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非连续文本(两大热点)-备战七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真题分类汇编(江苏专用)
展开(三大热点:想象空间 科学探索 健康生活)
热点一:想象空间
一、(2023年春·江苏省宿迁地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一】
小文资料夹:叶盛的访谈纪录
①叶盛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副研究员,也是一名科幻小说家。他的科幻作品——《画骨》,获得第二十九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中篇小说奖。
②《中国科学报》:科幻对科学的影响是什么?它又是靠什么来普及的?
③叶盛:科幻虽不是科普,但它和科普可以共同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范畴之下,叫作科学传播。我是从小看三本杂志长大的——《少年科学画报》《我们爱科学》和《科幻世界》,它们都是科学传播的载体。
④科幻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它能唤起人们对科学的一种原始的好奇心。如果它能够引导更多读者对科学产生兴趣,我觉得科幻在科学启蒙方面的功能就已经达到了。
⑤同时,当科学的教育、普及做得越好,大众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越深,就越能接受科幻,越能理解科幻的美。
【材料二】
2044年至2058年,科学家们发现太阳正急速衰老、持续膨胀,数百年内将吞噬包括地球在内的整个太阳系。面临末日灾难与生命存续的双重挑战,联合政府成立,总部设立在美国纽约,但世界政局动荡不堪,人类纷纷自救但仍内斗不止,大大小小各种战争频发,伴随着重工业的无序扩张,世界一片荒芜,科技在重压下加速发展,人类转入以航天工业为主的计划经济社会,并举全球之力提出了数百个自救计划。为确保更多人存活下来,最终选定“移山计划”。该计划将建造万台行星发动机,驱使地球离开太阳系;同时建造三台卫星发动机,放逐月球,保障地球摆脱月球引力,顺利启程。然而随着“移山计划”的开展,实施难度和高昂的成本,对全球各方利益影响加剧,危机四伏。此后,在一系列攻击下,处在9万公里高度的方舟空间站因爆炸坠落地球,并引起连锁爆炸反应导致整个太空电梯基地被摧毁。为了拯救地球,流浪地球时代的年轻人再次挺身而出,展开争分夺秒的生死之战。
(《流浪地球Ⅱ》剧情简介)
【材料三】
科幻小说,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
刘慈欣
①科幻小说是可能性的文学,它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排列出来,让读者欣赏,让我们做各种可能的精神准备,但具体到哪种可能性最有可能变为现实,不是科幻小说能够指明的。
②准确地预测未来是十分困难的,我们今天所面对的未来并没有被准确地预测过,不论是科幻小说还是未来科学家都没有准确地预测过今天的样子,未来也同样是神秘莫测的。
③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科幻小说有着文学的共性,所以无疑应该具有文学的诗意。文学的诗意主要来自对人的描写和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时代的关系构成了文学的主体,而现代文学更多地专注于个体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由此产生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成了文学的诗意。
④科幻的诗意则主要来自科幻小说中对人与科技、人与宇宙大自然的关系的描写。科幻小说是在基于科学的想象中展开的,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世界设定:用想象力构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科幻世界,这个世界是超现实的但不是超自然的。在主流文学中产生文学诗意的主体:人物的文学形象,在科幻小说中相当一部分被世界设定所取代,环境和种族可以在科幻小说中作为独立的文学形象存在,在塑造这种形象时表现出来的想象力和创意是科幻诗意的重要来源。科幻小说就是把现实的人放入超现实的世界设定中展开故事,人性在科幻世界中的表现也是科幻诗意的另一个重要来源。科幻诗意是科幻文学所独有的,与文学诗意相比,科幻诗意与科技和大自然有着更密切的关系,自然规律的坚硬和不可逾越在科幻诗意中都有相应的表现。同时,在主流文学中很少出现的科学美学,如逻辑的自洽与和谐,对称、简洁、新奇等,也构成了科幻诗意的重要部分。
⑤科幻小说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幻想的奇丽与震撼的程度,这可能也是科幻小说的读者们主要寻找的东西。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生命进化漫长的故事,其曲折和浪漫,也是上帝和女娲造人的故事所无法相比的。还有广义相对论诗一样的时空观,量子物理中精灵一样的微观世界,这些科学所创造的世界不但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而且超出了我们可能的想象。
⑥所以,科学是科幻小说力量的源泉。但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见她的一线光芒。但科学之美一旦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对灵魂的震撼和净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某些方面是传统文学之美难以达到的,而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
1. 结合选文内容判断下列哪个选项正确( )
A. 科幻不是科普,它和科普不可以共同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范畴之下。
B. 科幻小说是可能性的文学,它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排列出来,并向读者指明哪种可能性最有可能变为现实。
C. 科幻小说所具有的诗意主要来自科幻小说中对人与科技、人与宇宙大自然的关系的描写,它与文学的诗意截然不同。
D. 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幻小说却使得科学之美能够以更通俗的方式被大众所了解和感知。
2. 科幻小说有哪些特点?阅读材料三,简要概括。
3. 下图是网友对《流浪地球Ⅱ》的评论。材料一、二的内容对网友欣赏电影的“科幻之美”将有怎样的帮助?参考三则材料的内容,简要阐述。
【答案】1. D 2. 展现未来各种可能;有文学的诗意;有科学的美感。
3. 刘慈欣认为科幻之美体现在世界设定,如电影中太阳将吞噬地球的设定;体现在人物在设定世界中所展现的人性,如电影中人类纷争,年轻人为拯救地球的挺身而出;还体现在空间站爆炸、太空电梯基地被摧毁的壮观场面。这位网友观影时只关注电影营造的场面,忽略了世界设定和人性,刘慈欣的说法可以帮网友领悟电影的多重美感。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信息筛选与辨析。
A.根据材料一第③段“科幻虽不是科普,但它和科普可以共同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范畴之下,叫作科学传播”可知,“它和科普不可以共同存在于一个更大的范畴之下”表述有误。
B.根据材料三第①段“科幻小说是可能性的文学,它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排列出来,让读者欣赏,让我们做各种可能的精神准备,但具体到哪种可能性最有可能变为现实,不是科幻小说能够指明的”可知,“并向读者指明哪种可能性最有可能变为现实”表述有误。
C.根据材料三第③段“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科幻小说有着文学的共性,所以无疑应该具有文学的诗意”可知,“它与文学的诗意截然不同”表述有误。
D.根据材料三第⑥段“科学之美同传统的文学之美有着完全不同的表现形式,科学的美感被禁锢在冷酷的方程式中,普通人需经过巨大的努力,才能窥见她的一线光芒。但科学之美一旦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对灵魂的震撼和净化的力量是巨大的,某些方面是传统文学之美难以达到的,而科幻小说,正是通向科学之美的一座桥梁,它把这种美从方程式中释放出来,展现在大众面前”可知,此项表述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根据材料三首段“科幻小说是可能性的文学,它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排列出来,让读者欣赏,让我们做各种可能的精神准备,但具体到那种可能性最有可能变为现实,不是科幻小说能够指明的”可知,特点有“展现未来各种可能”;
根据材料三第③段“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科幻小说有着文学的共性,所以无疑应该具有文学的诗意”可知,特点有“有文学的诗意”;
根据材料三第④段“科幻小说是在基于科学的想象中展开的,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世界设定:用想象力构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科幻世界,这个世界是超现实的但不是超自然的”“科幻诗意是科幻文学所独有的,与文学诗意相比,科幻诗意与科技和大自然有着更密切的关系,自然规律的坚硬和不可逾越在科幻诗意中都有相应的表现”可知,特点有“科学的美感”。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评析。
根据材料三第④段“科幻小说是在基于科学的想象中展开的,它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世界设定:用想象力构建一个不同于现实世界的科幻世界,这个世界是超现实的但不是超自然的”可知,刘慈欣认为科幻之美体现在世界设定,如电影中太阳将吞噬地球的设定;
从材料三第③段“文学的诗意主要来自对人的描写和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时代的关系构成了文学的主体,而现代文学更多地专注于个体的内心和精神世界,由此产生了对生活和人性的深刻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成了文学的诗意”可知,刘慈欣认为科幻之美还体现在人物在设定世界中所展现的人性,如电影中人类纷争,年轻人为拯救地球的挺身而出;
从材料三第⑤段“世界各个民族都用自己最大胆最绚丽的幻想来构筑自己的创世神话,但没有一个民族的创世神话如现代宇宙学的大爆炸理论那样壮丽,那样震撼人心”可知,刘慈欣认为科幻之美还体现在空间站爆炸、太空电梯基地被摧毁的壮观场面。而这位网友说“流浪1确实不咋地,流浪2是真心好看,大量硬桥硬码头的特效场面,大量全世界各地的外景,比1便具国际视野”可知,他观影时只关注电影营造的场面,忽略了世界设定和人性,刘慈欣的说法可以帮网友领悟电影的多重美感。根据上述内容回答即可。
二、(2023年春·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没有复杂工具的远古时期,先民们又如何观察和记录太阳的行动呢?聪明的古人意识到 ,虽然观测太阳本身难度很大,但是观测太阳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并不麻烦。正所谓“立竿见影”,只要在平整的地面上树立一根笔直的杆,就可以在晴天得到清晰的日影,只要观测者耐心地把日影长期记录下来(计量日影长短的工具称作“圭”),就不难总结出太阳的运行规律。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中晚期M22大墓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根漆木杆,杆长1.7米,木杆表面积有黑、绿、粉三色彩漆,装饰极为考究,显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发据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等人认为,陶寺的漆木杆实际上就是观测日影的“表”。何努进一步计算,发现这根漆杆在陶寺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正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这也许并非巧合。学者推测,早期测影可能使用的就是普通的直木杆或者笔直的腿骨,如《周髀算经》中,称表为“周髀”,而“解”在《说文解字》中记为“股也,从骨卑声”。换句话说,“髀”的原意便是股骨,虽然测影工具材质变化,“周髀”越来越精美,不再使用股骨,可这段记忆依然被保留在名称中。
古人在观测日影时,发现两至日日影极为特殊,冬至日白昼最短,正午日影最长;夏至日白昼最长,正午日影最短。当他们将两至日正午日影描绘在地面上时,就会发现两天的日影处于同一条直线上,且方向相反。进一步观测,就会发现昼夜平分的春、秋分,日出和日落时的日影也同在一条直线上,且正好与两至日正午日影所在的直线相垂直,当古人将两条直线放在一起时,便呈现出一个标准的“十字”,而这个“十字”正好又分别指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方”。进一步,古人又在四方的基础上,以每两方之间的平分线再做一个倾斜的“十字”,即确定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被称为“四维”。在“四方”和“四维”确定后,古人再将正斜两个图案重叠在一起,便可以得到一个鲜明的八角星图案。在凌家滩玉板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八角星纹外那一圈长锥形纹饰,其形状与表相似,可以作为八角星纹与测影活动关系密切的佐证。如此来看,通过测影,新石器时代的华夏先民不仅确定了历法的框架,也同时获得空间坐标的重要参照点。在后来的日子里,人们进一步将5000多年前确定的“四方”“四维”体系加以切割,最终确定了二十四个分布均匀首尾相连的日期,今天的二十四节气便由此而来。
(摘编自《国家人文历史》2023年3月)
材料二: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偶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骨肉所浸,生邓林。
(摘编自《列子·汤问》)
材料三:
1.对上述材料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漆木杆制作非常精美,有可能是最原始的测影工具。
B.八角星纹与测影活动关系密切的依据是八角星纹外长锥形纹饰的形状与表相似。
C.两至日正午日影与春、秋分日出和日落时的日影所在直线相垂直。
D.“四方”“思维”的确定,让古人获得了空间坐标的重要参照点。
2.有人说夸父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请你从材料一、二中寻找相关的理由。
3.根据相关材料,选出材料三中序号所指代内容正确的一项( )
A.① 冬至② 夏至③ 表④ 圭B.① 夏至② 冬至③ 表④ 圭
C.① 冬至② 夏至③ 圭④ 表D.① 夏至② 冬至③ 圭④ 表
4.好的科普作品应该是“以扎实的科学为基础的”,请结合材料一举例阐述你对此看法的理解。
【答案】1.A 2.由材料一可知古人最早通过表记录日影的长短,来探测太阳的运行规律。而材料二也讲述了夸父追逐日影而奔跑的故事,可以说是研究日影变化的人,因此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 3.B 4.“科学”求真,追求准确性、严谨性。材料一中作者列举陶寺漆杆在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的内容,记录的精准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解析】1.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
A.有误,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中晚期M22大墓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根漆木杆,杆长1.7米,木杆表面积有黑、绿、粉三色彩漆,装饰极为考究,显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的内容可知,并没有表明“有可能是最原始的测影工具”;
故选A。
2.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在没有复杂工具的远古时期,先民们又如何观察和记录太阳的行动呢?聪明的古人意识到 ,虽然观测太阳本身难度很大,但是观测太阳在地上投下的影子并不麻烦。正所谓‘立竿见影’,只要在平整的地面上树立一根笔直的杆,就可以在晴天得到清晰的日影,只要观测者耐心地把日影长期记录下来(计量日影长短的工具称作‘圭’),就不难总结出太阳的运行规律”的内容可知,古人最早通过表记录日影的长短,来探测太阳的运行规律。
材料二大意为:夸父不估量自己的力量追逐太阳,连追太阳到隅谷。夸父口渴想喝水,就赶向黄河、渭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喝,将到北边的大湖中饮水。还没有到达,半道就渴死了,他遗弃了他的手杖。手杖被他的尸体骨肉所浸润,化为桃林。由此可知,夸父持杖追逐日影而奔跑,可以说是研究日影变化的人,因此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学家。
3.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材料一第二段中“古人在观测日影时,发现两至日日影极为特殊,冬至日白昼最短,正午日影最长;夏至日白昼最长,正午日影最短”的内容可知,①处时日影最长,为夏至;②处时日影最短,为冬至;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只要在平整的地面上树立一根笔直的杆,就可以在晴天得到清晰的日影,只要观测者耐心地把日影长期记录下来(计量日影长短的工具称作‘圭’),就不难总结出太阳的运行规律。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4000多年前陶寺文化中晚期M22大墓中,考古工作者曾发现一根漆木杆,杆长1.7米,木杆表面积有黑、绿、粉三色彩漆,装饰极为考究,显然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发据者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努等人认为,陶寺的漆木杆实际上就是观测日影的‘表’”的内容可知,③处为“表”,④处为“圭”;
故选B。
4.考查内容理解。解答时,关注用词的严谨、推理的科学、用例的准确即可。
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何努进一步计算,发现这根漆杆在陶寺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正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这也许并非巧合”的内容可知,本文并称“科学”求真的精神,追求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材料一中作者列举陶寺漆杆在本地冬至、夏至日的影长与古代著作《周髀算经》中“夏至一尺六寸”“冬至一丈三尺五寸”相符合的内容,记录的精准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增强了文章可信度。
三、(2023年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内德•兰德把艇长解救出来。艇长并未受伤,他站起来,径直朝那个印度人走过去,把拴着石头的绳子飞快割断,将那人抱在怀里,脚下使劲一蹬,浮出水面。
我们三个人跟着他。片刻之间,我们奇迹般地摆脱危险,来到采珠人的小船上。
尼摩艇长做的第一件事是让那个不幸的人恢复知觉。我不知道他能不能成功。我想他能成功,因为,那可怜的人在水里淹的时间不长。不过,鲨鱼尾巴那一击,也可能已经要了他的命。
幸好,在孔塞伊和艇长的大力按摩之下,我看到那溺水的人一点一点恢复了知觉。他睁开眼睛。看到四个铜做的大脑袋围着他看,他会多么惊讶、甚至会多么害怕啊!
尤其是,尼摩艇长从衣兜里掏出一小袋珍珠放到他手里时,他会怎么想呢?海洋人的慷慨施舍,被那个锡兰穷印度人用一只颤抖的手接了过去。他那双惊恐的眼睛也分明在说,他不知道这些既救了他的命,又让他发了财的人,究竟是些什么样的超人。
(节选自《海底两万里》)
【材料二】
现在,“落日六号”内部已完全处于失重状态,飞船已下沉到 6300公里深处,那里是地球的最深处,她是第一个到达地心的人。
她在地心的世界是那个活动范围不到10平方米的闷热的控制舱。飞船上有一个中微子传感眼镜,这个装置使她同地面世界多少保持着一些感性联系。但这种如同生命线的联系不能长时间延续下去,飞船里中微子通信设备的能量最后耗尽,这种联系在两个月前就中断了,具体时间是在我从草原返回航天中心的途中。
那个没有日出的细雨蒙蒙的草原早晨,竟是她最后看到的地面世界。
“落日六号”的中子材料外壳足以抵抗地心的巨大压力,而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不到10平方米的地心世界度过自己的余生。
我听到了她同地面最后通信的录音,这时来自地心的中微子波束已很弱,她的声音时断时续,但这声音很平静。
“……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
(节选自《带上她的眼睛》)
【材料三】
(95后兰州铁路“萌妹子”手绘工作漫画)
1.下列《海底两万里》中的情节,不能体现尼摩船长坚定勇敢的一项是( )
A.营救采珠人
B.抗击土著人
C.捕杀儒艮
D.大战章鱼
2.《带上她的眼睛》“阅读提示”中说:“科幻小说将科学与幻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片奇妙而又合理的想象天地。”请结合材料一相关情节谈谈科幻小说的这一特点。
3.结合三则材料,说说你对“英雄”的理解。
【答案】1.C 2.《海底两万里》中包含了主富的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等知识,如大气压强、利用海水发电、潮汐现象等都属于科学;一艘动力十足、构造完美、结构巧妙、价值连城的潜艇遨游在海洋中是属于幻想;科学的知识和幻想结合起来,一艘潜艇完成从太平洋到北冰洋的遨游壮举是奇妙而又合理的。 3.“英雄”形象展现了不同方面的优秀品质,如勇气、聪明、同情、创造力、坚韧不拔等。他们的形象和行为,也激励着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名著内容。
C.鹦鹉螺号在红海时,尼摩艇长介绍红海的由来,以及他发现从红海通往地中海的地下通道——阿拉伯隧道的经过。在通过阿拉伯隧道时,遇到了儒艮。儒艮极为稀有,他们一开始想追捕,不想却被儒艮报复不断攻击,导致小艇差点被掀翻,于是,尼德•兰与它搏斗,抱住艏柱,用捕鲸叉刺中了儒艮的心脏,杀死了儒艮,当晚,儒艮的肉就成了他们的晚餐。故选C。
2.本题考查情节赏析。
《海底两万里》是科幻小说,包含大量的科学幻想。建造“鹦鹉螺号”潜艇,所需能源和用品都从海洋里提取;根据鱼的种类,推测出红海和地中海之间有海底通道;进行测量大洋深度等科学活动。这些都属于科学。在太平洋海域,他们进入了幽深的克利斯波森林,一片海底森林。在这里他们展开了再正常不过的海底活动——打猎。捕获了一只美丽又温顺的水獭,以及一只体型很大的海鹅。在印度洋海域,他们看到了令人称奇的“奶海”——因水中有无数白色的细微滴虫,它们是一种会发光的微虫,在几里长的海面上彼此连接起来,就形成了看上去牛奶一般的海水。在南极,被冰山封路。他们被困在厚厚的冰下,船上极度缺氧,但船上所有人轮流用工具把底部厚10米的冰盖砸开,逃上大海。这些都属于幻想。
3.本题考查理解材料内容。结合材料一“内德•兰德把艇长解救出来。艇长并未受伤,他站起来,径直朝那个印度人走过去,把拴着石头的绳子飞快割断,将那人抱在怀里,脚下使劲一蹬,浮出水面”“尼摩艇长从衣兜里掏出一小袋珍珠放到他手里时,他会怎么想呢?海洋人的慷慨施舍,被那个锡兰穷印度人用一只颤抖的手接了过去”,材料二“今后,我会按照研究计划努工作的。将来,也许会有地心飞船找到‘落日六号’并同它对接,但愿那时我留下的资料会有用。请你们放心,我现在已适应这里,不再觉得狭窄和封闭了,整个世界都围着我呀,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那里的每一朵小花呢……”,材料三“不是只有穿斗篷才是超级英雄”可知,“英雄”形象展现了不同方面的优秀品质,如勇气、聪明、同情、创造力、坚韧不拔等。他们的形象和行为,也激励着我们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热点二:科学探索
一、(2023年春·江苏省常州市教育学会教育学会学业·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节选《太空一日》)
意外出现了。共振以曲线的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无法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
当时,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
那种共振持续26秒钟后,慢慢减轻。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钧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但在痛苦的极点,就在刚才短短一刹那,我真的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材料二】
2022年6月5日清晨,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出征仪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广场举行。陈冬、刘洋、蔡旭哲3名航天员领命出征。10时44分,搭载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点火发射,约577秒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飞行乘组状态良好,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材料三】
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天山覆盖着暗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
我掏出她的眼睛戴上。
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它还能通过采集戴着它的人的脑电波,把触觉和味觉一同发射出去。现在,每个长时间在太空中工作的宇航员在地球上都有了另一双眼睛,由这里真正能去度假的幸运儿带上这双眼睛,让身处外太空的那个思乡者分享他的快乐。
……
“落日工程”的前五艘飞船都成功地完成了地层航行,安全返回地面。“落日六号”的航行开始很顺利,但在飞船航行15小时40分钟时,警报出现了。从地层雷达的探测中得知,航行区的物质密度急剧增高,物质成分由硅酸盐类突然变为以铁镍为主的金属,物质状态也由固态变为液态,飞船显然误入了地核区域。
好在“落日六号”主舱的船体是可靠的,船上的中微子通信系统仍和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着联系在以后的一年中,“落日六号”航行组仍坚持工作,把从地核中得到的大量宝贵资料发送到地面。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船外别说空气和生命,连空间都没有,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后来,航行组中的另外两名地航员在事故中受伤,不久相继去世,从那以后,在“落日六号”上,只剩下她一个人了。
(节选自《带上她的眼睛》)
【材料四】
《流浪地球》电影一开场,就开启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在太阳氦引发爆炸之前,去往比邻的星系。而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成长,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电影颇具观赏性。
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不仅是地下的北京、冰封的上海,甚至是对“流浪”与“回家”这一组关系的理解,都充满了中国式的对家的向往、对故土的眷恋——面对危机的人类,竟然带着地球这个家园一起去往远方。这或许也是很多人对这样一部电影开启的世界更为期待的原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选文《太空一日》划线句子属于心理描写,详细地描写了飞船在起飞和返回阶段杨利伟经历的九死一生,耐人寻味的过程。
B.【材料二】是一则关于“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的新闻,其中“10时44分”,“约577秒后”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体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严谨性。
C.【材料三】中所说的传感眼镜,只可以把佩戴者的触觉、味觉发射出去,不可以把佩戴者看到的一切图像发射出去。
D.《带上她的眼睛》与《流浪地球》的作者都是刘慈欣,他曾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作为科幻小说只需要注重幻想、想象这一特点。
2.【材料一】标题“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对选文有哪些作用?
3.【材料二】“神舟十四号”航天任务中,三名航天员需要在太空生活六个月。为此同学们想写一副对联表达激动的心情,但目前只想出了上联,请你拟写下联。
上联:六月巡天,工作生活皆放彩
下联: ,
4.【材料三】第①段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如果把《带上她的眼睛》拍摄成科幻电影,可以借鉴电影《流浪地球》的哪些成功经验?结合【材料四】简要分析。
【答案】1.B 2.点明选文的主要内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奠定选文的感情基调。 3.三人携手 穿云破雾共兴华 4.属于环境描写,写出了大草原的辽阔与生机,为下文“我”带上“她的眼睛”开始草原之旅作铺垫。 5.①为影片设计宏大的背景:以地核为背景,配上岩浆奔流的场景、地航员的英雄形象等,使电影具有观赏性。②在影片中融入中国元素:融入地航员的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品质等中国价值、东方理念,满足观众的心理期待。
【解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A.结合材料一第二段“当时,我的头脑还非常清醒,以为飞船起飞时就是这样的。其实,起飞阶段发生共振并非正常现象”,可知画线句子详细地描写了飞船在起飞阶段杨利伟经历的九死一生,并不包括“返回阶段”阶段;
C.根据材料三第三段“所谓眼睛就是一副传感眼镜,当你戴上它时,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由超高频信息波发射出去,可以被远方的另一个戴同样传感眼镜的人接收到,于是他就能看到你所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带着他的眼睛一样”,可知本项中“不可以把佩戴者看到的一切图像发射出去”说法错误;
D.科幻作品不仅要注重幻想、想象,还要注意科学性和文学性。本项中“作为科幻小说只需要注重幻想、想象这一特点”表述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分析。
初读文题引发思考,为什么会产生“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的想法,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联系选文中“共振以曲线形式变化着,痛苦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我几乎难以承受,觉得自己快不行了”内容可知,“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的标题直接点明选文所述的重要内容;
联系选文中“我从极度难受的状态解脱出来,一切不适都不见了,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轻松和舒服,如释千斤重负,如同一次重生,我甚至觉得这个过程很耐人寻味”内容可知,“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的标题为选文奠定了感情基调,表现出对杨利伟为航天事业献身的勇气的赞美。
3.本题考查对联的填写。拟写对联时应注意:①字数相等;②词类相当;③结构相应;④平仄相对,仄起平收;⑤内容相关。
“六月巡天”为偏正短语;“工作生活皆放彩”中“工作生活”为并列短语,“皆”为副词,“放彩”为动词;“彩”为三声,为仄声;
由“三名航天员需要在太空生活”可提炼“三人携手”“三人合作”等;根据他们在太空的状态,可拟写“穿云破雾共兴华”,“华”为二声,为平声。结构对应,符合“仄起平收”的原则。
4.本题考查对描写方法的理解和作用分析。
解答时,首先根据句子内容判断使用何种描写方法,再结合句子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这段文字描写了高山、草原等景物,属于环境描写。“这是高山与草原的交接处”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大草原从我面前一直延伸到天边,背后的群山覆盖着绿色的森林,几座山顶还有银色的雪冠”写出了大草原的辽阔与生机,描写了大自然的美丽,营造了一种轻松的气氛,同时也为下文写“她”被大草原的景色吸引作铺垫,为后文揭示“她”的身份埋下伏笔。
5.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
解答时,通过分析材料四中《流浪地球》成功的主要经验加以概括借鉴即可。
通过材料四中“《流浪地球》电影一开场,就开启了一个宏大的叙事: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装满发动机,推动这个星球在太阳氦闪引发爆炸之前,去往比邻的星系。而离家出走的叛逆少年,最终在父辈的感召之下成长,成为让地球从木星引力中挣脱出来的英雄。以宇宙为背景的宏大设定,配上太空场景、灾难景观、工业风格、热血少年,让电影颇具观赏性”的内容可提炼出:为影片设置宏大的叙事背景。以神秘的地核区域为背景,设计出“液态铁镍”奔涌的场景、塑造出地航员无私奉献的形象等,使电影更够吸引观众眼球;
通过材料四中“在这个电影世界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熟悉的中国元素。……我们期待能看到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在人类想象力的疆域里延伸,在更为极端与特殊的情况下处理人类面临的永恒拷问”的内容可提炼出:在影片中融入大家熟悉的中国元素和更多中国价值、东方理念,如集体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价值观等,满足广大观众的心理期待。
二、(2023年春·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七年级期末统考)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科技人才辈出的伟大国度。请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一)
“我不能走”
①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②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③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993年杨振宁作《邓稼先》节选)
(二)
1
①感动中国人物杨振宁(已于 2003 年归国定居)颁奖词: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2
②5月27日下午,西湖大学湖心讲堂。中国文化书院和西湖大学联合举办的“汤一介学人讲座”第二讲,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前所长、物理系名誉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陈方正面向数百位观众,讲述他眼中的“杨振宁和他的世界”。
③杨振宁的第一个人生重大选择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陈方正回顾道,“在林荫覆盖的普林斯顿之外,世界正在发生巨变。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0年底美军逼近鸭绿江,中国志愿军入朝,中美兵戎相见。杨振宁的两个好朋友,去了美国普度大学的邓稼先,和去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黄昆,都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毫不犹豫回国……此外,在1950年前后,还有很多在美国访问或者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如吴有训、王淦昌、华罗庚等选择回归;至于钱学森和张文裕,则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方才冲破重重困难回国。他们都要在报效祖国与获得更高学术成就之间,作出关乎一生命运的重大抉择。这些关乎时局和师友去留的消息传来,不免在杨振宁敏感的心灵中引起矛盾,从而带来巨大压力和痛苦,因为同时还有另一个天地在等待他发现,一些具有无比强大吸引力的工作在召唤他。”
④杨振宁没有选择回国。他留在美国最高学府,与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共事,在学术上取得了巅峰成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杨振宁看来就像是一艘在平滑海面上吃饱了风一往无前的帆船:结婚成家,发表重要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去纽约石溪开创自己的新天地……一切顺利圆满。”陈方正讲述道,“其实,在他内心深处,仍然翻腾着极大的矛盾、痛苦、煎熬,理由非常简单:骨子里他还是一个中国人,一个带有五四运动和西南联大的烙印,背负着父母师长深厚期望的中国知识分子,而中国此时正天翻地覆。”
⑤陈方正的讲座现场,101岁的杨振宁以视频致辞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人生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这个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了,是要讲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个德、功、言,功是什么定义?言是什么定义?几千年来也有改变。这个德是什么呢?从来没有解释。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则。”
(三)
①明代崇祯初年,苏州眼镜史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技师,名叫孙云球。
②既无恒产,又无恒业,孙云球为了侍奉母亲,只能走上了商贾之道。在妥善的安葬了父亲之后,孙云球便带着母亲迁居虎丘,以卖药为生。在这之前,孙云球也尝试过走科举之途,其母董如兰“人多才学,在任时,闽中女子通文墨者,日以诗文往还,署中称师生焉”,孙云球在父母的悉心教导下,年仅十三便中秀才,但两次乡试不遇后便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他人多称赞为“逆澹于功名,意豁如也”,但想必也与家境贫穷不无干系。
③孙云球抛弃科举考试,除了家境贫寒之外,或许还与自身的兴趣志向有关。同时代的张若曦说孙云球“尤精于测量、算指、几何之法”,故而可以推测出孙云球应当对数学极为感兴趣,在研究光学仪器之前,孙云球还曾制造过其他机械仪器,《吴县志》中说他“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日晷是一种据日影而测定时刻的仪器,虽早在孙云球之前已被人发明,但孙云球凭一己之力便制造出了如此精准的日晷,也足矣可见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兴趣和能力。
④孙云球制造光学仪器的天资极高,在当时苏州一带无人能出其右,诸昇对他就推崇备至:“造镜家,余亦阅历数子,得其形似者十有六七,会其神理者十无二三,拈花微笑,惟孙生一人,即起利、汤而证之,恐不易吾言。”诸昇的夸赞并非是阿谀之词,张若曦也说孙云球“诸子之成模,参之几何求论之法,尽洗纰缪,极力揣摩,使无微疵可议,扩为七十二种,量人年岁、目力广隘,随目配镜,不爽毫发。”
⑤孙云球在制作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写了一本眼镜制作方面的专著《镜史》。在以科举考试为正途的古代,孙云球却痴迷于自然科学知识,在短暂的人生里为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著名的科技史学家李约瑟也曾关注过他,他用一种不同于沈周、唐寅等人的方式,进入到世人的视线。
(愁予《明末清初的近视文人,可以找他配眼镜》,有删改)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在杨振宁人生的不同阶段对歌曲《中国男儿》有着怎样的不同感情?
2.三则材料都讲述了科技人物的生平,但讲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答案】1.(1)儿时阶段:那时中华民族任人宰制,他从这首歌中感受到了民族的危难和中国男儿报效祖国改变国家命运的责任,也被父亲身上的责任感、使命感所感染、震撼。
(2)杨振宁选择留在美国深造的人生阶段:这时他对这首歌的感情是复杂且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获得更高学术成就,另一方面他想回国报效祖国。
(3)晚年阶段:中国男儿应该立德、立功、立言恪守做人的原则,将平生所学报效祖国。
2.材料一内容侧重于一个特殊的片段,用一个片段集中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品质。(点)
材料二选择了发生在多个重要的时间点上的事件,来勾勒出人物一生的曲折。(线)
材料三较为完整地记录了人物的一生,展现了人物的全貌。(面)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音乐“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体现的是中国男儿报效祖国,为国勇于献身,无私奉献的精神。
根据(一)第②段“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第③段“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可知,杨振宁儿时的年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年代,在这首歌中,杨振宁体会到了民族的危难,以及中国男儿报效祖国,为国勇于献身的精神。而父亲“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也体现了其父亲身上的爱国责任感、使命感;
根据(二)第③段“杨振宁的两个好朋友,去了美国普度大学的邓稼先,和去了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黄昆,都在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毫不犹豫回国……此外,在1950年前后,还有很多在美国访问或者工作的中国科学家,如吴有训、王淦昌、华罗庚等选择回归;至于钱学森和张文裕,则直到五十年代中期方才冲破重重困难回国。他们都要在报效祖国与获得更高学术成就之间,作出关乎一生命运的重大抉择。这些关乎时局和师友去留的消息传来,不免在杨振宁敏感的心灵中引起矛盾,从而带来巨大压力和痛苦,因为同时还有另一个天地在等待他发现,一些具有无比强大吸引力的工作在召唤他”可知,杨振宁在美国时,他对这首歌的感情是复杂的、矛盾的,一方面是朋友都回到祖国,报效国家,杨振宁也想这样,另一方面,杨振宁想在美国最高学府,与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共事,获取更高的学术成就;
根据第⑤段“101岁的杨振宁以视频致辞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人生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这个中国文化传统几千年了,是要讲做人的原则,是什么呢?是立德、立功、立言。这个德、功、言,功是什么定义?言是什么定义?几千年来也有改变。这个德是什么呢?从来没有解释。我想,德者,就是做人的原则’”可知,晚年的杨振宁对这首歌的感情是中国男儿应该立德、立功、立言,要讲做人的原则,用自身所学报效祖国。
2.本题考查文本的概括。
根据(一)第①段“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可知,本段侧重于描写邓稼先的一件事,用这一件事来突出邓稼先的人物形象,体现了邓稼先的亲力亲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侧重于一个点;
根据(二)第③段“在1950年前后,还有很多在美国访问或者工作的中国科学家”“杨振宁没有选择回国。他留在美国最高学府,与世界顶尖的物理学家共事,在学术上取得了巅峰成就”“101岁的杨振宁以视频致辞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了他对于人生意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体会”可知,本段讲述了杨振宁在不同的时间节点上发生的不同事件,展现了杨振宁一生的过往,侧重于一条线;
根据(三)第②段“孙云球为了侍奉母亲,只能走上了商贾之道”“在这之前,孙云球也尝试过走科举之途……年仅十三便中秀才,但两次乡试不遇后便不再参加科举考试”,第③段“可以推测出孙云球应当对数学极为感兴趣,在研究光学仪器之前,孙云球还曾制造过其他机械仪器”,第⑤段“孙云球在制作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还写了一本眼镜制作方面的专著《镜史》”“在短暂的人生里为中国古代的光学知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知,此部分完整的记录了孙云球的一生,向读者展现了其全貌,侧重于一个面。
热点三:健康生活
一、(2023年春·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七年级期末统考)阅读《当品牌昵称成为爆款流量密码》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从“冰激凌被”中醒来,穿着“踩屎感拖鞋”,涂上SK-II“神仙水”,挎着香奈儿“方胖子”,出门骑上共享“小黄车”,走进“麦记”大口吃起汉堡,畅饮一杯“快乐水”……不知不觉中,一些带有鲜明品牌色彩的“专业俗语”充斥大街小巷,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股潮流。
②品牌昵称是品牌人设的表现,或基于产品消费场景,或来自用户体验,或奉承娱乐精神,巧妙地打破了传统消费认知,不少国际大牌和新锐品牌顺应潮流,投身“造词大军”,打造爆款。
③Cca Cla(可口可乐)诞生于一位药剂师之手,cca即南美的古柯叶,cla则是非洲的一种重要果实,二者作为原料添加在一种镇静药品中。尽管“Cca Cla”发音优雅、完整,但是“cke”(可乐)却更具魔力。试想一下,在冷饮小卖部或在嘈杂的酒吧里,打个响指,一句“cke”,就能得到一杯冒着白气、滋滋作响的“快乐水”。可见,在时髦面前,优雅不值一提。
④除了贴合消费场景之外,有些品牌昵称也来自用户体验。比如,奥伦纳素活力润泽晚霜被很多网友称为“豆腐霜”,只因______,“豆腐霜”后来者居上,成功取代一长串拗口的品牌名称,这既体现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参与度,同时也增强了品牌传播的可信度。
⑤还有一些品牌昵称不乏娱乐精神,用魔法打败魔法。当麦当劳(中国)有限公司的投资者名称从“麦当劳中国管理有限公司”变更为“金拱门中国管理有限公司”时,基于品牌形象将自己戏称为“金拱门”的做法,成了一场网络狂欢,刷爆朋友圈,承包微博热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营销效果。
⑥想要让品牌具备生命力,长盛不衰,一味地反对,甚至排斥品牌昵称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尽管从1931年开始,可口可乐就发起了一项持续了30年的“叫我全名”(Cca-Cla: Ask fr it by its full name)的活动,但是“cke”仍然势不可挡地流行开来。
⑦当品牌昵称成为爆款流量密码,与消费者共同创造品牌昵称才是正道。乐事薯片(Lay’s)在广受欢迎的“D us a flavr”活动中,就邀请消费者为新的薯片口味想出自己的名字。这一做法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让品牌更具记忆点与亲和力。
1. 有人将文中第①段划线部分作了如下改动,小语觉得还是原来的语段好,可是说不上来好在哪里,请你帮他分析一下原语段好在何处。
改写语段:从夏凉被中醒来,穿着软软的拖鞋,涂上SK-II精华液,挎着香奈儿经典小方包,出门骑上共享单车,走进麦当劳大口吃起汉堡,畅饮一杯可乐……
2 文中第③段和第⑥段都以“可口可乐”为例,作者的意图是不一样的,请分别阐述。
3. 粗心的小文在复制文本时,弄丢了第④段的一些文字,请你根据上下文,揣测一下网友称奥伦纳素活力润泽晚霜为“豆腐霜”的原因,并将它补写出来。
4. 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品牌昵称的好处。
【链接】
《哈佛商业评论》进行了一项研究,在研究的第一阶段,该杂志对10000多条消费者撰写的、涉及3个知名品牌的推文进行了分析,其中有的直呼品牌大名,有的则代之以昵称。对比两者的分享和点赞比率后,研究者发现,使用昵称对品牌参与度有明显的积极影响。平均而言,使用昵称的推文分享次数是使用正式名字推文的2倍,点赞的数量则是使用正式名字推文的3倍。
【答案】1. 原句用带有鲜明品牌色彩的昵称来表达,不仅引出“品牌昵称”这个概念,也让语言更精炼形象,富有潮流时尚感,作为文章开头,更能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而改动后的句子则显得直白单调。
2. 第一次提及“可口可乐”,是想表达时髦的品牌昵称比优雅的品牌名称更深入人心;第二次想表达反对品牌昵称的做法不可取,也不可能成功。
3. 示例:用完它之后皮肤白皙水嫩,宛如一块“豆腐”质感。
4. ①品牌昵称更具魔力,更时髦;②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参与度,增强品牌传播的积极影响;③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让品牌更具记忆点与亲和力。
【解析】
【1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和语句赏析。
结合①段中“从‘冰激凌被’中醒来,穿着‘踩屎感拖鞋’,涂上SK-II‘神仙水’,挎着香奈儿‘方胖子’,出门骑上共享‘小黄车’,走进‘麦记’大口吃起汉堡,畅饮一杯‘快乐水’……”的内容,由“冰激凌被”“踩屎感拖鞋”“神仙水”“方胖子”“小黄车”“麦记”“快乐水”可知,原句使用了具有鲜明品牌色彩的昵称来进行表达,不仅引出“品牌昵称”这个概念,同时使文章语言更加精炼和形象,很时尚,作为文章开头,更能引起读者好奇心。相比之下,改动后的句子“从夏凉被中醒来,穿着软软的拖鞋,涂上SK-II精华液,挎着香奈儿经典小方包,出门骑上共享单车,走进麦当劳大口吃起汉堡,畅饮一杯可乐……”直白单调,毫无美感可言。
【2题详解】
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③段中“Cca Cla(可口可乐)诞生于一位药剂师之手,cca即南美的古柯叶,cla则是非洲的一种重要果实,二者作为原料添加在一种镇静药品中。尽管‘Cca Cla’发音优雅、完整,但是‘cke’(可乐)却更具魔力。试想一下,在冷饮小卖部或在嘈杂的酒吧里,打个响指,一句‘cke’,就能得到一杯冒着白气、滋滋作响的‘快乐水’。可见,在时髦面前,优雅不值一提”的内容可知,文章中第一次提及“可口可乐”,是想表达时髦的品牌昵称比优雅的品牌名称更深入人心;
结合⑥段中“想要让品牌具备生命力,长盛不衰,一味地反对,甚至排斥品牌昵称的做法显然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成功的。尽管从1931年开始,可口可乐就发起了一项持续了30年的‘叫我全名’(Cca-Cla: Ask fr it by its full name)的活动,但是‘cke’仍然势不可挡地流行开来”的内容可知,第⑥段都以“可口可乐”为例,是想表达反对品牌昵称的做法不可取,也不可能成功的观点。
【3题详解】
考查补写句子。补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考点,补写的句子内容来源于文本,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补写句子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过渡);既要内容上符合语言环境,也要句式上符合语言特征。
结合“比如,奥伦纳素活力润泽晚霜被很多网友称为‘豆腐霜’”的内容可知,“豆腐霜”是对奥伦纳素活力润泽晚霜的形象化称呼,“豆腐”体现出该产品的使用特性。据此可补写为:用完它之后皮肤就像“豆腐”一样白皙水嫩,富有光泽和质感。
【4题详解】
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③段中“Cca Cla(可口可乐)诞生于一位药剂师之手,cca即南美的古柯叶,cla则是非洲的一种重要果实,二者作为原料添加在一种镇静药品中。尽管‘Cca Cla’发音优雅、完整,但是‘cke’(可乐)却更具魔力。试想一下,在冷饮小卖部或在嘈杂的酒吧里,打个响指,一句‘cke’,就能得到一杯冒着白气、滋滋作响的‘快乐水’。可见,在时髦面前,优雅不值一提”的内容可知,品牌昵称更具魔力,更时髦;
结合④段中“除了贴合消费场景之外,有些品牌昵称也来自用户体验。比如,奥伦纳素活力润泽晚霜被很多网友称为‘豆腐霜’……“豆腐霜”后来者居上,成功取代一长串拗口的品牌名称,这既体现了消费者对品牌的参与度,同时也增强了品牌传播的可信度”的内容可知,品牌昵称增加消费者对品牌的参与度,增强品牌传播的积极影响;
结合⑦段中“当品牌昵称成为爆款流量密码,与消费者共同创造品牌昵称才是正道。乐事薯片(Lay’s)在广受欢迎的‘D us a flavr’活动中,就邀请消费者为新的薯片口味想出自己的名字。这一做法能够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让品牌更具记忆点与亲和力”的内容可知,品牌昵称引起消费者的共鸣,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让品牌更具记忆点与亲和力。
二、(2023年春·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七年级期末统考)班级开展了美文欣赏活动,某同学制作了阅读卡,你协助他完成任务。
竹子与气候
姚宗伟
①竹,性直,中空,有节。我爱竹,园里种了几丛绿竹,分布在过道旁、窗前、檐下、篱边;竹子长得高高,竹竿挤得密密,一竿竿都碧绿可爱,一蓬蓬翠叶茂盛,可以挡住斜照的太阳。轻风吹过,竹子摇曳,竹叶发出沙沙的优美音韵,虽在炎热的夏天,听了也有几分凉爽的感觉。一到雨季,有时风狂雨骤,竹丛起了骚动,逆着风雨,摇摆不定;这时坐在室内听风声、雨声、竹声,如怒海起了狂涛,如草原上万马奔腾,声浪如郁雷,如破鼓,十分壮阔,使人心神振奋!
②每年的秋雨过后,竹子抽笋、脱箨①,新竿比老竿的颜色更碧绿,竹竿也挺得更高更壮,把个竹丛挤得好不热闹。呀!我们不是惯用一句“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发展蓬勃、迅速、有生意吗?可它也有地域与气候的不同,中国的雨季在春天,泰国的雨季则在秋天,因此竹子虽是雨后抽笋,却不能叫做“春笋”,它是秋天抽的笋嘛,没有人叫它“春笋”,也没有人叫它“秋笋”,都只叫“新笋”。
③中国的园林造景,有竹必有石,在一丛绿油油的竹子旁边摆一两块太湖石骨或上面平坦的大青石;画家画竹子的时候也喜欢画上石头,看了顺眼,不会孤单寂寞,而有自然之美。所以自宋、元以后,国画又多了一派专画竹石的“文人画”、如苏东坡、文与可、赵孟頫、柯九思,郑板桥等都以画竹石闻名。
④有一天,走进一处经营花木的花圃,见许多石头。都是有孔有洞的海滩石骨,虽非太湖石骨,也丑得很好看,颇雄奇,问价?可不便宜呢!店主人见我不开口,抢着解释:“每块石头重量数吨,一辆大卡车只能载三几个,还要动用起重机和四五个有气力的工人,从老远搬到这里来摆卖:有时一摆就几个月或一两年。有人买了又要派工人、派卡车、用起重机搬送,费用不轻。”
⑤我点点头同意,第二天,两块大石头摆在园里的竹丛边,愈看愈可爱,大石头替竹丛补了景,竹丛给大石头生了色。可是,摆大石头的时候却压着了几个待出土而木出土的竹笋,压在大石下,心想,这几个竹笋可糟了!不料而后竹笋却斜斜地在大石下面抽出来,又从大石旁边直直地挺上去,我见了为它喝彩!毕竟数吨的大石头压不下几个嫩笋,仍然挺出绿竹竿,而且挺得这样骄傲!
⑥竹子要等气候,雨季来了,要挺的便挺了,哪怕一块数吨重的大石头;大石头直压!横压!竹笋却会斜抽!旁柏!“万物静观皆自得!”竹子毕竟等到了“气候”呐!
【注】①箨:(tuò),竹皮、笋壳。
(选自《姚宗伟散文选》,泰华文化出版社,1996年,有删改)
1.阅读文章,完成阅读卡内容梳理。
(1) (2) (3)
2.赏析摘抄好句:
3.解答疑惑:
4.补全感受:
【答案】1. 地域 气候 石头
运用了排比、比喻的手法,把“风声、雨声、竹声”比作“怒海起的狂涛”“草原上万马奔腾”“郁雷”“破鼓”,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竹子在雨季的壮阔,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不能删掉。“文人画”中画的是竹子和石头,表现了竹子与石头的关系,竹石相映,产生自然之美,更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作者托物言志,告诉人们即使面对生活的困难,也不要放弃,生命是美好的。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
结合②段中“每年的秋雨过后,竹子抽笋、脱箨,新竿比老竿的颜色更碧绿,竹竿也挺得更高更壮,把个竹丛挤得好不热闹。呀!我们不是惯用一句‘雨后春笋’来形容事、物的发展蓬勃、迅速、有生意吗?可它也有地域与气候的不同,中国的雨季在春天,泰国的雨季则在秋天,因此竹子虽是雨后抽笋,却不能叫做‘春笋’,它是秋天抽的笋嘛,没有人叫它‘春笋’,也没有人叫它‘秋笋’”可知,本段介绍了竹子与地域、气候的关系;
结合第④到⑥段中“有一天,走进一处经营花木的花圃,见许多石头。都是有孔有洞的海滩石骨,虽非太湖石骨,也丑得很好看,颇雄奇”“第二天,两块大石头摆在园里的竹丛边,愈看愈可爱,大石头替竹丛补了景,竹丛给大石头生了色。可是,摆大石头的时候却压着了几个待出土而木出土的竹笋,压在大石下,心想,这几个竹笋可糟了!不料而后竹笋却斜斜地在大石下面抽出来,又从大石旁边直直地挺上去,我见了为它喝彩!毕竟数吨的大石头压不下几个嫩笋,仍然挺出绿竹竿,而且挺得这样骄傲”,“竹子要等气候,雨季来了,要挺的便挺了,哪怕一块数吨重的大石头;大石头直压!横压!竹笋却会斜抽!”可知,详细描述了作者与石头、竹子之间的故事和观察,突出了大石头与竹子的相互映衬,以及竹子在受到大石压制时仍然坚韧不拔的特点,展现了竹子与石头之间的关系。
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解答时,结合句子内容,可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句式特点等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这时坐在室内听风声、雨声、竹声,如怒海起了狂涛,如草原上万马奔腾,声浪如郁雷。如破鼓,十分壮阔,使人心神振奋”可知,作者通过比喻的手法,将风声、雨声、竹声比喻为怒海狂涛、草原万马奔腾,这样的比喻使得原本抽象的声音变得具象化,读者仿佛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磅礴的气势。然后,作者再次使用比喻,将声浪比喻为郁雷和破鼓,这既是对声音的进一步描绘,也是对前面比喻的深化和补充,使得整个句子在表达上更加生动有力。此外,句子中的“十分壮阔,使人心神振奋”则是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了他对这场风雨和竹声所带来的震撼和振奋之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喜爱之情。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句段作用。
结合③段中“中国的园林造景,有竹必有石,在一丛绿油油的竹子旁边摆一两块太湖石骨或上面平坦的大青石;画家画竹子的时候也喜欢画上石头,看了顺眼,不会孤单寂寞,而有自然之美。所以自宋、元以后,国画又多了一派专画竹石的‘文人画’、如苏东坡、文与可、赵孟頫、柯九思,郑板桥等都以画竹石闻名”的内容可知,文中划线部分介绍了“文人画”,这部分内容虽然看似与文题“竹子与气候”没有直接关联,但实际上在文章的结构和内涵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看,这部分内容是对前文提及的竹子与园林造景、竹子与石头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作者通过介绍文人画中对竹石的描绘,不仅展现了竹子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也进一步强调了竹子与园林造景、石头之间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使得文章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和完整。
从文章内涵的角度来看,介绍“文人画”也体现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价值和象征意义。文人画中的竹石描绘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追求,更是对竹子坚韧、高洁品质的赞美和传承。这种品质与文章最后所抒发的对人生的感悟相契合,使得文章在主题上更加统一和深刻。因此,虽然划线部分看似与文题“竹子与气候”没有直接关联,但实际上在文章的结构和内涵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能删去。它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深化了主题,也展现了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4.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感悟启示。
本文末尾“大石头直压!横压!竹笋却会斜抽!旁抽!”,《紫藤萝瀑布》中“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来寄托和表达作者的情感与志向。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描述竹笋在大石头的重压下仍然顽强生长的情景,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对于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精神的赞美和追求。竹笋在直压、横压的大石头下,不仅没有被压垮,反而斜抽、旁抽,挺立生长,这种景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借此表达了自己面对困境和挫折时,也要像竹笋一样,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紫藤萝瀑布》中的描写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作者通过对紫藤萝瀑布盛开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热爱和追求。紫藤萝在经历多年的沉寂后,再次盛开,开得如此盛、如此密,仿佛一道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枝干,不断地流淌着,流向人的心底。这种景象不仅展现了紫藤萝生命的顽强和美丽,也寄托了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向往。
本文中对竹笋在大石头重压下仍然顽强生长的描绘,我们深刻体会到坚韧不拔的精神的重要性。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我们不应轻易放弃,而应像竹笋一样,保持坚韧不拔的毅力,勇往直前。这种精神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更能让我们在逆境中不断成长,变得更加坚强。《紫藤萝瀑布》中的描写则启示我们要热爱和敬畏生命。紫藤萝在经历了多年的沉寂后,依然能够再次盛开,展现出生命的顽强和美丽。这告诉我们,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每一个瞬间,用心去感受和体验生活的美好。同时,我们也要敬畏生命,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存在和价值,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阅读卡
篇名:《竹子与气候》
类别:散文
内容梳理:本文由竹的总体特征写起,介绍了竹子与(1)___________、(2)___________、(3)___________的关系,文末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悟。
好句摘抄:
这时坐在室内听风声、雨声、竹声,如怒海起了狂涛,如草原上万马奔腾,声浪如郁雷。如破鼓,十分壮阔,使人心神振奋!
阅读困惑:
文中划线部分,介绍了“文人画”,似乎与文题无关,能否删去?
阅读感受:
本文末尾写道:“大石头直压!横压!竹笋却会斜抽!旁抽!”这让我想起了《紫藤萝瀑布》中的句子:“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通过比较,我发现它们运用了相同的手法来表达情思……
专题1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二)-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12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二)-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二原卷版docx、专题12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二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6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专题1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 这是一份专题11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2024年中考语文一模真题分类汇编(山东专用),文件包含专题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原卷版docx、专题11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一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52页, 欢迎下载使用。
【期中真题】(福建专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 专题0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卷.zip: 这是一份【期中真题】(福建专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 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 专题0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试卷.zip,文件包含期中真题福建专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原卷版docx、期中真题福建专用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册语文期中真题分类专题汇编专题08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7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