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2025届高考诗歌复习:鉴赏诗歌的意象》练习第1页
    《2025届高考诗歌复习:鉴赏诗歌的意象》练习第2页
    《2025届高考诗歌复习:鉴赏诗歌的意象》练习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5届高考诗歌复习:鉴赏诗歌的意象》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2025届高考诗歌复习:鉴赏诗歌的意象》练习,共10页。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意象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诗歌意象是诗歌的基本构成因素,是诗歌的灵魂和本质特征,它对诗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知识梳理】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分析理解意象的含义和作用是诗歌鉴赏中一种重要的考查形式,这类题型命题方式单一,要求指出诗中某种意象的含义(内涵),然后简要分析某一意象的作用等(或考查其中一项)。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其主观情感的流露,“月”“雁”“笛”“落花”等传统意象更是因沉淀了特定的文化内涵而显得意蕴丰富。简单地说:(1)意象=物象+情思;(2)意境=意象+氛围。
    1.分析意象含义的方法及步骤
    (1)研读诗歌,确定意象,分析表层属性。通读诗歌,确定合乎题干要求的意象,注意采用名词或名词化答法;揣摩并把握意象的特点。要抓住描述该意象的关键性词语,把握其外在特征,特别是其时令色彩和冷暖色调。
    (2)联想旧知,把握意象含义,探求深层含义。理解意象的含义,需要联想平时积累的意象含义,再抓住关键性词语,找到“物”与“志”“情”的契合点,把握特定语境中的深层含义,挖掘其内在的品质特征;理解意象特定的意义和内涵。有些意象有其特定的意义和内涵,必须结合诗人的具体处境和特定心境具体分析。
    2.分析意象作用的步骤和角度
    (1)描述意象,并指出意象的特点。
    (2)分析作用点出效果。①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②塑造环境或背景的作用;③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衬托人物节操或性格的作用,多在咏物诗中;④结构上的线索作用。
    【专项训练】
    (23-24高二下·山东青岛·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怀嵩楼①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②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③,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醉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①怀嵩楼: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刺史,曾建“怀嵩楼”,并写《怀嵩楼记》表达怀念嵩洛之情。嵩,兼指嵩山与洛阳,因洛阳又称嵩京,李德裕曾分司东都洛阳。②本诗作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③画角,外加彩绘的号角,声音清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看到云烟环绕城郭的景象,不由自主地想象到当年李德裕在怀嵩楼上追怀洛阳的情景。
    B.第三句写诗人面对眼前霜打落木、群山萧疏的萧瑟之景,不由得生出一种悲意,烘托诗人被贬的伤感。
    C.第四句写诗人情绪振奋,在野菊花凌霜盛开的季节里,与同僚对菊举杯,畅饮醇酒,逸兴正浓。
    D.尾联写诗人设想冬日一定要携带宾客,乘兴踏雪,欣赏那冰清玉洁的世界,昂扬之气跃然纸上。
    2.本诗“解带西风飘画角”与姜夔《扬州慢》“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诗句都选用了“角”这一意象,简要分析二者在抒情达意上的不同。
    (2024·湖南长沙·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好事近·辛酉二月望日雨中作
    丘崈
    整整一冬晴,雨后不论朝夕。麦陇救得一半,莫妨他寒食。
    试看天气定乘除①,宽更待三日。桃李且须宁耐②,有无边春色。
    【注】①乘除:指世事的消长盛衰,词中指耕作时机。②宁耐:亦作“宁奈”,忍耐。
    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标题,交代了此词的写作时间、自然环境,同时暗含了词人的心情。
    B.首句先叠用“整”字,强调整个冬天晴朗无雨,再用“不论朝夕”凸显人们感受。
    C.“试看”二句呼吁人们根据天气情况适时安排耕作,体现了词人对农事的牵挂与担忧。
    D.本词用语清新自然,在简洁明快的描写与叙述中表情达意。
    4.本词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都运用了“桃李”这一意象,但用意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词简要分析。
    (2024·北京丰台·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湘月
    姜夔【1】
    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暝入西山,渐唤我、一叶夷犹【2】乘兴。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流容与【3】,画桡不点清镜。
    谁解唤起湘灵,烟鬟雾鬓,理哀弦鸿阵。玉麈谈玄,叹坐客、多少风流名胜【4】。暗柳萧萧,飞星冉冉,夜久知秋信。鲈鱼应好,旧家乐事谁省。
    注释:【1】姜夔:南宋词人。终生布衣,以清客身份转徙于权贵之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七月十六日,受邀与其他文人同游湘江。自度“湘月”词牌,写成此词。【2】夷犹:从容不迫。【3】容与:悠闲自得。【4】名胜:名士。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以问句开头,“长负清景”说明旧约未赴,可见此次出游的难能可贵。
    B.“暝入”三句,写夕阳西下,暮色苍茫,词人和同游者一起乘兴泛舟湘江。
    C.“倦网都收”句的“网”同陶渊明“误落尘网中”的“网”,指尘世罗网。
    D.下阕描绘弹琴、阔论的聚会场景以及夜色中的岸柳飞星,富有诗情画意。
    6.姜夔词善于借用典故来抒情达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湖”三句,借范蠡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典故,表明词人的建功立业之志。
    B.“湘灵”三句,借湘水女神鼓瑟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一种淡淡的哀伤。
    C.“玉麈”三句,借东晋士大夫常执玉麈谈玄理的典故,写同游者有名士风度。
    D.“鲈鱼”两句,借张翰因思鲈鱼脍而弃官还乡的典故,抒发词人的思乡之情。
    7.姜夔的词具有“清空”特色。请从遣词用句、意象选取、意境营造、表现手法、思想情怀这五个角度中任选两个角度,说说本词是如何体现这一特色的。
    (2024·山西太原·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夜行
    张九龄
    遥夜人何在,澄潭月里行。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
    外物寂无扰,中流澹自清。
    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
    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鸣。
    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夜漫漫,故人难寻,诗人举目远眺,见江水澄澈,月色皎然,触动了思乡之情。
    B.“悠悠”声调绵长,显天地空旷而苍茫;“切切”音韵短促,表思乡之情深切难遣。
    C.诗人舟行于湍急的江流,念及家乡,顿生愁情,久坐中不觉被夜露打湿了衣襟。
    D.从江潭夜月写到寒露渐生,再到汀州鹤鸣,诗歌意境清幽静谧,格调清淡高雅。
    9.同样写到“鹤”的意象,但《西江夜行》与下列诗句中的“鹤”在表情达意上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心同野鹤与尘远,诗似冰壶见底清。(韦应物《赠王侍御》)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3-24高三上·辽宁锦州·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村即事
    元·周权
    寒翠飞崖壁,尘嚣此地分。
    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①云。
    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
    山翁邀客饮,闲话总成文。
    【注】①石阑,栏杆状的岩石。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飞”字赋予崖壁上苍翠的青松以动感,有力地凸显其傲岸挺拔的姿态。
    B.诗人认为山村与喧嚣繁闹的尘世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可见山村环境幽深宁静。
    C.山翁邀客对饮、谈吐不俗,足见山翁率性豪爽、不同凡俗,与诗人情谊深厚。
    D.诗歌描绘了清幽的山村景象,层次分明,富有诗意,体现了诗人恬淡的情怀。
    1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颔联、颈联所用意象寄托着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2024·吉林·一模)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野望
    陈玉树①
    余霞红映暮云边,村北村南少夕烟。
    远树捧高沧海月,乱鸦点碎夕阳天。
    野人乞食扃蓬户,渔父施罛②入稻田。
    满地哀鸿听不得,江淮③何处是丰年?
    【注】①陈玉树,字惕庵,后更名玉澍,江苏建湖人,晚清爱国诗人,以优贡生中光绪戊子科举人,拣选知县。②罛(gū):一种大鱼网,③江淮:长江和淮河流域,古时多水患。
    1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主要写秋野望中所见:着意渲染的是江淮水患给百姓带来的深重苦难,寄托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周褙。
    B.首联由近及远,上句写余霞,暮云红映,色彩绚丽,下句写村舍,炊烟寥落,一片旷野荒村,两句反差强烈。
    C.颈联正面写灾情:有人讨饭,但蓬门紧闭,茅屋空无一人;水田里不见割稻的农人,却只见渔夫在张网捕鱼。
    D.最后一句反问,激越悲怆,从眼前到江淮,由点到面,表现灾区地域之广,表达对百姓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谴责。
    13.本诗和李商隐的《锦瑟》都写到了“沧海月”,试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不同作用。
    参考答案:
    1.B 2.①“西风”“画角”虽然萧瑟、凄凉,但诗人“解带”迎“西风”,听“画角”,更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坦荡洒脱。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中“清角”表达了诗人心灵的惨淡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面对眼前霜打落木、群山萧疏的萧瑟之景,不由得生出一种悲意,烘托诗人被贬的伤感”错。第三句写秋风瑟瑟,“无边落木萧萧下”,可群山却争相露峥嵘,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是谁也扼杀不了的景象,没有悲意,也没有烘托诗人被贬的伤感。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①“解带西风飘画角”,意思是西风中飘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豪雄。此处写诗人面对凛冽的西风,解带披襟而笑纳之;耳闻悲鸣的画角,却无“城上斜阳画角哀”之凄凉。“西风”“画角”虽然萧瑟、凄凉,但诗人“解带”迎“西风”,听“画角”,更多表现的是诗人的坦荡洒脱。
    ②“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思是天气渐渐进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在劫后的扬州城。日落黄昏,凄厉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3.C 4.①丘词中词人将桃李人格化,劝其耐心等待,无限春光即将到来,表明词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②陶诗写桃李花竞艳于堂前,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绚丽与素淡交掩成趣,共同构成诗意的居住环境,凸显了陶渊明对乡居生活的自适与满足及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体现了词人对农事的牵挂与担忧”说法有误。词人如此说,并非出于对农事的担忧,而是对于农事有时的欣悦与理性思考。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结合“桃李且须宁耐,有无边春色”可知,桃李暂且需要忍耐,寒冬即将过去,无限的春光即将到来。通过“宁耐”一次可知,作者赋予“桃李”以人的情感,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劝其耐心等待无限春光,表明词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
    结合“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可知,生长茂盛的榆树柳树遮蔽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桃李”是对院中桃树梨树的实写,意在表现归隐田园之乐。榆和柳青翠的绿色,桃花鲜艳的红色,李花柔和的白色,绚丽与素淡交掩成趣;堂前桃李竞艳,屋后榆柳成荫,充满了盎然的生命的气息。凸显了陶渊明对乡居生活的自适与满足及对官场的厌恶之情。
    5.C 6.A 7.答案示例1:在遣词用句上,姜夔善用含蓄之语表达丰富意蕴。如“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中“倦”“归”“冷”三个词语,含蓄写出漂泊江湖、无处容身的凄凉之感,暗示自己对清客生活的厌倦与回归自然安顿疲惫心灵的意愿。
    答案示例2:在意象选取上,姜夔善于选择清冷的意象,并着意使承载清冷含义的意象与感伤空寂的情绪融合。如“月上汀洲冷”写月,月亮上升,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清月冷水,形成幽寂凄冷的氛围,融入了作者漂泊江湖、无处容身的凄凉之感。
    答案示例3:意境营造上,姜夔善营造清幽空灵的意境,寄托作者高洁清雅的情怀。如上阕“中流容与,画桡不点清镜”一句,画面清幽,意境空灵,和词人放浪江湖、追求自由的高雅情怀相契合,体现出一种幽远闲淡的情致。
    答案示例4:在表现手法上,姜夔善于从虚处作笔,不注重对事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而着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如下阕头三句写舟中友人“弹琴”,却是从想象入手,以虚写实。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江上琴声,意境清幽哀伤。
    答案示例5:在思想情怀上,姜夔具有魏晋超然清雅的名士风采。如“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说自己原与江湖相约,可是此约长时不得实现,辜负了江湖胜景,表现了姜夔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和清雅的情趣。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C.“倦网都收”句的“网”指渔民打鱼的渔网,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了。两个“网”不同。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表明词人的建功立业之志”错,“五湖”三句是说曾在太湖相约,但未能如愿,辜负了这清美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太湖景色的喜爱。
    故选A。
    7.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在遣词用句上,姜夔善用含蓄之语表达丰富意蕴。如“倦网都收,归禽时度,月上汀洲冷”写劳碌了一天的渔民都收网回家歇息去了,只有归鸟不时掠过水面。月亮露出笑脸后,四周便万籁俱寂了。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倦”“归”“冷”三个词语,意象冷落萧条,含蓄写出漂泊江湖、无处容身的凄凉之感,暗示自己对清客生活的厌倦与回归自然安顿疲惫心灵的意愿。
    在意象选取上,姜夔善于选择清冷的意象,并着意使承载清冷含义的意象与感伤空寂的情绪融合。如“月上汀洲冷”写月,月亮上升,岸边的沙汀和江心的小洲在烟月辉映下静静地躺着,显得格外幽冷。作者选取清月冷水等意象,创设幽寂凄冷的氛围,融入了作者漂泊江湖、无处容身的凄凉之感。
    意境营造上,姜夔善营造清幽空灵的意境,寄托作者高洁清雅的情怀。如上阕“中流容与”一句,船到中流,但见四周水平如镜,一片空明,真是美极静极,“画桡不点清镜”以虚写实,情景相生,成功地勾画出那种特有的优美环境和恬适的心境。画面清幽,意境空灵,和词人放浪江湖、追求自由的高雅情怀相契合,体现出一种幽远闲淡的情致。
    在表现手法上,姜夔善于从虚处作笔,不注重对事物作具体细致的刻画,而着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如下阕头三句写舟中友人“弹琴”,从想象入手,以虚写实。从湘江上响起的琴音联想到湘灵鼓瑟的古老传说,于是思绪象脱缰的野马一样奔腾不息:是谁唤起那“烟鬟雾鬓”的湘灵,在这里理弦奏曲?江上琴声,意境清幽哀伤。
    在思想情怀上,姜夔具有魏晋超然清雅的名士风采。如“五湖旧约,问经年底事,长负清景?”到太湖揽胜,早有所约,却一直未能成行,是什么给耽误了呢?词人为自己长年奔波劳碌,无暇亲近山川胜景而感到悔恨,反衬出这次出游的难能可贵,和作者对这次出游的重视,因而兴致勃勃。表现了姜夔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的思想和清雅的情趣。
    8.C 9.①张诗写水中汀洲“仙鹤”的一声鸣叫打破了夜的寂静,让诗人心惊不已,倍感孤寂,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②韦诗写野鹤生性孤高,远离尘世,表现友人闲逸淡泊的高洁形象,象征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
    ③刘诗写振翅高举的“仙鹤”在秋日晴空冲霄直上,寄寓了诗人奋发有为、昂扬向上之志,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C.“诗人舟行于湍急的江流”错误。“中流澹自清”的意思是“只有清澈的河水在缓缓流动”,所以应为“水波清澈荡漾”。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张诗写离家已是林叶换了多个春秋了,拥着乡愁坐在寂静的夜里,任凭寒露渐生,打湿了衣袖。而在此时,还有那江中沙洲上的白鹤,在这暗夜与黎明的分际,乍然长鸣。水中汀洲“仙鹤”的一声鸣叫打破了夜的寂静,让人暗暗心惊,倍感孤寂,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韦诗写你的品德如同山野中的仙鹤一样,高洁超逸,不与世俗同流;您的诗作好像盛冰的玉壶一般,清新莹晶,明澈见底。韦诗写野鹤生性孤高,表现友人闲逸淡泊的高洁形象,象征超尘脱俗的隐逸情怀。
    刘诗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的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这鹤所呈现出来的气势,却是非凡的。诗人是以“鹤”自喻,也许是诗人视“鹤”为不屈的化身,是秋天的生机和素色,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10.C 11.①鹤,野鹤在雨后的林间漫步,人至不飞,寄托着诗人悠闲自得的情怀。②僧,僧人倚身石阑,观赏行云,写出诗人对恬静安然、超凡脱俗的生活的向往之情。③竹与梅,竹影摇曳,梅香阵阵、凸显诗人对正直傲岸品性的追求。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与诗人情谊深厚”错误,尾联的意思是,诗人在游山过程中遇到一位老翁,老翁邀请诗人做客,诗人与山翁并非朋友,没有深厚情谊。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及情感的能力。
    颔联“鹤行松径雨,僧倚石阑云”写山村中所见之景,表现一种悠然自得的萧散情趣。鹤缓行曲径而不飞,动中有静;僧倚石栏目注流云,静中亦有动。诗中用到的意象有“鹤”和“僧”。
    仙鹤在着雨的松径里缓缓行走,野鹤在雨后的林间漫步,人至不飞,寄托着诗人悠闲自得的情怀。僧人倚在石栏边目送着天上的流云,写出诗人对恬静安然、超凡脱俗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颈联“竹色溪阴见,梅香岸曲闻”所写环境清丽优美,活色生香。诗中用到的意象是竹与梅,在清溪的南边,竹影摇曳,曲折的溪水边传来阵阵梅花的幽香。这两个意象都代表正直与高洁。竹影摇曳,梅香阵阵、凸显者诗人对正直傲岸品性的追求。
    12.B 13.①从沧海上升起的一轮新月,已浮到了远方天际的树丛间,新月是如此的无力,似乎只是被树丛捧着托着,才会慢慢高升。《秋晚野望》中的“沧海月”描绘了一幅阔大萧索、苍凉清冷的画面,折射了旧中国的现实,烘托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②沧海明月高照,鲛人泣泪皆成珠。《锦瑟》中诗人以美丽的民间传说,勾画了一幅明月坠落于沧海,明珠湮没于泪波的画面,辽阔清寥,透露出一种无言的寂寞与悲哀,象征诗人沉沦废弃、才能不为世用的寂寞身世。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由近及远”分析错误,应为“由高到低”或“由远及近”。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意象和作用的能力。
    首先,我们要明确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意象通常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构建意境、传达主题的重要工具。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歌中,由于诗人的情感、背景、创作目的等因素的差异,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作用和意义。
    在本诗中:“沧海月”作为一个意象,出现在一个荒凉的秋晚场景中。它象征着高远、辽阔和寂静,与诗人所描绘的灾区景象形成鲜明对比。高远的沧海和明亮的月光,一方面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对灾区百姓的同情,另一方面也加强了诗人对统治者不作为的谴责。这里的“沧海月”起到了烘托氛围、增强情感表达的作用。
    在李商隐的《锦瑟》中:“沧海月”象征诗人沉沦的寂寞身世。它出现在一个充满哀怨的情境中,明月坠落于沧海,明珠湮没于泪波,与诗人追忆的锦瑟年华形成呼应。诗人借用沧海珠泪的典故,有一种阔大的寂寥感,这里的“沧海月”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自然景象,而是被赋予了深刻的情感内涵,有对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和感慨,代表着诗人一种无言的寂寞与悲哀。

    相关试卷

    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7赏析意象和意境(附解析):

    这是一份备战2025届新高考语文一轮总复习复习任务群6古代诗歌鉴赏练案57赏析意象和意境(附解析),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阅读下面两首宋词,完成3~4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7~8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5诗歌中离别意象10练(练习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专题25诗歌中离别意象10练(练习版),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训练:

    这是一份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高考诗歌鉴赏复习训练,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