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答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853263/0-171824188511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答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853263/0-1718241885242/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答案)第3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2/7/15853263/0-17182418852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答案),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
1.广州彩瓷始于明代的广州三彩,到清代发展为五彩,并在乾隆年间逐步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彩瓷主要制作工序如下图所示。该过程中主要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配料B.成型
C.上色D.烧制
2.某饼干的配料表如图所示,其中不包含的基本营养素是( )
A.油脂B.维生素C.糖类D.无机盐
3.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
B.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是氧气
C.空气中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化学性质
D.呼吸作用能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从我做起。下列做法符合这一理念的是( )
A.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B.垃圾分类回收处理
C.自来水价格便宜,可以尽情使用D.废旧电池掩埋在土壤中
5.劳动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承担家庭劳动。下列项目与所涉及的化学知识不相符的是( )
A.AB.BC.CD.D
6.下列客观事实的微观解释正确的是( )
A.AB.BC.CD.D
7.如图为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及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钨是非金属元素B.钨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83.8g
C.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容易失去电子D.钨原子的中子数74
8.水是生命的源泉。下列有关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用肥皂水区别硬水和软水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水是良好的溶剂,能溶解有机合成材料
D.明矾用于自来水杀菌、消毒
9.家用燃料使用的发展历程(括号内表示燃料主要成分)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
B.甲烷和丁烷都属于有机物
C.夜间管道煤气泄漏可以开灯查找泄漏源
D.天然气与蜂窝煤相比较,是更清洁的能源
10.常温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无毒,但会形成酸雨
B.醋酸()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
C.苏打的水溶液pH=7
D.pH﹥10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因为碱性太强
11.科研人员制备了一种纳米催化剂,二氧化碳和水在其表面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参加反应的两种反应物分子个数比为2∶1
B.生成物中的属于氧化物
C.催化剂的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发生变化
D.原子的种类和数目在反应前后都发生变化
12.下列物质的检验、鉴别与除杂方法正确的是( )
A.AB.BC.CD.D
13.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AB.BC.CD.D
二、多选题
14.将过量的粉投入一定质量的和的混合溶液中发生反应,溶液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的溶液中含有三种金属阳离子
B.b点处的固体中含有和
C.b点到c点过程中金属的质量增大
D.C点处的溶液为无色
三、填空题
15.何园既是清代后期扬州园林的代表作,又潜藏丰厚家族文化底蕴。
(1)何园花卉品种繁多。“有此倾城好颜色”,牡丹开花后可用(磷酸二氢钾)或(磷酸氢二钾)施肥。
①根据化合物的分类,属于_______,该化肥为植物提供的营养元素是______。
②定量分析物质组成可知,上述两种化肥中______作为磷肥肥效更佳,理由是_______。
(2)何家后人贤才辈出。王承书为铀同位素分离研究做出贡献,铀-235和铀-238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依据是_______。
16.金属材料在人类文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古代冶金技术彰显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1)战国《韩非子·内储说上》提到,早期采金技术均是“沙里淘金”。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__________(填“单质”或“化合物”)形式存在。
(2)明代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一书,介绍了“火法炼锌”的方法:把炉甘石()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如图),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已知:锌的熔点为419℃,沸点为907℃)
①反应区中,分解生成和另一种氧化物。罐内煤炭的作用是_________。
②冷凝区中,锌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理论上该区应控制的温度范围是_____℃,该工艺从反应混合物中收集锌的方法属于_____(填标号)。
A.蒸馏B.蒸发C.结晶D.升华
③“冷定”后方能“毁罐”取锌,原因是_______。
④“锌火”主要是罐内产生的燃烧产生的火焰,可避免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___________。
17.化学科普专栏是校园科学艺术节的亮点。
(1)功夫茶是广东潮汕地区人民传统的饮茶习俗。喝茶时未尝其味,先闻其香,从微观角度解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
(2)某小组自制了一个简易制氧机,如图。
①装置A中制取氧气的原理是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利用装置B检测产生的气流速率,则a、b端导管的接口为________(选填图中的数字)。
(3)天气瓶,一种据说可以用来预测天气的密封玻璃瓶,某小组确定瓶中溶液的配方是:蒸馏水、乙醇、硝酸钾、氯化铵和樟脑(难溶于水)。其制作步骤如下:
①根据天气瓶的构造,推测瓶内溶质大量结晶析出时,一定变化的是__________。
A.环境温度B.乙醇质量C.环境相对湿度D.溶质溶解度
②溶液a中溶剂为,溶液b的质量为______g。
(4)将一定浓度的、混合溶液降温到P点,甲同学推测析出的少量固体是,但检验后却发现只有。请作出合理解释:______。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不可能是:__________(填“=”“﹥”或“﹤”)。
18.金属铍()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和新能源汽车等高新产业。从某萤石矿(主要含及少量、)中提取铍的工艺如下图。
【资料】
ⅰ.与化学性质类似;不溶于水及硫酸。
ⅱ.在pH≈8.8时沉淀完全。请回答下列问题:
(1)微波焙烧可以使矿物内部变得疏松多孔,目的是____________。
(2)写出浸出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3)除铁过程中,硫酸铁、硫酸钠和水反应生成黄钠铁钒渣【】,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
(4)能分离出“黄钠铁矾渣”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所得经高温焙烧获得精制,焙烧时间对失重率(指焙烧后固体减少质量占焙烧前固体质量的百分比)的影响如下表。
①高温分解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
②分析可知,为平衡原料利用率及经济成本,最佳焙烧时间为__________h。
(6)该工艺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和__________。
四、实验题
19.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获取证据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小组利用数字化实验做了以下的尝试。
(1)利用图1装置研究次氯酸()的光照分解。测定容器中的体积分数、溶液的pH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2所示。
①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
②A点时,溶液中存在哪些离子?请在图1中画出,并进行必要的标注(粒子数目不作要求)____。
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光照前,容器内已有B.反应过程中,溶液的酸性不断增强
C.反应前后氯元素的化合价不变D.该实验说明化学性质稳定
(2)草酸亚铁晶体()是生产锂电池的原材料。将草酸亚铁晶体放在一个可称量的容器中加热灼烧,测量并绘制出固体质量随温度升高的变化曲线。
【查阅资料】
·亚铁离子易被氧化成铁离子。
·草酸亚铁晶体受热时会先失去结晶水,继续加热升温后会继续分解。
①加热草酸亚铁晶体时,通常是在氩气氛围中进行的,其目的是_______。
②草酸亚铁晶体从25℃升至300℃质量减少了_____g,固体A可能的化学式为_____。
③通过计算分析,产物的对应温度为_____(填字母)。(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
A.350℃B.400℃C.500℃D.900℃
20.某同学发现一种蜡烛吹灭大约5秒后会重新复燃。于是对这种“吹不灭的蜡烛”产生兴趣并进行如下探究。
探究A:蜡烛复燃的原因
【查阅资料】
①“吹不灭的蜡烛”烛芯里包裹了一层由铜、铁、镁中的一种金属制成的合金,其着火点为150℃。合金中的其他成分化学性质稳定。
②蜡烛燃烧时温度约为550℃~600℃。
【进行实验】为确定该合金中金属的成分,同学们展开了以下探究.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操作X是_______。
(2)实验2,加入的试剂Y是______。
(3)得出“合金中的金属只有镁”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
(4)蜡烛吹灭后,又复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5)设计由镁粉(单质镁)生产的转化路径,依次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探究B:蜡烛复燃快慢的影响因素
【进行实验】用棉线(均为12根拧成一股)分别裹上不同质量的金属颗粒和金属粉末,制成直径为0.5cm的蜡烛,分别记录蜡烛复燃所需时间。
【解释与结论】
(6)对比第1组和第2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
反思】
(7)小组认为还可以探究________(因素)对蜡烛复燃快慢的影响。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配料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B、成型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上色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D、烧制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答案:B
解析:小麦粉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精炼植物油中富含油脂,白砂糖中富含糖类;食用盐、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硫酸钙)中富含无机盐;其中不包含的基本营养素是维生素。
故选:B。
3.答案:A
解析:A、空气中的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正确,因为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正确;
B、空气中含量最高的是氧气错误,因为氮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78%、氧气大约占空气体积的21%;故选项错误;
C、空气中稀有气体通电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属于物理性质,属于化学性质错误;故选项错误;
D、呼吸作用能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错误,因为光合作用才产生氧气,呼吸作用消耗氧气;故选项错误;
故选:A。
4.答案:B
解析:
5.答案:D
解析:A、燃气燃烧放热,因此用燃气灶炒菜,故A正确;
B、可与油脂反应,因此可用炉具清洁剂去除油污,故B正确;
C、用厨余垃圾自制花肥的过程中,物质发生了缓慢氧化,故C正确;
D、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因此往自制净水器内放入活性炭可用于净化水,故D错误。
故选:D。
6.答案:D
解析:热水的温度高导致品红分子运动速率加快,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在通电条件下产生,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B不符合题意;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是因为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速率更快,故选项C不符合题意;NaOH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故选项D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A、钨带“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3.8,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g”,故选项说法错误。
C、钨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2,少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4;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原子的核内质子数为74;相对原子质量为183.8,不是质子数的两倍,则原子核内中子数不等于74,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8.答案:A
解析:A、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故说法正确;
B、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说法错误;
C、水是良好的溶剂,不能将有机合成材料溶解掉,故说法错误;
D、河水经过沉降、过滤、杀菌消毒等净化过程后仍含有多种物质,故说法错误;
故选:A。
9.答案:C
解析:A、燃料燃烧时均放出热量,正确。
B、甲烷和丁烷都是含碳化合物,都属于有机物,正确。
C、夜间管道煤气泄漏不可以开灯查找泄漏源,防止产生电火花,引燃煤气,发生爆炸,错误。
D、天然气与蜂窝煤相比较,是更清洁的能源,正确。故选C。
10.答案:D
解析:A、二氧化碳无毒,但不会形成酸雨,故A错误;
B、醋酸是由醋酸分子构成的,1个醋酸分子是由2个碳原子、4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故B错误;
C、苏打是碳酸钠的俗称,碳酸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故C错误;
D、pH>10的土壤不适于种植农作物,因为碱性太强,故D正确。故选D。
11.答案:A
解析:
12.答案:C
解析:A、和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而氯化钠受温度影响较小,可采取加热水溶解配成饱和溶液、冷却热饱和溶液使先结晶出来、再过滤的方法,用蒸发结晶的方法得到的仍是两者的混合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也能使紫色石蕊变红,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不能检验含有,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一氧化碳通过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除去了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钡溶液都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白色沉淀,因此两者不能用滴加稀硫酸的方法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A、图中实验,左边试管中液面上升的高度明显比右边试管中的高,可探究和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反应过程中氢气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第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干燥的空气接触,第二支试管中的铁钉只能与水接触,一段时间后,两支试管中的铁钉没有生锈,不能用于探究铁生锈条件,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要验证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需要验证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同时还要验证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该实验只验证了二氧化锰加快了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14.答案:ABD
解析:A、a点时锌和硝酸银反应,且硝酸银还未完全反应,此时溶液中的溶质为硝酸锌、硝酸铜和硝酸银,溶液中的阳离子有锌离子、铜离子和银离子,故选项说法正确。
B、b处时锌和硝酸银恰好完全反应,则固体为银和锌,故选项说法正确。
C、由图可知,b点到c点过程中溶液质量增大,发生的是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每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64份质量的铜,则金属的质量减小,故选项说法错误。
D、c点处锌和硝酸铜恰好完全反应,c点处的溶液为硝酸锌溶液,为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BD。
15.答案:(1)①化合物;钾元素和磷元素
②磷酸二氢钾或;磷酸二氢钾比磷酸氢二钾中磷元素的质量分数大
(2)核电荷数(或质子数)相同
解析:(1)①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该化肥为植物提供的营养元素是钾元素和磷元素;
②由和的化学式可知,中磷元素的含量大,即作为磷肥肥效更佳;
(2)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内质子数,铀-235和铀-238属于同一种元素的依据是:核内质子数相同。
16.答案:(1)单质
(2)①一是为碳酸锌分解提供热量,二是做还原剂,还原氧化锌
②419℃~907℃;A
③防止热的锌重新被氧化
④
解析:(1)金的化学性质很稳定,因此金在自然界中主要以单质形式存在;故答案为:单质;
(2)①由题意可知,反应区中,分解生成和另一种氧化物,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另一种氧化物应为二氧化碳,炭主要成分是碳,碳有还原性,可作反应的还原剂,利用碳的还原性将氧化锌还原为金属锌;故答案为:作还原剂;
②由于锌的熔点为419℃,沸点为907℃,冷凝区中,锌由气态转化为液态,理论上该区应控制的温度范围是419~907℃;蒸馏是将液体先通过加热使其气化,再通过冷凝使其液化的过程,蒸馏是根据混合物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锌的沸点为907℃,泥罐下部温度可达1200℃,上部约为600℃,在冷凝区,锌由气态转化为液态,故工艺从反应混合物中收集液态锌的方法属于蒸馏;故答案为:419℃~907℃;A;
③“冷定”后方能“毁罐”取锌,从化学变化角度解释其原因是:金属锌比较活泼,“冷定”能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温度下又被氧化成氧化锌;故答案为:防止热的锌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
④在点燃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17.答案:(1)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2);②
(3)A、D;38
(4)溶液中氯化铵的含量高,氯化铵先达到饱和,然后析出;﹤
解析:(1)喝茶时未尝其味,先闻其香,从微观角度解析,是因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香味;
(2)①装置A中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化学方程式为:;利用装置B检测产生的气流速率,氧气不易溶于水,气体应该长进短出,即将a导管伸入水中,可通过产生气泡的速率检测产生氧气的气流速率,则a、b端导管的接口应为②;
(3)①樟脑难溶于水,可溶于乙醇,乙醇属于溶剂;天气瓶是混合溶液c冷却至室温后密封在玻璃瓶中的,有大量溶质结晶析出时,溶剂不变(水、乙醇质量均不变),降低温度,溶质的溶解度发生变化,而瓶内溶质结晶析出可以反映出的天气要素是温度,瓶内溶质大量结晶析出时,环境温度发生变化,由于天气瓶内密封的,环境相对湿度不影响溶质结晶析出,故选:AD;
②溶液b是2.5g硝酸钾和2.5g氯化铵溶于33g水中形成的,溶液的质量为2.5g+2.5g+33g=38g;
(4) 将一定浓度的、混合溶液降温到P点,甲同学推测析出的少量固体是,但检验后却发现只有,是因为溶液中氯化铵的含量高,氯化铵先达到饱和,然后析出;P点时,氯化铵和硝酸钾的溶解度相等,硝酸钾没有析出,而氯化铵析出,则说明剩余溶液中硝酸钾可能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或恰好饱和溶液,而氯化铵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故剩余溶液中氯化铵的溶质质量分数2硝酸钾的溶质质量分数,则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不可能是:。
18.答案:(1)增大与的接触面积,加快浸出速率
(2);
(3);
(4)过滤
(5);3
(6)
解析:(1)微波焙烧可以使矿物内部变得疏松多孔,目的是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反应更快、更充分。故答案为:增大反应物接触面积,反应更快、更充分。
(2)浸出过程中稀硫酸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和氧化铍反应生成硫酸铍和水,发生的化学方程式是、。
故答案为:;。
(3)除铁过程中,硫酸铁、硫酸钠和水反应生成黄钠铁钒渣【】和稀硫酸,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和个数都不变,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故答案为:;。
(4)能分离出“黄钠铁矾渣”的操作是过滤。故答案为:过滤。
(5)①高温分解生成氧化铍和水,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
②分析可知,焙烧3h后,失重率增大幅度很小,为平衡原料利用率及经济成本,节约能源,最佳焙烧时间为3h。故答案为:3。
(6)该工艺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和。
故答案为:。
19.答案:(1)①
②
③A、B
(2)①防止亚铁离子在空气中被氧化
②0.2;
③B
解析:
20.答案:(1)用砂纸打磨
(2)稀盐酸(合理即可)
(3)溶液为无色
(4)蜡烛吹灭后,合金和氧气接触,温度仍然在150℃以上,合金燃烧,引燃蜡烛
(5)、(合理即可)
(6)其它条件相同时,金属粉末使蜡烛复燃的时间比金属颗粒短
(7)蜡烛直径
解析:(1)实验1,操作X是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物和杂质;
(2)取上述操作后的合金于试管中,滴加适量试剂Y,观察到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溶液为无色,由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镁溶液呈无色,则加入的试剂Y是稀盐酸;
(3)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镁溶液呈无色,氯化亚铁溶液为浅绿色,则得出“合金中的金属只有镁”的现象是溶液为无色;
(4)蜡烛吹灭后,又复燃的原因是蜡烛吹灭后,合金和氧气接触,温度仍然在150℃以上,合金燃烧,引燃蜡烛;
(5)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解释与结论】对比第1组和第2组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时,金属粉末使蜡烛复燃的时间比金属颗粒短;
【反思】上述实验探究了不同质量的金属颗粒和金属粉末对蜡烛复燃快慢的影响,还可以探究蜡烛直径对蜡烛复燃快慢的影响。
【品名】××饼干
【配料】小麦粉、精炼植物油、白砂糖、食用盐、食品添加剂(碳酸氢钠、硫酸钙)
选项
项目
化学知识
A
用燃气灶炒菜
燃气燃烧放热
B
用炉具清洁剂去除油污
可与油脂反应
C
用厨余垃圾自制花肥
物质发生缓慢氧化
D
往自制净水器内放入活性炭
活性炭具有催化作用
选项
客观事实
微观解释
A
品红在热水中扩散比在冷水中快
水分子间有空隙
B
在通电条件下产生
分子中有
C
搅拌能加快蔗糖在水中的溶解
搅拌使蔗糖分子在水中溶解得更多
D
NaOH溶液能导电
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
选项
实验目的
试验方法
A
除去硝酸钾溶液中的少量氯化钠
蒸发结晶
B
检验中含有气体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
C
除去中混有的少量
通入灼热的氧化铜
D
鉴别氯化钡溶液和硝酸钡溶液
分别滴加稀硫酸
实验目的
探究和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大小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探究铁锈蚀的条件
验证能作为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设计
选项
A
B
C
D
时间/h
1
2
3
4
5
失重率/%
51.6
56.4
60.1
60.3
60.4
序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1
取出烛芯内的合金,操作X,观察
呈银白色
实验2
取上述操作后的合金于试管中,滴加适量试剂Y,观察
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溶液为无色
组别
第1组(金属颗粒)
第2组(金属粉末)
实验序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金属用量/g
0.05
0.10
0.15
005
0.10
0.15
复燃所需时间/s
未复燃
5
4
9
4.7
持续燃烧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07,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中考二模化学试卷,共9页。
这是一份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2024届九年级下学期中考一模化学试卷(含答案),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学生版+教师版),文件包含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中考化学二模试卷教师版docx、2024年广东省广州市第五中学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学生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