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资料中包含下列文件,点击文件名可预览资料内容
    • 原卷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原卷版)-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
    • 解析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解析版)-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01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02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03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01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02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03
    还剩10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文件包含专题03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原卷版-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专题03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解析版-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45页, 欢迎下载使用。

    1、2023·上海普陀区万里城实验·期末卷 2、2022·上海宝山区民办交华·期末卷
    3、2022·上海七宝中学·期末卷 4、2023·上海师大附中·期末卷
    5、2022·上海阳光外国语·期末卷 6、2023·上海上宝中学·期末卷
    7、2023·上海复旦五浦汇中学·期末卷 8、2023·上海文来中学·期末卷
    9、2023·上海实验中学·期末卷 10、2023·上海市北中学·期末卷
    11、2022·上海上宝中学·期末卷 12、2023·上海民办尚德实验·期末卷
    13、2024·上海统考预测·期末卷 14、2024·上海统考预测·期末卷
    15、2024·上海统考预测·期末卷 16、2024·上海统考预测·期末卷
    17、2024·上海统考预测·期末卷 18、2024·上海统考预测·期末卷

    目 录

    TOC \ "1-3" \h \u \l "_Tc3854" 一、重温经典,6篇 PAGEREF _Tc3854 \h 2
    \l "_Tc15855" 二、跃升精练,6篇 PAGEREF _Tc15855 \h 11
    \l "_Tc24980" 三、期末预测,6篇 PAGEREF _Tc24980 \h 23
    一、重温经典,6篇
    1、2023·上海普陀区万里城实验·期末卷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刘弇遇东坡
    刘伟明弇①少以才学自负,擢高第,中词科,意气自得,下视同辈。绍圣初,因游一禅刹,时东坡谪岭南,道庐陵,亦来游,因相遇,互问爵里②姓氏。伟明遽对曰:“庐陵刘弇。” 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公徐应曰:“罪人苏轼。”伟明始大惊,逡巡,致敬曰:“不意乃见所畏③。”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④谈而去。
    【注】①刘伟明弇(yǎn):弇是刘伟明的字。②爵里:爵,爵位;里,故乡。③不意乃见所畏: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④剧:痛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 ) ⑵自谓名不下人( )
    2.对画线句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伟明)于是又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B.(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从什么地方来
    C.(伟明)于是又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D.(伟明)于是反复问东坡是跟着谁来的
    3.文中两人互问爵里姓氏,刘弇“遽对曰:‘庐陵刘弇’”的目的是“ ”而东坡则回避答爵里只答“罪人东坡”,原因是 , ,最终东坡以“ ”的举动,展现了一代大家的风范。
    【答案】1. (1)是 (2)名声、名望 2.A 3. 欲以折服之 当时被贬岭南, 以此抑制刘弇的傲气 嘉其才气
    【解析】1.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解释。⑴“盖伟明初不知其为东坡”翻译为: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坡。“为”解释为“是”的意思;(2)“自谓名不下人”翻译为:自认为名声不落于人,“名”解释为“名声”。
    2.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乃复问东坡所从来”,“乃”是“于是”的意思,“复”是“又”“再”的意思,根据前文,刘伟明自以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故选A。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根据“自谓名不下人,欲以折服之也。乃复问东坡所从来”可以看出“刘伟明自以为才名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所以第一个空填“欲以折服之”;“时东坡谪岭南”可以看出苏轼当时被贬岭南,当时的苏轼名气很高,但是他只回答“罪人苏轼”可以看出他在抑制刘弇的傲气,最后“东坡亦嘉其才气,相与剧谈而去”可以看出苏轼的大气洒脱。
    【点睛】参考译文:
    刘伟明字弇,年少的时候凭借自己的才学自负,经过考核,成绩优秀,高中词科,意气风发,怡然自得,看不起同辈。绍圣初,游览一禅刹,当时东坡被贬岭南,路过庐陵,也来游玩,恰好遇到刘伟明,互相问了爵位故乡姓氏。刘伟明突然回答说:“庐陵刘弇。” 大概是刘伟明当初不知道他是苏东坡。自认为名声不落于人,想要以此折服苏轼。就又问东坡从何处来。苏轼慢慢的回答说:“罪人苏轼。”伟明便大惊,看了又看,致敬说:“没想到竟然见到我敬畏的人。”东坡也赞赏他的才气,跟他痛快的相谈然后离开。
    2、2022·上海宝山区民办交华·期末卷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帝将见大隗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③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小童辞。黄帝又问。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④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庄子•徐无鬼》)
    【注释】①大隗(wěi):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涂:通“途”,路。 ④奚:何,什么。
    4.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
    ①适遇牧马童子( )
    ②黄帝再拜( )
    5.后人将“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归纳为成语 ,现在通常比喻 。
    6.从文中对黄帝的 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从文中对黄帝的 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 的人。
    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下列最正确的一项是( )
    A.那些开辟天下的人,凭借什么和放马的人不同呢?
    B.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也没有什么不同吧。
    C.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D.那些开辟天下的人,凭什么与放马的人不同呢!
    【答案】4. 恰巧 第二次 5. 害群之马 危害集体的人 6. 语言 谦虚好问 动作 尊重他人(礼贤下士) 7.C
    【解析】4.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含义的理解。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推断词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为: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适:恰巧。
    (2)句意为:黄帝听了行了两次大礼。再:第二次。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意思是:也就是去除害群之马罢了。故总结出来的成语是:害群之马。原指危害马群的马,后常用于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6.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文中涉及对黄帝的描写主要是语言描写,如“若知具茨之山乎”“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请问为天下”,他面对牧童的简单回答,也能谦虚好问,问其关于治理国家之事,且最后心悦诚服地接受牧童的建议,可见他谦虚好问。最后黄帝的动作“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可知他尊重他人。
    7.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
    画线句关键词有:为……者:治理天下的人。奚:何,什么。异:不同。故翻译为:治理天下的人,与放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黄帝到具茨山去拜见大隗,正巧遇上一位牧马的少年,便向牧马少年问路,说:“你知道具茨山吗?”少年回答:“是的。”又问:“你知道大隗居住在什么地方吗?”少年回答:“是的。”黄帝说:“真是奇怪啊,这位少年!不只是知道具茨山,而且知道大隗居住的地方。请问怎样治理天下?”少年告辞,黄帝又问。少年说:“治理天下的人,跟牧马的人有什么不同呢!也就是去除害群之马罢了!”黄帝听了叩头至地行了两次大礼,口称“天师”而离开。
    3、2022·上海七宝中学·期末卷
    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何①素不与曹参相能②,及何病,孝惠③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④。曰:“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
    注释:①何:指萧何。西汉初年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②相能:指和睦相处。③孝惠:即孝惠帝刘盈,刘邦的儿子。④垣屋:有围墙的门第。垣,围墙。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何素不与曹参相能
    ②及何病
    (2)结合全文,从“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可以得到的最合理推断是( )
    A.萧何不了解曹参这个人,他认为孝惠帝才了解他。
    B.萧何没有直接推荐曹参,而后盛赞孝惠帝的选择。
    C.孝惠帝不任用曹参为相,萧何感到遗恨终身。
    D.孝惠帝要任用曹参为相,萧何感到死了都遗憾。
    (3)萧何在“治家”方面给我们的启示是:
    【答案】(1)①平素,一向;②等到;
    (2)B
    (3)示例:要倡导简朴的生活作风,不要奢靡浪费;做人要眼光长远。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素:平素,一向。
    ②句意为:到萧何病重时。及:等到。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从“知臣莫如主”“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可知,萧何没有直接推荐曹参,当皇帝问“曹参怎么样”时,萧何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称赞皇帝的选择。由此可见,萧何虽然和曹参不睦,但是在为国家选拔人才这件事上没有一点私心,做到了“外举不避仇”。
    故选B。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从“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能看出,萧何治家简朴,不奢靡浪费;从“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能看出萧何治家眼光长远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萧何购置土地房屋总是选在偏僻的地方,建造住宅不修围墙,对人说:“后代人如果贤能,就效法我的简朴;如果没本事,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去。”
    4、2023·上海师大附中·期末卷
    9.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闽县林琴南孝廉纾①六七岁时,从师读。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以袜实米,满之,负以致师。师怒,谓其窃,却弗受。林归以告母,母笑曰:“若心固善,然此岂束修②之礼?”即呼备,赍③米一石致之塾,师乃受。
    【注】①林琴南孝廉纾(shū):林纾,字琴南,福建闽县(今福州人)。近代文学家,尤以翻译外国小说名世。孝廉,明清时对举人的称呼。②束修:本指十条干肉,后来通常指学生拜师或亲友之间赠送的礼物。③赍:携带。
    (1)解释上文中的加点词。
    ①从
    ②实
    (2)对“满之,负以致师”翻译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装满了袋子,背着送给老师
    B.他装满了袜子,背着送给老师
    C.他装满了袋子,挑着送给老师
    D.他装满了袜子,挑着送给老师
    (3)对文中林琴南的品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心地善良
    B.知书达礼
    C.急人所困
    D.尊师重教
    【答案】(1)①跟随;②装满。
    (2)B
    (3)B
    【详解】(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答题时先要弄清句子的意思,再根据句意来分析推断词义。
    ①句意为:跟随老师读书。从:跟随;
    ②句意为:用袜子装米。实:装满。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本句注意重点字词“满(装满),之(指袜子)负(背),致(送给)”要理解正确。
    故选B。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师贫甚,炊不得米。林知之,亟归”可知,林琴南急忙回家取米送给老师因为他得知老师没有米煮饭,想帮助老师,从中看出林琴南急人所困,是一个尊师重教,心地善良的人。
    B.理解不恰当,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品质。
    故选B。
    【点睛】参考译文:
    闵县(今福建福州市)人林纾(字琴南,当时是孝廉,即举人)六七岁的时候,跟随老师读书。老师非常贫困,做饭没有米。林纾知道后,急忙回家,用袜子装米,装满了,背着送给老师。老师大怒,说这是他偷来的,推辞不接受。林纾回来后告诉了母亲,母亲笑着说:“你的心意虽然是好的,但是这样的方式(袜子装米)难道是学生赠送老师礼物的礼节吗?”随即让人准备,林纾携带者一石米送到私塾,老师于是接受了。
    5、2022·上海阳光外国语·期末卷
    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琢冰
    【清】唐甄
    昔京师有琢冰为人物之形者,被以衣裳,缀以丹碧,神色如生,形制如真。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变则修饰之。往观者日数百人,皆叹其巧,惊其神。
    一日,语众曰:“孰能与我三斗粟,吾授之以吾技。”人无应者。乃问之曰:“子之技诚巧矣。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吾甚惜事之技巧而非真,心劳而无用,可以娱目前而不可以传之远也。”
    【注释】范金:把金属浇在模子里。宝:珍藏。
    (1)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句。
    京师天寒,置之堂背,逾日不变
    (2)琢冰者想以“三斗粟”授之以技,却无人应答,究其原因是:①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对此,人们给出的建议是:“② ”
    (3)如果你是琢冰者,在听了他人的建议后,会有什么想法?请用心理描写的形式写下来。(30字左右)
    【答案】(1)京师天气寒冷,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
    (2) 琢的冰容易化 铸金、琢玉。
    (3)示例:他们讲的很有道理,我的技艺这么好,如果做一些金或者玉方面的玩具,可以珍藏得久一点。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重点词语:
    置:放。堂背:厅堂背阴处。逾:过了。变:改变。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1)根据“今乃琢冰为玩物,其形虽有,不日而化矣”的意思“现在就琢冰成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好,没几天就化啊”,可知琢的冰容易化;
    (2)根据“子何不范金琢玉,为夏、殷、周、汉之器,可以宝而不坏”的意思“您为什么不铸金、琢玉,做夏、殷、周、汉朝的器具,可以珍藏而不会坏啊”,可知人们给出的建议是:铸金、琢玉。
    (3)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此题的开放性题,可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他们讲的有一定道理,但艺术的形式有多种,我就喜爱这种艺术,何必一定要千篇一律呢。
    【点睛】参考译文:
    从前京师有个将冰琢成人物形象的人,给它们穿上衣裳,点缀上红绿色彩,神色栩栩如生,形体如同真人。京师天气寒冷,放到厅堂背阴处,过了一天也不会变;变了就修饰修饰它们。前往观看的人每天有几百人,都感叹他的精巧,惊叹他的神功。
    一天,他对众人说:“谁能给我三斗粟米,我就把我的技艺传授给他。”没有人答应。(有人)就问他道:“您的技艺的确很巧啊。您为什么不铸金、琢玉,做夏、殷、周、汉朝的器具,可以珍藏而不会坏啊?现在就琢冰成玩物,它们的形虽然很好,没几天就化啊!我很可惜你这做事的技巧却不是真东西,劳心而无用,可以娱乐目前却不能流传久远。”
    6、2023·上海上宝中学·期末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敬亭传
    [清]黄宗羲
    ①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年十五,市中为人说书,已能倾动邑人。儒生莫后光见之,曰:“说书虽小技。然必象声色,勾性情,习方俗,始有所成。”敬亭退而揣摩,期月而谓莫生。生曰:“子之说,能使人欢怡狂喜矣。”又期月,生曰:“能使人慷慨涕泣矣。”又期月,生喟然曰:“子言未发而哀乐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盖进乎技矣。”由是之扬杭,名达于缙绅间。华堂旅会,闲亭独坐,争延之使奏其技,无不当于心称善也。
    ②敬亭为人与至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军中亦不敢以说书视敬亭。宁南不知书,所有文檄,幕下儒生设意修词,援古证今,极力为之,宁南皆不悦。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尝奉命至金陵,南面上坐,称柳将军,敬亭亦无所不安也。
    ③寻国变,宁南死,敬亭丧失其资略尽,始复理其故业。敬亭既在军中久,其乱贼侠士、流离遇合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一声一息,使人闻之,或如策马铁骑,历历浮空,或如风号雨泣,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
    (选自《柳敬亭传》,有删改)
    1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哀乐具乎其前 具:具备B.延之使奏其技 延:邀请
    C.丧失其资略尽 略:大概D.或如策马铁骑 策:鞭子
    1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说书虽小技,然必象声色,勾性情,习方俗,始有所成。
    (2)敬亭为人与至幕府,宁南以为相见之晚,军中亦不敢以说书视敬亭。
    13.文章主要写柳敬亭的说书技艺,那么第②段写他参政议事的内容是否可以删除?请结合全文简述理由。
    【答案】11.D 12.①说书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但也必须模拟好声音神情,勾画出所说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才能够有所成就。
    ②柳敬亭被人推荐到幕府,宁南侯认为与柳敬亭相见太晚,军中官员也不敢用说书人的身份去看待柳敬亭。 13.不能。理由:①间接描写其说书技艺高妙。他“耳剽口熟”的说书技艺,令宁南侯与之“意合”所以他有机会参与军事。②为下文他的说书技艺达到更高境界作铺垫。参政议事等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使其说书技艺达到更高境界。
    【解析】1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D.句意:有的如同骑着马、驾着铁骑,快速驰骋。策:挥动马鞭驱赶,而不是“鞭子”;
    故选D。
    1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1)重点字词:虽:虽然。然:但是。必:必须。象:模仿。声色:声音和表情。勾:勾画,描绘。习:熟悉,了解。始:才。成:成就。
    (2)重点字词:与:到,进入。以为:认为。见之晚:相见太晚。以:把。视:看待。
    13.本题考查情节的作用。情节的作用不能脱离全文孤立看待,要看它在全文的位置,做到“段不离篇”。
    内容上,根据第②段“宁南以为相见之晚”,“而敬亭耳剽口熟,从委巷活套中来者无不与宁南意合”可知,柳敬亭在幕府的经历,特别是与宁南侯的交往,展现了柳敬亭凭借“耳剽口熟”的说书技艺赢得了宁南侯的赏识,并与其“意合”,这间接突出了柳敬亭说书技艺的高超。因为这样的技艺,他有机会参与军事,如“尝奉命至金陵,南面上坐,称柳将军”,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为他的说书积累了更多的素材。
    结构上,文中第②段“敬亭为人与至幕府”到“敬亭亦无所不安也”这些内容,为下文第③段“敬亭既在军中久,其乱贼侠士、流离遇合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以及他的说书技艺达到更高境界“子言未发而哀乐乎其前……盖进乎技矣”作了铺垫。他的参政议事经历,使他有机会亲身接触到更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如“乱贼侠士、流离遇合之事”,这些都为他的说书提供了更多的真实情感和深度,使他的说书技艺更上一层楼。
    因此,第二段写柳敬亭参政议事的内容在展现其说书技艺和丰富文章内容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是不能删除的。
    【点睛】参考译文:
    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十五岁时,在集市中给人说书,那时已能使同乡的人佩服感动。读书人莫后光见了他,说:“说书虽然是小小的技艺,但也必须模拟好声音神情,勾画出所说人物的性格情态,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才能够有所成就。”柳敬亭回到家里就反复练习思考,过了一个月就前去拜访莫后光。莫后光说:“你说书,能够使人欢快喜悦大笑不止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说:“(你说书)能使人感慨悲叹痛哭流涕了。”又过了一个月,莫后光赞叹地说:“你还没有说话,哀伤欢乐的感情就先表现出来了,使听众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这应是超过一般技艺了。因此柳敬亭就到了扬州、杭州(说书),声名显扬于达官贵人之中。在豪华厅堂的盛大集会上,在悠闲亭阁的独坐之中,人们争着邀请柳敬亭,让他表演技艺,没有不从内心感到满足,说他演得好的。
    柳敬亭被人推荐到幕府,宁南侯认为与柳敬亭相见太晚,军中官员也不敢用说书人的身份去看待柳敬亭。宁南侯不是读书人出身,所有公文,都是慕下文人立意谋篇润色词句,引古证今,努力写成,宁南侯都不满意。可是柳敬亭用耳朵听的嘴里说的,都是从民间的俗语常谈中引来的,(因此说话)没有不合宁南心意的。柳敬亭曾奉命到南京,官吏都让柳亭坐在向南的尊位,称呼他柳将军,敬亭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安。
    不久南明朝廷覆灭,宁南侯也死了,柳敬亭的资财也差不多丧失殆尽,于是他又开始重操旧业。柳敬亭在军中时间长了,那些作乱害人的行侠仗义的人、那些流离失所悲欢离合的事,他都亲眼见过,而且各地的方言,大众的喜好和崇尚,(他也很熟悉,所以)一个声调一道气息,让人听起来,有的像驱马行驶的精锐骑兵,清晰地出现在眼前,有的像狂风怒号大雨哭泣,使人立即产生亡国的遗恨,把伴奏的乐声都压下去了,其艺术造诣已不是莫后光的话所能说尽的了。
    二、跃升精练,6篇
    7、2023·上海复旦五浦汇中学·期末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所著歌诗数十百篇,皆讽时之病,补政之缺,士君子多之。
    贞元中,擢进士。元和元年,迁左拾遗。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赈灾。居易见诏节未详,即 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以省赀饷。宪宗颇采纳。有囚更三赦不得免。又奏言:“父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
    后对殿中,论执刚直,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不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 若黜之,是钳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以母丧解,还,拜左赞善大夫。河朔复乱,贼取弓高①,绝粮道。于是,天子荒纵,居易 虽进忠不见听。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②,民赖其汲。
    复拜苏州刺史,病免。六年,卒,年七十五。宣宗以诗吊之,赠尚书右仆射。
    (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注释】①弓高:地名。②李泌六井:唐代杭州刺史李泌所凿的六口井。
    1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讽时之病 病:生病
    B.以省赀饷 赀:通“资”,物资
    C.帝未谕 谕:明白
    D.宣宗以诗吊之 吊:悼念
    15.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黜之,是钳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2)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
    16.本文和《卖炭翁》都体现了白居易的什么品质?本文中白居易还有什么突出品质?请结合文章作答。
    【答案】14.A 15.(1)如果贬黜他们,这是封住他们的口,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
    (2)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 16.两文都表现了白居易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忧国忧民的品质。本文中,白居易因旱情严重,建议乞请全部免除江、淮两赋,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多放出一些宫里人,节约钱财和军饷;对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的人,白居易又上奏请求赦免他。《卖炭翁》则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本文还体现了白居易敢于直谏、刚正不阿的品质。
    【解析】14.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
    A.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皆讽时之病”句意:都讽谏时俗的弊病。病:弊病。
    故选A。
    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句中注意重点字词“若(如果),黜(贬黜),是(这是),钳(封住),非(不是),所以(用来),发扬(彰显)”要理解正确;
    (2)句中注意重点字词“筑堤(修筑堤坝),捍(保护),钟(蓄洪),溉(灌溉)”要理解正确。
    16.本题考查理解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二段“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赈灾。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且多出宫人,以省赀饷”可知,在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适当减免借贷,赈济、解除灾害。但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两地赋税,来救助逃荒的饥民,这体现了白居易体恤民情,为百姓请求朝廷免除百姓的赋税;
    结合第二段“有囚更三赦不得免。又奏言:‘父死妻嫁,债无偿期,禁无休日,请一切免之。’奏凡十余上,益知名”可知,白居易怀有仁爱之心,向皇帝申明,父亲死去妻子改嫁,债务没有偿还的日期,囚禁没有休止的日子,以此来请求完全赦免他们,并且一共上奏十余次奏章,来请求皇帝赦免囚犯;
    结合第四段“乃丐外迁,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泄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可知,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上,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同时又治理疏通了李泌六井,使百姓的饮用之水有所依赖。这说明白居易在任职期间,兴修水利工程,为老百姓办了一些实事。据此可知,白居易具有敢于直谏、刚正不阿的品质,他关心百姓,为百姓做实事,具有关心同情劳动人民,忧国忧民的品质;
    结合《卖炭翁》可知,诗歌描写了一个烧木炭的老人谋生的困苦,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腐败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鞭挞与抨击,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他的祖先大概是太原人。所写的诗歌几十上百篇,都含有讽谏之意,针砭时俗的弊病,补救政事的缺陷,因而读书人、品德高尚的人都很赞赏他。
    贞元年间,白居易应考进士、拔萃科都考中了。元和元年,升任左拾遗。元和四年,天子因旱情严重,下诏赈济灾害。白居易见诏文细节不够具体详备,便建议请求全部免除江、淮两地赋税,来救助逃荒的饥民,并且多放出一些宫里人,来节约钱财和军饷。宪宗大多采纳了。有囚犯经过三次大赦没有得到宽免。白居易又上奏说:“父亲死去妻子改嫁,债务没有偿还的日期,囚禁没有休止的日子,请求完全赦免他。”白居易一共上奏十余次奏章,更加闻名。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答对时,辩论刚正耿直,皇帝不理解,白居易就进言说:“陛下错了。”皇帝不高兴。白居易答对结束后,皇帝对李绛说:“这个人是我亲自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忍受他这样做,一定贬斥他!”李绛说:“陛下开启进言之路,所以群臣敢于议论得失。如果贬黜他,这是封住他们的口,使他们为自身谋划,这不是用来彰显皇上高尚品德的做法。”皇帝领悟,对待白居易如同当初。
    第二年,白居易因母亲去世解官,守丧期满还朝,授任左赞善大夫。河朔再次出现叛乱,叛贼攻取弓高,断绝粮道。在这时候,天子迷乱放纵,白居易虽然进谏忠言,却不被皇帝听取,就请求外调任杭州刺史,开始修筑堤坝保护钱塘湖,用钱塘湖蓄洪和放水,灌溉千顷农田。又治理疏通李泌六井,民众依赖它饮用。
    又授任苏州刺史,因病免除官职。元和六年,白居易去世,终年七十五岁,宣宗写诗悼念他,追赠尚书右仆射。
    8、2023·上海文来中学·期末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石笼记
    [宋]王向①
    龙安自陂下东入其山,蹑浮云而上之,极十里,有群石环会突立。石顶有瀑淙下,有石涧广六七寻,旁无荒茅萑苇之秽。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而水间之石,或哮然如岩,或剜然如臼,或偃然如槽,或落然②如盂,端正莹彻,类非镌凿之能及。
    前行数十步,即至其所谓石笼者。笼之状类巨槽,而圜围斗壁,下阔五丈,会一涧之水而环之,已即复泄而为涧。前之岩者、槽者、盂者,又纷罗错列,亦无苔藓泥沙之秽焉。由此少进,而涧下之石乃坦然成盘,纵数十尺,盘之中直发小圳③,广才盈咫。而一涧之水,又悉流于盘之下,其声珑珑若雷。窥其底,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
    熙宁九年,余在龙安时,与诸生寻泉流而得其处,于是乐而忘归焉。
    夫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者,可谓至矣。虽然,惜其不出于通都大邑之郊,而藏乎穷山绝壑之下,而不为好游而附势者之所知也。使当唐时,为柳宗元、李愿④等见之,则其名也,岂特石潭、盘谷之属哉?
    (选自《天下名山记钞》,有改动)
    【注释】①王向,幼喜读书,时人谓之“俊秀”,屡试而不得志。②落然:荒废貌。③圳:本指田间小沟,这里指石盘上有沟状凹痕。④李愿:唐代人,被罢官后隐居太行山南的盘谷,韩愈有《送李愿归盘谷序》。
    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而圜围斗壁 斗:同“陡”,陡峭的
    B.会一涧之水而环之 会:适逢
    C.窥其底,广深不可穷 窥:看,观察
    D.夫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者 遗:送给
    1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其水无泥沙,皆清冷可啜,游鱼沉泳,历历可见。
    (2)则其名也,岂特石潭、盘谷之属哉?
    19.本文和《小石潭记》同是写作者寻幽探奇的发现,两文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概括作答。
    【答案】17.B 18.(1)涧水中没有泥沙,水很清凉,可以饮用,鱼在水底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2)那么,它的名声,哪里仅是小石潭、盘谷这一类(可比)呢? 19.同:两文都表达了发现独特景致的喜悦和对自然美景的喜爱。异:本文叹惜石笼山美景被埋没,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小石潭记》侧重表现作者被贬谪后无法摆脱的落寞和忧愁。
    【分析】1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B.句意: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会:汇聚。
    故选B。
    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注意重点词:
    (1)啜:喝;沉泳:在水底游动;历历:清清楚楚。
    (2)则:那么;名:取名;岂:难道,哪里;属:类。
    19.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结合《小石潭记》中“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如鸣珮环,心乐之”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发现小石潭的喜悦之情和对自然美景喜爱。结合文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分析,表达了作者由于景色的清幽,引发了被贬的郁闷悲凉的心境。
    本文中,由“窥其底,广深不可穷,而水涓涓可爱”和“余在龙安时,与诸生寻泉流而得其处,于是乐而忘归焉”可知,作者在石笼山游玩非常开心,也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对石笼山美景的喜爱之情。后文又提到“虽然惜其藏乎穷山绝壑之下,而不为好游而附劳者所知也”和“岂特石潭、盘之比哉”,结合作者的背景知识“幼喜读书,屡试而不得志”,可知作者不仅感慨石笼山因“藏在穷山绝谷之下”而鲜为人知,默默无闻,也在含蓄地表达自己怀才不遇,抱负难展的心境。
    据此分析可知,相同的地方是两文都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不同之处是,美景引发的思想感情不同,《小石潭记》的作者抒发了被贬谪后无法摆脱的落寞和忧愁、孤寂和悲凉之感;本文借叹惜石笼山美景埋没无人知晓,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
    【点睛】参考译文:
    从龙安出发,自山坡向东进入龙安山,踩着浮云上山,走完十里,迎面有很多石头环绕着,耸立着。石崖的顶部有瀑布淙淙地流下,脚下有一条涧水,五六丈宽,旁边没有茅草芦苇之类的杂草。涧水中没有泥沙,水很清澈,凉凉的,可以喝,鱼在水里上下游动,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涧水中间的石头,有的像是张口咆哮的洞穴,有的像人挖出来的石臼,有的像仰卧的石槽,有的像被人丢弃的盂钵,有模有样地,很是光洁,不是人工雕琢所能比得上的。
    往前走数十步,就到了我说的“石笼山”。石笼山的形状像巨大的槽,槽壁圆形,很陡,槽底有五丈宽,整条涧水都汇聚在这槽里,巨槽围着它,随即就又从槽沿流出去成为涧水。前面说到的像洞穴、石槽、盂钵等石头,错杂地分布在涧流中,上面也没有苔藓泥沙等脏污之物。从巨槽稍稍向前,涧水下面是一块平坦的巨石,长有数十尺,大石中有直直的小沟,宽有一尺多。而整条涧水,又全部流到这块巨石的下面,水声隆隆,像打雷一样。探出头去察看巨石的下面,又深又阔,看不到底,而涧水在巨石上缓缓流动,让人怜爱。
    熙宁九年,我在龙安时,与一些书生寻找泉流,从而找到了这个地方,于是乐而忘返。
    这座石笼山是上天创造大地掩藏用来赐予人类的,用心良苦可以说是到了极点了。虽然上天和大地是这样用心良苦,可惜它不在大城市附近,而是藏在穷山绝谷之下,因此不被爱好旅游的、喜欢凑热闹的人知道。假使在唐朝时,被柳宗元、李愿等见到了,就会给它起个名字,这个石笼山哪是只能与小石潭、盘谷相比的呢?
    9、2023·上海实验中学·期末卷
    20.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问题。
    ①武风子者,滇南之武定州人也。性好闲,不谋荣利。嗜酒,箪瓢屡空,晏如①也。凡游艺杂技,过日即知之。
    ②滇多产细竹,坚实可为箸。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人奇之,每得其双箸,争购钱数百。于是武生之交戚贫者,因以为利。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一箸成,辄把玩不释,保护如头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复悔,悔而复作。然靳不轻与人。好事者每瞷②其谋醉时,置酒招之,造必尽欢。酒酣,以火与箸杂陈于前而不言。生攘臂起,顷刻完数十箸,挥手不顾也。或于酒中以箸相属,则怒,拂衣出,终身不与之见。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于是滇之士夫或相馈遗,皆以武生箸为重。王公大人游于滇者,不得武生箸即不光。
    (节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注】①晏如:安定的样子。②(jiàn):窥视,窥探。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尝 ②造 ③或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奇之,每得其双筹,争购钱数百。
    ②或于酒中以著相属,则怒,拂衣出。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武风子的人物形象。
    【答案】(1) 曾经 到 有人
    (2)①人们对之感到惊奇,每每为求得他的一双筷子。
    ②有人在喝酒过程中以做筷子的事来嘱托他,他就发怒,终身不再与他相见。
    (3)技艺精湛,特立独行,乐于济贫。
    【详解】(1)本题考查词义。
    ①句意:武生却不曾出售。尝,曾经。
    ②句意:他一到必定喝得尽兴。造,到。
    ③句意:有人在喝酒过程中以做筷子的事来嘱托他。或,有人。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字词:奇,对……感到惊奇;数,几。
    ②重点字词:或,有人;属,嘱托。
    (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依据“武生以火绘其上,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夺鬼工”可见,他技艺精湛;
    依据“生顾未尝售也,颇自矜重,一箸成,辄把玩不释,保护如头目。或醉后痛哭,悉焚之,醒复悔,悔而复作”可见,他特立独行;
    依据“或遇贫士及释道者流,告以困穷,辄忻然为之,虽累百不倦”可见,他乐于济贫。
    【点睛】参考译文:
    ①武风子,是滇南武定州人。生性喜好闲散,不求荣华名利。喜欢喝酒,每天只图醉,箪瓢每每是空的,(却)也淡定。凡是游艺杂技之类,他过目就知道了(原理)。
    ②滇地多产细竹,(细竹)坚硬扎实可做筷子。武恬用火烫的方法在上面绘画,作禽鱼花鸟、山水人物、城门楼阁,精妙绝伦,巧夺天工。人们对之感到惊奇,每每为求得他的一双筷子,争相用数百钱购买。于是武恬的那些贫穷的朋友、亲戚,(常常)借此来谋利。武恬却不曾出售,颇为矜持,一根筷子做成了,就把玩不放手,像保护自己的性命一样。有时(他)醉酒后痛哭,(把筷子)都烧毁了,酒醒后又后悔,后悔而后又再做,但是不轻易给人。有好事的人趁他买醉时,拿酒招待他,他一到必定喝得尽兴。酒喝得酣沉了,人们把火和筷子错杂地放在(他)面前却不说话。他伸出双臂站起,顷刻之间就制作完成几十双,挥挥手头也不回(就走了)。有人在喝酒过程中以做筷子的事来嘱托他,他就发怒,披衣而去,终身不再与其相见。有时遇到贫士以及佛门、道家之人,把穷困情况告诉他,他就欣悦地为他们做筷子,即使做上百双也不厌倦。于是滇地士大夫有时相互之间赠送礼品,都把武恬做的筷子看得很珍重。王公大人到滇地游玩,没能得到武恬做的筷子就算是不风光的事。
    10、2023·上海市北中学·期末卷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
    【注】①第:只管。②鬻(yù):卖。
    2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
    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2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23.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答案】21.①随即,不久;②赠送。 22.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23.从“巧断割牛舌案”可知他办案神明、执法公正、为民做主,从“不持一砚归”中可以看出他为官清廉;老百姓以“青天”称之,表达了百姓对他的敬仰之情。
    【解析】2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寻:随即,不久。
    ②句意: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遗:赠送。
    2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重点词有:至:到;陈:陈述;曲直:是非曲直;欺:欺瞒。
    2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根据注释梳理文字,读懂内容,从包拯的言行来分析其形象特点。
    “青天”是对包拯的赞誉,从文中可知,包拯不仅断案如神,如“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而且为人刚强坚毅,从“恶吏苛刻,务敦厚”可以看出;他还严格要求自己,为官清正廉洁,如“岁满不持一砚归”;“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写包拯为民作主。由此我们可知,“青天”既指包拯为官清廉,更指他为民作主、执法严明,这一称呼表达了老百姓对他的敬仰。
    【点睛】参考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担任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人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家,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别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吃惊又是佩服。
    移任端州知州,升为殿中丞。端州这地方出产砚台,他的前任知州假借上贡的名义,随意多征几十倍的砚台来送给权贵们。包拯命令工匠只按照上贡朝廷的数目制造。一年过去,他没有拿一块砚台回家。
    (包拯被朝廷)召令暂时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强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害怕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按旧规矩,凡是诉讼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11、2022·上海上宝中学·期末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折冲樽俎
    晋平公欲伐齐,使范昭往观焉。景公觞之,饮酒酣,范昭曰:“请君之弃樽①。”公曰:“酌寡人之樽,进之于客。”范昭已饮,晏子曰:“彻②樽,更之。”樽解(zhì,古代酒器)具矣,范昭佯醉,不说而起舞,谓太师曰:“能为我调③成周之乐乎?吾为子舞之。”太师曰:“冥臣④不习。”范昭趋而出。
    景公谓晏子曰:“晋,大国也,使人来将观吾政,今子怒大国之使者,将奈何?”晏子曰:“夫范昭之为人也,非陋(陋,指见识短浅)而不知礼也,且欲试吾君臣,故绝之也。”景公谓太师曰:“子何以不为客调成周之乐乎?”太师对曰:“夫成周之乐,天子之乐也,调之,必人主舞之。今范昭人臣,欲舞天子之乐,臣故不为也。”
    范昭归以报平公曰:“齐未可伐也。臣欲试其君,而晏子识之;臣欲犯其礼,而太师知之。”
    仲尼闻之曰:“善哉!夫不出于尊俎⑤之间而折冲⑥于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而太师其与焉。”
    (节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弃樽:用过的酒樽。②彻:撤除。③调:这里指演奏音乐。④冥臣:古代太师之职,往往由盲人担任,故自称“冥臣”。⑤尊俎:指宴席。⑥折冲:使敌方的战车折返,即抵御或击退敌人。
    2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3处。
    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而太师其与焉
    25.翻译下列句子。
    夫范昭之为人也,非陋而不知礼也,且欲试吾君臣,故绝之也。
    26.选文中,范昭劝晋平公放弃攻打齐国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析。
    【答案】24.不出于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而太师其与焉。 25.范昭的为人处事,并非粗俗不懂礼,只是想试探一下我们君臣的虚实,所以拒绝了他。 26.范昭想用齐景公的酒杯喝酒,从而羞辱齐景公,却被晏子识破而拒绝了;范昭想用天子的乐曲伴舞来冒犯齐国礼法,又被太师识破了。这两种试探均以失败而告终,范昭认为齐国尊重礼法,上下一心,是不可以侵犯的,所以他劝晋平公放弃攻打齐国。
    【解析】24.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不越出筵席之间,却能抵御千里之外(敌人的进攻),晏子正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御敌于千里之外啊!太师也是这样的人啊。“而”表示语意的转折,其前应断开。“其”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夫不出于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而”表顺承,其前应断开。故断句为:不出于尊俎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而太师其与焉。
    25.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夫,发语词,不译。之,主谓之间,不译。非,不是。而,表并列。且,只是。欲,想要。故,所以。绝,拒绝。
    2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范昭曰:‘请君之弃樽。’公曰:‘酌寡人之樽,进之于客。’范昭已饮,晏子曰:‘彻樽,更之。’”可得:范昭想用齐景公的酒杯喝酒,从而羞辱齐景公,却被晏子识破而拒绝了;
    根据“谓太师曰:‘能为我调成周之乐乎?吾为子舞之。’太师曰:‘冥臣不习。’”可得:范昭想用天子的乐曲伴舞来冒犯齐国礼法,又被太师识破了。
    根据“臣欲试其君,而晏子识之;臣欲犯其礼,而太师知之”可知,这两种试探均以失败而告终。晏子和太师的做法让范昭明白齐国尊重礼法,上下一心,是不能侵犯的。所以他劝晋平公放弃攻打齐国。
    【点睛】参考译文:
    晋平公打算攻打齐国,便派遣大夫范昭去观察齐国的政治动态。齐景公设宴招待范昭当(他们),喝酒喝得兴致正浓时,范昭提出用齐景公的酒杯喝酒。齐景公说:“那就把我的酒杯给客人使用吧。”当范昭喝完杯中的酒时,晏子立即撤去齐景公的酒杯,仍用范昭所用的酒杯斟酒。范昭假装唱醉了,不高兴地跳起舞来,并对齐国太师说:“能为我演奏一支周天子所享用的乐曲吗?我将随乐起舞。”太师(回答)说:“盲臣没有学过。”范昭离开了(筵席)。
    齐景公(责备他们)说:“晋国,是个大国啊。派人来观察我国的政局,现在你们触怒了大国的使臣,这可怎么办呢?”晏子说:“范昭的为人处事,并非粗俗不懂礼,只是想试探一下我们君臣的虚实,所以拒绝了他。”景公对太师说:“您为什么不为客人弹奏成周之乐呢?”太师(接着)说:“成周之乐,是天子享用的乐曲,只有国君才能随之起舞。现在范昭是一个大臣,却想用天子的乐曲伴舞,所以我不能为他演奏。”
    范昭回到晋国后,向晋平公报告说:“齐国是不可以攻打的,我想羞辱他们的国君(结果)晏子知道了;我想冒犯他们的礼法,又被太师识破了。”
    孔子听到这件事后(感叹)说:“好啊!不越出筵席之间,却能抵御千里之外(敌人的进攻),晏子正是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御敌于千里之外啊!太师也是这样的人啊。”
    12、2023·上海民办尚德实验·期末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香溪玉虚洞
    陆游
    十五日,舟人尽出所载,始能挽舟过滩。然须修治,遂易舟,离新滩,过白狗峡,泊舟兴山口。肩舆①游玉虚洞。去江岸五里许,隔一溪,所谓香溪也。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呼小舟以渡,过溪,又里余,洞门小才袤②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有石成幢盖③、幡旗④、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其绝异者,东石正圆如日,西石半规如月。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有熙宁中谢师厚、岑岩起题名,又有陈尧咨所作记,叙此洞本末,云唐天宝中,猎者始得之。比归,已夜,风急不可秉烛炬,然月明如昼,儿曹⑤与全师皆杖策相从,殊不觉崖谷之险也。
    (节选自《入蜀记》)
    【注释】①肩舆:轿子,此处用作动词,乘着轿子。②袤:转指南北距离的长度。③幢盖:圆伞。④幡旗:旗帜。⑤儿曹:小辈们。
    27.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易( )(2)属( )(3)比( )
    28.把文中的划线的句子解译成现代汉语,
    (1)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
    (2)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
    29.从短文来看,作者游览的奇水异洞奇异在哪里?
    【答案】27. 换 类 及,等到 28.(1)它的源头出自昭君村,水的味道很甘甜,(被)记录在《水品》里,水的颜色碧绿得好像远方的青山。(2)我平生所见过的岩洞,没有一个能比得上(这个岩洞)的。 29.水奇在“色碧如黛”,且味美;洞异在口小而内极大,“宏敞壮丽”,石成千姿百态,无不逼真。
    【解析】27.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遂易舟”句意为:于是换船。易:换;
    (2)“有石成幢盖、幡旗、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句意为:有的石头像幢盖、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类的。属:类;
    (3)“比归”句意为:等到回来。比:及,等到。
    28.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重点词语:源:源头。录:记录。于:在。黛:青黑色。
    (2)重点词语:予:我。岩窦:岩洞。及:赶得上。
    2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源出昭君村,水味美,录于《水品》,色碧如黛”(它的源头出自昭君村,水的味道很甘甜,记录在《水品》里,水的颜色碧绿的好像远方的青山)可知,水奇在“色碧如黛”,且味美;
    根据“洞门小才袤丈。既入,则极大可容数百人,宏敞壮丽,如入大宫殿中”(玉虚洞的洞口很小仅一丈宽。等到进洞后,才发现此洞很大,可容纳几百人,宏伟宽敞而且壮丽,如同进入宫殿一般)和“有石成幢盖、幡旗、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属,千状万态,莫不逼真。其绝异者,东石正圆如日,西石半规如月,予平生所见岩窦,无能及者”(有的石头像幢盖、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类的,千状万态,活灵活现,没有一个不逼真。其中最为奇异的是,东边一块石头很圆如同太阳,西边一块石头半圆形像月亮,我平生所见的岩洞,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可知,洞异在口小而内极大,“宏敞壮丽”,石成千姿百态,无不逼真。
    【点睛】参考译文
    十五日,船工把船上所载的东西全部搬出,才能拉船过滩。然而,船需要修理,于是换船,离开新滩,经过白狗峡,把船停在兴山口。乘着轿子去玉虚洞。距江岸五里的地方,隔着一条小溪,就是所说的香溪。它的源头出自昭君村,水的味道很甘甜,记录在《水品》里,水的颜色碧绿的好像远方的青山。我们叫来一艘小船渡过小溪,过了溪,又走一里多,玉虚洞的洞口很小仅一丈宽。等到进洞后,才发现此洞很大,可容纳几百人,宏伟宽敞而且壮丽,如同进入宫殿一般。有的石头像幢盖、旗帜、芝草、竹笋、仙人、龙、虎、鸟兽之类的,千状万态,活灵活现,没有一个不逼真。其中最为奇异的是,东边一块石头很圆如同太阳,西边一块石头半圆形像月亮,我平生所见的岩洞,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有熙宁年间谢师厚、岑岩起题的名,又有陈尧咨所作记录,叙述此洞的由来,说是在唐朝天宝年间,打猎的人发现的。等到回来,已经是晚上,风太大不能拿蜡烛,然而月色很好,如同白天,儿辈们和全队的人都拄着拐杖一个跟一个,便也不觉得山崖深谷的险要了。
    三、期末预测,6篇
    30.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问题。
    庐山草堂记
    ①匡庐①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明年春,草堂成。
    ②乐天既来为主,仰观山俯听泉傍睨竹树云石,自辰至酉,应接不暇。俄而物诱气随,外适内和。一宿体宁,再宿心恬,三宿后颓然嗒然②。
    ③一旦蹇剥③,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有删改)
    【注】①匡庐:即庐山。②颓然:松弛的样子。嗒(tà)然:物我两忘的样子。③蹇(jiǎn)剥:指时运不济。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既 ②俄而 ③再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
    ①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
    ②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
    (3)先找出草堂选址原因的句子,并结合《陋室铭》,体会居室主人身处其间的愉悦心情,从中可以看出他们怎样不同的精神追求?
    【答案】(1)①已经; ②一会儿; ③第二天。
    (2)①像远行的人经过故乡,依依不舍不愿离开。
    ②(我)最终收获了所喜爱的,又为什么要求(别的)呢?
    (3)其境胜绝,又甲庐山。《陋室铭》主人: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草堂主人:豁达乐观(寄情山水)。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乐天(我)来到这里当主人翁后。既:已经。
    ②句意:看了一会儿,禁不住这般美景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俄而:一会儿。
    ③句意:住两夜(第二天夜里)更感到心情恬适。再:第二天。
    (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1)重点词:若:像;远行客:出远门的人;过:经过;不能:不愿意;去:离开;
    (2)重点词:卒:最终;获:收获;好:喜好;求:要求。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一问:结合第①段“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以及“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和“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可知,白居易来到香炉峰和遗爱寺之间,发觉这个地方环境是庐山最优美的,爱上了这里,就在这个地方修建了草堂,用文中的话可概括为:其境胜绝,又甲庐山。
    第二问:《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知作者从陋室的环境入手,写与自己交往的都是文雅之士,写自己的爱好高雅;多角度多方面极力形容陋室的不陋,点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中心,实际上也就是借陋室之名行歌颂道德品质之实,表达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根据本文中“一旦蹇剥,来佐江郡,郡守以优容抚我,庐山以灵胜待我。是天与我时,地与我所,卒获所好,又何以求焉”可知,意思是忽然有一天时运不济,我被贬来辅佐江州,郡守用宽容的心来抚慰我,庐山用他灵秀自赏山水之乐的美景对待我。这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处所,我最终得到了所喜爱的东西,又有什么好苛求的呢,可概括出:即便时运不济,作者也不怨天尤人,而是自赏山水之乐,认为上天对自己很好,体现出作者内心豁达,积极的面对人生,乐观旷达。
    据此理解概括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庐山非常秀丽,在天下众山中数第一。山的北峰叫作香炉峰,香炉峰北面的寺庙叫作遗爱寺,介于香炉峰与遗爱寺之间的地方,那环境最优美,居庐山首位。元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原人白乐天一见就爱上这地方了,就像远行的游子经过故乡一样,留恋不舍不愿离开,于是他对着香炉峰,在遗爱寺旁盖了一间草堂。第二年春天,草堂落成。
    乐天(我)来到这里当主人翁后,抬头看山色,低头听泉声,靠着草堂斜看这里的竹、树、云、石,从早到晚,景物的变化应接不暇。看了一会儿,禁不住这般美景的诱惑,整个人的精神就随之而潜移默化了,外在也安适,内心更和乐。只要住一夜,身体就十分安宁,住两夜更感到心情恬适,住三个晚上以后,身心舒畅,物我两忘。
    忽然有一天时运不济,我被贬来辅佐江州,郡守用宽容的心来抚慰我,庐山用他灵秀的美景对待我。这是上天赐给了我最好的时机,大地送给我最好的处所,我最终得到了所喜爱的东西,又有什么好苛求的呢?
    岁癸巳春暮,余游雨东,闲雪窦游胜最诸山,往观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达江。江行九折,达江口。转之西,大桥横绝溪上,覆以栋宇。自桥下入溪行,九折达泉口。凡舟楫往还,视潮上下,顷刻数十里;非其时,用人力牵挽,则劳而缓焉、初,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巨石临水,若坐命踵者。
    水益涩①,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寺负紫芝山,僧多读书,不类城府②,越信宿③,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遥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盖洞水尔。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④相征逐⑤,真行画图中!欲问地所历名,则舆夫朴野⑥,不深解吴语,或强然诺,或不应所问,率十问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为梁,首尾相啮,广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独野人⑦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废者,间有诵声出廊庑,久听不知何书,殆所谓《免园册》耶?渐上,陟林麓,路益峻,则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风起为黄尘,留衣襟不去,他香无是清也。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⑧“雪窦山”字。
    (节选自邓牧《雪窦游志》)
    【注】①涩:不通畅。②不类城府:不像那些出入城市官府的和尚。③信宿:连住两夜。④牧竖:牧童。⑤征逐:追逐。⑥舆论朴野:舆夫,骄夫;朴野,质朴土气。⑦野人:当地的百姓。⑧髹(xiū)书,用赤黑色的漆写。
    31.根据选文内容,下列对作者游踪梳理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江口 ②溪口市 ③仙人岩 ④田家 ⑤雪窦山 ⑥药师寺 ⑦泉口
    A.①⑥④②⑦③⑤B.①⑦③⑥④②⑤C.①④②⑦③⑥⑤D.①⑦③②⑥④⑤
    3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与用法不同的一项( )
    A.遂缘小溪 缘溪行(《桃花源记》)
    B.大桥横绝溪上 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C.或强然诺 或王命急宣(《三峡》)
    D.架木为梁 武陵人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33.说说作者笔下的雪窦山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结合两文的具体内容分条概括。
    【答案】31.B 32.B 33.①山阻水隔,很难进入。 “水益涩,曳舟不得进”和“初极狭,才通人”相似。②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桑畦麦陇,高下联络,田家隐翳竹树”和“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相似。③人们生活安宁和乐。《雪窦山游记》中写道“樵童牧竖相征逐,真行画图中”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都写到孩子生活中的情态,体现了一种自得其乐、和谐安定的生活场景。
    【解析】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依据“江行九折,达江口”“九折达泉口”“大溪薄山转,岩壑深窈,有曰‘仙人岩’”“陆行六七里,止药师寺”“田家隐翳竹树”“次溪口市”“越二岭,首有亭当道,髹书‘雪窦山’字”可知,作者游踪排序是:①⑦③⑥④②⑤。故选B。
    32.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
    A.缘:都是“动词,沿着”;
    B.绝:动词,横跨/动词,与世隔绝;
    C.或:都是“副词,有时”;
    D.为:都是“动词,作为”;
    故诜B。
    3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根据《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和本文“水益涩,曳舟不得进,陆行六七里”“遂缘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环”可知,雪窦山与桃花源都被山水阻隔,难以进入;
    根据《桃花源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本文“桑哇麦陇,高下联络……真行图画中”可知,两地都自然环境优美,田园风光如画;
    根据《桃花源记》“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本文“田家隐翳竹树,樵童牧竖相征逐”可知,两地的人们都生活得安宁快乐。
    【点睛】参考译文:
    癸巳年的春末,我去甬东游历,听说雪窦山的景致比众山都好,于是我就去那里观赏了。
    二十四日那天,我从石湖上了船,走了二十五里,过了北囗堰,就进了江流中。沿着江流浮行,又多次转折,到达了江口。从江口转折往西行,有一座大桥横跨在溪流之上,上面还建筑着些亭廊。从桥下进入溪流前行,又几次转折,到达了泉口。凡是船只来往,看潮水涨落而上下的,一会儿就行驶几十里。如果不在涨潮季节,则船只来往靠人力来牵引,就既费力又缓慢了。当初,大溪靠近山流转,山谷幽深,有人说这是“仙人岩”,巨大的石头高踞水上,好像一个人放下脚坐着。
    水更浅,行船不通畅,拉着船也不能进入。在陆地上行走六七里路,在药师寺住宿。药师寺背靠着紫芝山,僧人大多喜欢读书,不像出入于城市官府里的(僧人)。过了两夜,就沿着小溪,再从山的东侧出来,淌过溪水,四周被大山环绕。远远望去,如同一条白蛇蜿蜒向下奔驰到山谷中,大概是山涧中的水流。桑田麦垄,上下连接,农家隐藏在竹树之间,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戏,真的如同在图画里行走一般。想要问这里所经历的名称,可是轿夫质朴土气,不大懂得吴地的方言,有的勉强回答,有的答非所问,大致问十句才能够懂得两三句。接着渡过大河,架起木头作为桥梁,首尾相接,宽度有三尺多,长度将近二百步,当地的百姓来往非常便捷。接着又到了溪口的街市,那些大的宅院大多被废弃了,偶而有读书声从堂前两侧的厢房传出,听了好久,不知是读的什么书,大概是所谓的《兔园册》吗?慢慢向上,登上树林覆盖的山脚,路变得更加险峻,斜眼看松林已经在自己的肢下了,花粉迎风飘起形成花色的尘,落在衣襟上不掉落,其他的花香是没有这么清香的。
    翻过两道山岭,起初有一座亭子面对着道路,上面用赤黑色的漆写着“雪窦山”三个字。
    阅读下面课外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③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④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⑤蜀鄙之僧哉?
    (节选自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注释】①鄙:边远的地方。②南海:文中指佛教圣地普陀山。③何恃:“恃何”的倒装。恃,凭借、依靠。④买舟:租船。买,租、雇的意思。⑤顾不如:难道还不如。顾,难道。
    34.用“/”给文中画曲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5.把文中画直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36.从选文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请写出三点)
    【答案】34.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5.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 36.示例:从选文中我获得的启示是(或我懂得了):①立志的重要性②所谓立志不仅要树立远大的目标,还要言必行,行必果(或言行一致)③践行奋斗目标时,要有百折不挠、知难而进的精神。
    【解析】3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穷和尚)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越明年”是时间状语,“贫者自南海还”表达完整意思;“以告富者”省略主语“穷和尚”,结果“富者有惭色”;故断为: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35.本题考查翻译语句。
    注意关键词:语:对……说。之:动词,到、往。何:怎么。
    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感悟启示。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意思是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因此,聪明与敏捷,可以依靠但也不可以依靠;自己依靠着聪明与敏捷而不努力学习的人,是自己毁了自己。愚笨和平庸,可以限制又不可以限制;不被自己的愚笨平庸所局限而努力不倦地学习的人,是靠自己努力学成的。由此可知,难易与成败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志者事竟成,只要能坚定地朝既定的目标走去,必定是可以达到终点的。
    从穷和尚所说“吾欲之南海”“吾一瓶一钵足矣”“人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等语句可知,僧贫者成功的原因:一是有远大的志向,并努力去实现;二是不凭依更多的物质,而是一他战胜困难的坚定信心,以及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和敢于大胆实践的精神。据此概括作答。
    【点睛】参考译文:
    四川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一个贫穷,其中一个富裕。穷和尚对有钱的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去,你看怎么样?”富和尚说:“您凭借着什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需要一个盛水的水瓶一个盛饭的饭碗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想要雇船沿着长江下游而(去南海),尚且没有成功。你凭借着什么去!”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把到过南海的这件事告诉富和尚。富和尚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神情。四川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路,富和尚不能到达可是穷和尚到达了。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不如四川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惠子相梁①,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②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③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④!’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注释】①相梁:在梁国为相。②国:国都。③练食:干净的竹米。④吓:拟声词,发怒时的叫声。
    37.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或谓惠子曰 (2)非梧桐不止
    3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庄 子 来 欲 代 子 相 于 是 惠 子 恐 搜 于 国 中 三 日 三 夜。
    39.文中哪句话点明了庄子所讲故事的含义?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案】37.(1)有人 (2)停留 38.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9.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庄子用讲故事和比喻的方法,用鹓、鸱分别比喻自己和惠子,用腐鼠比喻功名利禄,表明自己鄙视功名利禄、追求高洁和自由的的立场和志趣,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而无端猜忌的丑态。
    【解析】3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为:有人告诉惠子说。或:有人;
    (2)句意为:不是梧桐不栖息。止:停留。
    38.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
    “庄子来”是主谓短语,“欲代子相”是动宾短语,二者之间应断开;“于是惠子恐”是承接前文而来的结果,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应和前文断开;“搜于国中三日三夜”是“惠子恐”的结果,应和前文断开,故断句为: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9.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从文章叙写的内容看,根据“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日:‘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以看出,庄子往见惠子,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出惠子为保住官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故体现庄子所讲故事深意的句子是: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由“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可知,庄子以鹓雏比喻自己,以鸱比喻惠子,以腐鼠比喻梁国的宰相身份或功名利禄,运用了讲故事和比喻的方法,辛辣地讥讽了惠子醉心于功名利禄且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表现了庄子对功名利禄的态度,表明庄子蔑视名利、不屑富贵、清高自傲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惠子在梁国为相,庄子去拜访他。有人告诉惠子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子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庄子)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你知道吗?它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不栖息,不是干净的竹米不吃,不是甘美的泉水不喝。在这个时候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鹓,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想用你梁国宰相的职位来‘吓’我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余年二十有五,应徽州绩溪克明府之召,由武林①下“江山船②”,过富春山,登子陵③钓台。台在山腰,一峰突起,离水十余丈。岂汉时之水竟与峰齐耶?月夜泊界口④,有巡检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此景宛然。黄山仅见其脚,惜未一瞻面目。
    绩溪城处于万山之中,弹丸小邑,民情淳朴。近城有石镜山,由山弯中曲折一里许,悬崖急湍,湿翠欲滴。渐高,至山腰,有一方石亭,四面皆陡壁。亭左石削如屏,青色光润,可鉴人形,俗传能照前生。黄巢至此,照为猿猴形,纵火焚之,故不复现。
    (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有删改)
    【注】①武林:杭州旧称武林。②江山船:旧时的花船。③子陵:东汉隐士严光的字。④界口:指浙江与徽州交界处。
    40.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之( ) (2)许( ) (3)复( )
    4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台在山腰,一峰突起,离水十余丈。
    (2)渐高,至山腰,有一方石亭,四面皆陡壁。
    42.用自己的话说说沈复徽州绩溪之行的行踪。
    【答案】40. 的 表示约数,大概、左右 再 41.(1)钓台建在半山腰,一座山峰耸起,距离水面十多丈。
    (2)(我)继续向高处走,直至山腰,有一座方形石亭,(石亭)四面都是陡峭的石壁。 42.沈复从武林乘船,经过富春山时,登上了子陵钓台;其后月夜之时到达浙江与徽州的交界地带(界口);最后到绩溪城附近的石镜山。
    【解析】40.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应徽州绩溪县克县令的聘任。之:的。
    (2)句意:沿着山洼一条曲折的山道向前走一里左右。许:表示约数,大概、左右。
    (3)句意:因而石屏再也无法照出人前世的模样了。复:再。
    4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突起:耸起;离:距离;水:水面;
    (2)高:向高处走;皆:全、都;陡壁:陡峭的石壁。
    4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
    这篇游记移步换景,分别描写了子陵钓台、界口和石镜山的景观。
    文章用“由武林下‘江山船’”“过富春山”“登子陵钓台”“月夜泊界口”“绩溪城”“近城有石镜山”表明了游踪,即:从武林乘船,经过富春山时,登上了子陵钓台;其后月夜之时到达界口(浙江与徽州的交界地带);最后到绩溪城附近的石镜山。
    【点睛】参考译文:
    我二十五岁那年,应徽州绩溪县克县令的聘任,从杭州(杭州旧称武林)乘坐“江山船”(旧时的花船),经过富春山的时候,我登上了子陵钓台。钓台建在半山腰,一峰突起,距离水面约十余丈。难道在汉代,江水竟与山峰是平齐的吗?在一个月夜,我们的船停泊在了浙江与徽州的交界地带,界口设了巡检署。“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仿佛是吟咏当时的意境。只从黄山脚下经过,可惜没能一睹全貌。
    绩溪县城坐落在群山之中,弹丸小城,民风淳朴。县城附近有一座石镜山,沿着山洼一条曲折的山道向前走一里左右,就是悬崖峭壁和湍急的流水,山中林木湿润,草叶青翠欲滴。继续向高处走直至山腰,有一座方形石亭,石亭四面皆是悬崖峭壁,亭子左边的石壁平整光滑就像一扇屏风,发也的青光润滑细腻,可以照见人影,传说可以照出人前世的模样。当年黄巢来到此地,照出来一只猿猴模样,放火烧了石屏,因而石屏再也无法照出人前世的模样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北行一里,路穷,渡涧。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丛竹修枝,郁葱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如是三里,得绿水潭。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于上,流者喷雪,停者毓黛①。又里许,为大绿水潭。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潭前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闻轰雷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
    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乃循山冈,从北东转。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其坞中一壁,有洞如门者二,僧辄指为竹林寺门云。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急返旧路,至绿水潭。
    (节选自徐霞客《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毓黛:毓,同“育”,生;黛,深青色。
    4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穷( )(2)许( )(3)乃( )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2)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
    45.选文中“寒生粟起”和《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神寒骨”都是写作者的感受,说说两文中作者感受到的“寒”有什么不同。
    【答案】43. 尽 左右 于是,就 44.(1)流水的态势到这里将要下坠,流量比前面大一倍,水势也更加汹涌。
    (2)一定要到对面的峭壁之间,才能够全部看清泉水的美景。 45.选文是徐霞客作为游客,心境平和,“寒生粟起”是因为北风从湖口吹上来,此处的“寒”是一种自然感受。《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是贬谪之身,“寒”是作者感受到小石潭的凄清环境,由此触发凄凉心境。
    【解析】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路穷”句意:道路已穷尽。穷:尽;
    (2)“又里许”句意:又走过一里多路。许:左右;
    (3)“乃西向登峰”句意:于是向西面攀登山峰。乃:于是,就。
    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至此:到这里;堕:下坠;大倍之:指流量比前面大一倍;益:更加。
    (2)方:才;胜:指美景。
    45.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作者作为游客观赏眼前的景致,结尾“顷之,北风自湖口吹上,寒生粟起”,写作者感受到北风从湖口吹上来的冷气而“寒”,是作者心境平和下的自然感受;
    《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被贬内心忧愁苦闷,作者通过游览自然之景来排遣内心的忧伤凄苦,作者发现小石潭,听到小石潭的水声清脆,内心为之喜悦;在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的游动的场景,内心喜悦;“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寒”字写出作者一经眼前凄凉景色的触发,内心的忧愁凄凉之感便随之而来,表现了作者内心难以排遣的孤寂、凄凉、忧伤。
    【点睛】参考译文:
    向北行走一里路,道路已穷尽,渡过涧水。随涧岸向东西方向走,哗哗流淌的河水下注于乱石之中,两边有山夹峙,丛竹及长树枝,上上下下葱葱郁郁,时时仰望见露出的岩石如在绿色中飞动,点缀在山间,越进入,胜景越美好。接着,涧岸旁的路也穷尽了,只好从涧中的乱石中往前行走,圆的石头滑脚,尖的石头刺破鞋子。就这样往前走了三里,找到绿水潭。一泓很深的碧水,其上有汹涌澎湃的涧流倾泻而下,奔流的水有如喷雪,溅起阵阵雪白的水花,停留于潭中的水,是深青色的。又走过一里多路,就是大绿水潭。流水的态势,至此将要下坠,流量比前大一倍,汹涌澎湃也益加厉害。潭前的峭壁无规则的耸立,回环着相互逼近峙立。往下鸟瞰,似乎无底,只听到轰雷般似乎要震倒峡谷的响声,心里恐惧,眼光昏花,不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坠去。
    到这里,涧中的路也穷尽了,于是向西面攀登山峰。峰前石台依势崛起,俯看四周层层崖壁,显得阴森而狭窄。泉水为崖石所掩蔽,无法看见,一定要到对面的峭壁之间,方能够全部看清其胜景。于是沿着山冈,从北向东转。二里路后,走到对面峭壁上,往下俯视,则第一级、第二级、第三级的流泉情景,才依次全部看清楚。那山坞中一崖壁上,有像门大小的洞二个,知觉和尚就指着它说是竹林寺的大门。过了一会儿,北风从湖口吹上来,寒冷使人战粟(战栗)起来,急忙返归旧路,到达绿水塘。
    相关试卷

    专题09 命题作文(期中好题及热点话题预测)满分范文20篇-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原卷版): 这是一份专题09 命题作文(期中好题及热点话题预测)满分范文20篇-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原卷版),共4页。

    专题09 命题作文(期中好题及热点话题预测)满分范文20篇-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09 命题作文(期中好题及热点话题预测)满分范文20篇-备战2023-2024学年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共25页。

    【期中真题】(广东专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 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广东专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 专题07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广东专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7课外文言文阅读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广东专用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7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专题03 课外文言文阅读(期末热点文章预测)18篇-备战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上海专用)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