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训练-专题提升课二

    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训练-专题提升课二第1页
    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训练-专题提升课二第2页
    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训练-专题提升课二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训练-专题提升课二

    展开

    这是一份2024高考历史三轮复习训练-专题提升课二,共6页。
    视角1 历史线索——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
    【知识点拨】
    1.世官制(先秦时期)——按血缘和门第做官
    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宗法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
    2.察举制(汉朝)——推荐才德高尚的人为官
    西汉创立察举制,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推荐给中央任用,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选官制度。理论上,举荐的标准主要看德行和才能。除孝廉外,汉代察举还有贤良、文学、兵法等名目。东汉后期,钻营请托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制渐趋败坏。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由品评官评官、授官
    (1)形成: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其籍贯所在郡的“中正”官,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分高下九等,写成品和状(品即等第,状即评语),经过层层核实后上报吏部,成为授官依据。
    (2)改变:九品中正制推行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不久就被世家大族左右,门第家世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以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仕途为世族垄断的现象。
    4.科举制(隋唐)——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1)背景:南北朝后期,社会动荡,世族力量衰落,庶族力量崛起。
    (2)创立: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作科举)。
    (3)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进士科考诗赋,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明经指通晓经学,重帖经墨义,只需熟读经书);唐高宗以后,进士科的地位超越了明经;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录取武将)和殿试(由皇帝主持,但直到宋代才成为定制);唐玄宗时任用高官(礼部侍郎)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4)影响
    ①积极影响:抑制了世族门阀的势力;拓宽了官吏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素质;将选拔官吏的权力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促进了教育与文化的发展。
    ②消极影响:士人把主要精力用来应付诗赋、经义考试,忽视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后成为维护专制统治、限制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并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成为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重要文化因素。
    【对点训练1】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因有多种科目,“分科举人”,故名科举。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没有如“入门兼美”一类的附加条件。科举制的产生与确立,反映了( )
    A.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
    B.以官举士的选官方式终结
    C.取士标准出现多样化趋势
    D.考试方式完全优于察举制
    答案 A
    解析 科举制下的考生可以自由报考,不问家世,择优录取,说明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公平和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A项。
    视角2 阶段特征——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特征
    【知识点拨】
    1.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的时代特征
    (1)政治:国家分裂;出现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制遭到破坏,三省制雏形出现;九品中正制,士族势力强大。
    (2)经济: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得到开发;北魏均田制形成;草市产生。
    (3)科技文化:三教并行,儒学危机;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民族融合的特点;书法、文人画等成为自觉艺术。
    2.隋唐时期(581-907年)的时代特征
    (1)政治:由政权并立走向大一统,民族交融;中央集权加强。
    (2)经济: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农耕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瓷器出口;商品经济繁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繁荣;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3)科技文化:政策宽松,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科技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对点训练2】 某同学为某单元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示意图,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单元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示意图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迁往中原,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迁往江南,促进了民族交融,故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
    视角3 规律趋势——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趋势
    【知识点拨】 (1)皇帝通过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逐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的转变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是专职,是对相权限制压缩的表现。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即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以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
    【对点训练3】 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 )
    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C.有所调整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
    答案 C
    解析 由材料“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可知在分割相权的基础上,调整了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故选C项。
    视角4 素养提升——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文学呈现“文以载道”的特点
    【知识点拨】“文”为“道”(政治)服务被称为“文以载道”,它为古代文学注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使文学家重视国家、人民的群体利益。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把文学视为推行教化的有力工具。百家著书立说是为了宣扬自己的政治理想,体现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2)唐代诗人的抒情作品中体现了积极有为的人生追求。杜甫的诗忧国忧民,追求儒家仁政理想,深切关怀国家人民的命运;李白诗中强烈地表达了追求功名、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
    (3)明清总结性文学作品,充满反封建色彩,体现了这一时期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社会特点。
    【对点训练4】 754年唐朝扬州龙兴寺的高僧鉴真和尚到达日本首都奈良时,安宿王作为天皇的代表在罗城门外等候欢迎。日本佛教领袖道培和其他五十多名高僧也相继拜谒鉴真。不久鉴真又被朝廷任命为大僧正,并决定把过去用来供奉圣武天皇的米盐永远转供鉴真和法进二人。后来新田部亲王把自己的旧王府赐给鉴真。材料表明了( )
    A.中日开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
    B.佛教文化促使中日友好交往
    C.佛教通过鉴真传播到日本国
    D.仅仅日本政界认同鉴真地位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提及唐朝高僧鉴真受到日本宗教界和政界的热情欢迎,并被授予重要地位,可知鉴真作为佛教文化代表在日本受到重视,故选B项。
    【典例1】 战国至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
    说明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与发展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与史实不符
    B.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与题干信息一致
    C.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北魏是北方政权
    D.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南宋时期才完成
    明立意 以经济重心的转移为切入点,从“历史解释”角度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
    抓关键 材料信息“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缩小了”体现了江南经济的发展。
    排干扰 准确获取材料关键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经济重心的转移是一个过程,到南宋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才超过北方。
    答案 B
    【典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唐起自西陲,历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袭前代之旧,一切文物亦复不闻
    继承性、兼收并蓄
    华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各种人民,各种宗教,无不可于长安得之……异族入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
    开放与繁荣
    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其极社
    受西域文化的影响
    会各方面,隐约皆有所化,好之者盖不仅帝王及一二贵戚达官已也。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材料二 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式各样的家庭用具上,都出现了伊朗、印度以及突厥人的画像和装饰式样……实际上整个唐代都没有从崇尚外来物品的社会风气中解脱出来。
    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盛行,体现了开放性特点
    ——[美]薛爱华著,吴玉贵译《撒马尔罕的金桃
    ——唐代舶来品研究》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代文明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说明唐朝受域外文化影响的表现。
    第一步 审设问·定方向
    第二步 读材料·提信息
    第三步 列要点·组答案
    审读关键
    审读通则
    引导词
    第(1)问和第(2)问都是“根据材料”,说明答案完全来自材料。
    提示词
    第(1)问和第(2)问,说明——解释清楚。
    限制词
    第(1)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文明。第(2)问,时空限定——唐代;内容限定——域外文化。
    核心词
    第(1)问,特点;第(2)问,表现。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一切文物亦复不闻华夷,兼收并蓄”回答。
    第(2)问,根据材料一“第七世纪以降之长安,几乎为一国际的都会”、“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和材料二“唐朝人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等信息归纳。
    (1)特点:继承性、兼收并蓄。
    (2)表现:唐都长安成为国际性的都会;唐代的服饰、饮食、宫室、乐舞、 绘画深受西域文化的影响;唐代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渗透了唐朝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相关试卷

    美国独立战争 小专题通关训练(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

    这是一份美国独立战争 小专题通关训练(含解析) 2024届高考历史三轮复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波斯帝国 小专题通关训练(含解析)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复习:

    这是一份波斯帝国 小专题通关训练(含解析)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复习,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巴比伦文明 小专题通关训练(含解析)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复习:

    这是一份古巴比伦文明 小专题通关训练(含解析) 2024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复习,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