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这绿色的世界里,植物细胞如诗一般绚丽。某植物细胞及其部分结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植物细胞的③具有选择透过性
B. 主要由DNA 和蛋白质组成的①只存在于细胞核中
C. ③的主要成分是多糖,而②与③的成分不同,功能各异
D. 核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和支原体细胞膜的基本结构都与②相似
【答案】A
【解析】
【分析】1、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2、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在细胞中,许多细胞器都有膜,如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叶绿体、溶酶体等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分析图片,可知①是染色质,②是细胞膜,③是细胞壁。
【详解】A、据图可知,③是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具有支持和保护的作用,是全透性的,不具有选择透过性,A错误;
B、据图可知,①是染色质,主要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只存在于真核细胞的细胞核中,B正确;
C、据图可知,②是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分子和蛋白质组成,细胞膜是生命系统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可以控制物质进出、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关;③是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植物细胞有保护作用,因此②与③的成分不同,功能各异,C正确;
D、核膜、线粒体膜、叶绿体膜都属于生物膜,成分与细胞膜基本相似,支原体细胞膜属于原核细胞的细胞膜,真核细胞的细胞膜与原核细胞的细胞膜成分相似,D正确。
故选A。
2. 植物细胞发生的质壁分离有凹型质壁分离和凸型质壁分离,分别如下图甲、乙所示。有些新鲜的实验材料会出现凹型质壁分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壁可能具有一定的黏连性
B. 若乙为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则M处呈紫色
C. 甲、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可能等于外界溶液浓度
D. 甲、乙细胞细胞壁的伸缩性均小于其原生质层的
【答案】B
【解析】
【分析】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液泡逐渐缩小,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了质壁分离。浓度差越大,细胞失水也多,质壁分离现象越明显。
【详解】A、甲细胞会出现凹型质壁分离,因此甲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壁可能具有一定的黏连性,A正确;
B、若乙为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则M处无色,液泡内部为紫色,B错误;
C、若甲、乙细胞此时处于质壁分离的最大程度,甲、乙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可能等于外界溶液浓度,C正确;
D、要发生质壁分离,必须是活的植物细胞,还要有大液泡,并且植物细胞中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D正确。
故选B。
3. 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原理或操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菠菜叶片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是观察叶绿体的理想材料
B. 在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实验中,需要先在低倍镜下找到物像,再换用高倍镜观察,并进行滴加蔗糖操作
C. 在观察植物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看到某个细胞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
D.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水解作用,可用碘液检测底物的分解情况
【答案】A
【解析】
【分析】观察叶绿体时选用:藓类的叶、黑藻的叶。取这些材料的原因是: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整个小叶直接制片,所以作为实验的首选材料。若用菠菜叶作实验材料,要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详解】A、菠菜叶片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细胞含有叶绿体且体积较大,是观察叶绿体的理想材料,A正确;
B、在低倍镜下即可观察到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质壁分离,B错误;
C、解离过程中,由于酒精和盐酸处理后细胞已死亡,视野内不能看到某个细胞分裂的连续变化过程,C错误;
D、蔗糖无论是否水解都不能与碘液发生反应,因此不能用碘液检测两种底物的分解情况,D错误。
故选A。
4. 从配子形成和受精作用的角度分析,下列关于遗传具有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 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互换是形成配子多样性原因之一
C. 受精时,雌雄配子间的随机结合导致的基因自由组合是形成合子多样性的重要原因
D.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
【答案】C
【解析】
【分析】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受精作用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详解】A、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的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配子,A正确;
B、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也是形成配子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受精时,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不是基因的自由组合,C错误;
D、减数分裂(染色体减半)和受精作用(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与该物种的体细胞一致)维持了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从而维持了遗传的稳定性,D正确。
故选C。
5. 噬菌体ΦX174的遗传物质为单链环状DNA分子,部分序列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D基因包含456个碱基,编码152个氨基酸
B. E基因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其互补DNA序列是5′-GCGTAC-3′
C. 噬菌体ΦX174的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4种核糖核苷酸
D. 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且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图示重叠基因的起始和终止位点不同,对应的氨基酸序列不同;DNA分子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苷酸;DNA分子的两条链是反向平行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详解】A、根据图示信息,D基因编码152个氨基酸,但D基因上包含终止密码子对应序列,故应包含459个碱基,A错误;
B、分析图示信息,E基因中编码第2个和第3个氨基酸的碱基序列5′-GTACGC-3′,根据DNA分子两条链反向平行,其互补DNA序列是5′-GCGTAC-3′,B正确;
C、DNA的基本单位是脱氧核糖核酸,噬菌体ΦX174的DNA复制需要DNA聚合酶和4种脱氧核糖核苷酸,C错误;
D、E基因和D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存在部分重叠,但重叠序列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不相同,D错误。
故选B。
6. 某二倍体动物种群有100个个体,其常染色体上某基因有A1、A2、A3三个等位基因。对这些个体的基因A1、A2、A3进行PCR扩增,凝胶电泳及统计结果如图所示。该种群中A3的基因频率是( )
A. 52%B. 27%C. 32%D. 2%
【答案】B
【解析】
【分析】基因频率是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群体中某一特定基因的频率可以从基因型频率来推算。
【详解】据图可知,该动物种群中基因型为A3A3的有2个,A2A2的有8个,A1A1的有9个,A1A3的有15个,A1A2的有31个,A2A3的有35个,A3的基因数为2×2+15+35=54,则种群中A3的基因频率为54÷200×100%=27%,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7. 头孢类药物可以抑制乙醛脱氢酶的活性,因此口服或注射了头孢类药物的人不能饮酒。乙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基因只能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B. 与口服不同,静脉注射的头孢类药物到达病灶需要经过内环境
C. 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均不属于内环境的物质
D. 乙醛脱氢酶突变的人饮酒后一定会出现乙醛中毒现象
【答案】C
【解析】
【分析】基因可以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控制细胞代谢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也可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详解】A、基因也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A错误;
B、口服药物时,药物经小肠吸收后进入毛细血管,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组织处,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浆,通过血液循环到达组织处,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静脉注射发挥作用的速度更快。因此,口服与静脉注射的头孢类药物到达病灶都需要经过内环境,B错误;
C、由题干可知,乙醇主要在肝脏中代谢,故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存在于细胞内,不是内环境的物质,C正确;
D、若少量饮酒,酒精含量少,在肝脏内形成的乙醛少,则乙醛脱氢酶突变也不一定导致乙醛大量积累而中毒,D错误。
故选C。
8. 褪黑素是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产生的一种内源激素。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致盲小鼠松果体内褪黑素分泌增多,可能是有关酶的活性升高导致的
B. 褪黑素作用于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抑制卵巢的发育
C. 熬夜会影响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
D. 某人长期熬夜扰乱了生物钟,这可能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结合题意分析可知,通过“光周期信号→松果体→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途径对生物钟的调控;在淋巴细胞中含有特异性褪黑素受体,说明褪黑素可以与相应的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从而影响免疫力;研究发现,切除雌鼠的松果体会引起卵巢增生肥大,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褪黑素可能通过下丘脑-垂体抑制性腺的发育。
【详解】A、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致盲小鼠松果体内不能感受到外界光照信号,所以褪黑素合成量多于正常小鼠,与褪黑素合成有关酶的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小鼠,A正确;
B、根据题干信息“注射褪黑素会导致卵巢重量减轻”,可见褪黑素可能作用于下丘脑,使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进而使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减少,促性腺激素具有维持性腺发育及保持相应形态的功能,故可抑制卵巢的发育,B错误;
C、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在淋巴细胞中含有褪黑素的特异性受体,熬夜可能减少褪黑素的分泌,影响淋巴细胞的作用进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C正确;
D、随着日照周期变化,褪黑素白天分泌减少,晚上分泌增多,某人长期熬夜扰乱了生物钟,这与光线刺激引起褪黑素分泌减少相关,D正确。
故选B。
9. 科研小组对某地甲、乙两个动物种群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绘制了以下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的时间段是0~t2
B. 甲种群在0~t5段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C. 甲种群在t5时的K值小于在t3时的K值
D. 乙种群在0~t1段的种群数量呈“形增长
【答案】C
【解析】
【分析】分析题图,当λ大于1时,种群数量较上一年增加;当λ等于1时,种群数量稳定;当λ小于1时,种群数量较上一年减少。
【详解】A、甲种群在0-t5时间段(不包括0和t5点),种群增长速率一直大于0,所以种群数量一直增加,乙种群在0-t2段(不包括t2),λ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乙种群在t2-t4段(不包括t2和t4),λ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乙种群在t4-t5段,λ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因此甲、乙种群数量均增加的时间段是0~t2,A正确;
B、甲种群在0~t5段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为0,因此甲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B正确;
C、甲种群在t5时的K值和在t3时的K值相同,都取决于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数量,C错误;
D、乙种群在0~t1段λ大于1,且数值恒定,所以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D正确。
故选C。
10. 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循环的本质是化合物在生物圈中的循环
B. 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
C. 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不参与物质循环过程
D. 物质循环过程往往伴随能量循环利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的过程。
【详解】A、物质循环本质是化学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间往复循环,A错误;
B、微生物分解作用将化学元素返回到大气土壤或水中,是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B正确;
C、沿食物链富集的物质可以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参与物质循环,C错误;
D、能量单向流动,无法循环,D错误。
故选B。
11. 传统发酵技术制作的食品如果酒、果醋、泡菜等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饮食多元化的需求。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制作果酒、果醋、泡菜时发酵液的密度都是逐渐变小,排气时间间隔也逐渐延长
B. 酿果酒时无需对葡萄严格消毒,原因是缺氧、酸性的发酵液抑制了其他微生物的生长
C. 敞开的果酒表面和制作泡菜的坛内都会有白膜出现,都是酵母菌大量繁殖形成的
D. 室温下家庭制作的泡菜因早期亚硝酸盐含量高而不宜过早食用,等到约10d后再食用
【答案】B
【解析】
【分析】乳酸菌是厌氧菌,在无氧情况下能将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可用于泡菜的腌制、乳制品的发酵。
【详解】A、制作果酒、果醋、泡菜发酵液的密度逐渐变小,果酒发酵排气时间间隔也逐渐延长,果醋发酵需要一直通气,泡菜的发酵不需要排气,A错误;
B、由于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绝大多数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而受抑制,因此酿制果酒时,不需要对葡萄严格消毒,B正确;
C、变酸的酒的表面观察到的菌膜是醋酸菌在液面大量繁殖形成的,而制作泡菜时形成的白膜是酵母菌繁殖形成的,C错误;
D、室温下家庭制作的泡菜,亚硝酸盐含量先上升后下降,D错误。
故选B。
12. 克隆猫“大蒜”是我国首例完全自主培育的克隆猫,其培育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采集的卵母细胞需在体外培养到MⅡ期,然后可用显微操作法去核
B. 可用Ca2+载体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
C. 若不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克隆猫“大蒜”与死亡的猫“大蒜”的性状完全相同
D. 克隆猫“大蒜”的培育属于无性生殖的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动物核移植是指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在体外将采集到的卵母细胞培养到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成熟,可以通过显微操作技术去除卵母细胞的细胞核和第一极体,核移植时,对提供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奶牛不需要进行同期发情处理,使用电脉冲等方法可以激活重组细胞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
【详解】A、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需在体外培养到MII期后进行去核操作,目前普遍使用的去核方法是显微操作法,也可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去核,A正确;
B、激活重构胚可以采用电刺激、Ca2⁺载体激活重构胚,使其完成细胞分裂和发育进程,B正确;
C、由于生物的性状受细胞核基因和细胞质基因共同的控制,因此若不考虑环境因素影响,它们性状也不完全相同,克隆猫“大蒜”的性状要受到来自卵母细胞供体猫的细胞质基因的影响,C错误;
D、核移植过程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属于无性生殖,D正确。
故选C。
二、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选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
13. 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过程可以分为两条途径。途径一是共翻译转运:在游离核糖体上合成出一段肽链(信号肽)后,信号肽会引导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再经一系列加工后转运至溶酶体、细胞膜或分泌到细胞外。途径二是翻译后转运:在游离核糖体上完成肽链合成,然后转运至线粒体、叶绿体、细胞核或细胞质基质等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 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可确定某种蛋白质的转运是何种途径
B.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都起始于细胞质中的游离核糖体
C. 构成细胞骨架的蛋白质的合成和运输需经过共翻译转运途径
D. 生长激素、胰岛素、性激素等激素的分泌需经过共翻译转运途径
【答案】ACD
【解析】
【分析】在蛋白质的合成和分选过程中,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都起始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游离核糖体,不同的蛋白质去向不同,需要进入内质网的蛋白质会合成信号肽,信号肽会引导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蛋白质。
【详解】A、脱水缩合过程中,氨基酸的羧基会将H脱去,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不能确定转运途径,A错误;
B、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都起始于细胞质中的游离核糖体,不同的蛋白质去向不同,需要进入内质网的蛋白质会合成信号肽,信号肽会引导核糖体一起转移到粗面内质网上继续合成,B正确;
C、共翻译转运是溶酶体蛋白、细胞膜蛋白或分泌蛋白的运输途径,细胞骨架蛋白是翻译后转运途径,C错误;
D、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固醇,不是蛋白质,D错误。
故选ACD。
14. 人体摄入乙醇(酒精)5min后,可在血液中检测到乙醇,30~60min后乙醇含量达到最高值。乙醇的排出途径较为有限:约10%的乙醇通过汗液、尿液和呼吸直接排出体外,剩余部分通过肝脏代谢来分解。酒精在肝细胞中的代谢途径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醇进入肝细胞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B. 人体细胞可通过无氧呼吸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乙醇
C. 人体内仅有肝细胞存在乙醇脱氢酶基因
D. 据图可知乙酸的氧化分解过程发生在线粒体内
【答案】AD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可知,图中乙醇在乙醇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可以转化为乙醛,然后乙醛在乙醛脱氢酶的催化作用下转化为乙酸,乙酸通过细胞的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
【详解】A、肝细胞吸收乙醇的过程属于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
B、人体细胞不能合成酒精,B错误;
C、人体正常细胞中都含有乙醇脱氢酶基因,C错误;
D、据图可知乙酸的氧化分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故发生在肝细胞的线粒体内,D正确。
故选AD。
15. 如图所示为膝跳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纤维上某一位点的膜电位变化。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b点时膜两侧的电位差为零,但存在大量Na+内流
B. cd段K+大量外流,且K+的运输速率逐渐上升
C. 在膝跳反射活动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
D. ae段Na+和K+跨膜运输过程均需要转运蛋白协助
【答案】BC
【解析】
【分析】分析图解:图示曲线表示兴奋产生和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图中a表示静息电位,主要是钾离子外流;b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是钠离子内流;cd段表示静息电位的恢复,此时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大量外流;de表示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钠离子泵出,钾离子泵入,为下一次兴奋做好准备。
【详解】A、b点位于的ac段表示动作电位的产生,此时Na+通过协助扩散内流,A正确;
B、cd段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K+大量外流,该过程膜内外K+浓度差减小,K+外流速率下降,B错误;
C、反射弧是完成反射活动结构基础,兴奋在反射弧上是单向传导的;在离体的神经纤维上,兴奋是双向传导的,C错误;
D、de段表示一次兴奋完成后,钠钾泵将Na+泵出,K+泵入,为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均需要转运蛋白的协助,D正确。
故选BC。
16. PCR扩增的产物一般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来鉴定,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带负电的DNA分子在电泳时由负极向正极移动
B. 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DNA分子的大小、构象等有关
C. PCR反应体系中只需添加Mg2+、引物、模板、TaqDNA聚合酶
D. 采用PCR技术对一个DNA进行扩增,若每个DNA分子的每条链都做模板,则第n次循环共需要引物2n个
【答案】ABD
【解析】
【分析】利用PCR可以在体外进行DNA片段的扩增。PCR利用了DNA的热变性原理,通过调节温度来控制DNA双链的解聚与结合。PCR仪实质上就是一台能够自动调控温度的仪器。一次PCR一般要经历30次循环。
【详解】A、在电场的作用下,带电分子会向着与它所带电荷相反的电极移动,故带负电的DNA分子在电泳时由负极向正极移动,A正确;
B、在凝胶中DNA分子的迁移速率与凝胶的浓度、DNA分子的大小和构象等有关,B正确;
C、PCR反应的缓冲液中需添加Mg2+(激活TaqDNA聚合酶)、引物(为TaqDNA聚合酶提供3’端)、TaqDNA聚合酶、模板还需添加2种引物、4中脱氧核苷酸、缓冲液、无菌水等,C错误;
D、一个DNA分子有两条链,第n次复制形成2n个DNA,相当于新合成2n-1个DNA分子,合成一个DNA分子需要两个引物,因此需要的引物数目为2n-1×2=2n个,D正确。
故选ABD。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60分。
17. 图甲是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①-⑧为细胞器或细胞的某一结构。请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需研究图甲细胞内各种细胞器的组成成分和功能,需要将这些细胞器分离出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与动物细胞相比,此细胞特有的结构有_________(填图甲的数字)。代谢旺盛的细胞,核膜上_______的数目多。
(2)若用35S标记一定量的氨基酸来培养某动物细胞,测得细胞内三种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发生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则图乙中的I、Ⅲ所示细胞器的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在动物细胞中与分泌蛋白合成和分泌直接有关的具膜细胞器有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3)图丙体现了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
【答案】(1) ①. 差速离心法 ②. ①⑥⑧ ③. 核孔
(2) ①. 核糖体、高尔基体 ②.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由图可知,图甲所示为植物细胞,其中①为细胞壁,②为高尔基体,③为核仁,④为核糖体,⑤为线粒体,⑥为叶绿体,⑦为内质网,⑧为液泡。
图乙是放射性出现的先后顺序,由于氨基酸是蛋白质合成的原料,此放射性依次出现在Ⅰ、Ⅱ、Ⅲ中,因此Ⅰ、Ⅱ、Ⅲ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
图丙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其中发发出信号的细胞细胞膜上有信号分子A,靶细胞细胞膜上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
【小问1详解】
常用差速离心法把细胞器分离出来。因此,此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该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①细胞壁、⑥叶绿体、⑧液泡。代谢旺盛的细胞,核膜上核孔的数目多,以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小问2详解】
分泌蛋白质在核糖体上合成,然后依次在内质网、高尔基体中加工,最后通过细胞膜分泌到细胞外,据此结合三种细胞器上放射性强度变化图,可推Ⅰ、Ⅱ、Ⅲ分别是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其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与动物细胞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直接有关的具膜细胞器。
【小问3详解】
图丙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过程,其中发发出信号的细胞细胞膜上有信号分子A,靶细胞细胞膜上有相应的特异性受体,图丙体现了细胞膜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18. 下列甲图中DNA 分子有a 和d 两条链,将甲图中某一片段放大后如乙图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图可看成 DNA 的复制方式是 ____________ ,此过程遵循了__________________ 原则。
(2)指出乙图中序号代表的结构名称: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 。由乙图可看出 DNA 的基 本骨架由 ____________(填图中序号)交替连接而成。
(3)甲图中A 和 B 均是 DNA 分子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酶,其中 B 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 链,从而形成子链。其中A 是 _________ 酶,B 是_________ 酶。
(4)若某 DNA 片段中,碱基对数为 n ,A 有 m 个,则氢键数为__________。
(5)若图乙中亲代 DNA 分子在复制时,一条链上的G 变成了 A ,则该 DNA 分子经过 3 次复制后,发生差 错的 DNA 分子占 DNA 分子总数的___________。
【答案】(1) ①. 半保留复制 ②. 碱基互补配对
(2) ① 胞嘧啶 ②.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③. 碱基对 ④. 5和6
(3) ①. 解旋 ②. DNA聚合
(4)3n-m (5)1/2
【解析】
【分析】甲图表示DNA的复制,a、d为模板链,b、c为子链,A表示解旋酶,B表示DNA聚合酶。
乙图中:1为C,2为A,3为G,4为T,5为脱氧核糖,6为磷酸,7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8为碱基对,9为一条脱氧核苷酸链。
【小问1详解】
依据甲图可知,a、d是DNA复制的模板链,b、c是新合成的子链,因此DNA复制的方式是半保留复制。该复制遵循碱基的互补配对原则即A-T、C-G配对。
【小问2详解】
乙图中1表示胞嘧啶,7表示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8表示碱基对;由乙图可以看出DNA的基本骨架由5脱氧核糖和6磷酸交替连接而成。
【小问3详解】
A的作用是断裂氢键,使DNA解旋,因此为解旋酶;B能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脱氧核苷酸链,从而形成子链,所以为DNA聚合酶。
【小问4详解】
若n个碱基对中有m个A,说明有m个A-T碱基对,n-m个C-G碱基对,氢键的数目为2m+3(n-m)=3n-m。
【小问5详解】
若图乙中亲代DNA分子在复制时,一条链上的G变成了A,则以该链为模板形成的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不同于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而以另一条链(正常的)为模板形成的子代DNA分子的两条链均与亲代DNA分子的两条链相同,所以该DNA分子经过n次复制后,发生差错的DNA分子占DNA分子总数的1/2。
19. 神经系统能够及时感知机体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作出反应,以调节各器官、系统的活动,实现机体稳态。下图1是某同学手指受到针刺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的模式图,图2是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以及静息时指针的偏转情况,图3 是痛觉对痒觉产生影响的部分神经调节机制。请回答以下与神经调节有关的问题:
(1)引起图1所示膜电位的原因是静息时膜主要对_________有通透性,兴奋时细胞膜对_________的通透性增加。
(2)某同学手指受到针刺后会发生缩手反射。在此过程中,兴奋在③处传递的方向是_________(填“向左”或“向右”),兴奋在③处单向传递的原因是_________。
(3)某学习小组想利用图2所示的结构和装置来探究某物质X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还是抑制性神经递质,请根据他们的实验思路来完善实验的预期结果和结论。实验思路:用适量含有物质X的生理盐水处理图2突触位置,观察指针偏转情况。若指针________,则物质X为________神经递质;若指针_______,则物质X为_______神经递质。
(4)夏季蚊虫叮咬后会引起“抓挠行为”,抓挠产生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痒觉。研究发现痛觉和痒觉既存在各自特定的传导通路,也存在一些共同的信号通路,如上图3所示。已知GABA 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且GRPR神经元兴奋后能传递痒觉信号,试据图分析“抓挠止痒”的原理可能是_______。
【答案】(1) ①. K+ ②. Na+
(2) ①. 向左 ②.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 ①. 右偏 ②. 兴奋性 ③. 向左且偏转幅度加大 ④. 抑制性
(4)抓挠刺激痛觉感受器,兴奋传递到B5-I突触前膜释放GABA,抑制GRPR兴奋
【解析】
【分析】反射指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神经的基本调节方式是反射,通过反射弧来完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
【小问1详解】
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形成外正內负的静息电位,兴奋时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加,Na+内流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
【小问2详解】
由图1中神经节的位置或突触可知,①是感受器,因此,在此过程中,兴奋在③处传递的方向是向左,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兴奋在突触处(③处)单向传递。
【小问3详解】
静息时膜两侧电位为内负外正,指针偏向左侧。兴奋性神经递质可以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膜两侧电位变为内正外负,指针向右偏转;而抑制性神经递质会导致突触后膜阴离子内流,进而出现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指针偏左更多。所以,若指针向右偏转则物质X是兴奋性神经递质,若指针向左偏转且幅度增大,则X为抑制性神经递质。
【小问4详解】
结合题干和题图可知,被蚊子叮咬后,抓挠可以刺激痛觉感受器,促使 B5-I 神经元释放神 经递质 GABA,GABA 是一种抑制性神经递质,会抑制GRPR神经元的兴奋,从而阻断痒觉信号的传递,因此,抓挠可以止痒。
20. 下图1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部分碳循环示意图,甲~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⑤为相关过程;图2为该生态系统的部分能量流动示意图(不考虑未利用的能量)请分析回答:
(1)图1中,_______表示大气中的CO2,_______表示分解者;写出相关生物组成的一条食物链_______。
(2)图1中,途径①主要表示_______,碳元素进入非生物环境的途径有_______(填序号)
(3)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_______。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碳循环具有_______的特点。
(4)图2中,B表示_______的能量。若鼠摄入的能量为2.2×109kJ,A中的能量为1.6×109kJ,B中的能量为1.2×109kJ,狼同化的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_______。
(5)由图2可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
【答案】(1) ①. 甲 ②. 丁 ③. 乙→丙
(2) ①. 光合作用 ②. ②③④
(3) ①. CO2 ②. 全球性
(4) ①.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 ②. 15%
(5)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解析】
【分析】分析图1:根据甲和乙之间的双向箭头以及甲存在多个箭头指向,所以甲为大气中二氧化碳,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①主要指光合作用,②③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④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⑤为生产者被分解者分解利用的部分。分析图2可知,鼠摄入量=粪便量+A,所以A为鼠的同化量,A=散失+B,所以B表示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小问1详解】
分析图1:根据甲和乙之间的双向箭头以及甲存在多个箭头指向,所以甲为大气中二氧化碳,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捕食食物链为乙→丙。
【小问2详解】
图1中,碳元素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是②、③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和④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能量进入群落的主要途径是①光合作用。
【小问3详解】
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主要循环形式是CO2,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小问4详解】
分析图2可知,鼠摄入量=粪便量+A,所以A为鼠的同化量,A=散失+B,所以B表示鼠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A中能量为1.6×109kJ,即鼠的同化量,狼同化能量为2.4×108kJ,则该生态系统中鼠到狼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108)÷(1.6×109)×100%=15%。
【小问5详解】
由图2可以总结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1. 细胞工程在治疗疾病和育种等领域应用十分广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I.花椰菜的维生素含量丰富,能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预防高血压,还具有抗氧化、降血糖、促进肠道蠕动,预防癌症等多种功效。花椰菜(2n=18)种植时容易遭受病菌侵害形成病斑,而紫罗兰(2n=14)具有一定的抗病性,下图为科研人员利用花椰菜和紫罗兰为材料,培育具有抗病性状的花椰菜新品种进行的实验流程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该技术最显著的优势是________。
(2)若D为愈伤组织,③过程到④过程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其主要原因是诱导形成愈伤组织和诱导分化形成试管苗所需的_________不同。
Ⅱ.若上图表示抗丙肝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部分步骤,请回答以下问题:
(3)若图中B是小鼠骨髓瘤细胞,则A表示__________细胞,本实验中,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__________,最终筛选到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
(4)②过程的常用方法与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相比,特有的诱导方法为______________诱导法。
【答案】(1)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2)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和浓度
(3) ①. B(淋巴) ②. 丙肝病毒 ③. 既能无限增殖(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丙肝病毒)抗体
(4)灭活病毒
【解析】
【分析】据图分析Ⅰ:①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去除细胞壁,②诱导原生质体融合,③再生出细胞壁,④脱分化,⑤再分化,AB为紫花苜蓿原生质体和百脉根原生质体,C为融合原生质体;D为杂种细胞;E为愈伤组织;F为杂种植株。
【小问1详解】
与传统杂交育种相比,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能打破生殖隔离,实现远缘杂交育种,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
【小问2详解】
C细胞再生出细胞壁后需要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才能发育成杂种植株,若D为愈伤组织,③过程到④过程需要更换新的培养基,其原因是诱导形成愈伤组织(③过程)和诱导分化形成试管苗(④过程)所需的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比例和浓度不同。
【小问3详解】
本图表示抗丙肝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的部分步骤,若B细胞是小鼠骨髓瘤细胞,则A细胞表示B淋巴细胞,小鼠注射的特定抗原应取自丙肝病毒。
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至少需要两次筛选,③过程为第一次筛选,只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D才能生长,D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抗体;④过程为第二次筛选(多次筛选),需要对D细胞进行克隆化培养和抗体检测,才能筛选得到符合要求的E细胞,E细胞的特点是既能迅速大量增殖,又能产生所需(抗丙肝病毒)抗体。
【小问4详解】
②过程(诱导动物细胞融合)的常用方法与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相比,特有的诱导方法为灭活病毒诱导法。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生物测试题(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生物测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上饶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5月生物测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8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上饶市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生物下学期6月适应性检测卷(Word版附解析),共13页。
这是一份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卷(Word版附解析),文件包含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江西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