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地理: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解析版),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撂荒地是闲置或未充分利用状态的耕地,根据撂荒程度可分为完全撂荒和季节性撂荒。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地区,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为主,县内梯田面积大,是传统的产粮大县。21世纪以来,尤溪县人口迁移日益增长,对山区耕地撂荒影响深远。下表示意2005年,2016年尤溪县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完全撂荒率和季节性撂荒率(单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关于尤溪县耕地撂荒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撂荒主要集中在农业户B. 完全撂荒率均呈上升趋势
C. 季节性撂荒率保持稳定D. 非农业兼业户撂荒减少
2. 影响尤溪县耕地撂荒的主要驱动因素有( )
①农业兼业②农业收益③耕地质量④耕作习惯
A. ①②③B. ①②④
C. ①③④D. ②③④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由表可知,耕地撂荒更多集中在非农业户,A错误;季节性撂荒率总体在下降,C错误;非农业兼业户在完全撂荒率、季节性撂荒率均增加,D错误;各类农户完全撂荒率均呈上升趋势,B正确。故选B。
【2题详解】
由表可知,只有非农业兼业户的完全撂荒率和季节性撂荒率都在上升,其收入更多来自非农业,劳动力集中在非农业上,耕地利用率相对较低,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纯农户,其完全撂荒率和季节性撂荒率较低,撂荒率增加幅度较小,①正确;农业收益较低,耕地质量低,都会加剧耕地撂荒,①②③正确;耕作习惯与撂荒关联度较弱,④错误。①②③正确,故选A。
蓝碳,指的是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开发活动日益加剧,滨海湿地面临的海岸挤压威胁受到多学科广泛关注。下图示意海岸挤压驱动机理及其对蓝碳功能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蓝碳主要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中,深层的原因是( )
A. 光合作用强B. 鱼类较少
C. 有机碳沉降D. 水温较高
4. 在“陆—海”双向压力作用下,图示滨海地区( )
A. 生态系统保持稳定B. 湿地碳汇能力下降
C. 聚落面积不断缩小D. 有机碳矿化分解减速
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向海侧湿地( )
A. 因海平面上升,向陆迁移B. 因海平面上升,向海迁移
C. 因海平面下降,向陆迁移D. 因海平面下降,向海迁移
【答案】3. C 4. B 5. A
【解析】
【3题详解】
“蓝碳,指的是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光合作用强,只说明吸收的二氧化碳多,但不是蓝碳集中于海洋生态系统中的深层原因,A错误;鱼类的多少与蓝碳的集中无关,C错误;由材料可知,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有机碳通过生物体的死亡和分解逐渐沉降到深层,形成蓝碳的积累,C正确;水温的高低影响呼吸作用的强度,与蓝碳集中无关,D错误。故选C。
【4题详解】
在“陆一海”双向压力作用下,滨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不稳定,A错误;陆地的开发和海洋的污染都可能对湿地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碳汇能力下降,B正确;聚落面积没有出现明显的缩小,C错误;全球变暖,微生物使有机碳分解速度加快,D错误。故选B。
【5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C、D错误;海平面上升,向海侧的湿地更可能受海水侵蚀,从而迫使湿地生态系统向陆地迁移,A正确,B错误。故选A。
东湖街道位于长春市九台区的西南部,东距吉林市区63km,西距长春市区26.5km。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坐落在辖区东北部。东湖街道被划归为资源枯竭型城镇。图示意东湖街道地理位置及行政范围。完成下面小题。
6. 东湖街道( )
①区域交通条件好 ②绿洲农业高度发达
③资源匮乏,产业衰退 ④资源丰富,产业相对完善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7. 东湖街道转变为资源枯竭型城镇的主要原因是( )
A. 人口外流严重B. 生态环境恶劣
C. 产业结构单一D. 空间结构分散
8.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东湖街道最适宜发展的产业类型为( )
A. 畜牧业B. 临空物流业
C. 冶铁业D. 农产品加工业
【答案】6. A 7. C 8. B
【解析】
【6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东湖街道辖区内有一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和飞机场等多种交通方式,因此区域交通条件好,但东湖街道被划为资源枯竭型城镇,说明其资源匮乏,产业衰退,①③正确,④错误;该辖区为我国半湿润地区,而绿洲农业分布于西北干旱区,②错误。故A选项正确。
【7题详解】
产业结构单一意味着对某种资源的过度依赖,当这种资源耗尽时,城镇就可能转变为资源枯竭型城镇。由材料可知,东湖街道被划为资源枯竭型城镇。A、B、D三个选项表述的是东湖街道变为资源枯竭型城镇转变后的结果,而非其主要原因。故C选项正确。
【8题详解】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东湖街道充分利用其交通区位优势,发展临空物流业,经济效益较高,污染较小。同时临空物流业需要良好的交通衔接,特别是邻近机场,可便于物流和货物运输,临空物流业符合东湖街道的发展需求,B正确;城镇街道内内难以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AD错误;当地资源逐渐枯竭,加上冶炼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且占地面积较大,不适合在城镇街道内布局,C错误。故B选项正确。
2023年2月2日,卡拉奇(为巴基斯坦规模最大的城市,地处该国南部沿海地区)核电站建成投产,中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两台百万千瓦机组正式交付巴方。数据显示,该核电站每年将提供清洁电力近200亿千瓦时,可有效缓解当地“电荒”问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与巴基斯坦相比,我国制造核电百万千瓦机组的突出优势是( )
①市场广阔②产业基础好
③技术先进④劳动力价格低
A. ①③B. ①④
C. ②③D. ②④
10. 该核电站投产运营后对巴基斯坦发展的主要经济意义是( )
A. 减少碳排放B. 降低民用电价
C. 提供就业岗位D. 满足生产用电
【答案】9. C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核电站机组生产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技术先进、产业基础好,有能力制造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②③正确;与巴基斯坦相比,我国经济较发达,劳动力价格较高,④错误;市场与生产制造优势条件无关,①错误。所以选C。
【10题详解】
该核电站在投产运营后,可有效缓解当地生产生活“电荒”问题,可满足生产用电,减少产业发展的限制,D正确;减少碳排放,为生态意义,A错误;降低民用电价,改善民生质量,但这并非其主要经济意义,B错误;提供就业岗位,为社会意义,C错误。所以选D。
下图示意我国甲、乙两城市气温和降水统计。完成下面小题。
11. 与乙城市相比,甲城市( )
A. 气温年较差较大B. 降水量无季节差异
C. 气候更加冷湿D. 气候更加暖干
12. 影响乙城市降水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B. 地形地势
C. 大气环流D. 洋流性质
13. 乙城市最可能位于我国的( )
A. 甘肃省B. 海南省
C. 青海省D. 河北省
【答案】11. A 12. C 13. D
【解析】
【1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甲城市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乙城市为热带季风气候。与乙城市相比,甲城市降水存在季节变化,且气温年较差较大(冬冷夏热),气候更加干燥,A正确,BCD错。故选A。
【12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乙城市为热带季风气候,其降水主要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带北移,越过赤道形成的夏季风(偏南风)影响,夏季风从海上挟带大量暖湿水汽,在该地形成丰沛的降水,C正确,ABD错。故选C。
【1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乙城市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仅分布于我国的热带地区。甘肃省位于温带内陆地区,多处于非季风区,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寒气候区,河北省位于温带季风区,海南省位于热带季风区。因此乙城市最可能位于我国海南省。故排除ABC,选D。
障壁岛是平行于海岸,与海岸之间有鸿湖隔绝的狭长沙岛。e障壁岛位于荷兰北部,其形成受到海浪、洋流和风力的共同作用。研究发现,该障壁岛底部主要为颗粒较细的沙土,上层为淤泥质滩涂,岛内盐沼发育,且不同方位盐沼厚度存在差异。下图示意该障壁岛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推测该障壁岛底层沙土、上层淤泥结构形成的主要动力分别为( )
A. 风力、河流B. 风力、洋流
C. 河流、洋流D. 河流、风力
15. 推测该障壁岛上盐沼厚度的空间分布为( )
A. 西厚东薄B. 东厚西薄
C. 南厚北无D. 南北相同
16. 与该障壁岛上盐沼的沉积物关联性最弱的是( )
A. 植被沉积B. 海水残余
C. 风力挟带D. 潮流搬运
【答案】14. B 15. A 16. C
【解析】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当地盛行西风,西风将陆地海滩上较细的沙土带到障壁岛位置,形成障壁岛底层沙土,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上层形成淤泥质滩涂,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题详解】
当地盛行西风,受西风影响,障壁岛西侧海水涌入较多,盐沼厚度较厚,东部受西风影响较小,东部盐沼厚度较薄,A正确,B错误;该障壁岛东西狭长,南北跨度窄,南部一侧靠近大陆,风浪较小,相对较薄,C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风力吹拂海水,泥沙沉降至海洋,风中挟带泥沙较少,海水涌入障壁岛,障壁岛截留部分海水,C正确,B错误;盐沼可生长盐生植被,植被沉积物较多,A错误;潮流搬运泥沙,使泥沙沉积在障壁岛上的盐沼,D错误。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临汾市吉县地处吕梁山南端和黄河岸边,有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也是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县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苹果园面积187km²。受交通、农业技术、人才等诸多因素影响,吉县早期苹果产业发展缓慢。近年来,吉县围绕着田间、黄河、瀑布、苹果,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大力发展“苹果产业十乡村旅游”产业融合新业态,成功带动了2.3万人口致富。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955.48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7.14亿元,超过80%农民的收入来自苹果产业。下图示意吉县地理位置。
(1)分析吉县早期苹果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2)指出吉县打造“苹果产业+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可开展的活动形式。
(3)针对吉县苹果产业发展现状提出合理性建议。
【答案】(1)地处山区,地形封闭,交通不便;县域经济水平低,苹果产业融合发展滞后,发展势头弱;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苹果产量、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弱;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不足,苹果产业知名度不高;距离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市场需求小等。
(2)线上线下展销会、果品交易博览会、旅游路线推介会、旅游博览会、招商引资洽谈会、吉县苹果产业品牌体验活动、美食民俗体验活动、农村庙会推介等。
(3)进一步健全产业标准体系,规范苹果产业标准;延长苹果全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研发苹果新品种,提质增效,提高苹果产业知名度;打造优质产品品牌,强化市场竞争力等。
【解析】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和图示信息可知,吉县位于山区,地形相对封闭,对外交通不便,不利于苹果的运输;吉县为临汾市的下辖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苹果相关的产业融合发展较慢或处于停滞状态,发展势头相对较弱;该地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苹果的产量较小,品质较差,市场竞争力较弱;该地早期对于苹果产业的重视力度不够,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不够,市场知名度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该地位于山西,距离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较远,当地对于苹果的市场需求较小等。
【小问2详解】
可以依托当地苹果产业发展线上线下的展销会;可以依托当地苹果产业的产品,发展苹果产业产品交易博览会;可以发展苹果产业招商引资洽谈会;可以依托当地苹果产业发展苹果产业、采摘等体验旅游;可以依托当地民俗,发展特色美食民俗体验活动、农村传统庙会等。
【小问3详解】
制定严格的行业标准,健全行业标准体系,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依托苹果,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大技术投入,研发新品种,提高苹果的品质和产量,提高当地经济收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市场知名度;打造优质品牌,提高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等。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赛里木湖是新疆天山西北部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位于山间封闭的盆地内部,盛行偏西风。环湖分布有26条河流、泉流以及多条季节性河沟等,除了伊克查干赛根郭勒、查干郭勒、乃仁乌苏等河流入湖水量较大外,其他河流(沟)及泉流均靠降水和季节积雪消融补给,这些河流出山后以地下径流形式补充入湖。赛里木湖水面面积的季节性差异不明显,从年内的月际差异来看,4—12月中水面面积最大变化仅为1.2km2,其他月份差异大多在0.6km2上下。夏季湖泊东西两岸易发生崩岸现象。左图为赛里木湖流域示意图,右图示意典型年份赛里木湖月度面积变化。
(1)分析赛里木湖面积季节差异不明显的原因。
(2)说明4—8月不同补给类型对赛里木湖面积变化的影响。
(3)简述赛里木湖面积扩大对崩岸的加剧作用。
【答案】(1)受西风影响,位于山间盆地,降水量少且季节变化小;冰川融水补给量变化与蒸发量变化基本同步,导致夏季湖泊水量增加不明显;多条河流流出山后以地下径流形式补给,地下径流相对稳定;湖岸距离山体较近,坡度较陡,且湖泊面积较大,水面变化不明显。
(2)4—5月,气温上升,山地积雪融水增多,湖泊水位上升,湖面扩大;6—8月,气温高,冰川融水补给多,同时有部分山地降雨,入湖水量大,湖面持续扩大。
(3)湖泊面积扩大,湖水淹没原有湖岸,湖岸抗侵蚀能力减弱;湖泊水位升高,风浪增大,风浪对湖岸的侵蚀能力增强。
【解析】
【小问1详解】
赛里木湖面积季节差异不明显的原因主要从其所处地形、湖泊深度、补给类型等角度来进行分析。读图并根据所学可知,赛里木湖深居内陆,位于我国新疆盆地地形,受盛行西风影响小,不受东亚夏季风影响,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量小且季节变化小,湖泊面积受降水影响小;赛里木湖位于内流区,其湖泊的主要补给类型有冰川融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夏季是冰川融水量最大的季节,但是夏季也是气温最高、蒸发最旺盛的季节,补给量变化与蒸发量变化基本同步,导致夏季湖泊水量增加不明显;多条河流流出山后以地下径流形式补给,地下径流相对稳定;湖岸距离山体较近,坡度较陡,湖泊深度较深,且湖泊面积较大,水面变化不明显。
【小问2详解】
4—8月包括春夏两个季节,春季4—5月,随着气温上升到0℃,山地冬季积雪融化,湖泊水位上升,湖面扩大;夏季6—8月,气温达到一年中最高,冰川融水也达到一年中最多,同时有部分山地降雨,入湖水量大,湖面持续扩大。
【小问3详解】
赛里木湖面积扩大对崩岸的加剧作用主要表现为削弱湖岸的抗侵蚀能力和加剧外力对湖岸的侵蚀能力。湖泊面积扩大,湖水会淹没原有湖岸,湖岸抗侵蚀能力减弱;同时,湖泊水位升高,风浪增大,风浪对湖岸的侵蚀能力增强。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区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的东南部,海拔1100~1500m,地处典型草原向荒漠草原过渡的半干旱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土壤类型主要是栗钙风沙土和草甸土。当地草地恢复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变化特征,对荒漠草地的恢复和生态保护及实现草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有机碳主要来自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微生物等。下表示意草地不同恢复阶段主要物种,盖度和生物量特征,表中群落植物以多年禾本科植物为主,其根系长度较短。
(1)简述草地恢复进程中,植被与土壤的变化特征。
(2)比较草地恢复对下层土壤(大于10cm)与表层土壤(0~10cm)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大小,并说明理由。
(3)研究发现,草地恢复时间越长,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效应就越明显,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答案】(1)在草地恢复过程中,植被覆盖度、物种数、地上生物量和凋落物质量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随着草地恢复,地上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地上生物量出现在恢复中期;随着草地恢复程度的增加,植物多样性和生物量随之增加,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结构趋于完善。
(2)草地恢复对下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比表层土壤小。理由:随着草地恢复,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根系分布较浅,对表层土壤的影响较大,而对下层土壤的影响有限,下层的植物碳输入较少,限制了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3)
草地恢复增加了植物碳输入,如植物根系、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等,这些组分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草地恢复后,较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加速了土壤有机碳的生成;草地恢复后,土壤颗粒黏性增强,有助于吸附保护有机碳,避免其被分解,且稳定的土壤环境避免了土壤有机碳通过风蚀或水蚀等途径的损失。
【解析】
【小问1详解】
据表格可知,在草地恢复过程中,植被覆盖度从恢复前期的17.23%±2.27%到恢复后期的61.26%±6.80%、物种数从恢复前期的6.80±0.84到恢复后期的18.60±2.07、地下生物量从恢复前期的85.34±50.54到恢复后期的427.65±57.10、凋落物质量从恢复前期的5.43±3.37到恢复后期的149.99±58.43,均呈现明显增加趋势;随着草地恢复,地上生物量从恢复前期的63.54±8.21到恢复中期的242.80±37.79再到恢复后期的188.54±31.68,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最高地上生物量出现在恢复中期,为242.80±37.79;随着草地恢复程度的增加,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出现明显的增加,土壤肥力的增加,土壤结构趋于完善。
【小问2详解】
据表格可知,随着草地恢复,草地中的本氏针茅、猪毛菜等一系列多年生禾本科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主导地位,因多年生禾本植物的根系分布较浅,主要对表层土壤有影响,对下层土壤的影响比较少,下层的植物碳输入较少,导致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较少。故草地恢复对下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比表层土壤小。
【小问3详解】
据材料可知,草地恢复增加了植物碳输入,草地恢复时间越长,植物根系、根系分泌物和凋落物等也就越多,这些组分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来源,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也就越明显;草地恢复后,土壤的肥力增加,植被量增加,生态环境转好,有利于微生物的生命活动,使土壤有机碳的生成速度加快;草地恢复后,土壤结构等到改善,土壤颗粒黏性增强,具有较强的保水保肥的能力,有助于吸附保护有机碳,避免其被分解,且稳定的土壤环境避免了通过风蚀或水蚀等外力作用的影响损失有机碳。故草地恢复时间越长,其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增加效应就越明显。
农户类型
2005年
2016年
完全撂荒率
季节性撂荒率
完全撂荒率
季节性摆荒率
农业户
2.86
15.28
3.80
4.97
非农业兼业户
1.78
14.21
13.01
18.47
非农业户
9.22
29.10
29.76
28.04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4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试题地理PDF版含解析,共8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PDF版附解析),共8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教师版docx、河南省创新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月考地理试题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