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2025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页
    2025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2页
    2025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堂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人教统编版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当堂达标检测题,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素养达标,能力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3·山东济宁期末)西周中期的《吕刑》记载:“上刑适轻,下服;下刑适重,上服。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惟齐非齐,有伦有要。”下列古代传统与该观点最为契合的一项是( C )
    A.原情定罪 B.论心定罪
    C.以礼入律 D.轻罪重罚
    解析:据本题材料信息,犯应判重刑之罪而宜减轻的,服减轻的刑罚,犯应判轻刑之罪而应加重的,服加重的刑罚,各种刑罚的轻重可以有所变通,这实际上是在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下类推适用,以礼入律,体现了一种更加人性化的法律,一种更社会化、大众化的法律规范,C项正确;“原情定罪”是追究行为人心里的动机来确定有无罪过或罪过轻重,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论心定罪”是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排除B项;材料突出的是人性化处理,“轻罪重罚”是以严刑酷法等为特征的刑罚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4·山西教育发展联盟)与殷商“敬鬼侍神”思想不同,西周统治者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认为“天命靡常”,上天会以“德”为原则,改换其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即所谓“皇天无亲,唯德是辅”“天惠本归民之志,民和而后神降福”。西周的这一思想( C )
    A.反映了礼制与政治的相结合
    B.是君本思想在天命观上的反映
    C.注重强化统治者的自我约束
    D.陷入不可知论的神秘主义窠臼
    解析:根据材料“上天会以‘德’为原则,改换其在世俗世界的代理人”可知,西周的这一思想强调统治者要重视自身品德修养,C项正确;材料主要展示西周时期“以德配天”的思想,没有涉及礼制,排除A项;“天惠本归民之志,民和而后神降福”体现的是民本思想,排除B项;不可知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材料中天命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4·四川成都市列五中学)中国自三代时期即形成了“礼罚并用”的思想,礼源于祭祀,刑肇始于征战,“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反映了礼刑并用的思想( D )
    A.受董仲舒的思想影响
    B.源于农耕经济
    C.礼只适用于贵族,刑只适用于平民
    D.与频繁的部落战争有关
    解析:据所学可知,产生于西汉时期的董仲舒思想无法影响三代的统治理念,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农耕经济,B项错误;“礼只适用于贵族,刑只适用于平民”只是材料的部分字面信息,不是对礼刑并用思想的准确理解,排除C项;材料中的“礼源于祭祀,刑肇始于征战”说明礼刑并用的思想与频繁的部落战争有关,D项正确。故选D项。
    4.(2023·江苏苏州期末)汉武帝时期,甲某出海,溺水身亡。四月后,甲母令甲妻乙改嫁。有人状告乙:夫未下葬,妻已改嫁,按律当弃市。董仲舒表示反对,因为根据《春秋》经义,若无子,寡妇可以改嫁,且乙只是服从婆婆的安排,应无罪释放。由此可知,汉代司法( A )
    A.以儒释法 B.亲亲相隐
    C.原心定罪 D.轻罪重罚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因为根据《春秋》经义,若无子,寡妇可以改嫁,且乙只是服从婆婆的安排,应无罪释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司法是借鉴《春秋》的内容,作为法律审判的标准,典型地体现出汉朝的司法借鉴儒家思想,A项正确;在中国古代,“亲亲相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提出的主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亲亲相隐原则得到进一步确认,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原心定罪”意为根据犯罪人的动机和情节来判定其罪行,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C项;“轻罪重罚”与本题主旨“以儒释法”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A项。
    5.(2024·甘肃临夏州广河中学)北魏确立了“存留养亲”条款:死罪之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而犯罪者又是家中的独子“单丁”,律则网开一面,可奏请皇帝予以宽宥;《唐律》对存留养亲制度又作了详细规定,该制度一直保留到清代。“存留养亲”的规定( D )
    A.违背了法律公正
    B.表明统治者对老人的优抚
    C.缓解了社会矛盾
    D.深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死罪之人,若家中有七十以上的祖父母或父母无人照顾……律则网开一面”可知,家中如有大龄的亲人需要照顾,法律则会网开一面,主要是受到儒家伦理观念的影响,也可以说是主流价值观的影响,D项正确;法律是公正的,但这属于特殊情况,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不是对老人的优抚,排除B项;“存留养亲”的规定使犯罪之人避免受罚,有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排除C项。故选D项。
    6.(2023·河北保定期末)唐代建立了同职连署制,要求有关的官员共同审案判决,共同承担错判的责任。《唐律疏议》规定同职连署的范围,如大理寺卿、少卿、丞、府都在同职连署的范围内,一旦因公判错案件,承办人承担主要责任,其他人则逐级降等处罚;因私错判,其他人也有失察之责。由此可见唐朝( A )
    A.司法有序规范
    B.唐律注重礼法合一
    C.司法人员素养较高
    D.基层治理政策开明
    解析:根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唐代建立了同职连署制,对错判的责任有详细的规定,体现了司法有序规范,A项正确;材料说的是法,没有礼的内容,不能体现礼法合一,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司法人员素养较高,排除C项;材料是关于司法的,与基层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4·江苏盐城东台一中)《唐律疏议》《宋刑统》均规定“亲亲可以相隐”,指可以袒护、隐瞒亲人的罪行。但谋反叛逆等涉及重大社会治安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这反映出中国古代司法( A )
    A.重视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B.体现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
    C.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意义
    D.德治法治互补的治理模式
    解析:根据材料“但谋反叛逆等涉及重大社会治安问题和杀人、重伤等重大刑事案件,则不准‘隐’”可知中国古代司法重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稳定,A项正确;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主要是外儒内法,并非“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社会秩序的稳定,而不是家庭伦理关系,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司法中的法治精神,未涉及德治,排除D项。故选A项。
    8.《汉书》记载“开国承家,有法有制”,认为国家应关注礼制和法律。唐代有士人说:“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这些治理方式旨在( A )
    A.推诚辅君,效功百姓
    B.灭私徇公,坚守直道
    C.守道与德,思退刑罚
    D.威制天下,以案刑狱
    解析:根据材料“开国承家,有法有制”“礼法二事,皆王教之端”“宋代以后,儒学士人以乡约教化乡里。到了明清,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可知,这些治理方式都是礼法规范和乡约教化来辅助君王统治,通过乡约教化将儒家伦理道德与百姓日常生活及法律相结合,达到教化百姓、以维护统治的目的,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灭私徇公”,主要强调的是“礼、法、乡约教化”的相辅相成,排除B项;材料主旨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礼、法、教化”,而不是废除“刑罚”,排除C项;材料主旨强调国家治理方式是“礼、法、教化”,而不是“法治威严”,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4·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董仲舒《决狱》曰:“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 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曰:“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也, 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垢父也。……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宋]李昉《太平御览·第六卷》
    材料二 诸詈(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
    诸居父母及夫丧而嫁娶者,徒三年。
    因政教而施刑罚……刑罚不可弛于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唐律疏议》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案件判决的两种结果及依据,并据此概括西汉法律实施的特点。
    (2)概括材料二中体现的唐律的立法特点。结合所学分析汉唐法律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案:(1)结果1:甲当枭首(砍头),依据是殴父。
    结果2:甲无罪,依据是他本来的意图是帮助父亲,不是殴打父亲,所以无罪(根据儒家原心定罪的原则)。
    特点:汉代法律实践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经注律)
    (2)特点:引礼入法;重视孝道(儒家伦理道德),礼法结合。
    原因: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正统,影响深远;儒家仁、礼、德治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严刑酷法易产生暴政;体现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吸取前代王朝衰亡教训。
    解析:(1)结果1:依据材料一“或曰,殴父也,当枭首”得出,甲当枭首(砍头),依据是殴父。结果2:依据材料一“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得出,甲无罪,依据是他本来的意图是帮助父亲,不是殴打父亲,所以无罪(根据儒家原心定罪的原则)。特点:从儒家思想对汉代法律的影响分析,得出汉代法律实践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经注律)
    (2)特点:依据材料二“诸詈(骂)祖父母、父母者绞,殴者斩”得出,引礼入法;从传统孝道角度分析得出,重视孝道(儒家伦理道德),礼法结合。原因: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角度分析得出,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发展完善;从儒家思想的影响分析得出,儒家思想成为社会正统,影响深远;从儒家思想对社会矛盾的缓和分析得出,儒家仁、礼、德治思想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严刑酷法易产生暴政;从民本角度分析得出,体现统治者的民本思想;从前代的教训分析得出,吸取前代王朝衰亡教训。
    二、能力提升
    10.(2023·山西太原期末)周公提出“敬天保民”并制礼作乐;孔子主张“仁者爱人”;管子认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反映出( C )
    A.儒家学说以民本思想为核心
    B.中国古代思想的民主化色彩
    C.以人为本根植于久远的传统
    D.思想始终为政治服务的特质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周公、孔子等人就开始强调“保民”“爱人”“顺民心”等主张,这说明以人为本的思想植根于久远的传统,C项正确;周公时期儒家学说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民主化色彩”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这些思想反映的是以民为本,无法体现“始终为政治服务”,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4·新疆喀什泽普二中)如表是学者对唐宋时期家训内容的统计,据此可知,唐至南宋( C )
    A.文化心态趋于开拓外向
    B.理学主导地位确立
    C.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
    D.社会矛盾渐趋缓和
    解析: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唐至南宋的家训内容中,以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为主要内容,且日趋丰富,结合所学知识,“义理观”指的是合于一定的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指讲求儒家经义的学问,所以材料表明这一时期,儒学义理观念得到强化,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至南宋,在文化心态上由开拓外向转为内敛精致,反映在家训中,唐代的家训就更加注重处世、从政等内容,宋代的家训则注重处己、治学,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后期理学主导地位确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至南宋,社会矛盾不是渐趋缓和,而是有的时期缓和,有的时期尖锐,比如唐朝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的发生就反映了社会矛盾的尖锐,排除D项。故选C项。
    12.(2024·湖北重点高中智学联盟)下表是关于清代纠纷调解的部分论述。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B )
    A.儒家伦常成为调解纠纷的唯一准则
    B.止讼息争观念具有一定社会基础
    C.国家对地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失效
    D.基层社会司法实践注重礼法结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时期家族内部的纠纷必须经过宗族内部的调解,不得直接进行诉讼,争讼被当作是家族内部不睦的表现。结合所学可知,政权与族权结合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宗族制度对于清代调处息讼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无讼”的思想也受到儒家伦理的影响,宗族制度和儒家伦理成为纠纷调解理念存在的基础,B项正确;“唯一准则”说法过于绝对,法律规定也是调解纠纷的重要准则,排除A项;“国家对地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失效”与史实不符,表述有误,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宗族层面和思想层面上的息讼原则,并未体现出法律对纠纷调解的规定,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3·北京西城区期末)按照清朝法律,各地的死刑案件要层层审转上报,最后由皇帝裁决。而自咸丰三年(1853年)“各省军兴,地方大吏遇土匪窃发,往往先行正法,然后奏闻。嗣军务敉平,疆吏乐其便己,相沿不改”。这反映了晚清时期( A )
    A.司法权力下移 B.基层自治成熟
    C.君主专制加强 D.法治重于德治
    解析:清朝由“各地的死刑案件要层层审转上报,最后由皇帝裁决”到“往往先行正法,然后奏闻”,反映了地方司法权力扩大,即司法权力下移,A项正确;仅从材料无法说明基层自治成熟,排除B项;材料反映地方司法权力扩大,无法体现君主专制加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德治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14.(2024·山西晋中市平遥二中)南宋时期朱熹对《吕氏乡约》作增损修订。明清以来,《吕氏乡约》在官方支持下广泛流行,乡约组织遍布乡间,成为地方半官方组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摘编自朱熹《增损〈吕氏乡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乡约与基层治理”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短文。
    答案:题目:体现出乡约是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即可。
    要点:受宋代理学影响,士大夫阶层社会责任感增强,宋代乡约出现。乡约用以规定人们处理邻里关系的基本行为准则和礼仪规范;强调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强调向善互助,主张乡民自治。乡约规范了乡村秩序,推动了地方自治,在基层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乡约逐渐具有强制力,为政府利用和推广,并与法律合流。
    解析:题目:根据“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患难相恤”等内容可得出,体现出乡约是古代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工具即可。要点:结合所学,可从乡约产生的原因、乡约的内容、发挥的作用等方面概括。唐、北宋、南宋家训内容(单位:篇数)
    内容

    北宋
    南宋
    总计
    1
    处己(修身、励志)
    5
    19
    18
    42
    2
    勉学、治学
    3
    14
    15
    32
    3
    睦亲(孝敬父母、尊敬
    长辈、团结兄弟)
    3
    6
    8
    17
    4
    治家(包括理财、管理
    仆从、居所安全、节葬)
    6
    14
    10
    30
    5
    处世(包括交友、尊
    师、尊敬长辈、礼仪)
    5
    16
    10
    31
    6
    从政
    11
    11
    6
    28
    7
    治国
    2
    4
    0
    6
    8
    女诫
    5
    2
    0
    7
    9
    教子原则
    2
    4
    2
    8
    出处
    论述
    安徽黟县《叶氏祖训家风》
    族内偶有争端,必先凭劝谕处理,毋得速兴词讼
    湖州荻溪《章氏家乘》
    凡同族争闹不能和解,当先遍告族长,族长代为剖析曲直
    江西南昌魏氏《宗式》
    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德业
    相劝
    德,谓见善必行,闻过必改;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僮仆。右(以上)件德业,同约之人,各自进修,互相劝勉
    过失
    相规
    过失,谓犯义之过六,犯约之过四,不修之过五。右件过失,同约之人,各自省察,互相规戒,小则密规之,大则众戒之。不听,则会集之日,值月以告于约正,约正以义理诲谕之。其争辩不服,与终不能改者,皆听其出约
    礼俗
    相交
    礼俗之交,一曰尊幼辈行,二曰造请拜揖,三曰请召送迎,四曰庆吊赠遣。右礼俗相交之事,值月主之,有期曰者,为之期日,当纠集者,督其违慢。凡不如约者,以告于约正而诘之,且书于籍
    患难
    相恤
    患难之事七,一曰水火,二曰盗贼,三曰疾病,四曰死丧,五曰孤弱,六曰诬枉,七曰贫乏。右患难相恤之事,凡有当救恤者,凡同约者,财物、器用、车马、人仆皆有无相假,虽非同约而闻知者,亦当救助

    相关试卷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9课 近代西方的法律与教化课后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马克斯·韦伯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巩固练习,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礼记·乐记》记载,北宋吕大钧《吕氏乡约》,明代司法制度规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巩固练习,共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2025版高中历史第3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梯度作业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