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五中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科学试题
展开考生须知:
1、本科目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6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3、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C-12,O-16,Ca-40,Ba-137,Zn-65,S-32
试题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 C-14发生β衰变时,其原子核内的1个中子变成1个质子并放射出1个电子,最终形成X原子,如图所示。则X原子( )
A. 质子数为6B. 中子数为8
C. 相对原子质量为14D. 是碳元素的同位素原子
【答案】C
【解析】
【分析】C-14原子的核电荷数为6,中子数为8,发生β衰变时,其原子核内的1个中子变成1个质子并放射出1个电子,最终形成X原子,X原子质子数=6+1=7,中子数=8-1=7。
【详解】A、根据分析可知,X原子质子数=6+1=7,错误;
B、根据分析可知,X原子中子数=8-1=7,错误;
C、X原子相对原子质量=7+7=14,正确;
D、原子核内的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X原子与碳原子质子不相同,X原子不是碳元素的同位素原子,错误。
故选C。
2. 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诗词里蕴含生物学现象。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刀切枝条斜贴木,膜缠伤口固培津”,嫁接时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
B. “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人类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母体子宫
C.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种子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试卷源自 每日更新,更低价下载,欢迎访问。D.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水稻和蛙的生殖方式都属于有性生殖
【答案】C
【解析】
【分析】有性生殖指的是两性生殖细胞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由受精卵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无性生殖是不经生殖细胞的两两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方式。
【详解】A.嫁接时砧木和接穗的形成层要紧密结合,确保接穗成活,A正确。
B.子宫是胎儿发育的场所,因此人类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母体子宫,B正确。
C.种子是由胚珠发育而来的,C错误。
D.水稻和蛙的发育起点都是受精卵,生殖方式都属于有性生殖,D正确。
故选C。
3. 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对硫酸的性质和用途进行了探究。其中操作规范的是( )
A. 稀释浓硫酸B. 干燥氧气
C. 闻稀硫酸的气味D. 测稀硫酸的pH
【答案】C
【解析】
【详解】A、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烧杯内壁缓慢倒入水中,并不断用玻璃棒搅拌,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B、干燥氧气时,应将氧气通入浓硫酸时,即长进短出,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C、闻气体气味时,应用扇闻法,即用手轻轻扇动,使极少量气体飘入鼻孔,该选项操作正确;
D、测定溶液pH时,不能将pH试纸进入待测液中,该选项操作不正确。
故选C。
4. 第二十四届“冬奥会”在北京和张家口成功举办。以下四图是运动员在本届“冬奥会”上参加不同比赛项目时的情景,关于他们比赛时所涉及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擦刷冰面是为了增大摩擦
B. 乙图:花样滑冰运动员的重力和对冰面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 丙图:跳台滑雪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运动状态不变
D. 丁图:速度滑冰运动员在水平冰道上加速冲刺的过程中,其机械能增加
【答案】D
【解析】
【详解】A.队员在冰壶前方“刷冰”,使冰面形成水膜,其目的是通过使接触面脱离的方法来减小冰壶与冰面间的摩擦力,故A错误;
B.花样滑冰运动员的重力和对冰面的压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不是一对平衡力,故B错误;
C.跳台滑雪运动员在下落过程中运动速度和方向都发生改变,运动状态改变,故C错误;
D.速度滑冰运动员在水平冰道上加速冲刺的过程中,运动员的质量不变,速度变大,动能变大;高度不变,重力势能不变,因此机械能增加,故D正确。
故选D。
5.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还流传了好些谚语指导着我们的农业生产。如“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适宜”,我们马上迎来清明节了,今年的清明节是2024年4月4日(农历二月二十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清明节当晚的月相是残月
B. 清明节,地球运行到如图所示的④①之间
C. 秋分这一天,杭州地区昼夜等长
D. 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划分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今年的清明节是2024年4月4日(农历二月二十六),清明节当晚的月相是残月,A正确;清明节,地球运行到如图所示的①②之间即北半球的春分日与夏至日位置之间,B错误;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C正确;二十四节气是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划分的,D正确。故选B。
6. 如图所示,普通数码相机拍照时,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B. 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远离景物
C. 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虚像
D. 影像传感器的位置在镜头二倍焦距以外
【答案】B
【解析】
【详解】AB.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为拍摄到更大的像应将镜头靠近景物,为扩大拍摄范围应将镜头远离景物,故A错误,B正确;
CD.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用照相机给景物照相时,景物离镜头的距离u和镜头焦距f的关系是u>2f,在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像距即影像传感器的位置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CD错误。
故选B。
7. 甲是60℃的蔗糖溶液,按如图所示进行操作。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A. 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 丙和丁的溶质质量分数不相等
C. 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D. 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答案】B
【解析】
【详解】A、甲溶液恒温蒸发掉20g水没有蔗糖析出,所以甲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分析正确;
B、丙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所以是饱和溶液,从丁溶液里过滤出了蔗糖固体,丁溶液也是饱和溶液,丙和丁均为室温下的饱和溶液,则丙和丁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分析错误;
C、在乙溶液里,溶剂的量比甲溶液中溶剂的量少20g,所以乙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甲大,分析正确;
D、由题意可知,蔗糖的溶液在降温时有晶体析出,所以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分析正确。
故选B。
8.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在进行各项正常的生命活动时,都需要依赖血液循环系统。下列关于血液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如图在③④⑤血管中流动的是静脉血
B. 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肺循环和体循环同时进行
C. 如图在血管②和腔室D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
D. 挂点滴时,药液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首先到达心脏的腔室是图中的C
【答案】A
【解析】
【分析】图中A左心房、B左心室、C右心房、D右心室、①主动脉、②肺动脉、③上腔静脉、④肺静脉、⑤下腔静脉。
【详解】A.血液循环途径如图:
由图可以看出:②肺动脉、③上腔静脉、⑤下腔静脉内流有静脉血,④肺静脉内流有动脉血,A错误。
B.血液在循环过程中肺循环和体循环同时进行,在心脏处汇合,B正确。
C.如图在血管②肺动脉和腔室D右心室之间的瓣膜叫动脉瓣,它保证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C正确。
D.挂点滴时,药液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由上腔静脉进入心脏C右心房,D正确。
故选A。
9. 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采用电磁弹射起飞,它的弹射车与舰载机的前轮连接,并处于强磁场中,当弹射车内的导体通入强电流时,立即产生强大的推力,使舰载机快速起飞。下列实验原理和电磁弹射相同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自“电磁弹射起飞”利用的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的原理工作的;
A.图中反映的是电流的磁效应,故A不符合题意;
B.图中反映的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故B符合题意;
C.图中是一个电磁铁,利用的是电流的磁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
D.图中反映的是电磁感应原理,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0. 向一定质量的Na2CO3和Na2SO4混合溶液中先后滴加BaCl2、HCl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a段溶液的pH始终不变
B. c点只有一种沉淀
C. m点的值为5.91
D. 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BaCl2、HCl和NaCl
【答案】D
【解析】
【分析】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生成溶于酸的碳酸钡沉淀,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不溶于酸得硫酸钡沉淀。
【详解】A、0-a段发生的反应是碳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钠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两个反应,碳酸钠溶液显碱性,随着碳酸钠含量的减少,溶液的pH逐渐变小,故错误;
B、加入盐酸后硫酸钡不反应,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沉淀质量减少,气体质量质量增加,即c点的沉淀是不与酸反应的BaSO4和没有反应完的碳酸钡,故正确;
C、m点时沉淀质量不再减少,即m点的值为硫酸钡的质量,根据图示可知生成沉淀硫酸钡和碳酸钡的质量总和为8.24g,碳酸钡与盐酸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的质量为1.32g,根据,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钡沉淀质量为x
硫酸钡的质量=8.24g-5.91g=2.33g,故错误;
D、d点对应的溶液,为盐酸过量,根据一阶段反应:,,二阶段反应:可得,d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为生成的NaCl,BaCl2和过量的HCl,故正确;
故选D。
11. 为探究“大棚中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某兴趣小组制作了如图甲所示装置:用干燥、透明的密闭容器模拟大棚,其内放有一株吊兰,用传感器测定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在室温25℃时,将装置放在有阳光照射的窗台上,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ppm表示百万分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吊兰进行光合作用时,主要将光能转化为热能
B. 实验中发现容器内壁附有较多水珠,主要来自吊兰的呼吸作用
C. 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此时吊兰只进行光合作用
D. CO2含量下降,说明实验过程中吊兰在不断制造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1)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叶片表皮上的气孔从植物体内散失到植物体外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2)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
(3)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呼吸作用。
【详解】A.吊兰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A错误。
B.实验过程中,装置内的吊兰要进行蒸腾作用,其散失的水分在玻璃罩的内壁上凝结成小水珠,B错误。
C.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此时容器中的吊兰既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也进行呼吸作用,C错误。
D.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二氧化碳的消耗量大于产生的量,实验过程中吊兰在不断制造有机物,D正确。
故选D。
12. 浩瀚的宇宙中有各种不同的天体,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两个最重要的近邻,下列关于三者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七大板块组成
B. 太阳耀斑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C. 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三部分
D. 地球的结构从内到外为地壳、地幔、地核
【答案】C
【解析】
【详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A错误;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B错误;根据课本内容可知,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三部分,C正确;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分为地壳、地幔、地核,D错误;故选C。
13. 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 AB. BC. C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氧化碳能与碱石灰反应,不能干燥二氧化碳气体,故实验方案错误;
B、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锌粉被除去,不能达到分离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的目的,故实验方案错误;
C、氢氧化钠会和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均呈碱性,无法通过酚酞检验氢氧化钠中有碳酸钠,故实验方案错误;
D、氯化钾溶于水,二氧化锰难溶于水,因此加水溶解,过滤然后干燥可以得到纯净的二氧化锰,故实验方案正确。
故选D。
14. 图甲所示筷子盒在A处施加向下的力时,筷子会从出口滚出。用白圈表示筷子的横截面,忽略筷子的压力,则以下能正确表示按下A处时杠杆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筷子会从出口滚出,说明内部的筷子受到向上的力,根据杠杆平衡的原理可知外部在A处施加的力方向向下,支点在杠杆的最左侧,所以阻力的方向是向上的。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 如图甲,用滑轮组将重为120N的物体匀速提起,在5s内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为3m,如图乙是拉力F与绳子自由端移动距离s的关系图象,不计绳重和摩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上升的速度为0.6m/s
B. 拉力的功率为40W
C. 动滑轮重为20N
D. 图乙阴影部分而积可以表示为拉力F所做的功
【答案】D
【解析】
【详解】A.由图甲可知
物体上升的高度
则物体上升的速度
故A错误;
B.由图乙可知拉力
拉力做的总功
拉力做功的功率
故B错误;
C.因为不计绳重和摩擦时
所以动滑轮的重力
故C错误;
D.利用可知,图乙阴影部分面积可以表示为拉力F所做的功,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42分)
16. 体检可以使我们及时、准确地了解自身健康状况。请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1是检查肺部时,人在用力吸气和用力呼气后,分别被拍摄的两张胸部X光片,黑色区域为肺的位置,则“吸气后闭气不动”时所拍摄的X光片是图中的______(填序号)。
(2)抽血检测前要求空腹,避免大部分消化产物通过图2中的______(填序号)进入血液影响验血结果。
(3)若某人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因为图3中______(填序号)发生了病变。
【答案】 ①. Ⅰ ②. B ③. ④
【解析】
【分析】(1)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2)图2中A肝脏,B十二指肠,C是胃,D是胰腺。
(3)图3中①入球小动脉,②肾小球,③肾小囊,④肾小管,⑤肾静脉
【详解】(1)图1中,用力吸气后闭气不动,吸气时肋间肌和膈肌都收缩,胸廓变大,肺扩张,所以拍摄的X光片是Ⅰ。
(2)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各种营养物质在小肠等处被吸收后,随着内壁血管中的血液运往全身。抽血检测前要求空腹,因为食物的消化产物主要在消化道的B小肠处被吸收进入血液后,会影响验血结果。
(3)当原尿流经图3中的④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若肾小管的重吸收功能出现障碍,不能将全部葡萄糖重吸收,导致糖尿。
17. 西湖边经常能看到鸳鸯在湖面上嬉戏,鸳鸯是杭州西湖边的四大冬候鸟之一,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近年来,随着西湖水质环境的提升,越来越多的鸳鸯选择冬天来西湖越冬,春天再飞回北方繁殖。请回答以下各题:
(1)甲图中的雄鸳鸯羽毛鲜艳,极易辨认,这种性状是由______决定的。
(2)乙图表示青蛙与鸳鸯的特征关系,阴影部分表示______(填字母)。
A.体内受精 B.体温恒定 C.体表裸露 D.有脊椎骨
(3)繁殖季节鸳鸯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有时会到水域附近的水稻田里觅食,如稻叶上的蜗牛。据此写出有关的一条食物链______。
【答案】 ①. 基因 ②. D ③. 水稻→蜗牛→鸳鸯
【解析】
【分析】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2.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3.鸟类的主要特征:体表覆羽,前肢变成翼,有喙无齿,有气囊辅助肺呼吸。
4.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注意起点是生产者。箭头指向捕食者。
【详解】(1)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甲图中的雄鸳鸯羽毛鲜艳,极易辨认,这种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
(2)A.青蛙属于两栖动物,体外受精,鸳鸯属于鸟类,体内受精,A不符合题意。
B.青蛙属于变温动物,鸳鸯属于恒温动物,B不符合题意。
C.青蛙体表裸露,鸳鸯被覆羽毛,C不符合题意。
D.青蛙、鸳鸯都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属于脊椎动物,D符合题意。
故选D。
(3)根据题意可知,一条食物链为:水稻→蜗牛→鸳鸯。
18.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季节性流感导致全球每年数亿人患病。
(1)甲流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按传播途径分,甲流属于___________传染病
(2)学校每天对教室进行消毒,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这项措施属于___________。
(3)接种流感疫苗可以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从免疫学的角度分析,接种疫苗使人体产生抗体,属于___________(填“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 ①. 呼吸道 ②. 切断传播途径 ③. 特异性
【解析】
【分析】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详解】(1)按照传播途径的不同,人类传染病可分为四类:消化道传染病、呼吸道传染病、血液传染病、体表传染病。甲流病原体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等进行传播,按传播途径区分该病属于呼吸道传染病。
(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者。工作人员每天都要对教室进行消毒,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分析,这项措施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3)接种流感疫苗产生的抗体只针对特定的病原体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
19. 2022年11月30日,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成功对接,费俊龙等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首次实现两个航天员乘组“太空会师”。
(1)对接后,以飞船为参照物,核心舱是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
(2)我国空间站内的氧气主要通过电解水的方式获得,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3)空间站中,航天员因为失重,身体处于“悬浮”状态。为了适应这样的特殊环境,航天员在地面的大型水池中需进行“悬浮”模拟训练,若王亚平质量为55千克,当她穿上质量为120千克的训练服在水中模拟训练时,共排开水的体积为______。
【答案】 ①. 静止 ②. ③. 0.175
【解析】
【详解】(1)[1]对接后,以飞船为参照物核心舱的位置未发生改变,故核心舱是静止的。
(2)[2]氧气主要通过电解水的方式获得,化学反应式为
(3)[3]“悬浮”人所受的浮力与重力相等,所以此时的浮力为
共排开水的体积为
20. 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软木塞冲出试管口。
(1)软木塞冲出试管口,说明力能改变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过程中,水蒸气减少的内能_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软木塞增加的机械能,这与热机的___________冲程相似。
【答案】 ①. 运动状态 ②. 大于 ③. 做功
【解析】
【详解】(1)[1]软木塞冲出试管口,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2][3]水蒸气对软木塞做功,水蒸气的内能减小,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软木塞的机械能,由于存在热量的散失,故水蒸气减少的内能大于软木塞增加的机械能;热机的工作循环有吸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冲程组成,其中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成内能,做功冲程内能转化成机械能。该过程与热机的做功冲程能量转化相同。
21. 火力发电厂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经“捕捉”可用于生产尿素、甲醇等产品。
(1)尿素属于化学肥料中的___________肥。
(2)生产甲醇()的步骤如下:
①“捕捉”二氧化碳:高压条件下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于甲醇,得到二氧化碳的甲醇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____(填化学式)。
②生产甲醇:用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和氢气混合,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生成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丁为水分子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发生改变
C.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
【答案】 ①. 氮 ②. CO2 ③. AC
【解析】
【详解】(1)尿素[CO(NH2)2]含有氮、磷、钾中的氮元素,属于化学肥料中的氮肥;
(2)①高压条件下将废气中的二氧化碳溶解于甲醇,得到二氧化碳的甲醇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二氧化碳,化学式为CO2;
②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和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二氧化碳和氢气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甲醇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H2+CO2CH4O+H2O。
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丁为水分子,正确;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减少,错误;
C、二氧化碳是一种无机物,甲醇是一种有机物,该反应体现了无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有机物,正确。
故选AC。
22. 有一无色溶液A,可能含有、NaCl、、CuSO4、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几种,取少量A做如下实验,现象如下图所示,请回答:
(1)白色沉淀C是______;
(2)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有______;
(3)若要确定不能确定的物质是否存在,则实验需要作出的改进是:______。
【答案】 ①. ##硫酸钡 ②. 和 ③. 将溶液换成溶液
【解析】
【分析】无色溶液A,CuSO4溶液呈蓝色,因此溶液中一定没有CuSO4;向无色溶液A中加入足量的氯化钡溶液,得到白色沉淀B,B中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得到了白色沉淀C、无色溶液和无色气体E,因此B中既有硫酸钡又有碳酸钡,白色沉淀C是硫酸钡,E是二氧化碳,因此原溶液中一定有硫酸钠和碳酸钠,那么一定没有硫酸,因为碳酸钠与硫酸不能共存,无色溶液F加入硝酸银溶液,得到白色沉淀G,并且G不溶于稀硝酸,因此G是氯化银白色沉淀.但是不能确定溶液A中是否有氯化钠,因为开始时加入了氯化钡溶液,加入了氯离子;要确定氯化钠是否存在,则实验应做的改进是:把氯化钡溶液改成硝酸钡溶液。
【详解】(1)白色沉淀C是硫酸钡;
(2)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有和;
(3)若要确定不能确定的物质是否存在,则实验需要作出的改进是: 将溶液换成溶液。避免氯离子对氯化钠的检验产生干扰。
三、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44分)
23. 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我国学生肥胖和超重检出率持续增加,校园里“小胖墩”比比皆是。如何来判断一个人胖瘦呢?方法就是用BMI指数来评估,BMI指数是用体重(千克)做分子,以身高(米)的平方做分母得出的数值。BMI指数越高,人越倾向于超重,甚至肥胖。为了研究不同BMI范围人体的唾液淀粉酶活性,研究者征集了多名BMI指数正常及超重的志愿者,分别检测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实验操作如下表所示。(注:表格中“——”表示没有。)
(1)表格中X处应填写___________。
(2)各组需要37℃水浴保温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由图1、图2曲线的变化趋势可以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
【答案】 ①. 淀粉溶液 ②. 在时,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最高(或其他合理答案) ③. BMI指数增加,唾液淀粉酶活性逐渐降低
【解析】
【分析】(1)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馒头中的淀粉分解成麦芽糖;淀粉遇碘变蓝色是淀粉的特性,因此常用碘液来验证淀粉的存在。
【详解】(1)为了研究不同BMI范围人体的唾液淀粉酶活性,依据实验的单一变量和对照的基本原则,对照管与测定管都应加入X淀粉。
(2)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过高会使酶丧失活性,温度过低会抑制酶的活性,而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因此实验过程中,应将实验装置放在37℃的水中进行水浴加热。这是模拟口腔温度,为了保证唾液淀粉酶的最强活性。
(3)由图1和图2的曲线变化趋势可知: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BMI指数的增加,唾液淀粉酶活性逐渐降低。
24. 叶片是给植物其他器官提供有机物的“源”,果实是储存有机物的“库”。现以某植物为材料研究不同库源比(以果实数量与叶片数量比值表示)对叶片光合作用和光合产物分配的影响,实验结果见表1。
注:甲、乙、丙组均保留枝条顶部1个果实并分别保留大小基本一致的2、4、6片成熟叶
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实验甲、乙、丙组结果可知,随着该植物库源比降低,单果重量______(填“增加”或“减少”)。分析库源比升高导致果实单果重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为进一步研究叶片光合产物的分配原则进行了实验,库源处理如下图所示,结果见表2。
表2
根据表2实验结果,从库与源的距离分析,叶片光合产物分配给果实的特点是______。
(3)综合上述实验结果,从调整库源比分析,下列措施中能提高单枝的合格果实产量(单果重10g以上为合格)的是哪一项?______。
A.除草 B.遮光 C.疏果 D.松土
【答案】 ①. 增加 ②. 库源比升高,叶片数目也就少,叶片通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也少,运输到单个果实的有机物量减少,因此单果重量减少 ③. 离叶片越近的果实分配到的有机物越多,即库与源距离越近,库得到的有机物越多 ④. C
【解析】
【分析】(1)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2)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详解】(1)分析实验甲、乙、丙组结果可知,随着该植物库源比降低,单果重量增加。库源比升高,叶片数目也就少,叶片通过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也少,运输到单个果实的有机物量减少,因此单果重量减少。
(2)根据表2实验结果,从库与源的距离分析,叶片光合产物分配给果实的特点是库源比升高,离叶片越近的果实分配到的有机物越多,即库与源距离越近,库得到的有机物越多。
(3)由于疏果,减小库和源的比值,能提高果实产量,所以从调整库源比分析,能提高单枝的合格果实产量的是疏果。
25. 钙是维持人体正常功能的必需元素,有时需服用补钙剂满足人体需求。如图甲为补钙剂说明书的一部分。为了研究钙片中的碳酸钙含量,小科进行了实验探究。
【实验设计】小科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部分夹持装置未画出)。
【实验步骤】
①按图示连接好仪器,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U形管B中放入若干片钙片样品,样品总质量为m0,通过A向其中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D装置的初始质量m1
③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加入稀盐酸,至B装置不再产生气泡
④再次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后测量D装置总质量为m2
(1)步骤④通入氮气的目的是______。
【实验分析】
(2)关于该实验,同组的同学有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______(填选项序号)。
A.为了加快反应的进行,可以事先把样品磨成粉末
B.为了加快反应的进行,可以把稀盐酸换成浓盐酸
C.若去除E装置,则测量结果会偏大
D.若将B中的稀盐酸换成稀硫酸,也能完成这个实验
(3)实验中测得的碳酸钙含量是______(结果用含m0、m1、m2的式子表示)。
【答案】 ①. 将生成的全部排到装置D中(其他说法合理即可) ②. ##CA ③.
【解析】
【详解】[实验步骤]
(1)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把残留在容器中的二氧化碳排到D装置中,使生成的二氧化碳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从而减少实验误差,故填:将生成的全部排到装置D中(其他说法合理即可);
[实验分析]
(2)A.为了加快反应的进行,可以事先把样品磨成粉末,可以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反应速率加快,故说法正确;
B.为了加快反应的进行,可以把稀盐酸换成浓盐酸,浓盐酸有挥发性,使产生的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氢气体,测定的实验数据偏大,故说法错误;
C.若去除E装置,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被D装置吸收,从而使测量结果会偏大,故说法正确;
D.若将B中的稀盐酸换成稀硫酸,不能完成这个实验,因为碳酸钙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会使碳酸钙表面形成一层薄膜,使反应停止,故说法错误;
故选:AC;
(3)解:设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则样品中碳酸钙的含量为,故填:。
26. 小科将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现象:有的溶液变红后褪色;有的出现白色浑浊物。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他查阅资料得知酚酞试液由酚酞固体溶于酒精配制而成,并进行了以下探究:
猜想I:红色褪去,与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CO2反应有关。
猜想Ⅱ:红色褪去,与______有关。
猜想Ⅲ:出现白色浑浊物,与酚酞试液的浓度有关。
为验证猜想Ⅱ和猜想Ⅲ。小科分别设计了如下实验:
实验1:
实验2:
(1)同学们经过讨论,认为猜想I是不可能的,其理由是______。
(2)请将猜想Ⅱ补充完整______。
(3)依据上述实验现象,为使酚酞滴入氢氧化钠溶液实验现象更明显,你认为实验中的药品应如何选择______。
【答案】 ①. 4号试管内溶液长时间未褪色 ②. 氢氧化钠溶液浓度 ③. 将0.5%的酚酞试液加入0.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解析】
【详解】(1)若与NaOH溶液和空气中的CO2反应有关,则实验1中所以试管都会褪色,而4号试管长时间都未褪色,说明猜想Ⅰ不成立;
(2)实验变量还有氢氧化钠溶液的浓度,因此猜想与氢氧化钠溶液浓度有关;
(3)根据实验1可知,氢氧化钠溶液浓度为0.5%时,不会出现褪色现象,而实验2可以看出,酚酞试液浓度需要合适,加入后才不产生浑浊物,因此选择0.5%的酚酞试液,因此将0.5%的酚酞试液加入0.5%的氢氧化钠溶液中。
27. “探究导体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的实验中,实验器材有:学生电源(6V),电流表(0~0.6A,0~3A)、电压表(0~3V,0~15V)、定值电阻(5Ω、10Ω、20Ω各一个)、开关、滑动变阻器(甲“50Ω;1A”,乙“10Ω;2A”)和导线若干。
(1)请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乙所示的实物连接成完整电路图(要求连线不得交叉)________;
(2)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始终无示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填序号);
A.定值电阻R短路 B.定值电阻R开路 C.滑动变阻器开路 D.电流表开路
(3)实验中依次接入三个定值电阻,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电压表示数不变,记下电流表的示数,利用描点法得到如图丙所示的电流I随电阻R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以得出结论: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______(选填“正比”或“反比”);
(4)上述实验中,小强用R=5Ω电阻做完实验后,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接着把R换为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他应向______(选填“A”或“B”)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示数为______V时,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5)为完成整个实验,应该选取哪种规格的滑动变阻器______(选填“甲”或“乙”)。
【答案】 ①. ②. B ③. 反比 ④. A ⑤. 2 ⑥. 甲
【解析】
【详解】(1)[1]由甲图可知,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测其电压,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测该电路的电流,滑动变阻器串联接入电路,通过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从而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不变,连接实物图如图所示:
(2)[2]A.如果定值电阻R短路,则电压表也被短路,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故A不符合题意;
B.如果值电阻R断路,电压表与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串联形成闭合回路,电流表无示数,但电压表有示数且示数较大,接近于电源电压,故B符合题意;
C.如果滑动变阻器断路,则整个电路都不能形成闭合回路,电压表和电流表均无示数,故C不符合题意;
D.如果电流表断路,则整个电路都不能形成闭合回路,电压表和电流表均无示数,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3]由图像可知,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流过电阻的电流越小,电流与电阻的倒数成正比,由此得出结论: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4)[4][5]用R=5Ω电阻做完实验后,保持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不变,接着把R换为10Ω的电阻接入电路,闭合开关,根据串联分压规律可知,定值电阻两端电压变大,该实验要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所以要增大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故应向A端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由丙图可知,当接入电路的电阻为10Ω时,流过该电阻的电流为0.2A,电阻两端电压
该实验中始终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为2V保持不变。
(5)[6]滑动变阻器在该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保持不变,且当接入电路的定值电阻阻值越大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越大,当电路中接入的定值电阻最大为20Ω时,定值电阻两端电压为2V,由丙图可知此时电路电流为0.1A,电源电压为6V,则滑动变阻器两端电压
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
所以为了完成实验,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至少要为40Ω,应选择甲滑动变阻器进行实验。
28. 小宁做“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杠杆上相邻刻线间的距离相等。
(1)如图甲所示,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点挂两个钩码,每个钩码重0.1N,在B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杠杆水平位置平衡;若斜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___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小宁又制作了一个密度均匀的圆盘(相当于杠杆),圆盘可以绕着圆心O转动(转轴阻力忽略不计),圆盘上CH所在直线上相邻两点间距离相等。他先在圆盘的C点挂上4个钩码(如图乙),再用一个量程合适的弹簧测力计在M点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后,圆盘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在图示位置静止。
(3)为了探究“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是否一定影响杠杆的平衡”,小宁在圆盘的C点挂上4个钩码(如图乙),又在G点挂上一定数量的钩码后发现圆盘在图示位置平衡。为了改变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他将挂在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___________两个点又进行了两次实验,发现圆盘仍在图示位置平衡,即可得到结论。
【答案】 ①. 变大 ②. 不能 ③. N、D
【解析】
【详解】(1)[1]若每个小格长L,在A点挂2个相同的钩码,在B点竖直向下拉弹簧测力计,让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有
当弹簧测力计改为斜拉时,拉力的力臂减小,钩码的重力和力臂不变,再次使杠杆水平位置平衡,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变大。
(2)[2]设圆盘上CH所在直线上相邻两点间距离为 a,钩码对圆盘竖直向下的拉力使圆盘逆时针转动;弹簧测力计在M点施加竖直向上的拉力过支点,不能使圆盘产生顺时针转动的效果,所以圆盘不能在图示位置静止。
(3)[3]由题意知,左边力与力臂保持不变,将挂在 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其他位置,则右边力的大小也保持不变,要使圆盘仍然平衡,则右边的力臂也必须保持不变,所以应将这些钩码挂在 G点下方同一竖直直线上的D、N两点,所以他应将挂在G点的钩码先后挂在D、N两点。
四、解答题(共29分)
29. 每年5、6月是蓝莓丰收的时节,蓝莓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化学式为C15H11O6)。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颜色与细胞液的酸碱性有关,细胞液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
(1)在白醋中滴加花青素,溶液变________色。
(2)一个花青素分子中共有________个原子。
(3)28.7克花青素中含有多少克碳元素?(请列式计算)________
【答案】 ①. 红 ②. 32 ③. 18g
【解析】
【详解】(1)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色素,细胞液酸性时呈红色,碱性时呈蓝色,白醋显酸性,在白醋中滴加花青素,溶液变红色。
(2)1个花青素分子是由15个碳原子、11个氢原子和6个氧原子构成的,则一个花青素分子中共有32个原子。
(3)28.7克花青素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28.7g××100%=18g。
故答案为(1)红;(2)32;(3)28.7克花青素中含有18g碳元素。
30. 为测定铜锌合金锌的质量分数,小金取30克铜锌合金置于烧杯中,加入过量溶质质量分数为19.6%稀硫酸,测得烧杯内固体质量与反应时间关系如图所示。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浓硫酸配制成所需的稀硫酸,需加水______克;
(2)计算铜锌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______
(3)计算生成的硫酸锌质量。______
【答案】 ①. 200 ②. 65% ③. 参加反应锌的质量=30g-10.5g=19.5g,设生成的硫酸锌质量是x,
x=48.3g
答:生成的硫酸锌质量是48.3g.
【解析】
【详解】(1)将50g溶质质量分数为98%浓硫酸配成所需的稀硫酸,需加水的质量是50g×98%÷19.6%-50g=200g;
(2)根据图象可知,铜的质量是10.5g,锌铜合金中锌的质量分数是×100%=65%;
(3)见答案。
31. 筒车是一种以水流作动力,用来取水的机械,如图所示。若接水槽离取水处高4m,水轮上有12个取水筒,一个取水筒每次可取水4kg,筒车旋转一周所用时间为60s。(接水槽离倒水处的高度忽略不计,g取10N/kg)
(1)若筒车质量为100kg,与地面的接触面积1m²,枯水季节时,筒车对地面的压强多少;
(2)若该筒车工作旋转一周,对进入接水槽的水所做的功为多少;
(3)若流水对筒车所做的功转化效率为80%.则流水冲击筒车的功率为多少。
【答案】(1)103Pa;(2)1920J;(3)40W
【解析】
【详解】解:(1)筒车质量为100kg,与地面的接触面积1m²,根据压强公式
可得压强为
(2)根据功的公式可得,该筒车工作旋转一周,对进入接水槽的水所做的功为
(3)根据功率公式可得功率为
流水对筒车所做的功转化效率为80%,则流水冲击筒车的功率为
答:(1)若筒车质量为100kg,与地面的接触面积1m²,枯水季节时,筒车对地类的压强为;
(2)若该筒车工作旋转一周,对进入接水槽的水所做的功为;
(3)若流水对筒车所做的功转化效率为80%.则流水冲击筒车的功率为40W。
32. 智能家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小明家新购置了一台图甲所示mini智能空气加湿器,其内部简化电路图如图乙所示,、为发热电阻,且,,S为旋转型开关,1、2、3、4为触点,通过旋转开关S可实现“关”、“低档”和“高档”之间的转换,(已知高档时电流大于低档时的电流),其高档时电流为0.4A,mini具有智能断电功能,当水量偏低时会自动切断电源,防止干烧。控制电路中,,R为压敏电阻,其阻值随压力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
(1)由图丙可知,压敏电阻R的电阻随压力的增大而____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乙图电路中当旋转开关S接触点3、4时,工作电路为___________档;
(3)低档模式时,mini工作电路消耗的功率为___________瓦;
(4)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50mA时,衔铁才会吸合,工作电路接通。请通过计算说明,工作时至少需要加水___________千克。
【答案】 ①. 减小 ②. 高 ③. 0.5 ④. 0.02
【解析】
【详解】(1)[1]观察丙图发现,当压力逐渐增大时,R的阻值逐渐减小,所以压敏电阻R的电阻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
(2)[2]观察乙图电路发现,当旋转开关S接触点2、3时,R1与R2串联,电路中阻值大,当旋转开关S接触点3、4时,R2被短路,只有R1工作,电路中阻值小,由可知,当旋转开关S接触点3、4时,电路中阻值小,功率大,为高挡。
(3)[3]由于高挡时电流为0.4A,则
由于,则低挡功率
(4)[4]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50mA时,电路中总阻值
由于R与R0串联,,则R的阻值
由丙图可知,压力为0.2N,则至少需要加水质量
33. 为了能在阴雨天快速干衣,小东同学利用所学科学知识制作了一个简易干衣器:用衣架支撑开湿衣,外面罩上透气且保温的外罩,然后利用电吹风机热风挡进行往外罩里吹气,衣服很快就能变干了。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简易干衣器”能快速干衣的原理。
【答案】见解析
【解析】
【详解】用衣架支撑开湿衣,增加了液体的表面积,电吹风机可以加快衣服表面的空气流动、提高水的温度,加快水的蒸发,所以衣服干得快。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将气体通入装有碱石灰的干燥管内
B
分离,铜粉和锌粉的混合物
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检验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是否变质
取样,滴加酚酞溶液,观察颜色
D
从KCl和MnO2的混合物中回收MnO2
加水充分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对照管
测定管
BMI指数正常
BMI指数超重
清水
2mL
——
——
唾液
——
2mL
2mL
X
2mL
2mL
2mL
37℃水浴保温5分钟
碘液
2滴
2滴
2滴
仪器测定唾液淀粉酶活性(结果见图1、图2)
表1
项目
甲组
乙组
丙组
处理
库源比
1/2
1/4
16
单果重(g)
11.81
12.21
19.59
果实位置
单果重(g)
第1果
12.31
第2果
10.43
第3果
8.19
试管编号
实验现象
1
0.1min红色褪去
2
5min红色褪去
3
30min红色明显变浅
4
120min红色无明显变浅
试管编号
实验现象
5
大量浑浊物
6
少量浑浊物
7
无浑浊物
14,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14,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科学试卷,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9 Ca-40,读图识图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04,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科学试卷: 这是一份04,浙江省杭州市第十三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5月月考科学试卷,共11页。
12,浙江省杭州市杭州观城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科学试题: 这是一份12,浙江省杭州市杭州观城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4月月考科学试题,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下列估算最接近实际的是,5A, 2024年6月21日,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