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讲 魏晋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展开1.魏晋南北朝:包容与张扬个性的时代特征。道教发展,佛教广泛传播,儒学面临挑战的同时取得新的发展;南北文化差异明显,但走向融合;科技成就继续领先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进入新阶段,为隋唐文化的高度繁荣奠定基础。2.隋唐时期:文化兼容并蓄。多元发展,儒道佛三教合一;发明雕版印刷术,唐末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唐诗繁荣,绘画进入繁盛阶段。3.隋唐时期,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化繁荣,形成“中华文化圈”。
主题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主题二 文学艺术与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儒学官方化,神学化。儒学逐渐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2)魏晋南北朝时期:
作为主流统治思想,自身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唐中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用儒家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地位。
【易错提醒】 隋唐“三教合归儒”是指儒家、道教和佛教思想的相互融合、相互借鉴,但是,并没有融合成一种思想流派。
【易错提醒】 “三教并行”的局面,但并不表明儒学失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只是体现了三教融合、并存的特点。
①社会动荡,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使人们易于接受宗教学说。②佛教、道教教义都讲究人生的终极关怀有很强的吸引力。③统治者的提倡与支持,用宗教麻痹人民服从封建统治。
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主张“贵儒”和“尊道”
佛教盛行,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
道教最受尊崇,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
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发展,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三武灭佛)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原因:目的:内容:影响: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维护封建统治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提出道统论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视角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 两汉之际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汉魏之际,佛教的理论对生死问题提供了一种解答,颇能满足士大夫的心理需求,加上其与玄学有相通之处,故佛学传播渐广。中国人在消化佛教哲学的同时,也把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融入佛教,使佛学本土化。南北朝时期,佛教更盛,寺院经济发达,拥有大量的土地和依附人口,由此引发了统治者的灭佛行动,但并没有改变佛教流行并在中国扎根的趋势。到了隋唐,佛教进入鼎盛,隋唐的佛教学说最大的特点,是把儒家的心性佛教化。佛教文化的输入促成中国文化内容与形式重大变化的同时,其自身也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文化。唐宋之后的诗、书、画的发展,常常与佛教的发展变化息息相关。——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并简要说明汉代以来佛教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刻影响了传统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与科技及中外文化交流
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
从东汉末年开始,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1)唐诗辉煌的原因:A.经济:经济繁荣,奠定物质基础B.政治: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民族融合C.文化: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吸收中外各民族的文化D.科考:科举考试的进士科以诗取士
(2)唐诗辉煌的表现:①初唐:清新雄放,慷慨激昂(初唐世杰)②盛唐:诗风开朗奔放、刚健清新(李白浪漫主义)③中唐:矛盾重重,诗风平实浅近、讽喻诗(白居易现实主义)④晚唐:帝国的由盛转衰,诗风凝重浓郁(李商隐、杜牧)
唐诗风格变化反映了唐朝社会的变迁
①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②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①书法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②颜真卿的颜体和柳公权的柳体最为有名
出现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绘画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南朝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
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完整的农书
西晋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
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868年《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地球子午线长度
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①科技分布:②科技内容:③研究方法:④科技使用:
1、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药学等方面。
重实用,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
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遏制了科技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1)唐文化体系庞大而完整,发展水平较高。(2)自由开放性:一是唐文化的内在特质,二是唐政府对待文化的态度。(3)向民众靠近、重现实、不僵守古制。
(1)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物质基础。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经济继续发展,江南得到开发。隋唐时期,大运河沟通南北,社会经济繁荣。(2)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官僚政治的成熟,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础。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举制,促进了官僚政治的发展成熟,官僚成为文学艺术创作的最主要的群体,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3、魏晋至隋唐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
(3)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社会条件。(4)民族交融及开放包容的外交政策,为文艺成就达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5)文化的延续性,决定了隋唐文化的繁荣离不开前代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影响。
高僧来华西行取经鉴真东渡学问僧来华
从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唐朝的高僧玄奘,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是其中的代表
唐都城长安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日本、新罗向唐朝派遣使节和留学生,其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唐朝后期,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唐朝“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影响:①促进了隋唐经济的繁荣,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②中华文明的对外传播泽对亚洲和世界影响深远,推动了“中华文化圈”的形成。
中华文化圈是一个多样统一、有机组合的文化世界。
汉字、儒学、中国化佛教和中国式典章制度,是中华文化圈的基本特征。
③加强了中国同亚、欧、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隋唐时期的转变新1、国家局面:由魏晋南北朝的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南北对峙到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的重新确立;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由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2、地方制度:由中央集权统治到藩镇成为维持唐朝统治的支柱力量,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严重削弱。
3、选官制度的创新:由重视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到重视文化知识的科举制的确立和完善。(选官权由地方品评到收归中央;选拔标准由注重门第趋向考试成绩,但门第观念仍然产生影响;官吏来源由门阀士族垄断扩大到不分士族、庶族;社会阶层由固化到流动。)
5、赋税制度的演变:税制由按人丁征收为主向按资产和田亩为主征收实物;6、经济重心的趋向南移: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资源,有利于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到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逐渐超过北方。(南方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
7、其它首创性:新生产工具(曲辕犁:铁犁工具定型,精耕细作日趋成熟);新交通(大运河的开通);新的商业服务性质(柜坊、飞钱)等
4、中枢决策机制的创新: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善(特点:相权分三,互相牵制,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分割相权,加强君权;职责明确(合署办公政事堂,后改为中书门下),提高办事效率,职能趋向一体化,隐含着相权威胁;程序严谨,节制君权。)
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025届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课时精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这是一份第8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考情分析,考查重点,备考策略,真题演练,知识体系,主干梳理●拓展整合,选官制度,⒈九品中正制,图解九品中正制,⒉科举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 这是一份第7讲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课件--2024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一轮复习(江苏专用),共6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