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东朗中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展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
1.隋朝末年,人民为逃避徭役和兵役,被迫采用断手断足的方式,时称“福手福足”。有的地区人民连草根树皮也吃不上。这表明隋朝灭亡的原因是( )
A.自然灾害严重 B.人民负担沉重C.外戚、宦官专权D.土地兼并严重
2.陕西西安大慈恩寺中的大雁塔为唐朝时期所建,“雁塔题名”成为当时进士及第的代称。与其相关的是( )
A.科举制 B.三省六部制 C.察举制 D.九品中正制
3.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明,何为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上曰:“善!”材料中“上”指的是( )
A.隋文帝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
4.中国饮茶历史悠久。开元年间的陆羽,编撰完成了世界茶文化史上第一部专业著作《茶经》。在完成《茶经》期间,他可能看到( )
A.书生在茶会中吟诵王安石诗作B.官吏在戏园里观看《窦娥冤》
C.商贩在交易中使用纸币 D.农民在田间使用曲辕犁耕作
5.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
A.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6.《新唐书·兵志》载: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为改变这一局面,宋初统治者( )
A.加强中央集权 B.改善民族关系 C.削弱文官地位 D.提高宰相地位
7.1040年,范仲淹因直谏触怒皇帝,被贬到陕西地区,参与宋朝西北边防事务。他当时的军事对手是( )
A.契丹B.大夏C.大金D.蒙古
8.“唐代繁荣的陆路东西贸易,由于‘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政治势力退出内陆亚洲而陷于衰落。南宋建立后,国家的政治、经济重心南移,海外贸易成为南宋对外物质交往的主要途径。”材料的主旨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B.陆路贸易的阻断 C.海外贸易的兴盛D.贸易路线的变化
9.“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这一历史记载浓缩了蒙古帝国从兴起到完成大一统的过程。开创和完成这一过程的君主分别是( )
A.李渊和李世民 B.赵匡胤和赵光义 C.成吉思汗和忽必烈D.刘邦和刘秀
10.唐宋之前,中国图书只有手抄本,同一种图书的复本相当少,但唐宋以后市面上的图书数量逐渐增多,图书出版业慢慢兴盛起来。引起这一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造纸术的推广B.印刷术的革新 C.对外往来密切D.文化交流频繁
11.明代商业发展推动工商业市镇的崛起。在松江府,棉织业市镇有朱泾镇、朱家角镇等;在嘉兴府,丝织业市镇有王店镇、王江泾镇等。这说明当时( )
A.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B.自然经济开始逐步解体
C.资本主义经济普遍出现D.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
12.如图是我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插图。画面直观生动地记载了我国古代的炼锡技术。由此判断这部著作应该是( )
A.《齐民要术》B.《天工开物》C.《农政全书》D.《本草纲目》
13.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逼退李自成的起义军进入北京,大张旗鼓地为明朝皇帝和皇后发丧,并极力称赞那些在动乱中丧生的明朝官员。多尔衮此举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
C.树立清朝的正统地位 D.瓦解农民军抵抗意志
14.(2023河南洛阳模拟)郑成功说:“该岛一向是属于中国的。现在中国人需要这块土地,来自远方的荷兰客人自应把它归还原主,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材料体现了郑成功( )
A.促进台湾地区的稳定发展 B.维护了祖国的领土统一
C.基本根除东南沿海的倭患 D.对待台湾民众态度宽厚
15.《大宋宣和遗事》是《水浒传》早期的故事底本,传到明朝后被说书艺人不断阐发,形成了小说;《三国演义》是《三国志》里的故事传到明朝后被市井艺人不断演化,内容和情节才越来越丰富的。这主要反映了明朝( )
A.市民阶层力量开始壮大B.文化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C.城市娱乐生活丰富多彩D.居民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6.北宋王安石变法中,为了控制人民,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力推行 。(2分)
17.元朝疆域辽阔,为了便于地方管理,推行 制度,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沿用至今。(2分)
18.元代最优秀的杂剧作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是《 》。(2分)
19.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中国与 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2分)
20.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由朝廷特许的“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分)
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分。)
2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指出明朝长城东、西起止点。(4分)
(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10分)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2题16分,第23题15分,共31分。)
2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等
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1亿7 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3亿6 000万。
——张传玺主编《简明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B和D处分别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怎样的?写出由B到C的转折性事件。(4分)
(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结果如何?(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后期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4分)
(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4分)
23.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各地域子文明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互相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
——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
材料三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根据材料一概括其积极作用。(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从隋唐到明清时期,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又有“军事战争”的一个事例。(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的具体表现。(4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3分)
名称
地位
隋朝
大运河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等作用,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明长城
它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守军队,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升华为一条连接着中华各民族的纽带
2024年贵州省从江县东朗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2024年贵州省从江县东朗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文件包含2024年贵州省从江县东朗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原卷版docx、2024年贵州省从江县东朗中学中考一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4页, 欢迎下载使用。
贵州省从江县东朗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 这是一份贵州省从江县东朗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月考历史试题,共1页。
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东朗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1月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测试卷(含答案): 这是一份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东朗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1月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测试卷(含答案),文件包含从江县东朗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1月质量监测八年级历史测试卷docx、答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3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