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三角形的有关证明5 角平分线教案及反思
展开课题
10.5.2 角平分线
课时
1
课型
新授
上课时间
周次
主备人
吴秋红
课标要求
能对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灵活运用.
学习目标
1.证明与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相关的结论.
2.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灵活运用.
3.提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综合运用角平分线的判定和性质定理,解决几何中的问题。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及评价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出示学习目标
探究新知
针对性训练
课堂小结
复习回顾:
1、到三角形三边距离相等的点是( )
A、三条中线的交点; B、三条高的交点;
C、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D、不能确定
2、用尺规作图作下面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你发现什么结论。
结论:
学习任务一:
展示思维过程,构建探究平台
已知:如图,设△ABC的角平分线.BM、CN相交于点P,
证明:P点在∠BAC的角平分线上.
证明:过P点作PD⊥AB,PF⊥AC,PE⊥BC,其中D、E、F是垂足.
∵BM是△ABC的角平分线,点P在BM上,
∴PD=PE(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的两边的距离相等).
同理:PE=PF.
∴PD=PF.
∴点P在∠BAC的平分线上(在一个角的内部,且到角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ABC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点P.
于是我们得出了有关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的结论,即定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并且这一点到三条边的距离相等.
学习任务二;例题讲解
[例3]如图,在△ABC中.AC=BC,∠C=90°,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B,垂足为E.
(1)已知CD=cm,求AC的长;
(2)求证:AB=AC+CD.
(1)解:∵AD是△ABC的角平分线,
∠C=90°,DE⊥AB.
∴DE=CD=cm(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这个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AC=∠BC ∴∠B=∠BAC(等边对等角).
∵∠C=90°,
∴∠B= EQ \F(1,2) ×90°=45°.
∴∠BDE=90°—45°=45°.
∴BE=DE(等角对等边).
在等腰直角三角形BDE中
BD==2 cm(勾股定理),
∴AC=BC=CD+BD=(2+)cm.
(2)证明:由(1)的求解过程可知,
Rt△ACD≌Rt△AED(HL定理)
∴AC=AE.
∵BE=DE=CD,
∴AB=AE+BE=AC+CD.
学习任务三:
[例4]已知:如图,P是么AOB平分线上的一点,PC⊥OA,PD⊥OB,垂足分别为C、D.
求证:(1)OC=OD;
(2)OP是CD的垂直平分线.
学生思考,给出自己的理解
阅读学习目标
在证明过程中,我们除证明了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外,还有什么“附带”的成果呢?
(PD=PE=PF,即这个交点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1.组内交流,解决疑问;
2.汇报展示;
3.总结步骤.
4.规范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证明:(1)P是∠AOB角平分线上的一点,PC⊥OA,PD⊥OB,
∴PC=PD(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在Rt△OPC和Rt△OPD中,
OP=OP,PC=PD,
∴Rt△OPC≌Rt△OPD(HL定理).
∴OC=O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2)又OP是∠AOB的角平分线,
∴OP是CD的垂直平分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定理).
采用师生共忆的方式,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通过复习,直接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任务
针对目标有心理准备,明确本节课的任务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其思维。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回忆.采用小组内交流与集体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小结,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机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完整系统的认识,锻炼学生的归纳表达能力,使学生养成及时反思的学习习惯
初中数学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三角形的有关证明5 角平分线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鲁教版 (五四制)七年级下册第十章 三角形的有关证明5 角平分线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生知识状况分析,教学任务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沪教版(五四学制)初中数学 八年级上册 19.5 角平分线 教案(表格式): 这是一份沪教版(五四学制)初中数学 八年级上册 19.5 角平分线 教案(表格式),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思考,新授,练习,小结,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数学5 角平分线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初中数学5 角平分线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