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语文试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文化润心,活动育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整本书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注意事项:本试卷共10页,五道大题19个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共 24分)文化润心,活动育人。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八年级决定开展“行走魅力中国,探寻中华文化”主题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一
1.下面是小豫为活动准备的开场词,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他解决。 (4分)
徜徉在八年级语文课本里,祖国灿烂文化随处可见。石拱桥千百年来遍布祖国大地,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吐命力;苏州园林作为中华园林文化的杰出代表,可谓yuán( )远流长。打开内涵深远的清明上河图,我们仿佛穿越到繁华的北宋都城汴京;走近精彩的社戏,我们领略到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风情画卷;聆听沉重的安塞腰鼓,我们内心的一切冗杂似乎被震落……
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包含很多重要元素,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讲信修mù ( )、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等。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古代灿烂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激发着我们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继续传承中华文化,推动文化繁荣,是我们新的使命。
(1)语段中三个加点的字怎么读?请帮他作出选择。 ( ) (2分)
A. gǒng chén zǎi B. gōng róng zài
C. gǒng rǒng zàiD. gōng rǒng zǎi
(2)语段中两个带拼音的汉字应怎么写?请你工整书写。 (2分)
yuán ( ) 远流长 讲信修mù( )
2.古典诗文中的文化元素丰富多彩,其中“和”文化厚重深远。小豫制作了“和文化积累卡”,请你帮他完善。 (8分)
“和”之内涵
古诗文名句
宁静人和
“和”是“_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的老少相和, 其乐融融。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天人之和
“和”是“俶尔远逝, ___________, 似与游者相乐”的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柳宗元《小石潭记》)
“和”是”____ __,_________” 这种人心与自然相应的静谧祥和。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琴瑟谐和
“和”是”__________,_ _“像对待朋友一样有礼有节地表达爱。(《关雎》)
知己之和
“和”是“______, ______”的相知相惜、心灵契合。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为了让同学们切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八(3)班组织同学们到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共 10分)
(1)出发前,小豫在班级群里分享了路线图。请你仔细观察图片内容,为同学们指明路线。 (图中元素均属虚拟)(3分)
(2)到达博物馆时,同学们发现参观者络绎不绝。为此,小豫作为班级代表,采访了杜馆长。请你根据杜馆长的回答,将采访问题补充完整。(4分)
小豫: (1)
社馆长:一方面是随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在精神生活尤其是“精品文化”方面的追求日益旺盛;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厚重的历史文化更加贴近大众,博物馆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发挥了数字化优势,让文物焕发了新生。
小豫: (2)
杜馆长:博物馆要善于引入互动科技,让展品故事活灵活现,提供沉浸式的展览体验;定期举办主题讲座、文化沙龙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与观众面对面交流,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参与热情,拓宽文化视野。
(3)研学结束后,班级准备邀请博物馆讲解员王老师于5月 15日上午9点在学校报告厅开展“文物融入生活,展现时代风采”宣讲会,为同学们讲述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作为班级代表,请你给王老师写一封邀请函。(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豫想用一组排比句介绍河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请你仿照划波浪线的语句帮他续写一句话。要求:语意连贯,句式修辞一致。(2分)
同学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河南开封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汴绣;信阳罗山的皮影戏、确山的打铁花:我们新郑的香包、剪纸、耿氏香、枣花馍制作技艺……它们犹如繁星,点缀着浩瀚的中国文化星河;犹如明灯,照亮了曲折的中华文明进程;犹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5-8小题。 (15分)
是谁站在春风里
①起风的时候,我想到童年那阵风。
②那阵风刮得人睁不开眼睛,我上学的时候都感到后背有推力。回到家,爸爸站在阳台上,对房间里
的我说: “快来放鹞子呀!”爸爸拿了一只塑料袋,我和爸爸两个人各执塑料袋的一只拎手,与风拔河。塑料袋被灌满,鼓鼓囊囊像一面帆,像有一群活物躲在里面乱钻。我们一起松手,风立刻裹着它的战利品跑远了。
③塑料袋在风里打转、舞蹈、忽上忽下,几乎要落到地面,旋即又飞扬起来。我们目送它越未越远,变成空中一个小小的斑块。
④“你难道没有放过真正的风筝吗?”在乡野长大的朋友问我。
⑤“没有啊,我没有放过风筝。”我说。
⑥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没有放过风筝,没有在田野里打过滚,没有爬过树……小时候,下雨,我站在学校一楼的走廊,伸出舌头去尝雨滴。雨点稍微大一些,我们就回到室内了。风稍微大一些,我们也回到室内了。后来,打开电子屏幕,我们能看到一切,只是很少真的置身什么中间——所以,我总记得童年那阵风,以及向来沉稳的父亲忽然而至的童趣。
⑦“那你们是怎么长大的呢?”
⑧“在房间里玩玩具,后来是看电视、电脑。等到能自己上街了,就去商场里玩。总之,是在室内。”
⑨看到朋友摇着头,我像要挽回什么形象那样地补充说: “所幸,我还有阳台。”
⑩阳台是我距离真实世界最近的观测点位。秋天,楼下行道树的落叶会被吹上来,落下金色和艳丽的红,也落下种子——不然怎么解释我们的花盆里长出了我不认识的野草?自然,野草不会承认自己是野草,它们奋力拔节。
⑪我在阳台上种生物课要求种植的豌豆和青菜,也在阳台上养老师让养的西瓜虫和蚕宝宝。学校的老园丁捉到过一只小白鼠,他没有把它送给其他人而是送给了我。我把它养在阳台上。但后来它不见了,这真是个谜。也许我早就知道答案了,因为一只野猫曾从我家栏杆上踮着脚尖悄无声息走过。
⑰祖父母曾经一度每天定时定点在阳台上撤一把米。久而久之,一群麻雀会定时定点聚集在我家阳台上。
⑬大约是在放飞塑料袋的那个季节,我和爸爸说,既然每天麻雀都来,那我们给它们做个窝吧——其实就是一只钻了孔的空鞋盒,我们把它塞在晾衣架的上方。果然,很快那里头有了声响。我在窗内念书,看到鞋盒小孔上,时不时露出一只褐色的小脑袋。天气变暖的时候,能看到麻雀夫妇结伴回来。在由水泥浇筑的民居森林里,我也终于可以对诗歌里“春光入户时,燕子衔泥来”的田园场景有了具体的想象。
⑭可惜,还是会有冲突。因为阳台除了充当我想象力的乐园,还有实际的功能—一晾晒衣服,所以当妈妈一再抱怨晒出去的衣服上有鸟屎后,鞋盒,终究被取了下来。
⑮父母呼唤我过去看。我轻轻打开鞋盒,闻到一股鸟毛的味道。短短一两周的工夫,原本空空如也的鞋盒里装满了草,成了一个闪闪发亮的微观世界,它是暖的。中间是一窝刚出壳的雏鸟,蓝紫色皮肤下,小小的心脏搏动清晰可见。我拿起一只放在手心里,它也是暖的。
⑯“不可以去碰的,你知道吗?”朋友听到这里打断我, “沾染了人的气味后,它们的父母会不要这些小鸟的。”
⑰是吗?我并不知道啊。我也没有办法坐时光机去警告童年的自己了。我记得我们把那只鞋盒盖好盒盖,平放在阳台搁板上。第二天早上,我们再去看时,盒内的草上凝结了露水, 色调暗淡,仿佛它们自
己也知道被遗弃了。雏鸟一只也不见了。那一晚,到底是麻雀父母带走了它们,还是野猫悄无声息上来果了腹?
⑱几十年过去了,我还会不断在梦里走上楼梯,走进这间房,走过去推开阳台门。我又一次站在阳台上,俯视一只小小的鞋盒。它被一根一根的草填满过,从空空四壁变成了小窝。应该有别的眼睛,也这样俯视过我们的小屋吧?那间小屋里,也曾被填满我们视若珍宝的东西和一桩又一桩小事,从一间空房成为一个家。然后,我们搬走了。我们都不在的时候,野猫大概还会如常上来吧,像吃掉老鼠和雏鸟一样,它踮着脚尖过来,吃掉了我的影子、我的回忆,吃掉了我的时间。
⑲春风有信,年复一年会来。我却不能重新站在阳台上,不能重新变成一个和风玩耍的孩童,不能再去放飞一只塑料袋。
(选自2024年3月28日《解放日报》,作者沈轶伦,有删改)
5.本文作者回忆了童年时自家阳台上的哪些趣事?请简要概括。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是吗?我并不知道啊。 (从句式的角度分析表达效果) (2分)
(2)我们都不在的时候,野猫大概还会如常上来吧,像吃掉老鼠和雏鸟一样,它踮着脚尖过来,吃掉了我的影子、我的回忆,吃掉了我的时间”。(作者连用两个“吃掉想表达什么?) (2分)
7.作者在文中第⑥段提到: “在城市里长大的我没有放过风筝,没有在田野里打过滚,没有爬过树⋯⋯”,从这个排比句中,你读出了作者什么心理?请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述出来。 (50字左右) (3分)
8.这篇文章缺失了结尾段,下面两段文字,你认为哪一段更适合作为本文的结尾。请结合全文内容,阐述你的理由。 (4分)
【甲】愿那对麻雀后来再建新窝,愿雏鸟饶恕我无心的过失,愿春风再来的时候,每样东西都能再次找到合适的地方。让那被春风偶然吹起、偶然落入我们花盆的种子,偶然再发芽吧。
【乙】春风再起,我站在时光的交汇处,心中涌动着对童年的怀念。那些与风相伴的日子,成为我心中永恒的春天。
(二) 阅读下文, 完成9-11小题。 (11分)
【文本一】
从服章之美感悟文化之韵
①毕业季,拍照留念时身着传统服饰;暑期游,旗袍与古色古香的建筑、雅致清新的风景相得益彰;
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不少景点提供唐装汉服租赁服务,方便游客沉浸式体验“穿越之旅”……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服饰持续走红,成为近年来不可忽视的文化现象。
②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古诗中,有“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的搭配讲究,有“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的清新品位,也有“越罗衫袂迎春风,玉刻麒麟腰带红”的非凡气度。无论是曲裾、福裙,还是褙子、旗袍,各个时期的服饰都有其独特魅力,或飘逸风雅,或华美绚丽,或内敛端庄,共同构成源远流长的服饰文化体系,共同展现独具特色的中式美学气韵。
③服章之美,背后是礼仪与文化的底蕴。传统服饰的面料、花纹、图案、形制,以及织造刺绣工艺,无不传承着绵延的文化,诉说着古老的文明。一项面向高校大学生的调查显示,近八成受访者表示喜欢传统服饰,喜欢的原因多为“样式好看,符合自身审美”和“重视其中所蕴藏的中华历史文化,希望透过服饰了解传统文化”。很多爱好者不仅重视穿着体验,还会仔细了解不同时期服饰形制及其历史背景,探寻其承袭的礼仪,并把这样的文化分享给身边的朋友甚至外国友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们喜欢传统服饰,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不断深入、文化自信愈发坚定的鲜明体现。
④从历史文献记载、博物馆里的陈列,到歌舞节目、影视作品中的展现,再到中国华服日、花朝汉服节等活动,传统服饰日渐走进日常生活。这个热起来、火起来的过程,离不开尊重与传承,也少不了创新与发展。有人推出经过改良设计、便于日常穿着的服饰;有人配合传统服装,讲解相应的妆发技巧、穿搭配饰……传统服饰不断融入现实生活,有助于获得当代的美感和生命力,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⑤其实,这样“圈粉”的国潮风,不止吹到了服饰上。学习体验点茶技艺,在茶百戏中体悟茶道之礼;玩飞花令,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感受诗词之韵;体验手绘团扇,在动手操作中品味传统之美……把传统技艺、娱乐从古籍里“请出来”,让公众可参与的平台、活动多起来,既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也拓宽文化传承的路径。这也启示我们:找到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仅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生、重放光彩,也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⑥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前不久,在第三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暨首届世界汉学家大会上,中华传统服饰大放异彩,吸引各国友人关注。从琳琅满目的服饰,到古色古香的建筑,从余音绕梁的民乐,到精妙绝伦的技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名片”。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弦歌不辍、历久弥新,有助于更好地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摘编自《人民日报》)
【文本二】
①汉服,又称汉装、华装,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资料显示,汉服源自黄帝时期,定型于周朝,在汉朝形成完备的体系。在古代,服饰不只用来抵御寒冷,而是包括衣、冠、发饰、鞋等在内的一整套礼仪体系。汉民族传统服饰的总体风格偏向于凝重、古朴、典雅,其基本特征是交领、右衽、束腰。用绳带系结,常给人洒脱飘逸的印象。 “交领”,指衣服左右前襟重叠,两边相交成领; “右衽”,指上衣前襟左边长、右边短,衣服前襟向右掩。这一服饰的诞生,体现了我们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服也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的世界观。
②汉服爱好者之间互称“同袍”,这一称呼与《诗经》有关。 《秦风·无衣》有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有资料记载,在先秦时期,葛麻、毛皮、蚕丝等都是主要的服装材料。葛麻多为平民百姓制衣所用,以麻布为主要衣着材料的庶民被称为“布衣”,而毛皮、蚕丝等多为王公贵族所用。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诗经·秦风·终南》中就有记载:“君子至止,锦衣狐裘。”其他先秦文献里也有羊、狐、虎、狼、黑貂等毛皮做裘服或衣饰的记载。
③中国是丝绸的发源地,早在几千年前,华夏先民已从野蚕食桑作茧变蛹化蝶中联想到自身的生死,于是把蚕丝裹身视为沟通天地、天人合一的途径。人们栽桑养蚕,裁剪缫丝,经纬织锦,饰彩成绣,裁剪做衣,使丝绸成为裹身以礼天地的服饰。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丝绸服饰以及丰富的装饰性和鲜明的辨识度,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
(摘编自彭薇《古代服饰文化“知多少”》)
9.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第①段列举传统服饰走红的现象,引出文章论述的话题“传统服饰所具有的文化底蕴”,用生活中的热点现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B.人们喜欢传统服饰多是因为其样式好看,符合自身审美,同时对服饰形制和其历史背景等文化也会仔细了解,探寻其承袭的礼仪。
C.文本二按照总分顺序,总说汉服起源的历史悠久,分说汉服的设计特点、汉服的材质,及不同材质对应的不同社会地位三方面特点。
D.文本一从服饰之美谈到点茶技艺、诗词之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从服章之美感悟文化之韵;文本二则重在从汉服的特点、服装的材料说明传统服饰中蕴含的文化底蕴。
10.两个文本中的画线句都引用了经典诗句,它们所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4分)
11.文本一第③段中说“服章之美,背后是礼仪与文化的底蕴”,请结合文本二的内容对此观点进行解说。(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 阅读下文, 完成12-15题。(12分)
【甲】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北冥有鱼》)
【乙】龙之为物①,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 “与为类者”常见之。
(王安石《龙赋》)
【注】①为物:作为一种动物。②乡:指家乡居处。③与为类者:和龙灵性类似的人。12.阅读以上两个文本,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你结合【甲】文的具体语句,对《庄子》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进行分析。 (4分)
15.八一班想设计班级文化衫的主体图案,你认为“鹏”和“龙”选哪一个好,请结合两则文本内容说说理由。 (4分)
(二)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6-17 题。 (4分)
蒹 葭 《诗经·秦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6.《诗经》中的诗多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各章还常常重复咏唱。朗读这首诗,请你任选一句从语速、情感两方面分析,感受其节奏和韵律。 (2分)
17.这首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之情却绵远悠长。请联系诗歌内容,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2分)
四、整本书阅读(4分)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 怒而飞
语境推断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翼若垂天之云
查阅词典法:①低下; 俯下。②挂
下,悬挂。③留传;流传。④细长挂柔软。(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填序号)___ _
18.在“致敬英雄人物,弘扬革命文化”主题阅读交流会上,有同学提出:革命文学作品充满激情和热血,阅读时仿佛置身于风起云涌的时代,令人对革命者肃然起敬,但现在是和平年代,它们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请你结合《红岩》或《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相关人物及情节,从以下两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谈谈你的看法。
A.关于追求理想 B.关于面对困难
五、作文(5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任选一题作文。
人生处处有美丽:花儿是美,叶儿也是美;沐浴在阳光下的沙滩是美,独步于微雨中的小径也是美;靓丽的外貌是美,丑陋的长相下有善良的心灵也是美;健康是美,残缺也是美;执着是美,放弃也是一种美;现实中有美,历史中也有美;自然的是美,人文的也是美……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就会发现美无处不在。
(1)请以“这,也是一种美”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阅读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内容具体充实,有真情实感;表达意图明确;②600 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23-24学年下期八年级语文学业质量评价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24分)
1.(1) C (2)源 睦 2.①黄发垂髫 ②往来翕忽 ③山光悦鸟性④潭影空人心
⑤窈窕淑女⑥琴瑟友之 ⑦海内存知己⑧天涯若比邻(每句出现一个错别字不得分,共8分)
3.(1)示例一: 同学们,我们从学校出发,先往北沿着文化南路到达人民路口,再沿人民路向西行至新建路口的农商银行处,然后向西北沿阁老路向西走到头路北就是博物馆。
示例二:同学们,我们从学校出发,先沿新华路向西到达新建路口,然后向北沿新建路行至人民路与新建路交叉口的农商银行处,再向西北沿阁老路向西走到头路北就是博物馆。
(意思对即可。方位、道路、标志性建筑准确2分,语言表达清晰1分,共3分)
(2)第一空:杜馆长,您能分析一下“博物馆热”的原因吗?
第二空:您认为博物馆应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地满足青少年的个性需求?(意思对即可。每空2分,共4分)
(3) 邀请函
尊敬的王老师:
您好!我校将于5月 15 日上午9点在学校报告厅开展“文物融入生活,展现时代风采”宣讲会,诚邀您作为主讲嘉宾参会,为我们讲述河新郑博物馆文物背后的故事。由衷地期待您的到来!
xx学校八(3)班
2024年5月 13 日
(格式1分,时间、地点1分,内容1分,共3分)
4.示例一:璀璨的明珠,闪耀着夺目的中华文化光辉。
示例二:奔腾的长河,流淌着无尽的民族智慧光芒。
(句式结构相似1分,语意明确连贯1分,共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26分)
(一) (15分)
5.(1)放学后我和爸爸一起用塑料袋放鹞子(2)下雨后我伸出舌头尝雨滴(3)秋天,我观察阳台上被风吹来的种子长成野草(4)我在阳台上种植豌豆和青菜(5)我在阳台上养西瓜虫、蚕宝宝、小白鼠(6)我和爸爸用鞋盒给麻雀作窝
(任意四件即可,一件1分,共4分)
6.(1)先问句,然后否定句,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听到朋友的话后的惊讶和自责,同时透露出对雏鸟被遗弃的无奈和遗憾。 (一点1分,共2分)
(2)两个“吃掉”形象地描绘出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消逝,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流逝和无法挽回的遗憾。 (内容、感情各1分,共2分)
7.哎,从小生活在城市里,我的童年生活有太多的遗憾和缺失,活动空间太狭小啦。我多么想到大自然中放飞自我,到田野里呼吸呼吸新鲜的空气,散步、放风筝,打几个滚儿,捉几回迷藏⋯(意思对即可。生动描述2分,表达出遗憾、惋惜或渴望回归自然的心理1分)
8.示例:示例一:甲段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甲段以“愿”字开头,通过排比句式,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这种表述方式不仅呼应了文章中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还展现了作者的反思和成长,还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让那被春风偶然吹起、偶然落入我们花盆的种子,偶然再发芽吧”一句,巧妙地借用了春风和种子的意象,寓意着生命的循环和希望的延续,与文章标题“是谁站在春风里”相呼应,给人以无限遐想和感悟的空间。
示例二:乙段更适合作为文章的结尾。乙段文字以“春风再起”开头,巧妙地与文章标题“是谁站在春风里”相呼应,表达了对童年的深切怀念。同时,“永恒的春天”这一结尾,诗意而深刻地描绘了童年时光在作者心中留下的永恒印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任选其一至少从两方面分析,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二) (11分)
9. C (3 分)
10.不相同。文本一中引用诗句,具体而生动地阐述了传统服饰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展现出独具特色的中式美学气韵;文本二中引用诗句,具体而准确地表明了动物毛皮是人类最早采用的服装材料之一。(分析各1分,仅陈述观点不得分,共4分))
11.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汉服的诞生体现了我们泰然自若、宽厚仁爱、与世无争的民族性格,反映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葛麻、毛皮、蚕丝等服装材料是古时人们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随着礼乐文明的发展,具有丰富装饰性和鲜明辨识度的丝绸服饰成为身份等级的重要象征。(一点2分,两点3分,三点4分)
三、古诗文阅读(共16分)
(一)12.(1)奋起的样子,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2)②
13.野马般奔腾的雾气,空气中飘浮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前两句1分,最后一句1分,意思对即可)
14.①在想象中夸张。如对鲲、鹏形象的描写,显现出其浩大的声势和广阔的意境。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作者列举野马、尘埃等“小”的形象,和鲲鹏作对比,以大小对立来阐述物皆有所待的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并将这种想象具体化,蕴含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手法和内容各1分,答任意两点即可)
15.示例一:我认为选择“鹏”作为图案好,是因为“鹏”在《北冥有鱼》中象征着力量和自由。它振翅高飞,水击三千里,扶摇直上九万里,这种无拘无束、勇往直前的精神,正是同学们所追求的。他们希望像鹏鸟一样,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挑战自我,追求更高的目标。
示例二:我认为选择“龙”作为图案好,是因为龙在《龙赋》中被描述为能合能散,能弱能强,变化莫测的神奇生物。它代表着智慧和力量,也象征着吉祥和成功。希望同学们借助龙的形象,寓意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像龙一样,具备灵活应变的智慧和无穷的力量,勇往直前,创造美好的未来。
(观点1分,结合内容分析2分,联系实际1分。仅有观点不分析不得分,共4分)(二)16.如“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语速稍慢,读出怅惘、伤感之情。 (语速、情感各1分,意思对即可)
17.开头以蒹葭、霜露等景物起兴,渲染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烘托了思念却不见的怅惘之情;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的变化,暗示了时光流逝和追求者的执著;从上游到下游,从此岸到彼岸,地点的变化,写出了主人公的苦苦追寻和求索。 (三方面答出任意两方面,意思对即可)
四、整本书阅读(4分)
18.示例一:《红岩》A
《红岩》中的江雪琴,为了追求光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她投身革命,知道丈夫牺牲后抑制住内心悲伤,仍英勇地投入战斗;被捕后忍受敌人的严刑拷打,坚决不透露党的任何秘密,29岁从容就义,为理想献身。(2分)她追求理想的经历启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理想时,要坚定内心的信念,不为外界因素阻碍力量动摇,要勇敢执着的追求理想。(2分)(共4分)
示例二: 《红岩》B
《红岩》中的“小萝卜头”,在敌人的监狱里长大,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但他仍能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没有练习本,就用狱中的草纸:没有笔,就用石头在地上画;每天无论风雨都坚持去罗世文、黄以声等人那里学习。(2分)他克服重重困难学习的经历启示我们,困难只是暂时的,要勇敢面对困难;只要我们有决心和毅力,就总能找到克服困难的办法。(2分)(共4分)
示例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A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在战场上英勇战斗,两次死里逃生仍不懈追求;双腿瘫痪后,他仍自强不息,把文学创作当作新武器,继续为共产主义理想不断奋斗。(2分)他追求理想的经历启示我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要坚定理想信念,遇到挫折不退缩、不放弃,要勇敢执着地追求理想。(2分)(共4分)
示例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双腿完全瘫痪、双目失明后,克服重重困难写小说:因为看不见,他用硬格子板来写,并时常凭着记忆背诵整页,甚至整章,后来自己口述书,请人代录;完成三章后,他把稿件寄了出去,却又丢失了,可他仍未放弃,又重新开始创作,最终完成了小说创作。(2分)他克服困难创作小说的经历启示我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态度,积极寻找克服困难的方法,勇敢面对困难。(2分)(共4 分)
五、作文(50分)
(1)这是一道命题作文。题目中注意两个关键词:一是“这”,指示代词,指比较近的事或物,暗示所写内
容要突出真实、真切,最好写自己的感受。 “这”可指代失败、挫折、平凡、执着、沉默、孤独、缺憾、简单、残缺、放弃等;二是“也”,表示同样。暗示所写内容的表象和实质有差异,但经过写作者个人独特的感悟、认识和升华终于有了感悟。一个“也”字,要求文中有作者认识的转变,可以不交代这个认识的变化过程,但要有体现“也”字的点题。
目项目
类别
主题与内容
结构与表达
标点与书写
一类
(46-50分)
思想感情健康, 立意深刻, 内容充实. 中心突出
文从字顺. 语言准确生动,表达好
结构严谨, 层次清楚
标点正确, 字体工整. 书写规范. 卷面整洁
二类
(40-45分)
思想感情健康, 内容具体, 中心明确
文从字顺, 表达较好
结构完整, 层次比较清楚
标点基本正确, 字体工整, 书写规范, 卷面较整洁
三类
(35-39分)
思想感情健康, 内容尚具体, 中心基本明确
语言通顺, 病句少
结构完整
标点少部分有误,字迹清楚, 有少量错别字, 少量涂改
四类
(30-34分)
思想感情基本健康,内容不够具体, 中心不够明确
语 言 基 本 通顺, 病句不太多
结构基本整
标点大部分有误,
字迹潦草, 错别字较多,
卷面不整洁
五类
(20-29分)
思想感情基本健康,内容不具体, 中心不明确
语 言 不 够 通顺,
病句较多
结构不够完整
标点使用随意,
字迹潦草不易辨认,
错别字较多, 卷面不整洁
内容上有叙事,但无重点, 内容空洞,中心不够明确。再结合语言,
语言较通顺的在25分以上,语言不够通顺且病句较多的25分以下。
六类
(0-19分)
思想感情不健康, 内容混乱, 中心不明确
语言不通顺,病句很多
结构不完整
不会使用标点,
字迹难辨认,
错别字多, 卷面很不整洁
(2)结合材料内容,可以提炼出以下观点: “美无处不在” “辩证地看待美”“什么是真正的美”或者反向立意,如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只要围绕材料内容,有明确的思想或观点,思想积极健康,散文、小说、议论文、演讲稿等文体均可。
参考以下六类分值打分。请先确定作文等级,再结合各项内容在此等级分数范围内打分。
关于作文的其他项评定
(一)加分项评定
满分比例控制在5%左右。以下四项有一项突出者,可酌情在相应等次的基准分上加1~4分,卷面整洁,加到满分50分为止。
(1)感情特别真挚感人,对人生、社会、自然有独特感受
(2)立意新颖、深刻 (3)构思巧妙 (4)语言有特色
(二)扣分项评定
1.没写题目、题目不完整或写错题目或出现错别字,要在相应等次的基准分上扣2分。
2.卷面分5分。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作文在相应等次的基准分上扣1-5分。
3.作文中出现低俗的不规范的语言以及使用外语表达或出现网络用语等情况,要在相应等次的基准分上扣1-3分。
4.错别字、标点符号错误,每三个扣1分,重复不计,扣完3分为止。
(三)残篇评定
1.400字以上的文章,按评分标准评分,扣字数分,少20 个字(或一行)扣1分。
2.400字以下的文章,2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3.200字以下的文章,15分以下评分,不再扣字数分。
4.只写一两句话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5.只写标题的,给1分或2分,不评0分。
6.完全空白的,评0分。
(四)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评20分至29分:
1.语句不通,明显的语病在五处以上。
2.内容空泛,中心不明确。
3.层次不分明,条理不清楚。
11-19分:有叙述内容但表意模糊,不知所云,全文没有中心,
不清楚喊出的名字有何意义, 原创且字数够。结合语言表达,
在15分上下波动。
10分以下: 思想不健康, 价值观错误。文不对题, 有大部分抄袭,
随意拼凑, 语言不通顺等, 结合字数, 在5分上下波动。
(五)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评20分以下:
1.写作范围不符合题目要求,文不对题;
2.有明显的观点错误或思想不健康;
3.文理不通、结构杂乱;
4.明显抄袭范文或试卷阅读文段。
5.完全照抄试卷阅读文段的,只给题目分。只要有文字内容,不打0分。补充建议:
1.作文双评,切入分是42分。要求统一用电脑阅卷。阅卷前,各学校备课组长务必要组织教师对以上内容逐条逐句学习培训,让每一位老师明确标准。力求仲裁量控制在 1000份以内。
2.请各组长严格要求教师合理安排时间,不能前松后紧,上午不改都拖到下午,坚决避免因加速赶任务而导致仲裁量急剧增加。
3.阅卷时,教师要认真阅读文章,每篇阅读务必在50秒左右。读后先根据以上文体内容要求确定等级,然后在此等级分数范围内打分。如读一遍不能确定等级,请再反复阅读;个人拿不准等级的试卷,请教同伴或组长研讨。
4.对于判定为第六等(0-19分)的试卷,尤其是一位数试卷,一定要慎重对待,弄清问题,重点关注以上第(五)项标准。教研室将对一评二评分差较大现象重点关注,对速度过快、打分随意、多次出现问题等不负责任的教师会随时进行通报。
5.负责仲裁的教师要有大局意识,不能等靠,只要有任务就及时仲裁。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9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4月期中语文试题,共8页。
这是一份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二单元,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名著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