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11 诗歌阅读(对比赏析)-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专题11 诗歌阅读(对比赏析)-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版)第1页
    专题11 诗歌阅读(对比赏析)-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版)第2页
    专题11 诗歌阅读(对比赏析)-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版)第3页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11 诗歌阅读(对比赏析)-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11 诗歌阅读(对比赏析)-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5页。
    (2022·全国甲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眉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画眉禽
    文同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欧诗和文诗题目大体相同,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
    B.欧诗所写的画眉鸟在花木间自由飞行,文诗中的画眉鸟则在笼中饲养。
    C.欧诗认为鸟笼内外的画眉鸟,其鸣叫声有差别,而文诗对此并未涉及。
    D.欧诗中的“林间”与文诗中的“千岩万壑”具有大致相同的文化含意。
    15.这两首诗中,画眉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
    15.①欧诗中的画眉鸟寄托了诗人的感情,诗歌表面上是写鸟,实际上是写人,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文诗中画眉鸟的鸣叫声烘托出轻松的气氛,有助于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A.“都是以画眉鸟作为直接描写对象的咏物诗”说法错误。欧诗托物言志,描写了画眉鸟在林间山中千啼百啭、高低飞舞的姿态,直接描写出画眉鸟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借此表达出自己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但文诗中只对画眉鸟的鸣叫声进行了侧面描写,重点表现的是诗人对鸣声的听觉感受,借以烘托诗人悠然闲适的心理状态。因此,文诗并没有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也并不是咏物诗。
    故选A。
    1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能力。
    欧诗以画眉鸟为直接描写对象,托物言志,写诗人听见画眉鸟在山林繁花之间千啼百啭,才知道笼中画眉的叫声,远比不上它在山间的自由歌唱那么悦耳动听。在本诗中,诗人对画眉鸟进行正面描写,通过对比画眉鸟在“山花红紫树高低”和“锁向金笼”两种截然不同的环境中的叫声,将画眉鸟作为寄托情怀的对象,表面写鸟,实则写人,抒发的是诗人归隐山林、挣脱羁绊、向往自由的感情。
    文诗虽以画眉为题,但并未具体地描写画眉鸟的形象和叫声,而是进行侧面描写,重点渲染了“公庭事简人皆散”之后,初听上去仍在“高笼”中的画眉鸣声此时听起来却如同置身于“千岩万壑中”,悠远空旷,清幽寂静。本诗通过对比“公庭事简人皆散”前后对画眉鸟鸣声的听觉感受,烘托出了诗人高洁出尘、闲散淡泊、襟韵洒落的人物形象,表现诗人在公务闲暇时悠然自得的状态。
    翻译:
    (一)听到百啭千声,随意变化,山上的花红紫树高高低低。现在才知道,把画眉鸟锁在金笼子里听它啼叫,远不如在树林中自由地啼叫。
    (二)整日坐在窗前,享受悠闲的生活,窗户外吹来清爽的和风。第一声听来,就像从高高的笼子里放出一样。公事已经办完,人们都离开了公庭,你听到的只有山谷中的鸟鸣声。
    赏析:
    《画眉鸟》
    这是一首自由的颂歌!它通过一只画眉鸟在金贵的笼子里和山林间的不同感受,来表现诗人对自然,对自由的无限向往之情。
    全诗采取的主要手法是对比。
    前两句写画眉鸟在自然环境中自由飞翔随意歌唱的情景,首句百啭千声,既是形容声音的婉转动听繁复多样,也是表现在它的自由自在,即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承接上句,仍是随意移的注脚。以景换景,就如电影镜头,这个画面无缝嵌入到另一个画面,通过自然景观,山花灿烂,鸟儿低可栖高可息,把随意移的描述推向更高的维度,充分展现自由的可贵。又如唱歌,先是低音,继而中音高音,高亢入云,把读者的胃口吊住,为后面的转合作足了铺垫。
    其实人鸟的意识并不能共道,诗人不过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借助外物画眉鸟来抒发一下而已。
    第三句在前两句柔和的画风下,急转直下,让读者以为本可以看个文艺片,却不料切换到了惊悚片,画眉鸟不知是自入还是误入,就到了金贵的笼子里了。
    上一秒还见它在自行车后座上笑,眨眼间就又坐在宝马豪门里哭了。
    就象一支股票,先是高开高走,你在洋洋得意之时,突然黑马杀至,崩盘在即,立刻呈断崖式下跌,到了第回句,大局已定,再也无法恢复至原有的盘面,令人扼腕拊背而叹。
    三四两句,写画眉鸟的另一种生活,华贵而不能自由的环境,锁入金笼,再也不能随意移的鸣出百啭千声了。
    末三字以自在啼作结,自然而不带痕迹的衬托出金笼听的无奈。
    全诗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把跌荡起伏玩得天衣无缝,若非诗人有着唐宋八大家的妙手生花,谁又能有此笔力?
    就好比你在桂林玩个漂流,前一段行程两岸群山如画,鸟语花香,伊人在侧,风和日丽。正心情大好之时,冷不防一个急流险滩河水呈瀑布式的下行,竹筏前端已沁入水中,就在你心惊胆战以为要去河神那比武招亲之时,竹筏后半部已是跌停在河面,溅起一片水花,竹筏又复平衡平稳,向前而行。把你一个脆弱的小心脏玩得扑楞扑楞的。你侧目身旁,伊人如玉,回望身后,群山如画。于惊魂甫定之后,左右顾盼之间,内心无比洒脱,并无半丝哀怨。
    在短短二十八个字之中,诗人用大手笔,超凡脱俗的表明了自由可贵的哲理。虽有郁闷,却并不忧伤,一种宁可寄情山水也不违背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同流的洒脱之风,透字而岀。
    任何文字,写景状物的目的,不外乎抒情言志,这首《画眉鸟》也不例外。
    庆历四年,以范仲淹为首的革新派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等相继罢官。
    诗人“不畏群邪切齿之祸,敢冒一人难犯之颜”,上书为革新派辦诬。终不为庙堂所容,次年即被外放滁州。
    对于革新的失败,诗人并不象柳宗元那样表现出过多的哀怨与愤懑。他似乎并不以放逐为意,反而在滁州的山水间享受着极大的愉悦。这从他在这期间所作的《丰乐亭游春》及《醉翁亭记》中,可窥一迹。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若把这句名言,映照这首绝句的意境,最是合适。二者差不多都是作于放逐滁州的同一时期,都是作者当时心绪的真实写照。
    通过画眉鸟对山花红紫的赞美,对金笼生活的厌恶,以及对林间自在啼的向往,真实地流露出当时的思想和情感,复杂中透着矛盾,矛盾中有着一丝洒脱,洒脱中又有着若有若无的不甘,同时也展现了一种酸葡萄的心理,你不要格老子在庙堂呆,格老子就暂时在山林间快活快活。你以为格老子吃了亏,却怎知格老子正得了便宜在卖乖呢。
    这在深层次上倒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好还”相类似,只不过一个表达的明确,一个表达的隐晦罢了。
    若抛开这些时代背景,单就以诗论诗,这首《画眉鸟》,已不足是仅限于诗人所表露的那种不以放逐为意的宽达与洒脱胸怀,和陶醉于自然山水无拘束的快感,还有颇为广泛的哲理启示,ta告诉我们,自由是可贵的,在丧失之后体会更深。
    它还告诉我们,禁锢压抑是不可取的,是会堙没才能的。
    画眉鸟在笼中,鸣不出百啭千声的原因,是它不能随意移。只有在自在啼的自由前提下,才能充分的发挥运用好才智。
    当然了,这都是后人的臆想,至于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初衷,就不得而知了。
    欧阳修晚年好佛,自号六一居士,后人对他诗文的评价,使其荣身唐宋八大家之一,身前身后,皆有誉名,为千百年来文人所仰视。我想并不单单是诗词文章的清丽脱俗所致,亦必与其长期身居庙堂高位是分不开的。
    《画眉禽》
    标题中“禽”字值得玩味。被人豢养的动物才叫禽。比如说:鸡鸭就是家禽。所以标题中的画眉禽就不是纯真天然的画眉鸟了。已是人类的玩物了。
    尽日闲窗生好风,一声初听下高笼——虽然画眉禽享受着极好的生活条件,住在“高笼”之中,能够于闲窗间,吹吹好风。“尽日”是整天的意思,“尽日”二字写出画眉禽看似优渥生活中的百无聊耐。即使有时候发出鸣叫,这叫声也是断断续续的。画眉禽鸣叫“一声”而不是多声,也是画眉禽不自由、不开心的体现。
    公庭事简人皆散,如在千岩万壑中——这两句以画眉禽的视角写的。官府事务简便,众官员办完公事很快就离开了。这个时候,官府再次回归宁静。官衙如同自然般宁静。“如”字也有深意。如在千岩万壑中却并不是真的身在千岩万壑中。最后一句点明作者观点,认为官府也有宁静,但毕竟不是真的在自然中。所以借画眉禽的不自由暗示诗人身在官府的羁绊,表达了诗人无法挣脱现实束缚的无奈。
    (2022·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楼前
    [中唐]王建
    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
    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
    过勤政楼
    [晚唐]杜牧
    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
    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
    【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
    19.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寄寓鉴戒之意。
    20.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
    【答案】19. 勤政楼 千秋节
    20.情感不同:
    ①王诗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②杜诗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
    写法不同:
    ①王诗运用细节描写,写出老马“总举头”这一习惯性动作,生动传神;
    ②杜诗运用拟人手法写紫苔“偏称意”,突出其任情滋蔓,寓情于景,营造荒凉氛围。
    【解析】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王建的《楼前》首句点明写的是天宝年间唐玄宗的勤政楼;前两句写唐玄宗每年都在勤政楼庆生,而且要热闹三天;三四句写曾经在勤政楼前表演过飞龙舞的老马还记得曾经被教过的音乐节奏,听见音乐声总是会抬起头。可见此诗主要写了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杜牧的《过勤政楼》题目点明所写内容——勤政楼;前两句写当年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而今只留空名,那贺寿的承露丝囊世上也不再存在;后两句写只有那紫苔得意地生长着,因雨水浇灌它长得很旺很盛,直长得上了那门扉上的铜座铜环。可见此诗也是通过写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
    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和鉴赏写作手法的能力。
    先看情感:
    王诗后两句通过写曾做过飞龙舞的老马来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飞龙舞马”是唐玄宗庆生时的节目,玄宗赏百匹飞龙舞马在勤政殿前贺寿,可以想见当年庆生场面是多么热闹繁华,唐玄宗生活是多么骄侈佚乐。而今“飞龙老马曾教舞”,老马还记得当年唐玄宗做寿时的音乐,可是唐玄宗和他曾拥有过的盛世江山早已繁华不再,昔日的大唐正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而这一切可能正源于唐玄宗当年的骄奢淫逸。王建追忆飞龙舞马,表达对昔日盛世的怀念,而感慨玄宗的骄侈佚乐,言外自见。
    杜诗后两句借助紫苔表达情感,借眼前金铺上的紫苔,抒发昔盛今衰的悲叹之情。“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
    再看写法:
    王诗后两句借助老马“总举头”的细节传情达意。写老马“闻著音声总举头”,听到音乐的老马还记得当年曾经受过的训练,“举头”是老马习惯性动作,这一细节刻画生动传神,暗含着对昔日繁华盛世的怀念。
    杜诗寓情于景,通过拟人手法写紫苔“称意”,暗示王朝繁华不再。“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用紫苔的任情滋蔓营造荒凉的氛围,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
    赏析:
    2022年浙江高考卷考的是诗歌比较鉴赏。选了中唐、晚唐各一首七言绝句进行比较鉴赏。这两首诗时代性很强,诗下注释也很详细,对解题有很大帮助。对于玄宗的功绩评价,时代不同,差异很大。这里选的两首诗题材相同,诗人各自表达思想情感相差极大。这就是明证。
    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张说给玄宗上表,请求每年八月五日,也就是玄宗生日那天,设定为千秋节。取的是千秋万载之意。张说自然是向玄宗献媚,博取皇帝好感。这是理解两首诗的大背景。
    王诗——每年勤政楼前,长安百姓大宴三日,为玄宗庆生。勤政楼上,玄宗与百官欢宴,每年都赏赐百匹飞龙舞马。似乎整个大唐都为玄宗庆生。渲染了千秋节的热闹。每年都有新的飞龙舞马赏赐百官,但是那些曾经享受过崇高荣誉的飞龙舞马却风光不再,但是听着远处宴会的音乐也会举头祈盼。王诗借飞龙舞马举头的细节,写出对往日盛世的怀念。也有对玄宗安于逸乐的讽喻。
    杜诗——这首诗是典型的咏史怀古诗。诗人临古地,想起古人古事,抒发自己的情志。诗人杜牧路过勤政楼,此时的勤政楼已盛宴不再。反而一片萧条落寞。
    第一句“千秋佳节名空在”,一个“空”字表达了作者对玄宗举办千秋节的批评。第二句“承露丝囊世已无”,一个“无”字表达了作者对满朝文武辛辣的讽刺。无论是皇帝也好,大官也罢,最终都消散在历史长河中了。“空”“无”两个字写出历史的幻灭感。只有没有生命的紫苔,才能长久存在,每年大雨之后长满门环底座。这样的类比,讽刺了统治者挖空心思想长寿而终成空,低贱的紫苔反而长久存在。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以小见大。词浅意深,令人深思。
    【2020年】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19. 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________;而《送柴侍御》突出________,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20. 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
    【答案】19. (1). 感伤 (2). 达观
    20. 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
    【解析】
    19.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 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秋江送别》的意思是: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送柴侍御》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
    20.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本题要求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翻新脱妙”之处。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 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 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
    【点睛】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翻译】
    《秋江送别》归舟和归骑形成整齐的队伍,江南和江北相互眺望。谁说只有一水之隔,已经感觉到了山水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送柴侍御》沅江的波浪连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我们虽身处不同的地方,但我们共有着相同的云雨和明月。
    【赏析】
    这是两首赠友送别的七言绝句。在古代,由于交通与通信的不便利,离别之后再难相见,于是离别总是寄寓着伤感。但并不是所有送别诗都抒发伤感情怀。有的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前行的祝福与勉励;叙写离别时的乐观与豁达;还有的送别诗抒发人生感慨,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
    《秋江送别》主要借友人离别而传达对友人离别的不舍与悲伤;《送柴侍御》写送别的乐观与豁达,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
    《秋江送别》——从标题中,“送别”二字表明这首诗是赠友送别诗。“江”字点明送别的地点,与下文“归舟”、“江南江北”相呼应。“秋”字点明送别的季节。一到秋天,万物凋零,此时的离别隐隐暗含离别的伤感。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诗人与友人相互道别,眼前的一只只归舟、一行行车马,整肃齐备,四下里都是道别的气氛。最后分别的时刻到了。江南江北的人互相远望,不舍离别。一个“望”字流露出真挚的友情。“望”这个动作为下面两句抒情蓄势。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谁说相隔的江水只是一江水呢?“我”只觉得与友人已身处两乡,相距太远了。作者与友人并没有真正分别,却让读者已经感到离别的痛苦了。再一次证明王勃与友人的深情。
    《送柴侍御》——柴侍御是送别的对象。送字点明这首是赠友送别诗。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沅水”与“武冈”是友人即将远行的地方。沅水的波浪接连着武冈,在这离别之际,不感到有离别的伤感。是否这两人感情不深呢?后两句诗揭示了答案。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虽然你离开了,但是我们享有一样的青山,一样的云雨,连天上的明月都是一轮。既然如此,你的离别也就不应该悲伤了。体现了王昌龄送别友人的乐观与豁达。
    【2019年】
    【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5题。(共12分)
    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1】
    陈与义
    其一
    巧画无盐【2】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姝。
    从教【3】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
    其四
    含章【4】檐下春风面,造化功成秋免毫。
    意足不求颜色似,前身相马九方皋【5】。
    注释:【1】五首绝句题咏同一幅墨梅图。【2】无盐:战国时齐国丑女钟离春。【3】从教:任凭。【4】含章:即含章殿,传说南朝时宋武帝寿阳公主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在额头形成美妆。【5】九方皋:春秋时相马名手。
    13.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前两句认为,不论怎样描画无盐也无法变丑为美,墨梅图却能尽显梅花之美。
    B.第二首前两句认为,墨梅图中的梅花犹如佳人容颜般美妙,展现出堪比造化的画技。
    C.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不但描绘了梅花,还描绘了桃花、李花,对比鲜明
    D.两首诗所题咏的墨梅图,没有描绘含章殿和九方皋,诗人提及二者是在用典。
    14.题画诗往往包含“画外音”。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首反映了诗人爱好清姝、不喜浓艳的审美追求。
    B.第一首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表现梅花的富贵气质。
    D.第二首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说明艺术来源于生活。
    15.现实中没有黑色梅花,而宋代出现了墨梅画。根据上面两首诗,概括陈与义对墨梅画特
    点的认识,并比较两首诗题咏的侧重点有何不同。(6分)
    【答案】
    13.C
    14.A
    15.认识:不施色彩,只用水墨,重视神韵而不拘泥于形貌(或:重“意足”而轻“颜色”,强调意趣而不求形似)。不同:①第一首侧重于赞美墨梅的清妹气质。②第二首侧重于赞美画家高妙的艺术造诣。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另外要求考生熟悉常用的修辞和表现手法,知道常用的表现手法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准确判断。C“还描绘了桃花李花”错误。诗人并没有描绘这两种花,而是提及两花,作为对比,认为桃花李花媚俗,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照应梅花风韵“清姝”。故C错误。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两首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说法错误,“从教变白能为黑,桃李依然是仆奴”是说任凭画工把白梅画成黑色,墨梅图也能尽显梅花清雅高贵之美,逢春暖就开放桃花李花与墨梅相比,依然是一副媚俗之相,只能算是梅花的奴仆。并没有讽刺了现实生活中颠倒黑白、奴颜婢膝之人。 C项第二首联想到古代公主的梅花妆。现在这些美丽了寿阳公主如春风一般娇美的容颜的梅花,又铺开在陈与义面前,它们正是经由花光仁老之手,巧夺天地造化,用一支毛笔画成的水墨梅。这两句中赞许了水墨梅和画者的技艺。D第二首最后两句比较画梅和相马的相似点,暗含原来画家追求的是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求神似意足,而本不拘泥于外表色相的刻板相肖。为此,又拉出传说中的九方皋相马以为佐证,通过赞美画师赞美水墨梅。并没有体现“艺术来源于生活”。故D错误。故选B。
    15.本题考查综合比较阅读诗歌的能力。这道题的综合能力包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把握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综合感知两首诗的情感,再根据问题回到诗歌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重要依据。关于墨梅画的特点,“此花风韵更清姝”“桃李依然是仆奴”直接点出“清姝”;“造化功成秋兔毫”“意足不求颜色似”点出艺术技艺的高超。分析两诗侧重点时不妨从内容、手法、情感上逐一思考,能说出两首诗具体内容,其区别也就体现出来了。
    【翻译】
    (其一)仁老能用一种巧妙的笔法画出无盐,但并不抹掉她丑的特点,在描摹梅花时这种画法更能突出它清秀美好的风韵。就算仁老的巧笔只能用白色与黑色来表现梅花,那些大红大紫的俗艳桃李与之相比也只能是低贱的奴仆。
    (其四)这梅花看上去感觉就像含章殿檐下那张犹如春风一样美丽柔和的面庞,而这神迹的创造则是来自仁老一支普普通通的兔毫笔。画的神意已足,并不追求色彩形态相似。仁老的境界就像前世相马的九方皋一样高绝。
    【赏析】
    〔其一〕该诗以桃李俗艳衬托墨梅清姝。在诗人看来,巧妙的画笔终不能改变无盐的丑陋;眼前这幅梅花,纵使画成黑色,也无损梅的风姿,它的格调依然远在桃李之上。因为,桃李浓艳,难免媚俗;梅虽墨色,却自清姝。一个“清”字,盛赞了梅花洁身自爱、孤高傲世的精神;“仆奴”一词,是对庸俗的鞭挞。诗中隐约可见诗人孤芳自赏的胸怀和冷眼阅世的人生态度。
    〔其四〕该诗用赞美画师来写梅花。“含章檐下”借用宋武帝寿阳公主的典故。诗一入手便把美人之面与高洁之花融合,衬托出梅花美的意态。次句说原来这巧夺天工之画,出于画师生花之笔(“秋兔毫”即指毛笔),这一句赞美了画师的技法。后两句更进一层,说这位画师不仅技法高超,而且艺术境界也极高,他把白梅画成黑色,乃是“遗貌取神”。他追求的是梅花的意态之美,至于为白为黑,原不在意。正如善于相马的九方皋,“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取其意而遗其形。
    【2016年】
    【2016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问题。
    北来人二首
    (宋)刘克庄

    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
    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
    胡运占难久,边情听易讹。
    凄凉旧京女,妆髻尚宣和。

    十口同离仳,今成独雁飞。
    饥锄荒寺菜,贫着陷蕃衣。
    甲第歌钟沸,沙场探骑稀。
    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
    【注】①东都:指北宋都成汴梁。②宣和:宋徽宗年号。
    1.赏析第一首中的“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3分)
    2.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 运用对仗(对偶)、拟人的手法,借陵园、宫殿的荒凉残破之景,抒亡国之痛,情景交融。
    2. ①以对比加强叙事的抒情效果。用权贵歌舞宴饮,不问军情与百姓心系故国作对比,表达忧国忧民之情;以主人公一家亡国前后境沉的对比,表现百姓流离之苦。
    ②以“北来人”的口吻叙事,表达情感显得更真实、自然。
    ③叙事中流露出个人的情感。如“今成独雁飞”流露了主人公家破人散的凄凉与孤独。
    【解析】
    解题紧扣“叙事上有何特色”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进行思考。一是所叙事件的内容关系,贵族之家“歌钟沸”与平民百姓盼望“翠銮归”,“十口”之家与“独雁飞”形成对比。二是叙事的视角选择,以“北来人二首”为题,诗歌开头说“试说东都事”(提起东京的事),明显是以“北来人”的口气来写诗,写其所见、所思、所感,这样就显得更具真实性、感染力。三是叙事的用词,“残”(残破)“泣”(哭泣)融入诗人国破家亡的依感,特别是“独雁飞”的“独”字更有许多凄凉、孤独之意。
    【翻译】
    (第一首)
    一提起东都汴梁之事,人们便徒增许多白发。皇家陵园的石马残破不全, 废弃的宫殿前,铜铸的骆驼正在哭泣。 料想胡人的命运也不会长久,听来的边地消息,特别容易以讹传讹。叫人多么地感到凄凉啊——旧京的女子,还保留着宣和年间的发饰。
    (第二首)
    十口之家一同离别之后,如今成了独飞的孤雁。饥荒难耐,只好到荒芜的寺院里锄来野菜;贫寒无衣,只能穿上沦陷后蕃人穿的衣衫。豪门贵族歌舞喧闹,沙场将士一天天稀少无人。 眼看就要老死在闽南之地,也不见銮驾回转恢复中原。
    【赏析】
    这是一个从北方、从金人统治下南逃的人,怀着沉痛的心情,诉说故都及其附近荒凉景况和自己的悲惨经历。诗歌通篇都是这位“北来人”说的话,诗人没有出面铺叙事件、描绘场景,也没有穿插任何评判的语言,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完全可从北来人的叙述中体会出来。这样的叙事诗,显然是从杜甫“三吏”、“三别”一类的诗化出。这两首五律,记录了一个从金人统治的北方南逃的人的血泪控诉。
    第一首描述北宋都城汴梁被占后的状况。开头“试说”二字含义深婉,隐约透露主人公不愿说、不忍说的悲抑心境。从而表明他的诉说是应别人的要求,不得已而为之的。这样,一箭双雕,写说者也就写了听者。听者身居东南,心里却老是惦记着北方的骨肉同胞,急欲知道他们的近况;对于故都汴梁,更是魂牵梦萦,一往情深。面对这样的问讯者,“北来人”诉说着,带着撕心裂肺的痛苦,以致白发频添,忧伤至极。接着正面写东都,交代忧伤的原因。宫殿、铜驼,是都城内的景物,石马是北宋诸帝陵园中的景物。然而,陵园内的石马已残破不堪,长眠于此的北宋诸帝死后还要蒙受亡国之耻。官门外的铜驼倾倒在荒烟蔓草之中,回忆昔日的繁华景象,亡国之痛和身世之悲一齐涌上心头,不禁泣下如雨。诗人选用这些最富特征的事物,涂以想象的浓烈色彩,对人于金人之手的都城面貌进行了艺术概括,用笔简洁而境界全出。“寝园残石马,废殿泣铜驼”,上句一个“残”字显示了陵园的悲惨变化;下句一个“泣”字则寄托了京都居民的哀痛,彼此映照,情景相生,感慨万千,低回不已。故都虽已残破不堪,而遗民的复国信念却始终没有动摇过,以致把边境传来的于南宋不利的消息,当作谣言,不愿听信。那些旧日京师的妇女,如今虽已素发飘萧,境况凄凉,但衣着妆束仍是当年模样。故国之思,终未消歇。
    第二首由“北来人”介绍自己南逃的际遇和感触。一家十口同时离开北方,为的是过上安稳日子。不料频罹祸患,亲人相继丧生,如今独自一人,伶仃孤苦,犹如失群的孤雁,竟至无处栖身,被迫寄宿荒凉的寺院,吃的是自家种的蔬菜,穿的还是从中原带来的金人服装。个人的遭遇已然不堪忍受,国家的境况更加令人沮丧。南来以后看不到卧薪尝胆、秣马厉兵的图强之举,那些深院大宅里的当权者,整日歌舞宴乐,不问边情,不忧国事,长此以往,恐怕连偏安的局势也难维持,收复失地更是遥遥无期。“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结语哀痛绝望。
    此诗在表达上有三个特点,其一是诗人不转述中间环节,让主人公直接面对读者说话,这样,读者便会感到诗中所陈都是诉说者的亲身所历,语语发自肺腑。其二是运用对比的手法,以中原遗民思念故国与南宋小朝廷权贵歌舞升平相对比,褒贬之意不言而喻。其三是以叙事代替抒情。诗中也有直接抒情的语言,如开头的“试说东都事,添人白发多”和结尾的“老身闽地死,不见翠銮归”等,但纵观全篇,叙事是其基本手段,从东都说到南国,依次点染,脉络分明,其中提到的人和事都具有某种典型性,融汇成一体,寄托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深长情意。总之,这两首诗注重写实,却不失之板滞,原因在于以情疏导,质朴之外,更见自然流动,颇能体现诗人自己的风格。
    【2014年】
    (2014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1)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2)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
    (1)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2)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
    (1)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烘托、衬托、有声有色等。
    (2)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但回答时务必联系全诗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韦诗所表达的是一种潇洒掩盖下的伤感,郭诗表达的是一种主客之间愉快交谈的一种欢愉心情。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相关试卷

    专题09 诗歌阅读(古诗)-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09 诗歌阅读(古诗)-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原卷版),共24页。

    专题04 小说文本阅读-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04 小说文本阅读-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版),共10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敦厚具有怎样的品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版):

    这是一份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十年(2014-2023)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 (全国通用)(解析版),共96页。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