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展开1、本试卷试题的答案请全部答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2、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提起节奏,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诗歌,而不大会想到小说。这是因为我们一般理解的节奏主要指文字音节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高低起伏的变化。这种由语音的有规则的出现造成的节奏感在叙事文中确实不占显著位置。小说主要以“讲故事”为主,不太讲究声音韵律,纵有节奏,也常被意义掩盖,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不可否认,小说中同样存在节奏。
20世纪20年代,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最早关注到小说节奏问题。福斯特以音乐节奏做类比,认为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反复出现的音乐短句就是小说的节奏。法国小说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他将小说时间处理方式分为“概要”“停顿”“省略”“场景”四种,认为四者的交替运用就是小说节奏的主宰方式。
“叙事时间”,也叫文本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即叙述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指故事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时间。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叙述称为“场景”,以此为基点,向两端延伸。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为“概要”;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的是“省略”;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则是“停顿”。在热奈特笔下,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非等时”现象存在与否,是小说有没有节奏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概要、场景,还是停顿、省略,它们在时间上的跨度对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极端的例子是《追忆似水年华》一文,话语的节奏有时慢到以190页的叙事篇幅描述三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有时却快到仅仅用三行文字就概括了12年的故事。至于何者用快节奏表现,何者用慢节奏表现,实际上关系到作品主题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摘编自邓颖玲蒋翃遐《论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
材料二:
中国叙事思想中的节奏范畴,突破了快慢的界定,评点家更多是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节奏变换带来的叙事效果,这恰恰是西方经典叙事学相对缺乏的。在脂砚斋看来,“横云断山”“重重写来,轻轻抹去”——这些看似模糊性的表述话语,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横云断山”,指在叙述某一事件时,忽然插入对另一件事的叙述。这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被插叙的事件与前事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却截断了原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使整个文本的叙事节奏缓和下来。如第二十七回:“见黛玉来了,三个一同站着说话儿。又见宝玉来了,探春便笑道:“宝哥哥,身上好?我整整三天没见了。’”脂砚斋云:“横云截岭,好极,妙极!二玉文原不易写,《石头记》得力处在兹。”我们来体会:此前,黛玉和宝玉正闹嫌隙时,薛蟠插一杠子,扯谎把宝玉叫开,一桩悬案留置这回,读者急切想知道他们在下一次碰面时怎样了局,可作者却偏偏不让他们碰面,眼看就要撞见了,偏插入探春事件,叙事节奏放慢,读者的心理却越来越迫切。
第二种情况,被插叙的序列与叙事原序列逻辑紧密相连,因而加速了原事件的情势发展,叙事节奏越来越快,情节越来越紧张。脂批用“紧处愈紧,密不容针之文”来指称这种叙事加快的效果。如第十三回,此回为阿凤正传,是为写凤姐之珍贵、英气、心机、骄大而设。开篇为了引出凤姐,一层接着一层,可卿这头刚逝,又恰逢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只能卧床。贾珍又哭得泪人一般,愁于如何料理,真可谓急中偏添乱,叙事节奏步步紧逼,读者心理也空前紧张。脂批云:“妙!非此何以出阿凤!”在这种情境下才引出核心人物王熙凤的出场。
“重重写来,轻轻抹去”是脂评的独创,重重与轻轻这两种对照的效果扩充了文本的张力,加强了文本自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给故事情节增加富有魅力的生命形式。如第三十八回,此回的正题原本为写“菊花诗”“螃蟹咏”,但叙事者将贾母引入藕香榭后,却浓墨重彩地描写凤姐的诙谐及丫头们的嬉笑,这些有趣的情节,使读者似乎都忘了此回正题;叙事者竟未忘,忽一句“这里风大”,王夫人便陪同贾母等去房里歇歇了,“轻轻抹去”,收住入题;长辈离开后,大家就开始作起诗来。可以说,其过渡之痕迹极其自然。在这里,“重重写来,轻轻抹去”,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被脂砚斋用来指称叙事话语层面,“场景”和“概要”时距的交叉引起了叙事节奏的变化;一方面又是读者依据文本情境而产生的心理预设与话语实际表达之间的差异下形成的节奏变换,因为在作者设置的基本叙事基调下,读者对文本的期待视野中,很自然地形成了“核心”人物浓妆重彩、“卫星”人物轻描淡写的观念,而一旦文本呈现在眼前的是截然相反的格局,就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节奏变化。
(摘编自高静《脂砚斋叙事思想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们通常理解的节奏是文本在语音层面的变化规律,而小说以讲故事为主,因此在这方面体现得不太明显。
B.概要、省略、停顿、场景是根据小说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关系来划分的,它们交替运用主宰着小说的节奏。
C.与西方经典叙事学不同,在中国叙事学研究中,评点家更多的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节奏变换带来的艺术效果的。
D.“重重写来”是慢节奏的叙述转向快节奏的自然过渡,“轻轻抹去”是对人物、场景的浓墨重彩的描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谈论的节奏,是基于叙事话语内部的分析,包括语句出现的频率和故事推进的速度两个层面。
B.材料二谈论的节奏,既有对叙事话语内部的考察,也有基于读者审美心理的分析,相比来说更侧重后者。
C.根据热奈特的叙事节奏理论,与叙述时间相比较来说,故事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省略、场景、概要和停顿。
D.无论是“横云断山”,还是“重重写来,轻轻抹去”,其审美效果大都源自读者的阅读期待与叙事节奏之间的反差。
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哦,香雪》记叙了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内发生的故事,这属于“停顿”。
B.《变形记》中作者并没有描写格里高尔是如何变为甲壳虫的,这属于“省略”。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前街后巷一地里去寻”一句话叙写林冲找陆虞候,这属于“概要”。D.《促织》中对“村中少年好事者”的“蟹壳青”与成名的小蟋蟀打斗的描写与故事时间基本相等,这属于“场景”。
4.节奏对小说来说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
5.请结合材料二内容对下面语段中脂砚斋的两处评语加以分析。(6分)
《红楼梦》第四回写贾雨村断案,用了大半回篇幅来讲述雨村与门子分析案情的对话,至于判案当天的情形,却“三四话收住”(脂砚斋评语),然后开始写薛蟠,并引出薛宝钗。而在写他们分析案情时,门子向贾雨村出示“护官符”,雨村只看到贾、史、王、薛四家族,“犹未看完,忽听传点,人报:‘王老爷来拜。’雨村听说,忙具衣冠出去迎接。顿饭工夫,方回来细问”。脂砚斋称此写法为“大章法”。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苦恼
契诃夫
暮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刚点亮的街灯懒洋洋地飘飞,落在房顶、马背、肩膀、帽子上,积成又软又薄的一层。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周身雪白,像是一个幽灵。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即使有一大堆雪倒在他身上,仿佛他也会觉得不必把身上的雪抖掉似的……他那匹小母马也是一身白,也是一动都不动。它那呆呆不动的姿势、它那瘦骨棱棱的身架、它那棍子般直挺挺的腿,使它活像那种花一个戈比就能买到的马形蜜糖饼干。
“赶车的,到维堡区去!”约纳听见了喊声,猛地哆嗦一下,从粘着雪花的睫毛里望出去,看见一个军人,穿一件带风帽的军大衣。
“到维堡区去!”军人又喊了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到维堡区去!”
为了表示同意,约纳就抖动一下缰绳。那匹瘦马也伸长脖子,弯起它那像棍子一样的腿,迟疑地离开原地走动起来了。
“你往哪儿闯,鬼东西!”约纳立刻听见那一团团川流不息的黑影当中发出了喊叫声。“你连赶车都不会!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一个赶轿式马车的车夫破口大骂,一个行人恶狠狠地瞪他一眼。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他分明想要说话,然而从他的喉咙里却没有吐出一个字来,只发出“咝咝”的声音。
“什么?”军人问。
约纳撇着嘴苦笑一下,嗓子眼用一下劲,这才沙哑地说出口:“老爷,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哦!他是害什么病死的?”
约纳掉转整个身子朝着乘客说:“谁知道呢,多半是得了热病吧……他在医院里躺了三天就死了……这是上帝的旨意哟。”
“你拐弯啊,魔鬼!”黑地里发出了喊叫声,“你瞎了眼还是怎么的,老狗!用眼晴瞧着!”
“赶你的车吧,赶你的车吧……”乘客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快点走!”
后来他有好几次回过头去看他的乘客,可是乘客闭上眼晴,分明不愿意再听了。他把乘客拉到维堡区以后,就把雪橇赶到一家饭馆旁边停下来,坐在赶车座位上伛下腰,又不动了……
“赶车的,到警察桥去!”那个驼子用破锣般的声音说,“一共三个人。二十戈比!”约纳抖动缰绳,吧哒嘴唇。二十戈比的价钱是不公道的,然而他顾不上讲价了。那几个青年人就互相推搡着,嘴里骂声不绝,走到雪橇跟前,三个人做出了决定:应该让驼子站着,因为他最矮。
“好,走吧!”驼子站在那儿,用破锣般的嗓音说,对着约纳的后脑壳喷气。
约纳感到他背后驼子的扭动的身子和颤动的声音。他听见那些骂他的话,看到这几个人,孤单的感觉就逐渐从他的胸中消散了。驼子骂个不停,诌出一长串稀奇古怪的骂人话。约纳不住地回过头去看他们。
正好他们的谈话短暂地停顿一下,他就再次回过头去,嘟嘟哝哝说:“我的……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
“大家都要死的……”驼子咳了一阵,擦擦嘴唇,叹口气说,“得了,你赶车吧,你赶车吧!诸位先生,照这样的走法我再也受不住了!他什么时候才会把我们拉到呢?”
约纳回转身,想讲一讲他儿子是怎样死的,可是这时候驼子轻松地呼出一口气,声明说,谢天谢地,他们终于到了。
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以后,久久地看着那几个游荡的人的背影。他又孤身一人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
他的苦恼刚淡忘了不久,如今重又出现,更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约纳的眼晴不安而痛苦地打量街道两旁川流不息的人群:在这成千上万的人当中有没有一个人愿意听他倾诉衷曲呢
他受不住了。“回大车店去”他想,“回大车店去!”
那匹瘦马仿佛领会了他的想法,就小跑起来。大约过了一个半钟头,约纳已经在一个肮脏的大火炉旁边坐着了。炉台上,地板上,长凳上,人们鼾声四起。“连买燕麦的钱都还没挣到呢,一个人要是会料理自己的事……让自己吃得饱饱的,自己的马也吃得饱饱的……”他想墙角上有人站起来,带着睡意嗽一嗽喉咙,往水桶那边走去。
“你是想喝水吧?”约纳问。
“是啊,想喝水!”
“那就痛痛快快地喝吧。我呢,老弟,我的儿子死了……”
约纳看一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影响,可是一点影响也没看见。那个青年人已经盖好被子,连头蒙上,睡着了。
老人就叹气,搔他的身子。如同那个青年人渴望喝水一样,他渴望说话。
他穿上衣服,走到马房里,他的马就站在那儿。“你在吃草吗?”约纳问他的马说,看见了它的发亮的眼睛,“好,吃吧。既然买燕麦的钱没有挣到,那咱们就吃草好了……我已经太老,不能赶车了……该由我的儿子来赶车才对,他才是个地道的马车夫……只要他活着就好了……”约纳沉默了一会儿,继续说:“我的小母马……约内奇不在了……比方说,你现在有个小驹子,忽然,这个小驹子去世了……你不是要伤心吗?”
那匹瘦马嚼着草料,听着,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
约纳讲得入了迷,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
(选自《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描绘了一幅阴冷昏暗的雪夜车马图既写实又富有寓意,营造了寒冷悲苦的氛围的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B.小说塑造了军人、三个青年人、年轻车夫等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基本的人道主义关怀。
C.结尾约纳向小马诉说心里话,小马“向它主人的手上呵气”,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给这个悲惨的故事增添一抹暖色。
D.文中写了约纳多种苦恼,有丧子的痛苦与伤心,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贫穷与困窘,更多的是无处诉说、无人理解的深层痛苦与无奈。
7.下列对文本的相关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约纳与《祝福》中的祥林嫂都不停向世人倾诉自身的悲惨遭遇,约纳的“无人围观”与祥林嫂的“被围观”情节,同样都批判现实,震撼人心。
B.约纳与军人、三个青年人等人的对话,不仅简洁生动,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和心理,而且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一波三折,吸引读者。
C.契诃夫小说塑造了不少漫画式人物,如约纳与别里科夫,作者以简洁的笔法勾勒人物的精神特征,于夸张变形中批判冷漠畸形的社会现实。
D.小说善用短句、不完全句和省略号,如文末“就把他心里的话统统对它讲了……”充分表现了约纳最终战胜怯懦,大胆诉说的内心状态。
8.小说塑造约纳这一人物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如以《契诃夫严肃冷峻小说风格研究》为题写一则《苦恼》的文学短评,请结合文本列出评论要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甲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乙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丙
项王军壁该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雅,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丁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寐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B.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C.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D.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11.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当”为“抵挡、抗衡”之意。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中“婚姻”指结为儿女亲家。
C.“毋妄言,族矣!”中的“族”是“灭族”的意思,即满门抄斩。
D.“是何楚人之多也!”中“是”译为“他们那边”,指汉王军队。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能言善辩,善于应变。当他听到项羽要击破他后,他热情款待项伯,并且低声下气拉拢项伯,约为婚姻,使得危险的局势出现了转机。
B.项梁才能过人,德高望重。他因避杀人罪逃到吴县,吴县的贤士大夫们都很佩服敬重他们,每次遇到大的徭役或者丧事,总是请项梁主办。
C.张良足智多谋,胸有韬略。他深知刘邦肺腑,提出见解,能够剖析利害,启发刘邦。刘邦也多虚心采纳,这是其最终战胜项羽的重要原因。
D.项羽是司马迁笔下的悲剧英雄。司马迁认为项羽有封地作为根据,切割土地,分封王侯,天下政令都由其一个人发布,因其缺乏政治谋略而失败。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②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
1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概括项羽的性格特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咏菊①
潇湘妃子(林黛玉)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②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注】①本诗选自《红楼梦》第38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②欹:通“倚”
15.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将咏诗之兴称为“诗魔”,且以“无赖“形容,再以动作“绕篱欹石”写出黛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专心致志的创作过程。
B.领联写“咏”菊过程,以“临霜”交代季节为秋天,以“对月”交代时间为夜晚,以“毫端蕴秀”“口齿香”突出诗意才情。
C.颈联借咏菊之素怨,含蓄透露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在菊花中寄托自己平素一腔怨叹,但又感叹知己难觅,少有人懂。
D.全诗不见一个“咏”,也不见一个“菊”,但通过对诗人进行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含蓄委婉地道出咏菊的过程和情怀。
16.在湘云主持的以“菊”为主题的诗社活动中,林黛玉的《咏菊》公评第一,此诗尾联的妙处何在?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每题1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 ”。
(2)在《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中,香菱对王维“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两句叹赏不已,林黛玉以为王维诗中的“上孤烟”是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 , ”句化用而来。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4)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 ”。
(5)芙蓉花大而艳丽,是古代文人借以抒怀的典型意象。《红楼梦》中贾宝玉就曾为晴雯写过长篇祭文《芙蓉女儿诔》,《涉江采芙蓉》中“ , ”两句也借“芙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纯洁、美好的感情。
(6)《琵琶行》总写琵琶女的演奏时,先用“ ”一句写琵琶女校弦试音,然后用“ ”一句来暗示下文的音乐描写将会是琵琶女内心积聚情感的爆发。
(7)《短歌行》中运用比兴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诗人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的诗句是:“ , ?”
(8)《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两句写在广漠的空间上,随着征帆渐渐远去,水天已融为一体,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天。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若论“才情”,庄子之“才”自古至今为天下公认,但就“情”而论,则自古以来庄子基本被视为对世间无情之人。庄子思想因其深刻性以及对社会现实① 的批判,在历史上曾受到一些误解。到了清代,一些学者透过庄子看似冷漠无情的处世态度,认识了庄子的真实心境。乾隆年间学者胡文英在《庄子独见》中说:“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悲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他认为庄子对于人世间的态度,是“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② 。
对于世间,庄子既是“热肠挂住”,为何却又“冷眼看穿”?根本原因在于庄子的救世主张与当时的儒家思想不同。儒家③ 地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④ 地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德治,希图以此救世。而在庄子看来,这样救世无异于“以火救火,以水救水”,是根本行不通的。庄子在《至乐》篇中用一则故事,假托孔子之口,批评了儒家试图通过提倡仁政、德治来救世的主张,同时表明了自己的救世主张:救世的根本方法在于“救心”,让人们归心“大道”。所谓大道,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
18.下列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入木三分 兼收并蓄 跋山涉水 苦口婆心
B.如指诸掌 兼而有之 跋山涉水 语重心长
C.入木三分 兼而有之 风尘仆仆 苦口婆心
D.如指诸掌 兼收并蓄 风尘仆仆 语重心长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在表达上很有特色,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零添加”现在已经成为食品行业的一个重要招牌。“零添加”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消费者认为,就是① 。然而,无论从事实还是科学概念上看,“零添加”都不严谨,经不起推敲,而且并非事实。因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被端上人们的餐桌并被人们吃到嘴里,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
一些人认为,无论是食品还是其他产品,② 。其实,在衡量食品是否安全时,纯天然并不是唯一标准。例如,无论是中国还是国外,人类食品最古老的添加剂就是盐,也就是把肉类用盐腌起来,以避免腐坏。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由于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食品添加剂才声名狼藉。
从食品生产和加工的过程来看,今天世界上几乎没有食物不含添加剂。食品添加剂有很多种类,如防腐剂、甜味剂、增香剂等,有些是为了保障食品安全,③ 。例如,香肠和腊肉中会使用一点亚硝酸盐以防腐,其作用主要是抑制肉毒杆菌生长繁殖。肉毒杆菌可以产生剧毒的肉毒素,毒性强于霜。显然,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就有可能因肉质腐烂产生肉毒素而危害人。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最恰当的是()(3分)
A.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由于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使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B.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C.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D.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中,由于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使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请分别用一个否定句概括上述材料第一、二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20个字。(2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不忧不惧。”并指出“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也曾经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这些话中的“惧”与“畏”其实都含有“怕”之意。但是为什么孔子既说君子要“不惧”,又说要“畏”呢?其实其中包含着圣人的大智慧。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是如何理解孔子的“惧”与“畏”的,又有什么思考和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包钢一中)2023--2024学年度
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年级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选D.【解析】“‘重重写来’是慢节奏的叙述转向快节奏的自然过渡,‘轻轻抹去’是对人物、场景的浓墨重彩的描写”说法错误,结合原文“却浓墨重彩地描写凤姐的诙谐及丫头们的嬉笑,这些有趣的情节,使读者似乎都忘了此回正题;叙事者竟未忘,忽一句‘这里风大’,王夫人便陪同贾母等去房里歇歇了,‘轻轻抹去’,收住入题;长辈离开后,大家就开始作起诗来。可以说,其过渡之痕迹极其自然”等可知“重重写来”是对人物、场景的浓墨重彩的描写,“轻轻抹去”是慢节奏的叙述转向快节奏的自然过渡。
2.选C.【解析】“故事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省略、场景、概要和停顿”错误,原文为“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叙述称为“场景’,以此为基点,向两端延伸。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为‘概要’;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的是‘省略’;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则是‘停顿’”,应是“故事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省略、概要、场景和停顿”。
3.选A.【解析】根据材料一“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则是‘停顿’”,“停顿”是叙述时间无穷大而故事时间为零。《哦,香雪》中火车在台儿沟停留一分钟,但在这一分钟内,台儿沟的姑娘们与火车上的乘客交谈、交换物品,故事时间依然存在,所以不是“停顿”。
4.➀节奏有助于表现作品主题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②节奏控制着情节的发展;
③节奏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④节奏可以引发读者的审美体验。
(每点1分,意思答对即可)
5.①第一处脂评:本回写贾雨村判案主要是为了引出薛家(薛宝钗),详叙贾雨村与门子分析案情的对话,属于“重重写来”,而“三四语收住”是“轻轻抹去”,切入正题。
②第二处脂评:这“大章法”就是“横云断山” ,贾雨村犹未看完而王老爷来拜,这一情节的插入截断了原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文本的叙事节奏缓和下来。(每点3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6.选C.【解析】“说明在这个冷漠的社会中还存在着温情”错误,这一情节表现了约纳看似苦恼得到缓解,实际上痛苦并未彻底消除,这样写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7.选A.【解析】B项,对话“使情节一波三折,吸引读者”有误,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并非一波三折;C项,约纳不属于“漫画式人物”,本文也没运用夸张变形的手法塑造约纳的形象;D项,文未的不完全句与省略号的作用是让结尾简洁、精练,含义深沉,耐人寻味,而不是表现约纳“战胜怯懦,大胆诉说的内心状态”。
8.正面描写:①语言描写,“那个,我的儿子……这个星期死了”表现了约纳的伤心痛苦;②心理描写,“回大车店去!”表现了约纳因为无人诉说而选择离开的内心感受;③细节描写,“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局促不安,像是坐在针尖上似的,往两旁撑开胳膊肘,不住转动眼珠。他回过头去瞧着乘客,努动他的嘴唇”表现了约纳受到周围人的冷眼时的不安与想向他人倾诉烦恼时的欲言又止。
侧面描写:④文章开头的阴冷昏暗的环境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在茫茫人海中的孤独、凄凉的心境;⑤开头写约纳“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与小马呆呆不动的姿态极为相似,用小马的瘦弱孤独衬托主人公的孤独和命运悲苦;⑥用周围人的冷漠衬托出主人公无法言说的痛苦与无奈。
(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主题严肃深刻。作者通过描写约纳悲剧性的人生,通过一件小事揭示社会现实的冷酷与黑暗,同时也表达了人的孤独是普世的,人与人之间永远存在着难以言明的鸿沟这一严肃深刻的主题;②叙述客观冷静。小说采用第三人称角度叙事,与人物保持一定距离,叙述时并未把愤怒和哀叹直接诉诸文字,叙述语调冷静客观;③自然环境阴冷昏暗。小说将马车夫置于风雪之夜,通过极寒的环境渲染人与人之间的冷漠;④刻画人物剔除描写中的主观感情色彩。小说借对约纳“含而不露”的动作、语言描写,运用白描手法,客观地表现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选A.【解析】“学书”为词语,是“学习写字”的意思,不可以断开,排除B、C;“一人敌”为宾语前置句,应为“敌一人”,故其后断句,排除D。故选:A。句子翻译为: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
11.选A.【解析】 这里的“当”是“对等、比得上”之意。
12.选D.【解析】“司马迁认为项羽有封地作为根据”错,原文“然羽非有尺寸”,尺寸:尺寸之地,指极少的封地。由此可知,应是没有封地作为根据地。
13.①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所以:……的原因;出入:偏义复词,偏“进入、进来”;非常:意外的变故。各1分,句子通畅1分。)
②他自己夸耀功劳,自负于个人的想法,而不以古人为师(或“不向古人学习”),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仅仅五年的时光,最终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矜:夸耀;师:以古人为师,或“向古人学习”;亡:使动用法,使……灭亡。各1分,句子通畅1分。)
14.缺少政治远见、自大轻敌;自信、志向远大;重情重义;刚愎自用、不懂反思。(每点1分,答出三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选D.“肖像描写”错误。全诗主要进行动作描写,而没有肖像描写。
16.➀巧用典故。运用了陶渊明咏菊的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亮节进行了赞颂。
②借物抒怀。曹雪芹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
③呼应主题。从前三联对个人咏菊情境、心境的刻画,收束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咏之物的深刻内涵。(每点2分)
【解析】诗歌尾联写到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陶令”一词就运用了陶渊明咏菊这一典故,对菊花的高洁品格和陶渊明的高风高节进行了赞颂。
本处表达了对菊花高洁品质的赞颂,作者曹雪芹借林黛玉之口咏菊花,实际上是借菊花高洁傲世的千古之风,来寄寓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情怀。
诗歌首联写到黛玉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专心致志的创作过程颔联交代作诗的时间节令以及突出黛玉的诗意才情,颈联写到黛玉在菊花中寄托自己平素一腔怨叹,但又感叹知己难觅,少有人懂,可以说前三联是在写咏菊的过程和情怀,而尾联却是对菊花高洁品质的歌颂,归结到“咏菊”的主题上来,揭示了所用之物的深刻内涵,呼应了诗歌的主题。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1)浴乎沂,风乎舞雩
(2)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4)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5)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6)转轴拨弦三两声 未成曲调先有情
(7)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8)彩舟云淡,星河鹭起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7分)
18.选C.【解析】第一空:“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现比喻见解、议论、分析、刻画很深刻;“如指诸掌”,比喻对事情非常熟悉了解。此处语境是指庄子思想对社会现实有很深刻的批判,所以应该用成语“入木三分”。
第二空:“兼而有之”,指同时具备、占有几个方面、几种事物;“兼”指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收”指接收、收罗,“蓄”指保存。“兼收并蓄”指把内容不同、性质不同的东西都吸收保存起来,也作“俱收并蓄”。此处语境是指“热肠挂住”与“冷眼看穿”同时具备,所以应该用成语“兼而有之”。
第三空:“跋山”指翻过山岭,“涉水”指用脚趟着水渡过大河,“跋山涉水”指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走远路的艰苦;“风尘”指路途中的风吹尘扬,比喻旅途辛苦。“仆仆”指行路劳累的样子。“风尘仆仆”形容旅途劳累辛苦的样子。此处语境是指儒家奔走于各诸候国之间,不辞辛劳,不辞路程遥远,所以填成语“跋山涉水”和“风尘仆仆”皆可。
第四空:“苦口婆心”,意思是善意地、耐心地劝导某人。“语重心长”,指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此处语境是指儒家奔走于各诸候国之间,善意、耐心、诚恳地规劝君王,所以填成语“苦口婆心”和“语重心长”皆可。
19.①对比。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凸显了庄子外表冷漠无情,内心火热、不能释怀的形象特点;
②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
【解析】句子“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运用对比。用冷眼、是非不管与热肠、悲慨万端分别作对比,凸显了庄子外表冷漠无情,内心火热、不能释怀的形象特点;
“庄子眼极冷,心肠最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端”“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句式整齐,节奏感强,音韵和谐。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1分)
20.选B.【解析】划线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偷换主语,前面的主语是“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后面的主语直接变成了“食品添加剂”。因此,在“一些食品安全事件”前加“在”,使之变成整个句子的状语;二是不合逻辑,应该是“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这一行为,导致了“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因此,应该改为“不法厂商把并非食品添加剂的物质添加到食品中,才让食品添加剂声名狼藉”。
21.①食品中没有一点添加剂
②纯天然的才是最安全的
③不用反而不行
【解析】第一处根据后文“能被端上人们的餐桌并被人们吃到嘴里,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可知,这和人们对“零添加”的认知有区别,人们可能认为“零添加”是没有一点添加剂,因此可填“食品中没有一点添加剂”;
第二处由“在衡量食品是否安全时,纯天然并不是唯一标准”可知,这是对人们衡量食品安全的否定,人们以纯天然作为标准,因此可填“纯天然的才是最安全的”;
第三处由后文“在肉类加工中使用一点亚硝酸盐是合理的,否则就有可能因肉质腐烂产生肉毒素而危害人”可知,食品添加剂有时必须得添加,因此可填“不用反而不行”。
22.第一段:现代社会的食品不会完全没有添加剂;
第二段:纯天然不是衡量食品安全的唯一标准。
【解析】第一段关键信息为“现代社会的食品都要经过生产、转运、储存和加工等复杂流程,能被端上人们的餐桌并被人们吃到嘴里,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即现代社会的食品或多或少都含有添加剂。改为否定句为:现代社会的食品不会完全没有添加剂;
第二段关键信息为“在衡量食品是否安全时,纯天然并不是唯一标准”,压缩为:纯天然不是衡量食品安全的唯一标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审题指导】
本题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选取了孔子的三个名句,我们对其要有正确的理解。“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这两句话中包含的因果关系是这样的:因为做得好,所以“内省不疚”,从而“何忧何惧”。因此,“不忧不惧”的前提是正身、修己,且时常进行自我反省,以行君子之道。“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这句话强调人要有所畏惧,即敬畏天命,敬畏王公大人,敬畏圣人的言论。畏天命:“天命在人事之外,非人事所能支配,而又不可知,故当心存敬畏”。畏大人:“大人,居高位者。临众人之上,为众人祸福所系,亦非我力所能左右,故不可不心存敬畏”。畏圣人之言:“古先圣人,积为人尊,其言义旨深远,非我知力所及,故亦当心存敬畏”。这里的“畏”不是畏缩不前,不是胆小怕事,而是倡导人要有敬畏精神,一个人只有心存敬畏,才会走得远,走得稳,走得快。所以,这个世界很多事物和规律都值得我们去敬畏,心存敬畏,就不会为所欲为,不会道听途说,就能懂得凡事适可而止,懂得如何取舍。
中间段的引导语提示学生要辩证地思考“畏”和“不惧”的问题,并建立起古代圣贤之智慧与当下时代和自身之间的联系。“畏”和“不惧”二者之间并不是完全矛盾的,写作时也可综合立意,既要有所畏惧,也应具有无畏的精神,二者结合能让我们做一个无畏的君子。
【参考立意】
①做心存敬畏的有志青年。
②知敬畏,存戒惧,守真我。
③君子之心长存敬畏。
④心有敬畏行有所止。
【文言文参考译文】
乙
项籍小的时候曾学习写字识字,没有学成就不学了;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对他很生气。项籍却说:“写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行了;剑术,也只能敌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敌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项籍非常高兴,可是刚刚懂得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又不肯学到底了。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被栎阳县逮捕入狱,他就请蕲县狱掾曹咎写了说情信给栎阳狱掾司马欣,事情才得以了结。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丙
项王的部队在垓下修筑了营垒,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把他团团包围了好几层。深夜,听到汉军在四面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为吃惊,说:“难道汉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怎么楚国人这么多呢?”项王连夜起来,在帐中饮酒。有美人名虞,一直受宠跟在项王身边;有骏马名骓,项王一直骑着。这时候,项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拔山啊,英雄气概举世无双,时运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闯!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呀虞姬,怎么安排你呀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美人虞姬在一旁应和。项王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侍者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能抬起头来看他。
丁
太史公说:我从周生那里听说,“舜的眼睛大概是双瞳孔”,又听说项羽亦是双瞳孔。项羽也是双瞳人。项羽难道是舜的后代么?为什么他崛起得这样迅猛呢?那秦王朝政治差失、混乱的时候,陈涉首先发难反秦,一时间英雄豪杰纷纷起来,互相争夺天下的人数也数不清。但是项羽并没有一尺一寸可以依靠的权位,只不过奋起于民间,三年的时间,就发展到率领五国诸侯一举灭秦,并且分割秦的天下,自行封赏王侯,政令都由项羽颁布,自号为“霸王”。虽然霸王之位并未维持到底,但近古以来未曾有过这样的人物。 等到项羽放弃关中,怀恋故乡楚地,流放义帝而自立为王,此时再抱怨王侯们背叛自己,那就很难了。他自己夸耀功劳,自负于个人的想法,而不以古人为师(或“不向古人学习”),认为霸王的业绩只要依靠武力,就能统治好天下,仅仅五年的时光,最终使得他的国家灭亡了。直到身死东城,他还没有觉悟,不肯责备自己,这显然是错误的。而且还借口说“是上天要灭亡我,并不是我用兵的过错”,这难道不是很荒谬吗?
内蒙古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内蒙古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文件包含内蒙古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pdf、内蒙古包头市第九十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内蒙古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内蒙古包头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2024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2024学年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共1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