案呢?
如罗翔老师所言:“我们应该尽力去寻找高级的愉悦,脱离低级趣味。”希望我们的世界,能不再止于“热闹”的一地鸡毛,也有“枯燥”的冷静思考。
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当今生活中的现象,受消费主义和娱乐化影响,人们习惯了享乐,习惯了段子、金句、笑点等感官刺激,习惯将费力的文字转化成轻松的视听语言,为了远离“枯燥”,为了生活的快乐,享受的快乐。第二段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枯燥是生命的滋养。可见,材料的核心是“热闹”与“枯燥”。
首先需要理解“热闹”,热闹让人感受快乐,让人处在轻松舒适的氛围中,更多地享受生活。但是,人一直处在热闹之中,就难以静下心来,沉潜其中,认真钻研。因此,人生需要“枯燥”,枯燥不是孤独,不是寂寞,而是在枯燥无味中静心学习、工作、研究,从而学有所获,工作有成,研究深入,得到成长。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命题人意在引导学生思考“枯燥”的价值,探究享受“枯燥”的原因、意义等。
对此,试题给出任务指令,要求学生写一篇发言稿,谈论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如何对待“热闹”与“枯燥”。对此,考生写作时应抓住“热闹”和“枯燥”这一对矛盾展开思考:一方面,可以追求热闹,享受生活的快乐;另一方面,不应完全由着性子来,沉浸于热闹中不可自拔,不要一味拒绝枯燥的事情,面对枯燥要学会忍耐。可列举善于忍耐枯燥而成功的典型事例,可阐述忍耐枯燥的原因及做法,可剖析时代特点和社会需要,还可探究枯燥如何转化为快乐或者二者如何兼顾。注意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思考,观点鲜明,理由充分,论证有力。写作时注意发言稿的格式要求。
立意:
1.理性看待“热闹”,接纳享受“枯燥”。
2.热闹诚可贵,枯燥价更高。
3.热闹让人快乐,枯燥取得辉煌。
4.容得下热闹,扎根于枯燥。
5.在枯燥中发展自我,而非在热闹中迷失自我。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六),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六docx、语文模拟试卷六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五),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五docx、语文模拟试卷五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四),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四docx、语文模拟试卷四参考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