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学案
展开一、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作用
(1)概念:地表岩石和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性状和化学性质发生变化的过程。
(2)分类
(3)影响
①使得地壳表层坚硬的岩石变成松散的碎屑状风化物。
②风化产物是土壤母质的来源,对土壤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侵蚀作用
(1)概念:地表岩石和土壤等物质受到自然作用力而发生松散、溶解和破坏,而且从原地搬运到他处的现象。
(2)分类
[易误点拨] 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
二者都是对岩石进行破坏,风化作用主要是静止地对岩石进行破坏,因此风化产物还滞留在原地;而侵蚀作用是动态地对岩石进行破坏,侵蚀和搬运同时进行。
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气候、水、温度的变化、生物等;影响侵蚀作用的因素有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把侵蚀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连接起来。
3.搬运作用
(1)概念:经风化、侵蚀的物质被风、河流、冰川、海浪等转移而离开原来位置的作用。
(2)分类
①风力搬运作用
两种主要形式:悬浮形式,滚动及跳动形式。
主要发生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海滨地区。
②河流搬运作用
两种主要形式:悬浮形式,跳动、滚动和滑动形式。
主要发生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③冰川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1)概念:被搬运的物质由于搬运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而有规律地沉淀、堆积的现象。
(2)分类
①风力沉积作用
含义:当风速减小、风沙流运行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发生改变时,使风携带的沙粒沉积下来的作用。
规律: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下来,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②流水沉积作用
含义:当流水水量减少,或流速减慢,含沙量增加时,流水的搬运能力减弱,所携带的泥沙等物质先后沉积下来的作用。
规律:上游颗粒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
③冰川沉积作用
含义:当冰川融化以后,所携带的物质就会堆积下来,形成各种堆积物过程的作用。
特点:冰川堆积物结构疏松、大小悬殊。
把沉积作用与形成的地貌连接起来。
5.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形成各种地貌类型。
(2)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使物质发生迁移,它是风化、侵蚀作用的继续,同时又为沉积作用准备了物质来源。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干旱地区只有风力侵蚀作用,没有流水侵蚀作用。( )
2.“泥沙俱下”是指流水的沉积作用。( )
3.所有大河在入海口都能形成三角洲。( )
提示:1.× 干旱地区既有风力侵蚀作用,也有流水侵蚀作用。
2.× “泥沙俱下”是指流水的搬运作用。
3.× 三角洲的形成需要河流在入海口流速降低,并有大量泥沙沉积,如果入海口落差较大或河水含沙量小,就不能形成三角洲。
二、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影响
①世界和我国大城市主要分布地区及原因
②山区城市分布及影响
分布:山区河谷两岸较平坦的区域
影响: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常受到地表形态的制约。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①地表形态影响着交通线路的走向。
②不同地表形态单元甚至同一地表形态单元的不同部位,交通线路建设所需的工程量与造价也有很大差别。
(3)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①平原地区人口分布比较稠密,而山地、高原的人口分布比较稀疏。
②山区地表的崎岖程度、坡度、坡向也会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4)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①地表形态影响农业的发展类型。
②地表形态影响着农业的生产规模和机械化水平。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直接干预:人类活动直接作用于地表形态,如修建梯田,围河、围湖、围海造陆等。
(2)间接影响: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貌发育条件加速或延缓地表形态形成的过程。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平原地区的交通线路形态多呈条状分布。( )
2.山区公路呈“8”字形,是为了降低建设成本。( )
3.陡坡开荒对下游地区没有什么影响。( )
4.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百害而无一利。( )
提示:1.× 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开阔,线路受限较小,多呈网络状分布。
2.× 山区公路呈“8”字形弯曲,是为了达到线路修筑的坡度要求。
3.× 陡坡开荒往往带来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由于泥沙淤积,易发生洪涝灾害。
4.×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会产生消极的作用。而平整土地、修筑梯田、挖河修渠、修建水库等,可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开车进入玉门关西的“魔鬼城”,突遇沙尘暴,“魔鬼城”瞬间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阵阵妖风呼啸而来,地面上飞沙走石,空中沙尘蔽日,成群结队的沙砾横着“扫射”过来,感觉就像中了“埋伏”,而敌人的火力是一排排“喷砂枪”,打得我们几乎睁不开眼……
问题1 (区域认知)“魔鬼城”所在地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提示: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昼夜温差大。
问题2 (综合思维)“魔鬼城”的形成体现了什么外力作用?分布有何规律?
提示: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气候干旱、风力强劲的地区。
问题3 (综合思维)沙尘暴体现的是何种外力作用?
提示:风力的搬运作用。
1.侵蚀作用与地表形态
2.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
1.沉积规律
(1)随着流速或风速的降低,搬运的物质逐渐沉积。沉积过程中,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具有分选性。如下图:
(2)冰川沉积作用在冰川融化时发生,它的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常杂乱地堆积在一起。
2.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
由于凹岸侵蚀,凸岸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
1.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片,完成(1)~(2)题。
(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
(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
(1)C (2)B [第(1)题,千万年的流水侵蚀塑造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第(2)题,埃及绝大部分国土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区,风化和风蚀作用明显。]
材料一 贵州晴隆“二十四道拐”盘山公路,全长4千米,从山脚至山顶直线距离约350米,坡度倾角约60度,道路盘绕24道弯。如下图所示。
材料二 赣州市崇义县上堡梯田群因其景色壮观美丽而闻名遐迩。这里梯田依山势开垦,连绵数百亩,又有零星村落点缀其间,其场面蔚为壮观。
问题1 (区域认知)在山区为什么要修建盘山公路?
提示:山区地形起伏大,修建公路的工程难度高,与等高线平行呈“之”字形,相对降低工程难度。
问题2 (综合思维)盘山公路对车辆行驶的影响有哪些?
提示:便于爬坡和行驶,但延长了行驶距离。
问题3 (综合思维)梯田这种耕作方式是否有利于农业生产?为什么?
提示:在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因为梯田是相对平坦的地块,既有利于耕、种、收等活动的进行,又能保土、保肥、保水。
1.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地表形态对城市的影响
(2)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3)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4)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一百多年前,詹天佑主持设计修建京张铁路时遇到了很多难题,其中最大的难题就是修筑从南口到八达岭一带的铁路。读图,回答(1)~(2)题。
(1)京张铁路八达岭段采用“人”字形铁路的主要原因是( )
A.河流较多,河谷深邃B.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
C.沿线地势陡,坡度大D.发展沿线旅游业
(2)下列有关“人”字形铁路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
A.增加了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B.降低了线路的坡度
C.增加了工程建设费用
D.增加了工程量
(1)C (2)B [第(1)题,京张铁路八达岭段地势陡,坡度大,为了减小坡度,詹天佑设计出用“长度”换“高度”的“人”字形铁路。第(2)题,“人”字形铁路的设计可以将线路的坡度降低,缩短隧道开挖长度,减少工程建设费用,降低施工的强度和难度。]
3.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1)~(2)题。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1)B (2)A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第(2)题,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
题组1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不同地貌具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下图为我国四个地方的地貌景观图。下列地貌由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是( )
A. B.
C. D.
D [图中信息表明,A选项的图中是火山,是在内力作用下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形成,A错误;B选项的图中是桂林山水,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B错误;C选项的图中是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C错误;D选项的图中是角峰,角峰是指由几个冰斗所围成的山峰,因冰斗后壁不断后退,使所围山峰成为高耸尖锐的山峰,因此角峰是由冰川侵蚀形成,D正确。]
2.下列地貌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由图可知,①是沙丘,由风力沉积形成;②是角峰,由冰川侵蚀形成;③是河口三角洲,由流水沉积形成;④是海蚀拱桥,由海浪侵蚀形成。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为①③。]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A.冲积平原、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冲积平原
C.三角洲、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
D.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4.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挪威峡湾B.庐山
C.崇明岛D.长江三峡
3.D 4.C [第3题,读图可判断出,①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平原;②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第4题,崇明岛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而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庐山属于断块山;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题组2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天龙山公路全称天龙山防火旅游通道,全长30千米,是太原西山旅游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称为“最美网红公路”。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耸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过山车”(如下图)。据此回答5~6题。
5.影响图示公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地形 B.水文 C.生态 D.气候
6.该段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是为了( )
A.减少占用耕地B.避免破坏生态
C.避免自然灾害D.降低道路坡度
5.A 6.D [第5题,由图可知,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故该交通线路布局时主要考虑地形,A正确。第6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能够延长路程,从而降低坡度,增强运输的安全性,故D正确;若只是为了少占耕地,可架设高架桥,不需要建回旋路,故A错误;修建公路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故B错误;回旋多层设计无法避免自然灾害,故C错误。]
教材P27思考
除气候外,影响物理风化的因素还有水、大气、岩石的性质等。
教材P28思考
物理风化作用是由物理原因使岩石破碎、崩解的作用和过程,岩石的物理性状发生了显著变化;化学风化作用是岩石发生化学反应,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生物风化作用是生物在生长、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的破坏过程。
教材P29活动
风蚀石窝、风蚀蘑菇、雅丹地貌、风蚀谷、风蚀柱、风蚀洼地、风蚀残墩等。
教材P29思考
风化作用主要是静止地对岩石进行破坏,因此风化产物还滞留在原地,而侵蚀作用是动态地对岩石进行破坏,侵蚀和搬运同时进行。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有气候、水、温度的变化、生物等;影响侵蚀作用的因素有风力、流水、冰川、海浪等。
教材P30思考
冰川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地貌除冰斗和角峰外,还有U形谷、刃脊、峡湾等。
教材P32上思考
冰川搬运有在冰床上被推移的,有夹持在冰川内或叠置冰面上随冰川的运动一起被搬运的;河流的搬运作用有悬浮在水中被搬运,有被流水推动形成跳动、滚动和滑动等形式。
教材P32下思考
风力沉积作用是因风速减小或遇到障碍物或下垫面性质变化,导致沙粒沉积。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分选性较好。流水沉积作用是当流水水量减少,或流速减慢,含沙量增加时,导致所携带的泥沙沉积,河流沉积物上游颗粒最大,中游次之,下游最小,沉积物分选性较差;冲积扇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沉积物分选性较好。冰川沉积作用是冰川融化以后,其携带的物质会堆积下来,冰川堆积物结构疏松,大小悬殊,杂乱地堆积在一起,分选性最差。
教材P36思考
山区由于地形崎岖,地质条件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对交通线影响较大。铁路多建在河谷、山间盆地等自然条件相对有利或便于修建的地表形态单元和地表形态部位上,陡坡处线路呈“之”字形、“人”字形或“8”字形弯曲,所以建设成本高,施工困难。平原地区地形平坦,修建铁路成本低,运行安全。
教材P36读表
1.盆地(平原)地形较平坦,交通线密度大;丘陵地形较崎岖,交通线密度较小;山地地形崎岖,交通线密度最小。
2.交通线密度会影响城市的发展,交通线密度大会促进城市发展,交通线密度小,城市发展缓慢。
教材P37思考
有利影响:按照自然规律改变和塑造新的地表形态,如填海造陆、开挖河道、修建水库、绿化沙漠等;不利影响:违背自然规律破坏了地表形态,如植被破坏导致沙漠化扩大,水土流失等。
教材P39思考
1.地壳运动造成地形抬高,从而形成了科罗拉多高原。地形抬高使科罗拉多河及其支流的落差大大增加,从而加快了其流速,增强了其下切侵蚀的能力,最终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
2.外力搬运的物质在温暖的浅海、沿岸海滩或是沼泽地中沉积下来,固结形成沉积岩,内力作用使科罗拉多地区地形隆起形成科罗拉多高原,高原形成使外力作用流水侵蚀加强,另外,雨、雪、温度变化和风等外力作用,使河道加深,形成科罗拉多大峡谷。说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影响地表形态;内力作用形成高山、高原,使地表崎岖不平,外力作用把高山削平,把低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在某一地点、某一时间可能内力作用为主,也可能外力作用为主,从长时期来看,内力作用占主导作用。
教材P40作业题
1.海蚀柱、海蚀崖等海岸地貌。突出海面的岬角,长期受海水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的影响,形成了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洞沟等海岸地貌。
2.河湖沉积形成札达土林岩层,内力作用使岩层持续抬升,流水侵蚀形成札达土林地貌景观。
3.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地形平坦,通天河以侧蚀为主,形成蛇曲;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挤压(伴随板块运动),青藏高原地壳抬升;河流落差增大,发生下切侵蚀,形成“嵌入式蛇曲”。因此内力作用是地壳运动,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
课程标准
结合实例,解释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学会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作用。(地理实践力)
2.掌握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及其形态特征。(综合思维)
3.结合实例,掌握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地协调观)
分类
含义
物理风化作用
由物理原因使岩石破碎、崩解的作用和过程
化学风化作用
岩石在氧、二氧化碳、水以及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分解,使其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物质的过程
生物风化作用
生物在生长、活动过程中对岩石的破坏过程
分类
含义
风力侵蚀作用
风力对地面物质的吹蚀和风沙的磨蚀作用
流水侵蚀作用
流水破坏地表和攫取地表物质的作用
冰川侵蚀作用
冰川在运动过程中对地表岩石的破坏作用
海水侵蚀作用
海浪对海岸进行撞击、冲刷,波浪携带的碎屑物质的研磨以及海水对海岸带基岩的溶蚀
分布
世界人口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绝大多数位于海拔200米以下的濒海、濒湖或沿河平原地区;我国大城市也大部分位于第三级阶梯
原因
平原利于建筑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利于城市的进一步扩大发展,还可以减少建设成本;平坦的土地利于农耕,可满足城市居民对农副产品的需求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戈壁、裸岩荒漠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
冲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
河流流经的高原、山地
流水
溶蚀
形成石林、溶洞及地下暗河、漏斗等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河流流经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地区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峡湾
高山和高纬度冰川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海蚀柱、海蚀拱桥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作用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
典型景观
风力
沉积
形成沙丘、沙垄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燥内陆及邻近地区
流水
沉积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冰川
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
沉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地形
影响结果
原因
实例
平原
大多数城市
分布在平原
地区
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便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联系较方便
我国大城
市大多分
布在第三
级阶梯上
高原
热带地区城
市多分布在
高原上
热带地区低地闷热,高原地区凉爽
巴西利亚
山区
城市沿河流
谷地或开阔
低地分布
地表相对平坦,水源丰富,土壤肥沃
汾河、渭
河谷地(西
安、太原)
地形
影响分析
线网密度
平原
对线路的限制较少,选线时要尽量少占耕地
平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的地方交通线网密度大
山地
线路选在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线路一般呈“之”字状或“8”字状(尽量与等高线平行)或开凿隧道
山地人口较稀疏,经济相对落后,一般对交通运输需求较小,交通线网密度较小
地形
人口分布
原因
平原
一般较稠密
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易于开发, 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
高山、
高原
一般较稀疏
土层浅薄,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生产
地形
平原
山地
生产类型
类型
种植业
林业、牧业
原因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地形崎岖,不适
合发展种植业
生产规模
大
小
机械化水平
较高
较低
1.外力作用有哪些表现?
2.风化作用的类型主要有哪些?
3.侵蚀作用的种类和形成的地貌有哪些?
4.搬运作用有哪些类型?
5.沉积作用的种类和形成地貌有哪些?
6.地表形态会对人类活动的哪些方面产生重要影响?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2课时导学案,共18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中图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作用第1课时学案,共12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学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地表形态的变化第2课时学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