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专项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物理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专项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计算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10.0分)
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烛焰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光屏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光屏上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是根据该原理制成的
C. 若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仍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D. 若换用材料与口径相同但更厚一些的凸透镜,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远离凸透镜
2. 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如果将物体放在此凸透镜前8cm处,所成像的特点是(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放大的实像
3. 有一点燃的蜡烛,大小如图(a)所示,将它放在距离凸透镜18cm处,移动光屏的位置得到图(b)所示的清晰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 )
A. 9cm B. 14cm C. 6cm D. 36cm
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烛焰放在凸透镜前某一位置时,恰好在凸透镜后20cm处的光屏上出现一个与该烛焰等大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B. 此时的物距大于20cm C. 当物距是30cm时,光屏上呈现倒立放大的像 D. 当物距是6cm时,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5. 下列有关光现象的描述或解释中不正确的是( )
A. 日食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 “镜中花,水中月”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 老花镜的镜片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6. 拿一副远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所示,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移走远视眼镜,烛焰的像变得模糊,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 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 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C. 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D. 将光屏和蜡烛同时靠近凸透镜
7. 如图所示,A、B、C、D在凸透镜主光轴上,F为焦点。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变,则物体放在哪个位置时,可能在光屏上观察到物体的像( )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8.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应调节烛焰的中心,光屏中心,凸透镜的光心,使三者位于______。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当蜡烛距凸透镜30.0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的实像,则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9. (1)图1所示实验装置的名称为______,它是______实验的器材之一(填写一个实验名称).
(2)在图2所示“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______上从左向右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当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所示,手移动光屏找像,光屏上会出现一个倒立缩小烛焰的像.若把蜡烛移到20厘米刻度处,则成像情况是______.
10. 小张同学在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以后,又继续“研究像高与哪些因素有关”.于是他在实验室选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15厘米的凸透镜,高度为4厘米、6厘米、8厘米的发光物体及相应的实验器材进行正确实验,将收集到有关数据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物距u与像高的变化关系,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______.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______中的物距、物高和像高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物体在同一凸透镜中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物体越高,像就越高.
小张在表二中尚有部分数据没有填写,若有可能请你帮他填写完整;若不能,请写出不能填写的理由.______
为了结论更具有普遍性,小张认为还需进一步进行实验,请在表三中填入拟进行实验的数据,以完成他的研究目的.
11.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
①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该进行的实验操作是: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使之与______;
②保持蜡烛与凸透镜在图所示的位置不变,为了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光屏应在光具座的______厘米(选填“50~60”、“60~70”或“大于70”)刻度范围内移动;
③保持蜡烛与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不变,用焦距为15厘米的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才能在屏上得到______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12. 图1为“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的情景,图中器材B为研究对象,它的摆放位置______实验要求(选填“符合”或“不符合”),原因是______.图2所示为“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情景,所用透镜焦距为10厘米,图示烛焰的中心和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上,图示情景验证的是凸透镜成______像的特点(填写像的性质).
13. 如图所示,“虚拟试衣镜”解决了购物者很难看到自己衣服背面的情况,摄像头能够监视顾客的移动,并将衣服的背面展现给他们,摄像头相当于______镜,所成的是______(放大/缩小/等大)的______像(实/虚);若镜头的焦距为8cm,为了能成清晰的像,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______cm。
14. 小明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他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cm的位置,调节光屏位置,可以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选填“等大”、“放大”或“缩小”)的实像,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制成______。实验中他不慎用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此时光屏上______(选填“会”或“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1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该像的性质为______立、______(填像的大小)的像,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______。此时蜡烛距凸透镜12cm,若蜡烛向透镜靠近至5cm时,则此时成 像______。 (填全像的倒正、大小和虚实)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4小题,共144.0分)
1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为了粗测凸透镜的焦距,小红上午上课前,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让太阳光照射到凸透镜上,调节凸透镜到地面的距离,直至地面上出现一个最小的亮点,小红认为此点到光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小强却说,这个距离不是凸透镜的焦距,其理由是______。
(2)小红改变方案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3)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的实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______;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反射。
(4)小红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
(5)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则人眼应该在图中______(选填“A”、“B”或“C”)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6)图丁中,点燃蜡烛,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近视眼镜的镜片为______(选填“凹”或“凸”)透镜。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以透镜为参照物)。
(7)小红利用该凸透镜自制了一个模型照相机,如图戊所示。在纸筒M的一端嵌上这个凸透镜,纸筒N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薄膜,把纸筒N套入M中,并能前后滑动。在较暗的室内,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再把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为了薄膜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应该______(填“拉长”或“缩短”)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
17. 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固定凸透镜的位置不动,实验操作规范。当他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调节到如图1所示的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1)此时所成的清晰地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则应将光屏向______ (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2)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个凸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光屏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烛焰成虚像时,人眼应该从______(填“烛焰”或“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观察。
(4)小明测出透镜焦距为10cm,在实验时,小红用该凸透镜观察小明的眼睛,看到小明的眼睛如图2所示,则物距应该满足的条件是______。
A.小于10cm B.大于10cm且小于20cm C.等于20cm D.大于20cm
(5)小明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镜,物距u随时间t的变化图象如图甲所示,则像距v与t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乙图中的______。
(6)若蜡烛燃烧了一段时间后变短了,但仍要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把凸透镜向______(选填“上”或“下”)调节。
18. 在焦距为5cm、10cm和20cm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置在如图所示的位置,将蜡烛、光屏分置于光具座上透镜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______.若将蜡烛放置在A点通过三个凸透镜都能在光屏上成像,则焦距为______cm的透镜所成的像最小;若在BC间移动光屏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______cm.
19. 小朱同学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时,首先依次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放在水平放置的光具座上,接着调整它们的中心大致在______,目的是______,若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光屏上的像一定是______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放置在36厘米刻度处,则光屏在光具座的______厘米刻度处时可以得到一个清新的像(选填“79”、“81”或“85”)
2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甲图所示,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2)如乙图所示,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的实像。在放大镜、照相机和投影仪中,成像原理与其相同的是______;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______反射。
(3)小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某处,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你认为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______。
(4)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小明用不透明的纸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则光屏上所成的像是 ______(完整/不完整)的,像的明暗将______(变亮/变暗/不变)。
(5)如图丙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图丙所示刻度线处,则人眼应该在图中______(A/B/C)处且朝着相应方向,才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6)图丁中,点燃蜡烛,经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缩小的实像。然后,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近视眼镜的镜片为______(凹/凸)透镜。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将光屏______(靠近/远离)透镜适当距离。
21. 小明某次在光具座上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所使用的凸透镜焦距是15cm。
(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和光屏的中心的高度,使它们位于______;
(2)如图甲所示,当小明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光屏应在______(选填“Ⅰ”、“Ⅱ”或“Ⅲ”)区域内左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倒立的实像;
(3)小明继续探究“视力的矫正”,它用凸透镜模拟人眼的晶状体,用光屏模拟人眼的______;如图乙,小明先固定蜡烛,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撤掉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为了使像重新清晰,应将光屏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得到清晰的像后可以发现,该像的大小与原来的像相比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2. 小芳同学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实验时,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______。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20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当烛焰距离凸透镜35cm时,移动光屏,这时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______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4)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使光屏上重新出现一个清晰的像,此时像的性质是倒立,______的实像。
(5)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透镜上有一只小虫在爬动,则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像的明暗将______(选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23. 在用光具座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如图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上.
(3)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______立、______的实像.______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若此时将烛焰和光屏对调一下,在光屏上将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______像.
24. 小军和小民欲探究一下“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1)在选择器材时,他们发现实验室有甲、乙两套实验器材,经过比较,他们最终选择了乙装置,原因是:
①乙装置中,用发光二极管代替了蜡烛,更加方便、环保。
②乙装置中,如果把凸透镜固定在中央的零刻线处,可以方便的读出______。
③乙装置中,发光体和光屏上都带有格子,可以很方便、准确的比较______。
(2)探究前需要首先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______。
(3)他们把发光体放在物距为15cm的位置,经过前后调节光屏,最终找到了像的位置,记下此时的像距为25cm。
实验完成后,当他们和临近的第二、第三小组进行比较时却发现了问题:
物距同样是15cm,第二、第三小组所测像距是分别为24.5cm和26cm!
老师所提供的凸透镜是同样规格的呀,为什么三个小组在物距相同时,所测得的像距不一样呢?经过反思实验中的操作过程,他们认为造成这种差异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
25. 在利用光具座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
(1)小明同学调整好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光具座上同一高度后,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其原因是______。
(2)小明将烛焰、凸透镜、光屏如图甲所示放置时,在光屏上恰成一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填“放大镜”或“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
(3)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______填“上”或“下”)移,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若蜡烛、光屏不动,应将凸透镜向______(填“上”或“下”)移。
(4)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图中未画出),这时需要将蜡烛向______(填“左”或“右”)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5)对于焦距相同的凸透镜,一个物距应该对应唯一的像距,但从各小组汇报数据中发现,物距均为12.00cm时,有三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23.00cm、24.00cm、26.00cm.若他们的数据差别不是因为长度测量误差导致的,你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操作原因是______。
(6)小红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进行了两次实验,如图乙所示,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则该同学在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______(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7)如图丙所示,为研究视力矫正问题,小明和小华用凸透镜和光屏模拟眼睛,小明将远视眼镜放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移动光屏的位置,直至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取走眼镜,屏上的像变模糊了。此时要使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向______ (填“凸透镜”或“远离凸透镜”或“竖直向下”)方向移动光屏,因为远视眼镜对光线具有______作用。
26. 小明做“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如图:
(1)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光屏向______调整(选填“上”或“下”);
(2)实验过程中,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是______cm;
(3)接着使烛焰向左移动5cm,此时应该将光屏向______移到某一位置(选填“左”或“右”),才能在屏上得到倒立、______、清晰的实像(选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4)实验过程中,如果用硬纸板将凸透镜上半部分遮挡住,看到光屏上的像将:______。
27.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焦距为10cm。
(1)小明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
(2)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______(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若将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再移动光屏并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选填“大”或“小”)______些。
(3)小明在上一步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后,取一副近视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__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
28. 小明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该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
(1)实验时,小明将调整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______;
(2)小明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移动到如图甲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成能成清晰的像,此时所成的是倒立、______的______像;当将蜡烛移动到35cm刻度处时,此时应将光屏移至______cm刻度处才能看到清晰的像,此时烛焰所成像的大小将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小明又将蜡烛移到45cm刻度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找不到像,这是因为______;
(3)完成老师老师的实验要求后,小明将自己的近视眼镜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之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的前提下,应将光屏向______(左或右)移;下列图乙的四个选项中,能正确表示小明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______
A.②④B.①③C.①④D.②③
29.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
(1)如图甲所示,凸透镜位置固定,当发光的小灯泡放在40cm刻度线位置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能呈现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 cm
(2)小明用蜡烛代替小灯泡继续做实验,将蜡烛放在在图乙所示位置,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接收不到完整像,这是因为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______。经调整后,则能在光屏一个倒立、______(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______像。(选填“实”、或“虚”)
(3)若想使光屏上的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______(选填“左”或“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再调整光屏的位置。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则光屏上的像会向______移动。(选填“上”、或“下”)
(4)在图乙中,小明借来物理老师的眼镜,并将其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现清晰的像,说明老师的眼镜的镜片是______ 透镜,老师的视力缺陷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
30. 物理课上,小明、小华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1)①小明将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镜,得到如图甲所示的光路图。则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②当烛焰位于图乙所示位置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______的实像。
③当烛焰距凸透镜25cm时,光屏上出现一清晰的像,若将蜡烛远离透镜3cm,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______(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的方向移动______(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3cm.若不移动光屏,在凸透镜前适当的位置放置______(选填“近视眼镜”或“远视眼镜”),也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④当烛焰位于图丙所示位置时,观察者需在凸透镜的______侧用眼睛直接观察所成的像,此时若用一不透明纸板,放在______(填写序号)处,一定不会影响观察者观察到像。
A.蜡烛的左侧 B.蜡烛和凸透镜之间 C.凸透镜右侧
(2)课间,小华到室外利用太阳光来测量另一凸透镜的焦距,她将该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如图丁所示。此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时,测得这个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此时再将这个凸透镜与纸之间距离稍微增大,若光斑变小,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 L(选填“>”、“<”或“=”)。
31. 如图,小明用一个焦距未知的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能得到清晰缩小的烛焰的像(光屏未画出),则蜡烛可能置于凸透镜左边a、b、c、d四点中的______点处(注:P点是该凸透镜的2倍焦距处),生活中的______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3)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要在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光屏应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同时观察到光屏上清晰的像变______(填“大”或“小”),接着小明用一块遮光布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可观察到光屏上的像是______(“完整”或“不完整”)的;
(4)某次实验中,光屏上已得到清晰的像,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换下原先的凸透镜,并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蜡烛应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凸透镜。
3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
(1)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如图所示(P点是2倍焦距处).你解决的方法是______。
(2)调整后,把蜡烛移到A点处,此时光屏上的像很模糊,为了得到清晰的像,应把光屏向______移动(填“左”或“右”),这次成的是倒立、______的实像;
(3)再把蜡烛移到B点处,无论怎样调节光屏,光屏上始终接收不到像,是因为此时成的是正立、______的______像,要想看到这个像,应从图中的______ (填“C”或“D”)箭头所示的方向去观察。
33. 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小组同学将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如图所示的位置上,但其中一个同学发现操作错误,他们应把凸透镜和______位置对换,放置正确后,应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______。此时光屏上恰好出现清晰的实像,这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根据光路是可逆的,若只移动凸透镜保持其它位置不变,则应将凸透镜移至标尺上 ______(选填“25cm”或“35cm”)处时,能再次成清晰的像。
34. 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线处,将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为了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小明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小明将光屏移到某一位置时,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的像,则该像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小明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移动光屏可以再次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清晰的像,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______的成像特点(选填“照相机”、“幻灯机”或“放大镜”)。
35.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如图甲,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
(2)如图乙,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此像的性质是______的实像。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______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如图丙,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则人眼在图中______处能观察到烛焰的像。
(4)如图丁,在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眼镜,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了,将光屏向透镜移动适当距离后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则该眼镜是______(填“近视”或“远视”)眼镜。
36. 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由图1可知,凸透镜的焦距f=______cm,当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将在光屏上成倒立、______的实像,此成像规律应用在______上(填一种器材名称)。
(2)在实验中如果将凸透镜挡住一小部分,成的像______(完整/不完整)。
(3)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经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如图2所示,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______移动或将凸透镜向______移动 (上/下)。
(4)对于此凸透镜,当物体放在离焦点5cm的主轴上,成的像一定是______
A.放大的倒立实像 B.放大的正立虚像 C.放大的像 D.缩小的像
(5)小莉同学将自己的近视眼镜给凸透镜戴上并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清晰的像,然后又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①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光屏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莉应将蜡烛向______ (左/右)移动。
②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形成原因和矫正情况的是图3的______
A.乙 丁 B.甲 丁 C.乙 丙 D.甲 丙。
37.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一束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点,如图甲所示,然后组装并调整器材高度时应______(选填“点燃”或“不点燃”)蜡烛,使其与光屏的中心位于透镜的______。
(2)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应将光屏移动到______(填序号)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A、50cm-60cm
B、60cm-70cm
C、70cm-80cm
(3)实验中,若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屛上的像______(填选项序号)。
A.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像仍然是完整的,且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4)探究成“等大实像”的实验时,老师发现有两个小组所测像距分别为17.5cm和22cm,与理论像距20cm相比偏差较大。若不是因为长度测量方法错误和测量误差导致的,请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______。
(5)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为了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应该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一个焦距适当的______(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才能实现。______(选填“近视”或“远视”)眼就是利用这种透镜矫正的。
38. 洋洋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的活动中,选用了焦距未知的凸透镜。
(1)将凸透镜安装在光具座上,用平行光作光源,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如图甲所示,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______cm。
(2)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安装在光具座上,并调整蜡烛火焰、凸透镜及光屏三者的中心,使其大致在______,为实验探究做好准备。
(3)如图乙所示,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20cm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为止。生活中______(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70cm处,再移动光屏,会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______的实像。
39. 某小组同学用如图甲的装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其中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他们进行实验的同时,在坐标纸上记录蜡烛与光屏上像的位置和大小,如图乙(用带箭头的线段表示物或像,A'、B'分别表示蜡烛在A、B处时像的位置)
(1)从图乙中可以看出,蜡烛在A,B位置时光屏上得到的都是倒立、______的实像,生活中利用这个成像特点制成了______(写出一个即可);
(2)和其他小组交流后发现,当蜡烛在距透镜15-30cm之间时,像均成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30cm以外处,但是,当他们把蜡烛放在C位置时,在光具座上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得到清晰的像,原因是像距______;
(3)为了让蜡烛在C位置的像成在光具座上的光屏上,他们采用了两种做法:
做法一: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这表明像距变______了,由此推断更换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较强,此透镜焦距______15cm(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做法二: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在蜡烛和透镜之间再放置另外一个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由此实验联系实际,远视眼的晶状体焦距较______(选填“大”或“小”),将近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______方(选填“前”或“后”),故需配戴______透镜进行矫正。
五、计算题(本大题共11小题,共88.0分)
40. 如图(a)所示,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等器材,用玻璃板来代替______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______.如图(b)所示,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光屏上所成清晰的像应是倒立______的实像(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保持透镜位置不变,当蜡烛向左移动时,应将光屏向______移动才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选填“左”或“右”).
41. 如图,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其中A为______.实验前应先观察并记下凸透镜的______.实验时,固定好凸透镜的位置并调整物距,使它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后,要移动______找像.当发现所成的像比较小时,为了获得较大的像,在不改变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
42. “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蜡烛的焰心、凸透镜的中心和光屏的中心调到大致在同一______.现有两个焦距分别为5厘米、20厘米的凸透镜,选择其中的一个放置于光具座的A点,如图16所示.将蜡烛置于B点,此时成正立的像,观察者应在凸透镜的______侧(选填“左”或“右”)进行观察.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更换另一凸透镜置于A点,可成倒立______(选填“缩小”或“放大”)的实像,再将蜡烛从B点移至C点所成的像会______(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43. 图1是“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器材,实验时需保持烛焰、光屏中心与凸透镜的中心在______,为找到光屏上清晰放大的像,则应该向______移动光屏找像(选填“右”或“左”).用图2所示的装置可以验证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______之间的关系,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大小为______(选用图中字母).
44. 在图1所示“验证阿基米德原理”的实验中,主要是验证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______之间的关系,量筒中两次示数差(V2-V1)表示______.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装置中,如图2(a)所示的不当之处是______;如图2(b)所示的不当之处是______.
45. 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置于光具座的A点处,如图所示.将蜡烛、光屏分置于光具座上透镜的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______.先后两次蜡烛放置在距B点5厘米处,保持透镜在A点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大小不同的两个像.比较两次所所的像,当蜡烛置于光具座上______厘米刻度处时,所成的像较小;保持蜡烛及透镜的位置不变,若要使光屏接收到像较小,应选用焦距为______厘米的透镜进行实验,且光屏应在光具座上______厘米刻度之间移动.
46.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请按要求回答:
①图(a)实验仪器可以测量物体的______,测量前应调节______使它水平平衡.
②图(b)所示的实验中,首先应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跟烛焰的中心在______,若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现在光屏上的像比较模糊,若要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______移动(选填“左”或“右”).当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图(c)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个成像规律可以制成______.
47.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主要目的是便于______;为了使像看起来更清晰,最好在______(选填“较亮”或“较暗”)的环境中进行实验.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6厘米、12厘米或18厘米,当处于如图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了清晰的烛焰像,可判断:这个像是______(选填“放大”或“缩小”) 的;他所选用的凸透镜焦距为______厘米.
48. 现有焦距为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三个凸透镜,小高同学选择其中的一个进行实验.如图所示.他先将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节在______上.再将蜡烛放于光具座A点处,保持位置不变,移动光屏至E点找到清晰缩小的像,这个像一定是______像(选填“实”或“虚”),他所选的凸透镜焦距为______厘米,此时凸透镜应位于光具座______两点之间(选填:“AB”、“BC”、“CD”或“DE”).
49. 如图1,小李和小华分别用甲、乙凸透镜正对着前方的一支点燃的蜡烛,当凸透镜在A、B、C三个位置时,他们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的烛焰的像如表一所示.
表一:
根据看到的现象他们猜想: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和______有关.
为了进一步验证他们的猜想,小李和小华分别选用不同的凸透镜,并按图2安装调整好器材后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理量,记录数据如表二和表三所示.
表二:焦距10厘米
表三 焦距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2或3或4或7或8中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物体经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2、3与4(或5、6、7与8)中第二、三、五列数据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______.
③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5,(或2与6,或3与7,或4与8)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
④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判断:表一中甲凸透镜的焦距______乙凸透镜的焦距.(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50. 在图所示的光具座上标有的A、B、C、D、E五点.当凸透镜放置在这五点中的某点处,恰有两点到透镜所在点的距离分别等于该透镜的焦距、两倍焦距,该透镜的焦距为______厘米.接着将发光物置于光具座的A点处,光屏在E点附近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该凸透镜应放置在光具座的______点.若不改变上述发光物与光屏的位置,将凸透镜向______点移动(选填“A”或“E”),光屏上可再次得到一个实像,该像是______的(选填“缩小”、“等大”或“放大”).
2018届中考物理专项练习---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含答案、全国通用)
【答案】
1. C 2. C 3. B 4. D 5. B
6. AC 7. AB
8. 同一高度;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15.0
9. U形管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光具座;倒立、放大的实像
10. 像高随着物距的减小而增大;2与6(或3与8或5与9);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虚像不成实像;15;6;30;18;15
11. 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60~70;右;缩小
12. 不符合;若玻璃板不竖直放置,不利于找像的确切位置;同一高度;缩小倒立的实
13. 凸透;缩小;实;16
14. 缩小;照相机;不会
15. 倒;放大;投影仪;正立、放大的虚
16. 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10.0;放大;投影仪;漫;蜡烛放在焦点处;B;凹;光屏远离透镜;拉长
17. 照相机;右;左;光屏;B;C;下
18. 同一高度;5;5、10
19. 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屏的中心;倒立、放大、实;85
20. 10.0;放大;投影仪;漫;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完整;变暗;B;凹;远离
21. 同一高度上;Ⅱ;缩小;视网膜;靠近;变小
22. 同一高度;10;缩小;照相机;放大;不变;变暗
23. 10.0;同一高度;倒;放大;投影仪;缩小;实
24. 物距和像距;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同一水平高度;不同小组的同学对于清晰的像的位置判定有一定差异
25. 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投影仪;上;下;左;成像不是很清晰时记录了像距;小于;远离凸透镜;会聚
26. 下;7.5;左;缩小;变暗
27. 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照相机;大;左
28. 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缩小;实;80;变大;物距小于焦距不能成实像;左;A
29. 10.0;同一高度;放大;实;右;上;凹;近视
30. 8;放大;靠近;小于;近视眼镜;右;A;<
31. 11;a;照相机;靠近;小;完整;远离
32. 蜡烛上调;右;放大;放大;虚;C
33. 蜡烛;同一高度;照相机;35cm
34. 左;实;幻灯机
35. 10.0;倒立、放大;40cm;B;远视
36. 15.0;放大;投影仪;完整;上;下;C;右;A
37. 点燃;主光轴上;B;D;光屏上成的像不是最清晰就测量了像距;凹透镜;近视
38. 20;同一高度;照相机;放大
39. 放大;投影仪;太大,超出了光具座的范围,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小;小于;大;后;凸
40. 平面镜;位置;放大;左
41. 光具座;焦距;光屏;烛焰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直至出现清晰的像
42. 高度;右;缩小;变小
43. 同一高度;右;物体排开液体体积;V2-V1
44. 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放反了;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火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45. 同一高度;25.0;5.0;55~60
46. 质量;平衡螺母;同一高度;左;投影仪(幻灯机)
47. 确定像的位置;较暗;放大;12
48. 同一高度;实;5;CD
49. 凸透镜的焦距;物距大于两倍焦距;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同一物体经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大;大于
50. 20;D;A;放大
【解析】
1.
解:
AB、由图知,物距大于像距,此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摄像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故AB错;
C、光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所以若透镜不动,而将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互换,则屏上仍能成清晰的像。故C正确;
D、若换用材料与口径相同但更厚一些的凸透镜,焦距更小、会聚能力更强,像距更小,仍要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如果只移动光屏,光屏必须靠近凸透镜,故D错。
故选C。
AB、分析题图,得出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确定成像性质及其应用;
C、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利用凸透镜原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凸透镜位置不动,互换发光物体和光屏的位置,成像性质改变;
D、换用材料与口径相同但更厚一些的凸透镜,焦距更小、会聚能力更强,像距更小。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规律的内容,关键是C选项的判断,利用好光路是可逆的是关键。
2.
解:当一个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f<u<2f,所以f<20cm<2f,则10cm<f<20cm。
若现将物体移至透镜前8cm处,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
故选C。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以及物距与像距的关系。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
物距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光屏可以承接到实像,不能承接虚像。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熟练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及焦距的关系,能够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
解:由图可知,烛焰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因f<u<2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所以,f<18cm<2f,
解得:9cm<f<18cm,选项中只有B符合。
故选B。
凸透镜成实像时: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题中给出的物距数值建立不等式,解出焦距满足的条件,然后得出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关键是记熟成像规律,搞清物距像距之间的关系。并能做到灵活应用。
4.
解:
AB、距离凸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与物体等大的像,所以物距与像距相同,即u=v=20cm=2f,则焦距f=10cm,故AB错误;
C、当物距是30cm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故光屏上呈现倒立缩小的实像,故C错误;
D、当物距是6cm时,物距小于焦距,可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故D正确。
故选D。
(1)(2)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等于二倍焦距。可用来粗测焦距。
(3)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4)当物距小于焦距时,可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对选项中的说法进行逐一判断,属基本规律的应用,难度不大。
5.
解:A、正确,日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错误,镜中花,水中月都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
C、正确,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正确,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就是3.0×108m/s;
故选B.
(1)日食是当月亮正好在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地球进入了月亮的影子中时形成的,属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2)当物体的光照到平静的水面上或镜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在水中或镜子中形成物体的虚像;
(3)凸透镜成像时,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0×108m/s.
此题涉及到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光的反射、凸透镜成像和光速,都是基础知识,应当掌握.
6.
解:远视眼镜是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拿一个远视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烛焰的像实际上在光屏后面;
拿走远视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原因是烛焰清晰的像在光屏的后面,可以用增大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或增大蜡烛距离凸透镜的距离使得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像的目的。
故选AC。
首先明确远视眼镜片是凸透镜,利用凸透镜的光学性质即可确定它是怎样来矫正视力的。
远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太弱或眼球的前后方向太短造成的,因此要让光线在进入眼睛以前提前会聚一下,所以要带凸透镜来矫正。
7.
解:A点在2倍焦距以外,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B点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点在焦距以内;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
D点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但D点与光屏在同一侧,因此光屏上得不到像。
故选AB。
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知道物体成实像(像成在光屏上)和像与焦距的关系,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以确定物距与焦距的关系,从而确定物体的位置。
8.
解:
(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必须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蜡烛距凸透镜30.0cm时,在光屏上成一个等大的实像,则物距等于二倍焦距,u=2f,则f=15.0cm;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15.0。
(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必须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物距等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中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9.
解:(1)图1所示是U形管压强计,它是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仪器;
(2)在图2所示“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在光具座上从左向右依次摆放蜡烛、凸透镜和光屏.
根据图示可知,物距等于35cm-5cm=30cm,像距等于50cm-35cm=15cm,由于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则30cm>2f,f<15cm<2f,即7.5cm<f<15cm;
若把蜡烛移到20厘米刻度处,物距等于35cm-20cm=15cm,即f<15cm<2f,因此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U形压强计;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规律;(2)光具座;倒立、放大的实像.
(1)根据熟悉的仪器和用途填空即可;
(2)根据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器材名称填空;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靠近透镜时,像会远离透镜.即物近像远像变大.
(1)考查U型压强计的作用和用途,大家需要熟悉学过的测量工具和用途;
(2)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要求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各种情况都要熟悉,
10.
解:(1)使用同一凸透镜时,焦距不变,分析表一中数据可以看出,随着物距的增大,像高越来越大;
(2)要研究像高和物高的关系,必须控制物距相同,从表中找出物距相同,而物高不同的实验数据,符合条件的实验是:2与6(或3与8或5与9);
表二中第10次实验中,物体放在6cm处,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此时成的是虚像,在光屏上找不到像,所以无法测量像距和像高;
为了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他应保持像高不变,更换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再做一次实验,控制物距、物高和表二中数据相同.
答案见下表:
故答案为:①像高随着物距的减小而增大;②2与6(或3与8或5与9);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虚像不成实像;答案见下表.
(1)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的物距u与像高的变化关系,可以得出结论;
(2)要研究像高和物高的关系,必须控制物距相同,从表中找出物距相同,而物高不同的实验数据;
物体放在一倍焦距以内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无法测量像距和像高;
为了结论更具有普遍性,他应保持像高不变,更换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再做一次实验.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研究,考查从实验数据中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以及设计实验的能力,有一定难度,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11.
解:①如图,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要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使之与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②凸透镜A的焦距是10cm,如图物距u=50cm-15cm=35cm,u>2f,2f>v>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光屏在60~70cm刻度间移动.
③保持蜡烛与凸透镜在如图所示的位置不变,用焦距为15厘米的凸透镜B替换凸透镜A,凸透镜的焦距变大,相当于物距减小,像距要增大,所以光屏要向右远离凸透镜.
凸透镜B的焦距是15cm,如图物距u=50cm-15cm=35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①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②60~70;③右;缩小.
①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②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③物距大小不变,但是凸透镜的焦距增大,相当于物距减小,凸透镜的焦距减小,相当于物距增大.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进行判断.
(1)题目中是某某刻度处,不是物距,这点学生容易出现错误.
(2)当物距一定时,凸透镜的焦距增大,相当于物距减小,凸透镜的焦距减小,相当于物距增大.这是相对的问题,要正确理解.
12.
解:(1)如果玻璃板不竖直,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不在同一高度上,怎样操作都不会重合的,所以图中B的摆放位置不符合实验要求,原因是若玻璃板不竖直放置,不利于找像的确切位置.
(2)调节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凸透镜焦距为10cm,如图,物距为u=50cm-20cm=30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不符合;若玻璃板不竖直放置,不利于找像的确切位置;同一高度;缩小倒立的实.
(1)像与物关于玻璃板对称,玻璃板的摆放角度要能够使后面的蜡烛与前面蜡烛的像完全重合.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之一: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动手操作实验时,能根据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提高实验能力.
13.
解:摄像头和照相机的镜头相同,都是一个凸透镜,摄像头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物距要大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凸透镜焦距是8cm,所以人到镜头的距离应大于二倍焦距,即大于16cm。
故答案为:凸透;缩小;实;16。
摄像头和照相机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都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14.
解:所用凸透镜焦距为10cm,将烛焰放在距凸透镜35cm的位置,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制成的。
手指尖触摸到了凸透镜,物距u<f,手指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光屏上不会出现手指尖的像。
故答案为:缩小;照相机;不会。
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和老花镜。
此题主要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关键是熟记凸透镜成像特点。
15.
解:由图可知,物距小于像距,并且能在光屏上成实像,所以物距一定是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所以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投影仪或幻灯机;
若蜡烛向透镜靠近至5cm时,物距为7cm,小于焦距,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倒;放大;投影仪;正立、放大的虚。
解决此题要知道当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此时物距小于像距。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物距小于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此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解决此题要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16.
解:(1)太阳光可以近似看为平行光源,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太阳光经凸透镜后将会聚在焦点。所以把光屏置于另一侧,改变光屏与凸透镜间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便为焦点。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便是焦距。而小红上午第二节下课后,将凸透镜与水平地面平行放置,此时凸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没有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平行),所以这个亮点不是凸透镜的焦点位置
(2)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20cm-10cm=10cm;
(3)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4)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物距等于焦距,即物体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5)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眼睛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6)近视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因此,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光屏远离透镜
(7)把凸透镜对着明亮的室外,调节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在薄膜上可以看到室外景物清晰的像,再把凸透镜正对着室内近处点燃的蜡烛,此时物距减小,像距应变大,故应拉长暗箱,即拉长凸透镜和薄膜之间的距离。
故答案为:(1)透镜没有正对太阳光;(2)10.0;(3)放大;投影仪;漫;(4)蜡烛放在焦点处;(5)B;(6)凹;光屏远离透镜;(7)拉长。
(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会聚于一点,此点为凸透镜的焦点。由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粗略测量薄透镜的焦距时,可以测出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即可。
(2)掌握焦距的概念,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
(3)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漫反射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物体;
(4)凸透镜可以将平行光会聚到一点,同时也可以把焦点发出的光变平行,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
(5)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应透过凸透镜去观察这个像;
(6)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根据凹透镜的作用和物远像近小的特点可判断应进行的操作。
(7)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包括焦点的测量、成像规律的总结与应用,实验中遇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等,综合性较强。
17.
解: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如图1,物距为50.0cm-10.0cm=40.0cm,大于像距,
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
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少许,根据物近(物距变小)像远(像距变大)像变大,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应向右移动光屏。
(2)若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个凸透镜(图中未画出),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成像较原来提前了,这时需要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3)烛焰成虚像时,像与物同侧,故人眼应该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观察;
(4)小明用该凸透镜观察小红的眼睛,看到小红的眼睛如图甲2所示,即看到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眼睛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所以物距大于10cm小于20cm,选B;
(5)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物距逐渐增大,根据凸透镜成的实像时有: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像距逐渐减小,从v>2f到f<v<2f,但像距只能接近1倍焦距,而不能小于1倍焦距,C正确。
(6)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蜡烛变短,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所以其像向上移动,要使蜡烛的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该把凸透镜向下移动;
故答案为:(1)照相机;右;(2)左;(3)光屏;(4)B;(5)C;(6)下。
(1)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此时,物距大于像距,应用于照相机;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物距小于像距,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
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像与物在同侧,应用于放大镜;
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有:物近(物距变小)像远(像距变大)像变大,确定光屏的移动方向;
(2)根据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的作用分析回答;
(3)凸透镜成虚像时,物、像在凸透镜的同侧,要从光屏一侧观察物体的像;
(4)根据图2像的性质,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回答;
(5)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分析;
(6)根据凸透镜成倒立实像的原理,蜡烛相对于凸透镜向下移动,则成的像向上移动。
本题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有应用、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等知识,综合性强,解此题的关键是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要有一个连续、完整的认识。
18.
解:
(1)要调整烛焰、光屏和凸透镜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这样才可以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由图可知,A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5cm,即物距为25cm;
焦距为5cm的凸透镜,因物距大于其2倍焦距,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因物距大于其2倍焦距,所以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因f<25cm<2f,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在焦距5cm与10cm两凸透镜中,焦距5cm的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能力更强,可使光线提前会聚成像,像距更小、像更小,故焦距为5cm的凸透镜成的像最小;
(3)在BC间移动光屏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即在凸透镜右侧5cm~20cm间移动光屏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物距为25cm,结合前面分析可知:
①焦距为5cm的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的范围f<v<2f,即5cm<v<10cm,在5cm~20cm范围以内,在该范围内移动光屏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5cm;
②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的范围f<v<2f,即10cm<v<20cm,在5cm~20cm范围以内,在该范围内移动光屏时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凸透镜的焦距可能为10cm;
③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的范围v>2f,即v>40cm,超过了5cm~20cm范围,在BC间移动光屏时不能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故凸透镜焦距不可能为20cm.
综上分析可知,凸透镜焦距不可能为20cm,可能为5cm或10cm.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5;(3)5、10.
为使像能够成在光屏中央,应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凸透镜成像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凸透镜成像的情况和应用,以及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像距、像之间的关系,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19.
解:
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必须让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使像成在屏的中心;
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凸透镜在50cm处,蜡烛在35cm处,则物距为15cm,满足f<u<2f条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由图可知,蜡烛在35cm位置时,像在80cm处,将蜡烛放置在36厘米刻度处,物距减小1cm,仍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像距增大的距离大于1cm,故光屏应在85cm处.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屏的中心;倒立、放大、实;85.
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要求,首先必须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应用: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是照相机;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应用是测焦距;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投影仪;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是放大镜;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化、像距变化、像的变化情况.这两个知识点的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20.
解:(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f=20.0cm-10.0cm=10.0cm;
(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光屏上的像是因为光在光屏上发生了漫反射。
(3)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中心只能看到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可能出现的原因应该是:物距等于焦距,即物体正好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4)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完整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5)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6)近视眼镜的镜片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因此,不改变眼镜和透镜的位置,要使光屏上再次呈现清晰的像,可以进行的操作是:①将光屏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或②将蜡烛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
故答案为:(1)10.0;(2)放大;投影仪;漫;(3)烛焰在凸透镜的焦点上;(4)完整;变暗;(5)B;(6)凹;远离。
(1)根据焦距的概念,计算出焦距的大小。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
(2)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漫反射时,我们可以从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物体;
(3)凸透镜可以将平行光会聚到一点,同时也可以把焦点发出的光变平行,在光屏上形成一个大小不变的光斑;
(4)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5)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我们应透过凸透镜去观察这个像;
(6)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可以用来矫正近视眼;根据凹透镜的作用和物远像近小的特点可判断应进行的操作。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实验,包括焦点的测量、成像规律的总结与应用,实验中遇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等,综合性较强。
21.
解:(1)实验前要调整烛焰的焰心、光屏的中心在主光轴上,烛焰的焰心、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都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
(2)凸透镜焦距是15cm,当把凸透镜固定在50cm刻度线位置,蜡烛固定在15cm刻度线位置时,物距为50cm-15cm=35cm,大于2倍焦距,所以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在1倍和2倍焦距之间,故在Ⅱ区域;
(3)视网膜是用来接收像的,所以视网膜的作用相当于光屏;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撤去近视眼镜,应向左移动光屏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也就是将光屏靠近透镜;像距变大,则像变小。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上;(2)Ⅱ;缩小;(3)视网膜;靠近;变小。
(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蜡烛的火焰、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根据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的特点进行分析;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获取信息,然后利用所学规律分析解答问题,这是考试中常见的题型,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此题的关键是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搞清像距、像的大小与物距之间的关系。
22.
解:(1)实验时应先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便于观察;
(2)当烛焰放在距凸透镜20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清晰的像,20cm=2f,所以f=10cm;
(3)烛焰距凸透镜35cm时,物距大于2f,此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日常生活中利用这一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照相机;
(4)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使此时的物距等于(3)中的像距,也就是2f>u>f,此时光屏上会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5)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小虫落在透镜上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小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大小不变;由于透镜的一小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故亮度会变暗。
故答案为:(1)同一高度;(2)10;(3)缩小;照相机;(4)放大;(5)不变;变暗。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根据这种方法能求出凸透镜的焦距;
(3)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4)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当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5)凸透镜成像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注意凸透镜是由很多个三棱镜组成的,光经过透镜折射后会聚成像,挡住一部分光不会影响所成的像的性质,只是亮度变暗;此实验现象可以在做实验时动手操作一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感性认识印象会更深。
23.
解:(1)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1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10.0cm.
(2)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3)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正好是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此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和幻灯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若此时将烛焰和光屏对调一下,则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在光屏上将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3)倒;放大;投影仪; (4)缩小;实.
(1)图示的是利用平行光聚焦法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即为焦距.
(2)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在实验中,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心,应调整烛焰、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
(3)当物距介于二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时,可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或投影仪根据这个原理制成.
(4)将烛焰和光屏对调一下,判断物距和像距所在的范围,利用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确定成像的性质.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涉及四个方面: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成像性质;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告诉其中的一个方面可以确定另外三个方面.在此题中就是告诉了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来确定成像性质和应用.
24.
解:(1)乙装置中,如果把凸透镜固定在中央的零刻线处,可以方便的读出物距和像距;
用这种发光物体和光屏做实验,可直接比较出像与物的大小,因此和白屏相比方便多了。
(2)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为了使像成在光屏中央,需要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像的位置应该是像最清晰的位置。各小组的像距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有的小组光屏上的像不是最清晰的时候测量的。
故答案为:(1)①物距和像距;②像与物的大小关系;(2)在同一水平高度;(3)不同小组的同学对于清晰的像的位置判定有一定差异。
(1)把凸透镜固定在中央的零刻线处,便于读出物距和像距;发光体和光屏上都带有格子可直接比较出像与物的大小。
(2)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需要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3)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确定像的位置。在实验中要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要求,一定要注意实验前的调整工作,为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烛焰、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同时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应用,要注意理解应用。
25.
解:(1)保持烛焰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看到烛焰的像,这是由于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此时不能成实像的缘故;
(2)蜡烛、凸透镜位于图甲中刻度对应的位置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凸透镜成倒立的实像,随着蜡烛燃烧变短,光屏上的像将向上移动;
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需将像向下移动,所以可将蜡烛向上移动,或蜡烛不动,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4)保持凸透镜、光屏的位置不变,再在凸透镜左侧附近放置一凹透镜,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所以会推迟像的会聚,故此时的光屏应该向后移,所以若将光屏不动,则必须将蜡烛向左移动,以增大物距;
(5)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像距一定,小组实验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像距;
(6)在实验1中,她能在凸透镜的另一侧的光屏上观察到倒立、放大的“烛焰”;
由此可知,2f1>u=6cm>f1,----①
在实验2中,她通过凸透镜能观察到正立、放大的“烛焰”。
由此可知,物距u=6cm<f2,-----②
由①②比较可得,f1<f2,
即实验1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小于实验2中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
(7)因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可使远视眼看物体时使来自近处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当用远视眼镜时,会将像向凸透镜靠近,如拿走,必须使光屏远离凸透镜才可。
故答案为:(1)蜡烛放在了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2)投影仪;(3)上;下;(4)左;(5)成像不是很清晰时记录了像距;(6 )小于;(7)远离凸透镜; 会聚。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没有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有可能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像无法成在光屏上;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
(2)根据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实像的原理进行分析,投影仪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3)要使像向下移动,将使蜡烛相对于凸透镜向上移动;
(4)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
(5)要解决此题,需要知道确定像的位置。在实验中要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为止;
(6)根据实验1和实验2中像的性质可分别确定物距和焦距的关系,然后比较即可;
(7)远视眼镜即为凸透镜,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的特点,在眼睛前面放一个凸透镜,就能使来自近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两种判断方法: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有焦点、焦距、凸透镜的会聚作用等,综合性很强,使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26.
解:(1)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所以烛焰的像大致在光屏的下方,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所以光屏向下移动;
(2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等大清晰的像,满足u=2f,即2f=15cm,凸透镜的焦距f=7.5cm;
(3)烛焰向左移动5cm,物距u=15cm+5cm=20cm>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由于物距变大了,像距变小,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得到清晰的像;
(4)挡住透镜上半部分,下半部分仍能折射光线成像,所以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完整的,只是会聚光线比原来变少,像变暗了。
故答案为:(1)下;(2)7.5;(3)左;缩小(4)变暗。
(1)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判断像的位置,判断光屏的移动情况;
(2)凸透镜成实像时,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在成实像的情况下,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
(4)当将凸透镜的部分遮住时,凸透镜仍能成完整的像。
(1)根据光线过光心不改变方向判断像的位置,是很常用的方法。
(2)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应用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熟练掌握。
27.
解:(1)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烛焰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根据图示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因此与照相机原理相同。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当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时,只向右移动蜡烛,要使光屏上再次出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大。
(3)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靠近凸透镜时,使光线发散,像会聚在光屏的后方,像距增大,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左移动。
故答案为:(1)使烛焰的像呈现在光屏的中央;(2)照相机;大;(3)左。
(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凸透镜成实像时,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能判断凸透镜的成像情况:①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②物距等于像距,成倒立、等大的实像;③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或幻灯机;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
(3)当凹透镜放在凸透镜和蜡烛之间时,会聚能力减弱,使像呈在光屏的后方,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可将蜡烛适当向左移。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两种判断方法:根据物距和焦距的关系,根据物距和像距的关系。
28.
解:(1)做凸透镜成像实验,要使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
(2)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由图知,凸透镜固定在50cm处,蜡烛在20cm处,所以物距为30cm大于二倍焦距,所以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此时光屏在65cm处,也就是像距为15cm;
当将蜡烛移到35cm处,物距变为15cm,所以烛焰在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光路的可逆性知,像距为30cm,所以需要将光屏移到80cm处;
当将蜡烛移到45cm处,此时物距小于焦距,不能成实像;
(3)近视眼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凹透镜是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所以当将凹透镜片取下,像会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所以光屏向左移动;
近视眼是晶状体变厚或眼球过长,物体的像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要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所以选择A。
故答案为:(1)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便于观察;(2)缩小;实;80;变大;物距小于焦距不能成实像;(3)左;A。
(1)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应在光具座上依次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必须位于蜡烛和光屏之间。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成像在光屏的中心;
(2)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当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时,不成实像;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3)近视眼镜是凹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使原来会聚成像的光线错后会聚。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以及近视眼成因及矫正方法的理解和应用。在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问题时,我们不仅要掌握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同时要自己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如物距变化和像距变化的大小关系。
29.
解:(1)根据焦点和焦距的定义可知,当蜡烛距离透镜为50cm-40cm=10cm时,移动光屏,发现光屏上始终是一个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则该透镜的焦距约为10cm。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为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必须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由图乙可知,蜡烛与凸透镜的距离为50cm-35cm=15cm,凸透镜的焦距为f=10cm,故2f>u>f,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因此若想使光屏上烛焰的像变得再大一些,在不改变凸透镜位置的情况下,应将蜡烛向右适当移动一段距离。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则光屏上的像会向上移动;
(4)将老师的眼镜靠近凸透镜左侧,发现光屏上的像由清晰变模糊,向右移动光屏又发观清晰的像,说明老师所戴眼镜的镜片,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则为凹透镜;
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佩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故答案为:(1)10.0;(2)同一高度;放大;实;(3)右;上;(4)凹;近视。
(1)焦点指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而焦距即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
(2)“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为使像呈在光屏中央,必须使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当物距介于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
(4)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
本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及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同时考查了近视眼的成因和矫正方法。
30.
解:
(1)①由图可知,焦点F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为8cm,所以该透镜的焦距为f=8cm;
②由图乙可知:此时的f<u<2f,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此时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当把烛焰放在距该凸透镜25cm处时,物距大于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将蜡烛远离透镜,像距变近,像变小,所以光屏应向靠近透镜的方向移动小于3cm.若不移动光屏,在凸透镜前适当的位置放置近视眼镜,使像向光屏方向移动,也可以在光屏上再次出现清晰的像;
④在图丙中,u<f故城正立、放大的虚像,像和蜡烛在透镜的同侧,观察者需在凸透镜的右侧用眼睛直接观察所成的像,此时若用一不透明纸板,放在蜡烛左侧,一定不会影响观察者观察到像。
(2)由于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为L时,即像距为L时,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此时再将这个凸透镜与纸之间距离稍微增大,若光斑变大,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光斑,故可能f<L。
故答案为:(1)①8;②放大;③靠近;小于;近视眼镜;④右;A;(2)<。
(1)①凸透镜的焦距为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到光心的距离。
②根据成像规律分析即可;
③物距大于2f,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成实像时,遵循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2)根据纸上呈现一个并非最小的光斑,这个光斑可能是焦点之后的,也可能是焦点之前的光斑。根据图判断出焦点。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难度不大认真分析即可。
31.
解:
(1)根据焦距的定义,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焦距,f=41cm-30cm=11cm;
(2)要想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缩小的烛焰的像,蜡烛应放在凸透镜的二倍焦距之外,即图中的a点,图中的此成像特点可应用在照相机上;
(3)当蜡烛远离凸透镜时,物距增大,则像和像距变先,应将光屏向左移动,才能再次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时像的大小比刚才的像要小些。
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当将透镜的下半部分挡住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有一部分光通过上半部分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仍然完整;由于透镜的一半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原来相比减少了一半,故亮度会减弱,变暗了;
(4)原先的凸透镜的焦距f=11cm,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换下原先的凸透镜,相当于减小物距,
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应该增大像距,但保持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不动,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蜡烛应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1)11;(2)a;照相机;(3)靠近;小;完整;(4)远离。
(1)凸透镜的焦距是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的点到光心的距离;
(2)根据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进行判断: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3)凸透镜成实像时,具有物近像远像变大的特点。
凸透镜成像光的折射现象,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凸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形成物体的实像;如果凸透镜的口径大,透过的光多,像就亮;口径小,透过的光少,像就暗;
(4)小明用一个焦距为15cm的凸透镜换下原先的凸透镜,相当于减小物距,为了使光屏上的像变清晰,应增大物距。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及应用,关键是熟记成像规律的内容,并做到灵活运用。
32.
解:(1)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像,但像的位置偏高,说明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没在同一个高度。蜡烛偏低,或凸透镜偏高,光屏偏高。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①蜡烛上调;②凸透镜、光屏同时下调;③上调光屏。
(2)当蜡烛在A点上,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所以光屏右移到二倍焦距以外,幻灯机是应用该原理工作的。
(3)把蜡烛移到B点处,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1)蜡烛上调(光屏上调或透镜下调);(2)右,放大;(3)放大,虚,C。
(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
①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②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
③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研究凸透镜成像时,蜡烛、凸透镜、光屏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中心大致在同一个高度。
(1)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成像的物距、像距和像的性质。
(2)正确区分实像和虚像。
(3)实验过程中,光屏上不能正常成像,或成像不清晰,或成像不在光屏中央,能分析原因,并能解决。
33.
解: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需将凸透镜放在光屏和蜡烛之间,所以应把凸透镜和蜡烛互换位置;
做凸透镜成像实验,要使烛焰的焰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位于同一高度,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由题意知,f=10cm,此时物距u=50cm-20cm=30cm,物距大于2倍焦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这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照相机的原理;
此时像距为65cm-50cm=15cm
根据折射光路的可逆性,若将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或使物距为15cm,像距为30cm,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则凸透镜应置于20cm+15cm=35cm处。
故答案为:蜡烛;同一高度;照相机;35cm。
在凸透镜成像实验中,需将凸透镜置于光屏和蜡烛之间;凸透镜,光屏,凸透镜必须位于蜡烛和光屏之间。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上,目的是成像在光屏的中心,便于测出物距和像距;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知道物距大于2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物距处于1倍和2倍焦距之间时,像距大于2倍焦距;
掌握光路的可逆性。
此题是“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考查了学生对凸透镜像规律及应用的掌握,同时考查了折射光路的可逆性,属于常见题目。
34.
解:当蜡烛位于0刻度线处,凸透镜位于50cm刻度线时,此时的物距为50cm,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所以要向左移动光屏减小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35cm刻线处,凸透镜位于50cm刻度线时,物距u=50cm-35cm=15cm,此时的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此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据此制成了幻灯机。
故答案为:左;实;幻灯机。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当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小于二倍焦距,根据这种情况制成了照相机;
当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据此制成了投影仪、幻灯机;
当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据此制成了放大镜。
此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熟悉基本概念和规律,是正确解答的前提。
35.
解:
(1)由图甲知,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0cm-10.0cm=10.0cm,所以凸透镜的焦距为f=10.0cm;
(2)由图乙知,当蜡烛在刻度尺的10cm处,u=15cm,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55cm-25cm=30cm,根据折射中光路可逆可知,保持蜡烛和光屏位置不变,当u=30cm时,即凸透镜移动至40cm刻度线处,在屏上能再次呈现清晰的像;
(3)保持蜡烛位置不变,移动透镜至16cm刻度线处,此时u=16cm-10cm=6cm,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接不到,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虚像与成像物体同侧,所以应从B处观察;
(4)将一副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他只将光屏向靠近凸透镜的方向移动适当距离时,又在光屏上观察到蜡烛清晰的像,说明提前成像了,故放置的是使光线会聚的凸透镜,这种眼镜是用来矫正远视眼的。
故答案为:(1)10.0;(2)倒立、放大;40cm;(3)B;(4)远视。
(1)图中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平行光聚焦法,亮点为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为就焦距,由此可以确定其焦距是多少;
(2)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据此进行分析;
(3)u<f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远视眼。
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此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用心,仔细审题,并不难。
36.
解:(1)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f=60.0cm-45.0cm=15.0cm,
当蜡烛距凸透镜20cm时,此时的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成像规律应用在投影仪上。
(2)遮住凸透镜的一半,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另一半,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
(3)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由于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上移动或将凸透镜向下移动;
(4)如图所示:
凸透镜焦距f=15cm,如果物体在焦点的左边5cm处,此时u=20cm,当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如果物体在焦点的右边5cm处,此时u=10cm,当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综上所述,在距离凸透镜焦点5cm处的物体所成的像一定是放大的;
(5)①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因此去掉近视镜后,所成的像将靠近凸透镜,故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②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佩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故选A。
故答案为:(1)15.0;放大;投影仪;(2)完整;(3)上;下;(4)C;(5)①右; ②A。
(1)根据图甲求出凸透镜的焦距,然后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和应用即可得出答案;
(2)物体有无数点组成,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有无数条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有无数条折射光线会聚成该点的像;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3)为使所成像能在光屏的中心,必须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4)凸透镜的焦距为15cm,当物体放在主轴上距焦点5cm时,根据物体在焦点的左边5cm处和物体在焦点的右边5cm处,两种成像情况分析此题;
(5)①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能使光线的会聚点推迟延后;②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需佩戴凹透镜。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的成像特点,掌握凸透镜成像时的物距与像距的关系、成像性质及其应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考查比较全面,且有一定的深度,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好题。
37.
解:(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要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故应点燃蜡烛,使其与光屏的中心位于透镜的主光轴上;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凸透镜的焦距,所以凸透镜的焦距u=60.0cm-50.0cm=10.0cm;将蜡烛移动至20cm刻度处,此时物距为50cm-20cm=30cm,物距大于二倍焦距,像距应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故应将光屏移动到60cm-70cm范围的某一位置才能再次在光屏得到清晰的像;
(3)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物体上任一点射向凸透镜的下半部,经凸透镜折射后,照样能会聚成像,像的大小不发生变化,折射光线减少,会聚成的像变暗;故选D。
(4)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像距一定,小组实验的像距不同,是因为光屏上还没有出现清晰的像就测像距;
(5)在图乙所示情况下,保持光屏和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向左移动一段距离后,物距变大,像距会变小,像的位置在光屏左侧,相当于近视眼,像成在视网膜前,由于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在凸透镜左侧附近安装一个焦距适当的凹透镜,才能在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近视眼就是利用凹透镜进行矫正的。
故答案为:(1)点燃;主光轴上;(2)B;(3)D;(4)光屏上成的像不是最清晰就测量了像距;(5)凹透镜;近视。
(1)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实验前要调节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
(2)根据凸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知: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然后可知其焦距;根据成像特点及物距、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分析;
(3)当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还有另外的部分光线,经凸透镜折射会聚成像;
(4)同一凸透镜,物距一定时,像距也是一定的;
(5)远视眼的成因是像成在视网膜后测。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物距与焦距的关系;成像性质;像距与焦距的关系;应用。只要告诉这四个方面中的一个,就可以确定其余的三个方面。
要确定凸透镜的成像性质,只要知道:物距与焦距的关系、凸透镜成像的应用、像距与焦距的关系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个即可。
38.
解:(1)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
所以焦距f=120cm-100cm=20cm;
(2)蜡烛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的中心,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位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上,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3)凸透镜焦距为20cm,将点燃的蜡烛移到标尺20cm处,物距:u=100cm-20cm=80cm,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生活中照相机就是利用这一成像原理来工作的。
(4)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将蜡烛移动到标尺70cm处,凸透镜焦距为20cm,物距u=100cm-70cm=30cm,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20;(2)同一高度;(3)照相机;(4)放大。
(1)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叫做焦距;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3)凸透镜成像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
(4)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和凸透镜成实像的实验结论是解决凸透镜成像习题的基础内容,一定要掌握。同时,还要注意实验中的细节操作和注意事项。
39.
解:(1)从图中可以看出,蜡烛在A,B位置时,2f>u>f,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幻灯机或投影仪;
(2)图中C点非常接近焦点,此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可能是物距太小,像距太大,超出了光具座的长度范围;
(3)做法一:保持蜡烛和透镜的位置不变,更换凸透镜,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由此推断更换的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较强,焦距变小,像距也变小,此透镜焦距小于15cm。
做法二: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焦距变大,近处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之后,因此远视眼看不清近处的物体,可以用凸透镜的镜片进行矫正。
故答案为:(1)放大;投影仪;(2)像距太大,超出了光具座的范围,像不能成在光屏上;(3)小; 小于; 大; 后; 凸。
(1)当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是幻灯机或投影仪;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没有像,可能是因为物距小于焦距,成了虚像;有可能光屏、凸透镜和烛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有可能物体在焦点上,不能成像;还有可能是所成的像超出了光具座的范围;
(3)物体位于凸透镜1倍焦距之内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此时像距大于物距;
当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像,这表明像是实像,此时物像异侧,由此可知像距的变化;
凸透镜会聚光的能力越强,焦距越短;
远视眼成因: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小,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后方造成的。远视矫正方法,需佩戴凸透镜。
关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中,共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①物距与焦距的关系;②成像的性质;③像距与焦距的关系;④具体的应用。一般情况下,只要告诉其中的一条,就可以确定另外三方面的内容。
40.
解:
(1)因为玻璃板既能让光透过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确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镜是不透明的,无法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2)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物距u=50cm-35cm=15cm,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凸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向左移动,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光屏向左移动才能接到清晰的像.
故答案为:平面镜;位置;放大;左.
(1)选玻璃板是为了准确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2)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像减小.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过程,在近年中考题中较为热点.
掌握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和物距变化时,像距的变化情况.这两个重要知识点是凸透镜成像习题的重要依据,一定要掌握.
41.
解:①实验用到的器材A是光具座,在实验前需要记下凸透镜的焦距.
②固定凸透镜的位置后,使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此时不能再移动凸透镜,否则物距就会改变,所以要移动光屏找像.
③当发现所成的像比较小时,为了获得较大的像,应该减小物距,不改变透镜位置,所以要将蜡烛靠近凸透镜,此时像距要增大,光屏要远离凸透镜.
故答案为:光具座;焦距;光屏;烛焰向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同时将光屏远离凸透镜方向移动,直至出现清晰的像.
①在“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要了解实验器材,明确凸透镜的焦距.
②在实验过程中,固定凸透镜的位置,通过改变蜡烛的位置来改变物距,通过调节光屏的位置找到像的位置.
③凸透镜成像成实像时:物像异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
此题主要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在实验前和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情况.实验前要注意记下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时固定凸透镜的位置,改变物体和光屏的位置.要熟练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搞清物距、像距、成像特点之间的关系.
42.
解:(1)“验证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调到同一高度处,可以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2)蜡根据烛置于B点,此时成正立的像.可判断该像是虚像,像和物在同侧,观察者应在凸透镜的右侧进行观察;
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该凸透镜的物距小于焦距,u=50cm-35cm=15cm<f,所以第一次所选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更换另一凸透镜的cm,物距为50cm-35cm=15cm,所以物距大于二倍焦距,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将蜡烛从B点移至C点的过程中,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故答案为:高度;右;缩小;变小.
(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要求,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高度,使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处.
(2)凸透镜成像规律:
①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③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④焦点外,物近像远像变大.来解答此题.越小,像的大小也越小.
本题考查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掌握程度,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光学实验命题热点,需要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像规律、变化规律等.
43.
解:(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应在同一高度;
(2)要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此时像距要大于二倍焦距,即小明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3)控制液体密度相同而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不同,可以探究浮力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
(4)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大小为V2-V1.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右;物体排开液体体积;V2-V1.
(1)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桌面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在同一条直线上,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心.
(2)利用物距与焦距的关系,结合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即可得到答案.
(3)物体浸入液体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重力与弹簧测力计示数之差;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分析图示实验,根据实验控制的变量与实验现象分析答题.
(4)物体排开液体体积大小为两次体积之差.
本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浮力实验现象分析,应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图示实验情景即可正确解题,本题难度不大.
44.
解:(1)图1所示的实验,是研究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与它所排开的液体所受重力之间的关系.实验过程与测量的物理量如图所示,图中弹簧测力计在空气和在液体中时的测力计示数之差便等于浮力大小,F浮=F1-F2;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体积可以用V2-V1,再根据G=mg=ρ液gV排计算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G排;
(2)凸透镜成实像时,蜡烛和所成的像分居凸透镜的两侧,所以图1中的不当之处是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放反了;
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调整三者的高度,使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所以图2的不当之处是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火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故答案为: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放反了;凸透镜、光屏和蜡烛火焰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1)掌握称重法测浮力:F浮=G-F;从图中可知,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等于量筒中液面上升的高度.
(2)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在光具座上依次放蜡烛、凸透镜、光屏,并调节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像才能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此题是对探究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和凸透镜成像实验的理解,属于基本内容的考查,要熟练掌握.
45.
解:(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中实验的要求,首先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让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这样才能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由“蜡烛放置在距B点5.0厘米处,保持透镜在A点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大小不同的两个像”可知,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是实像,那么所选透镜的焦距一定不是15.0cm的,因为如果选择透镜的焦距为15.0cm,蜡烛放置在距B点5厘米处,保持透镜在A点位置不变,移动光屏,那么不能在光屏上得到像,而成为一束平行光;
如果选择透镜的焦距为5.0cm,蜡烛放置在距B点右边5.0厘米处,即蜡烛置于光具座35.0厘米刻度处时,此时u>2f,保持透镜在A点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蜡烛放置在距B点左边5厘米处,即蜡烛置于光具座25.0厘米刻度处时,此时u>2f,保持透镜在A点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但比蜡烛置于光具座35.0厘米刻度处时所成的像还要小;
如果选择透镜的焦距为10.0cm,蜡烛放置在距B点右边5厘米处,即蜡烛置于光具座35.0厘米刻度处时,此时2f>u>f,保持透镜在A点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如果选择透镜的焦距为10.0cm,蜡烛放置在距B点左边5.0厘米处,即蜡烛置于光具座25.0厘米刻度处时,此时u>2f,保持透镜在A点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将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综上所述,比较两次所成的像,当蜡烛置于光具座35.0厘米刻度处时,所成的像较大;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是5.0厘米.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光屏应在光具座上55~60厘米刻度之间移动.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25.0;5.0;55~60.
(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的要求,首先把凸透镜、蜡烛、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然后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高度,使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
(2)首先明确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是实像,然后再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确定像的大小和所选透镜的焦距,注意蜡烛放置在距B点5厘米处,要分左右两种情况分析.
此题通过实验探究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特点,并考查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要解决此类题目,需要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做到灵活应用,此题有一定的拔高难度,属于难题.
46.
解:①图(a)实验仪器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测量前应调节平衡螺母使它水平平衡.
②实验要求将光具座上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调整到同一高度,其目的是使像呈在光屏的中央位置.
若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10厘米,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2f>v>f,
因此现在光屏上的像比较模糊,若要在光屏上得到最清晰的像,光屏应该向左移动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利用这个成像规律可以制成投影仪(幻灯机).
故答案为:①质量;平衡螺母;②同一高度;左;投影仪(幻灯机)
①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仪器,测量前应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然后调节平衡螺母使它水平平衡.
②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应放置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蜡烛的火焰、光屏的中心和透镜的中心应大致在同一高度.
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
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v>2f,应用于幻灯机和投影仪.
天平的使用规则及注意事项是一个重点知识,包括放置天平、怎样调节横梁平衡、调节横梁平衡前要将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左盘放物体,右盘放砝码、向右移动游码的作用、怎样读数等等.
掌握凸透镜的实验步骤和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成像情况和应用.
47.
解:(1)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即在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蜡烛B,确定像的位置和大小.
(2)点燃的蜡烛是成像物体,比较亮,环境越黑暗,蜡烛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蜡烛成像越清晰.
(3)由图知,像距大于物距,所以此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凸透镜位于50cm刻线处,蜡烛在70cm刻度线处,物距为70cm-50cm=20cm,2f>20cm>f,所以10cm<f<20cm;
像距50cm-20cm=30cm,v=30cm>2f,则f<15cm,因此焦距的取值范围15cm>f>10cm,所以只有12cm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确定像的位置;较暗;放大;12.
(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2)进行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物体和环境的对比度越大,物体越亮,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越清晰.
(3)凸透镜成像时,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根据2f>u>f,v>2f,解不等式求得焦距的范围即可做出选择.
本题考查了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用玻璃代替平面镜是由于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过玻璃确定出像的位置,本题同时还考查了如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48.
解:(1)使用光具座时应将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调节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
(2)凸透镜成像实验,发现光屏上有一个清晰缩小的像,此时像距:U>2f,像距:2f>V>f,U+V>3f;因为U+V=80cm-40cm=40cm,所以,40cm>3f,即f<cm≈13cm,又因为+=,当f=10cm时,求得像距等于物距且成等大的像不符合题意,所以所选的凸透镜焦距为5cm;此时凸透镜应位于光具座CD两点之间;
故答案为:同一高度;实;5;CD.
(1)为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应使凸透镜、光屏、烛焰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处;
(2)光屏上能得到缩小的像,这个像是倒立的、实像,物距:U>2f,像距:2f>V>f,解不等式求解.
本题考查了使用光具座时要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的高度的目的及凸透镜成像时的规律.
49.
解:
(1)根据表格信息分析和图象作出猜想是:凸透镜所成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和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2)①实验序号2或3或4或7或8中物距与焦距的大小关系及相关条件,当物距大于两倍焦距时,光屏上得到的都是缩小实像,所以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是: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物体经凸透镜成缩小的实像.
②由实验序号1、2、3与4(或5、6、7与8)中第二、三、五列数据的变化关系及相关条件,可知当同一物体经过同一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就越小,同时所成的像就越小,故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③比较实验序号1与5,(或2与6,或3与7,或4与8)中数据及相关条件,可知同一个物体,经过不同焦距的透镜,在光屏上成实像时,当物距相同时,透镜的焦距越大,所成的像越大,由此可以得出初步结论是:同一物体经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大.
④根据以上分析及结论可知:表一中甲凸透镜的焦距大于乙凸透镜的焦距.
故答案为:(1)凸透镜的焦距.
(2)①物距大于两倍焦距.
②物距越大,像距越小,像越小.
③同一物体经不同的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相同,焦距越大,像距越大,成的像越大.
④大于.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减小.
从表格中找相同的物距,焦距增大时,像距增大的几组数据.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本题涉及到物距、像距、焦距、探究任何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控制好第三者.
50.
解:(1)如图,当凸透镜放在B点时,BD=2BC=40cm(或当凸透镜放在D点时,BD=2BC=40cm),符合已知条件,所以凸透镜的焦距是20cm.
(2)发光物置于光具座的A点处,光屏在E点附近能得到一个缩小的像,说明物距大于像距,可以判断凸透镜在D点.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可逆,并且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所以在光屏和发光物不动时,凸透镜向A点移动,可以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20;D;A;放大.
(1)当凸透镜放置在这五点中的某点处,恰有两点到透镜所在点的距离分别等于该透镜的焦距、两倍焦距,根据这个条件判断凸透镜的焦距.
(2)根据像的性质判断物距和像距的关系: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等于像距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物距小于像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根据光路是可逆的,判断凸透镜的移动情况.
物距和焦距、像距和焦距、物距和像距,都可以判断凸透镜成像和应用,其中物距和焦距之间的关系是最常用的.
表一 f=10厘米 物高8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1
50
12.5
2
2
30
15
4
3
18
22.5
10
4
16
26.7
13.3
5
15
30
16
表二 f=10厘米 物高6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6
30
15.0
3.0
7
25
16.7
4.0
8
18
22.5
7.5
9
15
30.0
12.0
10
6
表三 f= ______ 厘米 物高 ______ 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11
______
/
/
12
______
/
/
13
______
/
/
实验序号
1
2
3
4
5
入射角i
10°
20°
30°
40°
50°
折射角r
7.9°
15.4°
21.5°
26.3°
33.5°
位置
甲凸透镜
乙凸透镜
A
倒立、放大
倒立、放大
B
倒立、放大
倒立、缩小
C
倒立、缩小
倒立、缩小
实验
序号
物距
(厘米)
像距
(厘米)
物高
(厘米)
像高
(厘米)
1
20
20
6
6
2
30
15
6
3
3
40
13.3
6
2
4
50
12.5
6
1.5
实验
序号
物距
(厘米)
像距
(厘米)
物高
(厘米)
像高
(厘米)
5
20
60
6
18
6
30
30
6
6
7
40
24
6
3.6
8
50
21.4
6
2.57
表三 f=15厘米 物高 6厘米
实验序号
物距u(厘米)
像距v(厘米)
像高(厘米)
11
30
/
/
12
18
/
/
13
15
/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电与磁,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3年中考物理专项训练——力(实验探究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实验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专项训练,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某小组同学用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