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还剩12页未读,
继续阅读
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
展开这是一份第9讲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生活 课件 --2025届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一轮复习,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主题一,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商业和城市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1过程,2原因,3表现,4影响,5规律,主题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主题一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发展
主题二 辽宋夏金元的社会变化
耕作制度经济结构作物种植边疆农业
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有些地方一年三熟, 提高了粮食产量
出现了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农户, 对传统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棉花在内地的种植始于宋朝,元朝南方植棉逐渐普遍,带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漠北、东北、西北、西南的农业都有显著进步
一、经济的发展(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和城市4 、经济重心南移
宋朝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众多特色瓷器;元朝烧出了青花瓷和釉里红。瓷器大量出口海外
北宋煤的开采量很大,东京的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进大大提高了金属冶炼的产量和质量
发展迅速,有力地推动了文化的普及,进一步带动了造纸业的发展
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指中国古代以农耕经济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助的经济结构。在农业结构中,又以粮食种植业为主,桑麻棉茶等经济作物为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结构布局不断地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提高上。
面向大众的基层市场蓬勃涌现
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民间贸易也相当活跃
需求量剧增,北宋纸币出现(交子)元朝将纸币作为主币发行
海外贸易繁荣,外贸税收成为宋元重要财源(广州、泉州、明州)
坊市制打破,商业突破时空限制;北宋东京、南宋临安、元朝大都
榷场:宋辽金元时期在民族政权交界地区所设的互市市场。场内贸易由官吏主持,除官营贸易外,商人须纳税、交牙钱、领得证明文件(关子、标子、关引等)方能交易。榷场贸易的兴衰与国家商税收入相联系。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东京梦华录》
突破时间限制:出现通宵达旦的夜市和晓市;突破空间限制:市坊制度被打破,形成商业街;突破政府的直接监管;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与唐朝长安城相比,北宋东京城商业经济有哪些变化?结合所学指出变化原因。
宋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①纸币出现:出现交子②城市兴盛:与唐代相比,商业打破了时空限制;城市的经济职能增强(唐代以前主要是政治中心或军事重镇)③商品经济繁荣: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也大大提高。④榷场贸易发达⑤海外贸易发达:外贸税收成为南宋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①国家政策: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弛,为商业的发展创造了较为宽松的社会、政策环境。②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迅速发展,为中国打开了广阔的海外市场。③江南开发:粮食成为重要的商品,经济作物大量种植。江南土地对人口的承载能力更高,这为专业化、商品化生产提供了基本的条件。④榷场贸易:由于不同政权之间的经济存在着强烈的互补性,榷场贸易发展迅速⑤社会风气:社会上鄙商的风气有所改变,商人有的还参加了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形成了所谓的“儒商”,商人的社会地位、社会形象有所提高。
①魏晋南北朝(永嘉南渡):江南得到初步开发。②中唐以后(安史之乱):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③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④南宋时期(靖康之变):经济重心南移完成,南方正式成为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是自然环境变化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①自然因素:北方开发较早,水土流失严重,环境恶化;南方自然条件适宜。②政治因素:北方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③经济因素:北民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①南方人口数量、开垦土地数量、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超过北方;②南方手工业、商业、市镇经济发达;③国家赋税来源依仗南方;④南方海外贸易发达;
①经济上: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谚语称“苏湖熟,天下足”;促进了宋元时期海上贸易的发展;推动南方工商业城市数量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②交通上: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大运河,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
③文化上: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后来朝廷被迫对北方地区的考生单独分配录取名额。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④人口分布:南方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⑤政治上:逐渐造成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的局面。
⑥民族关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交融在一起,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⑦生态上: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过度开发,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①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由内地向沿海地区逐渐转移。②南移趋势在国家分裂、割据战乱时较为明显;③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性。
趋势:状元籍贯分布具有明显自北向南逐渐推移的趋势。原因:古代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转移,文化中心与人才集中区也作相应的变动;南方社会相对稳定。措施: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南北方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
史料 历代状元籍贯分布统计表
根据史料三,概括唐代至南宋状元籍贯分布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针对这一现象,朝廷被迫采取了什么措施?
(1)经济原因:宋朝经济继续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城市、对外贸易都有较大的发展。(2)政策原因:政府对土地买卖基本不加干涉,促进土地私有制迅速发展;土地流动性增强,贱民阶层、奴婢的流动也随之加快,促使奴婢地位的提高。(3)政治原因:唐末五代以来,门阀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亡;宋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4)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完善使大批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给政治增添了活力,削弱了士族制度的政治基础。(5)教育与科技:政府提倡文治,重视教育;印刷业发展迅速,推动文化的普及。
一、宋朝社会发生变化
科举制度更为完善,大批出身平民家庭的士人进入政坛
婚姻择偶以当下政治、经济地位为重。
家内服役更多地来自雇佣
无地农民与地主签订契约,租种土地,较少受到契约关系以外的人身束缚
②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③国家放松对社会的控制
土地买卖、典当基本不受官府干预,仅办理法律手续,缴纳交易税即可
百姓迁移住所、更换职业,以及日常生活标准,官府的限制也比前代更为松弛
二、金元时期受女真、蒙古族自身社会发展进度的影响,上述变化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逆转。但从长时段来看,发展趋势没有大的改变。
宋代租佃关系(契约性租佃关系的普遍化)(1)原因:①土地兼并严重(宋“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政策); ②人多地少的矛盾;(2)表现:“主户”(占有常产,承担赋税的人家,分五等, 约占20%);“客户”(宋多指无地佃客,约占35%);(3)特征:租佃双方采取契约形式; 但户有迁移自由,社会身份、地位在法律上提升; 地租形式主要为分成租与定额租。(4)影响:国家、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弱; 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表1唐、宋耕地面积及粮食产量的比较
表2 唐、宋水利工程的分省统计
分别提取表1、表2、表3中的信息,并据此对宋代经济指标的变化加以说明
表3 唐、宋财政收支的比较
信息表1:宋代耕地面积比唐代有所增加;粮食总产量大幅度提高。表2:宋代水利工程比唐代总数大幅度增加;南方增幅大但北方略低于唐代表3:宋代的财政收入远超唐代,且财政收入中工商业收入多于唐代;唐代的财政收入不如宋代丰厚但收支平衡,宋代财政收入增多但入不数出。说明自唐中期以后随着北人南迁,南方得到进一步开发;宋代大量土地开垦,生产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兴修,社会经济发展;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宋代商品经济较唐代发达,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由于宋代采取守内虚外,重文轻武的政策,出现“三冗“现象,导致财政收支严重失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