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阅读,【材料二】,现代文阅读,按要求写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全 民 阅 读 是 中 华 民 族 伟大复兴 的 基 础 工程。打开 阅 读 这 扇 门,走 进 去,一 路 上花 团 锦(cù) ,风 景 美 不(shèng) 收。在 博 览 群 书中 洞 察 世 界、知 史 爱国,在(pá) 根问底中打破禁锢、勇于创新,这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情,也是一个乐趣无穷的过程。尽管人们的阅读素养【甲】,但热爱阅读始终是生命之树茁壮成长的关键。
自古英雄出少年。少年蕴藏着无限的希望、迸发着(péng) 勃的朝气,是祖国的未来。强国梦有我,奋进正当时。让我们将阅读作为进步的阶梯,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理想信念,成为奔涌的“后浪”。
1
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花团锦 (cù) ②美不 (shèng)收
③ (pá)根问底 ④ (péng)勃
2
填入文中【甲】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或篇名。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2)晴空一鹤排云上, 。( 《秋词(其一)》)
(3) ,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4)读书可以启智。《〈论语〉十二章》中“① , ”两句,告诫我们要注意“学”“思”结合。读书可以明理。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的“② , ”两句,蕴含了时序变迁的自然规律,富有哲理,给人乐观向上的力量。
3.世界读书日到了,新华社刊发了漫画家勾建山精心创作的漫画。请仔细观察漫画(见下图),给漫画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0个字),并结合标题说说漫画的创作目的。
1
我拟的标题是:
2
漫画的创作目的是:
4.七年级语文教材在《西游记》“名著导读”中引用了林庚和贾植芳的观点。(见下图)
1
请从“大眼光”“大境界”“大省悟”“大触动”四个关键词中,任选一个,结合《西游记》中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感悟。
2
小苏认为“通过‘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来突出人物的性格与特征”的评价、“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大境界、大省悟、大触动”的评价,也可以用来评价《朝花夕拾》。请从这两句评价中任选一句,结合《朝花夕拾》中的相关内容,简要说说你的理解(不必面面俱到),来支持小苏的观点。
5.文言文阅读
【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批注1】这里的“卧”与“僵”“孤村”联系起来,给人一种孤苦、凄凉的感觉。
【乙】
盘豆铺南李翁园
[宋]宗泽
李翁卧亭午,春深掩柴荆。
忽闻风雨响,疑是勤王兵。
【批注2】这里的“卧”不同于【甲】诗中的“卧”,
【丙】
①宗泽,字汝霖,义乌人。登元祐六年进士第。调衢州龙游令,民未知学,泽为建庠序①,设师儒,讲论经术,风俗一变,自此擢科者②相继。
②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鼎卒十余人。二年正月,泽至开德,十三战皆捷。泽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火败。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泽出其不意,遣兵过大河袭击,败之。
③岳飞犯法将刑,泽一见奇之,曰:“此将材也。”会金人攻汜水,泽以五百骑授飞,使立功赎罪。飞大败金人而还,遂升飞为统制,飞由是知名。
④忧愤成疾,疽发于背。诸将入问疾,泽矍然曰:“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连呼“过河”者三而薨③。都人号恸。谥忠简。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注】①庠(xiáng)序:古代的乡学。泛指学校。②擢(zhuó)科:在科举考试中登第。③薨(hōng):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叫“薨”。
1
小苏准备仿照【批注1】给【乙】诗中的“卧”字做批注,请你帮他完成。
2
两首诗划线句都描写了风和雨,陆游和宗泽表达的情感一样吗?请简要分析。
3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4
朗读【丙】文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语气?为什么?
5
【丙】文中宗泽哪两个品质或特点让你印象深刻?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6.小苏和小州在了解国民阅读状况时收集到以下材料。请结合材料,完成对话。
【材料一】
对话一
小苏:读书重积累。可惜,喜欢读书的未成年人越来越少了。唉!
小州: 。
7.【材料二】
对话二
小苏:《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的“工作目标”很是鼓舞人心。
小州:看了图三后,我觉得要实现“工作目标”,有两点要注意: 。
8.现代文阅读
多读书,写感受
陆文夫
①我在中学时期,作文还是可以的。因为我从小欢喜看书,没有其他的秘密。
②我读小学是从五年级开始的,五年级以前都是读的私塾。语文的课本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古文观止》等等。小小的年纪读这种书,当然不能理解它的内容,老师也不大要求你理解它的内容,只要求你背得滚瓜烂熟。早晨教,下午背,下午教的明天早晨背。一定的时期还要加起来背,叫作“总书”,好像现在的期中考试。背不出来轻则训斥,重则打手心。老师有根一尺多长的红木戒尺,打起来挺疼!我被打过几次,倒不是因为背书,而是因为写字,字写不好也要打,打了也没用,我到今天也写不好。
③稍识几个字后,便开始看“闲书”。所谓看闲书,是指看故事、神话、小说之类的东西。我开始时是看七字段的唱本,什么《孟姜女万里寻夫》等等。后来便看《封神榜》《西游记》《三国》《水浒》《岳传》《七侠五义》。我看这些书的时候很多字都不识,半读半猜,了解个大概的意思;也不去查字典,只有老师的教案上有一部《康熙字典》,查了也不懂。这就是后来写错别字、读错字音的根源。
④书读多了就有点好处,耳濡目染,看书应属目染,看多了便染上了,便会知道各种文章大体上是怎么写的,做起作文来方法多、语汇多、思路活,碰到一个作文题目,都有点似曾相识,脑子里都有点储存,不是那么空空的。我在中学里做作文,和熟读许多散文是分不开的。我读过《古文观止》,对唐文和宋文的印象特别深。中国的古典散文讲对仗,讲音韵,讲意境,讲气势,讲点儿起、承、转、合,这对作文有很大的帮助。等到我进入学校以后,又读到了许多很好的白话散文,至今还能背得出朱自清先生写的《荷塘月色》和《背影》中的片段。所以我一直主张读书要背,这倒不是因为怕打而形成的观点,是因为背得出、记得牢许多篇章,确实有很大的教益。俗话说熟能生巧,不熟怎么巧得起来?当然,要求熟读的文章也应该是上品。
⑤写文章切忌说空话,靠形容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在中学里做作文所以有点讨好,就是恪守了这一条。不管碰到什么作文题目,总是努力写自己的想法、感受,自己的所见所闻。老师用红笔打双圈,写上一段很好的评语等等,也都是看中了这一点。记得1945年我投考苏高中时,作文题目叫作《故乡的交通》。我小时候住在长江边的一个水陆码头上,对长江里穿梭来往的轮船、大帆船、摆渡船等等印象很深,对浩瀚的长江、来往的客商有许多了解和遐想,我根据这些实际的感受与见闻,再和《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等等加以联想,使这篇作文写得很带劲,得了个满分,和那不及格的数学扯平,才能够榜上有名。
⑥在中学里,老师有时候也出些怪题。所谓怪题就是离开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生活经历较远,扯不上去。逢到这种题目我总是想办法,抓住一点儿意思向身边拉,拉得和自己的思想、感受沾点儿边,加上一顿发挥。有时候也不是题目怪,是我的忽发奇想而造成的。记得有一次,老师出了个题目,叫《中秋佳节》。这个题目应该说是很好做的,可以写看月亮,也可以写吃月饼;可以写一家人的团聚,也可以写独处异乡的孤寂。可我却忽发奇想,去写什么唐明皇游月宫,写某个皇帝是在中秋节的晚上被毒死的。写得既不像个神话,也不大像人话,其后果当然是可想而知的。
⑦编辑同志要我写中学时代怎么学习做作文,时隔久远,记忆不清,只能写此一点。
1980年12月
小苏同学阅读这篇文章时,做了一张阅读卡,请你帮他补充完整,并解答他的困惑。
1
可借鉴的写作经验:
2
第⑤段的“形容词”该如何理解?
3
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似乎多余,为什么不删去?
4
第②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让我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类似的叙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戒尺”,作者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5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名家观点,我的理解:
9.按要求写作文。
说到“书”,我们会想到买书的经历,想到在书中汲取的知识、结交的朋友、遇见的偶像,想到悠久的历史、进步的阶梯,想到精神世界的充盈、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请以“阅读点亮青春”为话题,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也可以“阅读点亮青春”为题;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A.截然不同
B.泾渭分明
C.大相径庭
D.参差不齐
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也正是在这样一种气氛中,孙悟空才得以那么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充分自由地发展他传奇性的英雄性格与特征,并且将他性格形象的精神内涵推向了最完美的高度。——林庚
我少年时读之,老年也读之,越读越觉得有味道,真是百读不厌,我把它看成一部人生教科书……它给人以大眼光、大境界、大省悟、大触动。
——贾植芳
A.时太原失守 年与时驰(《诫子书》)
B.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温故而知新(《〈论语〉十二章》)
C.从羸卒十余人 一狼仍从(《狼》)
D.乃暮徙其军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工作目标。通过3到5年的努力,使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广泛深入开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得到切实加强,科普教育深入实施;覆盖各学段的阅读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书香校园”建设水平显著提高,青少年学生阅读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校内外阅读氛围更加浓厚:广大青少年学生阅读量明显增长,阅读兴趣、阅读能力持续提升,为养成终身阅读习惯打好根基。——《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实施方案》
篇名
《多读书,写感受》
作者
陆文夫
(1).可借鉴的写作经验
① ②
③
阅读困惑
(2).第⑤段的“形容词”该如何理解?(3).第④段中划横线的句子似乎多余,为什么不删去?
(4).第②段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让我想起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类似的叙写,两篇文章都写到了“戒尺”,作者的用意有什么不同?
课文链接:
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鲁迅《从百草因到三味书屋》
(5).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名家观点
①按照人的发育来说,小时候记忆力最好。所以,我一直主张,小孩子应该多背诵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古典诗文,哪怕一时理解不了。——叶嘉莹《从古诗词中汲取人生力量》
我的理解:叶嘉莹教授根据人发育过程中小时候记忆力最好的规律,通过对比,强调了背诵经典古诗文的意义。
②这有点像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卧在树下,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梁衡《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我的理解: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6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