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第二部分名著阅读13《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
展开
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第二部分名著阅读13《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共3页。
【教材链接】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名著导读”。
【作者简介】朱自清,字佩弦。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等。
【作品简介】《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著作。全书共13篇,介绍了《说文解字》《周易》《史记》等经典著作,并概述了诸子百家、辞赋和历代诗文的情况,以此展示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面貌。
【写作特色】①以现代的、科学的学术观念研究传统典籍;②不只注意到学术的高度和深度,更注意到大众所能接受的广度。时时留意这是一本写给中学生看的书,所以普及性和通俗性强。全书不夸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③不“板着脸说话”,也不平铺直叙,而是以流利畅达的语言娓娓道来,常有引人入胜之处。
专题探究
专题一:和朱自清一起“谈”经典
专题二:读经典的意义
1.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古代典籍中记载着我国文明的发展轨迹,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走近千年文明,了解我国古代社会现实。
2.充实精神内涵:通过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汲取先贤的智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学习语文相关知识:古代典籍中包含了数千年的知识汇总,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体现了语言艺术之美,例如通过《说文解字》可知造字之经过,通过《诗经》可知诗歌艺术之美。
4.提升个人修养:古代典籍中记载了许多先贤的言论,从学习、交往、心志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阅读古代典籍,我们可以用先人之美德指导自身之修养。经典著作
梗概
《说文解
字》第一
秦以前是文字发生与演化的时代,字体因世、因国而不同,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秦统一后,小篆成了国书,别体逐渐被淘汰,识字也变得简易。秦始皇为了统一文字,命人作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三部字书,到汉代有《仓颉篇》和《急就篇》两部通俗的字书流传。东汉时期,许慎作了划时代的字书《说文解字》,将经典字书和别的字书里的字都搜罗在内,这部书既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书中总结了造字和用字的六个条例,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周易》
第二
《周易》是卜筮官将卦、爻辞按照卦、爻的顺序编辑而成;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家的学说盛行,儒家受其影响,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这三种传为《逸易》;汉代《易》上升为儒家“六经”之首。
《尚书》
第三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即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的制作。
《诗经》
第四
诗的源头是歌谣。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这便是最初的诗了。“诗言志”是一句古话,“诗”由“言”与“志”两字合成,“志”总是关联着政治或教化。春秋时期,孔子采取断章取义的办法,用诗来讨论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六经”之一,《庄子》和《荀子》里都说到“诗言志”,这里的“志”便指教化。
三《礼》
第五
儒家所称道的“礼”,包括政治制度、宗教仪式、社会风俗习惯等方面。由于社会情形和人的生活发生改变,未随之变化的礼,就留下了许多没有需要和意义的遗形物。《老子》里所攻击的礼便是不近人情,只会束缚人的伪礼。一直以来,礼乐并称,但乐实际上是礼的一部分,乐声的绵延和融和也象征着天地万物的“流而不息,合同而化”。
《春秋》
三传第六
(《国语》附)
“春秋”是古代记事史书的通称。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傅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传》《穀梁传》以解经为主,《左传》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四书第七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论语》是孔子弟子们所记。《孟子》据说是孟子本人和弟子公孙丑、万章等共同编定的。
《战国策》
第八
战国时期各国关系紧张,战争随时可起,担负外交的策士和游说之士开始受到重用。当时各国看重的是威势,策士所说的战争和计谋要因人、因地进言,广博的知识和微妙的机智都是必不可少的。汉代刘向在汉初著名说客蒯通整理和润饰的基础上,把这些策士的说辞编成了《战国策》。
《史记》
《汉书》
第九
司马迁早年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他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十表,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八书,记典章制度的沿革;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史记》以后,续作很多,但不是偏私,就是鄙俗;班彪加以整理补充,著了六十五篇《后传》。
诸子第十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主张各异,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包括儒、道、墨、法、阴阳等学派。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各家之“士”“思以其道易天下”,诸子百家便这样兴起。
辞赋第十一
《楚辞》中《离骚》和《九章》的各篇都是屈原被放逐时所作。后人常模仿《离骚》写作,并称这种体制为“辞”,又称“楚辞”。刘向将这些作品编辑成《楚辞》一书。荀子的《赋》篇最早称“赋”,《赋》篇总题分咏,安排客主,问答成篇,开后来赋家的风气。《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分赋为四类。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后张衡仿其作《二京赋》,晋左思又仿作《三都赋》。
诗第十二
汉武帝立乐府,采集代、赵、秦、楚的歌谣和乐谱,以备传习唱奏。汉末,一般文体都走向整炼一路;晋代诗逐渐排偶化、典故化,玄言诗兴盛;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宋初的诗专学李商隐,欧阳修、梅尧臣接着发现了韩愈,起始了宋诗的散文化;南宋的三大诗家都是从江西派变化出来的。
文第十三
春秋时期,列国交际频繁,外交言语关系国体和国家的利害,这种言语也称为“辞”;战国时代,游说之风大盛;孔子开了私人讲学之风,从此便有了私家著作;记事文伴随着议论文的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汉武帝时期盛行辞赋;梁昭明太子在《文选》中第一次提出“文”的标准;欧阳修和苏轼以后,古文成了正宗;宋代出现了“话本”;明清八股文盛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名著导读 《经典常谈》:选择性阅读达标测试,共5页。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含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经典常谈》,完成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名著阅读《经典常谈》精选题附答案,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