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解析版)
展开一、文言文(24分)
(一)古诗文默写与运用(8分)
1.默写。
(1)青青子佩,_________________。(《子衿》)
(2)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欲济无舟楫,__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春日学农,八年级同学看到碧绿的田野一望无际,村舍整齐干净,不禁用《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容眼前的美好景象。
【答案】(1)悠悠我思 (2)城阙辅三秦 (3)端居耻圣明 (4)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二)(5分)
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寤寐思服”中“寤寐”的意思是_____,这一句写出主人公对淑女的_____之情。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水鸟和鸣,以引出主人公对美好女子的爱慕之情。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主人公与意中人的热恋时光及婚礼的欢乐场面。
C.多次运用叠韵词“窈窕”,增强诗歌的音韵美,也写出女子文静美好的特点。
D.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勇敢追求爱情、执着专一,情感有乐有哀,表达有理有节。
【答案】2.①日日夜夜 ②思念
3.B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字词含义与情感理解。
“寤寐思服”中“寤寐”的意思是醒来和睡下,也就是日夜的意思。这一句写出主人公对淑女的深切思念之情。寤寐是觉醒和入睡的意思,表明主人公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淑女,即使醒来和入睡都在想她。这种思念之情深刻而持久,表达了主人公对淑女的深深爱慕和渴望。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B.这两句诗实际上并非实写主人公与意中人的热恋和婚礼场面,而是运用了比喻和象征的手法,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形象地表达主人公对淑女的追求和美好愿望。其中“琴瑟”和“钟鼓”在古代都代表着和谐、欢乐的氛围,用它们来比喻主人公对淑女的追求和期待,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和美妙。
故选B。
(三)(11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
次日晨起,复至峡,观香炉紫烟心动。僧曰:“至黄崖之文殊塔,瀑势乃极。”杖而往,磴狭①且多折,芒草割人。而少进,石愈嵌,白日蒸厓②,如行热冶中③。向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备,游者昏昏愁堕④。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⑤死于一片冷石也?”客大笑,勇百倍。顷之,跻其颠,入黄崖寺。少定,折而至前岭,席⑥文殊塔,观瀑。
【注】:①磴狭:磴道狭窄。②白日蒸厓(yá):炎热的太阳照在山坡上像蒸发出的热气那样滚烫。③如行热冶中:人仿佛在热火的熔炼中行进。④愁堕:担心会失足堕下。⑤孰若:怎能比得上。⑥席:席地而坐。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复至峡( ) (2)少定( )
5.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的画线句。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6.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因小石潭环境清幽而感到轻松惬意。
B.【乙】文生动详细地描绘了作者在文殊塔的所见之景。
C.【甲】【乙】两文都是山水游记,都有作者游踪的变化。
D.【甲】【乙】两文都提到了游览的过程充满了艰险。
7.【乙】文在前往文殊塔观瀑的路上,诸客的表现是: _____________ ,对此,“我”连用两个反问句“何用游山?” “且而与其死于床第,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表明 “我”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由此可以推断出 “我”个性特点:____________。(以上都用现代汉语回答)
【答案】4.(1)又 (2)时间短
5.(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C
7.①有嗟叹声、疲惫、担心害怕;②坚持继续游山;③勇敢(热爱山水、洒脱等)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再次来到峡谷。复,又。
(2)句意:稍微定定神。少,时间短。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感到轻松惬意”表述错误,应该是感到孤寂悲凉;
B.根据文中“席文殊塔,观瀑”来看,并未详细描绘所见之景,故“生动详细”有误;
D.【甲】文并没有提到了游览的过程充满了艰险;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向闻诸客皆有嗟叹声。既至半,力皆备,游者昏昏愁堕。一客眩,思返。余曰:‘恋躯惜命,何用游山 ’”可知,诸客的表现是:有嗟叹声、疲惫、担心害怕;
根据“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且而与其死于床笫,孰若死于一片冷石也?”来看,我不怕艰险,坚持继续游山;
根据他坚持登山,不怕艰难险阻的表现来看,作者很勇敢(热爱山水、洒脱等)
参考译文:
【甲】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也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乙】第二天早晨起来,再次来到峡谷,观看香炉峰日出时紫烟升腾,心中激动。僧人说:“到黄岩峰的文殊典那里,瀑布的气势壮观至极。”我们就拄杖前行,石级狭窄而且多转弯,芒草叶(象刀一样)割人脸。稍往前走,崖石更加高险。白天的阳光蒸着山边,人好像行走在烧热的熔炉中,隐约听到这些客人都发出叹息声。已经走到一半,大家力气都用尽很疲惫了,游客昏昏然害怕跌下去,一个客人头晕想返回。我说:“你如果爱惜你的性命,为何要来游山?况且你与其死在床上,哪里比得上死在一片冷石上?”客人大笑,勇气增了百倍。一会儿,登上了那山顶,进入了黄岩寺。稍微定定神,又转弯前行到前岭,在文殊塔下席地而坐观看瀑布。
二、现代文(26分)
(一)(14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阳关内外,故人不绝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朝诗人王维这一家喻户晓的诗句千百年来留给我们太多的遐想,让“阳关”这个边陲官驿被世人所知。那么诗句中的“阳关”到底在哪里?它在历史上究竟有着怎样的地位和作用?
②阳关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阳关在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现在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因移民村落而命名的:从西汉元狩二年起,有一批来自颍川郡阳关聚的百姓迁徙到现在的阳关所在地,这些移民建立村落,并以“阳关聚”来命名自己的所在地,阳关因此得名。
③西汉的敦煌是与西域诸国商业贸易的都会,而敦煌郡的阳关在西汉与西方世界交流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汉时期,西域各国使者一般由阳关入塞,途径龙勒置等驿站,而敦煌郡是他们进入汉地的首站。进入敦煌郡后,负责传递文书的驿站会派专人护送他们继续往东行进;待他们从长安返回西域时,敦煌郡的驿站还会再派人将他们护送回国。由此看来,阳关实际上是出敦煌往西域的必经之关隘。《汉书·西域传》记载西域各国的里程时,都要记载本国到阳关的距离。
④敦煌郡的阳关还是西汉到西域的物资存储与转运的来往必经之地。西汉经敦煌运送到西域的军队士兵、官员和家属以及军备物资,都是经过阳关前往西域地区的;西域各国使者向西汉政府贡献的名马、骆驼、酒曲等特产也是经由阳关到达敦煌,然后前往长安等地的;同时,西域商团携带着大量的商品物资赴敦煌、长安进行贸易。不仅如此,西汉先进的铁器和冶炼技术、医药和医学技术、丝绸和纺织技术、纸张和造纸技术等,也是经由阳关沿着丝绸之路向西传播的。另外,西汉在西域的行政管理机构——西域都护,其与西汉中央政府的信息沟通,都是经由阳关往来的。可见,敦煌在汉代发展成为物资交流、文化交融和信息交会的都会城市,阳关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⑤作为丝绸之路通往西域的重要关口,阳关长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唐代高僧玄奘从天竺取经归来,东进阳关返回长安;边塞诗人岑参曾两次赴西北边塞任职,也屡经阳关,更留下“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的千年佳句。阳关迎送往来的使者,保护过路的商旅,见证了东西文化交流的辉煌历史。
⑥今天的阳关,不再是王维笔下“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荒凉之地,已然成为见证古代丝绸之路辉煌的重要遗迹,它代表着一个文化符号,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
8.围绕“阳关”,第②-④段依次说明的内容是:
(1)_____________
(2)阳关是沟通西域的要地。
(3)_____________
9.仔细阅读第③段,西域各国使者从西域到长安,途经点的排列顺序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西域→敦煌→龙勒置→阳关→长安
B.西域→阳关→敦煌→龙勒置→长安
C.西域→阳关→龙勒置→敦煌→长安
D.西域→龙勒置→阳关→敦煌→长安
10.作者两次引用“西出阳关无故人”,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诗句是为了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阳关”,并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的②-⑤段是围绕着“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诗句展开对阳关的说明的。
C.结尾再次引用表明历经千年的阳关见证了辉煌的历史,也代表了丰厚的文化。
D.作者两次引用“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诗句,首尾呼应,增强了文学色彩。
11.第⑤段不能与第④段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
【答案】8.(1)阳关的得名 (3)阳关是物资转运的枢纽、文化交融和信息交会的大门。 9.C 10.B
11.第⑤段举了高僧玄奘和诗人岑参的例子,说明了阳关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意义,是在第④段说明后进一步的总结。而第③第④段内容是一个整体,由第③段首句统领两段内容。因此,不能互换。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文章第②段“阳关的得名,一般认为是因阳关在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现在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因移民村落而命名的:从西汉元狩二年起,有一批来自颍川郡阳关聚的百姓迁徙到现在的阳关所在地,这些移民建立村落,并以‘阳关聚’来命名自己的所在地,阳关因此得名。”可以概括出,这一段落主要探讨了阳关得名的两种观点,一是因其地理位置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二是因移民村落的命名而得名。
根据文章第④段“敦煌郡的阳关还是西汉到西域的物资存储与转运的来往必经之地”和“阳关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以及“阳关还是西域都护与西汉中央政府信息沟通的重要节点”等句子,可以概括出阳关不仅是物资转运的枢纽,还是文化交融和信息交会的大门。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的西传,包括铁器、医药、丝绸、造纸等技术的传播,同时也是西域都护与西汉中央政府信息沟通的重要节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根据第③段“西汉时期,西域各国使者一般由阳关入塞,途径龙勒置等驿站,而敦煌郡是他们进入汉地的首站”的描述,西域各国使者首先从阳关进入汉地,然后途径龙勒置等驿站,最后到达敦煌郡。随后,文中提到“进入敦煌郡后,负责传递文书的驿站会派专人护送他们继续往东行进;待他们从长安返回西域时,敦煌郡的驿站还会再派人将他们护送回国”,这说明使者们从敦煌郡继续东行前往长安。因此,西域各国使者从西域到长安的途经点排列顺序应为:西域→阳关→龙勒置→敦煌→长安。
故选C。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误。虽然文章开头和结尾都引用了这句诗,但文章的主体部分(②-⑤段)并没有完全围绕这句诗展开说明。这些段落主要介绍了阳关的得名、地理位置、历史作用和文化意义,而不是仅仅围绕“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诗进行说明。因此,B选项的分析是不正确的。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回答关于文章段落顺序的问题时,首先需要明确每一段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这种逻辑关系可能是因果、时间顺序、递进或者总分等。在明确段落关系的基础上,再分析题目给出的段落顺序调整是否合理,以及调整后会带来的问题。
首先,第④段详细阐述了阳关在物资转运、文化交融和信息交流方面的核心作用。它是对阳关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关口这一地位的深入解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全面而立体的阳关形象。接着,第⑤段通过列举高僧玄奘和诗人岑参等历史人物的经历,进一步补充和印证了阳关在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例不仅丰富了文章内容,也使得阳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更加生动和具体。从逻辑上看,第⑤段是对第④段内容的进一步补充和例证。如果调换这两段的顺序,那么第⑤段的例子将会失去其依托和背景,使得读者难以理解这些例子与阳关地位的紧密联系。此外,第③段和第④段在内容上形成了一个整体,它们共同构成了对阳关地位的全面介绍。如果调换第④段和第⑤段的顺序,将会破坏这种逻辑上的连贯性和整体性。因此,为了保持文章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确保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阳关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第⑤段不能与第④段调换顺序。
(二)(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懒娘
①我的大妈,人称懒娘。
②她去地里干活,回到家已下午一两点了。还没吃午饭,就将就。她发明了很多将就饭菜,我也叫“一股脑”饭菜。比如她把各种豆子、蔬菜、肉类一锅焖在米饭里,别说,味道还挺不错。
③她的将就饭菜内容非常丰富,有一次她在稻田里抓青蛙,顺手煲在饭里。青蛙的腿又细又长,常年蹬跳,全是小而紧的腱子肉,吃起来口感真不赖!
④爷爷看到大妈做的“黑暗料理”,总是先一瞪眼,表示惊讶,再一吹胡子,骂一句:懒婆娘!
⑤我大妈也炒菜,但她炒菜更偷懒。
⑥别人都炒辣椒,炒芹菜,炒茄子,她爱炒红薯。她把红薯切成片,用油炒一炒,再放上尖椒,小火一焖,焖熟了,这菜辣中带甜味儿,甜中带咸味儿,香喷喷的。关键是既可以当饭,又可以当菜。
⑦总之,我大妈做吃的,就一个原则,能省事就省事,能糅合就糅合,能简化就简化。最好把菜和饭结合到一起,最好不要占用两个碗,最好不需要把筷子挪出碗,最好一头闷下去是江河湖海,抬起头来已海净河干。
⑧但就是这样图省事的人,也能招待几十个客人,她的办法就是死磕一道大菜。
⑨每当我们几十口人回老家吃饭时,她就去买一个猪头,或者一条猪后腿,整个儿下锅,从早晨炖到中午。
⑩中午吃饭的时候,她把这道大菜拆分成无数种吃法,比如猪舌头拌白菜,是道凉菜;猪皮拌黄瓜,又是道凉菜;猪蹄拌香菜,还是道凉菜。比如精瘦肉撕一盘配个蒜碟,是道热菜;猪嘴巴切一切配个醋碟子,又是道热菜;猪尾巴掰一掰蘸辣椒面儿,还是道热菜……再比如,带皮的瘦肉切一块,是个肘子;里面的骨头扒出来,兑上水,撒点葱花香菜,是道汤……
⑪同一种食材,她能让你吃到不同风味。这整合拆分能力,确实厉害。她只管这一道大菜,其他的她嫌累。
⑫她用一种散淡的办法,凝聚着这一家子人。每次聚会,大家都吃得很欢实,因为我大妈的大菜很壮观,我们的参与感都很强。
⑬以前我对大妈一直有点嫌弃,内心深处认为她粗糙,不上进。成年后才理解,这未尝不是一种化繁为简的智慧。她一生都在努力让自己活得轻松,并且她做到了。
⑭仔细琢磨她那些偷懒,其实并不简单。至少她偷懒做的饭菜的口感是好的。她偷懒的原则是尊重了食物的特质,并用心研究它们。
⑮我大妈每天乐乐呵呵,啥也不想,道法自然。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她的身上有一种天然的通透和散淡。
⑯懒娘不懒,只是活得简单而纯粹罢了。
12.阅读②-⑫段,懒娘的“懒”具体表现在:
(1)大妈把各种豆子、蔬菜、肉类焖在米饭里,做成将就午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第⑦段的“江河湖海”在文中的意思是 。
14.文章开头说“我的大妈,人称懒娘”,结尾却又说“懒娘不懒”,二者是否矛盾呢?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12.(2)大妈炒菜爱炒红薯,既当饭,又当菜。(3)大妈招待几十个客人时,把一个猪头或者一条猪后腿拆分成无数种吃法,用同一种食材,让客人们吃到不同风味。
13.指大妈做饭菜时加入的能糅合在一起的各种美食。
14.不矛盾。文章开头的“懒”指的是在旁人眼里,大妈做饭菜时图省事的一系列举动,“不懒”指的是大妈偷懒省事的行为背后所体现出的化繁为简的处事智慧和简单通透的生活态度,“懒娘不懒”表达了“我”对大妈这种简单、纯粹、智慧、散淡的生活态度的赞赏与认可。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2)大妈炒制红薯片搭配尖椒焖熟的部分,具体体现在文中的描述:“大妈炒菜爱用红薯做主料,切成片,用油炒了,再焖上尖椒,味道既辣又甜还带点咸,既当饭又当菜,真是偷懒的好办法。”这段话明确展现了大妈的“懒”特质。大妈在炒菜时特别倾向于选择红薯作为主食材。她会把红薯切成片,用油炒制,再搭配尖椒一同焖熟。这道菜既具有辣味,又带有甜咸交织的口感,让人食欲大增。最重要的是,这道菜既可以当作主食,又可以当作菜肴,极大地简化了餐桌上的准备工作,体现了大妈的“懒”中藏着的智慧。这里“真是偷懒的好办法”一句,既是对大妈烹饪方法的评价,也透露出她善于利用简单食材创造美味的智慧 ;
(3)大妈招待客人时的做法在文中这样描述:“来了客人,她也不嫌麻烦,猪头、猪后腿,整只整只地买回来,炖在锅里。客人一到,剁下一块肉,切成片,浇上蒜汁,就是上好的下酒菜。剩下的骨头,剁成小块,配上白菜、粉条,又是一道好菜。最后,肉骨头一炖,成了高汤,下点面条,呼噜呼噜,客人吃得满头冒汗。”这段话详细描述了大妈在招待客人时的烹饪过程,看似复杂,实则体现了她的“不懒”。她精心准备食材,巧妙地将一只猪的不同部位做成多道菜肴,既满足了客人的口味,又展现了她高超的厨艺和用心待客的态度。当大妈需要招待客人时,她并不会因为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烹饪的复杂性。相反,她选择一种食材,如猪头或猪后腿,花费大量时间精心炖煮。待食材炖煮得软烂入味后,她会巧妙地将其拆分成多种吃法,如凉拌、热炒、炖汤等。这样,客人们可以吃得津津有味,而大妈也无需为准备多种菜肴而忙碌,再次体现了她的“懒”与智慧并存的特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第⑦段的“江河湖海”在文中的意思是大妈做饭时能将各种食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每一口饭菜都充满了丰富的口感和风味。这里的“江河湖海”是一个比喻,形象地描绘了食材在大妈手中如同江河湖海一般汇聚,经过她的烹饪,变得美味可口,让人回味无穷。这个比喻不仅展示了大妈厨艺的高超,也体现了她对食物的热爱和用心。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与主旨的理解。
文章开头称大妈为“懒娘”,结尾又说“懒娘不懒”,二者并不矛盾,而是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大妈的性格特点。 首先,开头称大妈为“懒娘”,主要是基于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和行为。比如,她在做饭时喜欢简化步骤,追求省事,这种“偷懒”的做法让她看起来有些“懒”。然而,这种“懒”并非真的懒惰,而是她对生活的一种独特理解和态度。她以轻松、自在的方式生活,不愿被繁琐的家务所束缚,因此选择了一些更为简便的烹饪方法。 然而,结尾的“懒娘不懒”则是对大妈真实个性的深入揭示。虽然她在外表上看起来有些“懒”,但实际上她是一个用心生活、充满智慧的人。她善于利用有限的食材,创造出美味的饭菜;她能够用一道大菜满足众多客人的需求,展现出高超的烹饪技巧。她的“懒”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她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和追求。 因此,开头和结尾的两种说法并不矛盾,而是相互补。
三、综合运用(10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学校举办“千年诗韵,华章流彩”古诗词音乐会。小文同学决定演唱《在水一方》,下面是其中一段歌词:
我愿逆流而上
与她轻言细语
无奈前有险滩
道路曲折无已
我愿顺流而下
找寻她的足迹
却见仿佛依稀
她在水中伫立
15.小宇发现这段歌词其实改编自我们学过的一篇诗歌:《______》,该诗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______》。
16.小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准备这次演出,请你选择其中一项,结合歌词内容给她提出具体建议。
A学习原唱者的演绎方式 B.选择与歌曲风格契合的演出服 C.设计表演时的表情、动作
17.有同学在活动后留言:“这些古诗词写的都是古人的故事,离我们很遥远,我们没必要再学习了。”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明理由。(80字左右)
【答案】15.①《蒹葭》 ②《诗经》
16.称呼,对歌词内容的解释对表演提出相应的建议。
示例:
A.小文同学,这首歌情感复杂,主人公苦闷而坚定,你可以先模仿经典歌手演唱方式来表现。
B.小文同学,歌词中能读出主人公苦苦追寻的过程,其心情是那样落寞。建议你选择颜色清淡的服装,符合人物忧郁的心境。
C.小文同学,歌词中主人公在不断追寻伊人,你可以设计四处张望的动作来表现,还可以用坚定的眼神来表现主人公的执着态度。
17.观点;联系《诗经》或其他古诗中的具体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古诗中具体内容的关系
示例:不同意。《蒹葭》主人公不怕困难、执着追求,我要向他学习。在一次准备演讲过程中,我不怕困难,不断改稿、演练,课上很好展现了自我。学习《诗经》对我们很有帮助。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宇发现的这段歌词确实改编自我们学过的诗歌《蒹葭》,该诗出自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蒹葭》是《诗经》中的一篇,属于《秦风》。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中写了一个男子在河边追寻心上人的情景。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此诗曾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写追求所爱而不得的惆怅与凄婉之情。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用字精准,艺术感染力极强。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深秋清晨,河边苍苍的芦苇沾满了霜露,晶莹透亮,主人公迷茫地漫步其间,寻找他思念的恋人。这种景象给人一种渺远迷茫的感觉,既烘托出主人公凄婉的感情,又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的凄清处境。诗歌每章开头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真景的描写与赞叹,绘画出一个空灵缥缈的意境,笼罩全篇。诗人抓住秋色独有的特征,不惜用浓墨重彩反复进行描绘、渲染深秋空寂悲凉的氛围,以抒写诗人怅然若失而又热烈企慕的心境。诗每章的头两句都是以秋景起兴,引出正文。它既点明了季节与环境,又渲染了蒹葭苍苍的凄清氛围,烘托了人物怅惘的心情,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蒹葭》这首诗把水、芦苇、霜、露各种意象融为一体,构成一种凄清、冷落的意境,表达了主人公对意中人的执着追寻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这首诗也为后世许多文学作品提供了灵感和借鉴,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建议看法。
以下是针对小文准备《在水一方》演出,从学习原唱者的演绎方式、选择与歌曲风格契合的演出服以及设计表演时的表情、动作三个方面提出的具体建议:
A.学习原唱者的演绎方式 建议小文先仔细聆听原唱者的演唱版本,特别注意原唱者在音色运用、气息控制、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处理方式。例如,在演唱“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时,原唱者可能采用轻柔、细腻的音色,表现出对远方爱人的深情思念;而在“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无已”部分,原唱者可能会加重语气,用更强烈的情感来表达面对困境的无奈和坚持。小文可以模仿这些处理方式,并结合自己的嗓音特点和演唱风格,形成独特的演绎方式。
B.选择与歌曲风格契合演出服 《在水一方》这首歌充满了古典韵味和浪漫情怀,因此建议小文选择一款具有中国古典元素的演出服。可以选择淡雅的色彩,如浅蓝、淡绿或米白,以体现歌曲中清新脱俗的氛围。在款式上,可以选择旗袍或汉服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装,配以精致的刺绣或图案,增添一份优雅与韵味。同时,注意演出服的剪裁要合身,能够凸显出小文的身材优势,更好地展现她的舞台魅力。
C.设计表演时的表情、动作 在演唱《在水一方》时,小文可以通过丰富的表情和动作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例如,在演唱“我愿逆流而上”时,她可以扬起头,目光坚定,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而在“无奈前有险滩”部分,她可以微微皱眉,表情略显痛苦,展现出面对困境时的无奈与挣扎。在“找寻她的足迹”时,她可以伸出手臂,仿佛真的在寻找爱人的踪迹;而在“她在水中伫立”部分,她可以轻轻摆动身体,如同在水中轻盈起舞,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氛围。这些表情和动作的设计将有助于观众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感受到小文对歌曲情感的精准把握。
考生从中任选一个进行作答即可。
示例:
A.小文同学,这首歌情感复杂,主人公苦闷而坚定,你可以先模仿经典歌手的演唱方式来表现。
B.小文同学,歌词中能读出主人公苦苦追寻的过程,其心情是那样落寞。建议你选择颜色清淡的服装,符合人物忧郁的心境。
C.小文同学,歌词中主人公在不断追寻伊人,你可以设计四处张望的动作来表现,还可以用坚定的眼神来表现主人公的执着态度。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观点态度。首先表态,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
古诗词虽然写的是古人的故事,但它们所表达的情感、描绘的景象以及蕴含的哲理都是跨越时空的,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学习古诗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提升我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古诗词中的许多经典名句和意象也可以为我们的写作和表达提供灵感和借鉴。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学习和传承古诗词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以我自己的生活实际为例,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比如,当我读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诗句时,我会被其中蕴含的深情厚意所打动,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与亲朋好友的情感交流。此外,我还尝试将古诗词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这不仅提升了我的写作水平,也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诗词的韵味和内涵。因此,我认为学习古诗词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作文(40分)
18.万物皆有裂痕,生活也是如此,不会完美无瑕,总会出现困难和挫折。但有裂缝的地方,光才能照射进来,希望和美好依然存在。
请以“裂缝中的光亮”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1)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2)不得抄袭;(3)字迹端正,卷面整洁。
【答案】略
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自适应练习语文试题: 这是一份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自适应练习语文试题,文件包含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自适应练习语文试题docx、答案pdf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9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这是一份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名句名篇默写,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综合性学习,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这是一份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文件包含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上海市普陀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2页, 欢迎下载使用。