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训练卷(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训练卷(解析版),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训练卷解析版docx、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训练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A.B.C.D.
【解答】解:依据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可知是轴对称图形.
故选:.
2.北斗系统是我国自主建设、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北斗系统的自主建设历程,也是一部技术创新引领、知识产权护航的发展史,在这些技术创新中,芯片技术的突破尤为关键.其中支持北斗三号新信号的纳米工艺射频基带一体化导航定位芯片,已实现规模化应用.纳米米,在这里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
A.B.C.D.
【答案】B
【分析】绝对值小于的正数也可以利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般形式为,与较大数的科学记数法不同的是其所使用的是负整数指数幂,指数由原数左边起第一个不为零的数字前面的的个数所决定.
【详解】解:将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故选:B
3.在一个不透明袋子里装有红球、黄球共个,这些球除颜色外都相同,若从袋中任意取出一个球,取到红色球的概率为,则袋子中红球的个数最有可能是( )
A.B.C.D.
【答案】A
【分析】根据频率进行计算即可.
【详解】解:个,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概率的意义、概率公式,理解概率的意义,掌握概率的计算方法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4.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2cm,3cm,4cmB.2cm,3cm,5cm
C.6cm,8cm,15cmD.2cm,5cm,8cm
【答案】A
【分析】根据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必须满足:任意两边之和>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第三边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A.2+3>4,能组成三角形,符合题意;
B.2+3=5,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C.6+8<15,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D.2+5<7,不能组成三角形,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如(x+m)与(x+3)的乘积中不含x的一次项,则m的值为( )
A.﹣3B.3C.0D.1
【答案】A
【解答】解:∵(x+m)(x+3)=x2+3x+mx+3m=x2+(3+m)x+3m,
又∵(x+m)与(x+3)的乘积中不含x的一次项,
∴3+m=0,
解得m=﹣3.
故选:A.
6.如图,在△ABC中,,以A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AC,AB于点M,N,再分别以M,N为圆心,大于MN长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O,作射线AO,交BC于点E,已知AB=10,,则CE的长为( )
A.6B.5C.4D.3
【答案】C
【分析】过点E作于点F,由题意可知AE为的平分线,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知.借助可计算EF的长,再由即可得到答案.
【详解】解:过点E作于点F,
由题意可知,AE为的平分线,
∵,,
∴,
∵,即,
∴,
∴.
故选:C.
7.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有n个除颜色外其它完全相同的小球,其中有6个黄球.每次摸球前先将盒子里的球摇匀,任意摸出一个球记下颜色后在放回盒子,通过大量重复摸球实验后发现,摸到黄球的频率稳定在30%,那么可以推算出n大约是( )
A.6B.10C.18D.20
【答案】D
【分析】在同样条件下,大量反复试验时,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在概率附近,可以从比例关系入手,列出方程求解.
【详解】解:由题意可得,,
故估计n大约有20个.
故选D.
如图,将长方形ABCD沿直线l折叠使得点B落在点E,点C落在点F处,
若∠AGE=70°,那么∠GHE的度数是( )
A.70°B.60°C.65°D.55°
【答案】D
【分析】由题目已知条件,结合折叠性质可得,再根据长方形的对边平行可得,从而得出的度数.
【详解】解:由折叠性质可知,,
∵,
∴,
∵四边形为长方形,
∴,
∴.
故选:D.
9.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挖去一个边长为b的小正方形(a>b)(如图甲),把余下的部分拼成一个矩形(如图乙),根据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可以验证( )
A.(a+b)2=a2+2ab+b2
B.(a﹣b)2=a2﹣2ab+b2
C.a2﹣b2=(a+b)(a﹣b)
D.(a+2b)(a﹣b)=a2+ab﹣2b2
【答案】C
【解答】解:∵图甲中阴影部分的面积=a2﹣b2,图乙中阴影部分的面积=(a+b)(a﹣b),
而两个图形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相等,
∴阴影部分的面积=a2﹣b2=(a+b)(a﹣b).
故选:C.
10.小颖给同学们讲了一个她自己编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小聪根据小颖讲的故事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表示了龟和兔已走路程S(米)和所用时间t(分钟)的关系图,小华根据小聪画的图象得出了以下结论:
(1)描述的是乌龟的行进情况,描述的是兔子的行进情况;
(2)乌龟和兔子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
(3)乌龟和兔子在比赛途中相遇了两次;
(4)在时刻,兔子在乌龟的前面,结论正确的有( )个
A.4B.3C.2D.1
【答案】A
【分析】根据图象,逐项判断即可.
【详解】解:根据“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在比赛过程中睡了一觉,
∴描述的是乌龟的行进情况,描述的是兔子的行进情况,故(1)正确;
∵乌龟和兔子刚出发时,S=0,
∴乌龟和兔子是从同一地点出发的,故(2)正确;
由图象得:l1与l2有两个交点,
∴乌龟和兔子在比赛途中相遇了两次,故(3)正确;
由图象得:在t3时刻,兔子在乌龟的前面,故(4)正确,
∴正确的有(1)(2)(3)(4),共4个.
故选:A.
二.填空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1.小球在如图所示的地板上自由地滚动并随机地停留在某块方砖上,则它最终停留在黑砖上的概率是 .
【答案】
【分析】先求出方砖总块数,确定黑砖的块数,根据概率公式即可得出结论.
【详解】解:方砖共块,黑砖共块,
∴停在黑砖上的概率为.
故答案为:.
12.如图,已知∠ABE=130°,∠C=70°,则∠A= ;
【答案】60°/60度
【分析】直接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解即可.
【详解】解:,
故答案为:60°.
13.如图所示,AB=AC,AD=AE,∠BAC=∠DAE,∠1=25°,∠2=30°,则∠3=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BAC=∠DAE,
∴∠BAC﹣∠DAC=∠DAE﹣∠DAC,
∴∠1=∠EAC,
在△BAD和△CAE中,
∴△BAD≌△CAE(SAS),
∴∠2=∠ABD=30°,
∵∠1=25°,
∴∠3=∠1+∠ABD=25°+30°=55°,
故答案为:55°.
14 .如图,在△ABC中,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相交于点D,连接BD,边AC的长为12cm,边BC的长为7cm,则△BCD的周长为 cm;
【答案】19
【分析】根据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两端的距离相等”可知AD=BD,即可求出△BCD的周长.
【详解】∵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与AC相交于点D,
∴AD=BD,
∴△BCD的周长=BC+CD+BD=BC+CD+AD=BD+AC
∵AC=12cm,BC=7cm,
∴△BCD的周长=12+7=19(cm)
故答案为:19.
15.如图a是长方形纸带,∠DEF=20°,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b,再沿BF折叠成图c,则图c中的∠CFE的度数是 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CFE=180°﹣3×20°=120°.
故答案为:120.
16 .如图①,在矩形MNPQ中,动点R从点N出发,沿N→P→Q→M方向运动至点M处停止,
设点R运动的路程为x,△MNR的面积为y,如果y关于x的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
则矩形MNPQ的面积是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由图象可知,x=4时,点R到达P,x=9时,点R到Q点,则PN=4,QP=5
∴矩形MNPQ的面积是20.
三、解答题(本题共8小题,共52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计算下列各题
(1);
(2)(a+b)2﹣b(2a+b);
【答案】(1)﹣1;
(2)a2.
【解答】解:(1)原式=4﹣4+(﹣1)×1
=﹣1;
(2)原式=a2+2ab+b2﹣2ab﹣b2
=a2.
18 .先化简再求值:,其中,.
【答案】,3
【分析】本题考查了整式的混合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先把所给代数式化简,再把代入计算即可.
【详解】
,
当时,
原式.
19.如图,在△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交于点O,∠C=70°.
(1)∠AOB的度数为 ;
(2)若∠ABC=60°,求∠DAE的度数.
【答案】(1)125°;
(2)∠DAE=5°.
【解答】(1)解:∵AE、BF是∠BAC、∠ABC的角平分线,
∴∠OAB+∠OBA=(∠BAC+∠ABC),
在△ABC中,∠C=70°,
∴∠BAC+∠ABC=180°﹣∠C=110°,
∴∠AOB=180°﹣∠OAB﹣∠OBA=180°﹣(∠BAC+∠ABC)=125°.
故答案为:125°;
(2)解:∵在△ABC中,AD是高,∠C=70°,∠ABC=60°,
∴∠DAC=90°﹣∠C=90°﹣70°=20°,∠BAC=180°﹣∠ABC﹣∠C=50°
∵AE是∠BAC的角平分线,
∴∠CAE=∠CAB=25°,
∴∠DAE=∠CAE﹣∠CAD=25°﹣20°=5°,
∴∠DAE=5°.
20 .+如图,点A、D、C、F在同一条直线上,AD=CF,AB=DE,∠A=∠EDF=60°.
(1)求证:△ABC≌△DEF;
(2)若∠B=100°,求∠F的度数.
【答案】(1)见解析
(2)∠F=20°.
【分析】(1)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解答即可;
(2)利用(1)的结论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解答即可.
【详解】(1)证明:∵AD=CF,
∴AD+CD=CF+CD,
∴AC=DF.
在△ABC和△DEF中,
,
∴△ABC≌△DEF(SAS);
(2)解:∵△ABC≌△DEF,
∴∠B=∠E=100°.
∵∠A=∠EDF=60°,
∴∠F=180°-∠EDF-∠E=20°.
21.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列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h),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km),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进行以下探究:
(1)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 km;
(2)请解释图中点B的实际意义;
(3)求慢车和快车的速度.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题意,得
甲、乙两地之间的距离为900km.
故答案为:900;
(2)B点的意义是:快车与慢车4小时相遇;
(3)由题意,得
慢车的速度为:900÷12=75km/h,
快车的速度为:(900﹣75×4)÷4=150km/h.
答:快车的速度150km/h,慢车的速度为75km/h.
22.如图①是一个长为、宽为的长方形,沿图中虚线用剪刀均分成四块小长方形,然后按图②的形状拼成一个正方形.
(1)请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表示图②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结果不化简).
方法1: ;方法2:
(2)观察图②,请写出,三个式子之间的等量关系;
(3)根据(2)题中的等量关系,解决如下问题:已知,,求的值.
【答案】(1),;(2);(3)29
【分析】(1)一种方法是先表示出大正方形面积和四个长方形的面积,用大正方形面积减去四个长方形的面积表示出阴影部分面积;另一种方法是先用m、n表示出阴影部分边长,再用正方形面积公式表示之.
(2) 分别表示大正方形,小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由图知大正方形面积-四个长方形面积=小正方形面积,可得它们之间的关系.
(3)直接把(2)中得到的关系式用的值对应替换即可.
【详解】(1)方法 1:;
方法 2:.
(2).
(3) .
23.如图,AD∥BC,∠BAD的平分线交BC于点G,∠BCD=90°.
(1)试说明:∠BAG=∠BGA;
(2)如图1,点F在AG的反向延长线上,连接CF交AD于点E,若∠BAG﹣∠F=45°,求证:CF平分∠BCD.
(3)如图2,线段AG上有点P,满足∠ABP=3∠PBG,过点C作CH∥AG.若在直线AG上取一点M,使∠PBM=∠DCH,求的值.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1)证明:∵AD∥BC,
∴∠GAD=∠BGA,
∵AG平分∠BAD,
∴∠BAG=∠GAD
∴∠BAG=∠BGA;
(2)解:∵∠BGA=∠F+∠BCF,
∴∠BGA﹣∠F=∠BCF,
∵∠BAG=∠BGA,
∴∠∠BAG﹣∠F=∠BCF,
∵∠BAG﹣∠F=45°,
∴∠BCF=45°,
∵∠BCD=90°,
∴CF平分∠BCD;
(3)解:有两种情况:
①当M在BP的下方时,如图5,
设∠ABC=4x,
∵∠ABP=3∠PBG,
∴∠ABP=3x,∠PBG=x,
∵AG∥CH,
∴∠BCH=∠AGB==90°﹣2x,
∵∠BCD=90°,
∴∠DCH=∠PBM=90°﹣(90°﹣2x)=2x,
∴∠ABM=∠ABP+∠PBM=3x+2x=5x,
∠GBM=2x﹣x=x,
∴∠ABM:∠GBM=5x:x=5;
②当M在BP的上方时,如图6,
同理得:∠ABM=∠ABP﹣∠PBM=3x﹣2x=x,
∠GBM=2x+x=3x,
∴∠ABM:∠GBM=x:3x=.
综上,的值是5或.
24.(1)问题发现:如图1,△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点A、D、E在同一直线上,连接BE.
①请直接写出∠AEB的度数为_____;
②试猜想线段AD与线段BE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
(2)拓展探究:图2, △ACB和△DCE均为等腰三角形,∠ACB=∠DCE=90°,点A、D、E在同-直线上, CM为△DCE中DE边上的高,连接BE,请判断∠AEB的度数线段CM、AE、BE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答案】(1)①60°;②AD=BE.证明见解析;(2)∠AEB=90°;AE=2CM+BE;理由见解析.
【分析】(1)①由条件△ACB和△DCE均为等边三角形,易证△ACD≌△BCE,从而得到:AD=BE,∠ADC=∠BEC.由点A,D,E在同一直线上可求出∠ADC,从而可以求出∠AEB的度数.
②由△ACD≌△BCE,可得AD=BE;
(2)首先根据△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AC=BC,CD=CE,∠ACB=∠DCE=90°,据此判断出∠ACD=∠BCE;然后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判断出△ACD≌△BCE,即可判断出BE=AD,∠BEC=∠ADC,进而判断出∠AEB的度数为90°;根据DCE=90°,CD=CE,CM⊥DE,可得CM=DM=EM,所以DE=DM+EM=2CM,据此判断出AE=BE+2CM.
【详解】(1)①∵∠ACB=∠DCE,∠DCB=∠DCB,
∴∠ACD=∠BCE,
在△ACD和△BCE中,
,
∴△ACD≌△BCE,
∴AD=BE,∠CEB=∠ADC=180°−∠CDE=120°,
∴∠AEB=∠CEB−∠CED=60°;
②AD=BE.
证明:∵△ACD≌△BCE,
∴AD=BE.
(2)∠AEB=90°;AE=2CM+BE;理由如下:
∵△ACB和△DC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 =∠DCE= 90°,
∴AC = BC, CD = CE, ∠ACB =∠DCB =∠DCE-∠DCB, 即∠ACD = ∠BCE,
∴△ACD≌△BCE,
∴AD = BE,∠BEC = ∠ADC=135°.
∴∠AEB =∠BEC-∠CED =135°- 45°= 90°.
在等腰直角△DCE中,CM为斜边DE上的高,
∴CM =DM= ME,
∴DE = 2CM.
∴AE = DE+AD=2CM+BE.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天津市七年级数学期末练习卷解析,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天津市七年级数学期末练习卷解析docx、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天津市七年级数学期末练习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教版八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训练试卷解析,文件包含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教版八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训练试卷解析docx、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教版八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训练试卷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浙江省宁波市七年级数学期末模拟训练试题,文件包含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解析版docx、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