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生物:2024届辽宁省锦州市某校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试卷(A)(解析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生物:2024届辽宁省锦州市某校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试卷(A)(解析版)第1页
    生物:2024届辽宁省锦州市某校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试卷(A)(解析版)第2页
    生物:2024届辽宁省锦州市某校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试卷(A)(解析版)第3页
    还剩2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生物:2024届辽宁省锦州市某校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试卷(A)(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2024届辽宁省锦州市某校高三下学期考前测试试卷(A)(解析版),共2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相信你有过这样的经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太空环境下导致的机体衰老症状,是宇航员常常面临的健康问题,其中骨质疏松的问题最为明显,有研究发现微重力导致的骨质疏松与成骨活性不足有关。已有研究表明,间充质干细胞老化后其成骨活性会下降。槲皮素是著名的抗氧化药物,可以通过抗氧化来延缓细胞衰老,还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其成骨活性。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在衰老过程中,干细胞的再生潜力和分化能力均下降
    B. 间充质干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细胞内自由基增多
    C. 由题干信息可推知宇航员在太空中物质流速可能有所加快
    D. 槲皮素可以治疗微重力导致的骨质疏松,也有利于加快老年人骨折后的愈合速度
    【答案】C
    【分析】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详解】A、在衰老过程中,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能力均下降,A正确;
    B、自由基可攻击磷脂、蛋白质和DNA等分子,导致细胞衰老,故间充质干细胞在衰老过程中细胞内自由基增多,B正确;
    C、间充质干细胞老化后其成骨活性会下降,槲皮素是可以通过抗氧化来延缓细胞衰老,还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其成骨活性,可推知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物质流速可能有所下降,C错误;
    D、槲皮素可以通过消除自由基抗氧化来延缓细胞衰老,还可以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其成骨活性,说明可以加速老人骨折后的愈合速度,D正确。
    故选C。
    2. 大肠杆菌一般是将葡萄糖作为碳元素的来源,但是当生活的环境中没有葡萄糖而有乳糖时,大肠杆菌会合成半乳糖苷酶(催化乳糖水解),保障大肠杆菌的正常生存。相关机制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物质a中A占23%、U占25%,则对应的阻遏基因编码片段中A占24%
    B. RNA聚合酶通过与图中物质a结合后表达出的物质b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C. 无乳糖时,物质b与半乳糖苷酶合成基因相关序列结合来影响其转录过程
    D. 有乳糖时,半乳糖苷酶的基因由关闭状态变为工作状态,实现对乳糖的水解利用
    【答案】B
    【分析】据图可知,双链结构的物质是DNA,当无乳糖时,相关物质有活性,但有乳糖时,无活性,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物质a是mRNA,是由基因的片段经转录而来的,若物质a中A占23%、U占25%,则DNA模板中T占23%、A占25%,非模板链中A占23%、T占25%,故对应阻遏基因的编码片段中A占(25%+23%)/2=24%,A正确;
    B、物质a是mRNA,是翻译的模板,而RNA聚合酶是在转录过程中起作用,其结合位点是DNA区域,表达出的物质b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B错误;
    C、结合图示可知,无乳糖时,相关物质有活性,物质b与半乳糖苷酯合成基因相关序列结合来影响其转录过程,C正确;
    D、有乳糖时,基因的工作状态会发生改变,半乳糖苷酶的基因由关闭状态变为工作状态,实现对乳糖的水解利用,该过程能保障大肠杆菌的正常生存,D正确。
    故选B。
    3. GID1是赤霉素(GA)的受体,当两者结合后,会启动GID1与蛋白降解复合物(SCF)结合,引起DELLA蛋白的降解,相关生理过程如图所示(→表示促进,表示抑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GID1和DELLA的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
    B. 赤霉素通过直接参与DELLA的分解代谢来调节茎的伸长
    C. 水稻细胞中DELLA蛋白结构异常很可能会导致产量降低
    D. 赤霉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
    【答案】B
    【分析】1、赤霉素一般在幼芽、幼根和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株增高。此外,它还有解除种子、块茎的休眠并促进萌发等作用。
    2、由图分析可知,赤霉素一旦与G1D1结合,就会启动G1D1与蛋白降解复合体SCF的相互作用而活化SCF,SCF可以降解信号转导网络中重要的枢纽DELLA蛋白,使GA能够促进茎伸长的反应。
    【详解】A、GID1和DELLA本质均为蛋白质,合成场所都是核糖体,A正确;
    B、赤霉素为植物激素,是信号分子,起到调节作用,不会通过直接参与DELLA的分解代谢来调节茎的伸长,B错误;
    C、DELLA蛋白结构具有抑制GA诱导的基因表达的作用,若DELLA蛋白结构异常可能导致失去抑制功能,使植物疯长,而不利于果实中有机物的积累导致产量降低,C正确;
    D、赤霉素的产生和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的结果,也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D正确。
    故选B。
    4. 我国宣布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的目标,体现了全球“碳共同体”中的中国担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用天然气取代煤和石油可有效阻止全球变暖
    B. 碳元素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可以双向传递
    C. 实现碳中和时,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等于所有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
    D.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答案】D
    【分析】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在不断进行着从非生物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非生物环境的循环过程,具有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的特点。
    【详解】A、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 (CO2)、甲烷 (CH4)、氢氟碳化物 (HFCS)、全氟化碳 (PFCS)、六氟化硫 (SF6) 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二氧化碳;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可见用天然气取代煤和石油不可有效阻止全球变暖,A错误;
    B、碳元素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间是单向的,可见碳元素在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是单向传递,B错误;
    C、实现碳中和时,生产者固定的CO2量等于所有生物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化石燃料燃烧释放的CO2量,C错误;
    D、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 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范围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D正确。
    故选D。
    5. 研究表明酿造的温度越高,黄酒中氨基甲醇乙酯(EC,一种致癌物质)含量越高,原因是酵母菌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尿素,经过一系列变化会形成EC。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黄酒发酵过程中,将瓶盖拧松再拧紧是为排出有氧呼吸产生的CO2
    B. 若黄酒保存密封不严,液面上会出现一层乳酸菌菌膜
    C. 为降低EC含量,可以在黄酒中添加适量的脲酶
    D. 可利用只含尿素的培养基筛选尿素分解菌
    【答案】C
    【分析】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故果酒的制作原理是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详解】A、果酒发酵时是酵母菌在无氧呼吸下进行的, 将瓶盖拧松再拧紧是为排出无氧呼吸产生的CO2,A错误;
    B、黄酒保存密封不严,液面上会出现好氧菌菌膜,而乳酸菌为厌氧菌,B错误;
    C、脲酶可以催化尿素分解,从而降低EC含量,故为降低EC含量,可以在黄酒中添加适量的脲酶降低致癌风险,C正确;
    D、脲酶产生菌的筛选中,应以尿素作为唯一的碳源和氮源,培养基中还应该含有水、无机盐等成分,D错误。
    故选C。
    6. 某杂种植株的获取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叶片经消毒后需用流水冲洗
    B. 图示①过程采用酶解法获取原生质体时,可用聚乙二醇调节渗透压
    C. ④过程可采用电融合法、离心法、高Ca2+—高pH融合法等
    D. 经④过程获得的杂种细胞经鉴定和筛选后进行植物细胞培养以获得目标杂种植株
    【答案】C
    【分析】1、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就是将不同种的植物体细胞原生质体在一定条件下融合成杂种细胞,并把杂种细胞培育成完整植物体的技术。
    2、过程:(1)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2)细胞融合完成的标志是新的细胞壁的生成。(3)植物体细胞杂交的终点是培育成杂种植株,而不是形成杂种细胞就结束。(4)杂种植株的特征:具备两种植物的遗传特征,原因是杂种植株中含有两种植物的遗传物质。
    【详解】A、叶片经消毒后需用无菌水冲洗,以避免消毒剂长时间作用而产生毒害作用,A错误;
    B、聚乙二醇是诱导细胞融合的物质,不是调节渗透压的物质,通常加入甘露醇来调节渗透压,B错误;
    C、④过程为诱导原生质体的融合,可采用电融合法、离心法、高Ca2+—高pH融合法等,C正确;
    D、经④过程获得的杂种细胞经鉴定和筛选后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以获得目标杂种植株,D错误。
    故选C。
    7. 核糖体是广泛存在于细胞生物体内的一种重要细胞器。研究表明,在形成肽键时,由rRNA组成的肽酰转移酶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细胞内的核糖体在核仁内形成
    B. rRNA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
    C. 有些细胞器如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存在rRNA
    D. 核糖体不具有膜结构但含有P元素
    【答案】A
    【分析】在形成肽键时,由rRNA组成的肽酰转移酶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rRNA起催化作用,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
    【详解】A、核糖体的合成地点并非核仁,rRNA的合成发生在细胞核内,但一旦rRNA合成后,它们会被运输到细胞质中,与蛋白质结合形成成熟的核糖体,且对原核生物来说,没有细胞核;A错误;
    B、在形成肽键时,由rRNA组成的肽酰转移酶中心发挥着重要作用,说明rRNA具有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作用,B正确;
    C、在线粒体、叶绿体中都存在着核糖体,则也存在rRNA,C正确;
    D、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构成,则含有P元素,D正确。
    故选A。
    8. 相信你有过这样的经历:第二天早上有重要的事要早起,你提前定好了闹钟,结果闹钟还没响就醒了。有科学家认为这种“超能力唤醒事件”不是生物节律,而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调节的结果。在HPA轴中,脑垂体前叶会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产生“压力激素”皮质醇,将人唤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在脑干
    B. 睡眠与HPA轴的活动有关,激活HPA轴会让人睡眠加深
    C. 唤醒后处于兴奋状态时,交感神经会促进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素
    D. 肾上腺皮质分泌的激素对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都具有调节作用
    【答案】D
    【分析】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下丘脑是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的调节中枢等,还与生物节律等的控制有关。小脑位于大脑的后下方,它能够协调运动,维持身体平衡。脑干是连接脊髓和脑其他部分的重要通路,有许多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如调节呼吸、心脏功能的基本活动中枢。
    【详解】A、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在下丘脑,A错误;
    B、结合题干信息可知,皮质醇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皮质醇的分泌还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当HPA轴被激活时,它会引发一系列的生理反应,其中之一就是分泌“压力激素”皮质醇,这有助于唤醒人体,因此,当HPA轴活跃时,人们可能会感到失眠或更容易觉醒,B错误;
    C、当交感神经被激活时,它会刺激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C错误;
    D、肾上腺皮质可以分泌皮质醇、醛固酮和糖皮质激素等,对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都具有调节作用,D正确。
    故选D。
    9.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生态伦理思想,如“天人合一”的生存主张、“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等,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人类活动是目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B. 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C. 建立国家公园对濒危动植物进行易地保护符合“天人合一”的生存主张
    D. 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小生态足迹,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C
    【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2)迁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3)建立濒危物种种质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4)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详解】A、近几个世纪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范围和影响强度不断增大,物种灭绝的速度大大加快,许多生态系统遭到了于扰和破坏,所以人类活动是目前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主要因素 ,A正确;
    B、保护生物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B正确;
    C、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好采用就地保护的方法,而不是易地保护,C错误;
    D、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比如健康出行等方法来减小生态足迹,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正确。
    故选C。
    10.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可以共存于同一个神经元内,这种现象称为递质共存。下图为支配猫唾液腺的某神经共存递质释放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根据两种递质的生理作用,推测该神经为交感神经
    B. 血管活性肠肽增加唾液腺的血液供应属于反馈调节
    C. 与低频刺激相比,唾液腺在高频刺激下分泌的唾液少
    D. 低频刺激会引起突触前膜电位和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答案】D
    【分析】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在神经元之间是通过突触传递的,在突触间传递时经过了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详解】A、两种递质可促进唾液分泌,推测该神经为副交感神经,A错误;
    B、血管活性肠肽增加唾液腺的血液供应,属于协同作用,不属于反馈调节,B错误;
    C、与低频刺激相比,唾液腺在高频刺激下有血管活性肠肽的作用,分泌的唾液将增加,C错误;
    D、低频刺激下,突触前膜电位变化引起乙酰胆碱释放,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变化,D正确。
    故选D。
    11. 粗糙型链孢霉的子囊孢子大型(R)对小型(r)是显性,黑色(T)对白色(t)是显性。下图是其部分生活史,合子的减数分裂类似于动物产生精细胞的过程。若图中的子囊孢子IV的表现型仅有大型白色和小型黑色两种,不考虑突变和互换,则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菌丝体Ⅰ和菌丝体Ⅱ都是二倍体
    B. 基因R/r、T/t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C. 图中的子囊孢子V共有8个,本题相关的基因型有4种
    D. V中1个子囊孢子含有14条染色体
    【答案】B
    【分析】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详解】A、菌丝体Ⅰ和菌丝体Ⅱ经过受精作用形成了合子,合子是二倍体,所以菌丝体Ⅰ和菌丝体Ⅱ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是单倍体,A错误;
    B、途中大型黑色子囊孢子Ⅰ(RT)和小型白色子囊孢子Ⅱ(rt)经过有丝分裂产生的菌丝体融合形成的合子Ⅲ基因型是RrTt,如果基因R/r、T/t位于同源染色体上,且不考虑突变和互换,合子Ⅲ经过减数分裂产生的子囊孢子IV的基因型是RT(大型黑色)和rt(小型白色),但实际上该子囊孢子IV的表型中出现了大型白色Rt和小型黑色(rT),说明两对基因型自由组合了,所以基因R/r、T/t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B正确;
    C、子囊孢子V是由子囊孢子IV经过1次有丝分裂形成,而子囊孢子IV的表现型仅有大型白色和小型黑色两种,也只有Rt和rT两种基因型,所以,本题关的基因型只有2种,C错误;
    D、子囊孢子V是由子囊孢子IV经过1次有丝分裂形成,而子囊孢子IV是由合子Ⅲ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合子Ⅲ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所以子囊孢子IV和子囊孢子V的染色体数目为n=7,D错误。
    故选B。
    12. 胃液中的盐酸(胃酸)由胃壁细胞分泌,胃液中,H+浓度是血浆H+浓度的3×106倍,浓度是血浆浓度的1.7倍。药物奥美拉唑可直接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缓解胃溃疡症状。如图是胃壁细胞分泌盐酸的基本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侧为胃腔,B侧为组织液
    B. 胃壁细胞内H+进入分泌小管需要的能量来自K+
    C. 胃壁细胞内进入分泌小管的方式是易化扩散
    D. 奥美拉唑的作用靶点很可能是钠钾泵
    【答案】C
    【分析】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自由扩散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协助扩散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能量,需要载体;主动运输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需要能量。大分子或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胞吞和胞吐,不需要载体,消耗能量。
    【详解】A、胃液中,H+浓度是血浆H+浓度的3×106倍,Cl−浓度是血浆Cl−浓度的1.7倍,由图可知,H+、Cl-由胃壁细胞运输到B侧,说明B侧为胃腔,A侧为组织液,A错误;
    B、据图可知,胃壁细胞内H+进入分泌小管需要的能量来自ATP的水解,B错误;
    C、胃壁细胞内Cl−进入分泌小管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需要蛋白质协助,方式是易化扩散,C正确;
    D、药物奥美拉唑可直接抑制胃酸的分泌从而缓解胃溃疡症状,由图可知,钠钾泵与H+、Cl-运输无关,奥美拉唑的作用靶点可能是运输H+载体蛋白,D错误。
    故选C。
    13. 有毒昆虫往往具有鲜艳醒目的颜色,对捕食者具有“警告”的作用,能使捕食者见后避而远之,这种现象叫做警戒色。捕食者在学会回避警戒色以前,至少得捕食一只具有警戒色的有毒昆虫,尝到苦头后才能学会回避。一些无毒的昆虫在形态和体色上会模仿有毒昆虫,这种现象叫做贝茨拟态。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昆虫的进化过程中应该是警戒色比贝茨拟态先出现
    B. 捕食者捕食一只有毒昆虫后学会回避的这个学习过程不属于进化
    C. 昆虫在形态和体色上的相似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比较解剖学方面的证据
    D. 有毒昆虫会影响无毒昆虫的进化,无毒昆虫也会影响有毒昆虫的进化
    【答案】C
    【分析】动物的防御行为:
    (1)防御行为的含义:自然界中每种动物都有一系列的行为来防御捕食者的捕食,这些保护自己、防避敌害的行为就属于防御行为;
    (2)常见的防御行为:①隐蔽:很多动物的体色与环境背景色很相似,因此不易被捕食者发现,如避役的体色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而改变,避役(变色龙)的体色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②警戒色:有毒的或不可食的动物往往具有极为鲜艳醒目的色彩,这种色彩对捕食者具有信号和警告作用,能使捕食动物见后避而远之,如雄性的招潮蟹具有一对大小悬殊的螯肢,它能舞动颜色鲜艳的大螯,起到威吓敌人的作用;③拟态:一种动物如果因在形态和体色上模仿另一种有毒或不可食的动物而获得好处,这种防御方式就叫拟态,如尺蠖静止不动时,它的形状像树枝,有些无毒的昆虫具有像有毒昆虫一样的鲜艳色彩等;④假死:很多动物都以假死习性来逃避捕食者的攻击,如金龟子遇到敌害时会假死;⑤转移攻击部位:有些动物是通过诱导捕食者攻击自己身体的非要害部位而逃生的。如蜥蜴在被捕食者捕捉到时往往自断尾巴以逃脱。
    【详解】A、从进化角度来看,警戒色可能首先出现,因为有毒昆虫通过其颜色直接威慑捕食者,这是一种直接的防御策略。而贝茨拟态是模仿这种已存在的警戒色,所以从逻辑上讲警戒色可能先于贝茨拟态出现,A正确;
    B、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捕食者捕食一只有毒昆虫后学会回避的这个学习过程,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所以不属于进化,B正确;
    C、昆虫在形态和体色上的相似,有利于适应不同的环境,不能为共同由来学说提供了比较解剖学方面的证据,C错误;
    D、有毒昆虫和无毒昆虫之间存在相互选择、共同进化的现象,D正确。
    故选C。
    14. “筛选”是生物技术与工程中重要的环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诱导甘蓝根尖细胞与白菜叶肉细胞原生质体融合,观察到叶绿体即可筛选出杂种细胞
    B. 可用灭活的病毒来筛选杂交瘤细胞
    C. 培育耐盐转基因植株时,用PCR技术可筛选出耐盐植株
    D. 制备乳腺生物反应器时,对滋养层细胞做DNA分析可筛选出需要的雌性胚胎
    【答案】D
    【分析】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首先用特定抗原注射小鼠体内,使其发生免疫,小鼠体内产生具有免疫能力的B淋巴细胞。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在经过三次筛选:①筛选能够产生单一抗体的B淋巴细胞②筛选得到杂交瘤细胞(去掉未杂交的细胞以及自身融合的细胞)③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两次抗体检测:专一抗体检验阳性,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又能大量增殖杂交瘤细胞。最后从培养液或小鼠腹水中提取单克隆抗体。
    【详解】A、诱导甘蓝根尖细胞与白菜叶肉细胞原生质体融合,观察到叶绿体有可能是白菜原生质体之间相互融合,或者就是白菜叶肉细胞原生质体,没有发生融合,A错误;
    B、用灭活的仙台病毒处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促进二者融合,而不是筛选杂交瘤细胞,B错误;
    C、培育耐盐转基因植株时,用特异性探针进行分子杂交显示出杂交带,表明植株含有目的基因,但不一定表达,所以不一定能筛选耐盐植株,C错误;
    D、SRY基因是哺乳动物Y染色体上具有决定雄性性别作用的基因片段,所以制备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时,对滋养层细胞进行SRY基因鉴定阴性可筛选出雌性胚胎 ,D正确。
    故选D。
    15. 下表是对部分高中生物学实验中用到的试剂的相关总结,存在明显错误的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
    【答案】D
    【分析】1、苏丹Ⅲ可以将脂肪染成橘黄色,实验过程中可用体积分数50%的酒精洗去浮色。
    2、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用70%酒精能杀死小动物和微生物,防止腐烂。
    【详解】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用苏丹Ⅲ染液染色后,需要用50%的酒精洗去浮色,利用的原理是酒精能溶解苏丹Ⅲ染液,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橘黄色颗粒,①正确;
    ②分离绿叶中的色素需要使用层析液,利用的原理是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②正确;
    ③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时,用70%的酒精能使小动物和微生物因脱水而死亡,及时固定收集的小动物,防止腐烂,便于统计,原理是一定浓度的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③正确;
    ④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时,由于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所以可以使用龙胆紫、醋酸洋红等溶液进行染色,而卡诺试液是固定细胞形态,④错误;
    故选D。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3分,选对但不全得1分,有选错得0分。
    16. 腐烂的水果周围经常能看到许多果蝇,其求偶过程如下:雄果蝇看到雌果蝇并闻到其释放的性外激素后,会靠近雌果蝇并用前足轻敲其腹部,还会展翅并振动以产生特定的“求偶曲”,有接受意愿的雌果蝇就会允许雄果蝇进行交配。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 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果蝇种群的繁衍
    B. 人工释放性外激素扰乱果蝇交配属于化学防治
    C. 该过程涉及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D. 该过程发生在同种生物之间,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答案】BD
    【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
    【详解】A、分析题意,雄果蝇看到雌果蝇并闻到其释放的性外激素后,会靠近雌果蝇并用前足轻敲其腹部,还会展翅并振动以产生特定的“求偶曲”,上述过程发生在雌雄果蝇之间,说明该过程中的信息传递有利于果蝇种群的繁衍,A正确;
    B、人工释放性外激素诱杀雄果蝇属于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有利于环境保护,B错误;
    C、该过程涉及物理信息(雄果蝇看到雌果蝇)、化学信息(闻到其释放的性外激素)和行为信息(靠近雌果蝇并用前足轻敲其腹部,还会展翅并振动),C正确;
    D、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不只存在于同种生物之间,还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D错误。
    故选BD。
    17. 人体心脏和肾上腺所受神经支配的方式如图所示。当动脉血压降低时,神经中枢接受压力感受器的信息,通过通路A和通路B使心跳加快。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涉及的效应器有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心肌和血管
    B. 该调节过程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都属于神经递质
    C. 图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发挥作用过程都需体液运输
    D. 由通路B可知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过程存在分级调节
    【答案】BC
    【分析】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特点比较如下:神经调节:迅速、准确;作用范围比较窄;作用时间短;体液调节:比较缓慢;作用范围比较广;作用时间比较长。
    2、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详解】A、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构成,由图可知,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肾上腺或心脏构成,A错误;
    B、在通路A中释放的去甲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属于神经递质,B正确;
    C、据图信息可知,去甲肾上腺素属于神经递质,肾上腺素属于激素,其发挥作用过程都需体液运输,C正确;
    D、通路B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过程中,既有神经中枢通过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神经调节过程,也有肾上腺素参与的激素(体液)调节过程,经过通路B调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不存在分级调节,D错误。
    故选BC。
    18. 单分子荧光测序技术的原理是:将待测DNA片段固定到一个磁珠上,将磁珠包被在单个油水混合小滴(乳滴)中,在该乳滴里进行独立的DNA复制,放置在四个单独的试剂瓶里的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依照T、A、C、G的顺序依次进入该乳滴,如果发生碱基配对,就会释放一个焦磷酸盐(PPi),一个PPi经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后发出一次荧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测序过程中dNTP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
    B. 当T进入时发出荧光,说明此位置模板链上为A碱基
    C. 将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同时加入可以提高测序的效率
    D. ATP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时通常也产生焦磷酸
    【答案】ACD
    【分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过程:边解旋边复制;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A、测序过程反应中的能量来自dNTP水解放出的能量,A错误;
    B、分析题意,如果发生碱基配对,就会释放一个焦磷酸盐(PPi),根据A-T、G-C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当T进入时发出荧光,说明此位置模板链上为A碱基,B正确;
    C、由题意“放置在四个单独的试剂瓶里的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依照T、A、C、G的顺序依次进入该乳滴”可知,需要将四种脱氧核苷三磷酸依次加入,同时加入会同时产生荧光,无法鉴定碱基种类,降低效率,C错误;
    D、ATP为细胞生命活动供能时通常是水解为ADP和磷酸,不产生焦磷酸,D错误。
    故选ACD。
    19. 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男孩,检查发现只有妻子携带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二人想生育一个健康孩子,医生建议通过对机体进行基因分析,筛选出不含该致病基因的卵细胞,并采用试管婴儿技术辅助生育后代,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此夫妇自然生育患该遗传病子女的概率为25%
    B. 体外受精之前筛选卵细胞时,极体1和极体2都可以用于基因分析
    C. 若极体1不含致病基因,则说明卵细胞不含致病基因
    D. 采用试管婴儿技术时卵母细胞需培养到MII期进行去核处理
    【答案】BCD
    【分析】设计试管婴儿:是指为确保小孩具有某些长处或者避免某些缺陷,在出生以前就对他(她)的基因构成进行了选择的那一类孩子。植入前遗传诊断是设计婴儿的前提,医生通过体外受精的方法,制造出多个胚胎,然后通过基因筛选,从中挑选出合适的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孕育“宝宝”。
    【详解】A、表型正常的夫妇生育了一个患病男孩,可知该致病基因是隐性,检查发现只有妻子携带此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可知该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假设该性状是由A/a基因控制,则夫妇基因型是XAY、XAXa,生育患病孩子XaY的概率是1/2×1/2=1/4=25%,A正确;
    B、卵原细胞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其上基因也随之分离,最终产生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和一个第一极体,二者基因互补,次级卵母细胞减数第二次分裂是伴随精子入卵完成的,因此只能选择极体1用于基因分析,B错误;
    C、初级卵母细胞产生极体1和次级卵母细胞时发生了同源染色体分离,极体1不含致病基因,次级卵母细胞含有致病基因,产生的卵细胞含有致病基因,C错误;
    D、采用试管婴儿技术体外受精、早期胚胎的培养和胚胎移植的产物,不需要将卵母细胞需培养到MII期进行去核处理,D错误。
    故选BCD。
    20. 大丽轮枝菌(一种丝状真菌)是引起棉花黄萎病的主要病原菌。为观察大丽轮枝菌对棉花根的侵染路径,研究人员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sGFP)转化大丽轮枝菌,培育出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转基因菌株,主要过程如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是利用PCR扩增出含有限制酶切位点的sGFP,复制5次后消耗引物数为32个
    B. 若a链是转录的模板链,则图中a链上黏性末端的碱基序列(5′→3′)为GATC
    C. 重组质粒中启动子、终止子和复制原点各只含有一个
    D. 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农杆菌,得到的某些菌落中可能不含sGFP
    【答案】BD
    【分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
    【详解】A、若①是利用PCR扩增出含有限制酶切位点的sGFP,则5轮后消耗引物数为25×2-2=62个,A错误;
    B、需要利用上述两种限制酶对sGFP片段和质粒进行剪切,根据图中sGFP在重组质粒中的位置可知,SGFP一端a链的黏性末端碱基序列为BamHl切割后的序列,从5'→3'阅读为GATC,B正确;
    C、重组质粒中启动子、终止子不只含有一个,复制原点含有一个,C错误;
    D、③过程用含潮霉素的培养基筛选农杆菌,得到某些菌落的质粒DNA中可能不含sGFP,因为导入原始质粒也可以具有抗性,D正确。
    故选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21. 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V)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病。RABV进入机体后会通过神经纤维运动到中枢神经系统后大量增殖,图1表示狂犬病毒侵入神经细胞的过程,图2为RABV在神经元中的增殖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狂犬病毒侵入体液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______道防线,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______的功能。吞噬细胞吞噬病毒后还可以作为______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______免疫。
    (2)神经细胞被狂犬病毒侵染后(仅考虑机体的初次感染),可被______细胞直接识别,启动细胞免疫,并最终被______细胞裂解。
    (3)由图1可知,位于突触间隙的RABV可以与突触______上的细胞黏附因子结合,以____________的跨膜运输方式进入神经细胞。
    (4)由图2可知,+RNA的直接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从下图3所示的完整中心法则中选择出RABV在宿主细胞内进行的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有:______(填写序号)。若狂犬病毒RNA中含有碱基G+C3000个,则经过复制形成一个子代病毒RNA需要消耗G+C______个。

    【答案】(1)①. 二 ②. 免疫防御 ③. 抗原呈递(或“APC”) ④. 体液免疫和细胞
    (2)①. 细胞毒性T ②. 细胞毒性T
    (3)①. 前膜 ②. 胞吞
    (4)①. 复制产生子代病毒RNA的直接模板(或“复制的模板”)、合成病毒蛋白质的直接模板(或“翻译的模板”) ②. ③④ ③. 6000
    【分析】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小问1详解】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狂犬病毒侵入体液后,一部分能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这属于免疫系统的第二道防线,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吞噬细胞吞噬病毒后还可以作为抗原呈递(或“APC”)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中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小问2详解】神经细胞被狂犬病毒侵染后,细胞毒性T细胞会与其密切接触,启动细胞免疫,并最终被细胞毒性T细胞裂解,从而引起被侵染的神经细胞凋亡。
    【小问3详解】由图1可知,位于突触间隙的RABV可以与突触前膜上的细胞黏附因子结合,以胞吞的形式运输进入神经细胞。
    【小问4详解】由图2可知,RABV在神经元中的增殖过程包括RNA复制和翻译过程,因此RABV在宿主细胞内遗传信息的传递所涉及的过程,包括④RNA复制和③翻译,即+RNA的作用是复制产生子代病毒RNA的直接模板(或“复制的模板”)、合成病毒蛋白质的直接模板(或“翻译的模板”)。若经过复制形成一个狂犬病毒 RNA ,需要先以+R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再以-RNA为模板合成+RNA,+RNA与蛋白质结合,形成一个狂犬病毒RNA,若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G=C,+RNA中G+C=3000 ,合成-RNA时,消耗的G+C=3000 个,故-RNA中的G+C=3000 个,再合成+RNA,消耗的G+C=3000 个,因此共需要消耗游离的G+C=6000个。
    22. 阳生植物在高密度种植时为了获得足够的光源,会产生一系列的表型变化,被称为避荫反应。给予植物一定比例的红光和远红光(R/FR)处理,可以模拟植物荫影环境(SH)下引发的避荫反应。科研人员以正常白光处理组为对照组(WL),探究了番茄在荫影环境(SH)下的避荫反应特征及可能的内在分子机制,结果及相关数据如图一所示(假设开花时间未受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阳光对于植物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______,另一方面光可以作为一种______,影响、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2)光合作用效率最大的光是______光和______光,而远红光几乎不能被植物用于光合作用。模拟植物荫影环境应该______(填“升高”或“降低”)R/FR比值。
    (3)荫影环境下番茄所结果实重量下降,根据图一信息推测可能原因:①______合成量减少,______阶段受阻,____________生成速率降低,进而影响了______阶段的进行,降低了光合产物的制造量;②____________。
    (4)植物感知光信号据此调整生长发育,说明植物具有接受光信号的受体分子,如光敏色素(frip、friself、tri/phyB1、phyB2)、蓝光受体(cryl)等。实验中对番茄不同光受体的突变体进行了表型检测,如图二所示。由实验结果推知: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感受其变化,在调控荫影下番茄的节间伸长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的受体分子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 能量来源 ②. 信号
    (2)①. 蓝紫 ②. 红 ③. 降低
    (3)①. 叶绿素 ②. 光反应 ③. ATP和NADPH ④. 暗反应 ⑤. 遮阴环境下,幼苗节间长度增加,营养生长旺盛,因而更多的有机物用于营养生长,因而生殖生长减弱,表现为番茄果实重量下降
    (4)①. tri/phyB1 ②. 因为tri/phyB1突变体在荫影环境下与对照组(或“白光环境下”)比幼苗节间长度变短了,其他突变体还是比对照组长
    【分析】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类囊体膜上):水的光解产生NADPH与氧气,以及ATP的形成;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阶段(场所是叶绿体的基质中) : CO2被C5固定形成C3,C3在光反应提供的ATP和NADPH的作用下还原生成糖类等有机物。
    【小问1详解】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光还可以作为一种信号,影响、调控植物 生长、发育的全过程。
    【小问2详解】光合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光合作用效率最大的光是红光和蓝紫光,而远红光几乎不能被植物用于光合作用,故模拟植物荫影环境应该降低R/FR比值。
    【小问3详解】图一信息显示:①遮阴环境下叶绿素合成量减少,即叶绿素含量下降,光反应受阻,ATP和NADPH的生成速率降低,进而影响了暗反应的进行,降低了光合速率,光合产物的制造量下降;②遮阴环境下,幼苗节间长度增加,营养生长旺盛,因而更多的有机物用于营养生长,因而生殖生长减弱,表现为番茄果实重量下降。
    【小问4详解】植物感知光信号据此调整生长发育,说明植物具有接受光信号的受体分子,如光敏色素(frip、friself、tri/phyB1、phyB2)、蓝光受体(cryl)等。实验中对番茄不同光受体的突变体进行了表型检测,如图二所示,由实验结果推知:主要吸收红光和远红光并感受其变化,在调控荫影下番茄的节间伸长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的受体分子是tri/phyB1,因为图示结果显示,因为tri/phyB1突变体与对照组比幼苗节间长度变短了,其他突变体还是比对照组长。
    23. 我国存在着荒漠、草原、森林、湿地和海洋等多种群落类型,每一类又可分为更具体的群落类型。例如,我国的森林类型又可分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雨林等。回答下列问题:
    (1)陆地上的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类型主要是根据群落的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差异划分的。
    (2)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绿色植物通过______过程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3)水鹿是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中常见野生林栖动物,主要以各种野草、树叶为食。水鹿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时,能量从______营养级流向分解者。调查显示2012年长白山约水鹿445头,2023年约1636头,且母子鹿遇见率和幼鹿占比都显著增加。由此推测,目前长白山水鹿种群的年龄结构最可能为______。
    (4)在东北的寒温带针叶林中存在一种猫科食肉动物——猞狗,它的食物主要是雪兔等野兔,天敌主要是虎、豹、雪豹等大型猛兽。对猞利的食物、天敌、栖息地等的研究属于对猞狗的____________的研究;雪兔的数量既属于影响猞利种群数量的一种生物因素,也属于一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
    (5)以下植物特征属于热带雨林有:______;属于落叶阔叶林的有:______。
    A.乔木有板状根 B.芽具有鳞片 C.芽无鳞片
    D.多数是风媒花 E.风媒花很少
    【答案】(1)外貌和物种组成
    (2)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3)①. 第一 ②. 增长型
    (4)①. 生态位 ②. 密度制约
    (5)①. ACE ②. BD
    【分析】生态系统处于平衡状态时,系统内各组成成分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能量、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在较长时间内趋于相等,结构和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在受到外来干扰时,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初始的稳定状态。
    【小问1详解】在陆地上主要是根据群落的外貌和物种组成等方面的差异划分荒漠、草原、森林等群落类型。
    【小问2详解】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参与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
    【小问3详解】水鹿粪便中的有机物的能量是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即植物固定的能量,因此水鹿粪便中的有机物被分解时,能量从第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母子鹿遇见率和幼鹿占比较大,说明幼小的个体的比例大于老年个体,年龄结构最可能为增长型。
    【小问4详解】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所以对猞利的食物、天敌、栖息地等的研究属于对猞狗的生态位的研究;雪兔的数量既属于影响猞利种群数量的一种生物因素,也属于一种密度制约因素(生物因素)。
    【小问5详解】热带雨林的全年雨量分配均匀,常年湿润,气温高,乔木往往有板状根,树的分支不发达,只在树顶形成树冠, 以争夺阳光;藤本植森林郁闭,风媒花很少;一年四季都有开花植物,芽无鳞片,ACE符合题意。
    故选ACE。
    落叶阔叶林夏季枝叶茂密,呈绿 色,冬季则树叶枯落;树冠发达,林冠往往整齐;芽具有鳞片,树皮厚,以利于度过严 冬,BD符合题意。
    故选BD。
    24. 我国的养蚕业已有近7000年的历史,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家蚕在养殖过程中易遭受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侵害,BmNPV会使家蚕身体出现肿胀病斑,最终出现血液型脓病而死亡,严重威胁桑蚕业的生产和发展。C108是高产蚕丝的易感BmNPV的纯合家蚕品系,研究人员获得具有BmNPV抗性基因与相关蛋白的家蚕品系BN,通过杂交育种培育抗BmNPV的品系,研究其遗传机制。杂交方案如下图所示。经鉴定,BN第27号常染色体上的BmNPV抗性基因表达的BmNOX酶可在肠道使BmNPV失活。不考虑其他变异,回答下列问题:
    (1)由图示分析,C108的易感BmNPV性状属于______(填“显性”或“隐性”)性状。食物中添加BmNPV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F1分别与♀Cl08、♂Cl08回交获得BC1M和BC1F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BC1M与BC1F杂交,所得子代的食物中添加BmNPV后,理论上存活的家蚕大约占______。
    (3)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对C108转入单个R基因,通过干扰BmNPV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获得抗性品系R50。具有两种抗性基因的个体对BmNPV的抗性增强,BmNPV感染后病斑更少。选择纯合的BC2M与R50杂交,______(填“能”或“不能”)根据子代家蚕个体出现的病斑情况,判断R基因是转入了27号染色体,还是转入了其他常染色体,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R基因转入了27号染色体,子一代随机交配,则子二代对BmNPV表现为强抗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若R基因转入了其他常染色体,子一代随机交配,则子二代对BmNPV表现为强抗性个体所占的比例为______。
    【答案】(1)①. 隐性 ②. 利用BmNPV感染家蚕,筛选出抗BmNPV的个体
    (2)①. 保存C108的高产蚕丝性状 ②. 3/4##75%
    (3)①. 不能 ②. R基因转入27号染色体与转入其他常染色体,子代家蚕个体出现的病斑情况基本相同 ③. 1/4##25% ④. 21/64
    【分析】1、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生物体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到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小问1详解】已知 BN具有一对 BmNPV 抗性基因,易感品系 C108 与 BN杂交后,用病毒感染可出现存活个体,若易感品系 C108 为显性状性,则子代全部不抗病,无存活个体说明 C108 的易感 BmNPV性状为隐性性状。食物中添加 BmNPV 的作用是利用 BmNPV 感染家蚕,筛选出抗BmNPV 的个体。
    【小问2详解】F1(基因型视为 Aa)与♀C108(基因型视为 aa)回交,所得子代的食物中添加 BmNPV 后,理论上大约有1/2的家蚕(基因型为 Aa)存活 ;C108 是高产蚕丝的易感 BmNPV 的家蚕品系,F1分别与 ♀ C108、♂ C108回交获得 BC1M和BC1F,(基因型为 Aa)和 (基因型为 Aa),所得子代的食物中添加BmNPV后,理论上存活的家蚕大约占3/4(基因型为AA和Aa);F1分别与 ♀ C108、♂ C108回交获得 BC1M和BC1F,(基因型为 Aa)和 (基因型为 Aa),这样做有利于保存 C108 的高产蚕丝性状。
    【小问3详解】研究人员通过转基因技术对C108转入单个R基因,通过干扰BmNPV 在宿主细胞内复制获得抗性品系R50,具有两种抗性基因的个体对BmNPV的抗性增强,BmNPV感染后病斑更少。选择纯合的 BC2M (AArr)与 R50(aaRr)杂交,若R基因转入27号染色体上,则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Rr:Aarr=1:1(产生配子Ar:aR:ar=2:1:1),在子代的食物中添加BmNPV“能”根据子代家蚕个体出现的病斑情况,若转入了其他常染色体,子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也为AaRr:Aarr=1:1,可见通过子代病斑的大小无法判断R基因是否转入27号染色体上;若 R 基因是转入了 27 号染色体,子一代随机交配,子二代基因型及比例分别为AArr:AaRr:Aarr:aaRR:aaRr:aarr=4:4:4:1:2:1,则子二代对BmNPV表现为强抗性个体(AaRr)所占的比例为1/4;若R基因转入其他常染色体,子一代的基因型为AaRr:Aarr=1:1(产生配子AR:Ar:aR:ar=1:3:1:3),子一代随机交配,则子二代对 BmNPV 表现为强抗性个体(A_R_)所占的比例为=1/8×1/8(AARR)+1/8×3/8(AARr)×2+1/8×1/8×2(AaRR)+3/8×1/8×4(AaRr)=21/64。
    25. 啤酒是以大麦为主要原料经酵母菌发酵制成的,其工业化生产的主要流程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用______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步骤①中的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可产生淀粉酶。
    (2)步骤④利用的酵母菌可以从自然界筛选,也可以通过______育种和______育种获得。
    (3)步骤⑤中的消毒常采用______消毒法,以保证啤酒的风味。这种消毒方法也常被用于牛奶的消毒,既可以杀死牛奶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又__________________。
    (4)为统计发酵液中微生物的数量,采用了两套方案:
    I.取适量发酵液稀释105倍后,分别取0.1mL稀释液______在三个平板上,25℃培养7d后,各平板的菌落平均数为45个。由此方案可知发酵液中微生物密度约为______。
    Ⅱ.取1mL发酵液与1mL红细胞溶液(含4×107个红细胞)均匀混合,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如下视野。可推知发酵液中微生物密度约为______。若两种统计方法的操作均正确,但结果却相差很大,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赤霉素##GA
    (2)①. 诱变 ②. 基因工程
    (3)①. 巴氏 ②. 不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
    (4)①. 涂布 ②. 4.5×107个/mL ③. 8×107个/mL ④. 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统计的结果偏大
    【分析】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方法:(1)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平板法除可以用于分离微生物外,也常用来统计样品中活菌的数目。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单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为了保证结果准确,一般选择菌落数为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值得注意的是,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因此,统计结果一般用菌落数而不是用活菌数来表示。(2)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是一种常用的、快速直观的测定微生物数量的方法。该方法利用特定的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然后再计算一定体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
    【小问1详解】大麦是啤酒发酵的重要碳源,利用大麦实质是利用其中的α-淀粉酶,用赤霉素处理大麦种子,可以使大麦种子无须发芽就能产生α-淀粉酶。
    【小问2详解】步骤④利用的酵母菌可以从自然界筛选,也可通过诱变育种或基因工程育种获得。
    【小问3详解】步骤⑤中对不耐高温的啤酒(液体)进行消毒,常采用巴氏消毒法,以保证啤酒的风味。巴氏消毒法常被用于牛奶的消毒,既可以杀死牛奶中的绝大多数微生物,又不会破坏牛奶的营养成分。
    【小问4详解】为统计发酵液中微生物的数量,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根据题意,方案I采用的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因此取适量发酵液稀释105倍后,取0.1mL稀释液涂布在平板上,25℃培养7d后,各平板的菌落平均数为45个。由此方案可知发酵液中微生物密度约为45÷0.1×105=4.5×107个/mL。方案Ⅱ采用的是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取1mL发酵液与1mL红细胞溶液(含4×107个红细胞)均匀混合,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如图所示的视野,根据图中视野可知,每个视野中微生物的数量与红细胞的数量比为2:1,。可推知发酵液中微生物密度约为2×4×107=8×107个/mL。两种统计方法的操作均正确,但结果却相差很大,原因是方案I采用的稀释涂布平板法,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少,这是因为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只是一个菌落;方案Ⅱ采用的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统计的结果一般是活菌数和死菌数的总和,统计的结果偏大。
    实验名称
    试剂
    名称
    作用
    原理
    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50%的酒精
    洗去浮色
    酒精能溶解苏丹Ⅲ染液
    ②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层析液
    分离叶绿体中色素
    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③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70%的酒精
    杀死收集的小动物,并防止腐烂
    一定浓度的酒精可以使蛋白质变性
    ④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
    卡诺试液
    染色
    染色体容易被碱性染料着色

    相关试卷

    生物: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解析版):

    这是一份生物:辽宁省锦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解析版),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四倍体中华猕猴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精品解析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精品解析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摸底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5页, 欢迎下载使用。

    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摸底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这是一份辽宁省锦州市某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摸底考试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研究表明,生长素, 晋代《南方草木状》记载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