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教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教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页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教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第2页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教案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第3页
    还剩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
    2.散射
    3.吸收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
    1.太阳暖大地
    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三、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四、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课题名称:大气受热过程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片演示大气受热过程,学生据此分析得出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与根本热源。
    2、通过大量生活、生产现象,调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读现象、成因。
    3、通过对比地月昼夜温差,学生深刻体会大气热力作用对地表环境的重要意义,通过绘图,培养学生文图转换能力和比较思维。
    4、通过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实例,培养学生用综合思维和发展变化的视角看待人类活动,用可持续理念思考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教材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学生需要掌握大气的热源,以及大气是怎样受热的。本节围绕两块相互联系的内容展开,一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教材从“霞”这一现象的观测出散射等削弱作用,运用图示揭示了太阳辐射是如何被大气吸收、散射和反射而最终到达地面的,并采用活动的方式对地面性质与反射率的关系进行了探究;二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教材利用示意图展示了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到达地面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解释了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太阳暖大地一大地暖大气一大气还大地”。“温室效应”及其作用与实际生活关系密切,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内容之一。
    学情分析: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以平白直叙讲解的方式来教授。可以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另外高一同学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保温作用原理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多媒体教学、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意图
    创设情境
    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为什么我们的天空有时是蔚蓝色的,有时是红色的,有时又是灰白色的;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一同学习《大气受热过程》
    思考回答,部分学生可能知道原因,部分学生可能不明白。
    将生活常识与知识点联系起来,创设情境。问题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积极性。
    知识回顾
    前面我们将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时,学习了太阳辐射的有关内容,一起来回顾一下:
    1.太阳辐射的形式
    2.太阳辐射的波长分布图
    思考回答:
    1.电磁波
    2.紫外,可见光,红外;波长由短变长
    回顾前面所学知识
    分组探究
    太阳辐射在到达地面之前,会经过厚厚的大气层,大气层对太阳辐射会有削弱作用,主要有反射,散射和吸收;那么具体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现在全班分为三组,每一组对应一个内容,然后完成表格
    小组分组学习;然后代表发言,展示自己这一小组的成果,完成表格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讲解
    (环节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太阳辐射在穿过厚厚的大气层这一过程中,大气中的云和较大的颗粒尘埃能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
    ②太阳辐射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这是大气的散射,散射使得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而散射是具有选择性的。
    如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③平流层中的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能少量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观看PPT演示,理解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约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47%。
    区分哪些削弱作用具有选择性,及其主要表现。

    通过动画演示,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及深入思考。
    小结1
    投射到地面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被地面直接反射,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大约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47%。
    但对流层大气吸收太阳辐射很少,所以说太阳辐射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明确太阳辐射不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

    归纳总结,理清思路
    练一练
    阴雨天天空昏暗——反射
    晨昏蒙影——散射
    根据指示回答问题
    巩固知识点
    过渡
    我们的太阳辐射进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之后最终到达地表,太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表增温,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第二个知识点: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引发思考
    形成地理思维
    分组探究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受热过程图),老师给出来三句话: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大家把这三句话对应到环节上去,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这个过程
    小组分组学习;然后代表发言
    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学能力
    新课讲解
    (环节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①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进而地面升温,同时地面向外释放辐射能量,这就是地面辐射。
    实验得知: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波长越长。地球表面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因此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要长得多。相对而言,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能量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区,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能量集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区域。
    ②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因此只有极少数的地面辐射能回到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对流层大气吸收,使该层大气升温,所以说地面辐射才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③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的同时,也要向外辐射能量。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却向下射到地面。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观看PPT演示,建立完整的大气受热过程。
    比较分析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的性质,及其能量集中区域。
    通过分析,明确说出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太阳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根本热源。
    通过大气受热过程的动态演示培养逻辑思维,对三种辐射的分析培养比较思维。
    练一练
    ①深秋至次年早春季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运用所学,解释该现象。
    ②解释新疆“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现象”
    ①分析,说出:晴朗的夜晚,大气中的水汽含量较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较弱,大气逆辐射也随之减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弱,所以深秋至次年早春季节,晴朗的夜晚气温更低,易发生霜冻。
    ②新疆地处内陆,气候干旱,晴天多,云量少。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出现“午穿纱”的现象;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损失热量多,近地面气温低,故有“早穿棉袄”的现象。
    运用所学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现象,体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重要意义。
    承转过渡
    我们研究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它们被称为大气的热力作用。我们每一天都深受其影响。
    思考大气热力作用对我们的生活乃至地球环境的影响。
    引发思考
    实践操作
    对比地球、月亮的昼夜温差,绘制示意图来比较说明地、月的昼夜温差,并解释其成因。
    规范画图,运用图示法比较分析大气层的热力作用
    知识反馈,培养图文的思维转换能力
    新课讲解
    (环节三:大气的热力作用的意义)
    地球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气温,又提高了夜间的最低气温,从而减小了气温日较差,使得地面因昼夜交替而导致的温度波动趋于缓和。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学生齐读)
    环节四: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2.阴沉天空呈灰白色
    3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
    4.白天多云时的气温比白天晴天时低
    5.夜晚多云时的气温比夜晚晴天时高
    6.秋冬季节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
    7.青藏高原光照强但气温低
    8.利用烟雾防霜冻
    思考后回答:
    1.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散射
    2.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
    3.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4.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5.夜晚多云时,大气逆辐射强,地面散失热量少
    6.晴朗夜晚,大气逆辐射弱,热量散失多,地面气温低,易出现霜冻、大雾等现象
    7.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小,但保温作用也弱
    8.烟雾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散失
    关注与我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大气环境问题,综合思考它的成因、影响及人类的应对措施。
    总结
    师生结合图像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反射
    2.散射
    3.吸收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
    1.太阳暖大地
    2.大地暖大气
    3.大气还大地
    三、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四、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环节五:练习
    (2016·昆明期末)下图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流层大气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C)
    A.① B.② C.③ D.④
    2.与全球变暖相对应的大气热力作用是(B)
    A.① B.② C.③ D.④

    3.关于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
    A.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B.大气的受热过程不伴随能量转换
    C.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少部分到达地面
    D.大气增温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4.解释"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一谚语。
    解析:空中水汽愈多,色彩愈显著。日出鲜红的朝霞,说明大气中水汽很多,我国降水大多由东南风而来(夏季),日出后,气温升高,对流显著,易下雨;晚霞固然也表示着与朝霞一样的水汽,日落时间,气温趋于稳;出现晚霞,也说明晚霞的西面天气已经转晴或云层已经裂开,阳光才能透过来形成晚霞,说明东南风西进水气在上升演变成往东降雨云系已经快消耗殆尽,因而晚霞同时也预示着即便是本地仍然在下雨,但上空的雨云即将移去,天气就要转晴。

    环节六:作业
    把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画在作业本上!(标明各个箭头的含义)

    相关教案

    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地理必修 第一册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学设计,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湘教版 (2019)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课标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课前准备,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