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四川省射洪中学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展开这是一份[生物]四川省射洪中学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综合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I卷(共4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1. 下列有关营养物质检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向装有淀粉糊的试管中滴加碘液后试管中的颜色会变为紫色
B. 向蛋清稀释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出现褪色反应
C. 对维生素C的检验可以使用加碘的淀粉溶液
D. 对小麦烘烤后试管上出现了水珠,说明小麦中含有无机盐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几种营养物质的检验试剂,首先明确这几种试剂在检验时出现的颜色变化。
【详解】A.淀粉等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淀粉遇碘变蓝色,这是淀粉的特性,检测淀粉可用碘液,因此向装有淀粉糊的试管中滴加碘液后试管中的颜色会变为蓝色,错误。
B.双缩脲试剂可以验证蛋白质的存在。如果溶液中含有蛋白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会看到溶液变成紫色,错误。
C.加碘的淀粉溶液呈蓝色,维生素C能使加碘的淀粉溶液由蓝色褪成无色,因此可以用于检测维生素C,正确。
D.对小麦烘烤后试管上出现了水珠,说明小麦中含有水分,错误。
故选C。
2. 下列有关营养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无机盐在人体的含量很少,对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几乎没有作用
B. 食物中的“三大产热营养素”指的是蛋白质、维生素和脂肪
C.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
D. 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容易患骨软化症
【答案】C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每一类营养物质都是人体所必需的。
【详解】A.无机盐人体含量很少,但作用非常大,如果缺乏就会得病,错误。
B.食物中的“三大产热营养素”指的是蛋白质、糖类和脂肪,错误。
C.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基本物质;人体的生长发育、组织的更新等都离不开蛋白质,正确。
D.钙是构成骨骼和牙齿的重要成分,儿童缺钙容易患佝偻病,错误。
故选C。
3. 在小肠中发挥消化作用的消化液是( )
A. 唾液、胃液、肠液B. 肠液、胰液、胆汁
C. 胃液、肠液、胰液D. 胆汁、唾液、肠液
【答案】B
【分析】回答此题要明确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其分泌消化液的去向。
【详解】唾液是唾液腺分泌的,唾液腺位于消化道外,与口腔相连,其分泌的唾液通过导管流入口腔;胃腺位于消化道内,它分泌的消化液胃液直接进入胃,消化食物;胰腺和肝脏都位于消化道外,胰腺分泌的胰液和肝脏分泌的胆汁,分别通过胰管和胆管流入小肠,参与食物的消化;肠腺位于小肠壁上,其分泌的肠液直接进入小肠。
故选B。
4. 在人体进行呼吸的过程中,通过a可以实现肺的通气,通过b可以完成肺的换气。这里的a和b分别是指( )
A. a呼吸运动,b血液循环B. a气体扩散,b血液循环
C. a膈肌运动,b肋间肌运动D. a呼吸运动,b气体扩散
【答案】D
【分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腔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呼吸运动的基本意义是实现了肺的通气,即肺内气体与外界气体进行交换.
【详解】呼吸运动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肋间外肌、膈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外界大气压力大于肺内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呼气:肋间外肌、膈肌舒张→肋骨下降、膈肌顶部回升→胸腔容积缩小→肺泡借弹性缩回→导致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排出肺泡。因此肺通气是依靠呼吸运动实现的。气体扩散是指某种气体分子通过扩散运动而进入到其它气体里;因为气体分子的不规则运动比较激烈,所以扩散比较明显。气体交换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来完成的,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因此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换气都是通过气体扩散完成的。故选D
5. 如图表示淀粉、脂肪和蛋白质在消化道中各部位(依次用A、B、C、D、E表示)被消化的程度。图中哪一条曲线表示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
A. XB. Y
C. WD. X、Y、W都是
【答案】B
【分析】淀粉最先在口腔内就被消化。在口腔中,唾液中含有淀粉酶,可以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葡萄糖。
蛋白质开始消化的部位是胃。在胃中胃蛋白酶的作用下,蛋白质被初步消化成多肽;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氨基酸。
脂肪只能在小肠内被消化。在小肠中,首先在胆汁的作用下,脂肪被乳化成脂肪微粒,加大了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然后再在小肠中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
【详解】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人体消化道中,数量首先变少的是X,然后是Y,最后是W,这说明最先被消化的是食物X,然后是食物Y,食物W最后被消化。由此可以判断X是淀粉,Y是蛋白质,W是脂肪。三种营养物质都能在D内被消化,说明D代表小肠;X淀粉在A内也能被消化,说明A是口腔;Y开始消化的部位C就是胃;B没有消化功能,且位于位于口腔中间,可以判断图示中B是食道。C胃中的消化液是胃液,D小肠中有胰液、肠液和胆汁三种消化液。
6.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中水浴温度为37℃,这是因为37℃( )
A. 接近人体体内温度,酶的催化能力最强
B. 接近室温,容易保持恒定
C. 随意温度,无特殊意义
D. 各种生物内的酶维持活性的最适的温度
【答案】A
【分析】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和低温都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人体内酶的活性最高,这说明在37℃左右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详解】A.人体内的酶在37∘C左右时,其催化效率最高。这是因为酶作为生物催化剂,其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在37∘C时,大多数人体内的酶都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因此,为了模拟人体内的环境,实验中选择37∘C作为水浴温度,A符合题意。
B.一般情况下室温为25℃左右,选择37∘C作为水浴温度并不是因为它接近室温,而是因为这一温度接近人体内的温度,有利于酶发挥最大的催化作用,B不符合题意。
C.实验中选择37∘C作为水浴温度是有其特定意义的,即为了模拟人体内的环境,C不符合题意。
D.在此实验中,我们关注的是人体内的酶,其最适温度大致为37∘C;不同生物体内的酶可能有不同的最适温度,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7. 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下列小肠结构特点与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
A. 小肠长约5~6米
B. 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 小肠壁内有肠腺
D. 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答案】C
【分析】与小肠的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是:小肠约长约5~6m,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小肠绒毛内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的,这些特点,有利于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中,小肠壁有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这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
【详解】A.小肠很长,约有5~7米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A不符合题意。
B.小肠内壁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增大了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B不符合题意。
C.小肠壁有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这是与小肠的消化功能相适应的,C符合题意。
D.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8. 与流入小肠的血液相比,流出的血液最大的成分变化是( )
A. 氧的含量多了B. 二氧化碳的含量少了
C. 营养物质多了D. 营养物质少了
【答案】C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将富含养料和氧气的血液送到身体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气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小肠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详解】由分析可知,血液流经小肠属于体循环的一部分,因此,血液流经小肠后,氧气减少,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增加。另外,小肠又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因此,血液流经小肠时,营养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血液中的营养物增加。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9. 下列结构中,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的是( )
A. 口腔B. 食管C. 小肠D. 肝脏
【答案】D
【分析】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包括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消化腺包括大消化腺和小腺体,大消化腺位于消化道外,包括唾液腺、肝脏和胰腺;小腺体包括位于消化道内,包括胃腺和肠腺。
【详解】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消化道是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和肛门组成,大肠开始的一段叫盲肠。消化腺是由:唾液腺、胃腺、肠腺、胰腺、肝脏等组成,消化道是消化的通道,是食物进入的通道,都与食物直接接触。而位于消化道外的消化腺不与食物直接接触。由于A口腔,B食道,C小肠都是消化道,都直接与食物接触;而D肝脏位于消化道之外,分泌胆汁,由胆管把胆汁运输到胆囊中储存起来,再流到小肠中消化脂肪,因此肝脏不直接接触食物。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0. 气体进入人体的通道顺序是( )
A. 鼻、咽、喉、支气管、气管B. 鼻、喉、咽、气管、支气管
C. 鼻、咽、口腔、喉、气管、支气管D.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答案】D
【分析】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和肺两部分。呼吸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是呼吸的通道,呼吸道保证了气体的畅通;肺由许多肺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详解】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肺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如图:
。
从图中看出,气体进入人体的通道顺序是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故选D。
11. 医生从小王消化道的某器官里取出少量的液体,经化验发现含有葡萄糖、麦芽糖、淀粉、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等物质,该器官是( )
A. 口腔B. 胃C. 小肠D. 大肠
【答案】C
【分析】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质的主要器官。
【详解】淀粉的消化是从口腔开始的,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开始的,脂肪的消化是从小肠开始的;最终在小肠内淀粉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被分解为氨基酸,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题目中液体含有葡萄糖、氨基酸,说明取自于小肠。
故选C。
12. 随地吐痰容易传播疾病,原因是痰中含有( )
A. 病菌B. 黏液
C. 灰尘D. 上皮细胞
【答案】A
【分析】气管和支气管的表面的黏膜上有腺细胞和纤毛,腺细胞分泌黏液,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纤毛的摆动可将外来的灰尘、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
【详解】气管和支气管的黏膜上有腺细胞,腺细胞可以分泌黏液,可以使气管内湿润,黏液中含有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当黏膜上的纤毛向喉部摆动时,把外来的尘粒、细菌等和黏液一起送到咽部,通过咳嗽排出体外,形成痰。痰中往往会有病原微生物,不能随地吐痰,以免传播呼吸道疾病,所以不能随地吐痰的原因是痰里含有病菌。故选A。
13. 下列有关人的血液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血液是由血浆和红细胞组成的
B. 含抗凝剂的血液离心后明显分为两部分,上层淡黄色,下层深红色
C. 血液属于结缔组织,因其可以流动,常被称为“流动的组织”
D. 血液是人体内物质运输的载体,并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答案】A
【分析】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组成的。其中血浆:淡黄色,半透明,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的作用;红细胞:数量最多,呈两面凹的圆盘状,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含血红蛋白,红细胞能够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个体大,数量少,有细胞核,能吞噬病菌,起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最小,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能帮助止血和加速凝血。
【详解】A.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A错误。
B.含抗凝剂的血液离心后明显分为两部分,上层淡黄色的是血浆,下层深红色的是血细胞,B正确。
C.血液确实属于结缔组织,它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的,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由于血液可以在血管中流动,所以常被称为“流动的组织”,C正确。
D.血液在人体中确实起着物质运输的作用,可以运输氧气、营养物质、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等。同时,血液中的白细胞可以吞噬病菌,起到防御和保护的作用,D正确。
故选A。
14. 人在运动时,下肢骨骼肌不断消耗氧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当血液流经此处时,血液的变化是( )
A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颜色由鲜红变暗红
B. 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颜色由暗红变鲜红
C. 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颜色由鲜红变暗红
D. 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颜色由暗红变鲜红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和组织里的气体交换。这两个过程都是通过扩散作用来完成的。
【详解】组织里的气体交换发生在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人在运动时,下肢骨骼肌不断消耗氧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骨骼肌处的氧气含量少、二氧化碳含量多。当血液流经此处时,因为血液内的氧气含量大于骨骼肌的氧气浓度.所以氧气由血液扩散到骨骼肌组织细胞。由于同样的原理骨骼肌组织细胞内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液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颜色由鲜红变暗红,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故选A。
15. 某患者因患重病住院期间,由于医院血库储血类型不全,他先后接受少量的A.型血和B.型血。据此,你推断他最可能是哪种血型( )
A. A型血B. B型血C. AB型血D. O型血
【答案】C
【分析】输血的原则是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据此答题。
【详解】输血的原则是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正常情况下A型血的人输A型血,B型血的人输B型血。AB型血的人输AB型血。在没有同型血而情况又紧急时,任何血型的人都可以输入少量的O型血;AB型血的人,除可以输入O型血外,也可以输入少量的A型或B型血,但输的时候要慢而少。已知某患者因患重病先后接受少量的A型血和B型血,可知他的血型可能是AB型。
故选C。
16. 长期在平原生活的人,到西藏的最初几天里,血液中数量会增多的细胞是( )
A. 巨噬细胞B. 红细胞C. 白细胞D. 血小板
【答案】B
【分析】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详解】红细胞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它在氧浓度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与氧分离。西藏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同平原地区相比,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较少。平原上的人到了高原地区,身体会做相应的调节,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含量会增加,从而增强血液的供氧能力。
故选B。
17. 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在体循环和肺循环中,血液流动的共同规律是( )
A. 心房→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B. 心房→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室
C. 心室→静脉→毛细血管→动脉→心房
D. 心室→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心房
【答案】D
【分析】(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由含氧少的静脉血变成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共同规律是心室→动脉→毛细血管网→静脉→心房。因此,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
故选D。
18. 如果箭头表示正常的血流方向,则图中较粗的血管能正确表示静脉的是( )
A. B.
C. D.
【答案】C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静脉是把全身的血液输送回心脏的血管,在我们人的四肢的静脉内表面通常具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血液流动方向和瓣膜的开口方向一致,静脉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是从分支流向主干。
【详解】A.血管内血液流动方向和瓣膜的开口方向应该一致,图示中是相反的,A错误。
B.静脉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应该是从分支流向主干,图示中是主干流向分支了,B错误。
C.静脉内血液流动方向和瓣膜的开口方向一致,静脉内血液流动的方向是从分支流向主干,C正确。
D.静脉内血液流动的方向应该是从分支流向主干,图示中是主干流向分支了,并且血液流动方向和瓣膜的开口方向不一致,D错误。
故选C。
19. 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的管壁厚,弹性大,内流动脉血
B. ⑤连接主动脉,内流动脉血
C. ⑦左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流向⑨
D. ⑨收缩,动脉瓣打开,血液流向②
【答案】C
【分析】如图所示:①是主动脉、②是肺动脉,③是肺静脉、④是左心房、⑤是左心室,⑥是上腔静脉、⑦是右心房、⑧是下腔静脉、⑨是右心室。
【详解】A.①是主动脉,内流动脉血,动脉血管管壁较厚,弹性较大,血流速度最快,故A正确。
B.⑤左心室连接主动脉,内流动脉血,故B正确。
C.⑦是右心房,右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由右心房流向⑨右心室,故C错误。
D.⑨是右心室,右心室收缩,动脉瓣打开,血液由右心室流向②肺动脉,故D正确。
故选C。
20. 曲线图表示肺部血管中气体含量的变化,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曲线a表示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
B. H代表的血管是动脉
C. I代表肺部的毛细血管
D. J内流动的血液为静脉血
【答案】D
【详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既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肺动脉内流得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氧气很少,在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是从外界吸入的空气,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就会自肺泡扩散到血液中,直到平衡,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是增多即曲线b;二氧化碳会从血液中扩散到肺泡中。
A.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逐渐减少的即曲线a,正确。
B.根据血液流动的方向,H是肺动脉,流静脉血,正确。
C.I是肺部的毛细血管,正确。
D. J是肺静脉,流动脉血,错误。
故选D。
21. 某同学用新鲜的猪心脏做灌流实验。他将水从猪的肺动脉灌入,该同学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水从下列哪个血管内流出( )
A. 肺静脉B. 主动脉
C. 肺动脉D. 下腔静脉
【答案】C
【分析】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详解】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心室与动脉之间,都有能开闭的瓣膜,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证了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所以水从猪心脏的肺动脉灌入,只能再从肺动脉逸出。
故选C。
22. 血液从心脏出发,流经肾脏后血浆成分发生的主要变化是( )
A. 氧、尿酸、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不变
B. 氧、尿酸、尿素含量增加,二氧化碳含量减少
C. 氧、尿酸、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D. 氧、尿酸、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也减少
【答案】C
【分析】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及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血液流经肾脏后形成尿液,血液中的氧、尿酸、尿素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详解】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原尿中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血液从心脏流出,流经肾脏后血浆成分发生的主要变化是氧、尿酸、尿素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故选C。
23. 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约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液却只有1.5升。其生理原因是( )
A. 肾小球具有滤过作用B. 肾小管具有重吸收作用
C. 膀胱能暂时贮存尿液D. 肾盂具有收集尿液的作用
【答案】B
【分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形成原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两个过程。
【详解】尿的形成主要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过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包括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重新回到血液里;剩下的其他废物,如尿素、一部分水和无机盐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所以形成原尿150升,而最终形成尿液才1.5升,主要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原尿中的绝大部分水、全部葡萄糖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血液,因此人每天排出的尿液要比形成的原尿少得多,故选B。
24. 手掌由于皮肤哪一层显著增厚而形成“老茧”?手背冻疮伤及到了皮肤的哪一层?其部位分别对应( )
A. 表皮中的生发层和真皮B. 表皮中的角质层和真皮
C. 表皮中的角质层和生发层D. 真皮和表皮
【答案】B
【详解】角质层位于皮肤表皮的最外面,该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并且可以防止体内水分的过渡散失。手掌经常受摩擦出现“老茧”就是由于角质层增厚产生的。
真皮内含有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真皮内有丰富的血管,对皮肤有营养作用,真皮内还有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能感受外界的刺激。手背冻疮伤及到了皮肤的真皮,B正确。
25. 在抢救时,医护人员发现伤员腿部外出血,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请你判断最可能的出血类型以及应该在伤口的什么部位止血? ( )
A. 动脉出血、远心端B. 静脉出血、近心端
C. 静脉出血、远心端D. 动脉出血、近心端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出血的初步护理,首先明确破损的是什么血管。
【详解】动脉是指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去的血管,动脉出血的特点,血液鲜红、血流速度快,呈喷射状;静脉是将血液从全身各处输送回心脏的血管,静脉出血时,血液暗红,血流速度较慢;毛细血管出血,血液像水珠一样慢慢渗出。因此静脉出血时在远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动脉出血在近心端用手指压或绷带压迫止血,毛细血管出血可以自然止血,也可以用干净纱布包扎伤口。
据此可知,伤员腿部出血,血液鲜红色,从伤口喷出,应该是动脉出血,要在近心端止血。D正确。
26. 下列哪项不是毛细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 ( )
A. 毛细血管数量大,分布广
B. 管壁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C. 管内血流速度很慢
D. 毛细血管连通于最小动脉与最小静脉
【答案】D
【分析】三种血细胞中,红细胞的数量最多,没有细胞核;白细胞数量最少,体积最大,有细胞核;血小板数量较多,体积最小,没有细胞核。所以人体内体积最大的血细胞是白细胞。
【详解】毛细血管是连通微最小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毛细血管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它的管壁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径仅有8~10微米,只能允许红细胞(直径7.7微米)单行通过,管内血流速度也最慢,毛细血管的这些得血液与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因此,不是毛细血管便于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特点的是毛细血管连通最小静脉与最小动脉。
故选D。
27. 某人的心脏每搏输出量为80毫升,每分输出量为5600毫升。此人的心率应是 ( )
A. 60次/分B. 70次/分
C. 75次/分D. 80次/分
【答案】B
【分析】每分钟心输出量=心率×每搏输出量。
【详解】已知心脏每博输出量为80毫升,每分钟心输出量为5600毫升,那么此人的心率为5600÷80= 70次/分,答案B正确,故选B。
28. 测定脉搏和血压的部位通常是在( )
A. 桡动脉.主动脉B. 肱动脉.肱动脉
C. 桡动脉.肱动脉D. 桡静脉.肺动脉
【答案】C
【分析】脉搏指的是动脉的搏动,可以在腕部桡动脉处测得。血压是指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
【详解】脉搏指的是动脉的搏动,可以在腕部桡动脉处测得。正常人的脉搏的次数与心跳的次数是一致的。血压是指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主要是由心脏的泵血作用产生的。通常我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可以在上臂的肱动脉处测得。故选C。
29. 下列有关排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排泄是通过肾脏、皮肤、肺等将废物和多余物质排出体外的过程
B. 排泄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
C. 排泄是排出人体食物残渣的过程
D. 排泄可以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保证细胞正常生命活动
【答案】C
【分析】排泄的途径有三条: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排出;水、无机盐、 尿素、尿酸等废物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水、无机盐和尿素以汗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
【详解】A.排泄是将细胞代谢终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的途径有三条:全部的二氧化碳和少量的水以气体的形式通过呼吸系统由肺排出;一部分水分、无机盐和少量的尿素通过汗腺分泌汗液通过皮肤排出;大部分的水、无机盐和尿素通过肾脏形成尿液通过泌尿系统排出,A不符合题意。
B.D.排泄的途径主要有三条:呼吸系统呼出气体、泌尿系统排出尿液、皮肤排出汗液。排泄对于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而且还可以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生理功能,BD不符合题意。
C.进入消化道的食物经过消化和吸收后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通过肛门排出人体,这些废物没有进入人体细胞,没有参与细胞的代谢活动,不是代谢产物,它们排出体外,称为排遗,C符合题意。
故选C。
30. 与血浆相比,原尿中不含有( )
A. 水B. 无机盐
C. 葡萄糖D. 大分子蛋白质
【答案】D
【分析】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余一切水溶性物质(如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都可以过滤到肾小囊的腔内,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如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壁的上皮细胞重吸收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没有被重吸收的物质如一部分水、无机盐和尿素等则形成了尿液,最终排出体外。
【详解】血液流过肾小球时,除血液中的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因此原尿与血浆相比,原尿中不含有大分子的蛋白质。因此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31. 如图是比较花生仁、大米、牛肉干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的实验示意图。对于该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实验前所取的三种食物的质量要相等
B. 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
C. 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作出比较
D. 此实验中三种食物的化学反应都是属于化合反应
【答案】D
【分析】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水和无机盐,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测量食物中的能量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分解所放出的热量是不同的,我们一般用燃烧的方法来测定。
【详解】A.对照实验只有一个变量,此实验的变量为食物的种类,为控制单一变量,因此实验前所取的三种食物的质量要相等,故A正确。
B.食物燃烧时,会向周围散失热量,给锥形瓶加罩可以减少热量的损失。实验中如果不注意挡风,会使每次测量结果偏小,故B正确。
C.实验是通过水温变化对三种食物所含能量多少作出比较,食物释放的热量越多,水温越高,故C正确。
D.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物质发生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化学变化;花生仁、大米、牛肉干三种食物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不是一种,不是化合反应,故D错误。
故选D。
32. 泌尿系统中,形成尿液的器官是( )
A. 肾脏B. 输尿管C. 膀胱D. 尿道
【答案】A
【分析】泌尿系统的组成和功能:①肾脏-形成尿液;②输尿管-输送尿液;③膀胱-暂时贮存尿液;④尿道-排出尿液.
【详解】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50升.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并且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面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故选A
33. 出入肾小球的血管是( )
A. 均为小动脉B. 入球为小动脉,出球为小静脉
C. 均为小静脉D. 入球为小静脉,出球为小动脉
【答案】A
【详解】肾小球是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成出球小动脉。
34. 尿液形成及排出体外的正确顺序是( )
A. 肾脏→膀胱→输尿管→尿道→体外
B. 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C.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
D. 输尿管→尿道→膀胱→体外
【答案】C
【分析】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其中主要的器官是肾脏。
【详解】肾脏主要作用是形成尿液;输尿管能输送尿液至膀胱;膀胱具有暂时储存尿液的作用;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产生尿意,而尿道的功能是排出尿液。因此,尿液形成后,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时,人就会产生尿意。排尿时,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因此,尿液从形成到排出体外的正确途径是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35. 关于人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都需要吸入氧气
B. 都需要吸入二氧化碳
C 人吸入氧气,绿色植物吸入二氧化碳
D. 人吸入二氧化碳,绿色植物吸入氧气
【答案】A
【分析】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详解】动植物和人以及所有生物的呼吸作用都是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反应式表示为:有机物(储存能量)+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人和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都需要消耗有机物,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36. 图表示在呼吸过程中肺容量的变化曲线。当肺容量由A变化到B,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肋间外肌收缩、膈肌舒张B. 肋间外肌收缩、膈肌收缩
C. 曲线AB段表示肺内气压升高D. 曲线AB表示呼气过程
【答案】B
【分析】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
【详解】AB段曲线表示肺容积变大,对应的肋间肌和膈肌状态是收缩,膈肌收缩时,膈的顶端下降。
故选B。
37. 人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其变化是( )
①氧含量减少 ②水分增加 ③氧含量略增加 ④氧含量大增 ⑤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②③⑤D. ①②⑤
【答案】D
【分析】在大气中的气体成分含量与在呼气中的气体成分含量变化如下表:
【详解】由分析可知,人进行呼吸时,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其变化是①氧含量减少、②水分增加、⑤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38. 某人尿量为正常人的数倍,还经常口渴饮水,则病人很可能是图中的哪个部位功能发生障碍( )
A. ① B. ②C. ③ D. ④
【答案】D
【详解】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吸收,这些被重吸收的物质进入包绕在肾小管外的毛细血管中,送回到血液,剩下的水、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尿液,因此,一个人一天可以形成150L原尿,可排出的尿却只有1.5L左右,若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出现问题,原尿中大部分水不能重吸收回血液,造成血液中的水分减少,尿液中的水分就会就会大大增加,所以病人会出现口渴的现象,所以出现问题的部位是④肾小管。
39. 某人在前臂静脉输液治疗肺炎,药物流至肺部毛细血管前所经过的途径是( )
①上腔静脉②左心房 ③右心房④左心室 ⑤右心室 ⑥肺动脉⑦肺静脉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⑤⑥
C. ①②⑤⑥
D. ①③⑤⑦
【答案】B
【分析】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是同时进行的,并且通过心脏连通在一起,组成完整的人体血液循环途径。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 、下腔静脉→右心房 (动脉血→静脉血)。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静脉血→动脉血)。
【详解】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和肺循环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的运来养料和氧,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因此在手背上进行静脉点滴青霉素,药物到达肺部所经历的途径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静脉→肺。
故选B。
40. 如图是血液流经某器官的示意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若b表示肺部,则c血管里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B. 若表示小肠,则饭后一段时间内,c血管里氨基酸含量增加
C. 若b表示肾脏,则C直管里尿素含量增加
D. 若b表示大脑,则c血管里氧气含量增加
【答案】B
【详解】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中进行的循环流动,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是指血液由左心室进入主动脉,各级动脉,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网,再由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流会右心房的循环;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摄入主动脉的动脉血,流经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这样,动脉血就变成了静脉血。因此体循环结束后血液的变化是由动脉血→静脉血。肺循环是指血液由右心室进入肺动脉,流经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由肺静脉流会左心房的循环;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摄入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这样,静脉血就变成了动脉血。因此肺循环结束后血液的变化是由静脉血→动脉血。若b表示肺,则C血管是肺静脉,c血管里二氧化碳含量减少,C肺静脉里流的是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故A错误;b表示小肠,则C血管是小肠静脉,小肠静脉里流的是氨基酸、葡萄糖等含营养物质较丰富的静脉血,故B正确;b表示肾脏,则C血管是肾静脉,血液流经肾脏后,所含物质的变化是氧气、尿素减少,二氧化碳等废物增多,故C错误;b表示大脑,血液流经大脑后,大脑进行生理活动要消耗营养物质和氧气,所以氧气和营养物质都会相应减少,故D错误。故选B。
第Ⅱ卷(共60分)
二、综合分析题(每空2分,共60分)
41. 下图是人体血液循环示意图,图中编号①②③④所指的是心脏各腔,字母A、B、C、D,E、F、G、H所指的是各血管。请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心脏主要由____构成,流静脉血的腔室是____(填序号),心脏壁最厚的是____(填序号)。
(2)用图中数字、字母和箭头表示肺循环的路径________,血液只能朝这个方向而不能倒流是因为有_______存在。
(3)血液流经E处后氧气______(增多、减少、不变)
(4)在E、B两处进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________。
【答案】(1)①. 心肌 ②. ①④ ③. ③
(2)①. ④→A→B→C→② ②. 瓣膜##动脉瓣
(3)减少 (4)气体扩散
【分析】图示中,①是右心房、②是左心房、③是左心室、④是右心室,A是肺动脉、B是肺部毛细血管、C是肺静脉、D是流向身体下部的动脉、E是组织处毛细血管、F是下腔静脉、G是上腔静脉、H是流向身体上部的动脉。
小问1详解】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包括①是右心房、②是左心房、③是左心室、④是右心室四个腔,其中流着静脉血的腔有:①是右心房、④是右心室;心脏的四个腔室中,③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左心室收缩把血液输送到全身、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
【小问2详解】
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个途径。肺循环的路径:④右心室→A肺动脉→B肺部的毛细血管网→C肺静脉→②左心房。血液只能朝这个方向而不能倒流是因为在④右心室和A肺动脉之间有动脉瓣,保证了血液只能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
【小问3详解】
E是组织处毛细血管,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含氧丰富、含二氧化碳较少的动脉血变成了含氧较少、含二氧化碳较多的静脉血。
【小问4详解】
E组织处毛细血管和B肺部毛细血管都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扩散,气体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42. 下列是肾单位尿的形成示意图(A、B表示过程,1~3表示结构)及一个健康人血浆、原尿、尿液三个样本中主要物质含量表(单位:克∕100毫升)。据图回答:
(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样本Z是________。
(2)由于过程[A]_______作用,使得样本________ 变成样本________。
(3)经过过程[B]______作用,将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________ 等物质进行了回收。
(4)若某人出现血尿和蛋白尿,则此人可能出现病变的部位是[_____]_________。
(5)尿的形成是连续的,尿的排出却是间歇的,是因为___________ 的作用。
【答案】(1)尿液 (2)①. 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 ②. Y ③. X
(3)①. 肾小管的重吸收 ②. 葡萄糖
(4)①. 1 ②. 肾小球 (5)膀胱有贮尿作用
【分析】如图中,1肾小球、2肾小囊、3肾小管、A表示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B表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正常情况下,样本X是原尿,样本Y是血浆,样本Z是尿液。
【小问1详解】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样本Z中不含有蛋白质、葡萄糖,而尿素浓度明显升高,因此,样本Z是尿液。
【小问2详解】
尿液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和重吸收两个连续的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其他的如水、无机盐、尿素、葡萄糖会滤过到肾小囊腔形成原尿;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大部分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被重新吸收回血液,而剩下的如尿素、一部分无机盐和水等由肾小管流出形成尿液;分析表格数据可知,样本Y有葡萄糖和蛋白质,样本X有葡萄糖和微量蛋白质,因此,样本Y是血浆,样本X是原尿。因此,由于过程A肾小球和肾小囊内壁的滤过作用,使得样本Y变成样本X。
【小问3详解】
根据第(2)小题的分析可知,经过过程B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将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和全部的葡萄糖等物质进行了回收。
【小问4详解】
若某人出现血尿和蛋白尿,说明此人的肾小球出现病变,使肾小球的通透性变大,使原来不能滤过的血细胞和蛋白质能够滤过到肾小囊腔中,继而随尿排出。
【小问5详解】
肾、输尿管、膀胱、尿道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泌尿系统。肾中形成的尿液,经过肾盂流入输尿管,再流入膀胱,在膀胱内暂时储存。膀胱内储存了一定的尿液后,膀胱就会绷紧,产生尿意,在大脑的支配下,尿经尿道排出体外,所以尿的形成是连续的,但尿的排出是间歇的。
43. 人体是一个协调配合、和谐统一的整体。下图为子怡同学精心绘制的消化、呼吸、泌尿、内分泌和循环系统间关联的概念图解,其中①②代表某类气体,③④代表生理过程。请你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作答:
(1)子怡同学吃的早餐被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被吸收的营养物质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后,首先到达心脏的________ ,通过血液循环送达组织细胞后,在图中气体_____(填序号)的参与下被分解利用,提供学习所需能量。
(2)阳光大课间时子怡去操场跑步,下列能模拟她深吸气时肺和膈肌状态的是________。
(3)尿液是健康的“晴雨表”。丁大爷体检时发现尿中含有葡萄糖,可能是图中_______(填序号)所示的生理过程异常所致。
(4)子怡同学的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途径,图中共呈现出________条。
(5)肺泡中的①进入毛细血管要穿过________层细胞,与红细胞中_____结合。
【答案】(1)①. 小肠 ②. 右心房 ③. ①
(2)B (3)④
(4)2##二##两 (5)①. 2##二##两 ②. 血红蛋白
【分析】如图是人体消化、呼吸、泌尿、循环系统生理活动示意图,图中①是氧气,②是二氧化碳,③滤过作用,④重吸收作用。
【小问1详解】
小肠是消化额吸收的主要场所;被吸收的营养物质随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后,首先由下腔静脉到达心脏的右心房,消化终产物随血液送达组织细胞后在①氧气的作用下分解释放能量。
【小问2详解】
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胸廓容积增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气体入肺。
A.膈肌向下运动,箭头方向向下,表示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应该随着扩张而不是缩小,A错误。
B.膈肌向下运动,箭头方向向下,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胸廓上下径变大,胸腔容积增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即表示的是吸气过程,B正确。
C.膈肌向上运动,箭头方向向上,表示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升高,胸廓上下径变小,胸腔容积缩小,肺回缩变小,肺内气压升高,大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肺,表示呼气状态,C错误。
D.膈肌向上运动,箭头方向向上,表示膈肌舒张,胸廓上下径变小,肺应该回缩而不是扩张,D错误。
故选B。
【小问3详解】
正常情况下原尿流经肾小管时,肾小管把全部的葡萄糖重新吸收回血液,因此正常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如果肾小管发生病变,使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发生障碍,导致葡萄糖没有被完全吸收,使一部分葡萄糖随尿液排出。因此“丁大爷的体检报告显示其血液中葡萄糖含量正常,尿液中含有葡萄糖”,该结果可能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即④表示的生理过程异常所致,也可能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的。
【小问4详解】
排泄是细胞代谢终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如水、无机盐和尿素。排泄的途径有三条:①二氧化碳和水以气体的形式由呼吸系统排出;②水分、无机盐和尿素以汗液的形式通过皮肤排出;③多余的水、无机盐和尿素以尿的形式通过泌尿系统排出。体内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遗。图中展示了呼气和排尿2条排泄途径。
【小问5详解】
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要经过肺泡壁(一层上皮细胞)、毛细管壁(一层上皮细胞),至少需要穿过两层细胞,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44. 某生物性趣小组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时,准备了馒头、唾液、清水、碘液、恒温箱等实验设备和材料。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会发现,试管1与试管2这一组实验中,变蓝的是______号试管。通过该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
(2)分析1—3号试管,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的是______号试管。
(3)为进一步探究“其它因素对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兴趣小组补加了4号试管。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判断,4号试管的①处应加入的物质是______。能与4号试管形成对照的是______号试管。滴加碘液后,4号试管的颜色会变为______色,可的到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答案】(1)①. 2 ②. 唾液(或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2)1
(3)①. 2mL唾液 ②. 1 ③. 蓝 ④. 温度对淀粉酶消化作用有影响(合理即可)
【分析】(1)唾液腺的开口在口腔,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够将淀粉初步消化为麦芽糖。
(2)淀粉遇到碘液会变蓝,麦芽糖遇到碘液不会变蓝。
(3)酶的活性受温度的影响,高温可能会使酶失去活性,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在37℃左右唾液淀粉酶的催化作用最强。
【小问1详解】
实验中,1号试管加入了清水,水不能将淀粉分解,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实验中,2号试管加入了唾液,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全部分解为麦芽糖,麦芽糖遇碘液不变蓝,因此该试管滴加碘液后不变蓝。可见,实验中会发现,变蓝的是2号试管。该组实验的变量是唾液,通过该组实验可得出的结论是:唾液(或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
【小问2详解】
对照试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变量唯一能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能正确地找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别,从而证明实验变量的作用。分析1—3号试管,能与3号试管形成对照的是1号试管,唯一变量是馒头的形态。
【小问3详解】
结合题干表格信息可知,为进一步探究“温度因素对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响”,变量是唾液。兴趣小组补加了4号试管,4号试管的①处应加入的物质是2mL唾液。这样,能与4号试管形成对照的是1号试管。实验中4号试管虽然加入了唾液,但装置保温在0℃,低温会使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因此该试管中有淀粉存在,滴加碘液后变蓝。据此,实验结论是:温度对淀粉酶消化作用有影响(合理即可)。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
其他气体
在大气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78
18
4
1.1
0.9
物质
样本X
样本Y
样本Z
葡萄糖
0.1
0.1
0
无机盐
0.9
0.9
1.1
蛋白质
微量
7.5
0
尿素
0.03
0.03
1.8
试管编号
馒头形态
加入的物质
温度
时间
1
碎屑
2ml唾液和2滴碘液
37℃
10min
2
碎屑
2ml清水和2滴碘液
37℃
10min
3
小块
2ml唾液和2滴碘液
37℃
10min
4
碎屑
①______和2滴碘液
0℃
10min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生物】四川省射洪中学校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试卷(解析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我能选,我能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河北省石家庄市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原卷版docx、河北省石家庄市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9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射洪中学校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生物试卷(含答案),共2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读图填空题,实验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