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4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31份)
国家安全——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模块练习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国家安全——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模块练习课件,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Part01,考情分析,Part02,专题思维疏导,Part03,知识内容扩展,当代国家安全体系图,Part04,重难知识点拨,Part05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资源安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和经济地获取所需自然资源的状态。资源安全分为战略性资源安全和非战略性资源安全;又可分为水资源安全、能源资源安全(包括石油安全)、土地资源安全(包括耕地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安全(包括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生物资源安全(包括基因资源安全)、海洋资源安全、环境资源安全等
传统意义上,能源安全是指以可支付得起的价格获得的充足的能源供应。当今的能源安全包括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物质安全——能源资产、基础设施、供应链和贸易路线的安全以及紧急情况下必要和迅速的能源资产、基础设施、供应链和贸易路线的替代。第二,能源获取最为关键,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合同上的、抑或是商业上的开发和获取能源供应的能力。第三,能源安全是一种系统或体系——由国家政策和国际机制构成,旨在于对供应中断、油价暴涨等紧急情况,以合作和协调的方式迅速做出反应,以维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第四,能源安全与投资安全紧密相关,需要足够的政策支持和安全的商业环境,需要鼓励投资,确保充足和及时的能源供应。第五,能源安全与气候变化或环境安全问题密切联系。当今气候变化和环境政治的困境在于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发展,已经成为能源技术革命和全球能源结构变化的主要变化趋势。第六,能源安全不仅仅局限于石油供应和油价安全。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时期,能源消费强度较高。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能源需求还会持续较快地增加,对能源供给形成很大压力,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提高。同时面临诸多问题。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清洁利用传统化石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一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成为必然选择。非化石能源形式——风能、太阳能等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碳排放,即属于环境友好型能源;缺点在于价格相对于化石能源较高,并且供应不稳定(主要针对其自然属性)。核能和水电既是非化石能源,也是环境友好型能源。但由于核原料的特殊性,核能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核泄漏以及核扩散的担忧,水电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水利开发对周边自然环境和气候环境的影响。所以,传统的能源安全与非传统的能源安全很难兼容。低碳是一种新的游戏规则,是在原有的经济系统之中加入了一个新的更为严格的约束条件,实际上是提高了使用化石能源的机会成本。低碳这个约束条件的加入,增加了能源安全的复杂性,一国也很难完全实现传统能源安全和非传统能源安全的所有目标。
低碳经济、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成为主流
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标志是本国能源供应是否依救外国及其依赖程度。研究表明,一个国家如果要保持石油供应安全为主的局面,石油净进口率绝对不应超过50%,超过50%就属于石油供应不安全,理论上应该控制在30%以内。
考点三 耕地资源和粮食安全
中国(土)耕地资源及分布
1.特点:我国土地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人均占有量少,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难利用土地比重大,后背耕地资源不足。2.分布: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丘陵地区;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草地主要分布在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途径
1.扩大耕地数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粮食总产量增加。依靠增加人力、物质、技术投入,从耕地利用率、养分和水热资源保障能力等各个环节,挖掘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的潜力。2.粮食跨区域调剂,如北粮南运。充分利用国际粮食市场。3.建立粮食储备:救荒、调节国内外粮食市场秩序、应对突发事件等。
考点四 海洋空间安全
考点五 环境污染与国家安全
污染物质的浓度和毒性会自然降低,这种现象叫做环境自净。如果排放的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环境质量就会发生不良变化,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存,这就发生了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会降低生物生产量,加剧环境破坏。
环境污染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废水、废渣和噪音;(2)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噪音、脏水、垃圾;(3)交通工具(所有的燃油车辆、轮船、飞机等)排出的废气和噪音;(4)大量使用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等化学物质的农田灌溉后流出的水;(5)矿山废水、废渣;(6)机器噪音,电磁辐射,二氧化碳污染;
环境污染是各种污染因素本身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环境污染还受社会评价的影响而具有社会性。它的特点可归纳为:(1)公害性,环境污染不受地区,种族,经济条件的影响,一律受害。(2)潜伏性,许多污染不易及时发现,一旦爆发后果严重。(3)长久性,许多污染长期连续不断的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并不易消除。
1.北美死湖事件2.卡迪兹号油轮事件3.墨西哥湾井喷事件4.库巴唐“死亡谷”事件5.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6.印度博帕尔公害事件7.切尔诺贝利核漏事件8.莱茵河污染事件9.雅典“紧急状态事件”10.日本“四大公害事件”
切尔诺贝利事故后的城市
油轮泄露造成的巨大危害
考点六 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
1.草原退化、沙化严重2.天然湿地大面积萎缩、消亡、退化3.荒漠植被和荒漠区绿洲的生态退化严重4.水资源分布不均、水资源短缺,人均水资源匮5.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过度采伐6.乏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破坏加剧,海域总体污染状况仍未好转,近岸海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
引发生态退化的原因生态退化由生态基质,内在的动能因素和外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干扰是生态系统退化的两大驱动力。从自然的角度来讲,区域地质地貌,气候和水文等的异常变化是生态系统不稳定性和退化的自然成因。人为因素往往叠加在自然因子之上,对生态退化起着加速和主导的作用,人为因素主要包括人口增长,农业活动工业与城市化活动政治与战争,文化与旅游等,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不确定的。
建立自然保护区,成为了缓解、解决生态退化的重要手段,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
考点七 全球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
2023年12月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世界气候行动峰会在阿联酋迪拜开幕。
峰会召开背景:气候变化的影响正在世界各地显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现实的影响。气候变化正在破坏国家经济,使我们今天不得不承担高昂的代价,甚至在未来还会承担更大的代价。
全球气候变化为人类及生态系统带来的灾难:极端天气、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珊瑚礁死亡、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改变、旱涝灾害增加、致命热浪等等。
地球温度上升导致喜马拉雅等高山的冰川消融、对淡水资源形成长期隐患; 海平面上升,上海、广州等人口密集的沿海地区面临咸潮破坏,甚至淹没之灾; 冻土溶化,日益威胁当地居民生计和道路工程设施; 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等越来越频繁,导致当地居民生命财产损失加剧;粮食减产,千百万人面临饥饿威胁; 每年,全球因气候变化导致腹泻、疟疾、营养不良多发而死亡的人数高达15万,主要发生在非洲及其它发展中国家; 珊瑚礁、红树林、极地、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生物多样性受损害。
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总体上我国的变暖趋势冬季将强于夏季。在北方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长江、黄河等流域的洪水爆发频率会更高;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也将更为频繁;春季和初夏许多地区干旱加剧,干热风频繁,土壤蒸发量上升。农业是受影响最严重的部门。温度升高将延长生长期,减少霜冻,二氧化碳的“肥料效应”会增强光合作用,对农业产生有利影响;但土壤蒸发量上升,洪涝灾害增多和海水侵蚀等也将造成农业减产。对草原畜牧业和渔业的影响总体上是不利的。海平面上升最严重的影响是增加了风暴潮和台风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海水入侵和沿海侵蚀也将引起经济和社会的巨大损失。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科学技术手段从当前温室气体产生的原因和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手段来看,控制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主要途径是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排放量,增加吸收量,并采取必要的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主要是改变能源结构,控制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核能和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提高发电和其他能源转换部门的效率;提高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使用效率,降低单位产品能耗;提高建筑采暖等民用能源效率;提高交通部门的能源效率;减少森林植被的破坏,控制水田和垃圾填埋场排放甲烷等,由此来控制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其中固碳技术指把燃烧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分离、回收,然后深海弃置和地下弃置,或者通过化学、物理以及生物方法固定。固碳技术的技术原理是清楚的,但能否成为实用技术还是未知数。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主要是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由于人类活动或者自然形成的温室气体,如:水汽(H2O)、氟利昂、二氧化碳(CO2)、氧化亚氮(N2O)、甲烷(CH4)、臭氧(O3)、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的排放。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多为世界重工业发展产生、汽车尾气等,温室气体一旦超出大气标准,便会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气温上升,威胁人类生存。因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全人类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
考点八 国际合作与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1]。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合作伙伴的经济合作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 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1、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2、中国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的依存度高;3、中国的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如果遇到外部打击,容易失去核心设施;4、中国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邻国与中国加强合作的意愿普遍上升。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12月17日,印度尼西亚雅万高铁开通运营满两个月。根据印尼中国高速铁路有限公司数据,雅万高铁累计乘客数量已超过70万人次。
以“千年丝路·璀璨非遗”为主题的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福建泉州开幕。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是包括欧亚大陆在内的世界各国,构建一个互惠互利的利益、命运和责任共同体。“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内容包括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负着三大使命。
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以来,“丝绸之路”兴起;唐朝中后期,“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中国与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政治经济交往。为了寻求更大范围的资源和市场合作,增进亚欧非大陆的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设施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增进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中国将与各国开展深度合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能够促进国家间的( )①文明交流②经贸合作③政治交往④历史联系⑤军事联盟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⑤C.①③④⑤D.②③④⑤2.中国与亚欧非各国的合作能给诸多行业带来发展机遇,下列行业中受益不明显的是( )A.文化旅游B.国际金融C.环境治理D.基础设施建设3.中国与中亚、西亚、北非和欧洲各国优先深度合作的领域主要是( )A.旅游资源开发B.科技人才交流C.新能源研发D.交通设施建设
1.答案:A解析:“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和经贸合作的通道与桥梁,通过经济贸易、政治交往与文化交流,国家间可以建立深厚久远的历史联系。①②③④正确,故选A项。2.答案:C解析:中国与亚欧非各国的合作主要为经贸合作,能给诸多行业如文化旅游、国际金融等带来发展机遇,能带动基础设施建设,但对环境治理的影响不明显,C正确,ABD错误,故选C项。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增进亚欧非大陆的互联互通,加强交通设施技术标准体系的对接,畅通陆水联运通道”可知,交通设施建设是中国与各国优先深度合作的领域。故D项正确。
(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中亚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增长明显,但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基本不变。下面为中亚五国地形及各国人口、面积柱状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中亚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小的是( )A.土库曼斯坦B.哈萨克斯坦C.吉尔吉斯斯坦D.塔吉克斯坦2.影响中亚东南部地区人口较密集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A.热量B.矿产C.水源D.土壤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四国的人口密度土库曼斯坦为12.6人/平方公里、哈萨克斯坦为7.0人/平方公里、吉尔吉斯斯坦为33.7人/平方公里、塔吉克斯坦分布为69.2人/平方公里,人口密度最小的是哈萨克斯坦,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2.中亚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资源短缺,使得水资源成为限制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在东南部地区降水量稍多,且有河流发育,水资源相对较丰富,人口分布较多,C正确;热量、矿产、土壤不是影响该地区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ABD错误。所以选C。
(2023·河北·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锂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盐湖锂矿对保障我国锂资源安全意义重大。为探究盐湖锂矿成因与可持续开发问题,苏扬老师组织学生搜集了柴达木盆地那棱格勒河流域富锂盐湖相关资料(下图)。资料表明:(1)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和柴达木盆地内部凹陷,为该地盐湖锂矿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2)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被那棱格勒河与地下水搬运至终端湖;(3)受蒸发和补给等因素影响,一方面湖区萎缩,分裂成三个盐湖,另一方面含锂湖水蒸发浓缩,形成多成分共生锂矿;(4)为开发东、西台吉乃尔盐湖锂矿,修筑了人工堤坝,使河水不再·注入东、西台吉乃尔盐湖而改入鸭湖。
(1)经纬和丹霞两位同学分别从内、外力作用角度探究了该地盐湖锂矿的成矿条件。下面是他们各自的观点,请任选其一并加以分析。经纬:板块构造运动是盐湖锂矿形成的先决条件。丹霞:流水搬运是盐湖中锂富集的主要途径。(2)试述鸭湖可作为后备锂矿资源库的条件。(3)若未来东、西台吉乃尔盐湖锂矿资源枯竭,请基于“绿色低碳”理念,提出开发鸭湖锂矿的工程和技术措施。
3.(1)经纬:板块运动(岩浆活动)形成富含锂元素的热泉;地壳运动形成凹陷盆地,利于泉水的汇集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断印度洋水汽输入,使气候趋于干旱。丹霞:地表径流挟带含锂矿物流入盐湖;地下径流溶解岩层中的锂元素补给给盐湖;泉水挟带锂元素补给盐湖。(2)鸭湖与东、西台吉乃尔湖具有相同的成矿条件;流水不断搬运锂矿物质进入鸭湖,气候变干,湖水蒸发,锂元素富集成矿。(3)修筑堤坝使河水不再流入鸭湖;利用当地的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完善当地基础设施;改进技术,提高“三废”的处理能力;研发新技术,提高锂矿开采中的利用率。
【详解】(1)经纬观点:根据材料可知,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是岩层出现断裂,形成昆仑断裂带,同时岩浆活动频繁,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区热泉众多,且热泉富含锂元素;板块碰撞导致青藏高原隆升和柴达木盆地内部凹陷,地势的高差便利了富含锂元素泉水向柴达木盆地汇集;而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断印度洋水汽输入,柴达木盆地气候趋于干旱,注入湖泊的水量减少,同时湖水蒸发变得更加旺盛,含锂湖水不断蒸发浓缩后形成多成分共生锂矿资源,因此板块构造运动是盐湖锂矿形成的先决条件。丹霞观点:锂矿物质主要源自沿昆仑断裂带和第四纪火山活动区分布的热泉,被那棱格勒河与地下水搬运至终端湖,因此流水搬运是盐湖中锂富集的主要途径。地表径流同时侵蚀作用和搬运作业挟带含锂矿物流入盐湖;地下水可以溶解岩层中的锂元素,通过地下径流挟带锂元素补给给盐湖;盐湖地势较低,众多富含锂元素的泉水也可挟带锂元素补给盐湖(2)鸭湖与东、西台吉乃尔湖原为同一个湖泊,后因湖泊萎缩才分裂为三个湖泊,因此鸭湖和东、西台吉乃尔湖具有相同的成矿条件;那棱格勒河与地下水等径流还在不断搬运锂矿物质进入鸭湖,随着气候变干,湖水蒸发,鸭湖的锂元素也会浓缩富集成矿。因此鸭湖可作为后备锂矿资源库。(3)湖泊水量多,湖水锂含量浓度低均不利于锂矿开采,因此应修筑堤坝使河水不再流入鸭湖,改善矿区的开采条件;“绿色低碳”理念下,应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该地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完善当地基础设施;锂矿开采加工过程中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因此需要改进技术,提高“三废”的处理能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锂是我国战略性矿产资源,且属于非可再生资源,因此要研发新技术,提高锂矿开采中的利用率,保障我国锂资源安全。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国地理课件——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模块,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专题思维疏导,知识内容扩展,重难知识点拨,高考真题分析,答题思维模板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专题11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思维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4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资源、环境与国家安全课件,共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续上表,思维过程第1题,审题目→,构思维,看图说话我国石油,第2题,答案1C2A,组答案→,第3题,答案1A2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