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52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专题三 多文本阅读 课时1 说明文阅读【课件】
展开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专题三 多文本阅读 课时1 说明文阅读【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材创新设问,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2020成都A卷10题)联系全文,在第⑥段甲、乙、丙三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2.(2019成都A卷10题)中国古人“海淘”的对象有哪些?请联系全文,概括作答。3.(2016成都A卷12题)文章题目是“猴年说猴”,却没有介绍有关猴的种类、猴的生活习性等内容,如果要在本文增加这部分内容,是否恰当?请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创新设问补充1.(八上《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赵州桥的示意图,在相应的位置上标出数据。【设计意图】通过画图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进一步把握赵州桥的特点,深入体会文章的准确与清晰。
教材创新设问2.(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课文中哪一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具体展开说明的?【参考答案】“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句话最能说明苏州园林的整体特征。课文主体部分先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四个主要方面来说明苏州园林的特点,又补充说明了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
1.(2017成都A卷10题)文章介绍了有关围棋的哪三部分内容?请概括作答。2.(2016成都A卷10题)围绕“中国人对猴的喜爱”,文章介绍了哪三方面的内容?3.(2015成都A卷10题)对于位次如何讲究,本文是从哪两方面进行具体说明的?
教材创新设问1.(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本文题为《大自然的语言》,主要是讲物候现象,你能概括一下“物候”是什么吗?【参考答案】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作为物候学的研究对象,物候就是指动植物等随着气候变化而在生长、发育、迁徙、繁殖等生命活动方面表现出的反应。
2.(2023四川遂宁13题)天舟六号货运飞船发射任务成功背后有许多“硬核科技”,请结合全文内容补全下图。
1.(2020成都A卷11题)文章第①段和第③段分别引用了陆游的诗词,两处引用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2.(2019成都A卷12题)就全文内容安排来看,文章哪一段可以删除?请作出判断并联系全文简要分析。(2017成都A卷12题设问同此)3.(2016成都A卷11题)举例子是文章主要的说明方法,第④段画线处的四个例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2015成都A卷11题)文章在开头和结尾都提到“林黛玉初进荣国府”一事,试分析其作用。5.(2015成都A卷12题)在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简要分析其方位词是否符合本文所介绍的“位次的讲究”。A.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史记·陈涉世家》)B.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白居易《望月有感》)
教材创新设问1.(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说明事理有许多方法,如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引用等。试从课文中各找出一个例子,说说其作用。
教材创新设问【参考答案】
2.(2023天津7题)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B.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测量山高时使用水准测量法进度慢。C.使用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D.使用打比方、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山高测量中精度最高的是水准测量法
1.(2020成都A卷12题)如要在第①段末尾加上一句话,下面哪句更合适?请联系全文,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A.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骄傲:摩诃池,我们的仙湖!B.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兴奋:摩诃池,它在哪儿呢?C.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疑惑:摩诃池,咋没听过喃?
2.(2019成都A卷11题)参照第五段,在第八段画线处填上一句恰当的话。(不超过20字)3.(2017成都A卷11题)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两个自然段之间?(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没有任何东西能像围棋这样充分体现出中国的特色、思想和文化内涵,然而它又不仅仅是中国的。
教材创新设问1.(八上《中国石拱桥》教参“问题探究”)说明文讲究严谨、科学,重视段落内部结构的清晰、有序。本文段落内部的结构方式有哪些?【参考答案】如第1段、第5段和第9段都可以说是总分结构,但具体结构有所不同。第1段以第1句为总说,点明石拱桥的形状像是虹,接下来第2、3句分别举神话与诗文中的例子,分别具体说明石拱桥与虹的“关系”,要言不烦,结构清晰。
2.(八上《苏州园林》教参“问题探究”)文中为什么多次提到绘画,并把绘画和园林建筑联系起来?
教材创新设问3.(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节选)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参考答案】文章先描绘四季变迁的景象,再指出诸如草木荣枯、候鸟迁徙等动植物的变化与气候之间存在的关联,最后指出,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就是物候。
教材创新设问4.(八下《时间的脚印》教参“问题探究”)文章在说明岩石可以记录时间后,接着写了一段介绍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内容,这样是否偏离了主旨?
教材创新设问【参考答案】这一段是插说,由前面谈到岩石能记录时间,自然联想到“铜壶滴漏”的计时方法,再从比较的角度提出问题,说明“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这样分析,就不能说这一段偏离了主旨。从相反的思路看,因为上文谈到人们已经想出了许多办法记录时间,发明了钟表、日历等,关于北京故宫铜壶滴漏的叙述也可以放在这里说,不必在后面提及。另外,如果不要这一段,直接接下一段“岩石是怎样记下时间的呢”,在行文上也很自然紧凑。对这个问题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都有一定的道理。
(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思考探究”)阅读相关段落,体会课文说明事理的严密性,回答下列问题。1.第1~3段是怎样将“物候”这一科学概念一步步引出来的?
教材创新设问2.第7~10段说明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你认为这样的顺序安排是出于什么考虑?【参考答案】采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的差异和古今的差异。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的顺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的差异又次之,古今的差异最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因素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教材创新设问1.(八上《苏州园林》“思考探究”)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回答括号里的问题。(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2)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图案画”和“美术画”有什么区别?)
教材创新设问(3)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和“技术”有什么区别?)(4)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结合课文插图描述一下这是怎样的情形。)
教材创新设问【参考答案】(1)“标本”在这里是样本的意思,说明苏州园林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图案画更类似数学中的“几何图形”,看上去工工整整,大部分是对称的,比较刻板。而美术画是艺术创造,更注重个性,不讲究对称,有自然之趣和艺术之美。
教材创新设问(3)“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4)“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被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眼前,而是逐次展开,这样就使游览者在心理上觉得园林中景观众多、极有层次了。
教材创新设问2.(八下《大自然的语言》“积累拓展”)比较下面两段文字的不同特点,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1)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2)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教材创新设问【参考答案】第1段文字连用杏花、桃花、布谷鸟三个例子,都扣住“大自然的语言”这一点,并引用农谚,语言生动有趣,通俗易懂地表现出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反应,形象地说明其对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第2段文字则不同,因为物候古今的变化往往是缓慢的,个人难以察觉,因此用数字说话,才能清晰地展现结论。可见,说明语言的运用,要根据说明内容的特点来决定。
3.(2023甘肃省卷12题)下列句中加点词删除后,最不影响句意的一项是( )A.(行道树)常见的范围也就限定在百十个物种之内。B.一类是成片的绿地,通常由高矮不同的乔木、灌木、草本搭配组合而成。C.速生树种三年五载就能枝繁叶茂,长得慢的可能上百年还没手腕粗。D.绿叶只是逐渐枯黄、掉落,直接跳过了由金橙变艳红的最精彩环节。
教材创新设问(八下《时间的脚印》教参“整体把握”改编)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该如何理解“时间的脚印”?【参考答案】本文所谈的时间,本质上是一个地质学概念。文章先引用科普作家高士其的诗句,带出时间的话题。就从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的时间,引出了地质学上的“时间”,把时间的概念,从人们日常的感觉延伸到自然界中,引出了关于时间的又一种境界。接下来用了较多篇幅,举出大量的例子,来说明时间的大幅度变化引发的种种变化。
教材创新设问从所举的例子中可知,“时间的脚印”,其实就是地球变迁留下的印记,是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对象。课文最后两段。说明“时间的脚印”有很多,要读懂它们有难度,但它们可以增进我们对自然的了解,还可以指导我们“找寻地下的宝藏”,从而揭示了研究“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教材创新设问(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参“问题探究”)如何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教材创新设问【参考答案】课文从南极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使遍布全球、“无处不有”的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有力证据。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看似无关,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在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种事物间寻找内在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必要前提。如果具备了这样的思维品质,我们也会在别人不经意的地方有独到的发现。
教材创新设问1.(八上《蝉》教参“问题探究”)本文体现了作者怎样的科学精神?
教材创新设问【参考答案】本文是法布尔长年科学观察与研究的结晶,从中可以看出,首先,他对世界充满好奇,并勇于探索;其次,他注重观察和实验,对蝉的生活习性进行了大量细致的追踪和研究,来理解蝉的生命特征和成长规律;最后,他尊重世间万物,对任何生命,哪怕小小的昆虫都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来研究,用散文的形式记录下他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详细叙说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种族繁衍所进行的斗争。从这些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出作者的研究之道和科学探索的精神。
教材创新设问2.(八下《大自然的语言》教参“问题探究”)如何通过学习本文,体会其中贯穿着的科学思想方法?【设计意图】这篇课文贯穿着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很深刻,富有启发意义。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学会读说明文,是基本要求,但不应该仅仅满足于这个基本要求;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对科学方法有自己的体会,并运用到自己的思考中。课文中涉及的内容,不少可以向外关联,或可以做进一步的思考。比如,文中提到“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材创新设问3.(八下《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教参“问题探究”)如何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提升我们自己的科学素养?
教材创新设问【参考答案】科学是建立在客观材料基础上的,在本课的两篇短文中,科学家们正是在搜集了大量确凿可靠的材料基础上,展开研究,揭示事物的奥秘的。因此,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始终对自然、世界怀有浓厚的兴趣,勤于观察,善于记录。其次,要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同学们在初中阶段,会逐步学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不妨尝试用自己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观察到的某些现象。在思考中,如果能运用本课学到的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建立联系的方法,那就更好了。
一、(2020成都) (成都地域)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题。(10分)
文章解构第一部分(第①段):以陆游的诗句引出下文对“摩诃池”的介绍。第二部分(第②段):介绍“摩诃池”名字的由来。第三部分(第③~⑥段):介绍“摩诃池”在历史上的兴衰变化。第四部分(第⑦段):惋惜“摩诃池”的消失。
1.联系全文,在第⑥段甲、乙、丙三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3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城内水路交通的枢纽战时的应急水源地(每空1分)
2.文章第①段与第③段分别引用了陆游的诗词,两处引用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文章简要作答。(4分)【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答案】(4分)同:都表达了对摩诃池的赞美(1分);使语言更有文采,增强可读性(1分)。异:第①段的引用,引出说明对象摩诃池(1分);第③段的引用,描绘摩诃池胜景,说明摩诃池曾是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1分)。
3.如要在第①段末尾加上一句话,下面哪句更合适?请联系全文,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3分)【分析说明结构及思路】A.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骄傲:摩诃池,我们的仙湖!B.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兴奋:摩诃池,它在哪儿呢?C.如果跟今天的成都人提及这个地方,他们大多会一脸疑惑:摩诃池,咋没听过喃?
【答案】(3分)C。C句中的“疑惑”一词,说明今天大多数成都人对摩诃池一无所知,该句与后文全面介绍摩诃池的来历、功用、兴衰更匹配;同时与文章结尾作者的感慨形成照应。
4.本文在介绍摩诃池时很有条理性,请你简述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分析说明顺序】
【答案】本文按照时间顺序,通过介绍摩诃池在隋、唐、五代等各个朝代的兴衰变化,说明了摩诃池的历史变迁,使得文章条理清晰,使读者阅读时一目了然。
5.第③段“彼时的花蕊夫人甚爱摩诃仙境”一句中的“甚”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品析说明语言】
【答案】“甚”在此处意为“很;极”,既写出了花蕊夫人对摩诃仙境的喜爱程度之深,也反映了摩诃池的风景之美,是当时成都最负盛名的游览胜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二、(2023湖北宜昌节选) (传统文化)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0分)
文章解构第一部分(第①段):引出说明对象“白描”。第二部分(第②③段):介绍学习白描需要做到的两个层次。第三部分(第④⑤段):介绍白描传神的例子——《湖心亭看雪》,点出白描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1.通读全文,你认为学习白描应做到哪两个层次?(2分)【筛选整合信息】2.请说说“白画”一词在第①段和第②段中各自的含义。(2分)【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答案】(2分)首先是形似,关键是传神。
【答案】(2分)第①段中的“白画”指白描。第②段中的“白画”指白费功夫,也可以指描画得不真实、不准确。
3.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一句更能体现第①段中金圣叹对《水浒》的评价?(2分)【分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 )A.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B.杨志提了朴刀,拿着藤条,自去赶那担子。——《智取生辰纲》
【解析】根据第①段可知,金圣叹认为《水浒》“语言简洁生动,不多铺张,只抓住主要物象来描写人物及所处环境”,根据文字篇幅来说,B项更符合金圣叹的评语;其次,B项“提了”“拿着”“赶”等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杨志这一人物形象,生动传神又笔墨简洁。
4.请结合语境,将恰当的选项填写在第③段画横线处。(2分)【品析说明语言】A.涌 B.窜 C.夹 D.隔
【解析】“窜”和“隔”与水的关系不紧密;“涌”不符合文中两山“窄”和水“细”的特点;“夹”字形象地写出了两山之间距离较短而水流出来的景象,生动传神。
5.(创新设问·开放性)“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虽是就文学技巧而言,但也可延伸至求学或为人等方面。请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这句话对你的启发。(2分)
【答案】(2分)示例一:在学习中,既不要卖弄,也不要不懂装懂,要求真务实。示例二:在交际中,要为人真实,不自夸,真诚待人。示例三:在生活中,要低调、质朴,寻找生活最本真的美好。
三、 (跨学科·化学)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10分)
文章解构第一部分(第①段):介绍食盐的重要性和盐的名称的来源。第二部分(第②~⑦段):介绍海盐、池盐(湖盐)、井盐、岩盐及它们的制作方法。第三部分(第⑧段):介绍盐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等使用。
1.(创新设问·情境化)小蓉阅读完本文后,根据盐的分类对制盐方法进行了整理归纳,并制作了学习卡片,请你帮助她补充完整。(4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直接煮制海水成盐 通过盐池卤水蒸发结晶而成盐 通过凿井抽取地下卤水蒸发获得固体食盐 用类似采煤的技术,从地下或地面直接采出石盐
2.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中抽取出来的,应放在文中哪个位置?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3分)【分析说明结构及思路】盐的用途,远远不止食用一种,它还可以用来杀菌消毒、护齿、美容、清洁皮肤、去污、医疗等。除此之外,盐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答案】(3分)应该放在第⑦⑧段之间(1分)。这句话承上启下,既承接第①~⑦段介绍的盐的食用功能,又引出下文对盐可以作为化工原料等使用的介绍(2分)。
3.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选文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3分)【分析说明顺序】
【答案】(3分)时间顺序(1分)。第⑥段按照朝代的先后顺序,介绍了战国末期、汉代、北宋庆历年间以及明清时期四川地区井盐的发展历程,说明清晰,层次分明,使读者对各时代四川地区井盐的发展阶段及进展一目了然(2分)。
4.第⑤段“茶卡盐湖是中国最早开发的盐湖之一”一句中的“之一”能否删去?为什么?【品析说明语言】
【答案】不能。“之一”在数量上加以限制,表明“茶卡盐湖”只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其中一个盐湖,并不是唯一的,“之一”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性。
相关课件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专题三 多文本阅读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课件】:
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专题三 多文本阅读 成都10年考情及趋势分析【课件】,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议论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课件】:
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专题一 文言文阅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课件】,共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国5年3考,使定居下来,围放弃极点,全国5年1考,全国5年2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小石潭记(练)【课件】:
这是一份2024成都语文中考试题研究备考 古诗文阅读 小石潭记(练)【课件】,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全国5年7考,全国5年16考,为高兴,连词于是,全国5年10考,全国5年2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