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语文]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3月月考试卷,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考试时间:分钟 满分:分
姓名: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第Ⅱ卷 主观题
第Ⅱ卷的注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9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春节来临,烟花爆竹的话题重新被捡起,是禁是放,各有说辞。有人建议,应该以立法的方式禁止中心城区燃放烟花,以缓解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问题。还有人建议,至少应该严格规范行政审批,对烟花爆竹的运输、燃放等行为进行控制。
事实上,近些年来,这一话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激烈争议。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对燃放行为进行规范,固然是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的体现,同时也要看到,对于“爆竹声中辞旧岁”的传统风俗,还需要通过文化创新的方式来改造,以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要改变风俗和习惯,不应当单纯依靠法律,否则便可能是一种粗暴的行为。
传统农业社会中,燃放烟花爆竹寄托了人们“辟邪”、行好运的心愿,也给孩子们添了乐趣,给大人带来了喜气儿。但在现代高密度生活的大都市,情况显然不同:一方面,人们已不堪喧嚣,他们更希望已经浑浊的城市空气能清爽一些,繁忙工作之后的假日能安静一些;而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丰裕,使人们对“年味儿”有更高的文化期待,甚至赋予其文明传承与传统复兴的意义。“过年”成了现代生活中的文化乡愁,一串小小的爆竹是禁是放,也因而承载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与文明的价值评判,变得沉甸甸起来。
在“春节”的文化转型中,能不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大家各得其所?能否在重建春节习俗的过程中,同时加强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比如,在一些国家民俗中,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形式,体现出社区和团体的存在,通过不限于家庭亲人的群体活动,构建出丰富的公共生活领域,在更大的程度上培养对社会、国家、民族的归属、认同与公益心。
因此,立法者和执法者应该有更多的文化关怀,通过具体的技术手段,既维护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法定权利,又为传统文化留下生长的空间,使之成为促进民族认同和强化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节点。比如,能否通过科技手段,降低烟花爆竹的污染、噪声和火灾隐患?舞狮舞龙扭秧歌,能否通过居民自治和民主协商的方式选择时间和地点,既保留年味又培养自治意识?社会组织能否行动起来,举办一些体现组织性、开放性和集体性的节庆活动?
自省促进文化创新。这些看似是小事,却有助于形成开放性的公共生活领域,帮助国家将社会“编织”起来,有助于在复杂、分化的转型社会中增强归属、凝聚共识,更好地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从而体现传统民俗“正风俗、饬人心”之教化正俗的美意。因此,尽管我们的民俗已经有着极为充实的形态,但完全还可以运用法治的手段和法治的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从而成为中国梦清雅却丰富的底色。
(摘编自支振锋《法律要为年俗留下空间》)
材料二:
民俗文化与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紧密相关。中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的节日文化、日常饮食等风俗趣尚各不相同。这些民俗文化代代传承,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人文品格。弘扬优秀民俗文化,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
当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民俗也随之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特征,展现出生动、活态的变化。过去的春节,全家围着火塘听长辈讲故事,一起张罗年夜饭,亲朋好友间互相走访拜年;随着电视文化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年俗活动增加了全家人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晚、通过电话短信拜年等内容;当下,人们在社交媒体中祝福点赞、制作拜年表情包、发布拜年短视频。虽然年俗形式发生变化,但国家团聚、共享天伦、祈福新年的春节文化内核并没有改变。民俗文化要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民俗要适应新的时代语境。许多新民俗的产生,与居民消费升级、互联网蓬勃兴起的进程同步,反映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景象。民俗文化创新形式,激活了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渐趋多样,传播渠道日益丰富。文化体验类节目《2018中国记忆》探寻二十四节气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通过记录影像呈现文化体验,开展线上活动,立体展现立春打春牛、春分酿酒拌醋、立夏尝三鲜等节气仪式。这种极具沉浸感和互动性的表现形式,突破了传统民俗传播的时空限制,实现了“在场”与“不在场”的妙合、历史与当下的连缀,观众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可以说,新的媒介形式让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民俗文化彼此交流、相互对话,融入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民俗的传播主体更加丰富,民俗的接受者同时成为民俗的创造者和传播者。近年来,网络上兴起了共创“新风俗画”:创作者将传统文化与网络元素相结合,勾勒出市井风俗画的框架,然后邀请普通人在屏幕上创作,共同参与到民风民俗的讲述中。这样的形式融观看、参与、体验为一体,令人兴致盎然。
民俗作为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日常的器物、技艺、仪式制度中。现代社会的生产活动、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但是节日、仪式、图案中所蕴含的深层文化记忆和独特的审美符号依然持续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民俗的传播方式、传播梁道渐趋丰富多样,民俗的创造、传承、接受交融交汇,让传统民俗在新的时代有了多维诠释空间。
(摘编自毛巧晖《在时间长河的洗礼中闪耀着新的光彩——新媒介与民俗文化》)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重建春节习俗其实就是加强社会对春节的文化认同和公共意识,从而更大程度上促进社会发展。 B . 材料一指出立法者和执法者应以自省促进文化创新,在小事中继承发展传统民俗,发挥其教化正俗的作用。 C . 材料二认为,我国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弘扬民俗文化可以帮助增强民族凝聚力。 D .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民俗的文化转型,并提到了要运用法治手段和方式,进行更丰富美好的文化创新。
2. 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科技的助推下,我国的民俗文化发生了很多本质变化,呈现出多维度、立体化的特征。 B . 新的时代语境和时代内涵会催生一些新的民俗,这有助于激活民俗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C . 民俗文化的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不断与时俱进,甚至可以突破传统民俗的传播时空限制。 D . 网络时代,作为民俗的传播主体,每个人都有可能既是民俗的传播者又是民俗的接受者。
3. 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从针对烟花爆竹燃放的不同建议写起,继而直接表明要创新文化传承的形式的观点。 B . 材料一第三段抓住现代都市生活这一背景,对部分城市人抵制燃放爆竹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C . 材料二第二段通过介绍过去和当下春节民俗的不同,论证了互联网蓬勃兴起对民俗的影响。 D . 材料二剖析了某档文化体验类节目的特色,既巧妙地衔接了上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4. 时代在发展,人们所处的环境在变化,年俗也需要改变,对此材料一提出了哪些主张?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5. 龙年元宵节,社区准备筹办一场富有民俗意味又切合现代生活的活动。假如你是活动策划人,你认为应该怎么安排此次活动?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谈谈你的想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老家
史铁生
46岁的春天,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我跟父亲、伯父和叔叔一起,坐了几小时车到了老家。涿州——我有点儿不敢这样叫它。涿州太具体,太实际,因而太陌生。而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更多的是一种情绪、一种声音,甚或一种光线、一种气息。
然而它果真是个实实在在的地方,有残断的城墙,有接近坍圮的古塔,市中心一堆蒿草丛生的黄土据说是当年钟鼓楼的遗址,当然也有崭新的商厦,满街的人群,满街的阳光、尘土和叫卖。我们几乎走遍了城中所有的街巷。父辈们一路指指点点:这家商号过去是什么样,那座宅院曾属于一户怎样的人家,某座寺庙当年如何香火旺盛,城北的大石桥,小时候他们天天从那桥上过,桥旁垂柳依依,桥下流水潺潺……我听见老家在慢慢扩展,向着尘封的记忆不断深入。往日,像个昏睡的老人慢慢苏醒,唏嘘叹惋间渐渐生气勃勃起来。
汽车缓缓行驶,接近史家旧居时,父亲、伯父和叔叔一声不响,唯睁大眼睛望着窗外。史家的旧宅错错落落地铺开一条街,但久失修整,残破不堪。“这儿是六叔家。”“这儿是二姑家。”“这儿是七爷爷和七奶奶的家。”“那边呢?”“噢,五舅曾在那儿住过。”简短的低语,轻得像是怕惊动了什么。
汽车终于停下,停在了“我们家”的门口。但他们只坐在车里看,看斑驳的院门,看门两边的石墩,看屋檐上摇动的枯草,看屋脊上露出的树梢。伯父声明他不想进去,父亲附和:“看看就走吧。”我说:“大老远来了,就为看看这房檐上的草吗?”叔叔推着我进了院门。院子里没人,屋门也锁着,两棵枣树尚未发芽,疙疙瘩瘩的枝条与屋檐碰撞发出轻响。叔叔指着两间耳房对我说:“你爸和你妈,当年就在这两间屋里结的婚。”我仔细打量那两间老屋,心想,说不定,我就是从这儿进入人间的。
从那院里出来,见父亲和伯父在街上来来回回地走,向一个个院门里望,紧张,又似抱着期待。街上没人,安静得近乎怪诞。“走吗?”“走吧。”虽是这样说,但他们仍四处张望。“要不再歇会儿?”“不啦,走吧,”离开涿州城,仿佛离开了一个牵魂索命的地方,父亲和伯父都似吐了一口气:想见它,又怕见它。唉,涿州啊!老家,只是为了这样的想念和这样的恐惧吗?
汽车断断续续地挨着拒马河走,气氛轻松些了。父亲说:“顺着这条河走,就到你母亲家了。”拒马河在太阳下闪闪发光。他们说这河以前要宽阔得多,水也比现在深,浪也比现在大。他们说,那时在河湾水浅的地方,你随时都能摸上一条大鲤鱼来。他们说,那时这河里有的是鱼虾、螃蟹、莲藕、鸡头米,苇子长得比人高。
母亲的家在涿州城外的张村。拒马河从村边流过,我们挨近一座石桥停下。父亲说:“看看吧,那就是你母亲以前住过的房子。”高高的土坡上,一排陈旧的瓦房,围了一圈简陋的黄土矮墙,夕阳下显得寂寞、黯然,甚至颓唐。那矮墙,父亲说原先没有,原先是一道青砖的围墙,还有一座漂亮的门楼,门前有两棵老槐树,母亲经常坐在那槐树下读书。
我看着母亲出嫁前住的那间小屋,不由得有个问题:那时我在哪儿?那时是不是已经注定,四十多年后她的儿子会来看这间小屋,来这儿想象母亲当年出嫁的情景?1948年,母亲19岁,未来其实都已写好了。站在我46岁的地方看,母亲的一生已在那一阵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字一句地写好了,不可更改。那唢呐声,沿着时间,沿着阳光和季节,一路风尘雨雪,传到今天才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
可是,19岁的母亲听见了什么?19岁的新娘有着怎样的梦想?她提着婚礼服的裙裾,走出屋门,有没有再看看这个院落?她急切地走出这间小屋,走过这条甬道,转过这个墙角,迈过这道门槛,然后驻足,抬眼望去,她看见了什么?啊,拒马河!拒马河上绿柳如烟,雾霭飘荡,未来就藏在那一片浩渺的苍茫中。我循着母亲出嫁的路,走出院子,走向河岸,拒马河悲喜不惊,像四十多年前一样,翻动着浪花,平稳浩荡奔其前程。
我坐在河边,想着母亲曾在这儿玩耍,也许她攀过那棵树,戏过那片水,躺在这片草丛中想象未来。然后她离开了这儿,走进了那个喧嚣的北京城,走进了一团说不清的历史。我转动轮椅,在河边慢慢走,想:从那个坐在老槐树下读书的少女,到她的儿子终于来看这座残破的宅院,这中间发生了多少事呀。我望着这条两端不见头的河,想:那顶花轿顺着这河岸走,锣鼓声渐渐远了,唢呐声伴母亲一路,那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她是怎样的心情?一个人离开故土,离开童年和少年的梦境,大约都是一样——顾不上别的,单被前途的神秘所吸引,在那神秘中描画幸福与浪漫。
如今我常猜想母亲的感情经历。父亲憨厚老实到完全缺乏浪漫,母亲可是天生的多情多梦,她有没有过另外的想法?从那绿柳如烟的河岸上走来的第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在那雾霭苍茫的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是不是父亲?甚至,在那绵长的唢呐声中,有没有一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倘那河岸上第一个走来的男人,或那河岸上执意不去的最后一个男人,都不是我的父亲;倘那个立于河岸一直眺望着母亲的花轿渐行渐杳的男人成了我的父亲——我还是我吗?当然我只能是我,但是另一个我了。这样看,我的由来是否过于偶然?任何人的由来是否都太偶然?都偶然,还有什么偶然可言?我必然是这一个,每个人都必然是这一个。
所有的人都一样,从老家久远的历史中抽取一个点,作为开端。这开端,就像那绵绵不断的唢呐,难免会引出母亲一样的坎坷与苦难,但必须承负父亲一样的煎熬与责任,这正是命运要你接受的“想念与恐惧”吧。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提到“老家在我的印象里一向虚虚幻幻”,这是因为作者从小未生活在老家,对老家的记忆大多来自父辈们的讲述。 B . 文中父辈们对于涿州城的建筑布局如数家珍,清晰的记忆背后是他们内心深处对故乡深沉的情感。 C . 文章提及父亲对母亲住过的房子和围墙的介绍,是为了展现作者父母当初一起生活时的场景。 D . 文章在叙述母亲出嫁时的场景时,代入“我”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母亲出嫁时内心的喜悦。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我去亲眼证实了老家的存在”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围绕“我”在老家的所见所闻展开,不掺杂他人的情感,不蔓不枝,十分紧凑。 B . 文章提及汽车到“我们家”门口时,父亲“他们只坐在车里看”,接着运用排比列举了他们看到的一系列景物,意在说明父辈们内心对于老家的矛盾心理。 C . 文章写唢呐声时,先用“喜庆”来形容,后又说“听出它的哀婉和苍凉”,看似矛盾,实则不然,“喜庆”是母亲出嫁时心情的写照,“哀婉和苍凉”则是因为作者融入了对母亲之后人生境遇的思考。 D . 文章以“我们”一行人在老家的行迹为明线,以“我”的心理活动为暗线,两条线索互相交织,使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谨。
8. 作者用较大篇幅书写关于张村的种种遐思,请分析这样安排有何作用?
9. 请简析作者笔下“老家”意蕴的变化。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8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武王问太公曰:“论将之道奈何?”太公曰:“将有五材十过。”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则不可犯,智则不可乱,仁则爱人,信则不欺,忠则无二心。所谓十过者,有勇而轻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洁而不爱人者,有智而心缓者,有刚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两胜,亦不两败。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武王曰:“善哉!”
(节选自《六韬·论将》)
材料二:
王铭,字子敬,和州人。初隶元帅俞通海麾下,从攻蛮子海牙于采石。以铭骁勇,选充奇兵。战方合,帅敢死士大噪突之,拔其水寨。自是数有功。与吴军战太湖流矢中右臂引佩刀出其镞复战。通海劳之。龙湾之战,逐北至采石,铭独突敌阵。敌兵攒槊刺铭,伤颊。铭三出三入,所杀伤过当。赐文绮银碗,选充宿卫。从取江州,战康郎山及泾江口,复克英山诸寨,擢管军百户。洪武四年,都试百户诸善用枪者,率莫能与铭抗。累官至长淮卫指挥佥事,移守温州。上疏曰:“臣所领镇,外控岛夷,城池楼橹仍陋袭简,非独不足壮国威,猝有风潮之变,捍御无所,势须改为。”帝报可。于是缮城浚濠,悉倍于旧。加筑外垣,起海神山属郭公山,首尾二千余丈,宏敞壮丽,屹然东浙巨镇。帝甚嘉之,予世袭。铭尝请告暂还和州。温士女遮道送迎。长吏皆相顾叹曰:“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节选自《明史·王铭传》)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与吴军A战B太湖C流矢中D右臂E引佩刀F出G其镞H复战。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目,指条目、纲目,在文中的意思与成语“巧立名目”中的“目”意思相同。 B . 拔,指攻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意思不同。 C . 外,指向外,“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中的“西”表示向西,两者用法相同。 D . 遮道,指阻挡道路,文中是指地方百姓要求留用政绩卓著、深得民心的官吏。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太公建议武王在选任将帅前,要从“五材十过”等方面对这些人进行综合考察,这对战争胜负和国家存亡都至关重要。 B . 王铭追随元帅俞通海在采石攻打蛮子海牙时,从作战开始就率领士兵冲锋陷阵,之后被选拔充当奇兵,多次立有战功。 C . 王铭曾独自突入敌阵,即使被敌兵操槊刺伤脸部,仍能三进三出敌营,杀敌颇多,因此获得赏赐且被选为皇帝的警卫。 D . 王铭随从作战,攻取了江州,在康郎山和泾江口一带作战时,又攻克了英山的各个营寨,凭借功劳被擢升为管军百户。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兵出逾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国,必有破军杀将。
②吾属为天子牧民,民视吾属去来漠然,愧王指挥多矣。
14. 从王铭移守温州的经历来看,他符合太公“五材”的哪些标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古风五十九(其五十二)
李白
青春流惊湍,朱明①骤回薄②。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③。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注释】①朱明,夏天。②回薄,循环变化。③葵藿,野菜名。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流”和“骤”表现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之快。 B . 诗中三四句,从“不忍”“何托”两个词可见诗人托物寄兴感叹人生的深意。 C . 第五六句的意思是,夏雨过后,兰蕙在风中凋谢,葵藿在秋露中枯萎。 D . 本诗语言质朴,寄寓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
16. 李白的这首《古风》明显地受到《离骚》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离骚》中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的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蜀相》中写诸葛亮才智和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24年是龙年,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也是中国文化的突出符号,“龙”在古代诗词中多有出现,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5题;共20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问题。
要置身本土植物世界,得往湿地深处去。
很快,密集的芦苇丛出现,满是荷与菱的水塘出现。几只骨顶鸡在水中闲游。夕阳西下,杨树与柳树的影子投在水上,木芙蓉站在堤上。绕过长堤短堤,开阔的湖面上,随着浪涌起伏着一片片金黄色花。花朵不大,却多不胜数,在夕阳辉映下灼灼闪耀。我就是来看这些花的。这是《诗经·关雎》中歌唱过的植物( )荇菜,就是“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的那个“荇菜”。它属于睡菜科,根扎湖底,圆形绿叶,大小如杜甫诗中“点溪荷叶叠青钱”的初生荷叶,如充了气一样饱满,连带着把横走茎也从水底拖上来,浮在水上。每一根舒心横卧着的茎节上,几片绿叶衬托着一朵或两三朵金黄色花。花瓣五裂,都是朝天的小喇叭,且是不出声的小喇叭,不出声也显得音色嘹亮。在五月的湖上,我坐在堤上,直到太阳沉落,天边涌起淡淡的晚霞。湖上群鸟飞过,湖西北的西昌市区,亮起灯火。
18. 下列句子中的“就”与文中加点的“就”,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收拾好东西,他们就去开会了。 B . 只要肯用功,就能学好一门课。 C . 你就送来,现在也不需要了。 D . 直走拐弯,幼儿园就在那个胡同里。
19. 阅读了以上文段后,你和同桌对括号内应填什么标点产生了争议,你认为文中括号内的标点符号应该是破折号还是冒号?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如果改成“每根茎节上都有几片绿叶托着金黄色花”,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4年春节联欢晚会》正式宣布以“龙行龘龘,欣欣家国”为主题,主标识“疆”也同时发布。“龘”出自第一部楷书字典《玉篇》,音同“沓(dá)”。“龘”字结构独特,从字形上看, A , 形容龙腾飞的样子,而“龘龘”就形似六条巨龙一起凌空,昂扬而热烈。
①春晚主标识“龘”整体设计中正匀称,②是流行于宋代的“国朝宫印”的九叠篆为灵感来源,③由设计者在传统书法基础上进行了富有现代气息的“再加工”。④散发出大气雄健的文化气象。⑤这是央视首次春晚使用汉字作为Lg,⑥体现的是中国汉字文化的魅力。⑦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象征。
“龘”字成为春晚主标识, B。有人表示认可,认为这次标识的设计有了质的提升.且寓意不错。还认识了一个生僻字:但也有人认为这个标识不接地气.春晚既然是给老百姓看的,标识为什么不能设计得简单易懂呢?而笔者认为,“器”这一生僻字能作为春晚的标识。既有其艺术特色,同时也寓意深远。
2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四、写作(60分)(共1题;共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条河流曲折向前,不只是为了流向大海,也是为了流经更多的土地。
这句意蕴丰富的话给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题号
一
二
三
四
评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江西省南昌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3月月考试卷(Word版附解析),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江西省景德镇市乐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